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更新时间:2023-11-25 12: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绪论

1、 文学理论的定义:文学理论是现代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2、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的关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作为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学科,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这三个分支的研究角度、对象、内容和任务各不相同。(如需细答,可具体来说,文学史是以历史的眼光动态地考察本民族和他民族文学历史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秩序,揭示文学进步的社会文化根源和艺术自身根源,科学评价在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总结文学的历史经验并为后代的文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等。文学批评是以审美的眼光对当代最新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学科。文学批评直接面对当代的读者和作者,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评价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读者正确欣赏,培养读者的审美情趣,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研讨创作的成败得失,总结作家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成就,启发和帮助作家提高创作水平等。文学理论是以哲学思辨的方法从理论上阐明文学和文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方法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从理论上阐明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和各种体裁种类的艺术特征,揭示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的独特规律和相互联系,探讨文学发生发展的多种根源和文学发展进步的复杂形态等,从而为认识文学和文学活动,进行文学的创作、鉴赏和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启示和方法。)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批评取得的成果和文学史提供的丰富文学现象为基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又必须要以文学理论阐释的原理、规则和方法为指导。 3、 中西方文学理论代表著作: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黑格尔的《美学》、别林斯基的《诗歌的分类和分科》、丹纳的《艺术哲学》、刘勰的《文心雕龙》、严羽的《沧浪诗话》、李渔的《李笠翁曲话》、刘熙载的《艺概》。

4、 文学活动的定义:文学活动指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创作、阅读、批评、研究行为。

5、 文学理论的作用:(文学理论的双重意义)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和命题,既具有理论认识的意义,为人们提供对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学活动规律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实践方法的意义,可以指导人们进行各种文学实践活动。(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文学理论具有引导创作的功能,文学理论具有指导欣赏的功能,文学理论是文学批评的科学方法论。(简答题题型)

第一章 文学本质特征

1、 文学的语义分析:(广义)广义的文学,包括一切用文字书写或印刷的语言作品和文献,故可称为文化学的文学观。(狭义)狭义的文学,是指借想象创造虚构的艺术世界以表现人性人情的语言的艺术作品,包括诗、小说、戏剧及美文,限制以美感作用为主的纯文学作品,故可称为审美的或纯文学的文学观。(折中义)折中义的文学,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既包括诗、小

说和戏剧等纯文学作品,又包括传记、书札、游记和史论等带有文学性的非纯文学作品,二是专指介乎广义的泛文学和狭义的纯文学之间而具有文学性或文学功能的文学现象。

2、 文学本质研究的策略: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既要立足文学艺术本身,又要把文学和文学活动置于社会结构和艺术文化体系中,在多维视野中作多方面的系统考察,才能正确阐明文学的本体特征,从而为文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遵循由一般性到特殊性再到个别性的逻辑学顺序,从三方面进行逐层深入的研究(首先,在社会结构的分析中确定文学的社会地位,揭示文学的社会特性;其次,在文学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的比较中,阐明文学的审美特殊性;再次,在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历史和新闻作品的比较中,论析文学的媒介特性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3、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文学具有社会意识的普遍属性和普遍功能。首先,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本源,其次,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4、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浸染的状况。

5、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语言艺术,是以虚构的艺术形象创造性地表现人性心理和时代精神的审美意识形式。

6、 文学的特殊对象:“文,心学也。”就其对象的性质而言,文学作为“人心学”或“人性学”,它所表现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普遍心灵或普遍人性;其二,就其对象的范围而言,文学作为“人心学”或“人性学”,它所表现的是有限的个体生命的百年情怀;其三,作为文学对象的人性心理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双重属性(它是客观社会的,是具体历史的),社会的人性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成为普遍趋向的情感情绪和典型的社会性格和民族性格往往是文学创作最主要的反映对象。

7、 文学形象性之根源:文学形式的形象性,首先取决于对象内容的特殊性,其次,文学形式的形象性和审美性,又取决于它的审美功能,即满足读者的美感需要。

8、 文学形象与文章形象的定义与区别:(定义)文学形象是作家通过审美想象创造的艺术形象,它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形象,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想象。文章形象是指非纯审美的语言作品中的意象比喻和形象化描写。(区别)文章形象以说理为目的,文学形象以审美为目的;文章形象是无机结构,文学形象是一个有机整体;文章形象是从属的,从属于力求论证的中心命题,文学形象不为某个抽象观点服务,它自身具有独立自足性,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审美体。(名词解释:文章形象。简答题:区别)

9、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假定性和逼真性的统一(从存在形态看,文学形象是实质上的假定性与具体描写的逼真性的有机统一);具体性和概括性的统一(从审美认识看,文学形象的概括性寓于具体性,具体性体现概括性,二者相统一);表现性与感染性的统一(从艺术功能看,文学形象一方面必须充分地表现作品的人性心理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简答题题型)

