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 诂 学

更新时间:2024-03-16 09: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训 诂 学 导 言

1、文字的识读(词义)

《左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杜预 注:“爨,炊也。” 2、句义的疏通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赵岐注:“道在近,而患人求之远也。事在易,而患人求之难也。谓不亲其亲,以事其长,故其事远而难也。 ” 3、思想的阐释

《论语》:“子曰:君子不器。”

《周易·系辞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训诂学——解释之学

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的特点,训诂学与古代相关学科的关系,训诂学在当代发展的定位,学习训诂学的意义。

第二章:训诂学所包括的训诂材料,以及这些材料所显现的体式(宏观的形式)。 第三章——第五章:训诂方法,或称之为训诂体例。(重点) 第六章:训诂学所包含的内容。 第七章、第八章:训诂专书。

第九章:前面几章主要介绍的是先秦时期的训诂学相关内容,第九章补充说明了中古时期训诂学发展的特点。(略)

第十章、十一章:从史学的角度,介绍了训诂学发展的概况及对传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传统训诂学——理论训诂学)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

一、“训诂”的定义

1、“训”、“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毛诗故训传》 故训——诂训——训诂

郑玄在《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一”下注云:“ ‘故训’旧本多作故,今或作诂,音古又音故。??诂、故皆是古义,所以两行。” 2、历代学者对于“训诂”的解释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诂,训故言也。”“训,说教也。” (2)晋代郭璞《尔雅·释诂》下注 “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3)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 “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①“诂”是解释“异言”的。

“异言”是指对同一事物,因时代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

1

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通语去解释。

因时间因素形成的“古今”异言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尔雅·释天》

《尚书·尧典》:“九载,绩用弗成。”孔疏:“孙炎曰:‘岁,取岁星行一次也。祀,取四时祭祀一讫也。年,取禾谷一熟也。载,取万物终而更始。’” 载

本义装载、搭乘。

假借为“才”,《说文解字》“才,草木之初也。” 岁

于省吾等认为是斧钺之形。

徐朝华认为是石镰之类的收获工具。本义是收获庄稼,古代谷物每年一熟,一年收割一次,引申为表示时令的年。

木星也被称为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把黄道面分为十二个区域,每一个区域被命名为一个星次,用岁星运行到哪个星次来纪年。 年

像人背负禾麦之形。本义是禾熟,谷物每年成熟一次,引申为表示时令的年。 周代先祖为后稷 。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滕文公上》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孟子·滕文公上》

“养者养耆老,教者教以礼义,射者三耦四矢,以达物导气也。”(赵岐 注)

“言庠者,所以养耆老于此者也。校者,所以教礼仪于此者。序者,所以讲射于此而行尊卑辑逊之礼者也。”(孙奭 疏)

《现代汉语词典》 【责】〈古〉又同“债”。

《战国策》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知】〈古〉又同“智”。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因地域(空间)因素形成的“方俗”殊语

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瞂(fa2),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方言》 《现代汉语词典》: 【粟米】 〈方〉玉米。 【棒子】 〈方〉玉米。 【珍珠米】〈方〉玉米。

【玉米】 ??在不同地区有老玉米、玉茭、玉麦、包谷、包米、棒子、珍珠米等名称。

人为因素形成的“雅俗”之别 一是由于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诛、弑

《尚书》:“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2

二是由于文学作品修辞的需要——避免重复

②“训”是“道形貌”的,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与说解。 从解释的语言单位来看,不仅是词,还包括句子、章、篇;

从说解内容来看,不仅是语义,还包括语言结构、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

就词义的解释来看,要用较多的文字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对词的具体含义进行说明,如: 《孟子章句》“殷人七十而助”,“助者,藉也。”

赵岐注:“藉者,借也。犹人相借力助之也。”“耕七十亩者,以七亩助公家。”

(4)近代黄侃:“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也;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以词义的系统观念(本义——引申义)为依托的。 (5)本书的观点

“训诂”已经成为汉语传统语义学语义说解的专用名词,没有必要分开解释。“训诂”或者“诂训”就是“注解”的别名,就是“用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以通俗的话解释难懂的话”的方法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二、“训诂学”的定义 1、陆宗达《训诂简论》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训诂学“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它的研究范围还不甚明确;在内部,包括后来的文字、语言、词汇、语法、修辞等,彼此并无分工;在外部,与文献、校勘等学也未能划清界限。”

狭义训诂学是以研究“语言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为核心,“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2、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

训诂学“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 3、本书的观点

p5训诂学就是以词义研究为核心的我国传统的语义学。它的任务是研究怎样正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

P1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学里研究语言思想内容的一个学科,它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主要是文献语言)的。

第二节 训诂学与文字学、音韵学的关系

P1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小学)叫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说,它是由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个部分组成的。

“小学”,是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章太炎),包括文字、音韵、训诂。最初指的是儿童读书的学校,得名于“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后又专指文字之学。

广义训诂学:就是传统的“小学”,是传统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将文字学和音韵学包括于其中。

1、文字学: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文字的形、音、义的联系等。

2、音韵学: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沿革,注重辨析字音中的声、韵、调三种因素,并研究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

3、狭义训诂学:偏重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因此也称为传统训诂学。传统训诂学不仅要研究语词的思想内容,而且要研究其使用条件、感情色彩,研究词义的系统性、词的产生和发展史。

从形、音、义三者关系来看,语义是语言的内容,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汉字的形体是记录语言的

3

符号;对语言自身来讲,字形是外在因素,音和义才是语言本身具有的内在因素。

学科分工:文字学偏重于形,音韵学偏重于音,训诂学偏重于义。

学科联系:对语义的探求(训诂)是我们对古代语言文字研究的落脚点,一切研究都是以思想内容的通晓理解为目的的;同时,意义的理解不能脱离文字形体和语音的线索,因此,文字学和音韵学又是训诂学的基础。训释的具体手段就有通过形体、声音、意义为基点的几种训释方法:形训、声训、义训。

