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

更新时间:2023-06-07 11:2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0 8年第 9期 20

农村社区建设专题研究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与歧共识分项继权(中师范大学。华湖北武汉摘

407 ) 3 0 9

要:前人们舛于农村社区建设已经形成了不少共识。是,理论上和实践上仍存在不少分歧和争论。当但在

其中包括中国农村社区的组织边界与功能定位、会公共服务与社区自我服务的关系、社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向与意义以及农村社区分析的理论基础等等。文章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上述分歧进行梳理和评述,一步深化农进村社区问题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村社区;识;农共分歧中圈分类号: 1 . C9 2 2 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 8 4 8 (0 8 0— 0 4 0 10— 0 8 2 0 )9 0 0— 6

当前,村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各级政府的农村工作的重农也点之一。虽然人们对于农村社区及社区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已经形成了不少共

识,而,然迄今为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些分歧和争论依然存在。择其要者,一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关于中国农村社区的类型及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边界的分歧

自 F膝尼斯 ( ednn o ne,8 5 1 3 )始,们通常将社区视为一种“同体” F riad T n is15 - 9 6开人共。虽

然人们对于这种共同体有不同的解释,是,但人们普遍承认,一定的地域”“同的纽带”““、共、社会交往”以及“同意识”认是一个社区或共同体最基本的要素和特征。【社区也是一定地域范围 内的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必须确定社区的边界与范围。然而,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无人们对于农村社区或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范围与边界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分歧。在对农村社区及社会生

活共同体的研究中,致有 4种倾向: 1以自然村落为边界,自然村落视为农村社会生活共大 ()将同体的基础。( ) 2以基层行政区域为边界,农村最

基层的组织与管理单位为农村社区。如将历将史上的保甲及当今的村民委员会、公所等等作为村社区;3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划定社区,村 ()如

收稿日期: 0 8 0一l 20— 8 5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建设研究>项目蝙号:7Z O 2 ) ( oJ D O 4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屐务体系完善促研究>项目准号:7 Z 3 ) (批 0& D0 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项继权(9 2 )湖北麻城人,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16-,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农村问题研究。

4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共识与分歧

将农村家族和宗族作为共同体;4以农民经济活动范围为边界, ()以农民最基本的经济活动空间作为农村社区和共同体的边界。以西方社会学者居多。中,这其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家施坚雅 ( Wii S in r,在 1 6 G l m kn e )他 l a 9 4年一16 9 5年发表的《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中结构》,定了村落作为农村基本单位的意义,出“场共同体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具有农中否提市,民社会或传统农耕社会的全部特征,因而将集市看作一种社会体系。他认为“民的实际社会区农

域的边界不是由他所在村庄的狭窄的范围决定,是由他所在的基层市场区域的边界决定的”而。

基层市场满足了农民家庭所有正常的贸易需求,既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进人市场体系中较高范围的起点,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作为社会体系,基层集市是农民熟人社会的边界,户所需要的劳务和资金需求一般在这里得到满足;农基层市场构成了通婚圈

的范围并与农民的娱乐活动有关。复合宗族、密会社分会、会董事会等组织都以基层集市为秘庙单位,而较低的和中间的社会结构形成了与市场结构平行的等级网络;因集市同时又是沟通农民与地方上层交往的核心。施坚雅在分析 1 4 9 9年以后的农村集市时,出初级社以固定的邻居指

为单位,级社

以自然村为单位,高与原有的农村社区组织相对应。然而,民公社的范围则远远人超出了基层市场甚至中间市场或高级市场的范围,反了已有的社会体系。由于新的集体单位违

没有与农村贸易所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结合起来,最终导致了 1 5一1 6的重大困 9 8年 9 1年

难,而解决困难的办法,是要将集体化单位与自然系统明确联系起来。就由于人们对于社区的基础和边界有不同的看法,对农村社区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韩明

