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一
更新时间:2024-05-31 18: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上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一 单元 第 课 总第 课时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学会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 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难 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 学 朗读、交流、讨论 方 法 教 后 记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 二、整体感知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新闻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朗读新闻) 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1
学生学习过程 个别学生读报上的新闻 其他认真听 学生上台板演,识记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教学内容 三、研读反思 四、品味语言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出示多媒体课件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出示课件练习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磅礴大气; 2、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 3、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扫清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2
学生学习过程 研读课文 理清结构的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 讨论,回答 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自己小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上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一 单元 第 课 总第 课时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 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难 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 学 朗读交流、小组合作学习 方 法 教 后 记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作业 三、整体感知 四、自主研讨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十八宿(xiu) 绥靖(suijing) 阻遏(e) 杜聿(yu)明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1、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3
学生学习过程 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 默写生字词,在练习本上完成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教学内容 四、自主研讨 五、质疑反思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2、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 标题 ②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 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3、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学生学习过程
理清这则新闻的结构 回顾,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明确: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 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说说两则新闻在写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法上有哪些异同 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 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 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小结,概括学习收获 4
上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一 单元 第 课 总第 课时
课 题 芦花荡 1.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 教 用。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 3.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目 4.培养的爱国热情,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标 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重 点 难 点 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教 学 朗读、交流、探究合作 方 法 教 后 记 教学内容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上,有一片富饶的水域,她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映射着美丽的光芒。她就是:白洋淀。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他的美丽的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为痛击侵略者的战场。有“壕沟设险歼顽伪,芦荡出奇灭倭兵。英雄垂功抗日史,中外讴歌颂雁翎”的传颂。 例如著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 激情导入 学生学习过程 学生倾听师讲解 介绍你所了解的有关白洋淀的抗日战争故事 指名回答 5
教学内容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还有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一篇精彩的小故事——《芦花荡》。 1.明确学习目标 2.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提防(dī ) 竹篙(ɡ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ha) 仄歪(za) 趴(pá) 蹿....(cuán) 飒(sà) .作者简介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白洋淀派”代表作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学生学习过程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给加点字注音 简介作者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下鲜明的时代特色。《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听读课文后,列问题 (四)听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 小组派代表发言 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6
上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一 单元 第 课 总第 课时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芦花荡 1.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4.培养的爱国热情,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重 点 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难 点 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教 学 朗读、交流、探究合作、揣摩 方 法 教 后 记 教学内容 导入 赏析课文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多媒体出示上节课问题 学生学习过程 指名回答上节课所学内容 一分钟准备回答上节课所留问题 明确: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 指名回答 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7
教学内容 研讨问题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学生学习过程 品味 赏析 景物 描写 指名回答 动,心理,神态。 4.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 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 自尊。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 雄的人民。 《芦花荡》写的是残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后并没有感到非常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得非常优美,给人一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是得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其中一个原因,宜于作者对白洋淀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美丽风光的描绘。 找出文中关于环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境描写的句子, 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学生讨论,明确答案。 明确景物描写的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作用 3.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 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8
上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一 单元 第 课 总第 课时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芦花荡 1.休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4.培养的爱国热情,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重 点 研读1---54节 难 点 环境描写、人物语言、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教 学 朗读、探究、交流、体会 方 法 教 后 记 教学内容 导入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检查默写上节课所学生字词 回顾景物描写的作用 速读1-54节,多媒体出示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指导 研读1----54节 学生学习过程 默写生字词 指名回答上节课所学内容 速读1-54节思考交流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 明确: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9
教学内容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学习过程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指导 研读1----54节 研读文本探究问题 多媒体出示 师小结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洋淀的人民威武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表达了抗日军民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明确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不断送来柴米油盐,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10
上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一 单元 第 3 课 总第 课时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蜡烛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重 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难 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 学 朗读、交流、小组探究合作 方 法 教 后 记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导入语: 蜡烛在我们的文化内涵中往往有“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它又有什么含义呢? 1.给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舀水 腋窝 揣在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11
