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6-17 14: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审美教育即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关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出现了不少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对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主要研究文献进行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 审美教育 文献综述 一.引言

学术界关于美育的本质属性,曾有学者这样归纳:“一种是认为美育从属于德、智、体三育,我们把它叫做‘从属论’;一种认为美育是一种形象的教育,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形象教育论’;一种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我们把它叫做‘情感教育论’。”从而将美育定义为“就是借助美的形象的手段(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或者干脆将审美教育分为“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包括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辨能力,它侧重于对象之客观形态的描述和认识;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而后者的解释侧重于审美心理学方面,类似的观点都得到一般认同。为了便于文章主题的展开和普遍的理解,笔者在此基础上将“美育”进一步定义如下:审美教育,即美育,狭义说来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陶冶和塑造的教育活动。广义来说是指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中一切美的形式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使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产生审美反映,达到美化人们的心灵、语言和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与智慧的目的。而大学生审美教育,就是采用某种美的形式培养在校大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对话能力和创造能力。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既是一次心理活动,也是一次教育活动,更是一次社会活动;对于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来说,既有社会转型时期赋有的特殊涵义,也有青年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心理特征。 二.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与文化层次相背离。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的年代,而当今的大学生却不能给人一种意气风发、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缺乏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21世纪的大学生对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都有较为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尽管他们对美的认识尚不能上升到系统的、理论上的认识,尽管他们对美的理解仍停留在感性与直观的阶段,但在内心深处,都有对真善美的向往、追求与实践,对假恶丑的厌恶、鞭挞与背离。他们追求美的外表、美的内涵、美的情感、美的爱情、美的社会、美的世界;他们刻苦学习、充实培养自己美的气质与内涵;他们追求爱情企求得到美的情感世界与爱情生活,他们践履美的行为;他们充满爱心,帮助他人与社会、倡导环保、热爱和平;通过日常的活动,表达他们对美的理解与追求;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理解与感受它们的艺术美;通过组织学习雷锋、环保、植树等活动,使青年学生认识到参与这些活动的行为美??几乎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美成为绝大多数青年人追求的目标。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社会阅历不深,性格尚未定型,他们在行为上模仿欲强,审美上喜欢求新、求异,没有真正成熟的审美定位。因而在生活中,容易跟随潮流的变化而走进审美的误区。目前普遍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让青年人应接不暇,使其在审美价值观上陷入迷茫。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中,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纷至沓来,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深,而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很容易导致价值界定与审美的迷茫。大众文化以其时尚、前卫、超前、打破常规,引领潮流,受到大学生的追捧,潮流的动态触动他们的神经。由于个性尚未形成、健全,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审美取向的迷茫,产生了从众心理,这部分人对美没有自己的见解,社会上流行什么,他们就喜欢什么、实践什么,成为潮流的俘虏。

[4]

[3]

[2]

[1]

(二)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向青年人提出新的挑战,使其对美的鉴别能力大打折扣。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随着中国的逐渐发展,国外的一些文化闯入了大学生的视眼,大学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不能对其作出准确的评价,这对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使得大学生审美能力大打折扣。 (三)求学就业等各方压力的增大让青年人负担过重,使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受到阻碍。

(四)转型期的教育方式易让青年人选择对抗与逃避,使其对美的创造能力逐渐消失。对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我们高校教育通常会通过学生工作的老师采取思想教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说教;如果问题严重,我们便依赖于心理辅导。如此教育,笔者认为只是治标,不 能治本。

当前,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教育的问题所在,教育不是替学生解决暂时性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终身成长的问题。美育是让人从一个物质的、扁平的人变成一个精神的、立体的人。高校教育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科学审美观念

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积极生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愉悦的情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可以指导、帮助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美好人生,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因而,人们因为有科学的审美观而使自己的人生和世界更为精彩。

(一)在美学课程中对美学理论和原理的正面教育与引导培养青年学生科学审美的方法,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的审视能力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使他们用审美的眼光去解读社会、认识世界、让美伴随他们的人生是很重要的。高校要利用《美学概论》《大学美育》《大学生审美基础》《美学修养》《艺术修养》等必修与选修课程,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思想,提高对美和艺术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促进完美人格的塑造。要让大学生们认识到美作为一种受人的观审视、评价、欣赏的客观存在,它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对象,美是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它一方面是一个合规律的存在,体现着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方面又是人的能动创造的结果,所以美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包括社会形象、自然形象和艺术形象)。。

(二)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发挥境教功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一个常态的教育手段。通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建立良好文化环境,把美育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寓美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审美与文化修养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加强高校自身内部人文环境建设。既要建设校园环境设施等“硬环境”,还要建设文化的“软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繁荣校园文化。其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不仅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引领潮流的文化心态,而且对弘扬崇尚精品的校园文化精神、引导学生从审美自觉的维度正确对待大众文化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利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他们具有高品位的艺术欣赏能力高雅艺术进校园是一个动态的教育手段。大众文化对高校的文化教育和德育的影响和冲击,主要是通过争夺和征服青年大学生对文化的欣赏和消费的趣味格调实现的。人们对文化的消费和审美的趣味、格调如何,则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构成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基本文化修养,是人的社会文化素质中最基础的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条件下,要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更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 四.小结

当前,高校教学考核工作仍停留在对硬性指标的量化操作方面,相对而言,审美教育等人文教育学科的教

学内容宽泛,富有弹性,教学方式灵活而不拘一格,对这些学科的教学规律还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的能力,更不能形成能够充分体现育人价值和育人目标的较为科学全面而规范的考核体系和施教方法,这种状况不利于这些学科自身的自觉发展和形成教学人员对它们的应有关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vk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