第三节 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关系

传统语言文字学: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

现代语言文字学:词汇语义学、汉字学、语音学、语法学、语用学 1、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联系

(1)二者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相同:研究语言的内容,特别是词义。

(2)传统训诂学是汉语词汇学的前身,二者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虽然后者是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但是适用于研究汉语词汇的理论、方法和传统训诂学对语言的研究有着渊源关系。(宏观的系联、微观的分解)

2、传统训诂学与词汇学的区别 (1)研究范围不同

①训诂学:偏重对古代书面语言的研究,且以汉魏以前的文献语言为主。(经学的附庸)

词汇学:研究古代与现代、书面与口头的语言,更为全面。特别注重文学语言和有声语言的研究。 ②训诂学:侧重对语言的思想内容的研究,特别是词义。

词汇学:不仅研究词的意义,还研究词的结构方式,即词义和词形之间的关系。 ③训诂学:不仅研究词义,还研究句意、段意、篇意、修辞手段、表达方法 词汇学:注重词义的研究。 (2)研究方法

训诂学:注重占有和研究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学风扎实严谨;但是缺乏严格的科学系统和理论指导;研究方法上,借助字形、字音。

词汇学:在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特定的科学体系和理论基础。 (3)研究任务

词汇语义学则直接面对的是语义现象。

训诂学是通过古人对文献语义的解释材料来探求和观察语义现象,这里必然有关于文献解释的技术问题需要阐发和清理。因此,训诂学除了和汉语词汇语义学(汉语历史词汇语义学)相衔接外,还要产生两大分支——汉语词源学和词典编纂学。前者是理论科学,后者是应用科学。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训诂学的意义、方法

一、研究训诂学的意义 1、阅读与整理古籍 天,颠也 。《说文解字》

《山海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不速之客(“催请”) 速——誎

速,疾也。从辵束聲。 籒文从欶。 古文从欶从言。 誎,餔旋促也。从言束聲。

餔,日加申时食,段玉裁改为:申时食也。 肄业

肄《说文解字·三篇下》:“肄,习也。”《礼记·曲礼下》:“君命,大夫与士肄。”郑玄注:“肄,习也。” 业《说文》:“大版也。”古代将文字书写在竹木上,因此可以特指书册之版。

4

《礼记·曲礼上》:“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郑玄注:“业,谓篇卷也。”

肄业:研习书籍——修习学业——有在某种学校学习的经历,但未能学习期满、取得合格的成绩 防微杜渐 杜:杜绝,堵塞

本义:植物,《说文解字·六篇上》:“杜,甘棠也。”

解释一:引申。《方言》卷七:“杜,涩也。”晋郭璞注:“今俗语通言涩如杜。杜梨子涩,因名之。” 解释二:假借。《说文解字·三篇下》:“ ,閉也。从攴度聲。讀若杜。”

疾、病(略)

情,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处,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沉,高者桂罥长林梢,低者下转沉塘坳 2、推动我们当前的语言研究。 (1)词义演变的规律

黄季刚《声韵通例》:“古者,名词与动词,动静相因,所从言之异耳。段君注《说文》,每加‘所以’字,乃别名词于动、静词,其实可不必也。即如‘跨’、‘胯’二音,其初固同,其后乃分为二。自跨之物言之,则曰‘胯’;自跨之事言之,则曰‘跨’。??‘胯’,苦故切,读平声,则与‘跨’之本音同。” (2)语境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 (3)语言的约定俗成性。

3、为语言工具书的编纂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方法。 《辞海》:“释,淘米。”

《诗经·大雅·生民》:“释之叟叟”,毛传:“释,淅米也;叟叟,声也。”

韦编三绝:

《辞海》:“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书写,用熟牛皮把竹简编连起来叫韦编。” 《辞源》:“韦编,古时无纸,以竹简书写,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

《汉语大词典》

1.去毛熟治的兽皮;柔软的皮革。

《仪礼·聘礼》:“君使卿韦弁。” 郑玄 注:“皮韦同类,取相近耳。” 贾公彦 疏:“有毛則曰皮,去毛熟治则曰韦。本是一物,有毛无毛为异,故云取相近耳。” 2.皮绳。

《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李善 注《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 “韦,皮绳,喻缓也;弦,弓弦,喻急也.

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的考证和出土文物都证明,古代简书都用丝线、丝带、帛带编连。

“韦编”—— “纬编”

韦是通假字,本字为纬,即编连简册的横线。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布帛的经线,编连简册的绳是横向交织的,犹如布帛的纬线,所以叫做“纬编”。韦编三绝就是编连简册的横线断了很多次。

二、学习训诂学的方法 1、坚定学习的信心。

2、注意掌握学习方法。最主要的是两条: (1)历史的观点。词义的系统性和时代性。 (2)辩证的观点。形、音、义的统一。

5

第二章 训诂体式与训诂资料 主要内容:

1、训诂材料的两种体式 2、不同类别训诂资料的特点

训诂体式:训诂资料以一定形式出现在古代文献中,这些形式即为训诂体式。

本书将传统训诂著作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前两大类是最主要的,也是训诂材料保留最多的训诂体式:随文释义的注释书;通释语词意义的专著。 一、随文释义的注释书 (一)发展概况

保留最早的随文释义注释书是汉代毛亨的《毛诗故训传》。汉代注释的范围最初主要是儒家经典,后来注释的材料范围逐步扩大——去古未远,价值很高,也被称为“一度注释” 。

随着时代的推移,汉代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于是出现了“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要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的训释,亦称为“二度注释” 。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二)几种主要的形式

1、传——我国古书注解最早的名称

王宁:“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义,因此递达古今语言也称为“传” 唐孔颖达:“传者,传通其义也。”即阐述经义的文字 “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重在补充、发挥经义

《春秋经·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左传·隐公元年》——补充史实、阐发微言大义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2)说解语义