学生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速读课文 思考: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三.作者简介
教学内容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学生学习过程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 与背景介绍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明确: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12
五.阅读课共同明确: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上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一 单元 第 课 总第 课时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蜡烛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重 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难 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 学 朗读、交流、查找资料 方 法 教 后 记 教学内容 导入 分析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复习导入 指名学生回答上回顾上节课内容 节课内容 1.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 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默读课文,找出令 你感动的一个片事件感人的因素: 段进行交流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 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指名回答 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13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2.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附近一带”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在猛烈的炮火下,育乞西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第(28)自然段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过日子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主旨: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引导讨论: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小组讨论交流 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动作和心理) 引导学生明确: 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 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指名学生发言自主概括人物形象 探究主旨 分析人物形象
14
上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一 单元 第 课 总第 课时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4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 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 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 学 朗读、讨论、交流 方 法 教 后 记 教学内容 一、导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学生学习过程 思考: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倾听、指名回答 入 15
教学内容 二、整体感知。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学生学习过程 举手回答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三、研讨课文 四、拓展小结
16
上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一 单元 第 课 总第 课时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亲爱的爸爸妈妈 1、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2、领会文章的主题。 3、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并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感悟。 重 点 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领会文章的主题。 难 点 目标3 教 学 朗读、讨论、交流、查阅资料 方 法 教 后 记 教学内容 一、激情导入,积蓄情感。 题。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1、在进入课文之前,同学们先欣赏歌曲《我爱我家》。 (点击课件:《我爱我家》视频。) 同学们,你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听了这首歌曲之后的心情或感受。 2、我们今天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感的美丽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就遭受了一次全学生学习过程 欣赏歌曲《我爱我家》。 指名学生简介作者 聂华苓,美国1年生,湖北武汉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受着爱的阳光。可是,64年前,在南斯拉夫华裔女作家,192城毁灭性的残酷杀戮。一天之内,就有7000人。 对孩子们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是冰冷的3、出示课多人被杀,那场屠杀中还有300个孩子,面4、简枪声,多么撕心裂肺。今天,我们就跟着华介作者。 裔作家聂华苓去重温那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存在与虚无》。
17
教学内容 理解阅读 二、速读,析一析内容与主题。 三、寻读,析一析“沉丽”。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3、展示教学目标。 4、检查预习情况。 提示:第一个是坟地所见所闻;第二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第三是记录作家座谈会;第四是摘录遗言。 3、文章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1、参观完这个遗址,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点击课件:萨特的话。) 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呢?为什么? 3、再在全文中找一找,哪些是沉重的记忆,哪些是美丽的记忆吗? 提示:纳粹杀了很多人,特别是有300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 4、不论是“沉重”的记忆,还是 “美丽”的记忆,作家聂华苓用文字记下的参加纪念活动的过程中,这里哪一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提示:我从这几位知名作家之间的谈话中感受匪浅。其中身为德国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而泪流满面。他这种行为是美丽的。日本人就坏多了,还狡辩 学生学习过程 1、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并复述。 (提示:抓住问中的记叙要素梳理情节)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默读, (同学们先在文章中找找看,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推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2、从这段文学中你能发现萨特着重用哪概括归纳。) 重”与“美个孩子,这是沉重的记忆。
18
上课时间: 2013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一 单元 第 课 总第 课时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亲爱的爸爸妈妈 1、搜集、整理有关战争,特别是二战中战领国对被占领国实行残暴统治的有关资料,为阅读文本,贮蓄情感做准备。 2借助阅读文本和有关资料,筛选、归纳、整合信息,进行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3在再现历史的画面和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生活热爱。 重 点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领悟文章情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 难 点 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情节和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教 学 朗读、交流、讨论、探究 方 法 教 后 记 学生学习过程 指名回答上节课内容 2、具体说说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 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 圈读,析速读课文发言 同?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 一析“西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找出语句讨论 德”与3、在座谈会上,人们为什么都和西德作家明 赫白握手呢? “日本”。 交流分析 身为德国人的作家,因感到祖国犯下的滔天恶行,身感痛心而泪流满面。所以,人闷对他表示理解,尊重,谅解。 教学内容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 1、圈出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发言 19
教学内容 拓展阅读 展示资料 教 师 指 导 过 程 4、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一种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那个日本人只记得自己的痛苦,却忘记带给别人的痛苦,这就是忘记历史,这是自私的。我从“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一句话中可以想象会场上一定没有人理那个日本人。 五、多角度探究情感体验。 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了。还有很多同学似乎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我们课后再交流。是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就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就是记住历史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聂华苓在文中也同样发出了这样强烈的呼唤。。 六、善用资料,升华文本的情感。 (教师展示二战中日本轰炸珍珠港的电影剪辑片段) 学生学习过程 思考: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一种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探究阅读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文字 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灵的创伤,带给国家的苦痛,带给世界的灾难,是永远无法弥合的流血的伤口。下面我想展示一下同学们搜集整理的资料,更深刻感受作家对幸福生活,对和平世界的强烈呼唤。 七、总结。 (配以背景音乐《和平之歌》) 我知道同学们准备的资料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能一一展示了。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学生展示资料,并适当讲解。)
20
正在阅读:
八上一05-31
三进三同调研报告。08-22
体温单绘制练习09-2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 - 图文05-13
撬起世界的最佳支点11-03
放下顾虑满分作文5篇04-01
七年级英语新目标下期末Unit1-Unit12单元练习题全套05-24
离散数学 第七章检测题及答案05-1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上一
- 2017年天津市宝坻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库及答案
- 02创世记-右玉执事班
- 2013年北京四区东西海朝语文一模汇编
- 中国教师五十大经典格言赏析-试讲面试用语总结
- 钻床夹具设计说明书 2
- 六轴五联动数控机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外文文献翻译
- 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英语英文面试自我介绍
- 云南省2017年一级建造师《项目管理》:施工成本计划试题
- 六年级数学 总复习题库(相当全面)
- 1-96m系杆拱施工方案
- 高中生搜题软件使用现状的调查报告
- 校园网详细设计说明书
- 福州大学初试科目参考书目 - 图文
- 换届工作舆情应对机制方案
- 《出师表》学案(6课时)
- 预防登革热致家长的一封信
-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说课稿-法律护我成长苏教版
- 关于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的相关问题探讨
-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