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6-15 08: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各位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石钟山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本单元选取了三篇传诵已久而又别具风格的古代游记典范,其中包括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和姚鼐的《登泰山记》。《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以“质疑──释疑──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因事寓理,把记叙、议论、抒情、描写浑然一体,是宋代杂记的典范之作。一个“疑”字,贯穿全文,结构严谨,丝丝入扣,体现了非凡的文本魅力。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体现出“目见耳闻”才能了解事物真相,做出正确结论的科学态度,闪现出不可轻信传说,妄加臆断的治学精神,也让我们感动于一个精神无比丰厚的文学家的人格魅力。

2.学情分析

学生有着三年多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语言基础不够扎实,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普遍对文言文兴趣索然,或多或少存在畏难或倦怠情绪,认为文言文便是死记硬背,就是“之乎者也”,因而,文言文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此篇游记属于较浅显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但是部分文言字词的句读、释义依然对中职学生存在一定的挑战。

当务之急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热情,学生基础不够好,愈发渴望获得成功,渴望到老师同学的肯定,那些有成功希望的新奇事物极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尝试文言文教学中融入竞赛、游戏、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教学模式。

3.教学目标

09年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具有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结合教学大纲,落实语文工具性及人文性的统一,探寻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如下: 知识目标:(1)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赏析本文融叙事、写景、议论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语文的几大基础要素:字词句章,听说读写。但支离破碎的语言文字教学,只会肢解声情并茂的佳作名篇。利用任务驱动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读音、释义及特殊句式的掌握及归纳积累,指导同学通过鉴赏、比较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了解其因事说理,前后照应的写法特色。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活动。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培养学生个性特点,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灯,强化学生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用活动代替单调的知识串讲。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勇于质疑,注重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

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任务型分析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感悟,体会文章体现的哲理

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较难客观全面而深刻的领悟,更要注重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创新思维,敢于质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结合文章“考察”这一特点,主要围绕调查报告这个主题活动展开。同时结合朗诵比赛、导游活动、背诵接龙将整个教学活动自然串联起来。 一. 导入

简介冯梦龙《警世通言》苏东坡向王安石“负荆请罪”的故事,开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体现了《石钟山记》作者苏轼的求实精神,扣紧文章的精神实质。

苏东坡到王安石府上拜访,在书房看到一首题为《咏菊》的诗稿,上面只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两句诗。认为有悖情理。因为在他看来菊花能傲霜,并不落瓣。于是续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走了之。后来,苏东坡在黄州,连日大风后,与好友一道去后花园赏菊花,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遍洒黄灿灿的菊花,枝上全无一朵。苏东坡目瞪口呆,后来,苏东坡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

温故立新:王安石与苏轼北宋两大文豪—文人相惜

北宋一代相争的文人,后世大都认定他们为人中君子,所争皆为政见,不涉私德,不关私谊,有的相争之后交情还非同一般。王安石和苏轼的关系就是如此。心中升起的只是文人相惜的宽谅和仁爱。

二.“我了解的苏东坡”

学生介绍,可以是生平、小典故、诗词句,引起学生背诵高潮。调动起学生的经验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补充说明。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成就就高的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 欧阳修、“三苏”、曾巩。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 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对其绝世才华介绍,景仰之情溢于言表,情感触动。

三. 诵读比赛

教师检查预习工作,提示朗读方法及要求(音准、音色、句读、重音、节奏情感等多个方面) 1.自由诵读

2.分小组分任务朗读(一人朗读组员提示重要字词读音及句读;其他小组纠错) 3.听范读

4.集体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多种形式的诵读,自我感悟,提升理解

四. 完成调查报告

1.结合也下注释及工具书,达到了解文章大意,不求甚解,了解文章大意。 2.出示调查报告内容,带着任务,有指向性,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提出质疑。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及思维的广阔性及深刻性。(研讨交流中锻炼口语表达)

此项活动设计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培养了他们主动意识及合作研究精神。

调查研究内容: 调查研究成员: 调查研究缘由:(重点阅读第一段,提出质疑) 调查研究资料:

调查研究过程及方法:(重点阅读第二段) 调查研究结果: 调查研究意义:(重点阅读第三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调查研究评价:(苏轼不足)(“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

(联想茅山烈士纪念碑军号奇观)

五.质疑

1.用圈点法找出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2.归纳积累文言实词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

积累有其滞效性,这是很多人无法坚持的原因,要做好系统而长期的积累。

六.导游活动

赏析本文写景片段特色同时,发挥想象及联想,调动多种感官运动。

1.(小组讨论分工)重点景观介绍 2.赏析写景片段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创造性。

七.背诵接龙游戏

记忆品质是后天形成和发展的,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同时善于找寻规律,可大大提高效率。

1.结合写景片段,指导背诵内容(请学生寻找规律技巧)

山中恐怖景象——石穴罅中的噌吰之声——声音来源——大石中的窾坎镗鞳之声——语迈作结 2.自由背诵

3.背诵接龙游戏(多种形式穿插)

八.比较阅读

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异同点

相同点: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是两文的相同之处。它们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它们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

不同点: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结构不同;

2、议论事理的不同; 3、记游的不同; 4、文章风格不同。

《石钟山记》率性而至,毫无雕琢痕迹,行文简洁而又随笔挥洒,轻快自如,写得颇有情致。

《游褒禅山记》议论丝丝入扣而毫无旁骛,逻辑严密,析理精微,说理透辟,笔锋刚健有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tc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