《诗经·大雅·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毛传:“溥,大也。” 2、注——东汉以前叫传,东汉以后叫注 《说文》:“注,灌也。” 贯通——注解的文字

古书文义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够流通,因而解释古书的注释书也以“注”来命名。

《孟子·梁惠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赵岐注:庠序者,教化之宫也。殷曰序,周曰庠。谨修教化,申重孝悌之义。颁者,班也。头半白班班者

6

也。壮者代老,心各安之,故颁者不负戴也。

还有一种注,往往引用大量的文献材料说明问题,被称为徵引式训诂。如李善的《文选注》

谢惠连《雪赋》:“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玉虽白,空守贞兮。”李善注:“《孟子》曰:‘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也欤?白雪之白也,犹白玉之白也欤?’刘熙曰:‘孟子以为白羽之白性轻,白雪之性消,白玉之性坚,虽俱白,其性不同,问告子,告子以为三白之性同。’” 3、解、解诂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 判,分也。从刀半聲。

“解”义为分析,对语义的分析是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因此许多注书以“解”或“解诂”命名。 《春秋公羊传解诂》:“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 ” 何休:“大国谓百里也,小国谓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4、笺

《说文》:“笺,表识书也。”

“笺”本来是一种小竹片,读书的时候,随手记录心得体会,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古人治学讲究师承,对引申前人的说法就称为笺。

东汉郑玄对《诗经》的解释,以毛亨的传为依据,或是补充,或是发挥,不与毛传相杂,被称为郑笺。笺这种训诂体式,就是以郑玄对《诗经》的注释为开端的。 《诗经》:“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毛传: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 笺云:女德贞静,然後可畜;美色,然後可安。又能服从,待礼而动,自防如城隅,故可爱之。 5、疏、义疏、正义 《说文》:“疏,通也。”

六朝时期已经出现,唐宋以后成为训诂学的常用术语,其特点:不仅注解古书正文,而且要给前人的注解作注。

《论语注疏》何晏 集解 邢昺 疏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孔曰:“阳货,阳虎也。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欲见孔子,使仕。”) 归孔子豚。

(孔曰:“欲使往谢,故遗孔子豚。”)

○正义曰:??“阳货欲见孔子”者,阳货,阳虎也。盖名虎,字货。为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欲见孔子,将使之仕也。“孔子不见”者,疾其家臣专政,故不与相见。“归孔子豚”者,归,遗也。豚,豕之小者。阳货欲使孔子往谢,因得从容见之,故遗孔子豚也。 6、章句

《后汉书》:“章句谓离章析句”,是汉代流行的以分章析句来说解古书的一种注释书,除了解释字词之外,还要说明段落大意或文章的内涵思想。

赵岐《孟子章句》:“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愿安意承受孟子之教令)”“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佣,偶人,用之送死。仲尼重人类,谓秦穆公时以三良殉葬,本由有作俑者也)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章指:言王者为政之道,生民为首。以政杀人,人君之咎犹以白刃,疾之甚亦。 7、集解

在注释中汇集各家的说法,有时包括汇集者本人的观点。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例外,是把经和传汇集到一起解释。 《论语集解》何晏

7

宰予昼寝。

(孔曰:“宰予,弟子宰我。”) 子曰:“朽木不可彫也,

(包曰:“朽,腐也。彫,彫琢刻画。”)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王曰:“杇,镘也。此二者以喻虽施功犹不成。”) 於予与何诛?”

(孔曰:“诛,责也。今我当何责於女乎?深责之。”)

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孔曰:“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发於宰我之昼寝。”) 8、音义

除了解释意义外,还要注音 。 陆德明《经典释文》

《诗经》:“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亻舌?” (亻舌,会也。笺云:行役反无日月,

何时而有来会期。○亻舌,户括反,《说文》口活反,《韩诗》:“至也。”) 二、通释语词意义的专著 ——训诂专书 按一定编排方式汇集起来的训诂材料。 按其编排选取的角度不同,可分为三类: 1、按义(义类)编排。《尔雅》 2、按形编排。《说文解字》 3、按音编排。 《广韵》

三、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文献正文(正文释义) 四、保存有训诂资料的笔记杂考

第三章——第五章,介绍三种基本的训诂方法,即如何运用训诂材料来探求和证实词义。

根据汉字(词)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的特点,我国传统的训诂学也相应地形成形训、声训(又叫音训)、义训三种训诂方法,即所谓的训诂条例。

第三章 形 训

主要内容 1、什么是形训

2、形训的方式(形训类型、形义统一原则、以形索义的方法) 3、形训应注意的问题(释义、形体) 4、形训的功用

形(书面形式) 音(口头形式)

义(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形训 一、定义

所谓“形训”,就是“以形说义”(也称为“以形索义”),即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即词)的意义。它是基于汉字的表意特征而形成的一种训诂方法。 二、汉字的性质 ——表意文字 讨论文字的性质要遵循三个原则:

8

1)文字的性质首先取决于这种文字的形体与语言如何联系。(重要) 2)文字在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 3)文字的性质要看整体系统,而不能拘泥于某一个字。 1、汉字最初造字阶段和语言的联系

文字记录语言的职能是相同的(任何一种文字都记载了语言的音和义,无论是表意文字还是拼音文字),文字独有的是它的形体,它的性质必然要由其独有的部分决定,那么构形的依据就是文字性质的最本质显现。 象形字:户 指事字:亦 会意字:看 义寄于形,见形知义

对于汉字的表意性争议最多的形声字 形符:表示意义类别。 声符:示音的构件? 早期形声字主要有三个来源: (1)强化形声字:

星: 象形字—— 增加声符的:不具有能产性 纹: 象形字——增加义符的:具有能产性 (2)分化形声字:

止:本义“脚”——引申义“停止” ——为本义又在原字形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义符“趾。 (3)类化形声字:

