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报告

更新时间:2023-03-15 21: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 及成矿预测报告

学生姓名:梁航

专业班级:资勘13-1 学号:3130101108 指导老师:余勇 日期:2016年6月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目录

一、引言 ................................................................................................................................... 1

1.1研究的目的要求 ......................................................................................................... 1 1.2研究的具体任务 ......................................................................................................... 1 1.3自然地理及前人工作概况 ......................................................................................... 1 二、水湘圩区地质概况 ........................................................................................................... 2

2.1地层............................................................................................................................. 2 2.2构造............................................................................................................................. 3 2.3岩浆岩 ......................................................................................................................... 3 2.4矿床类型 ..................................................................................................................... 4 三、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 ....................................................................................................... 4

3.1成矿规律 ..................................................................................................................... 4 3.2控矿因素 ..................................................................................................................... 4 四、成矿预测及找矿靶区的优选 ........................................................................................... 6

4.1成矿单元(成矿带)的划分与圈定 ......................................................................... 6 4.2成矿预测区的分级与圈定 ......................................................................................... 7 4.3找矿靶区的优选 ......................................................................................................... 7 五、I级找矿靶区的详查设计 ................................................................................................. 8

5.1投入方法及选择依据 ................................................................................................. 8 5.2方法实施方案 ........................................................................................................... 11 5.3预期成果 ................................................................................................................... 11 附图、附表 ............................................................................................................................. 12

一、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要求

根据水湘圩地区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矿产分布、矿床类型特征,总结该区成矿规律,在编制成矿规律图的基础上,编制成矿预测图,优选预测靶区,并对优选的一级靶区进行详查设计。

1.2 研究的具体任务

(1)编制水湘圩地区矿床(点)特征一览表; (2)编制水湘圩地区A-A'地质剖面图(1/5万); (3)编制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图(1/5万);

(4)编写实习报告: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预测、靶区优选报告。

1.3 自然地理及前人工作概况

水湘圩地区为水系发育的山区,区内山川走向均大致呈南北向。中部为切割十分剧烈的中高山区,海拔在1100m以上,山势陡峻,坡度可达25°~40°,残坡积物为厚度不大于1~2m并有少许基岩碎块的黄褐色亚粘土。东、西和南部则为低山丘陵区,山势较缓。在砂页岩分布区,残坡积物为夹杂着少许基岩碎块的黄褐色亚粘土,单厚度大于3m,局部可达10m以

上;灰岩分布区喀斯特地形发育,残坡积物则为红色粘土,其厚度为0~10m不等。 本区属温带气候,温暖潮湿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8℃左右,其中8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8~29℃;一月最冷,平均气温一般为6~7℃,但在山势高峻处的气温则要普遍偏低甚多。年平均降雨可达1500mm左右,大多集中在3~8月,其中以5月和6月降雨量为最大。区内植物茂盛,灌木丛生,中高山区和丘陵区均有竹林零星分布。

本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尤以中高山区更为突出,区内除已经开采的矿山人口较多外,水湘区,黄圩和大坪等地仅有的几个居民聚居地。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瑶族等少数民族。本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为水稻和薯类。居民多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少数手工业作坊和小型商业网点。由于山区丰富水利资源的逐步利用,已修建了小型水电站,渔业也得到了发展。

XXXX年,某地质队曾在本区开展了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进行了同比例尺的地面磁测、地面伽玛测量、重砂测量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综合方法找矿工作。同时对已知矿点和新发现的矿点,相继进行了地表检查与初步评价工作。工作质量符合规范要求。XXXX年,某地质队根据上级下达的“为确保XXX锡多金属矿山的生产和延长服务年限,以满足矿山产量大幅增长的需要,必须提早做好扩大后备储量的勘探工作”这一指示精神,对

该中型锡多金属矿床(22号)第三中段以上局部有望地段及其以下的深部,进行了相应的勘探工作,并于XXXX年底交了勘探报告,扩大了矿山的后备储量以及进一步找矿的远景。XXXX年,某地质勘探队与某矿床所、某学院共同协作,对这一典型的基础地质与矿床成因等进行专题研究,同时还对本区南部的小型矿床及一些重要的矿点和矿化点,进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该区区域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矿床、矿点分布较为集中,成矿作用明显。

