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更新时间:2024-03-14 15: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摘 要】 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为基础,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化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成为了国际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目前,湖北省正处于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费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摒弃传统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成为湖北省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低碳经济、挑战、发展对策、湖北

一、湖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面临的挑战

1.1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政策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缓解气候变化。

1.2 低碳技术的概念

低碳技术,也称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指提高能源效率来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同时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依赖程度的主导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低碳工业。 1.3 湖北省低碳经济遭受的挑战

1.3.1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湖北,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湖北的低碳经济形势尤为严峻。

1.3.2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1.3.3 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1.3.4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

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二、湖北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2.1 湖北省的相关实际情况

湖北地处中部是我国的工业重省,在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矿产资源丰富,已经发现可用的有135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67种,有38种居全国前10位。但是由于技术力量不足、体制不合理和市场机制不完善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能源结构很不合理。湖北的工业实力突出,纺织工业包括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以棉纺织工业为主,是省内轻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主要分布于武汉、宜昌、黄石、襄樊、沙市等地,其中武汉是省内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纺织工业产值约占全省的一半,也是中国著名的棉纺织中心之一,纺织品畅销国内外。湖北已形成十堰—襄樊—武汉规模和实力蔚为壮观的汽车工业走廊,汽车生产已形成重中轻相结合,改装车与零配件配套的系列,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十堰市是20 世纪70年代初兴建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所在地,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之一,有“汽车城”之称。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神龙汽车公司九十年代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辆,神龙富康轿车将逐步形成30万辆的生产能力。但是湖北的经济增长方式很粗放,很多企业耗能排放严重,产业结构以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导向型为主。近几年来,湖北省经济结构虽然有明显优化,但产业结构与层次仍然有待提升。

2009 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94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26.9%,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50% 以上的平均水平。资源有效利用率低,主要表现在能耗物耗偏高。2008年,湖北省每万元GDP能耗为1.075吨标准煤,位居全国第21位。明显高于江苏(0.803吨标准煤)、浙江(0.83吨标准煤)、江西(0.98吨标准煤)等省。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63吨标准煤,高出浙江等发达地区1 倍以上,也高于江西(2.3吨标准煤)和湖南(2.5 吨标准煤)等省;湖北省单位GDP电耗为975.5千瓦时/万元,位居全国第21位,略低于中部的湖南(1103.9 千瓦时 / 万元)和安徽(1106.8千瓦时 / 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04.5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省级以上开发区投资强度每亩150万元左右,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20万元左右,而沿海发达地区一般超过300万元。这样的产业和资源结构既不低碳环保,也不科学可持续。

2.2当前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十五”以来,作为中部能源大省,湖北省能源产业发展迅猛,生产总量逐年增加,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比重有所上升。

2.2.1 清洁能源资源匮乏

清洁能源资源不足,发展清洁能源面临挑战在湖北省能源结构中,煤炭及火力发电的生产和利用占85%左右;清洁能源资源匮乏。无海洋能资源,地热能没有得到勘探和开发,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也不具有明显优势。只有水能和生物质能资源及少量的煤层气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且水能比重下降,1980 年水力发电占全省发电总量的 8.9%,1985 年为 7.2%,1990 年为 6.8%,1995 年为 3.6%,2000 年为 2.25%,2005 年进一步下将为 2.02%。太阳能在工业领域的利用开还没有起步,农村沼气也没有得到全面普及,清洁能源资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北省清洁能源的发展。

2.2.2 高耗能产业比重大,节能减排压力大

在湖北省产业结构中,钢铁、冶金、有色、建材、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比重大,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这些产业的过剩问题。当前,这些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又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有进一步发展趋势。一段时期内,这些产业面临严峻的产

业转型和节能减排形势。虽然,目前湖北省单位GDP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 年,湖北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 2.338 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国 0.149 吨标准煤/万元,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2.2.3 低碳产业发展滞后,技术创新不足

与先进省份相比,湖北省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和环保设备等低碳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差距明显。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例,湖北省不仅项目少、企业规模小,且缺乏完整的产业链,而2008年我国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4兆瓦。受省力制约,湖北省对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财力支持有限,金融支持不够,清洁能源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2.2.4 清洁机制项目数量较少,发展空间小

截至2009年7月,湖北省在世界 CDM(清洁发展机制)理事会注册的项目仅有10个,全国有431个,仅为全国的2.3%,明显低于其它省份。而且,湖北省的CDM项目大多属于节能和提高能效领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不多,在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方面还比较落后。

三、湖北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3.1 可行性措施包括

3.1.1 强化政府的职责

企业是碳排放的主体,但是政府应该成为减缓碳排放的第一责任人,强化政府的职责是促进减排的重要手段。湖北省政府应该把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湖北省实际情况的措施。另外,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完善责任问责制,对政府节能减排考核的指标、考核程序、考核后果等内容应形成严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并严格实施,增强可持续发展政策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效应。

3.1.2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快制定和修改能源生产和转换过程的相关法规,健全节能法规和标准。湖北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的促进和保障。湖北省已经制定了《湖北省节约能源条例》并在起草《湖北低碳技术发展纲要》,明确湖北低碳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以及保障措施等一系列涉及湖北低碳发展的关键问题。各地也应加快制定相应的法规,以使湖北能扎实有效地推行低碳经济的发展。