形声字的格局形成后,有些本来不是形声字的字,受同类字的影响也加上了义符。例如,“示”部形声字形成后,“禮”、“福”等字因类化而加义符“示”。

声符是用近似的声音来起别词作用的,经过历史的演变,其直接表音作用更为弱化。 2、汉字同拼音文字的区别

形音义的关系:拼音文字的字形和词义都同语音形式直接发生关系,但行义之间没有联系;汉语的词义和语音、书写形式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形义的统一关系可以使我们通过字形来探求词义。 三、以正文形式出现的形训 1、夫文,止戈为武。《左传》 出征打仗;制止战争

2、故文反正为乏。正 乏

服虔云:“言人反正者,皆乏绝之道也。”人反德则妖灾生,妖灾生则国灭亡,是乏绝之道也。 3、皿虫为蛊。《说文》:腹中虫也。《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 4、厶 奸邪也。韩非曰:苍颉作字,自营为厶。

公 平分也。从八从厶。(音司)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 ——《说文解字》

四、系统地以形说义的训诂专书——《说文解字》

系统地、科学地运用“形训”的方法说解字义,应当说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分析文字形体结构、推求文字本义的训诂学专著。

本义:与字的形体结构相联系的、在文献中出现的最早的意义。 (一)六书

造字构形的客观规律和基本法则。(观点1) 汉字结构类型的一些基本条例。(观点2) 观点1实质:汉民族创造文字的思维模式

9

观点2实质:汉字构造的理论认识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虽体诘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易, 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

夫, 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

秉, 禾束也。从又持禾。

雅, 楚乌也。从隹牙聲。

第二节 形训的方式

一、形训的类型——根据《说文》的说解

(一)象形字、指事字:指明是象形、指事、说明象某某之形。

区别:象形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描绘出物体形象的轮廓或者显著特征。指事字是用象征性的符号表示抽象的意义。

相似:都是独体字,不可再分析。 口 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止 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 生 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 交 交脛也。从大,象交形。 仌 凍也。象水凝之形。

車 輿輪之緫名。夏后時奚仲所造。象形。 二 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牟 牛鳴也。从牛,象其聲气从口出。 甘 美也。从口含一。

旦 明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 亦 人之臂亦也。从大,象兩亦之形。 (二)会意字:离析字形

会意字以象形字和指事字为基础,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符号组成,是合体字。 会意字的意义也是由合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号的意义汇合而成。

会意字通常构件不能单独和字产生联系,构件先组合共同产生一种理据、情形、状态,然后和词产生一种联系。

逐 追也。从辵,从豚省。

益 饒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段注:水皿,益之意也。) 平 語平舒也。从亏从八。八,分也。 采 捋取也。从木从爪。 束 縛也。从囗、木。 如 从随也。从女从口。 以上为异体会意 从 相聽也。从二人。

10

张、掌

張,施弓弦也。从弓長聲。 掌,手中也。从手尚聲。 朱駿聲:张之为掌,卷之为拳。 (2)有的声符只起提示语音的作用。 具有相同声符的非同源词: 辟:法也。 分化字:借义的分化 躲避 譬喻 邪僻 开闢

(3)有些声符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P76具有相同声符的两组同源词: 襄:禳、蘘、讓、饟、攘、纕、壤 除去 襄:镶、釀——包裹 禳:磔禳祀。

磔: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礼记·月令》:“(季春之月)九門磔攘。” 孙希旦 集解:“磔,磔裂牲體也??磔牲以祭國門之神,欲其攘除凶災,禦止疫鬼,勿使復入也。” 段注:p76

蘘:蘘荷,治蛊毒。

讓:相则让也。经传多以为谦让字。 饟:周人谓饷曰饟。段注:饟,馈也。 攘:推也。

纕:援臂也。段注:捋衣出其臂也。

壤:柔土也。段注:齐鲁之间谓凿地出土、鼠作穴出土皆曰壤。

镶:作型中肠也。

型:铸造器皿用的土制的模子。 釀:把要发酵的物体密闭起来。 三、第三个阶段(清代)——“右声说”

理论发展的前提:古音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黄承吉(清代)等人在清代古音学研究的推动下,在“右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右声说”,认为同源词的研究应该突破声符形体的局限,因古音求古义。 四、第四个阶段(当代)——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 提出辨认同源词必须符合三个条件p71。 五、当代研究同源词所涉及的问题p73 1、语音的结构形式: 2、汉藏语的对比研究

3、同源词的“反义”:词的受源义只有一个,但是可以有多个发源义,发源义之间有些会有某种联系。 曾(甑):會、譄、矰、增、赠、罾、層、目曾 甑:蒸食炊器。 會:合也。?

21

譄:加也。

矰:系有生丝绳以射飞鸟的箭。 增:加也。 赠:送。

罾: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形似仰伞。? 層:重屋,楼房。

目曾:目小作态。 矰:短箭。

4、词表层的“所指义”和深层的“隐含义”

词的“所指义”是指词直接指识的意义,词的“隐含义”是指词内部蕴含的意义,也就是词所表示的某一对象区别于其他对象的特征??系联同源词的语源或语义特征属于词的深层“隐含义”。

隐含义:在不同学者的研究体系中本质不同,此处指词源义。 ??大視也。

瑗,大孔璧。《爾雅》曰:“好倍肉謂之瑗,肉倍 好謂之璧。” 諼,詐也。 ?,大目也。 覭,小見也。 溟,小雨溟溟也。 螟,蟲食穀葉者。 瞑,翕目也。 覯,遇見也。

冓,交積材也。象對交之形。

媾,重?也。段注:重叠交互为婚姻也。 许威汉《训诂学导论》——音义关系 1、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2、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3、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早起的音义关系对后起的音义关系产生“回授”作用。 4、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地域的对应性

《尔雅》:“契,绝也。”郭璞注:“今江东呼刻断物为契断。”刻、契音转字。 5、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明母:莫mak、末muat、蔑miat、靡mia、曼miwan、罔miwa?、无毋亡miwa、勿miw?t 帮母:不piw?、弗piw?t、否piw?、 非piw?i、匪piw?i