10、文学语言与特质、文学话语活动、语言艺术的特征:文学语言与特质:文学

语言是不同于其他语言的艺术语言,其特质有两点,其一,文学语言是审美意象语言(文学语言从属艺术功能,是按照艺术原则构成的一种艺术语言);其二,文学活动是审美话语活动(文学语言是语词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相融合的意象语言,文学活动就是借助这种艺术语言展开的审美话语活动)。文学话语活动:文学话语活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的文学化言说方式达成的沟通,是审美的话语沟通活动,构成要素分别为说话人即作家,受话人即阅读本文和聆听言说的接受者,本文即供阅读或聆听以便达成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或称为话语系统,沟通即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本文接受而达成的互相了解和呼应状态,语境即使用语言的环境。语言艺术的特征:形象感知的间接性(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物质的现实性和审美的直观性,必须透过语言文字,通过接受者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反映现实的广阔性(语言艺术能广泛而多方面地把握对象、反映现实);表现情思的深邃性(与其他艺术相比语言艺术能够更直接、细腻、明确、深刻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活动,表现作家的情感评价和人生思考,从而获得超越其他艺术的心灵深度和哲理深度)。(名词解释:文学语言)

第二章 文学作品结构

1、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作品所反映的、渗透着作家思想感情和审美评价的社会生活,包括题材、主题、情节等。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表现作品内容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部表现形态的总和,包括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名词解释:文学作品的形式)

2、西方作品层次论: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将文学作品区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字音层(主要指作品的字、词、句等显示出来的语音组织,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意义单元(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层面)、图示化方面(是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致面貌)、被再现的客体(指的是意义单元通过图示化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事物的整体面貌或情态),除这四个基本层次外,还存在一种形而上品质,即在作品中所感觉到的崇高、悲剧性、神圣、静谧感,等等。

3、文学语言及审美特征: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既是反映作品意义的媒介,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是指文学语言作为一种审美意象语言的具体表现特点,主要表现为形象性(读者通过再造想象,能透过语词感知和想见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画面,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审美效果)、抒情性(作品语言和作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谐配合,给读者以直接的情绪渲染)、音乐性(文学语言所具有的节奏感和旋律美等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和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是文学作品打破日常语言的“陈旧化”和“自动化”以增强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各种手法的统称,其手法多种多样,基本的方法是对日常的语言进行“变形”、“扭曲”、“施加暴力”等艺术加工,使语言本身在作品中显得分外突出和显豁。)诸特点。(名词解释:陌生化)

4、文学典型及审美特征:文学典型是指文学形象的鲜明独特的个别性概括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深度和广度。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一是典型人物性格,包括鲜明、独特、丰富的性格特征,深刻概括了某类人的典型心理特征和社会历史特征,渗透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二是典型与类型,三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文学意境及审美特征:文学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与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混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可以从意

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中见出,其一,形神兼备的景象,其二,情理交融的情志,其三,虚实相生的境界。(名词解释:意境)

6、文学象征的定义:文学象征是指文学形象主要是通过象征手法来完成,形象中蕴含着某种观念或哲理,主要有寓意性(主要是指象征形象中往往寄寓着创作主题的主观意蕴,作家通过象征物的运用,在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清晰画面中,寄寓着袭击的某种观念或反映了某种哲理意蕴,是象征形象的本质特征)、暗示性(不直接说出某种事物而是用间接的方式去暗示某种事物或客观规律,以激发某种情绪,是象征的基本特性)和朦胧性(指象征作品所表现的意蕴隐晦朦胧,具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特点。(名词解释:文学象征)

7、文学意蕴、文学主题的定义:文学意蕴是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所积聚、蕴蓄的情理交融、朦胧多义的情韵和意味,一般又可分为形而下意蕴层(是指形象层所传达出的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具体的情感观念)和形而上意蕴层(是指超出形象的具体内涵而达到一种普遍、永恒的精神体验和哲理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形象对人生的终极意义进行求索和追问)。文学主题是指通过艺术形象显现出来的、饱含着作家审美情趣的核心意蕴,它是包含在文学形象中的审美意识,主题的形态大致可分为情感性主题(抒情型作品)、思理性主题(寓意思理型作品)和性格性主题(性格再现型作品)。

第三章 文学作品类别

1、文学体裁及文学体裁划分的意义:文学体裁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即作品外在表现形态上呈现出来的特点。体裁对作家创作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作家创作之前一般要进行体裁选择);体裁对作品形式有一定的作用(作品总是通过一定的话语、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各种体裁在话语方式和语言形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体裁对审美欣赏有一定的预示作用(由于不同体裁在语言、形式、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作家创作时的侧重点也有差异,这影响到读者对不同体裁的欣赏)。(名词解释:文学体裁)

2.叙事文学、叙事主体、行动元、聚焦的定义:(叙事文学)用文学话语叙述虚构的社会生活事件的一种文学,其种类包括史诗类、小说类、报告文学类、传记文学类和叙事散文类。(叙事主体)是指作品的叙述者和作品中的隐含作者。(行动元)是现代叙事学对人物角色性质的一种认识,即把人物角色视为推动或阻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行动单位或行动元素。(聚焦)叙事聚焦也叫“叙事视角”,它是一个故事所采用的特定的观察角度,也是作家观察所写事件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点。聚焦大致分为三种: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固定式、不定式、多重式)、外聚焦叙事。