二、水湘圩区地质概况

2.1 地层

本区地层从老到新为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第四系(见表2-1)。 震旦系(Z)分布于图幅的中北部。地层总体走向为NE-SW向,主要为一套遭受轻微变质的砂岩和页岩组成。这套地层构成本区的北东向基底褶皱的核部。

寒武系(∈)分布于图幅的中北部。该地层总体呈NE-SW走向,主要由砂岩和页岩互层组成,亦遭受轻微变质。这套地层构成北东向基底褶皱的两翼。寒武系与其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泥盆系(D)主要分布于图幅的东部和西南部,花岗岩舌状侵入体以北也有少部分出露。地层总体走向近南北,主要由灰岩、白云岩和砂岩组成。泥盆系在本区只在上统(D3)和中统(D2),缺失下统(D1)。中泥盆统可分为两个组,上泥盆统则分为3个组。泥盆系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C)本区内分布最为广泛,除本图幅的中北部外,其他各区均有出露。地层的总体走向近南北,主要有灰岩、白云岩、白云灰质岩等组成。石炭系地层在本区内出露较全,可划分为下石炭统(C1)、中石炭统(C2)和上石炭统(C3)。其中,下石炭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组。石炭系与其下伏地层呈现出不整合接触。

二叠系(P)本区出露最少,仅局部分布于黄圩以西。地层走向南北,主要由灰岩和砂岩组成。可分为下二叠统(P1)和上二叠统(P2)。二叠系与其下伏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大圩、水湘圩、黄圩、通天河下游等地的河流冲积物与汇水盆地。冲积物多为砂和粘土,有时有少量的砾石。

表2-1 水湘圩地区地层简表 第四系(Q) 二叠系(P) 石炭系(C) 上统(P2) 下统(P1) 上统(C3) 中统(C2) 测水组 粘土,砂质及砾石,厚18m 砂页岩及含锰硅质岩,厚60~72m 灰岩,硅质灰岩及深灰色灰岩,厚228~269m 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厚235m 白云岩,厚293m 炭质页岩夹砂岩,厚57-165m 下统(C1) 梓门桥组 灰黑色白云质灰岩及硅质灰岩,厚150m 石磴子组 薄层灰黑色致密灰岩及灰色质纯灰岩,厚180-300m

孟公坳组 上部为页岩,厚35-100m,下部为深灰色致密灰岩及瘌痢状灰岩,厚105-290m 泥盆系(D) 上统(D3) 岳麓山组 含铁石砂岩及页岩,厚110-150m 锡矿山组 中厚层灰岩及癞痢状灰岩,厚160-149m 佘田桥组 泥质灰岩偶夹页岩,厚203-360m 中统(D2) 棋子桥组 白云岩夹青灰色致密灰岩,厚240-370m 跳马涧组 石英砂岩,砂质页岩,底部有底砾岩,厚200-270m 寒武系(∈) 震旦系(Z) 砂岩,板岩,硬砂岩及硅质岩,厚3275m 砂岩夹页岩,厚1451m 2.2 构造

本区褶皱与断裂构造均很发育,全区从东向西可分为以下构造单元:

大坪—通天河向斜区分布于该区东部,为一呈南北向开阔而平缓的向斜,轴向西北,其两翼及轴部广泛发育着一系列正断层,核部为石炭系,两翼为泥盆系。

天子地隆起区位于该区的中北部,为一复式背斜构造,轴向北东,核部为震旦系,两翼寒武系。区内发育与背斜轴部相垂直的北西向断裂。

北部黄圩向斜区位于该区北(偏西)部,舌状花岗岩侵入体北西端的北侧,向斜轴向南北,向北倾没。其轴部的岩层平缓,两翼稍陡。

南部水湘圩背斜区位于该区中南部的边缘,轴向南北,向北倾没,向南延出本区之外甚远。 西部大顺隆褶皱区构造线方向为南北向,可进一步划分3个小的构造单元:黄圩地堑,由一系列东西断裂组成;西部逆掩断层带,由一系列北向断层组成;西部紧密褶皱带,轴向南北。 根据该区地质情况并与邻区对比分析,水湘圩地区的地质发展史,曾先后经历了3次大的构造运动:

