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条件下的教师备课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13 19: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班化教育条件下的教师备课研究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实施流程的首要环节,备课的好坏决定教学的成功与否,这是教育行业公认的共识。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新课程对教师备课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新课程背景,提高备课效率,实现有效备课,从而生成理想而高效的课堂是当下教师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们学校是武昌区的一所普通小学,中青年教师比较多,教龄一般在二十年左右,是一支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起初,学校在常规的教学检查反馈中发现教师们在备课中存在一些现象:有的教师照着名师教案照抄;教师对自己所任主学科主动认真的分析思考,而对自己兼任学科敷衍了事;有的教师提出能否在教科书上备课或者采取电子备课的方式以减轻负担等等,这些现象引起了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者的思考,在教学管理中,怎样保证教师备课 “有效”,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呢?与此同时,教师们也意识到只有备课有效了,课堂效率提高了,自己的负担就减轻了,都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备课能力。

基于以上背景和缘由,学校希望借助“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探索和生成适合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展的教师有效备课的理念、方式、文化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备课的变革》(郑金洲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一书中指出备课,即“二次开发”,就是教师将每次备课都看成一次对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是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自身风格所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过程。要实现教学重心下移,要变传授、灌输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

际,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场景进行设计和开发。《备课新思维》(杨九俊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一书中指出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与文本、与学生对话等等,教师的角色和定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江苏省镇江市“十五”规划课题《依托网络资源,实施电子备课》的课题研究已有三年。三年以来,致力于在网络条件下,对教学的起始环节——备课的研究,形成了《“无纸化备课”方案》、《前艾中心校电子备课细则》、《前艾中心校集体备课制度》、《前艾中心校备课组校级课题研究特别奖评估方案》等等。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科的特点、教师的特色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的有效备课能力得到了提高,此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杭州市西湖小学的《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联合备课的研究与实践》,目的在于提高备课的效益,使备课的过程实现最优化,备课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开发与共享。在小学各学科中组织尝试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教师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联合备课途径、方法与具体操作程序、要求,探索一套适合在小学使用的联合备课制度与要求。

通过查找有关备课方面的专著以及相关期刊论文和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思路,拓宽视野。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对从学校管理的这个角度推动教师进行有效备课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基于校本的研究还不充分。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来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教师的有效备课,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校本研究,解读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内涵,探寻教师有效备课的机制和策略。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提高学校教师的有效备课能力,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研究内容

在国内外同行已经研究的基础上,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分析学校自身备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教师有效备课的实现策略以及教师有效备课的操作方式进行探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武昌区大东门小学教师备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解析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的内涵和要求。 3.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的实现策略。 4.构建教师有效备课的多样化操作方式。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与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运作,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展开研究,既是一项教育行动研究活动,同时也是学校推进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1.文献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查阅各类资料,搜集与有效备课相关的各种信息,然后进行研究,避免课题研究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和把握学校教师备课的现状,对传统备课方式进行反思,并形成《大东门小学教师备课现状调查报告》。

3.行动研究法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从备课组的组织建设、制度保障、操作方式等几方面来探索教师有效备课的策略,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过程

本实验周期为五年,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9月

成立课题组,组建研究团队。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学习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进行开题论证,在充分讨论学习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大东门小学教师备课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10年9月

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融为一体,规范研究过程,全面进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的实施与操作,完成中期研究报告,使课题研究真正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具体做法是:

1.专家引领

学校先后邀请了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朱毅风主任、柏玉红老师、湖北大学曹树真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李伟博士为本课题的研究进行指导。

2.专题研讨

课题组通过教师问卷、课例研讨、常态备课活动全开放等形式,落实研究环 节,强调实践研究与交流反思相结合,切实提高课题研究效果。每学期开学初,课题组总结前阶段的工作,讨论、研究并制定下阶段的研究进度,明确研究的目标及每次研究和交流的主题。

开展学业验证水平达成标准《卫生与健康》的区级研讨,探索教学目标的有效设定与达成的《语文》的区级研讨,年组“模拟课堂”等备课组全开放活动等等有力的促进备课组研究,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际价值。

3.立足管理

有效推进学校备课组建设工程,以备课组活动为研究主阵地,逐步实施大东门小学优秀备课组申报制,探索并构建备课组文化,尽可能地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在教学常规阶段性评价中,建立有效系列备课制度,学校设计教案量化评价表格,对教师个人备课进行检查与反馈。同时将教师的独立思考与集体研讨、学情分析、课后的反思等纳入备课教学管理之列。

4.整理和积累资料

课题研究资料是研究过程的载体与见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的水平与层次。课题组从成立之日起,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将教师的案例和论文整理成册,确保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6月

在第二阶段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组织课题各成员认真反思,整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接受上级部门验收评估。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一)大东门小学教师备课情况的调查与反思 1.学校教师备课情况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的了解大东门小学教师备课的现状和问题,课题组曾经在全校范围内做过一次针对性的调查。调查的主要形式为问卷(参见附件一),对象是本校全体一线教师,共发放问卷47份,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问卷,共收回47份。问

卷的基本题型为选择题、简答题,内容涉及教师备课基本情况、教师本人对备课的看法以及教师对备课形式的建议等。

表1 大东门小学教师备课现状调查数据统计表 题号 问题 选项 10-20分钟 1 备一节课20—30分钟 人数 0 7 百分比 0 14.9% 所花时间 30-45分钟 45分钟以上 课堂教学自己的思考 教参 网络 包括以上 学生 教材 课程标准 自己教学风格 教学目标 备课时最关注的是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达成率的反馈 作业的布臵 13 27.7% 27 57.4% 4 8 6 8.5% 17% 12.8% 2 设计主要来自于 29 61.7% 22 46.8% 4 8.5% 备课时考3 虑最多的是 20 42.6% 1 8 2.1% 17% 28 59.6% 11 23.4% 0 0 4

目前备课5 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很大 大 一般 几乎没有 自主设计手写简案 自主设计手写详案 运用电脑备简案 运用电脑备详案 为了学生 8 17% 31 66% 8 0 6 17% 0 12.8% 教案撰写6 主要采用的方式 39 83% 2 0 5 2 4.3% 0 10.6% 4.3% 备课写教7 案的主要目的 为应付上级检查 为学生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 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部分 观摩课或示范课 集体备课 课题研究 其它 课课有 常有 偶有 没有 31 66% 9 19.1% 对备课帮8 助最大的形式 20 42.6% 22 46.8% 5 0 10.6% 0 在备课本9 上写教学反思