3.叙事学与传统小说理论的人物观、情节观:传统小说理论的人物观是一种“心理性”人物观,叙事文学的人物观是一种“功能性”人物观。前者认为作品中的人物是具有心理可信性的“人”,强调人物的性格特征;后者认为人物是从属于情节的“行动者”,强调人物在情节中的功能。传统情节观注重分析某一个作品中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将重点放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上。叙事学对情节的研究,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叙事作品,而是寻找某一类作品共有的情节模式,甚至力图寻找所有叙事作品所共有的情节模式;传统情节观注重情节的具体内容,注重某一情节到底说的是什么,力图通过情节的分析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解决某个问题。叙事学则不太注重作品的具体内容,而是注重情节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由于以寻找要素之间的关系为目的,叙事学情节分析着力于情节发展过

程中的逻辑关联功能。

4.抒情文学定义、特征:抒情文学是和叙事文学相对而言的,抒情文学是指诗人以抒情主体的口吻抒发个体情感为主,偏重审美情感价值的文学。抒情文学通过话语来表现作家内心的主体情感,更注重话语的表现形式。(特征)第一,情感的表现是抒情文学的首要特征。这一特征可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情感,二是情感的表现;第二,抒情文学通过一定的文学意象才能将某种情感和情感所蕴涵的意义表现出来。抒情作品的意象种类很多,主要有心理画面、典故。母题等;第三,抒情文学中的情感依附于特定的文学意象,任何文学意象都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现,大多数抒情作品不能仅有意象,还要有将诸多意象联结起来的语言,抒情作品的语言有着独特的要求,这主要表现为多用名词少用动词。

5.中西方抒情手法:(西方抒情文学的手法)自17世纪以来,西方抒情文学占主导地位的手法按历史顺序大体上可概括为沉思、直抒胸臆和客观对应。沉思是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是古典主义诗歌的基本手法,也是抒情诗的基本手法(法国的布瓦洛);直抒胸臆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抒情原则(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宣言);象征主义诗歌特别强调“客观对应”理论。明确提出“客观对应”理论的是艾略特。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波德莱尔在《感应》中提出了“感应论”,其理论要点是:其一,象征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二,人的各个感官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沟通的关系;其三,诗人心中对这种神秘的感应有所感悟,诗人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种神秘的关系,并加以表现。(东方抒情文学的手法)赋、比、兴是中国抒情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首先见于《毛诗序》。赋:钟嵘在《诗品序》中说:“直抒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指出赋具有直言其事和寓言写物的特点,所谓“寓言写物”是说在对物的描写中寄托着诗人的主观情思,因此,对抒情诗而言,赋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描写,情感就蕴涵在描写之中。朱熹认为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着重指出“赋”具有铺排其事和直言的特点,这种铺排其事可以说是赋的基本特征,抒情诗正是在铺排的描写中将某种感情直接诉说出来。比:钟嵘认为是“因物喻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说明来表达某种志向和情感。朱熹认为比是“”以此物比彼物,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兴:钟嵘认为是“文已尽而意有余”,指出诗歌中存在的悠悠不尽的韵味是由于“兴”的缘故,强调了“兴”具有韵味无穷的特点。朱熹认为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明确指出了“兴”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特点。 补充:

简答题题型:

语言艺术的特征及其语词根源:

(特征)形象感知的间接性;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和动态性;表现情思的深邃性。(网络总结)参照第二章第3点 文学情感和日常情感的关系:

文学情感是对日常情感的升华和概括,同时源于日常情感。(书中没有具体的归纳性语言,仅个人理解) 作品层次论:

层次论是指对作品进行层次分析,将作品视为一个由多种审美要素构成的审美结构,然后进行逐层分析,打破内容和形式的壁垒。中国的作品层次论是哲学思辨的产物,三国时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有两方面的启迪意义,一是明确了作品是应该分层次的,二是作品的重心在于表达意义。西方的作品层次论见第二章第2点。

论述题举例:

请结合文学某项理论,分析作品的内在意蕴和艺术特点:

作品的内在意蕴是指作品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作品的艺术特点,又称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包括表达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结构形式(首尾呼应、开门见山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写作技巧(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艺术风格(旷达、沉郁等)。 根据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联系具体文学实例,谈谈你对某句话的理解与认识:(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文学活动由四个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因此文学源于现实,文学的形象是虚构的,并不直接照搬现实,因此文学又与现实不同。例如谈谈对“抒情就是情感的宣泄”这句话的理解,首先举出实例,然后通过文学源于现实而与现实又相互区分的关系说明作者将主观感情放在文章的抒情当中,但呈现出的是让读者来判断的客观形象,等等。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文学特殊对象的理解与认识: 参照第一章第6点

预祝您文学理论考试顺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ws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