谟就指出我国农村社区有“村或联村社区”“单、村镇和集镇社区”“园社区”以及历史上的、庄“”“”“”“”等是一些“别农村社区” 2实践来看,当前我国各省市农村社区堡、站、寨、坞等特。[ 1从在的试点中,的将社区定位于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一级,的定位于村委会一级,的则是若干自有有有 然村联合组建。如 2 0 0 1年江西开始进行农村社区建设,0 3年,西在 10个自然村开展村落 20江 0社区建设试点; 2 0年开始,北秭归县就在全县 1乡镇推广杨林桥镇“从 04湖 2个撤组建社区”的模式。显然,国农村社区有哪些类型?其基础和边界何在?如何根据农村社会的现实合理确定社我

区边界,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于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性质与特点的分歧 关虽然人们普遍承认农村社区或社会生活共同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是与城市及现代社会尤生活共同体有明显的差别,是,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和社区来说,村社区及社会生活共同体但对农究竟有何特点则有不同的看法。史学界和社会学界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性质和特点就存在明显的分歧。为典型的是日本学者引起的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争论。 2最嗍0世纪初,日本对中国农村村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战后初期出版了大量中国农村的研究专著。其中

影响最大的无疑是 1 4 9 0年 1 1月一 9 2年 1以华北 6个村落为对象实施的“ 14 1月满铁”中国农村《

惯行调查》该书的目的在于搞清在家庭、,家族、村落组织、社会团体、共同作业、民间信仰、土地的借贷与买卖等社

会活动中的社会规范。以这部 6卷本的资料为依据,水盛光、野义太郎、清平戒能孝通和福武直等人分别出版了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性质与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专著。虽然他们利用相同的资料,对于中国农村社会共同体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清水和平野主张中国却农村存在着“土共同体”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村落以农村共同体为基础,乡,以家族邻保的连带互助形式实施的水稻农业要求以乡土为生活基础,生命的协同、体的亲和作为乡土生以整活的原理;落在农村生活中的农耕、安防卫、祀信仰、乐、葬以及农民的意识道德中的村治祭娱婚

5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0 8年第 9期 ) 0 2共同规范等方面具有共同体意义的相互依存关系。而戒能孝通和福武直则认为,照村落共同按

体的定义,是村民为了从外部环境保护自身利益而结成的内向型合作关系,民的参与是自它村主的,员之间具有伙伴关系意识;不是统治机构,落的权力和决策得到了成员积极的、成它村发

自内心的支持。中国村落没有明确的地理边界,因而没有形成固定和稳定的村落地域集团;村落

是由松散的个人联合而成的集团,由纯粹的实力关系支配。福武和旗田强调中国农村不存在日本农村对村民具有巨大制约作用的规范,民的关系是扩散性的,落本身不是共同体,村村而仅仅是一种结社性质,内只是在“村看青”等安全防卫等基础层次上的需求组织起来。 0世纪 8 2 0年代以后,日本社会学者重新对中国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以村落为研究单位对农村的社会变动进行实证研究,出版了一些著作,出一些新的解释。如石田浩在《提中国农村的历史与经济》中提出中国农村组织的基本性质不是“村落共同体”而是“,生活共同体”。佐佐木在《国民众的社会与秩中序》,中在福武直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村落的结社性质”“、多层结构”动态结构”和“等概念。还有的学者指出中国建国后村落具有明显的共同体特征,是这种村落共同体的性质已经但

不同于“满铁”查时期的共同体,是国家政权向乡村渗透之后的“制共同

体”调而官。在这种村落

共同体中,民公社时期已经建立起村落的经济基础,立了明确的村落边界,人确因此,武直的福分析已经不适合于今天的中国农村。显然,一论战为我们提出了应该如何把握中国农村社会这

共同体的性质、农村共同体的形成的基础和机理以及农民生活价值秩序和共同体认同等重大问题。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我们也不能不回答农村社区或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基础何在?有何特点?是依或应该是什么性质的社区?等等问题。

三、国农村社区的发展变化及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中学界大都不否认中国农村社区及社会生活体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是,于中国农村社但对