27 57.4% 10 21.3% 9 1 19.1% 2.1%

备课量相当大 备课时间10 感到不够选) 批改作业、辅导、管理等工作量大 比等活动太多 家庭负担重和其它

2.学校教师备课情况的问题反思

21 44.7% 39 83% 25 53.2% 1 2.1% 的原因(多各类会议、竞赛、评结合问卷调查和对本学校日常备课实践的反思,课题组认为大东门小学教师备课整体状态还不错,多数教师的备课态度相当认真,有职业道德,有责任感,备课的观念和和实践过程都有了一定的更新,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学校整体备课文化的发展和最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实现。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备课方式单一化。有100%的教师认为目前备课的方式太过单一,耗费的时间太多,都主张采用电子备课或在书上备课的方式,认为这既减轻了教师繁重的写教案负担,又达到了备好课的目的。

第二,个人备课与团队备课疏离化。有74%的教师提出需要更多自然的交流平台,希望多创造一些相互交流的机会(集体备课),提供组内讨论时间,使个人备课与年级组备课相结合,从而提高备课的效率。

第三,备课的资源不丰富,备课的时空条件不充分。有36%的教师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备课资源,给教师提供观摩的机会,取长补短。有100%的教师觉得备课时间不够,不够的原因多集中在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管理学生等工作量大上。

第四,备课与教研结合度还待加强。由于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及课后对文本、对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还不够,备课过程与教研过程还不能作到很好的统一和相互促进,从而使得实际的教学难以深入,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备课时要以研究者的心态臵身于文本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五,新课程背景下备课观念与实践转化的全员性还没有实现。课题组的调查研究表明,大东门小学的大部分老师应该说在备课的观念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

如在从备课方式上看,有83%的教师能自主设计写详案,有79%的教师常写课后反思,其中有57%的教师课课都有反思。从备课内容看,有60%的教师在备课时最关注的是教学活动设计,还有40%的教师更关注教学目标及其达成率的反馈。有将近一半的教师能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学生上,这一点很难得;从备课依据看,62%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只依赖教参和网络,,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从备课目的上看,77%的教师认为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其中有66%的教师备课还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另外,有19%的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把备课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部分,能将备课的目的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实属难能可贵。

但从学校发展的长期性和整体性来看,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全面,全部,学校还可以借助包括课题研究在内的各种发展契机,深化备课改革,真正实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观念和实践转化的全员性。

以上各问题综合制约和影响着学校教师备课的整体有效性的最大发挥。“有效备课”的视角要求我们必须同时从效果达成、效益扩大、效率提高、效应连锁的标准来看待学校教师备课。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的内涵解析

1. 传统备课的认识与实践的误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的是备课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传统的备课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去甚远,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重视教学的预设,忽视教学的生成,强行将课堂教学过程纳入预设轨道。教师们为了自己的能掌控课堂,会着力于引导学生回答出他想要的答案,过

于强调自己的预定计划,将课堂教学引向自己设想的方向,忽视课堂师生互动和问题的生成。

(2)强调知识性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知识传授是传统备课的一大特点,教师们依然以考试为重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将新知识讲清楚、讲明白,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视。

(3)简单的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片面追求教案的详实,忽视对真实教学过程的准备。学校对教师备课的检查往往具体表现为对教案的检查,导致不少教师进行备课的时候,容易片面的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

(4)模仿他人的教学设计,缺少独立备课的思维。在抽查教案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交上来的教案很相似,缺少班级学情分析,缺少个性化的特色,缺乏创新的思维。

(5)重视课前备课,忽视课后备课,即使有反思也缺乏“亮点”。对课前备课十分重视,但一上完课,就完成任务,没有及时的反思与总结,这样很难发现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6)备课组研讨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容易走程序化。有时教师们集体备课被演变成分工备课、轮流备课,或者演变成优秀教师的“独角戏”,缺少集体备课中教师的交流和碰撞,不利于促进创新,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

2. 课题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问题概述

要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备课,首先要对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主要有:“备课”、“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备课”等,为了方便进行课题研究和分析,并阐述研究成果,必须首先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和剖析。

(1)“备课”的内涵和外延

备课是指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是上课的前提。一般来说,整个备课的过程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组织教材和选择教学方法、准备教具、设计板书等。

(2)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的认识与新的要求

备课的实质就是,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再创造,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的过程。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同时也对教师备课提出

了新的要求。概括地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是指教师基于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的分析,形成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合适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备课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程式设计”转变为“弹性设计”,从“预成设计”转变为“生成设计”,从“静态设计”转变为“动态设计”。

为此,教师备课的关注点也有了新的要求。具体说来,教师在备课过程应思考如下问题:

①学生的发展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重新认识学生,从学生的真实的起点出发去备课,在备课时从四个方面认真思考:一备总体,全面分析学生的总体情况;二备个体,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与需求,关注个别的特殊的学生;三备基础,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结合学年段特点,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四备情感,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以每年一年级新生为例,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数学基础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已经熟练的掌握了一百以内的加减法,而有的学生1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是很熟练。教师掌握了信息,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来合理调整自己的教学,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其次,在传统的关注学生“学什么”的基础上去关注学生“怎么学”,由过去的机械、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学习方式。

②文本的研读

尊重文本,首先是要研读教材,纵观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学习内容,教材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要有系统整体的思维,对教材要准确把握、深刻理解,要弄清教材内容安排、练习设计等,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存在的内在联系,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数学学科为例,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的教学,虽然各个知识点的内容不同,但里面有一个共同的运算规律,那就是只有相同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为例,之前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认识了几

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因此,本课对“分数的意义”的定位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正确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的含义。从而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新知识。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必须联系前后来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不论你在哪个年级,必须在系统的高度来看每个知识点。

其次,教师要关注不同的课程资源如课程标准、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师用书、优秀教案册、相关教辅材料、课外相关性书籍等等。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内各单元之间的联系以及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

③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只有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更合理、更科学、更精细,才能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原来的教学目标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新课程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联系。每个教学设计都应该符合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念,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④教学结构的构建

教学结构的构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遵循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不同,呈现的形式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所采取的教学结构也会不同,如“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尝试体验”、 “设疑启发-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等方式。