加里东运动形成了前泥盆系的北东向基底褶皱和北西向基底断裂,同时也促成了南北向断层雏形形成。

海西运动南北向断裂继承活动进一步发展为本区构造的主要控制因素,由于海西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上古生代地层的一系列褶皱以及与其有关的东西向断裂,同时对沉积作用也产生了影响。

燕山运动使本区北西向的断裂复活,并伴有大规模的岩浆侵位事件,形成了舌状花岗岩侵入体。燕山期后,本区上升遭受剥蚀。

2.3 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活动强烈而频繁,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按其结构构造可分为3种类型:环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以环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体构成一舌状复式花岗岩侵入体。

根据本区花岗岩同位素年龄数据以及邻区有关资料,3种花岗岩均属于燕山期,为同源岩浆分异不同阶段侵入的产物,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花岗岩(150~175Ma)以具有巨大的环斑状钾长石斑晶为其特征,副矿物以钛铁矿为主,岩体分相较明显。晚期花岗岩(98~130Ma)有两种:一是以钾长石与酸性斜长石斑晶为主的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云英岩化发育,矿化明显,副矿物中含有大量的锡石与褐钇铌矿,这些副矿物可能为本区砂锡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

源;另一种是以小岩株产出的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其分布面积较小,均在舌状侵入体边缘的个别地段出露。燕山期的花岗岩,分相较差。

2.4矿床类型

本区矿床分为内生矿床和外生矿床,内生矿床按矿化类型主要有高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钨矿床、接触交代型铜(铁)矿床、高温热液锡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中温液充填铅锌矿床和低温热液充填汞锑矿床等五种,外生矿床为冲积型砂锡矿床,主要在水湘圩和通天河下游,主要特征见水湘圩地区矿点基本特征一览表(见附表 2-2)。

三、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

3.1 成矿规律

3.1.1 空间分布规律

高温石英脉钨矿床产于花岗岩收缩裂隙中;矽卡岩型铜铁矿床产于花岗岩内外接触带中;高温热液锡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产在花岗岩外接触带中,中温热液充填铅锌矿床产在离接触带较远的部位。这四种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以花岗岩为中心,呈同心带状分布。

3.1.2 矿床产出时间分布规律

控矿因素表明高温石英脉钨矿床、矽卡岩型铜铁矿床、高温热液锡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中温热液充填铅锌矿床都与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有关,而低温热液充填汞锑矿床只与加里东期花岗岩有关。

3.1.3 成矿系列规律

高温石英脉钨矿床、矽卡岩型铜铁矿床、高温热液锡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中温热液充填铅锌矿床都是同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一个成矿系列,这套系列在成矿距离上与越远,成矿温度越低,成矿元素不断更新和变化,岩石蚀变从高温蚀变类型逐渐向中低温蚀变类型转变。

3.2 控矿因素

矿床是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要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必须有两大基本因素,一是要有成矿物质来源,二是要有成矿的空间,从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活动有关,成矿的空间主要与构造有关。因此,控矿因素可以看作是岩浆岩、构造等因素。成矿地质条件主要包括控矿构造、岩浆岩、地层、岩性、岩相古地理等,对内生矿床起控制作用

的主要是构造—岩浆活动,对外生矿床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是岩相或岩相故地理。现在主要分析区内的内生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在本区内控制内生矿床成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主要为地层条件、构造条件、浆岩条件。

3.2.1 地层条件

在地层条件中对成矿起控制作用的是本区地层的岩性和物理化学条件。本区主要有碎屑岩和灰岩、白云质灰岩两种岩性,其中碳酸盐岩易与矿质发生交代作用而形成矽卡岩,富含黄铜矿和磁铁矿,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接触交代型。灰岩是刚性岩石,易形成层间剥离构造与层间裂隙构造,有利于岩浆热液充填交代,所以锡多金属硫化物矿体形成,富含闪锌矿,方铅矿,磁黄铁矿,锡石,矿床类型主要为高温热液充填交代型。

3.2.2 构造条件

不同规模的构造控制了不同规模的矿床。现在按区内的构造规模从大到小排列如下: ①矿带(田)控制构造:a.南北向纵断裂带构造,b.接触带构造;

②矿床控制构造:a.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交汇处,b.背斜转折端,c.向斜扬起端; ③矿体控制构造:a.层间剥离构造,b.次级断裂及裂隙构造,c.接触面构造。