3.1.3调整产业结构

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对产业结构的调整高度敏感,通过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以及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可以显著降低温室气体。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1、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发展。修订焦炭、电石、铁合金、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准入标准,及时审核并公告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依法对实施生产许可管理、生产过程中高耗能和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严格生产条件审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继续清理和纠正在电价、地价和税费方面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优惠政策。严格限制外商投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2、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软件)、文化创意等低碳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 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 培育信息家电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文化传媒和时尚消费等创意产业,大力支持以创意设计工作室、创意产业园和文化创意体验区为载体的创意产业发展。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建设。积极推进低碳科技服务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3、积极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提升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风力发电、大型变压器、轨道交通配套装备、船舶制造等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系统集成化水平,积极发展小排量、混合动力等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低碳装备制造业和节能汽车产业发展步伐。

3.1.4 加大科研力度,改进低碳技术

在低碳技术中碳中和技术最为关键,发展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温室气体的捕捉技术,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和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光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其次,引导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低碳方面的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交易市场,加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贸易,充分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转让,促进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

3.2 研究性措施

在研究性措施中,有碳税和碳排放交易两种措施可以选择。

我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措施,基于控制碳排放量的碳排放交易,是通过合约对排放建立上限,排放权可以交易。减排成本低或初始配额高的企业可以出售排放证,而无法通过减排活动实现减排承诺的企业需要从别的企业购买排放配额。这种方式在目前的环境控制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不同于基数控制的碳排放交易方式,碳税是指针对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对燃煤、汽油、航空燃料、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按照其碳含量的多少进行征税,从而实现对化石燃料需求的减少来减少碳排放。但是,目前有关实行碳税的经验还比较缺乏。二者比较:一般而言,政府更倾向于使用碳排放交易,通过免费发放排放许可证来控制排放,现有企业往往更为欢迎这样的机制反对新的赋税,从这个角度而言碳排放交易政治上更为可行。然而湖北的实际情况却是这样:市场开发不足,截至2008 年湖北省经过国家发改委批复的CDM项目的年减排量为680万吨,不足湖北省减排潜力的 1/3。CDM 项目开发少,截至2009年7月,湖北省在世界CDM理事会注册的项目仅有10个,全国有431个,仅为全国的2.3%,明显低于其它省份。项目结构单一,受主导产业结构的影响,湖北省的CDM项目大多属于大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方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不多,而节能减排方面由于核定减排量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在CDM理事会注册成功率不高,且这种CDM项目的碳交易价格低廉,市场价值实现较难。项目开发模式不利于争取到有利的交易价格,湖北省CDM项目多采取“双边模式”和“多边模式”,即在项目开发之初就寻找到了买家,好处在于可以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但对碳交易价格不利,项目效益低;如果项目方谋划项目的能力强,采取“单边模式”,完成了整个项目之后再寻找买家,将会争取到较高市场回报。湖北省还没有形成有利碳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 如湖北省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碳交易场所,全国也仅有北京、上海、天津等少数地区有碳交易市场,交易场所的缺失,将不利碳交易的价值体现。另外,湖北省专业从事CDM项目的中介服务机构几乎没有,不利于项目的开发与执行。基于以上湖北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市场机制不健全。我认为碳税的制定与实施可操作性更强一些。碳税税率一般较稳定,而排放许可证的价格会因为市场供求等一些因素而波动,从而会阻碍对低碳技术、能源节约等活动的投资。碳税对政府而言更为透明易懂,容易获得公众支持。碳税是由政府制定的,而碳排放交易往往由垄断企业把持,在许可证的分配上导致效率的损失。从财政税收而言,碳税税收可以减免其他更为扭曲的财税政策。此外一系列节能环保的价格和税制改革手段都将为碳税的可能实施积累宝贵经验,打下坚实基础。基于上述讨论,初步认为,对湖北而言,碳税要比碳排放市场更为有效。

四、结束语

湖北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要求。基于湖北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了六项可行性措施和一项研究性措施,可行性措施包括:强化政府的职责,完善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研力度发展低碳技术等;研究性措施指湖北实现碳税机制以实现碳排放的控制和

减少。英国的《斯特恩报告》结论认为:及早开展相关活动在经济上是占优势的。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忽视将会有损于经济的增长,如不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措施,未来几十年可能会出现有损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风险。行动越早开展,经济花费会越少, 困难也就越少。 因此湖北要及早着手发展低碳经济,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 A Case Study

[Abstract]

A new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low-carbon economy based on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emissions (\and high-performance, high efficiency, high efficiency (\response to carbon-based energy, climate chang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the basic purpose has become an irreversible trend of the tim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present, Hubei Province, is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evitably have to spend a lot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ve to put the combination to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extensive production and way of life, low power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low emissions, low carbon economy, Hubei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evitable choice. [Keyword]

Low-carbon economy, challeng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Hubei

参考文献

[1] 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科技论坛》,2007 年。 [2] 樊纲、胡鞍钢、林毅夫等:《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年。 [3] 王涛、陈立滇:《来自石油输出国组织与世界石油大会联合研讨会的信息——二氧化碳储存与捕捉技术》,《世界石油工业》,2004 年。 [4] 蔡林海:《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年。

[1] 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科技论坛》,2007 年。 [2] 樊纲、胡鞍钢、林毅夫等:《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年。 [3] 王涛、陈立滇:《来自石油输出国组织与世界石油大会联合研讨会的信息——二氧化碳储存与捕捉技术》,《世界石油工业》,2004 年。 [4] 蔡林海:《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xe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