⑤教学方式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的方式决定着学生学的方式。首先,教师应充分的相信每一个学生有学习的能力和潜能,要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质疑、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要引导学生主动自学;对于新旧知识联系比较密切的,要启发学生学会迁移类比,让学生自主学习等等。

⑥师生问题的生成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都是独立的个体,课堂教学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教师要关注课堂师生的互

动过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在思考教学设计时,就要预想到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课前预设的轨道,不一定会完全按照事先预设的轨道进行,当发现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时,必须进行动态的调整,来顺应课堂的自然发展,学生的发展,因势利导。

⑦作业的设计

教育部明确的提出了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从新课程改革出发和现实的需要,作业设计显的尤为重要。作业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反思自己的作业观,怎样的作业既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又能够及时使学生获得巩固和提高,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布臵作业时教师要关注几个问题: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的针对性、分层性、差异性等等。

⑧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已走进学校的校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课程强调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辅助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用不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什么时候用比较恰当,怎样用才合理,来弥补教师本人知识信息及其表述的不足,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品德与社会》第十二册为例,其中有一课《在自然灾害面前》,通过视频资料如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可以让学生深刻的直观的感受到这种大自然的灾害,从而让学生学会预防与自我保护。

⑨教学的分析反思

课后,教师必须根据课堂中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思考、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学校在2010年教学工作中提出了十个关注点,让教师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反思”:(1)你能详细的描述出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表现吗?如能请写下。(2)请描述出多数学生就本节课关键学习内容的典型表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3)请详细描述出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表现。(4)请写下你的关键教学内容和你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吗?若有效,请写下理由。(5)你是否完全按照教案来上课?如不是,请写出具体调整的内容和做法,并说明理由。(6)你与学生交流充分吗?如充分,请写出某个具体过程。(7)多数学生是不是达到了学习要求?如是,请写下他们的表现。(8)你能处理好课堂发生的教学事

件吗?如能,请写下你应对措施。(9)哪部分最能体现你对理论的应用,请写下你的做法和理由。(10)在别人不认可的情况下,你是否坚持自己的观点好的做法,如是,请写下你的观点和做法。

(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的实现策略

经过不断的调查、思考与实践,我们创建了新的教师有效备课的实现模式和策略,即“独立备课,自主发展——多元资源,深度开发——合作反思,共享智慧——个体再创,重构课堂”, 从条件创设、组织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帮助和推动教师认真备课,提高备课的效率,实现有效备课。

1.教师有效备课的条件创设

要实现有效备课,主要有三大要素,即个人努力、集体合作和专家引领。个人努力主要表现为独立备课、自主发展;集体合作体现为多元资源的合作开发与运用;专家引领则从全局出发,糅合前两者之长,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专业的指导。三大要素缺一不可,相互支持,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和取长补短、促进个性生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激发个人努力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教师的个人努力是实现有效备课的先决条件。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实现有效备课。

一是强调教师先要独立备课,要有潜心钻研的职业精神。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对不同层面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个阶段是备课规范,知道要写什么,怎样写;第二个阶段则要求备课有新意,力求教学个性化;第三个阶段则重在总结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能够影响和带动学校的其他教师。

二是提倡教师开展自学和互学,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热情。学校成立骨干教师读书小组,营造书香氛围,提供书籍让教师们读,要求每位教师每月撰写一篇读书笔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能够驾驭自己的专业并在课堂中游刃有余,实现自己专业的成长。

(2)推动集体合作

“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团队协作意识,实现真正的集体合作与交流,才能帮助教师个人实现轻松、高效的有效备课。在集体协作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有品牌榜样、有共享资源。

第一,以优秀教师为核心,树立品牌榜样,倡导学习和交流。凸显备课组品牌教师的引领效应,起到专业的指导与示范作用。例如我校制定了“品牌教师培养跟踪计划”,开展“争当校品牌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拼”活动,并对优秀的教师及其所在备课组进行奖励,有力促进了教师们之间集体合作的有效进行。

第二,建立共享的资源库。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经验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教师们不同的想法与合理的建议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因此,学校由原有的教案检查扩展到教案交流,由封闭走向开放。另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调用各类资源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在硬件方面,学校为教师配备手提电脑,以实现资源共享,让教师们则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学。

(3)组织专家引领

校内领导的支持、引领与监督必不可少,学校教导处每学年对备课组统筹规划,并制定《大东门小学备课组推进计划》,《大东门小学备课组活动指导意见》,实行分管领导跟踪制,分管领导分学科、分年级组,定期负责年组集体备课。

除此之外,学校分阶段对教师如何备课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指导比如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备课中怎样对学情进行分析,教师个人教学计划如何科学合理的制定,构建《大东门小学教师教学反思框架》等等。目前我校将备课与武昌区《学生学业水平达程度评价标准与检测办法》的试用和验证有机结合起来。

聘请校外专家到校指导,拓宽教师眼界。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和备课组长参加市区级各学科组长培训班。

2.教师有效备课的组织建设

在教师备课的组织建设中,以备课组为载体或纽带,努力打造各学科跨年级的备课共同体,具体的组织形式和构架如下图:

校长室

教导处 教科处(校外专家)

备课组

(备课组长、品牌教师、骨干教师)

教师

图1 教师备课的组织结构

学校在备课组建设中,组建同年级同学科、跨年级同学科乃至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备课组,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协调和合作,将集体智慧与个人特长有机结合,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我校备课组依托三个层面开展活动。

学科备课组:以学科为划分有英语、卫生与健康、品德与社会、数学等等。 年级备课组:在同学科的基础上,有的学科又以单位划分低语组(1-2年级)、中语组(3-4年级)、高语组(5-6年级),如语文、数学等。

学科协作备课组:如艺术组就涵盖了音乐、美术等学科,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进行交流与协作。

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工作氛围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效率的高低。学校备课的氛围,也会影响备课的效率。备课组无疑是营造备课氛围的主阵地,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实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备课组建设应遵循两个主要的原则,即“平等合作”和“彰显个性”。

(1)平等合作、共生共赢

在深入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会不断的产生一系列的新问题、新困惑。要想解答这些问题,必须突破原有的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向身边的同事寻求交流和支持,在平等、理性的话语基础上开展讨论和争鸣,从而产生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团队合作模式。

①倡导“共生共赢”观念

备课组是学校最基层的组织,一个备课组就是一个小型的教师团队,一个团结和谐,认真高效的教师团队,能让每一个教师在合作中共赢,在合作中成长。围绕新课程标准,我校以集体备课为载体,扎扎实实地开展全校性的课堂教学改革,有力提升了教师驾驭课堂能力。

