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作业

更新时间:2023-09-13 04: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作 业

班级:11级中医学免费定向姓名:李钟 学号:111801018

黄元御扶阳抑阴学术思想探讨

(李钟 甘肃中医学院)

摘 要: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毕生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重视中气,崇尚脾土,可谓特色鲜明,匠心独运。因此从生理、病理与治法三方面对黄氏这一学术特色进行了详尽阐述,以彰黄氏之学。 关键词:黄元御;扶阳抑阴;崇尚脾土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揪子,山东昌邑人,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公元1705年)九月,卒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1758年)九月,享年五十三岁。黄氏出身名门世家,“先生少负奇才,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1],故而弱冠之年,即博极群书,“诸子百家书籍,过目冰消,入耳瓦解”[1],才华横溢,抱负高远。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其三十岁时偶染目疾,为庸医误治,使左目失明。悲痛之余,遂发奋学医,而专于歧黄之术,立志“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1]。自此“纵观古今医学数百种”[2],“上溯岐黄,伏读《灵》、《素》,识其梗概,乃悟医源”,进而“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2],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刻苦攻读,溯本求源,理论结合实践,终于成为一代名医。由于黄氏三十岁时左目染疾,被庸医予苦寒重剂以泻下,复用熏蒸以取汗,致使目损失明,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病中虚,且终生受害[3],因此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之弊深恶痛绝。黄氏毕生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本文仅就其扶阳抑阴学术思想加以探析,以彰黄氏之学。

1 生理上:人身立命,阳气为本

黄氏认为,人身之贵者,莫过于阳气,阳气是生命的象征,有阳则生,阳旺则康,阳衰则病,阳绝则死。 1.1 阳气是生命产生的原始动力

黄氏认为,人体之阳气,如阳光之于花草树木,内含生生不息之机,是生命产生的原始动力,一旦阳气匮乏,则生育无由。其曰:“人以气化而不以精化也。精如果中之仁,气如仁中之生意,仁得土气,生意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气也[3]。”以植物种子发芽比附人类胚胎发育,指出胚胎形成之先即有阳气资始,可见阳气之重要。这也体现在其所创崇阳补火培土代表方剂“黄芽汤”的命名上。考“黄芽”二字,源于《周易参同契》之“阴阳之始,玄含黄芽”,黄是中土之色,芽乃生机之萌,“黄芽”即涵土生万物之妙思,也说明阳气在阴阳之始,生机萌发时的启动作用。黄氏以此名方,正是贵阳、重视中气之义。

1.2 阳气旺盛,则神安体健

黄氏对《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论述体会至深。其认为人身立命,全赖阳气,唯阳气旺盛,则化生阴精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阳气旺盛,生机振奋,则六淫不能外侵,七情不能内扰,神安体健,百病不染。黄氏曰:“阳如珠玉,阴如蚌璞,含珠如蚌,完玉如璞,而昧者不知,弃珠玉而蚌璞,是之谓倒置之民矣”[3]。 2 病理上:阳气虚衰,百病由生 2.1 阳气虚衰乃病机关键

黄氏认为,阳气在生理上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阳气虚衰乃病机关键。阳气若伤,阴霾弥漫,恙疴易起。其曰:“阳性动而阴性止,动则运而止则郁;阳盛而生病者千百之一,阴盛而生病者尽人皆是”[3];“人之衰也,火渐衰而水渐长,燥日减而湿日增,阳不胜阴,自然之理”[4]。黄氏《四圣心源》中所载诸证,绝大多数是因阳衰所致。如“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窍俱闭也”,“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肺痈者,湿热之郁蒸也,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气滞痰生,胸膈淤塞,湿郁为热,淫泆薰蒸,浊淤臭败,腐而为脓”。

2.2 阳微火衰之因必责之于脾

黄氏认为,阳微火衰之因必责之于脾。其曰:“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渐亡,则下寒而病阳虚。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脾土之弱”[1]。 2.3 阳衰土湿水寒是致病之源

对于脾虚之由,黄氏认为多因土湿水寒所致。其论曰:“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1]。在解释土湿居多的原因时说:“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1]。同时,黄氏还进一步论述了土湿系水寒所致,其论曰:“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1]。又曰:“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湿,土湿之故,全因水寒。肾寒脾湿,则中气不运,是以太阴不升”[1]。另又论曰:“外感阳明之中,燥湿相半,三阴全是湿寒;内伤杂病,水寒土湿者十之八九,土木俱燥者不多见也。”“百病之来,湿居十九,悉缘于太阴脾土之阳衰也”[4]。由

此可见,黄氏已将阳衰、土湿、水寒作为一切内外感伤杂病的根源。 3 治疗上:扶阳抑阴,泄水补火,培土建中

黄氏正是基于上述崇阳卑阴的观点,临证多从阳衰立论,强调“扶阳抑阴为不易之道”,治疗上多从扶阳抑阴入手,处处顾护阳气,用药喜温热而远苦寒,对于贵阴贱阳,滥用寒凉滋润的流弊深恶痛绝,指出“: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1]。“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1]。应当指出的是,黄氏所说的“扶阳”之“阳”、“补火”之“火”,系指脾阳,“泄水”之“水”、“抑阴”之“阴”,是指水湿之邪。

黄氏认为阳衰中败,土湿水寒是致病根本原因,故临证遣方用药,总以培土健中,崇阳补火、祛湿利水为治疗大法,以扶阳抑阴为指归,所拟方剂多为崇阳温补的,并且最常用甘草、人参来培土健中,干姜、附子来温运脾肾,茯苓、泽泻来祛湿利水。对药物评价也是如此,在《长沙药解中》将甘草列于卷首,谓其“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洲,养育四旁,交烤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茯苓“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瘾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共噎隔俱效。功标百病,效著千方”;谓其“泻水燥土,冲和淡荡,百病皆宜,至为良药。道家称其有延年

之功,信非过也”。[4]处处体现着其扶阳抑阴,泄水补火,培土建中的学术思想。

综上所述,黄氏之扶阳抑阴,特色鲜明,其理论独树一帜,可为后世之尊,其临证遣方用药,匠心独运,可为后世之师。宝贵临证经验。虽然黄氏崇圣尊古厚古薄今的保守思想,影响了他的学术发展。有些属错误否定.失之偏颇。但是作为一代名医,给我们留了十分丰富的学术遗产和宝贵临证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以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黄元御.四圣心源[M].孙洽熙,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2] 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伤寒悬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1996:388.

[3] 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素灵微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1996.

[4] 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长沙药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199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ti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