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糖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11 14: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福建省甘蔗生产情况表 面 积 (万亩) 8.60 10.95 28.65 工业单产 (吨/亩) 1.75 2.01 3.31 总产量 (万吨) 15.05 25.00 94.83 含糖份 (%) - - 13.19 亩产甘蔗含糖量 (吨/亩) 0.17 0.17 0.43 年 份 1949 1950 1955 1955年,全专区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营的土糖作坊有1852个,从业人员14585人。普遍采取省轻工厅制定的包括搬蔗、入蔗、烧火、煮糖、过滤等工序的操作方法,促进土糖坊生产规范化。当年,全专区土糖坊产红糖4756吨。1956年,福建省制定制糖工业发展规划,并在龙溪专区筹建云霄、南靖、平和3个机制糖厂。龙溪专区筹建的不同规模(日榨糖30、50、60、100、120吨)的半机制糖厂也陆续投产:1956年下半年,平和琯溪糖厂投产;1957年,陈岱、下寨等17个糖厂投产。此外,还有农垦系统大南坂农场的半机制糖厂。这些糖厂以压榨机代替土糖坊的牛拉石碾榨蔗,提高了工效和出糖率。新建糖厂初期,专区、县有关部门经常派干部下厂加强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 1949年,全省甘蔗面积8万多亩,亩产不及2吨,总产糖量仅1万多吨。1953年,全省甘蔗面积翻一番,平均亩产超3吨,总产蔗糖共7万吨。 福建省蔗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亚热带地区的20多个县、市(区)。属最适宜种蔗区,由北而南有长乐、福清、莆田、仙游、惠安、鲤城、晋江、石狮、南安、永春、安溪、集美、同安、芗城、长泰、龙海、漳浦、云霄、南靖、平和、诏安等县(区)市,种蔗面积占全省的95%以上;在中亚热带的福州郊区、闽侯、宁德、福安等县市约占5%,属适宜种蔗区。福建水田与旱地均有种蔗,过去水田蔗面积与旱地蔗面积的比例为7∶3。 甘蔗种植的耕作方式以春播新植和宿根一造方式为主,占总面积90%以上;每年宿根蔗的面积略大于新植。此外,在闽南冬季温热条件好的蔗区,约有10%左右的面积实行秋植和冬植播的栽培方式;莆田以南的蔗区,部分蔗田推行秋育冬移,冬育春移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冬季温热条件,延长甘蔗生育期,达到提高产量和含糖量的目的,一般亩产可提高0.5~1吨。还有小面积采取夏播的栽培方式,作为加速种苗繁殖的手段。 福建过去种植的甘蔗品种有当地的竹蔗、昆仑蔗、荔蒲蔗、拨地拉果蔗及本地果蔗等等。这些果蔗植株矮,蔗茎细,栽培粗放,蔗糖份在9%上下,亩产仅达1吨多。 19世纪20年代及民国19年(1930年),华侨从台湾引进的东爪哇2952、2878、2883等蔗苗,每亩产量比本地竹蔗增产25%左右,由于管理不善,繁殖少,蔗种日益退化。民国35年(1946年),福建省协和大学从台湾引进台糖134、108,东爪哇3016、2883、2952等28个品种,试种于该院农试场。翌年,这批良种引进到福建省实业厅所属仙游良种试验场,继续试验繁殖。1953年,台糖134已推广到莆田、南安、龙海等地,但繁殖系数较低,面积不大。1956年春,福建省工业厅出资12万元,协同省农业厅从广东引进台糖134、东爪哇3016、台糖108等3个品种,总计1000多吨,分配给沿海蔗区加速种植推广。台湾134深受广大蔗农喜爱(另两个品种表现不甚理想,逐渐淘汰)。该品种种植面积发展到约占全省蔗田总面积的80~90%。 1949年前及至50年代初,甘蔗栽培技术采用传统的生产栽培方法,株行距偏大,下种

量偏少,下种方式采用穴播、斜插(俗称高射炮),管理粗放。1955年3月,福建农学院周可涌教授在仙游县与建华社甘蔗栽培能手一起研究试验,在蔗种首尾相接条播种植的基础上改为三角条播密植栽培法,蔗畦采用“三级沟”等新技术,17亩台糖134春植甘蔗收成平均亩产达12.50吨,成为全国之冠。1956年12月,农业部在仙游县召开全国甘蔗丰产观摩会,把经验向全国蔗区推广,林金涌被评为全国甘蔗丰产劳动模范。随着甘蔗生产的发展,福建省甘蔗科技的成果得到更多的应用和推广。