断裂构造具有逐级控控和复合控矿的特点。矿带(田)控制构造控制区内成矿带的形成和区域分布,根据本区矿带(田)控制构造划分成矿带,可顺着构造带划分或接触带划分矿床。矿床控制构造对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有控制作用,其中SN向和EW向断裂交汇处有几处中温热液充填铅锌矿床的矿点,说明其对东部铅锌矿床有明显作用。而5号、40号、20号、23号矿点分别分布在背斜转折端或背斜扬起端,表明矿床控制构造控制着高温热液锡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中温热液充填铅锌矿床及接触交代型铜铁矿床的产出。矿体控制构造则直接控制矿体的形态和产状。

3.2.3 岩浆岩条件

岩浆岩对矿床形成的控制表现为时空控制和物质控制两方面。

(1)时空控制区内岩浆岩是燕山期形成的环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加里东期岩浆岩。 在时间上,从高温热液充填型钨矿床、接触交代型铜铁矿床、高温热液锡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到中温热液充填铅锌矿床四种矿床都和有关系,控制着着这四种矿床的形成。低温热液充填汞锑矿床和燕山期花岗岩没有关系,主要和加里东期花岗岩有关。岩浆岩对矿床形成在时间上的控制具体可参照下表(见表3-1)水湘圩地区部分地质体同位素年龄数据,如矿床中同位素年龄与岩浆岩中同位素年龄比较吻合,则跟同期岩浆岩关系密切。

在空间上说,高温热液锡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中22号中型矿床、40号小型矿床和2号矿点分布在燕山晚期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小岩株旁边,区内大多数大矿床都是分布在岩浆岩周边地区,所以可认定在空间上岩浆岩控制了矿床的产出,特别是燕山晚期岩浆岩对高温热液锡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有明显控制作用。

(2)物质控制区内岩浆岩对矿床形成的影响可从岩浆岩中成矿元素丰度判断,如果岩浆岩中成矿元素贫化,则岩浆岩为矿床提供成矿元素的可能性不大,即其对矿床的形成不起控制

作用;反过来,如果成矿元素富集,则其为矿床形成提供物质来源,对矿床起重要控制作用。本区两套岩浆岩中成矿元素平均质量分数参照下表(见表3-2)。

从下表可算出中成矿元素W、Sn、Cu、Pb、Zn丰度在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中比在世界酸性岩浆岩类中的平均含量分别高出2-13.5倍、5.2-40.1倍、 1.3-1.93倍、1.27-3.03倍、1.4-2.16倍。说明为区内高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钨矿床、接触交代型铜(铁)矿床、高温热液锡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中温液充填铅锌矿床等四个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对这些矿床的形成在物质上起控制作用。成矿元素Sb、Pb在与世界酸性岩浆岩中的平均含量相差不大甚至更低,则为低温热液充填汞锑矿床提供物质来源的可能性不大,推测出为低温热液充填汞锑矿床提供物质来源的是本区的另一岩浆岩--加里东期花岗岩。

表3-1 水湘圩地区部分地质体同位素年龄数据 地质体 环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测定矿物 黑云母 长石 锆石 黑云母 锆石 黑云母 方铅矿 黄铜矿 方铅矿 黄铁矿 年龄/Ma 156±2.12 150±2.30 170±2.00 120±1.98 130±1.86 98±1.76 87 109 76 479 方法 K-Ar K-Ar U-Pb K-Ar U-Pb K-Ar Pb-Pb Pb-Pb Pb-Pb Pb-Pb 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高温热液型锡石硫化物矿床 矽卡岩型铜铁矿床 中温热液型铅锌矿床 低温热液型锑汞矿床 表3-2 水湘圩地区花岗岩中成矿元素平均质量分数

单位:wB/10-6

岩石名称 环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酸性岩浆岩类 W 16.5 20.2 3.1 1.5 Sn 15.6 42.3 22.2 3.0 Cu 38.6 55.8 68.7 20.0 Pb 25.4 44.7 68.6 20.0 Zn 83.2 122.4 153.5 60.0 Sb 0.12 0.20 0.21 0.20 Hg 0.06 0.09 0.10 0.08