上古汉语十六个否定词都是唇音。

——王力《汉语史稿》 6、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

第五节 使用声训应该注意的问题

按照古音推求,注意语言的社会性,不可大胆设想,乱用声训。 ——赵振铎《训诂学纲要》

22

他从古音学原理出发,认为“干将、莫邪皆连语以状其锋刃之利,非人名也。”

高步瀛:“古者,物勒(雕刻)工名。干将盖古善铸剑者之通名,故韩吴皆有之。且剑戟及戈皆得称之,似不得谓竟无其人。”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王念孙

赵先生认为这里不必破借字。

操:手持动词,熟练。语料库中只有一例后人仿写文言——“操盾”。 操牛尾 执弓操矢以射 舞者操兵以斗 操吴干将

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 操辔

第五章 义 训

主要内容 1、什么是义训 2、义训的方式 3、义训的实质 4、影响义训的因素 5、“反训”

6、义训与形训、声训的关系

第一节 义训及其表现形式

一、义训定义

在训释语词时,仅从现有意义的角度来选择训释词或作出义界,而不考虑词义来源与形义关系,这种直陈词义的说解方法叫做义训。

1、“选择训释词或作出义界”——两种词义训释的方式:直训和义界 (1)直训就是以单个词解释单个词。 硕,大也。

23

(2)义界主要是运用定义式的释义方式,把一个词的意义和邻近的词的意义区别开来。 例如:

牼 keng1 (牛厀下)[骨]也。 ", jue2 (臀)[骨]也。 肊 yi4 (胷)[骨]也。

2、“不考虑词义来源与形义关系”——区别于声训和形训

二、义训的表现形式

1、同义为训:用同义词说解词义。 P81 单训、互训

2、反义为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 p82

3、递相为训:几个意义相同的字展转训释。 P82 递训

第二节 义训的实质——据文正义 一、“义训”的实质(方法)

通过核证文献语言,以具体的语言材料作为说解词义的依据,用比较互证的方法说解词义。p83

“据文正义”实际上就是对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排比归纳。p87 二、据文正义的运用p83-88 仅、杵—鹵、不、败绩、终、药、 目、镇、作家(者)、抬举、因循、决撒

采、佻——不仅要排列归纳材料,还利用篇章规律、词语的聚合群等材料

补充:赵振铎《训诂学纲要》 义训的一些方法

1、利用辞书(今人注释) 2、钩稽旧注(古人注释) 3、对比文句(内部归纳) 4、参考异文(同一书的不同版本) 5、印证方言(古今语言的沟通) 补充:比较互证

运用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①,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②,较其异,证其同③,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这种训诂方法叫做比较互证。 1、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

是指词义发展变化中所包含的规律,而词义发展变化的形式就是引申,引申是有规律的,表现为: (1)理性的引申

A因果的引申 解:分解——松懈 B时空的引申 前、后、处 C动静的引申

24

梳:所以理发也。段注:器曰梳,用之理发亦曰梳。 D施受的引申 受——授 E反正的引申

落,凡艸曰零,木曰落。落,始也。 F实虚的引申 及:逮也——和 (2)状所的引申 方:并船——比方 (3)通感的引申

热:人对温度的感觉——人心理对外界环境的一种感受。

2、比较互证的实质就是在引申系列中去观察比较词义的异同。引申系列遵循的就是前面总结的引申规律。 “潜”“间”:秘密地

《左传》:“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三国志》:“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潜:本义是“没水而涉”。 潜水、潜泳——没入水底 潜伏、潜藏——隐藏不见

间:本义是“缝隙”。

引申出间隔、中间,这个特点在于隔开 挑拨离间——隔开 间谍——秘密、暗中

第三节 反 训

一、反训:反义为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 古人的反训材料

徂,存也。(徂,去也。 ) 故,今也。(古,故也。 ) 苦,快也。(苦,痛也。) 二、今人的分析 p89-90 1、有的没有区分字和词。 故、今

①表示时间的名词,指过去。 ②连词,所以。 快

①表示速度。 ②表示心情愉悦。 ③通畅。

2、一个词的不同义项。 废:弃置;放置 3、褒贬义的不同 爪牙 4、半程分化 臭

25

5、修辞 冤家 6、施受同词 上课 7、引申

第四节 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对词义的影响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可以通过语言的手段考察民族的状况。 (1)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

wall“墙”、wattle“枝条”、wicker-work“柳条编的东西”、版筑 (2)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麻布、衣服、被 (3)从借字/词看文化的接触

站——驿站、车站 jam (4)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 西北民谣:“十个回子九个马,剩下一个准姓哈” 云南民谣:“张汉人,李倮倮,回回总是姓马多。” (5)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6)语词对释的差异看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差异 老——Old、Aged、experienced 冰棍儿、冰箱、冰镇 雪条、雪柜、雪藏

2、通过社会历史、文化习俗的手段也可以考证语言的意义。(p91、92) 二、词的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

从整个词义系统来看,无论是文化意义还是语言意义都是词义的组成。 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的意义。P92 1、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的关系有以下几种:

(1)有的词只有语言意义,主要是意义具体、稳定的基本词,如山水草木。

(2)有的词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只有文化意义,没有语言意义,如闰。p93 (3)大多数的词既具有语言意义,又具有文化意义。

