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4-01-31 05: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号…学…… … … … … … … … … ) 线 ( 名…姓…… … … 班…_…__…__…__…级…_…__)__封_(_ …业…专… …__…__…__…_…__…__… … )…系)(密院(… _…__…__…__…_…__…__…__…_………-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卷

答卷说明:1、本试卷共1页,9个大题,满分100分,120分钟完卷。 2、本次考试为开卷考试。

3、本试卷适用于2013级会计专业。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效

得分 评卷人 无简答题:(本大题共9小题,任选5题做答) 1、简述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2、简述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 题 3、简述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5、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6、态度转变的方法 7、态度转变中的沟通 内8、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9、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

答:1、简述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线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既包括正向的发展,又包括负向的发展。具体 地说:包括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和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1)良好人 封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从人际关系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来考察,一般可以把良好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 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第二, 密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

交往阶段,这标志着人际关系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根据人际冲突和内耗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把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冷漠阶段。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第二,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

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第三,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便是结束这种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卷 第1页(共4页)

2、简述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

梅奥和他的学生在1927到1932年对美国霍桑工厂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称为霍桑实验。实验由四个分实验组成。

a.照明实验。梅奥假设工人由于照明等劳动条件不好导致积极性下降,只要改劳动条件,就可以促进工人的积极性。但实验结果推翻了这个假设,劳动条件对工人劳动积极性

的调动方面并不是特别重要,而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着工人的积极性。

b.福利实验。梅奥假设增加福利条件使工人能提高生产率,反之,则降低生产率。实验结果发现,依然是人际关系比福利措施来得更为重要。

c.群体实验。实验者假设如果以计件来算工资,工人将会与其他人竞争,更加努力工作,产量会提高。但结果是产量只保持中等水平上。究其原因,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起作用。

d.态度调查。梅奥对工人进行了两年的态度谈话,而且过程当中基本上只听不说,让工人说。结果谈话之后,产量大增。原因是通过谈话,使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促使产量有所增加。 霍桑实验的结论: (1)人是社会人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4)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 对霍桑实验的评价:

(1)实验理论假设不全面,方法缺乏客观性,有政治和阶级的偏见。

(2)但霍桑实验开辟了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一 研究成果的推广,确实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3、简述社会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概述: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霍曼斯提出社会交换论,这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双方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 观点:

1.社会交换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可以当作一种简单的经济交易关系。

2.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即对方的反应给个体带来的直接的奖赏或惩罚。

3.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评价:

1.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视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支援,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此理论的缺陷。

2.这个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这是本理论的积极意义,对后来的研究有很多启发。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卷 第2页(共4页)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概述: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思想基础为整体论、动力论和对文化因素的强调。

观点:a.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后又增加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成为七个层次。 b.人最迫切的需要就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c.需要的激励处于一种动态水平中,它依次逐渐发展变化。 d.需要的满足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但也有例外。

e.每个人都具有七种需要,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评价:

a.需要层次理论把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区分开来,并指出,低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而高级需要则是人独有的,打破了传统的人兽不分的情况。同时,他把需要看作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而提出逐步实现的观点,对实际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b.马斯洛忽视了层次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了解人的需要的真正社会性,而把需要看作是一种生物过程,没有指出人的需要的实质和社会性。过分强调人的价值是先天潜能,对社会生活条件重视不够。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需要层次理论的缺陷。

5、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人际影响。同伴、老师、父母、朋友对个体的社会生活、观点、意见及态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2.个性心理特征。如果个体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态度形成与发展就容易些;反之,则比较困难。一般智力发展水平高的人,性格外倾的人,态度形成都相对容易些。

3.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个体进入某个组织,必然要接收这个组织的规范,这些规范又会影响个体的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卷 第3页(共4页)

第4页(共4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wj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