区发展变化的状况及其前景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却有不同的认识。在绝大多数学者看来,改革以来,着市场化、市化、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随城信当代中国农村社区或社会生活共同体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构转型,结以及多元化、样化、杂化,村社会流动加剧,多复乡日益开放。

大多数学者对此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为这是社会现代化和进步的表现,来新农村建设应立认未足于现代市场经济,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应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如早实

在 19 9 3年陆学艺就提出中国农村改革和现代化的发展导致“统农民的终结”农村发展的方传,向是工业化、城市化、品化和社会化及城乡一体化;商而另外一些学者虽然看到这些变化,则认为这正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恶果,农村社会衰败的表现。如贺雪峰等人强调改革导致农民日是

益原子化、级合作困难,村社会在日益衰败,断被现代性因素所“构”瓦解,村农不解和是对农村

集体精神、作及道德的消解,张农民回归乡村,调立足农民自身的幸福感和消费水平,合主强建设一个“消费、福利”社会;一些学者对我国的城市化、民进城及流动持批评和否定的低高的阎农

态度,并提出新农村的另一条发展道路。有的担忧农民进城可能形成“民窟”落入城市化的贫,“阱”强调乡村建设要在市场化和城市化以外来想办法;也有的主张将“陷,

嘲农村组织起来”“,组织农民进新城”变“,乡土中国”城市中国”还有的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土地的归为“。并、中经营,至推动并重建“体农庄”集甚集。显然,人们对于当前农村状况及未来的发展有着全然不同的判断,于新农村建设也有各不相同的追求。其分歧的实质在于对市场化、业化、对工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不同认识,于对集体化、中化和合作化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态度,于如何在集在

看待 2 0多年的农村改革的方向及成效。这些分歧不仅影响着我们对于当前农村现状、问题及未

6-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共识与分歧

来发展和改革方向的把握,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无疑是必须认真清理和严肃回答的问题。

四、村社区的组织、质和功能定位及建设方向农性在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建设中难以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村社区应是什么样及什么性质的组织?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于现实中的中国农村社区及社区共同体的性质有不同的认同,的有

认为是一种自主或自治组织或共同体,的称其是一种行政或半行政体,者是“制共同体”有或官。那么,新农村建设中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如何定位?早在我国农村改革及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人

们对于新的社区组织体制就存在严重的分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少乡村组织与不管理机构陷入瘫痪之中。用什么方式重新组织农村和农民,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为必须实成解决的问题。对此,有两种对立的思路,民政部有关领导的说法:按一种是“治”管的思路,农民将重新组织起来,管起来”另一种是““;自治”的思路,行村民自治。有些地方一度就试图通过恢实

复、调整和强化人民公社体制,建构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不过,们党和政府意识到“我用‘’‘’管、治的办法,只治表不治理,只管一时一事,又后患无穷。只有民主管理,能治根本,且才管长远”最后走上了村民自治之路,强调乡镇政权与村民委员会之间是“。嘲并指导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但是,

在实践中,乡村之间的“导关系”开始就遭到乡镇干部相当普遍的责难和否指一

定,他们声称“将使乡镇政府变成无脚的螃蟹,法对乡村和农民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无。有的甚至担心会“导致农村的失控”。种种试图重新恢复乡镇政权对村的法律上的“导关系”领的努力从未停止过,最终也造成村民自治举步维艰,委会组织严重的行政化。与此类似的是,村在城市社区

的建设中,于城市社区建设也曾出现行政和自治两种导向,终强调社区的自治性质,关最只是各地对社区自治的范围、能及与上级政府的关系等有不同的规定。由此,我们提出一个重大问功给题是,来新农村中的农村社区应该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组织?在实践是向行政化方向还是自治未化方向发展?这直接关系到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向。特别是当前关于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正在进行激烈的争论,张厚安等人认为,乡政村治”中国特色的农村治理模式,张如“是主“强乡政,善村治”徐勇等人则主张实行“加完;县政、派与村治”沈延生等主张将“乡;乡政”沉下到原行政村一级,“治”限在自然村之内;者实行“将村局或乡治、政、有”李凡等主张乡镇改村社;