方位词

东:太阳初升的地方。

和春季相关联,东方表示尊贵之位,“东道主、东家”等词。 西:是日落的地方

和死亡、黑暗有关,如“上西天”的说法。和“秋季”相关联。处死人犯多在秋天。 南:向阳,万物得以生长,古代君主都坐北朝南,南面而治。

北:背阳幽暗,主管死亡,古代下葬时,大都埋在住处的北面,人的头部还要向北。《礼记》:死者北首,生者南乡。

颜色词

红色:喜庆、吉祥:结婚称为红事

高贵:古代高官的官服为红色;建筑物的围墙也为红色。 忠勇、威武:红脸的关公

黑色:是北方和冬天的色彩,象征着王权至上,代表着庄严、肃穆。 后来黑色演变为死亡、非法的文化意义 。

黄色:土地的象征,是古代最贵的色彩,从唐高祖开始,黄色成为皇家的专用颜色。

26

白色:代表西方和秋天,象征日落和肃杀,意味着凶丧,丧事称为白事。 代表地位低微。因为无功名的人着白色衣衫。白丁。 白色纯净,因此还代表着贤明、清正。

蓝色:天空的颜色,皇家的屋顶用蓝色,象征神权天赋。 绿色:间色,表示人的身份低微。 六七品官员的官服为深绿、浅绿色。

元明时代,娼妓和男优裹青碧头巾。使得青色也有了低贱的含义。 2、词的文化意义的特征p95-96

(1)词的文化意义与词的字面意义相距较远。 (2)词的文化意义一般有确切的语源。 (3)词的文化意义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第五节 形训、声训、义训的关系

一、三者交错使用。 P97

冬,四時盡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終字。(两绳下垂,下有一横似锁。 ) 冬,终也。物终成也。 二、三者相互联系。

第六章 说解词义的方式及训诂学的内容

主要内容

1、说解词义的方式:直训、推源、义界

2、训诂学的内容:解释词义;串讲文意;分析句读、阐明语法、校勘文献;说明修辞,阐明表达方式;叙事考史,说明典章制度 3、训释用语

第一节 说解词义的方式

训诂方法——认识词义的途径 说解词义的方式——说解词义的方法

二者关系——词义是客观的,释义是主观的,释义者尽可能把握词义的客观内容,再寻求好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

解释词义的传统训诂方式包括: 直训、推源、义界。

一、直训 1、定义

就是用同义词直接解释词义的一种释词方式。p103 2、形式

用一个已知的语词说解意义相同的另一个或几个未知的语词。 P103-104

3、被释词和释词的关系:异时的古今关系、异域的南北关系、异体的雅俗关系。

27

4、直训包括单训、互训

单训: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不能互易位置,如:芸,草也。

互训: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可以互易位置,如:考,老也。老,考也。 5、直训的缺点:不完全训释 二、推源 1、定义

根据词的语音线索,说明词义由来的一种解释词义的方式。p105 2、特点

加深对词义特点的认识 副,判也 三、义界 1、定义

又叫做“标明义界”,就是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简明、准确、周密的阐述。

2、义界与直训相比,能更进一步的揭示词义的特点。 3、分类

(1)定义式:义差(义值差)+ 主训词

“主训词的作用是选定与被训释词比较的其他词语,或选定与它比较的词语所包含的范围。义值差的作用是确定被训词与训释词语不同的特征。” ——王宁,单语词典释义的性质与训诂释义方式的继承 ①主训词:与被释词是同义词: 理:治玉也。

②主训词:是被释词的上位词: 氛:祥气也。p107

(2)对举式:把一组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放在一起,用义界的方法加以说明,起到对比词义的作用。 p107 (3)嵌入式:在被释词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他的词来训释。P107-108 双音节词对释单音节词

(4)声训式:说解的定义中包含着声训,训释词和被释词有语音的联系。 p108

(5)描写式:对词所表示的事物进行描写。 p108

第二节 训诂学的内容

一、解释词义——训诂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 p109 1、释词的原则

(1)说解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定的意义 (2)说解词的概括意义

2、词义的特点——两重性 p111、115 (1)词义的概括性和具体性 词两种状态:

贮存状态——词义特点:概括的、多义的 使用状态——词义特点:具体的,单义的 (2)词义的确定性和灵活性

词义的确定性指的是词义的稳定性,它包括了词义的概括性和具体性。

词义的灵活性是指词在使用中,由于特指或修辞而产生的一种临时意义。 (3)词义的系统性、时代性(+民族性p118-122)

豫:象之大者;凡大之称;宽裕;事先有准备;心情舒畅;舒、伸展(引申义、借义) (4)词内义和词外义

28

二、串讲文意(p127) 三、分析句读、阐明语法、校勘文献(p128) 四、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式(p134) 五、叙事考史,说明典章制度(p136) 补充:校勘

陈垣《校勘学释例》、许威汉《训诂学导论》 1、对校法

选定一种较完善的版本作为底本,用不同的版本进行互校。

《后汉书》绍兴本:夫以世宗神武,将相良猛。财赋充实,所拓广远,犹有悔焉。 汲古阁本、武英殿本“相”作“帅”。 2、本校法

利用本书本篇本文的各种对应关系进行校勘。包括用例对应、语音对应、意义对应、结构对应。 《淮南子》:“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此四者,耳目鼻口不知所去取,心为之制,各得其所。” 刘文典《三余札记》认为“耳好声”后脱“鼻好香”。 3、他校法

以他书(不指异文)校本书。如一般书籍的引文、注解中的引文、述文(后书根据前书内容加以叙述之文) 《商君书·更法》:“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为国谋利)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反对、推翻古法)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史记》《新序》对《商君书》的转述“不脩古”皆作“不循古”,与下文“循礼”相对。 4、理校法

从事理或文理上去分析、判断加以订正。

《汉书》:桑间濮上(卫国地名),郑、卫、宋、赵之声并出,内则致疾损寿,外则乱政伤民。 王念孙校曰:赵作楚是也。自“设两观,乘大路”以下皆述春秋时事,春秋时未有赵也。 5、文物校勘法

29

《左传》:“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 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郑玄 注:“雉,度名也。高一丈,長三丈爲雉。百雉爲長三百丈。” 补充:训释用语 1、也

表示被释词和释语组成一个判断。 叩,击也。

柯、宪、刑、范、辟、律、矩、则,法也。

《周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淑,善;逑,匹也。” 有时和“者”搭配使用表示强调。“也”可以省略。 2、曰、为、谓之

