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25 01: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2018学年普宁二中高一语文(月考一)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

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兰亭集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刘伶作《酒德颂》,酒无疑成为他生命中的欢乐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中总是有酒,他专门写有《饮酒》,“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为迹焉。”(萧统《陶渊明集序》)。魏晋名

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而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

魏晋人喜欢清谈。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有一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篇末附有《清谈与析理》一文,其中对于清谈这样评价道:“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嵇康《琴赋》里说:‘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和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青年夭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宗白华先生对于清谈与王弼给予很高的评价。我认为玄学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在清谈对话中,因为种种原因的激发,谈者机锋迭出,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对话中思想突发,感兴相接,已开禅宗妙悟之先河。

(选自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有删减) 1、下列有关“魏晋风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风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多个方面。

B、魏晋风度就是当时的名士风度,它代表着中国魏晋时代名士们的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 C、魏晋风度与当时兴起的士大夫阶层有很大关系,魏晋士族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拥有一定的特权。

D、魏晋风度虽是精神贵族的产物,但也是凭借世家大族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形成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在民生凋敝、战乱频仍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深入人心,魏晋名士们常常感慨万端,寻求逍遥境界。

B、嗜酒是魏晋名士的显著特征之一,他们不仅以酒为主题作诗作文,还常常借酒浇胸中块垒,甚至让酒成为生命中的欢乐颂。

C、魏晋名士不拘礼法,率性而为,他们不愿意受到传统儒学哲学的道德说教的束缚,向往自由,追求凭自己的意愿做事。

D、魏晋名士多出自世家大族,他们的家族往往不仅在政治与经济上地位较高,在文化上地位也较高,王谢家族就是如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晋名士们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动,通过集会、宴饮、清谈等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借此或言志,或抒情。

B、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他们爱酒或许就是因为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有助于这种精神境界的创造与形成。

C、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对于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极为赞赏,他认为,魏晋清谈是因为魏晋名士探求玄理而产生的。

D、玄学与清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参考作用,因此魏晋名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理想境界。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4—7题。

(1)夫江上之处女(处女:少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

(2)梁北有黎丘部⑴,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适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⑴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4、对于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爱:爱惜、吝惜 .B、酒醒而诮其子 诮:责备、责骂 .C、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明:照射 .D、昔也往责于东邑人 责:责骂、斥责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 旦/ 之 市 而 醉 /其 真 子 恐 /其 父 之 不 能 反 也/ 遂 适 迎 之 /丈 人 望 见 其 子/ 拔 剑 而 刺 之

B、明 旦/ 之 市 而 醉/ 其 真 子 恐 /其 父 之 不 能 反 也/ 遂 适/ 迎 之 丈 人/ 望 见 其 子 拔 剑/ 而 刺 之

C、明 旦 之 市 而 醉/ 其 真 子 恐 其 父 之 不 能 反 也/ 遂 适 迎 之/ 丈 人 望 见 其 子/ 拔 剑 而 刺 之

D、明 旦 之 市 而 醉/ 其 真 子 恐 /其 父 之 不 能 反 也/ 遂 适 迎 之/ 丈 人 望 见 其 子 拔 剑 /而 刺 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中的贫者少女聪明沉着。贫者少女在被赶走前,有理有据打动了其他少女,最后留了下来。

B、第二段中的奇鬼喜欢搞恶作剧。他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孙子的样子,他装扮成丈人儿子的样子去欺骗丈人。

C、第二段中丈人糊涂不理智。他在不分清真假的情况下将亲生儿子杀了,造成了悲剧。 D、第二段中丈人杀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判别事物的真伪,必须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细加审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各5分) (1)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

译文: (2)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

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8、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5分)

答: 9、简要述说这首诗的思想内容。(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表现男子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的两句是“ , 。”

(2)《离骚》中的“ , ”说明屈原为了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再多次也绝不后悔。

(3)刘禹锡《陋室铭》中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美丽的谎言

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

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告诉她:“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

借钱?一听到陌生人问母亲借钱,琳就警惕起来,忙问:“那你把钱给她了?”“是呀,小姑娘挺可怜的。”母亲说,那个女孩被人从家里骗出来,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幸好及时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x0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