革从“乡镇长直选”始,开实行“乡镇自治式民主”革;改于建嵘等主张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行“乡镇自治”将国家的基层政权单位收缩到县一级;有人主张改造现有的乡镇政府,底转变,还彻职能,实行“乡政自治”也有的主张撤销乡镇,府组织从乡村退出。这表明人们对于农村基层;政

组织管理的方向、思路和对策存在重大的分歧。由此,我们不能不认真研究并审慎地回答未来农村社区组织与管理体制建设和发展的方向问题。

五、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机制及改革方向问题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水平差、乡居民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人们的共城

识。如何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善农民的生产条件,高生活质量,改提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农民群众平等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成果,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不过,

们对于人

如何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何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却存在严重如构的分歧。一条思路是国家化和集中化的思路。一些人认为,村公共服务不足是国家投入不足,农

7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0 8年第 9期 20或国家放弃公共服务的责任,调农民自我服务的后果,强因此,改革的方向应是加大政府投入, 政府承担农村公共服务的责任。具体措施应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设,包括人员、费、经 组织建设等。应强化农村现有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如“站八所”然而,七。另一部分人虽然同意农村公共服务是国家投入不足的结果,是,于如何加大投入及投入的机制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强

调单纯依靠政府投入不可能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且,况政府直接生产公共品成本高、效率低,应走市场化、会化之路。这一分歧集中体现在当前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及新型农村公共社

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有的从建立国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出发强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有的乡镇

事业单位体制;的则主张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统的经营性和社会性的事务尽可有传能交给市场、区和社会组织;的则主张农村基层政府及事业单位只能承担公共产品及公共社有

服务,的则提出凡是市场和社会做不好、不了或不愿意做的事均应由政府承担。湖北省是全有做国最早全面进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省份。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坚持市场取向、开拓创新的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入竞争机制,引办好社会事业,“变养人”“为养事”按照“政职能整;行体转移、营职能走向市场、益服务职能面向社会”经公的总体思路,乡镇事业单位职能进行分对解、换和重新定位。转这一改革也引发极大的争论,对此的批评不绝。此等等,如反映人们对于农

村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设和改革的方向仍存在分歧。不同的建设思路必将对农村社区社会服务和社会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和后果。如何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农村社区应承担哪些服

务功能?会公共服务与社区服务如何衔接?以及公共服务和社会

服务的生产、给、费、管社供付监及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等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六、村社区研究的理论资源与限度问题农学术研究是一个持续不断、不断丰富、断创新的过程。已有的研究也为我们进行农村社区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不过,于现存的理论我们也应持审慎而科学的态度,吸收和继对在承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其理论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同时,必须注意不同理论之问的张力和冲突。也 这是我们科学运用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要求。从目前来看,于社区研究有不同的解释对

框架和理论模式,此也给我们提供了对农村社区不同的分析视角。其中,广泛使用的理论和由最分析框架有 6种:1人文区位理论。人文区位理论着眼于把社区作为一种空间现象或区域单位 ()来研究。它强调社区的地域及空间分布、间结构、空区位功能及社区的进化和竞争。关注社区环

境、口、人文化等因素及其结构和变化。一般认为芝加哥学派是这一理论的创始者。代表性的人物有派克、 E w派吉斯、 D 肯齐以及 D 邓肯等。不过,期芝加哥学派的研究主要集 R 麦 D 早中在城市社区的研究,多地强调社区的自然因素及自发过程还忽视人类自身行为。这些在当过代已经有所改变。( ) 2社会系统理论。对社区作社会系统理论的研究主要有 R L沃伦和 IT 桑德斯。沃伦的《国社区》美研究就提出社区研究的两个思路:是横向系统即地区水平上的单位一

联系;一是纵向系统即社区之上的功能关系,如社区与国家各单位的联系。桑德斯在<区——社社会系统导论》提出社会系统概念,调社区的主要成分包括人、会群体和主要社会系统。中强社