这几个用语用来释义,被释词放在后面。常常对举来显示同义词的差异。 半步曰跬。 五百人为旅。 邑外谓之郊。 草曰零,木曰落。 谷不熟为饑,蔬不熟为馑。

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3、谓

被释词放在前面。一般用于解释具体所指义、串讲句义。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诗经》:野有蔓草,零露团兮。郑笺:零,落也。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时,草始生,露为霜也。 谓甲乙——把甲叫做乙。 楚人谓乳榖,谓虎於菟(wu1tu2) 4、犹

段玉裁:“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赵振铎:“古书注释,需要说明词在上下文里的特定意义,往往要用犹字。””义隔而通,意思是解释的词和 被解释的词之间意思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由于语言环境和古今文字的引申假借,使它们发生了联系。” 《史记》:“离骚者,犹离忧也。”由于动乱不安定产生忧愁。 5、对文、散文、析言、统言、浑言

“对文则异,散文则通”:同义词或同类词之间泛称时可以通用,相对出现时又必须区别的一种现象,相异用“对文”或““析言”表示,相通用“散文”或“统言”、“浑言”表示。——《训诂学术语》 段玉裁:“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 6、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词与释语中的释词有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尔雅》:鬼之言归也。

《论语》注:政之为言正也,德之为言得也。

《诗经》传: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郑笺:挚之言至也。

30

7、读如、读若、读为、读曰、如字 一般认为: 读如、读若——注音

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如字:针对一个多音多义词,要按照这个词常用的基本义所配合的读音去念。所以这个术语的本质是针对单音词以音别义的现象,用提示读音的方法去确定具体使用哪一个意义。

《诗经》“乘乘马,”《经典释文》“上如字,下绳证反。”乘的本义是攀登,引申指驾乘交通工具,这是它的基本义,其读音为cheng2。古人一车四马,引申出“四”的意思,这个意义配合的读音是sheng4。 8、词、辞、貌

“词”或“辞”多用来表示虚词,但和现代语法学里说的虚词并不完全一致。 《孟子》: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赵岐注:曰,辞也。(现代汉语:实词)

貌:说明被释词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 判,别貌也。

第七章 训诂学要籍概述(一) 第一节 《毛诗故训传》及《毛诗笺》

一、《毛诗故训传》概说

(一)有关《诗经》和《诗经》的流传、注释 1、《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2、《诗经》作者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的音乐已发生散失错乱的现象,孔子对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乐的原状。 3、《诗经》的注释

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鲁之毛亨,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

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的学术特点: 1、本;2、说。

从使用的文字上说,有“今文本”和“古文本”;从学术上的观点来看,有“今文说”“古文说”。但是“本”与“说”有时是互相交错的,有时采用“今文本”却是“古文说”的观点。

毛亨的本子在东汉列于学官,被称为“古文诗经”。这是因为毛亨说事实本于《左传》,解制度依据《周官》,讲训诂合乎《尔雅》。 (二)《毛诗故训传》

《毛诗故训传》最早把“故(诂)”“训”连用。 《毛诗故训传》是现存最早的注释书。

《毛诗故训传》是目前流传下来的第一部随文释义的训诂学著作。它同先秦时代以阐发经义为主的“传” 体(如《左传》)不同,是以解释词义为主。

毛传在解释词义、阐释思想方面采用的形式以及其他的训诂内容(p144-146): 1、解释词义

31

直训 、推源 、义界 2、串讲句篇章大意

包含对词义、句义、文意的理解。

3、说明语法特点和修辞手段(句子结构、词性类别、修辞手法的运用) 4、记述史实、典章制度 二、《毛诗笺》概说

1、《毛诗故训传》到了东汉,郑玄为之做笺,进行了补充、更正;到了唐代,孔颖达为之作正义。毛亨的“传”、郑玄的“笺”、孔颖达的“疏”,合称《毛诗注疏》,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完备的随文释义的著作,相当完整地体现了我国古代注释书的体例。 2、《毛诗笺》的内容(p146)

(1)补充解释:对毛传的解释进行补充申说。 (2)补充释点:毛传没有解释的,郑玄追加解释。

(3)另作解释:郑玄遇到毛传解释与自己理解不同的地方,就根据自己的见解作注。

毛传的单字为训

萧璋《文字训诂论集》语文出版社

《毛传条例探原》、 《谈毛传的单字相训》、《再谈毛传的单字相训》 陈奂《诗毛氏传疏》

《周颂》: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毛传:二后,文、武也。基,始。命,信。宥,宽。密,宁也。有成命者,言周自后稷之生而已有王命也。文王、武王受其业,施行道德,成此王功,不敢自安逸,早夜始信顺天命,不敢解倦,行宽仁安静之政以定天下。

1、 “基,始也”型

训释字指出被训释字通过比喻作用所要表达的某种抽象意义。其作用是点出实质,提高理解。 基:基址、基业、基本

以守天命为基础,“基础是比喻,是说一切行动都从守天命出发好像筑墙从打基础开始一样”。 2、 “命,信也”型

训释字把被训释字所代表的事物现象提到实质上来认识。 命:守天命。 信:人言为信。

古人认为守命或承命则为信。 《周南·葛覃》:薄污我私 毛传:污,烦也。

污:污垢,此处用作动词。除去内衣的污垢。 孔疏:浣垢衣者,用功烦多。 3、“宥,宽也”型

用含义较广泛的训释字来解释与其同类而含义较狭窄的被训释字。 宥,特指应刑不刑,宽恕罪行。 4、“密,宁也”型

训释字表示出被训释字所代表的动作原因。 密——谧,因使百姓安宁才有国内的平静。

用义素分析法分析训释

《鲁颂》: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毛传:牺,纯也。 《说文》:牺,宗庙之牲也。

《六书故》:凡畜之牡,毛羽纯具者,牺也。

32

牺:纯色(表义素)+牲畜(类义素)