1956年,省工业厅参考广东产品质量指标颁发了福建省机制白砂糖质量标准,含糖

份99.70%以上,水份0.05%以下,色泽光亮洁白符合省定标准,晶粒整齐均匀,通过20号筛不通过40号筛的数量不少于70%。翌年,食品工业部颁发了白砂糖部颁标准(食糖0101-57),对白砂糖的蔗糖份、还原糖份、灰份、水份、色值、不溶水杂质等指标作了定量规定,并分为一级和二级两种。省工业厅确定福建省于1957年12月1日开始实施。考虑到各厂情况的差异,对于产品标准中的灰份和不溶于水杂质两项指标仅列为参考。产品色泽比照省工业厅的实物样品。 1958年“大跃进”以后,市场食糖需求量激增,因工厂质量管理不严,从1959年起糖品质量下降。

历史上,福建省种蔗者多兼制糖。他们将所产甘蔗以土法制成各类食糖,故称糖农。

直接将原料蔗售与制糖坊者为数甚少。明朝,福建已出现蔗、稻争地问题,“甘蔗干小而长,居民磨以煮糖,泛海售商。其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故稻米益乏”。 1949年10月以前,据仙游县龙华、郊尾公社等蔗区蔗农回顾,蔗糖与大米比价,当地一级土白糖(质量最佳)每50公斤可换大米150公斤,最差的土糖(红糖油膏)每50公斤也可以换大米75公斤,平均在112.5公斤左右。

1950年,种蔗制糖收益仍优于种稻。种稻、种蔗纯收益率分别为34.4%和45%。而蔗糖工农业纯收益率相同,因制糖资金每年可周转3次,故每次纯收益为15%。

1955年,福建省主要产糖区蔗米比价,据仙游县典型户调查,每50公斤甘蔗可榨糖5.495公斤,出糖率11%,其中奇白糖2.911公斤,值1.182元,劣等赤砂糖1.618公斤,值0.356元,糖油0.97公斤,值0.068元,共值1.61元。除去制糖工缴费0.34元,每50公斤甘蔗可值1.265元,换米5.155公斤(米价按统购统销平均价计),比中央规定的蔗米比价平均水平4.75公斤高0.405公斤,比国营糖厂收购甘蔗每50公斤1.14元换米4.645公斤高0.51公斤。蔗农加工净糖出售比出售甘蔗利润大。南安县情况则相反,南安县甘蔗出糖率9.6%,每50公斤甘蔗换米3.87公斤,比中央规定水平低0.88公斤,比国营糖厂收购甘蔗每50公斤1.15元换米4.69公斤低0.82公斤。

1956年,种植甘蔗无论自榨或卖给糖厂收益都比较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甘蔗生产的发展。

1957年,全省制糖工业有4个机制糖厂、36个半机制糖厂先后建成投产,年产糖2.51万吨(不包括土糖6.93万吨),创税利776万元,为基建投资1526万元的50%多,其中利润52.97万元。半机制厂因刚建成投产,有一半亏损。1958年,各糖厂生产逐步正常,基本消灭亏损厂,各糖厂共生产5.9万吨糖,创税利2327万元,其中利润494万元。

甘蔗经过制糖厂加工生产食糖以后,还有相当数量的蔗渣、滤泥、糖蜜等副产品,

仍可作为农业、生物和工业等方面的生产原料。副产品产量的比例随着甘蔗的品种、成熟期、栽培技术、制糖加工工艺的不同而有差别。其大致情况如下: 成品糖——10~13%

蔗渣(含水份50%)——22~25% 糖蜜(含总糖份50%)——2~4%

滤泥(亚硫酸法工艺加工,含水份70%)——约2%;(碳酸法工艺加工,含水份50%)——4~6%

在土糖坊制糖时,蔗农习惯将蔗梢蔗叶喂牛及返田作肥,把蔗渣晒干烧火、酿酒。糖油(即机制糖厂的糖蜜)用来酿酒、食用、做饲料。滤渣及撇泡(蒸煮糖液舀起的浮渣泡沫)用作动物饲料。自50年代起,福建制糖工业提出“甘蔗浑身是宝”,“糖业要大搞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口号,在科研和开发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1950年至1952年,本地食糖消费有限,外地食糖销量大减,导致糖价暴跌。每50