四、成矿预测及找矿靶区的优选

4.1 成矿单元(成矿带)的划分与圈定

4.1.1 成矿带划分基本准则

大地构造分区准则本区有地槽(震旦~寒武系)和地台(泥盆~石炭~二叠系)两大构造单元,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成矿特征不同,所以划分的成矿带不能超过各单元。 各类矿床时空分布准则不能把不同的矿床划分到一个成矿带中。高温热液充填型钨锡石英脉矿床、接触交代型铜铁矿床、高温热液锡石硫化物矿床、中温热液充填铅锌矿床都与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有关,低温热液充填汞锑矿床只与加里东期花岗岩有关,所以汞、锑矿床不能跟前四种矿床划分到一个成矿带中。

同一成矿系列不同矿床类型分布准则钨锡→铜铁→铅锌不同的矿化期的产物。 矿化信息准则地质标志、地球化学信息、地球物理信息。

4.1.2 矿带的划分方法和具体划分

划分方法:矿带名字=地名+矿种

矿带的圈定:注意控矿构造线方向(矿带圈定方向与构造线方向一致);注意矿床(点)及其蚀变的分布;注意重砂、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异常的分布。 根据成矿带划分基本原则,在本矿区可划分出8个矿带:①大顺隆锡、铅、锌(铜)成矿带;②黄圩锡、铅、锌、铜成矿带;③水湘圩锡、铅、锌、铜成矿带;④通天河锡、铅、锌、铜成矿带;⑤大坪西部铅、锌成矿带;⑥湘水钨、锡成矿带,包括原生W矿床和砂矿成矿带,以上为同燕山晚期花岗岩有关的成矿带;⑦天子地锑、汞成矿带(北带);⑧天子地锑、汞成矿带(南带)。

以上为同加里东期花岗岩有关。注意在划分以上8个矿带时应注意矿带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在矿带中间要有矿床和矿点分步、地质标志蚀变和磁石英重砂异常及地球物化探异常分布。

4.2 成矿预测区的分级与圈定

4.2.1 预测区的分级

各种矿产的预测区都要根据地质条件有利程度,已知含矿情况(矿床及矿点的工业意义、工业类型)和矿化信息的可靠性等来划分预测区远景的级别。按期成矿有利程度,一般分为三级:

一级(A级)预测区:有重要的工业类型的矿床(矿点),有优越成矿地质条件,矿化标志明显,为已有少量深部工程验证的地段,可布置大比例尺的综合找矿工作。

二级(B级)预测区:有较好成矿地质条件,矿化标志明显,尚未发现工业矿床或只有少数矿点等。这级地段应加强物化探和综合研究工作,力求新的突破。

三级(C级)预测区:具有一定的成矿地质条件,尚未发现直接矿化标志。可适当安排物化探扫面和专门性普查找矿

预测区圈定的依据:一般根据矿床(矿点)的分布情况、与矿化有关的侵入岩、构造层的含矿性、控矿构造进行分析;还可依据重砂、物化探资料,有利于矿化的地层(岩性)分布情况,围岩蚀变资料,矿床共生和矿化特征等综合分析圈定成矿预测区。

4.2.2 圈定的预测区及其根据

一级(A级)预测区2处。大顺窿锡、铅、锌(铜)矿预测区;水湘圩锡、铅、锌、铜矿预测区。

依据 a、有工业矿床存在(锡石硫化物矿床);b、有雁山晚期的小岩株;c、有控制矿床、矿体的断裂构造和构造交汇;d、有明显的蚀变和物化探异常。

二级(B级)预测区 3处。黄圩锡、铅、锌、铜预测区;水湘圩锡、铅、锌、铜预测区;通天河锡、铅、锌、铜预测区。 依据岩浆岩、构造条件较为有利。

三级(C级)预测区大坪西部铅、锌预测区;天子地锑、汞预测区(北区);天子地锑、汞预测区(南区)。

依据无岩浆岩条件、地层不能提供成矿物质。

4.3 找矿靶区的优选

基于一系列规定及基本原则,根据所勘查出的数据经过分析得出本区最佳找矿靶区为大顺隆Ⅰ级锡、铅、锌、铜预测靶区。该靶区位于本区西部地区,面积2km2。靶区内岩层包括下石炭统页岩、灰岩及中上石炭统白云岩;岩浆岩包括燕山早期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及晚期小岩株产出的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围岩蚀变有大理岩化;发育有一系列南北向逆掩断层和与其交汇的东西向断层。