《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毛传:疆,竟也。

疆《说文》作畺,王筠《说文释例》:田与田比,中必有界,以一象之,而上下各一者,曰无穷,界亦无穷,以两田见其毗连之意。 竟:乐曲尽为竟。源义素

文意训释——经意

《王风》: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毛传:括,至也。

《说文》:括,絜也。段注:引申为絜束之絜,凡物围度(duo2)之曰絜,?束之亦曰絜,凡经言括发者,皆谓束发也? “括”为凡物总会之称。 经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用牛羊会合着回到住处来暗讽行役无期。

《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毛传:涤,扫也。 涤,洗也。 [用水]+[使干净] [用扫帚]+[使干净] 易位

《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毛传:沤,柔也。 《说文》:沤,久渍也。从水,区声。 《集传》:沤,渍也。治麻者必以水渍之。 结果:柔。

第二节《尔雅》

一、《尔雅》的书名、作者、性质

1、性质:《尔雅》是为了讲解古代经传而编撰的,是我国第一部通释语词意义的训诂学专著。 2、书名:“尔”即近,“雅”即正,“尔雅”的意思就是用雅言解释古语和方言,以便人们解读经书。 3、作者和成书年代 (1)周公所做 (2)孔子门人所纂

(3)汉代经学家解释六经训诂的纂集。

(4)非一人一时所作,“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

(5)何九盈先生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对于《尔雅》成书的年代进行了一个详尽的考证,他认为“《尔雅》当成书于战国末年,它的编纂人是齐鲁儒生。” ①历史渊源

朱熹“《尔雅》是取传注以作”影响深远,使得《毛传》和《尔雅》的关系一直在争论。 何先生认为“传注”不应坐实到《毛传》上,在先秦时代已有很丰富的传注材料。 ②《尔雅》书名

春秋战国时代已存在雅言。 ③《尔雅》内容

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很难判断成书的确切年代。 《释地》:中有岱岳(泰山)

《释地》:距齐州以南。《释言》:齐,中也。

推断:大约是战国文化中心之齐稷下多数学者所集之时代思想。——日本学者

《释天》:暗含着二十八宿的体系,但是星名不全。把不录的星名和战国时候的星宿分野对照,发现是对应秦楚分野的星宿。

33

齐鲁儒生对秦楚进行文化抵抗。 ④结构体例

《尔雅》一书结构完整,体例划一,其后增益的成分不影响此书的面貌。 4、成书目的

第一个目的:正名命物。

辨名物,对客观事物的实体和记录它们的语词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释方言,比较各地方言,记录方言中的同实异名现象。 第二个目的:解经。

不是为了查找释义,而是为了背诵,因为它不好查,没有任何可以索引的凭借。由于古代的注释和经书是分开的,是独立成篇的,那么把独立成篇的注释贯通起来,就可便于人们记忆。 二、尔雅的内容及体例 释诂、释言、释训——语文词 释亲、释宫、释器、释乐——人事

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天文、地理 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动植物 释诂、释言、释训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尔雅·释诂》者,释古言也;《释言》者,释方言也;《释训》者,释双声、叠韵连语,及单辞、重辞与发声、助语之辞也。”双声、叠韵连语,是指双声、叠韵连绵词;重辞,是指叠音词。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释诂》 殷、齐,中也。《释言》 明明、斤斤,察也。《释训》 三、尔雅的释义方式 (一)一般语词

1、多个被释词共用一个同义词解释 2、补充被释词的其他意义。 3、解释相同的词的多个意义。 4、异训同条 (二)名物语词

1、通常把类属相同或是有关的几个被释词排在一起,一般是说解词在前,被释词在后。 2、用语句说明词义。 四、《尔雅》的注疏 晋代郭璞注、宋代邢昺疏

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清代邵晋涵《尔雅正义》 周祖谟《尔雅校笺》、徐朝华《尔雅今注》 郭璞《尔雅注》的特点:

1、他提出“声转”“语转”的概念,从语音变化上研究词义。 2、注意用活的语言——口语和方言说明词义。

3、重视语言的发展,用晋代通行的双音词解释《尔雅》当中的单音词,以确定多义词的义项。 五、《尔雅》的价值及雅书

尔雅的价值:是十三经中唯一一部通释语词的专著。

1、按义类编排:《尔雅》首创了按照义类编排词汇的方式,根据义类分成十九类,结构完整,体例划一,成为后代“雅书”的典范,为中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保存了古义:《尔雅》保存了先秦大量的古训古义,是后人了解先秦文献经典以及探讨先秦社会风俗生活的重要津梁,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34

3、保存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尔雅》保存了大量有关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次总结,对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仍然有很高的价值。 补充和模仿尔雅的著作:

《小尔雅》《广雅》《埤雅》《尔雅翼》《骈雅》《通雅》《别雅》《比雅》《拾雅》《叠雅》《支雅》《说雅》《选雅》《毛诗传义类》《逸雅》

“五雅”:《尔雅》《小尔雅》《广雅》 《埤雅》《逸雅》

1、增加新的词条事类

《广义》:男女不以礼交谓之淫,上淫曰烝,下淫曰报,旁淫曰通。(男女越礼) 2、扩充《尔雅》原有词条的义项 《尔雅·释诂》:乱,治也。 《小尔雅》:治,攻也。 3、明晰《尔雅》的训义 《尔雅·释言》:愧,惭也。

《小尔雅·广义》:不直失节谓之惭,惭,愧也。面惭曰 ,心惭曰恧(nǘ),体惭曰逡(退让)。 《广雅》收词范围和数量远远超过《尔雅》和《小尔雅》,是魏晋至隋时期,传统语言学著作中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著作,因此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评价它为“盖周秦两汉古义之存者,可据以证其得失,其散逸不传者,可藉以窥其端绪,则其书之为功于诂训也大矣。”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vj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