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方言俗语研究报告

更新时间:2023-11-04 11: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皋兰方言俗语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 魏红梅

一、研究目的、意义

皋兰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丝路重镇,皋兰要冲。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狩猎、放牧质陶,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为羌戎之地,秦统一中国后归秦。西汉时属金城郡,首置金城县,唐属兰泉县,既现兰州市区所在,亦为金城郡治。唐后期与五代时,为吐蕃辖地。清代乾隆三年,因境内有皋兰山而更名为皋兰县,沿用至今。清代至民国作为甘肃首县和省会重镇。乾隆亲笔敕赐“皋兰县”字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皋兰方言中保存有很多古语词,研究皋兰方言,能为古语词的考释、词汇史的研究提供鲜活材料。

在历史上,皋兰一直是多民族错居之地。不同民族语言、思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再加上皋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使皋兰方言中保存有大量既生动、又独特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搜集并考察这些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在丰富现代汉语语词、考察地方文化、挖掘前人智慧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纵观历史,皋兰曾为羌戎、月氏、匈奴、吐蕃、西夏等少数民族统治,少数民族的语言对皋兰方言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决定,皋兰方言中保存有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词汇,而这些少数民族语词汇在和汉语词汇的长期接触、融合中,形成非常独特的面貌。因此,研究皋兰方言中独特的少数民族语词汇,能为民族语言接触的研究、少数民族语的考察提供鲜活材料,同时也能为考察已经消失的古民族的历史、风俗、语言提供重要线索。

另外,皋兰方言和其周边的榆中、永登、景泰、白银等县市的方言十分接近,因此,皋兰方言语词的研究,大体也能覆盖榆中、永登、景泰、白银等县市。以上这些,决定了皋兰方言语词研究在方言本体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皋兰方言语词有重要研究价值,然而在甘肃方言的研究中,研究兰州方言者居多,而对皋兰方言的研究,几乎无人问津。为此,对皋兰方言进行研究意义非常深远。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重在对皋兰方言词汇、俗语、谚语、歇后语进行全面整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皋兰历史的考证,进行词语的探源,进一步考查方言词语与皋兰民风民俗之间的关系。

1

1、皋兰方言词语词义研究

①通过皋兰方言典型语例的描写,解释词语的方言义。

②考察皋兰方言词语在古文献中的保留,以方言证古、考古,并用词语的方言义纠正前人和今人对古文献词语的部分错误理解和注释。

以皋兰方言词语的文献义为起点,考察词语语义的演变规律,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材料。

2、皋兰方言俗语、谚语、歇后语、民间歌谣研究

在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重词轻语现象。方言中的俗语、谚语、歇后语及民间歌谣进行全面整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皋兰历史的考证,进行词语的探源,进一步考查方言词语与皋兰民风民俗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皋兰方言中俗语、谚语、歇后语、民间歌谣的编纂,采取分门别类的方法。而对皋兰方言与民俗之间的关系研究,则主要使用民俗研究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个案研究法:采用皋兰县样本和皋兰周边市、县样本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某一地区、某一人群作典型个案分析,揭示皋兰方言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3、文献研究法:通过方言和文献相结合的方法,考察皋兰方言对古语词、少数民族语的保留,并研究相关语词在皋兰方言中的演变情况。

4、民俗研究法:运用民俗学研究相关成果,考察皋兰方言语词中展现的地方民俗文化。

三、主要研究成果

(一)皋兰方言形成的影响因素 1、特殊的历史背景

皋兰县位于兰州市黄河以北,自西汉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这里曾是很多少数民族占据和活动的地区,清乾隆三年(1738年)御赐“皋兰”县名,其前身有金城、子城、五泉、兰县、兰泉等名称。始县位于兰州的曹家厅,曾为肃藩、省治和府治之地,因地域广袤,战略位置重要,经贸发展、街市繁荣、文教昌盛,所以有“名藩自古皋兰”的美誉。历为甘肃首县,直隶于省。1941年兰州市成立后,治所移置贤后街,故素有“先有皋兰县,后有兰州市之说”。1949年8月26日,皋兰解放,成立人民政府。1958年迁置石洞寺至今。

2

在历史上,皋兰一直是多民族错居之地。夏、商时皋兰县为西羌族居地。周时为羌戎、月氏、匈奴居地。春秋、战国直到秦时蒙古高原的匈奴族势力扩张于此。以游牧为主的西羌和后来的匈奴族在皋兰这块土地上创造和发展着畜牧业文化。西汉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遣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匈奴并获全胜,皋兰县地遂属中原王朝控制。少数民族长期居住的过程中,其语言也对皋兰方言产生了深刻影响,使皋兰方言中保存有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词汇,而这些少数民族语词汇在和汉语词汇的长期接触、融合中,形成非常独特的面貌。

2、频繁的政区变更

自魏晋至明代中期的1300多年间,皋兰县历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所争夺,政区变化尤为频繁。时而为中原王朝统治,时而为北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所控制,时而频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割据政权前、后赵,前、后、南、北凉,前、后秦先后争夺皋兰县地,北魏、北周、隋和唐中期以前,县地先后属河州、武威郡、苑川郡、建昌郡、兰州总管府等。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自西向东攻占陇右11州之地,皋兰县地遂为吐蕃驻牧地,直到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党项族争夺河西,并在今兰州驻军,设置卓啰和南监军司,皋兰(部分)为其辖地。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攻占今兰州地区后,设兰县属临洮府。不同民族的侵入,也带来了不同民族语言、不同思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再加上皋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使皋兰方言中保存有大量既生动、又独特的词语、成语、俗语、谚语和歇后语。

