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02 11: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设计

大庆四中 李宏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大气环流是各种规模运动系统的形成和活动基础,又是各地天气变化、气候形成和突变的重要条件。本课内容在大气环境单元中起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2、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内容是上一节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是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对各地区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它不是简单的赤道和极地间的闭合热力环流,而是较为复杂的三圈环流,低纬和高纬环流都是热力因素形成和环流,中纬是因动力因素形成的。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上述大气环流及其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在地球表面性质均一的假设和条件下的理想状况,实际上地球表面并非均一,而是海陆相间分布着,在北半球中高纬尤为突出。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仍是热力作用,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海陆分布决定的。随季节带变化在大陆上气压系统随季节强的变化,显著地影响着气压带和风带的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北半球,气压系统是可见块状相间分布。

4、大气活动中心是冬夏季节海陆上势力强,影响范围广的高低气压中心。它们和气压带风带一样也随季节向南北移动,并对世界气候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教材中分析了对我国天气和气候影响最大的副热带高压,使学生了解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降水和旱涝的关系。

5、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已经详细的介绍过,本课课结合教材图2·20“亚洲季风”对季风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并要求了解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形成,性质的差别进行简略的概述。

6、本节课有二个活动题均是开放的

第一题“用资料说明我国季风的存在”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

第二题“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让学生通过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加强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分布及成因。

1

教学重点

①三圈环流的形成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③季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

①三圈环流示意的绘制与理解

②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到天气气候的影响 ③西南季风的成因 ④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观察和分析地理解问题。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本课内容抽象,空间感强,要求对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及结果等知识基础较为熟练,对相应的结论运用自如,因此课前进行必要的复习和巩固。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化抽象为直观,理解过程,掌握结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达到不同的级别。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本节知识点多且学习知识难度较大,讲授时通过精心设问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克服畏惧和厌烦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本课。

4、学法分析

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分折地图的方法。将三维空间的运动以平面的图形表达出来,必有许多不足之处,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和推理过程,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提示:

(1)本课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可利用教材插图和自制示意图,引导学生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2)热力作用是本课中的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3)本课的内容学生已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学习过有关知识,而高中教材要注意从

2

理论的高度和研究性的角度去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简单重复。

1、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景

什么是风?什么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受其影响风向如何?地转偏向力对风有何影响?

2、引导思考,自主探究 复习热力环流,启发式提问

①赤道与极地受热状况如何?受热不均造成两地大气在方向作什么运动?这种运动使赤道和极地近地面形成什么风带?

②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的大气是否直接到达北极上空?风向如何变化?30N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产生什么运动方向气流?对地面气压有何影响?

③近地面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大气如何运动?

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启发式提问:怎样移动、有何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气压带和风带还会移动吗?

展示“7月份和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展示“大气活动中心”内容,以教材图2·18、2·19及教材内容讲述大气活动中心、概念、并结合实际分析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结合教材图2·20“亚洲季风”讲述季风概念、成因、风向、影响等。

启发式提问:亚洲东部季风环流为什么最典型?

启发式提问:7月份中、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与东亚东南季风的形成有何不同? 启发式提问:冬季风与夏季风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反思结论,归纳总结:

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气流运动方向 北半球 顺时针 逆时针 顺时针 南半球 逆时针 顺时针 逆时针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全球7个气压带(3低4高)、6个风带 4、题组复习(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大气环流理论性很强,揭示的是全球性的大尺度气体运行规律,使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缺乏实践感受,因此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其中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既是本节的

3

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样抽象的地理规律和本校学生的特色,采取了如下策略处理本课知识。

1、纲要信号式板书:

利用纲要信号式板书整理梳理知识,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思路理解本节课内容。 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季节移动—块状分布---季风环流 2、以图代文法教学:

顺着讲课进程,边讲边画示意图。以北半球为例,半球表示,箭头表示风向(图示略)。目的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

3、读图识图训练:

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说明问题。如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的学习环节中,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提出一些逐渐深入的问题,“如不同月份图中高低压的分布,以及高低压的位置变化说明什么---”。这些问题起到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和分析图利用图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部分知识。“

4、注重精确设疑:

结合我校学生智能发展水平,以最近发展区原理,问题的设置要让学生既有思考空间又能力所能及的经过分析找到思路,避免太难太简。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w2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