公斤刁糖仅能换35公斤谷子或13公斤食盐,影响糖农生产积极性。人民政府正确掌握政策,由国营贸易公司大量收购刁糖,控制糖价暴跌。办法是以苏联肥田粉(化肥)交换刁糖。每60公斤刁糖换肥田粉22.5公斤,按市价每半公斤肥田粉0.34元计算,每60公斤糖可售15元,比时价13元高2元。既扶持了糖业生产,又解决了农民春耕用肥的需要。

1953年,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对农村下达甘蔗生产任务,所产糖蔗由农业互助组的土糖坊加工,食糖归糖烟酒公司收购。1955年,甘蔗不分品种,每市担1.15元,但各地收购价有高有低。

福建省甘蔗制糖始于公元前3世纪末。闽越王曾用福建生产的砂糖向汉高祖刘邦进贡,说明在汉代福建已能用甘蔗制结晶的砂糖。

宋代,在福建重视生产砂糖和冰糖。“甘蔗今江、浙、闽、广、湖南、蜀川所生”,“可榨汁为砂糖,泉、福吉、广诸州多作之。”“甘蔗所在皆植,独福唐(今福清县)、四明(今长乐县)、番禺、广汉、遂宁有冰糖”。

元代,福建制糖业兴旺,元朝大可汗朝廷里用的糖多由福建尤溪城贡奉。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载有榨蔗制糖设置图,和近代土糖坊相似。说明在福建、广东一带,已有将成熟甘蔗榨汁熬成糖清(即糖膏),冷却后放入陶制漏斗(瓦溜),用黄泥水洗去糖膏晶间蜜而得白糖。在使用离心机以前,用“蜜洗法”生产土白糖是最简易有效的方法。明代,在福建漳州创制榨糖车(即榨糖机)。“赤糖再炼,燥而成霜为白糖;白糖再炼,则为冰糖。”

福建省古老土糖坊榨蔗取汁,系由石轳组成。二个石轳并立于榨盆之上,分别高43~53公分,直径53~80公分。石轳圆柱周中部各凿四方孔10余个,孔之半数嵌入长方体硬木,其如齿突出于外。突出之齿与凹入之齿相吻合,石轳中轴贯以坚木,稍突于外,两轳之轴其一较长,名天杆,天杆之上部贯以桁一或二。榨蔗时,系牛于桁使人驱之,轳随桁转,由一人以蔗6~8条插入两轳相切处榨之。榨过的蔗渣积集之再榨2~3次,将最终蔗渣晒干供燃料用。此类榨轳每日最多可榨蔗6500公斤,出糖约325公斤。

土糖煮制方法因品种不同而略有差别,以土白糖为例,将榨出蔗汁倾入品字形一灶三口的煮糖镬,加热后以漏瓢舀去污物泡渣,继投以石灰粉末作澄清剂,过滤蔗汁,滤过之清净糖液经熬煮浓缩,再倾入糖漏静放,待其糖蜜下沉露出白糖,即为成品。

图2-3 土糖坊榨蔗制糖

图2-4 土糖坊压榨甘蔗石辊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马尾船政局开创福建省新式工业,但全省制糖

仍是蔗农家庭合作型的手工作坊居主导地位。宣统二年(1910年),侨商郭桢祥在闽南龙溪县设立华祥公司,在同安县水头及浒头建立糖厂,规模达到日榨甘蔗80吨。到民国21年(1932年),有用小动力机带动三石辊式压榨机取代了牛拉石轳并在第一度榨蔗后,喷水渗渍蔗渣以提高糖份,榨出蔗汁约15%,并用离心机筛而多产白糖。民国28年2月,福州港头制糖厂曾以机械化改进制糖向福建省建设厅申请技术专利。

1949年前,制糖多以家庭作坊及蔗农合作经营,规模小,量多而面广。例如按民国32年(1943年)统计,仙游县有糖坊549家,分散在27个乡,其中年产糖量不及2000公斤者有235家,占总户数的42.8%;年产糖量在2000~3000公斤者有91家,占16.6%,年产糖量超过5000公斤者仅86家。除榨蔗制糖外,在福安、福州、漳州、龙溪等地有40余家以购入原料糖改制白糖的。制糖季节一般是冬至始清明止。多是当日砍蔗即送糖坊压榨制糖,避免糖份损失。历来由于糖粮比价波动或进口糖倾销的影响,甘蔗种植面积及产糖量增减变化幅度很大,各年产糖量比较见表2-3。