首先,要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合作意识,引导教师理解合作的优势。在议课、上课、研讨中实现教学经验的分享,保持教师间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教师在资源共享中获益,在思想碰撞中获得灵感。

其次,要在教师中形成“共生共赢”的思维模式。倡导合作和共赢,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学校引导各备课组结合自身的学科文化特点,以“组训”的形式创造性提出本组发展的文化。如语文组提出“扎扎实实教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组提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作为本备课组的文化等等。

②搭建合作平台

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间的合作潜力,最重要的是构建教师合作平台。这种平台的构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为教师合作平台提供时间和空间支持。教师合作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固定合作——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二是随机合作——办公室随机交谈。学校规定合理的时间、合适的场所让教师进行交流,使他们能愉快地分享教学经验与资源。学校关注办公室文化建设,让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在不经意中进行。

其二,制定合理而明晰的合作制度,明确目标,鼓励交流。设定统一的目标——建立大东门小学优秀备课组的评比标准,使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尊重,平等、团结和协作。

其三,构建发展性的和谐竞争机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学校引导教师进行和谐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例如学校开展集体备课评课活动,把学科教师分为不同的备课组,每组一位教师代表本组在学校上研讨课,由学校综合评课打分,并对备课组进行反馈,对获得优质课的备课组予以奖励。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促使人人都参与,整个备课组成员都是研讨课的打造群体,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在合作中体现竞争。同时,改变过去最后评比重结果,轻过程的方式,采取“优秀备课组申报制”,每月验收,期末奖励。

(2)鼓励创新、形成自我

让备课富有个性化,让教案鲜活起来,更好地赋予教师通过教学来表达教育理念的权利,是营造备课组文化的重要手段,只有鼓励个性化发展,才能激发教师的备课激情,从而推动整个备课组工作的顺利开展。

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去否定,不是去证明,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不加任何改变。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提倡个性是要博采众长,彰显独特的个人风格,实现教学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实现团队合作基础上的个性化创造,就必须做到如下两点:

一是博采众长,提炼个性化思维。以合作备课的形式,将团队智慧与个人特点完美融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认真比较和分析与自己同上课教师的教学差异,取长补短;以“教学设计”比赛的形式,促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彰显自我,具有自己的个性。

二是有选择、有重点地筛选资源,形成适应需要的教案。优质的教学设计是教师们共享的资源。学校将优秀的教学设计和录像课例提供教师参考,而教师必须依据学情来精选,围绕目标来取舍,合理选取资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3.教师有效备课的制度保障

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何种备课方式,都需要有具体而可执行的制度来加以保障。学校建立了《大东门小学优秀备课组的评比条件》、《大东门小学分管行政跟踪制度》、《跟踪培养教师制度》等具体的规章制度,由教导处、科研处具体的操作与落实。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师的情况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也不可能制定出符合所有人需要的备课管理制度。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握住其中的几个关键点,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

(1)教案评价——静态管理

教案的好坏,是评议备课程度的最直接的依据。学校教导处制定《大东门小学教案检查情况登记表》,阶段性地对教案进行检查并且在教案本上写下意见。对优秀的教案,进行相互的交流;对存在问题的教案,及时指出问题所在,要求改正。同时检查情况与学校教学月考核、期末绩效考核挂钩。

(2)课堂追踪——动态管理

备课方式的改革,对备课的管理更加注重过程性管理,备课检查和评价关注的,不在仅仅是一份静态的书面教案,更多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课前的独立思考,教师间的集体研讨、课堂上师生教学互动、课后的教学反思等。

主要表现为教研组、教导处、校长室等参与随堂听课,教研组听课,常规性听课、专题性听课等。分管领导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学生阶段性的抽查,教师的课后反思来全面掌握和了解教师的备课工作。

(3)多方协作——共同管理

在教研制度、备课制度、组长负责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多方位的综合性评价方式。首先是教师自我分析自己的备课状况,备课组关注集体备课中教师的参与状态,教研组掌握教师随堂听课和研讨课情况,教导处通过作业抽查、课后反思、学生测查,来了解教师备课的效果是否良好,学校综合上述情况来掌握教师的备课实施效果。

(四)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的操作方式

备课组建设的核心是研究自己的问题。在备课组活动实践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焦聚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我们从文本、学生、自己与同伴三个维度进行思考,以单元式备课、提问式备课、反思式备课、案例式备课等几种方式深入开展备课组研究。在此,我们列举一些备课形式,并作简单的介绍和评析。

1.单元式备课

备课组成员研读教材,根据学科及文本单元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板块,由不同的教师选择板块,分头进行独立备课,然后集体进行综合研讨。其基本做法是:研读教材——确定板块——独立备课——综合研讨。这种备课在形式上类似分工备课,但与简单将工作划分成块、交由专人负责的分工备课不同,这种方法更注重对教材的研读整合,集体研讨和后续改进。

(1)单元式备课的实践操作——以《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为例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感觉到课时在所有学科中最多可还觉得不够用,文本挖掘不深,语言训练弱,阅读面狭窄等。这就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

做到减负增效。因此,“单元式备课教学”的大胆尝试应运而生。而由于第八单元的课文都围绕花去写,故选择了第八单元作为研究尝试的单元。

研读教材:

首先我们进行单元解读,探寻课文间的内在联系,重组单元课文。本单元共安排四篇课文:《中国的花》、《养花》、《梅花魂》、《菊和莲》。单元主题:花与生活。

确定板块:

经过研讨最终语文备课组老师确定:五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扫清障碍、了解主题(姚丽娟老师负责)

目标:以整体感知为主,主要目的是扫清障碍,了解本单元主题。

◆单元预览。读第八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话题“花与生活”和学习内容以及所需掌握的学习方法。

◆给充分的时间让大家读书,通读四篇课文《22、中国的花》、《23、养花》、《24、梅花魂》、《25、菊和莲》。

◆同桌互查生字词,教师预设本单元容易出错的字进行强调。抽查方式多样。

◆再次读文。利用每篇课文问题,快速浏览、梳理每篇课文。(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方式也可多样)

◆质疑。(这个可以从预习的时候就开始思考) ◆第一印象:对四篇课文中印象最深的花说一说。 ◆作业:《课堂作业》中四课的字词部分习题。 第二课时:精品一篇、感悟主题(黄晶老师负责) 精讲课文《梅花魂》

第三、四课时:重组教材,深化主题(刘娟老师负责)

◆品读重点词句,感受牡丹的风韵,了解牡丹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学习《25、菊和莲》以及相关信息和资料,了解其它八大名花的品格。

◆了解中国的花文化,体会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第五课时:拓展阅读,个体发展,升华主题(姚丽娟老师负责)

在“花与生活”这一单元里,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了解中国的花文化,用鲜花去点缀我们的生活。

独立备课:

分别由以上几位备课组成员承担。

综合研讨:

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课时将缩短,学生的阅读面将增加。但在研究的同时,我们还存在着一些困惑:

◆第一课时容量太大,如何做到时间与内容都能兼顾,又能突出重点,让所有学生能有所获?