() 3单位制理论。单位制理论是美国学者魏昂德 ( n rw le) A de Wa r最早提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传 d《统主义》 18,96年 )。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体系属于“再分配体制”“,单位”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不过,也单位制理论是否可以应用农村社区的研究?就华尔德本人来看,也曾将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村地方社区视

为一种单位,他如果说这一判断对于人民公社时期是适用的话,然不适应改革以后的大多数乡村的现实。对于当前和未来的农村显

8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期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共识与分歧

社区,我们必须寻求新的解释。( )民社会理论。“民社会”“民社会”Cii S ce )论 4公公或市 ( v oiy理 l t是当前广泛应用的理论之一。在“民社会理论”公的应用上,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学一

是将“民社会理论”为一种解释模式来分析传统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公作它

中国晚清城市社会结构的分析上。如黄宗智提出了“三领域”念;是将国家与公民社会之第概二间的合作互动关系作为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建构方向,并为此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如“治”善问题。在社区研究中,些人将“区”一社及社区自治本身视为公民社会的建设,同时,也强调在社区建设及社区服务中各种群体和组织之间的沟通、商、协合作。 ( )市场转型理论” 5“。“场转型理论”国际学术界研究社会主义国家市场转型 ( r e t nio )其所带来的社会市是 mak t r s n及 a d转变所形成的一种理论。孙立平借鉴“场转型理论”分析社区转型,为“场转型理论”少市来认市较关注人们日常生活及其组织形式的变化,因而对“会转变”社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出社区研究的提重点应当是市场转型时期社区与单位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变化过程及其模式;与“场转型转 市型”理论有关的是,有些学者提出了国家、场、区三元分化的观点。 6“市社 ( )社会共同体理论”自滕。尼斯提出“区”“社或共同体”以来,同体理论就一直是人们分析社区的基本理论。不过,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人们对于社会共同体的本质、特征、础及其变化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括基包如上对中国农村共同体的争论。也正是对此不同的看法,们对于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共同体人以及村落等是否是共同体或社区产生了分歧。另一方面,尼斯的共同体理论也受到一些学者滕

的批评,如秦晖即对滕尼斯对共同体与社会的二分法提

出批评,提出“他大共同体”“共同和小体”的分析框架,强调中国社会的小共同体受大共同体的制约和影响。中国是国家本位或大共同体本位,共同体难以成长。t此也向我们提出在社区分析中如何运用共同体理论或者进一步小 l如 o]

是如何运用西方理论的问题。要求我们在借鉴西方的理论的同时,注意其理论的基础和条件,应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创新和发展理论。

总之,然中国农村社区的实践及理论研究中人们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虽但是,存在不少仍分歧,这些分歧既有社区分析的理论问题,有社区建设的实践问题;有社区建设的制度问也既题,有社区建设的政策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给予回答。也都

参考文献:【】 1于燕燕.区自治与政府职能转变f . 1社 M】中国社会出版社。0 5 20.【】明谟 .村社会学【 .京大学出版社, 0 . 2韩农 M】北 2 1 0【】思. 3张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 . MJ商务印书馆,05 20.

【 m学艺.鼓综合改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 . 4]县 M】中 1 3 9

【贺雪峰 .民本位的新农村建设Ⅱ.时代, 0 ( . 5】农】开放 2 64 0 )[温铁军.三农问题” 6】“的本土化思路Ⅱ.】学习月刊 20 ( . 0 59 )【潘雏. 7】依靠农民高速推进城市化——关于我国 2 1世纪上半叶宏观经济战略的建议Ⅱ.】战略与管理。 0 () 2 42 0 【李学举.民自治三年实战的思考【 . 8】村 M】中国社会出版社.9 2 19 . [孙立平. 9】实战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Ⅱ.】中国社会科学, 0 ( . 2 25 0 )【0泰晖.同体 1]共社会 大共同体——评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Ⅱ.书屋,002. 2 0 ()

【任编辑责

张义桢】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wi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