年 份 1935 1936 1937 1938 产 量 880000 1028311 1211282 916881 福建省食糖产量统计表

年 份 1939 1940 1941 1946 产 量 584830 608624 260015 200000 年 份 1947 1948 1949 单位:市担 产 量 1000000 850000 30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0年,福建省甘蔗制糖逐年有所发展,工艺技术也逐步向机械化发展。1951年,福建省工业厅在仙游县建制糖厂(福建省第一家国营半机制糖厂,后改名利民糖厂,到1960年才停产),配备木炭机带动两列五辊式压榨机,还装置了发电机及离心分蜜机等,生产奇白糖,加上工艺改进,比一般土糖坊显著提高了甘蔗产糖率,在1954~1955年榨季达到9.1%。50年代,虽然陆续建成了一批机制及半机制糖厂,但分散面广,乡村牛拉锅煮的土糖坊仍在当时制糖生产中占主要位置,如1955年有土糖坊5000多家,处理了当年总产甘蔗947144吨的95%以上。1957年,全省年产糖量94352吨,其中由土糖坊生产的糖有69244吨,还占70%以上。为了提高土糖坊生产水平,50年代,福建省工业厅将地方工业部制订的有关片糖、粉糖质量标准颁发给各土糖坊实施,并组织制订福建土糖坊各工序的操作方法,促使土糖坊生产规范化。

地 区 总 计 1955年福建省土糖坊分布情况表

土糖坊数 4959 从业人员 47907 单位:家、人

晋江地区 龙溪地区 龙岩地区 福安地区 2662 1852 34 411 31100 14585 578 1644 注:1.晋江地区仅统计仙游、南安、莆田、同安、晋江等县。 2.省内其他地区如建阳、闽侯、永安、南平等地区未作调查,按产蔗量估计,全省土糖坊约5000多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甘蔗不分品种、成熟期一律陆续砍运压榨。1954年,福建省第一间机制糖厂——泉州糖厂及以后兴建的所有糖厂投产时,均学习广东省经验,按品种、新植和宿根蔗等不同熟期,先熟先砍,先砍先运,以安排砍收顺序。同一熟期甘蔗则按抽签办法确定砍收时间。编砍蔗量由糖厂定期直接下达蔗区的村交蔗组。如遇到蔗农劳力及其它原因,无法按时按量交蔗时,厂农双方及时协议调整。 50年代,福建省机制糖厂生产工艺以亚硫酸法为主(初时是单亚硫酸法,后均改为双亚硫酸法以提高质量)生产白砂糖。另有漳州、厦门两家糖厂以碳酸法生产白砂糖,以及云霄、福清两家糖厂以石灰法生产赤砂糖。 1954年,建成的泉州糖厂,是从广东正元糖厂拆迁并经扩建改造的,生产白砂糖。主要配备有∶1座两辊式压碎机和3座Φ400×600毫米三辊式压榨机,分别由船式90匹(约66千瓦)和45匹(约33千瓦)双缸蒸汽机驱动。通过蒸发结晶,以皮带拖动Φ1050毫米捷克式离心机分蜜,配有Φ1220×5080毫米滚筒式干燥机及3台蒸发量每小时2.5吨,压力0.8兆帕水管锅炉供汽,由泉州电厂供电。 1957年,建成福建第一家大型糖厂——仙游糖厂。制糖生产线主要配备了柯利斯418千瓦蒸汽机用以驱动4座Φ812×1670毫米三辊式压榨机,加热面积为336平方米蒸发罐,20立方米煮糖罐和Φ1250毫米吊兰式离心机,热电站配备T-18-16-300型锅炉以及捷克产1200千瓦透平发电机组。这些是亚硫酸法糖厂初期较典型装置。 表2-9

品 种 总糖量 奇白糖 赤砂糖 板 糖 粉 糖 球 糖 其他糖 1952年 产 量 940138 179740 210400 183145 249480 12453 104920 比 率 100 19.12 22.38 19.48 26.54 1.32 11.16 若干年份福建省土糖坊产糖分品种统计表

1953年 产 量 1393320 299364 337148 245565 403439 72253 35531 比 率 100 21.49 24.20 17.62 28.96 5.19 2.55 1954年 产 量 1414603 174854 479983 316378 388344 36657 18237 比 率 100 12.36 33.93 22.37 27.45 2.59 1.29 单位:担、% 1955年 产 量 148781 170180 431556 176562 625079 76008 78796 比 率 100 11.42 28.97 11.85 41.96 0.51 5.2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u4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