◆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课堂上是否会弱化? ◆课文的旁批在这种单元整合的教学方式中是否能充分利用?如何充分利用?

◆单元整组主题式教学可否将古诗纳入进来? ◆课后部分练习没有在教学中落实,是否可行? ……

(2)单元式备课与传统单项分离式备课的比较

传统单项分离式备课的弊端,机械地按照课文呈现顺序备课,存在大量重复性的劳动,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完整性、整体性的内在的学习需求,人为地扩大了知识之间的裂痕。从而造成了时间上的低效性、学生学习上的低效性以及教师教学上的低效性。

针对以上弊端的反思,我们提出了单元式备课的设想,它的优点是: ? 加强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有机化组织,利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更多更快地掌握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升学习质量。

? 减轻了老师传统单项分离式带来的时间和精力负担,扩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备课的针对性、完整性、结构性,从而提升了教师备课以及后续教学的有效性,也会促进教师可持续的教学兴趣和动机。

? 有利于教师走进整体系统思维的世界,从全册、单元的视角来关注教材。 (3)单元式备课的条件

? 学科自身的知识的组织特点和性质。目前我校在语文课程中开展单元式备课的研究和实践比较多,语文学科的知识横向联系比较多,其知识形式更多地表现为领域重叠和交叉式。

? 备课组自身的合作文化氛围。单元式备课要求教师间合作紧密,单个教师不易操作,特别需要备课组成员集体的配合和合作。

2.提问式备课

教师先个人独立思考设计好教学设计,然后交给备课组其他教师,备课组成员根据具体情况,从不同的方面提问互动,授课教师吸纳集体的智慧,找准切入点,进行针对性修订,加以完善和提升。其基本的做法是:提交设计——针对提问——修订改进。后期,备课组还要在课堂上进行跟踪看课,让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修订中提高自己备课、上课的能力。

(1)提问式备课的实践操作——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神奇的泡泡》为例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如

何能够有效的把握好这门学科,任课教师得到有效的指导,将这门课程实施好。 2008年,刘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为了参加武昌区教坛新秀的评比,设计了《神奇的泡泡》一课,在试教以后发现了以下问题: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教师的用意;学生不会正确使用实验工具;在实验活动中没有步骤,杂乱无章,纪律得不到保证。经过提问式集体备课以后,问题得到了解决,本课也得到了一致好评。

提交设计:

由刘老师提供教学设计、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备课组成员人手一份)

针对提问:

2008年10月,学校备课组成员一起对这节课进行了集体研讨:

高文平:刘老师,请你说说这节课的目标。 刘晶晶:1.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通过做实验了解泡泡变化的原因。 3.激发学生对研究泡泡的兴趣。 万明武:那么你准备设计哪些教学环节来达成你的教学目标?

刘晶晶:1.让学生玩吹泡泡的游戏,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让学生自己制作泡泡水,观察泡泡的

变化,找到泡泡变化的原因。

3.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研究泡泡

的兴趣。

高文平:那么根据你试教以后,你有什么问题和困惑?

刘晶晶:1.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教师的用意。

2.不会正确使用实验工具。在实验中没

有步骤,杂乱无章,纪律得不到保证。

……

高文平:好的,看来我们谈论了以后,你还是有一些收获的,那么你就自己再试教一次,看看是不是不一样,我们再找时间交流。

刘晶晶:谢谢高主任,谢谢大家。 后续改进:

经过了几次跟踪研讨,刘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不断的修订,这节课也获得武昌区教坛新秀一等奖。

我们发现提问式备课可以很好的解决年青教师出现的问题,可以让执教者和备课团队针对几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设计,帮助执教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一节课,也能够更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提问式备课与传统个体孤立式备课的比较 传统个体孤立式备课的劣势:

? 缺乏互动和交流的平台,教师备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外部的和更专业的反馈。传统的备课中教师只能够根据自己现有的经验和单纯的思考进行准备,对于课程中间生成的新问题往往无法把握和驾驭,因此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也得不到专业的指导。

? 传统的孤立式备课使得新教师的适应过程缓慢,得不到有效的专业指导,其专业成长也受到制约,教师往往容易片面的思考问题,导致课程和个人都得不到进步和发展。

? 备课组长的专业优势和引领作用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传统的集体备课模式是由执教者直接说出自己的目标、过程、教学方法等,再由集体分析,决定上课的程序和内容,这样的研讨很容易让备课组成员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片面的说自己的理解,又因为学科不同、理解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会出现诸多分歧。导致最后集体备课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最后还是执教者自己解决问题。

提问式备课的优势

? 备课组长的专业优势和引领作用得到了很大的发挥,更利于形成了备课组长为核心的专业发展团队,可以让团队集中力量,找准需要点,切实可行的帮助到执教者,有效的进行教学。

? 给以新教师和年轻教师更多的专业指导和学习平台,促进了他们的专业成长。让备课组成员研究有了方向,思考有了重点,能够及时的根据问题设臵备课内容以及重难点、教学行为及策略。

? 不断的提问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备课组成员的思维,提升了成员的备课的兴趣和动力,推动了整个备课组开放性、学习型文化的建设。

(3)提问式备课的条件

? 做好交流的铺垫工作,营造提问互动得好氛围。备课前由执教者提供教学设计,然后轻松的说说自己对这个课的理解和设计,提出自己教学的重难点和需要得到帮助的地方。这样做的好处是:执教者和备课组成员都清楚的知道这节课的内容、目标、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的帮助执教者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 双方做好准备。在备课时,双方都要做好记录,由执教者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备课组成员可以根据执教者提供的教案进行一问一答的“模拟课堂演示”,这样就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理解和实施这节课,并对这节课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演”,做到了心中有底。

