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更新时间:2024-03-05 19: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文中的音乐描写

描写音乐,可以使用逼真的拟声词。

《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描摹大弦的浊杂粗重,“切切”描摹小弦的轻悠委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间关是鸟的婉转叫声,这里用来模拟琵琶声的婉转悦耳,幽咽是人低泣声,这里用来模拟琵琶声的低沉冷涩。

也可以使用贴切的比喻。

如 《琵琶行》中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比喻音乐的突发激烈,以”铁骑突出刀枪鸣” 比喻音乐的清脆尖锐,以“四弦一声如裂帛”的“裂帛”来比喻乐声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的急促和激越。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昆山玉碎比喻音乐乍起时的高亢清脆,凤凰叫比喻乐声的清亮幽怨;李白的《听蜀僧睿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万壑松”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的铿锵有力。这种“以声喻声”“以声类声”,能达到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描写音乐,还可以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也叫移觉。最典型的莫过于刘鹗《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一段。王小玉初唱时,人们听来“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作者将获得美妙歌声的听觉转化为“熨过”“伏贴”的感觉和吃了人参果而畅快的味觉;王小玉“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把王小玉的歌声转换成视觉形象,抛入天际的钢丝的形象让人感觉到了歌声的尖细而高亢。“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也是用视觉形象把旋律的跌宕起伏,歌声的千回百转表现出来。这两个例子是赋声以形的通感。王小玉唱到高潮时,“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从视觉的角度写听觉,不仅有烟火之形,还有绚烂之色,把歌者声形色兼备的高超技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 ,诗人用露滴残荷的形象(“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盛开如笑靥的兰花(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神奇构思,真是形神兼备。以感觉写感觉的通感修辞手法调动了听众的所有感官,让他们潜心投入到欣赏这天籁之音的意境当中。

在手法上,描写音乐,还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多彩音乐世界。

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 》中“善鼓云和瑟, 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湘水女神鼓瑟,曲声袅袅,动人心弦.它吸引了名叫冯夷的水神,使他忍不住在水上跳起舞来.。这些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通过奇瑰的景象把音乐的强大魅力表现出来,的确是描写音乐的佳作。最典型的要数李贺《李凭箜篌引》。这首描写箜篌乐声的诗歌通篇充满奇异的想象,不仅有被音乐打动而触动愁怀的江娥和素女,还有正在听得入迷竟然忘记补天,导致石破天惊,秋雨倾泻的女娲;更有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的老鱼和瘦蛟,甚至有劳累不堪,听乐而忘眠的吴刚和任凭深夜的露水把皮毛浸湿也不肯离去的玉兔。试想,作者如果没有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如何写得出如此瑰丽奇幻的妙境?读者如果不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如何能体会这天上人间难得的飘飘仙乐?作者在创作上独辟蹊径,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享受。

描写音乐,可以正面描写,还可以侧面烘托。 用听众的反映来体现音乐的艺术魅力。《琵琶行》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主人忘归客人不发都是因为深深地被音乐吸引。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结束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这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

超绝妙。作者认为“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女第三次演奏后,用“满座重闻皆掩泣” 从面上写出音乐感人至深的力量;用“江州司马青衫湿”从点上写出音乐能引起诗人情感上的共鸣,让诗人情不自禁感慨万千,泣涕唏嘘。笔者认为,从侧面烘托音乐的感染力比正面描摹乐声更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种艺术上的空白更能让读者回味无穷。这可与《省试湘灵鼓瑟》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无定法,除了上述技巧外,还可以从音乐的抑扬顿挫、高低急徐的角度描写音乐。《琵琶行》和《明湖居听书》都写出了音乐歌声从低到高,从舒缓到急促,并在高潮后戛然而止的跌宕起伏的过程。

高明的文学家就如同高明的乐师,他们以语言为琴瑟,懂得在恰切的时机,使用恰当的技巧拨动读者内心深处的琴弦,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给我们如听仙乐,如遇知音绝妙感觉和审美享受,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感慨。

诗词乐韵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禅,起座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听 蜀 僧 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墓,秋云暗几重。

赠 花 卿 杜 甫

锦城丝管自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明湖居听书 《老残游记》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vw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