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更新时间:2023-10-25 10: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维新运动的过程、意义和结果,了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和努力,认识到资产阶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教学难点:维新运动的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资产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为什么说维新运动是一场“昙花一现”的运动?

同学们都知道,这场运动只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时间非常短,所以称为“昙花一现”,同学们注意到了这场运动的时间短,但忽略了这场运动“玉质芳华”的一面,这场运动,也是寻求中国出路一次宝贵的探索,但由于其局限性,使这场运动如昙花一般转瞬凋谢,思之令人感叹。

“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饶宗颐:《优昙花诗》 “莫言过眼花时短, 玉质芳华照世间。” 次虞愚:《咏昙花 》 一、戊戌维新派运动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1)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设厂利润丰厚,刺激了中国一部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民族工商业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而且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广求利源,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从18世纪70年代初到1898年,(中国)在工矿、航运、新式金融等行业的商办近代企业有250家(多数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设立的)。其中,可以知道具体投资的189家企业的总投资额有2844万多元。”——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1版 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1858-1927) 广东南海人,在香港和上海游历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西方资本主

义社会制度的进步性,决心向西方寻找救国的真理,多次上书清帝,要求变法图强。1890年,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当时引起了思想界的强烈震动,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另外,他还和另外的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训练变法人才。

梁启超 :(1873-1929),是康有为的学生和得力助手。担任《时务报》的主笔,写了《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指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他的政论在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大加强了维新变法的声势。

严复:(1854-1921)曾在英国学习海军,除了撰写维新变法的政论外,更大的贡献是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康有为在他的政论中,吸收了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进化论史观。

谭嗣同:(1863-1898)湖南人,主要著作《仁学》,在这部书中,虽然认为中国的威望危亡“唯变法可以救之”,但就其思想深层而言,带有民主革命的色彩。

维新派的领袖和骨干人物大多是士大夫或清朝的中下级官员,为什么说他们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呢?

“不应该认为,所有的民主派代表人物都是小店主或崇拜小店主的人。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地位来说,他们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壤。使他们成为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是下面这样一种情况:他们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一般说来,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方面的代表人物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614。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到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打击,又受到中国的封建主义的压制与摧残,所以,新兴的民族工商业举步维艰。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中国独立富强,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条件。

维新派通过接受西方的政治学说,提出了变法的理论和主张,并为此进行宣传和政治活动,这首先就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所以,他们就成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3.维新派的活动方式

(“公车上书”: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一片愤慨,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组织了1300名举人在5月2日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史称“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和爱国救亡运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学会 学会名称 强学会 粤学会 闽学会 蜀学会 陕学会 南学会

创办人 康有为 梁启超 康有为 林旭 杨锐 杨深秀 谭嗣同等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光绪皇帝下诏变法

1898年1月,康有为写成奏折上呈光绪,这就是《应诏统筹全局折》,在这次上书中他陈述了必须变法的道理和比较具体的变法的三项措施,实际上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纲领。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到变法失败为止,共发出100多件维新谕旨。主要内容包括:

A政治方面:臣民不论大小皆可上书言事,裁撤冗官闲衙,澄清吏治,取消国家对旗人的供养

B 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全国设立邮局

C 军事方面:军队改习洋操,采用西洋兵制,裁汰绿营,筹建海军

D 文教方面: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允许自由设立报馆和学会,派人出国留学和游历。 2.戊戌政变

由于维新运动触犯了慈禧太后和一些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9月21日,慈禧太后正式宣布训政,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被杀害在北京菜市口,时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参加维新的官员也相继被革职,除了京师大学堂外,新政被扫除无遗。变法失败。

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到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这场运动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表现。维新派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概念,强调国家为国民所有,匹夫有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的失败证明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行不通,要想使国家复兴,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从而为民主革命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启示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变法颁布的保护和鼓励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激发了人民“实业救国”的热情,形成民族企业的第一次投资高潮,为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是一场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

变法期间,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学会和学堂,大量地传播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介绍了西方的自由平等学说和君主立宪制度,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

这场运动的失败,主要原因是维新派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缺乏彻底反封建勇气

维新派虽然同封建势力有矛盾,但是不敢摧毁封建势力,不想推翻现有的政权和制度,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变法图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理论指导上,打出孔子的招牌进行变法,虽然具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也暴露了维新派的软弱无力;

(2)缺乏彻底反帝勇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虽然同帝国主义有矛盾,缺乏彻底反抗帝国主义的勇气,认为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通过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能免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寄希望于英美的支持。 (3)缺乏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军队的支持

谭嗣同慷慨就义前的高呼,表现了他为改革革新以死相搏、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但也反映了维新派的孤立与无奈。“回天之力”存在于亿万民众之中,这是维新派的志士们所没有认识到的。

这种缺点致使不流血的维新变法最后以流血的政变而告终,证明想用和平的改革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中国行不通。 2、教训

昙花一现的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反动压制下,不触动封建制度及其根基的任何温和的改良道路根本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 小结本章内容: 早期探索的历史证明:

1、农民群众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引导革命取得胜利。 2、地主阶级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决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

3、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本章思考题: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本章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 2、严复:《天演论》自序

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4、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5、梁启超:《变法通议》(节选)(1896年)

(第一讲)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基础知识: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2、情感目标 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和辛亥革命的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

※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三民主义、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

※ 教学时数:1学时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 ※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大家回顾这整个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在前进道路经历了多少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提问)(三次)产生几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wz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