3.案例式备课

备课组以讲述案例的形式开展研讨,每位教师将自己体验到的或搜集到的值得探究的案例讲述给大家,全组教师们共同进行研讨,对其中核心的部分进行提炼,促使教师从案例中获取教学经验。其基本的做法是:发现案例——提炼问题——综合研讨。

(1)案例式备课的实践操作——以数学备课组的一次集体研讨为例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发现案例:

2009年 4 月,李小玲老师在一次教学过程中创设了这样的情景:

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

(1)2.5×32 7.8+6.5+2 2.15×(4-0.5) (2)100-63 48+39 17×4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整数口算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的一样顺畅。但是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荣辱不惊”。

提炼问题:

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师应该如何全面的关注不同学生的情感,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挥出自己内在的潜力,拥有健全的人格。

综合研讨:

对教学中出现的这样一个问题,备课组的数学老师们就这样一个案例开展了集体研讨:

吴艳梅: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老师这里的设计失败了,显然这样的设计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教师应该更多关注不同学生的情感需求。

郑敏: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的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回想刚才李老师的教学片断,虽然

李老师对自已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

李小玲:通过这次案例式的备课以及教研活动使我明白:课堂上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

事后,李老师对“优生”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并向学生道歉,也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后进生李老师表扬了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2)案例式备课与传统教材主导式备课的比较 传统教材主导式备课的劣势:

? 更多地是针对教材备课,缺乏具体、丰富、精彩的案例启示。传统课堂教学是按照教材进行备课,缺乏对课堂教学丰富内涵的深刻挖掘,课堂教学缺乏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由于是根据既定的教学安排完成任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贫乏,出现不了精彩的的展示。

? 趣味性、情境性不够。备课中教师缺乏创设情境的环节,于是,在课堂展现的趣味性也不够,导致课堂教学的单调乏味,从而使得课堂教学低效。

案例式备课的优势:

? 备课组教师关注课堂细节,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易于引起教师的兴趣和深入思考。

? 案例自身的情境性增加了备课过程的趣味性,教师们共同研究,一起讨论,提供了更全面的教学过程思考的维度。

(3)案例式备课的条件

? 平时注意积累和整理。在学校的备课组活动中,备课组的教师,在平时听课活动中做好听课的记录,发现学生课堂教学的即时生成,选择好主题进行研讨。

? 注意案例类型的丰富性。

? 善于发现好的案例。在日常教学常规工作中,针对学校的课题研究,学校教导处每学期都开展教学案例评比活动,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撰写教学案例,从中发现好的案例进行交流。通过活动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关注师生互动问题的生成。

4.反思式备课

备课组成员及执教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整合与重组,科学合理地修改,进行完善。其基本做法是:聚焦问题——个体反思———集体反思——再次反思。教师们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瞬间的灵感、困惑作为一种教学反思记录下来,斟酌课堂的优点和不足,在反思的过程中吸取教训与经验,不断提高。

(1)反思式备课的实践操作——以朱老师执教的《一条大鱼》为例

聚焦问题: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与策略 《一条大鱼》是鄂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后,“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的一件事,从而说明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个体反思(朱慧):

◆第一次教学目标的设计(2008年3月第一周)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是人人必须做到的,应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3.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句子,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第二次教学目标的设计(2008年3月第二周)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感受汤姆放鱼前后的心理变化。 3.完成填空训练,巩固提升,知道自觉遵守规定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第三次教学目标的设计(2008年3月第三周)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汤姆心理活动的语句感受心理变化。钓鱼部分由“得意”一词入手,感受大鲈鱼带来的诱惑与钓鱼的乐趣,在放鱼过程中,由“依依不舍”、 “失望”为心里基础,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感受,了解到汤姆的内心的无奈,埋怨与遗憾之情。

3.在反复品读中体会父亲话语的含义,知道自觉遵守规定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集体反思:

◆备课组研讨记录(摘选)

姚丽娟: 在朱老师第一次试教后,我们发现,这样制订的课堂目标学生都能做到,可是,究竟有多少

学生走入了文本,与文本产生了情感与思维的碰撞呢?恐怕还是为数不多。于是,我们进行了二次备课。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朱老师在这个部分的设计思路与达成目标。(课堂教学实录展示)

朱慧:钓鱼部分的教学目标我设定为:感受鱼的大,体会汤姆内心对鱼的喜爱之情,了解钓鱼的乐趣与不易。

涂小琴:朱老师在进行这个部分的教学时,与试教相比,做了很大的修改。而第二个目标感受汤姆对这条大鱼的喜爱之情,老师抓住最能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点,由体会他们钓到大鱼时的“得意”之情入手,展开学习。

刘芳:朱老师对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达成教学目标是有着十分细致的思考的。

姚丽娟:接下来第二版块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刘芳:我还有点小建议 …… 再次反思 ……

(2)反思式备课和传统固步自封式备课的比较 传统固步自封式备课的劣势:

? 传统备课往往是一次性的,缺乏持续、深度的反思。更多的关注是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这样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备课即使有反思也存在着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的分离化。传统备课通常以“我”为主,缺乏协作,缺少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少整合。

反思式备课的优势:

?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经过多次往返深度互动,持续、深度的反思,利于打造精品课堂。

?帮助教师养成反思的专业习惯,将反思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反思式备课的条件

营造鼓励反思的氛围,循序渐进地提升反思能力。同年级同学科教师要加强合作与交流,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交流,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位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整个教师队伍成为研究型教师群体。

5.备课方式的选择

备课的方式千变万化,每名教师的情况千差万别,没有哪一种备课形式可以包打天下,也没有必要用某种方式限制教师的创造能力。所以,应把握备课的核心目标,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优势,鼓励个性化创新,制定适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教师的备课方式。

表2 四种备课方式优劣对比表

名称 单元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教师备课的平均素养较为接分工明晰,可以实际操作中容发挥不同教师易被曲解为简式 在不同领域内单分工与拼合。近,有各自明显