优选该处靶区的依据有:a、有工业矿床存在(锡石硫化物矿床);b、有燕山晚期的小岩株;c、有控制矿床、矿体的断裂构造及构造交汇;d、有明显的蚀变和物化探异常。

五、I级找矿靶区的详查设计

5.1 投入方法及选择依据

5.1.1 地形测量和工程测量

为保证矿山开采设计和探矿工程及矿体分布位置的准确性,在1:2000地质填图范围内开展1/2000地形测量,所有工程及重要地质点均要用全站仪或高精度GPS进行测量定位。地形测量和勘查工程测量应采用全国通用的坐标系统和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点进行,其测量精度与要求按DZ/T009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执行。

5.1.2 地质测量

由于前人对该区进行过1:50000地质填图,故为了与下步工作更好衔接,首先在探矿权范围内开展1:20000地质修测,圈出矿化带、矿体和岩浆岩体。在1:20000地质修测的基础上,缩小找矿靶区,择其重点进行1:2000地质填图,准确圈定矿(化)体,初步判断矿体沿其走向的连接情况及其产状变化情况。野外地质工作基础图件以国家正式出版的1:20000地形图放大为底图,各地质观察点均用GPS定位,并参照地貌特征准确定点上图。在开展1/2万和1/2千地质填图前要进行1/1000剖面实测,建立矿体与围岩的产状模式。

5.1.3 化探工作

在该矿区范围内,地表观察效果普遍较差,故选择有利地段进行以Sn、Pb、Zn、Cu为目的元素的化探扫面,测制地球化学成果图,为找寻深部矿体提供资料。其质量精度要求应符合现行专业规范和规程要求。野外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资料,编制与地质图比例尺相适应的化探图件,提交工作总结文字资料。矿产勘查报告中应简要阐明化探工作成果,评述其质量。本次详查工作按100×20米网度开展化探扫面工作。

5.1.4 槽探工程

对覆盖层小于3m的浅部矿(化)体,用槽探工程进行系统揭露。槽探工程沿矿体走向按一定间距布置,且要垂直矿体走向。为保证采样质量,槽探工程要揭露矿(化)体顶底板,必要时可使用沿脉探槽,探槽必须挖至基岩新鲜面,但在覆盖层较厚的情况下,挖至3米未见基岩也可停工。探槽规格为底1~1.5米,顶1.5~2米,深度小于3米。

5.1.5 浅井工程

对于覆盖层大于3米的矿(化)体,用浅井工程进行揭露,浅井一般长1.2~1.7米,宽0.8—1.3米,深度不超过20米。本次详查浅井工程主要是用于控制锡矿(化)体深度。

5.1.6 坑探工程

坑探工程一般用于矿床首采区或主要储量区,本次详查主要用于对铅锌矿(化)体及化探异常较大的地段进行深部控制验证,控制矿(化)体斜深50米。本次工作坑探布设以探明矿体为主,并考虑将来可为矿山生产所利用。坑探工程其质量要求按DZ/T0141—94《地质勘查坑探工程规程》执行。

5.1.7 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

(1)基本分析样品采样和加工质量按《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执行(国家地质总局1977年7月颁发)。在各项探矿工程中按矿体(分矿石类型)、并对可能

含矿的岩石、矿化带及夹石连续取样,使所取样品能控制矿体、矿化带的顶底板界线。取样方法为刻槽法,规格为5×3cm,样品长度为1—2米。

(2)矿石化学全分析为全面了解矿石中各组分含量,按主要矿体、分矿石类型采取组合分析副样或单独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每种矿石类型做1~2个。

(3)组合分析目的是系统了解矿石中伴生有用、有害组分的含量及分布状况。从几个相邻探矿工程中提取若干个基本分析副样,按矿体分矿石类型依样长比例组合成一个样品。 (4)物相分析样品分析可与基本分析同时进行,也可在基本分析的副样中抽取或专门采集,采样与分析要及时进行,以免样品氧化影响质量。分析项目有各类矿床矿化主元素的全含量、硫化态与氧化态含量。

(5)样品加工样品加工全过程中总损失率不得大于5%,样品的缩分误差不得大于3%。样品加工采用分步缩分加工法,样品的制备流程严格按DZO130.13—94中“一般岩矿分析试样制备流程图”。按切乔特公式进行缩分:Q=Kd2。缩分系数K值选取0.2。