3、独特的地理环境

皋兰县深居内陆,处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也是东祁连山褶皱带与陇西沉降盆地间的过渡区。由于地质作用,境内大面积覆盖着黄土和红色砂砾岩层,形成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川梁相间,并由西北向东南呈带状分布的地形特征。分布在县境北部、东部和南部的山地,海拔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形成与相邻市、县的界山。而县境中部的黄土梁峁丘陵是皋兰地形的主体,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形成丘陵与宽谷相间的地形,其中的宽谷地带蔡家河谷、黑石川、龚巴川、水阜川等平坦开阔,坡度平缓,是本县的主要农业区。西北部的秦王川盆地东缘是皋兰县的又一重要农业区。

皋兰县处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日照充足。春季风沙见长,夏季干燥短促,秋季降雨集中,冬季寒冷且长。由于降水稀少,加上年际变化很大,季节分布失衡,常造成严重旱灾。皋兰县属黄河流域,但境内除流经东南部34公里的黄河水外,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贫乏。由于干旱缺水,气温偏低,因而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植被贫乏,无湿润草原和天然森林,野生动物也非常稀少。

3

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原因,皋兰县内物产稀少,人们贫困。历史上就曾有过“辖境瘠苦,甲于天下”之说。特别是明末之后,各种再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不断,战事兵祸连年,盗贼猖狂,苦不堪言。在中清之后,加上封建朝廷的残暴统治和各级地方官吏的腐败,更是雪上加霜。多次出现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人相争食、荒村绝户、十室九空”之惨景。

独特的地理位置,严酷的气候变化以及人民的贫困和疾苦也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内容,在皋兰方言中的词汇、谚语、歇后语和民间歌谣中也有大量的反映。

(二)皋兰方言俗语研究

语言可以反映生活,也可以反映文化,还可以反映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的心理。皋兰县特殊的历史发展、频繁的政区变更、严酷的自然条件,都在皋兰方言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皋兰方言中的词汇、俗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民间歌谣,因其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和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更具特色,更能反映当地特殊的地域文化特征。本课题的研究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重在整理分析其中与普通话词汇意义区别较大的部分词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皋兰方言中的谚语、歇后语和民间歌谣的文化特征及其蕴含的丰富意义。

1、皋兰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语义辨析

皋兰方言有丰富的方言词汇,大部分词汇在读音、意义及其构成方面都与普通话词汇区别明显,富有独特的地方文化色彩。现主要就其词汇意义与普通话的区别分类进行比较。

(1) 皋兰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 ①“姑舅”、“两姨”

与普通话相比,皋兰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分得比较详细。普通话中的“中表”关系,皋兰方言中分别称为“姑舅”和“两姨”。同母亲的哥哥、弟弟的子女,互称“姑舅”;姑姑和舅舅的子女之间,也称“姑舅”。同母亲的姐姐、妹妹的子女,互称“两姨”;两姨姨的子女之间,还称“两姨”。这种关系扯得较远,涉及到下几辈人。除此之外,皋兰人与姐夫、妹夫的兄弟姐妹之间,与嫂嫂、弟媳妇娘家的兄弟姐妹之间,都互称“姑舅”。

两姑舅之间还有“上”与“下”之分。舅舅的子女对姑姑的子女来说,是“上姑舅”;姑姑的子女对舅舅的子女来说,是“下姑舅”。

过去,同不相识的人说话,也称对方为“姑舅”或“两姨”(一般称“姑舅”的多),以表示尊敬和亲热。年纪大的跟年纪小的说话,在“姑舅”前还要加“尕”字,听起来更加亲热一些。

4

②挑担

“挑担”作为亲属称谓词,会使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的外地人很纳闷:“什么是挑担?”其实,在皋兰方言中,两姊妹的丈夫给别人介绍他们相互间的关系时称“挑担”。如:“他是我的‘挑担’。”别人说明他俩的关系时也这样说:“他们是两‘挑担’。”而这种关系在普通话里称“连襟”。两“挑担”之间一般是按他们妻子排行的大小称呼。有时用戏谑的口吻说明这种关系时,还称“挑儿”、“挑着哩”。如:“我俩是‘挑儿’。”他们两个“挑着哩”。

③ 大达

“大达”这个亲属称谓词,应该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在清宣统之前,皋兰县长川村红圈沟等地有大量回民居住,“达”是回族语,指父亲。而父亲的哥哥,或与父亲同辈、但比父亲年龄大的男子,都称为“大达”。这也是少数民族语言对皋兰方言的影响和丰富的表现,因而,“大达”这个词,既有历史的印迹,又有民族语言交融的体现。

皋兰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语意义与普通话有显著差异的还有以下一些:

皋兰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 妈(去声)妈 婶婶 姑爹 娘娘 阿舅 (姓)家爸 (姓)家婶 先人 后人 爷父(们) 兄弟 阿伯子 小叔子 外爷 外奶奶 (2) 皋兰方言中的名词

伯母 叔母 姑父 姑姑 舅舅 称非族戚的长辈男子 称非族戚的长辈妇女 祖先 儿子 父亲与儿子 弟弟 丈夫的哥哥 丈夫的弟弟 外祖父 外祖母 普通话释义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sb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