备的优势,节省了对教师平均素的优势领域,对课 不同教师对同一内容的重复质要求较高,否待备课态度较则易出现各板为认真。 备课时间,将教块优劣不一、无师的精力更多地放在对备课的讨论和反思上。整体效率最高。 提问根据提问有针对性地修改教对备课组负责教学设计有一定的质量基础,法综合的现象。 式 案,实现有的放人的要求较高,且有合适的备备矢,对提高备课工作压力较大。 课组负责人人选。 需要研讨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积淀,同时组长应注意组员的不同心理教师具有一定的教龄基础,交流氛围和传统较好。 课 质量很有帮助。 案例式 备课 充分把握学生动态,教学内容丰富,借鉴和启迪意义明显。

状态。 需要长期的时间积淀,短期内不易出效果。同时对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有一定要求。 教师队伍较为稳定,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时学校有鼓励反思的氛围,能给予教师较为宽松的环境。 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吸取教训与式 经验,扬长避备短,不断提高业课 务能力。 四、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和取得的社会效益;

(一)研究的成效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的旨在通过理论研究,使学校教学得以优化,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追求教师内心对备课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化,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调研和实践基础上,我们发现,课题研究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1.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能力

通过对有效备课概念的认知和分析,促使一些教师明确了备课的目标和意义,在备课过程中不再遵循传统的单纯写教案的方式,转而细化了备课的诸要素和流程。他们的备课方案富有弹性,强调预设与生成的正相关关系,使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此,我们选择了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来说明有效备课对教师整体业务技术能力的提升、促进作用。

案例一:通过调整备课认知,提高备课效率——郑敏老师(女,数学教师,年龄40,教龄21)的成长

“参加有效备课课题组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到现在使我对“有效备课”有了自己的理解。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和研究让我震惊的是教了这么多年的书,也备了这么多年的课,对备课的了解原来一直很肤浅,这些使我对自己之前的备课有所反思了”。

这位教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备课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臵到教学反思,思路非常清晰,但过于注重显性备课,认为这是备课的主要方式。同时,琐碎复杂的日常工作和上级检查,占用了其绝大部分的备课精力,大量时间用于书写格式固化、内容精细的文字教案,造成“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现象,无法进行个人的思考和创新,只得学习名师,模仿名师教案。

在参与有效备课课题研究后,这位教师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并对自己的备课方式甚至工作方式进行了尝试性的调整。在备课上,“钻进去”吃透教材,“跳出来”用透教材,“展开去”看透教材。通过四条原则极大地提高了备课能力:

1.原创精备。用最短的时间,不参照任何参考书,自己独立深入钻研教材;

2.参考校正。“精而准确”地参照备课用书,把握重点,修改不妥之处;

3.取长补短。“翻唱名家”,借鉴名师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风格,适当调整,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

4.课后反思。“精炼提升",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

有效的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

在调研中,这位教师还提出:“采用灵活多样的备课形式,也是有效备课的一种体现.如果能根据自身的素质、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等条件,选择备课的方式,我想这样不仅保证了备课的质量,又会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充电,深入地探寻、实践教育教学的规律,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自己和专业发展”。

案例二:“用自己的心去备课”——黄晶老师(女,语文教师,年龄34,教龄14)的成长

一位教师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提及的故事,来表达其对有效备课的认识:一位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得

这样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他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几分钟。”

由于教研部门强调对备课的检查,这位教师和其他许多教师一样,疲于应付检查,撰写了大量文字教案。但这些教案大多是按照刻板的模式写成,详细、规范却失于呆板、僵化。教案的内容被条条框框限制,走过场的成分居多,创新的成分很少。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为了保持备课本的整洁、保持书写规范……一本老教案抄了一遍又一遍,使得写教案成了一项机械的体力活。

与此同时,为了应付考试的压力,备课的方向也产生了偏差:常常局限在认知方面的目标,忽视了情感方面的目标;过分强调所谓的“行为目标”的可见性、可测量性,阻碍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只重视教学的结果(教学目标的掌握),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体验。通过编写教案,教师让课堂成为了学生思想的“屠宰场”,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于是,这位教师提出,教师应该追求“那种师生和谐发展和教学相长的境界”,“去写课堂实录,写教学片断,写教育随笔,写教育随想”。教师应该和

学生一起,“重新学习,重新准备,重新寻找方法,重新捕捉师生和谐发展的机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

师者知在先。好的备课不仅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教艺,备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先进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即用自己的心去备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备课质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课题实践中,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逐渐有了靓点,激发了教师们的创造力。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向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注重教学结构的合理性,用细节来精心打磨自己的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学校的整体规划与指导下,学校备课组的建设有了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提升。教师们有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有了追求个性的想法,大胆探索,精于钻研,并将研究成果体现在自己的课堂上,体现在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中,体现在学生发展的状态上。多位教师的优质课、论文、案例获得全国、省市区奖励。多名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如《走进数学王国》、《楚才杯》作文竞赛、艺术小人才等等。课题研究,正在改变着教师的发展,它越来越促进了研究型和高质量学校教师团队的形成。

(二)成果的物化

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文字,撰写论文,并合编成册(见《营建有效备课文化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1.相关报告、论文获奖情况

成作果 题目 获奖情况 者 形式 陈琼 黄晶 刘丽 朱慧 刘丽 文娟 郑敏 报《“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湖北省教科所 一告 备课研究”中期报告》 等奖 报《大东门小学教师备课湖北省教科所 二等奖 告 现状调查报告》 论《以评价为杠杆提高教湖北省教科所 二等奖 湖北省教科所 二等奖 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二等奖 文 师备课有效性》 论文 论《有效课堂三部曲》 《新课程背景下备课新文 思考》 论《让有效撑起备课的天湖北省教科所 三等奖 文 空》 论《如何进行有效备课的湖北省教科所 三等奖 文 几点思考》

李晓玲 文娟 陈琼 刘晶晶 朱慧

论文 论《读懂教材之我见》 武昌区教育学会 一等奖 武昌区教育学会 二等奖 《新课程下的有效备文 课》 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武昌区教育学会 三等奖 武汉市教育学会 三等奖 文 效备课几点思考》 论文 论《综合实践活动备课时,可以借鉴的几种课型》 《以有效备课,提升课武汉市教育学会 三等奖 文 堂效率》 2.备课组获奖情况

在这几年中,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与努力,我们取得了以下成绩:

时间 2010年11月 2010年6月 2009年6月 2009年6月

备课组 卫生与健康备课组 校本课程备课组 中年级语文备课组 低年级数学备课组 获奖情况 武汉市优秀备课组 武昌区优秀备课组 武昌区优秀备课组 武昌区优秀备课组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设想