(6)化学分析质量样品测试必须由获得国家或省级资质和计量认证的一级至三级测试单位承担。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的结果应分批、分期做内部检查,了解偶然误差。内检样由副样中按原分析样品总数的10%抽取,编密码送原分析实验室进行试验。最后也要进行外部检查,外检样品由原实验室从正样中按原分析样品总数的5%抽取,当总数量较少时也不得少于30个。化学分析质量及内、外部检查分析结果误差处理办法按DZ/T0130—9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执行。

5.1.8 矿石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样品采取要考虑矿石类型、组构特征和空间分布的代表性,能分采的应分类型采集,否则可采混合样。样品采集和加工选(冶)试验的各环节质量,必须符合《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等相关技术规程规范的要求。

5.1.9 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

为了研究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必须测定岩石、矿石和矿体顶底板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能。采样与试验项目包括:矿体的湿度、块度、孔隙度、松散系数;矿体顶底板围岩和矿石的稳定性、硬度、安息角以及抗压、抗剪、抗拉强度。采样要有代表性,要能反映出各种岩、矿石的主要特征。采样方法、数量、质量按《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等相关技术规程规范的要求。

5.1.10 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工作

在收集研究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资料基础上开展1:20000水、工、环地质调查。

(1)水文地质研究:基本查明矿区含水层、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等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基本查明矿区内地表水体分布及其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大致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基本查明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评价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初步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及确定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条件,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2)工程地质研究:根据矿体围岩类型及矿石特征,初步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石、矿石的力学性质,研究其稳定性能;基本查明矿区内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风化带、软弱夹层的分布,评价其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层稳固性质的影响;对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提出评价意见;调查老窿及采空区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初步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3)环境地质研究: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等情况;收集地震、泥石流、滑坡、岩溶等自然地质灾害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对矿山生产的影响;预测矿山开采对本区环境、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

5.1.11 编录和综合研究工作

(1)编录编录工作必须及时、真实、客观,其具体操作按有关技术要求和规范执行(DZ/T0079—93)。 (2)综合研究分析整理原始资料,针对矿床地质特征开展综合研究,基本查明其成矿规律、成矿地质条件,为下一步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地质依据,并指明方向。

(3)室内整理进行综合图件编制、数字化成图、资源量估算等有关工作和详查报告编写。

5.2 方法实施设想方案

1、1:2000地形测量2km2,为准确确定矿体位置及钻孔位置等提供保障。时间为20XX年XX月初—20XX年XX月底。

2、地质测量:1:20000地质修测16.03Km2, 1:2000地质简测2km2,1:1000实测地质剖面5km,圈出矿体,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其中1:20000地质修测时间为20XX年XX月初—20XX年XX月中旬,1:2000地质简测时间为20XX年XX月中旬—20XX年XX月底。 3、槽探工程1000m3。系统地对矿(化)体进行地表揭露,初步了解其规模及质量。时间为20XX年XX月中旬—20XX年XX月底。 4、坑探工程1000m,控制矿(化)体深部延伸。时间为20XX年XX月初—20XX年XX月底。 5、浅井工程400m,控制矿(化)体深度。时间为20XX年XX月中旬—20XX年XX月底。 6、取样:5×3cm刻槽样450m(450件),所有槽探、坑探和浅井工程揭露矿(化)体都要采样;物理力学试验样6组;选矿试验样2件。时间为20XX年XX月中旬—20XX年XX月底。 7、室内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制,时间为20XX年XX月初—20XX年XX月底。地质工作、工程施工顺序如下:第一阶段:地质填图及槽探、浅井施工;第二阶段:坑探施工及综合研究;第三阶段: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制。

5.3 预期成果

本项目预期可获如下成果:

1、提交铅金属量(332+333+3341)1万吨,锌金属量1万吨,为矿山建设提供地质资料。 2、对区内铅锌矿和金矿资源作出准确评价,确定下一步工作范围。 3、提交水湘圩地区详查报告及有关系列图件。

附图、附表

附表2-1 水湘圩地区矿床(点)特征一览表 水湘圩地区A-A′地质剖面图(1:50000)

水湘圩地区成矿规律图及成矿预测图(1:5000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t6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