(一)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还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或是一时间难以解决,或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浮现。

1.我们更多的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促进激发教师备课的热情与深度,但是深入到每个学科的研究还不够。

2.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备课的评价标准。 3.教师有效备课的专业化与常态化还待加强。

在本课题5年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理论水平欠缺、理念更新不足是存在于教师中的共性问题。如何巩固本课题研究实践已经取得的成效,真正做到教师有效备课的专业化和常态化,也是我们今日重点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4.具有创新性、影响性的有效备课特色方式和策略的开发还待加强。 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教师虽然也结合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学校特色创造了一些有探索性的有效备课方式、策略,但是还缺乏在更大范围内(如省、市小学教育界等)具有影响性的教师有效备课的特色方式和策略。这也是我们日后值得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5.与学校系统之外的研究力量互动不够,还需要突破。

我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如果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交流和沟通,缺少与校外专家的适时、经常性的沟通,很多问题难以得到深入、全面、准确和及时的反馈与调整,课题研究的效果、效益和效率都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如何与学校系统之外的研究力量开展持续性的研究与改革合作,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突破方向。

(二)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加以解决或寻求解决。 1.今后的研究,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学科备课组的研究,将研究推向深入。 2.加强教师的业务进修,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区、市、省、乃至全国的优质课比赛和专业化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3.加强督促、检查落实,使每一项活动的开展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4.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分析研究结果,做好阶段总结,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强化学校内外的交流沟通,聘请专家定期来校进行指导和点评,形成定期的沟通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素养。

七、主要参考文献:

[1]魏旭方,张唐银:《“X+1+Y”备课模式及其管理》,载 《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2期;

[2]窦步云:《“方案库”备课模式尝试》,载《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3期;

[3]冯青芙,张漪:《多元化整合备课模式在语文校本教研中的应用》,载《学校管理备课实践》;

[4]秦成义,王松梅:《教师期待有效备课》,载《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9期

[5]周新高:《关于有效备课的思考》,载《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8期; [6]远景太:《集体备课教研模式的实践探究》,载《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第12期;

[7]俞洁文:《实践体验 感悟分享》,载《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1期; [8]王节玉:《从名师备课经验看有效备课》,载《湖北教育》2008年第9期;

[9]叶海霞:《“有效备课”的问题与诊断》,载《教研天地》2009年第7期;

[10]曹静:《有效备课三部曲》,载《教苑时空》2009年第9期; [11]张宏伟:《关于有效备课的几点思考》,载《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9期;

[12]虞金龙:《新课程理念下集体备课教研模式的研究》,载《教学管理》2010年第1期;

[13]吴文军:《规划与共享:教研组、备课组滚动式课例研究》,载《视点》; [14]霍金鑫:《新课程背景下“学案-教案-反思”备课模式的构建及反思》,载《教研反思》2010年第1期;

[15]杨琛荣:《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集体备课模式》,载《教材课程》 2010年第6期;

[16]赵忠友:《开展典型教材研究 构建反思型备课模式》,载《教研视窗》; [17]王春艳:《例谈有效备课与有效教学》;载《教法与学法》;

[18]吴佑华:《有效备课:为数学课堂生成智慧奠基》,载《教育理论与实践》;

[19]王新安,侯晓丽:《写作教学有效备课的研究》,载《写作教学与研究》; [20]伍怀林:《对“有效备课”的思考》;

[21]赵竹林,丁双六:《有效备课的十大误区及其分析》,载《镇江高考学报》2010年第1期;

[22]周文暖:《浅议新课改指导下的有效集体备课》,载《吉林教育》; [23]朱国杰:《有效备课 服务教学 师生共益》,载《教学论坛》; [24]方关军:《独立钻研教材:有效备课的根基》;

[25]何荣:《有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石》;载《教育科研》2010年第3期

[26]王莲琴:《新课程的有效备课应“五盘活”》,载《经验点滴》; [27]王贵春:《新课程下如何进行有效备课》;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年第18期;

[28]陈瑞生:《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 [29]宋世亮:《有效备课成就精彩课堂》;

[30]黄燕宁:《有效备课策略》,载《小学教学参考》2010第6期。

附件一:

武昌区大东门小学教师备课基本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2007年12月

说明:为了充分了解您的备课与上课情况,研究提高教师备课质量的策略。特设计本调查表。本表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有效备课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所用,不对您个人做任何鉴定和评分。本表以不署名的形式进行,希望大家认真如实填写。

(一)不加“*号”的题目为单选题,加“*号”的题目为多选题,请将相应的答案填在每题后面的括号中。谢谢您的合作!

1.您在新授课备课时,一般备一节课平均要花多长时间?( ) A、10—20分钟 B、20—30分钟 C、30—45分钟 D、45分钟以上 2.您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来自于:( )

A、自己的思考 B、教参 C、网络 D、包括以上 3.在备课时您考虑最多的是:( )

A、学生 B、教材 C、课程标准 D、自己教学风格 4.在备课时,您最关注的是:( )

A、教学目标 B、教学活动设计 C、教学目标达成率的反馈 D、作业的布臵

5.您目前备课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 A、很大 B、大 C、一般 D、几乎没有

6.您在备课时,教案的撰写主要采用何种方式?( )

A、自主设计手写简案 B、自主设计手写详案 C、运用电脑备简案 D、运用电脑备详案

7.您备课写教案的主要目的是:( )

A、为了学生 B、为应付上级检查 C、为学生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 D、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部分

8.您认为在教研活动中采用何种形式对您的备课帮助最大?( ) A、观摩课或示范课 B、集体备课 C、课题研究 D、其它 9.上完课后,您在备课本上写的教学反思是( ) A、课课有 B、常有 C、偶有 D、没有

10.如果您的备课时间感到不够,那么不够的原因是:( ) A、备课量相当大

B、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管理学生等工作量大 C、各类会议、竞赛、评比等活动太多 D、家庭负担重和其它 (二)简答题。

1.新课程背景下,您认为教师应具备哪些课堂教学的理念? 2.您认为备课以什么样的呈现方式比较合理?(教案呈现的方式) 3.您认为自己的备课在什么方面所花的时间比较多,为什么? 4.您认为怎样备课,才能提高备课的效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5.您对我们学校的备课形式有哪些建议与想法?

谢谢您的合作! 武昌区大东门小学课题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x4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