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文化见闻7-犹太人的强制兵役制

更新时间:2024-03-26 08: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以色列文化见闻-从空袭加沙看强制兵役

15日下午6点,防空警报划破了特拉维夫宁静的天空,一分钟后,从加沙地带发射的两枚伊朗制造“黎明-5”型远程火箭弹落在特拉维夫地区。所幸两枚飞弹都没有落在人口密集的市区,其中一枚落在里雄〃莱希安市一处空旷地带,另一枚则直接钻入了特拉维夫市附近的大海,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是特拉维夫市自1991年海湾战争中受到来自伊朗的火箭弹袭击之后,再一次成为攻击目标。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加沙地带的冲突蔓延到50公里之外这座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位于加沙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这一行动标志着现阶段冲突的显著升级

以色列政府做出强硬表态,总理内塔尼亚胡在防空警报拉响后自己也避入防空掩体直至危险解除,随后即表示哈马斯的这一行动突破了红线,是不可接受的,以色列将给予响亮的回应。国防部长巴拉克也发表电视讲话,谴责哈马斯向生活着40万人口的商业中心特拉维夫发动袭击,表示这是挑起战争的举动。议会也很快通过政府动议,决定动员3万预备役士兵进入备战状态。一时之间,特拉维夫风声鹤唳,以色列全国气氛紧张。人们都意识到,这一次的冲突不再仅仅是加沙和以色列南部城市之间的局部摩擦,而是孕育着一场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巴以冲突的严重升级立刻引发了世界的关注,主流媒体纷纷将焦点对准了以色列,BBC、CNN立刻开启了跟踪报道,密切追踪这一事件的动向。新闻报道纷纷采用醒目的标题突出这一事件的不同寻常的意义。各路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发表对未来局势发展的判断。一种紧张的情绪通过电视、网络、电话等方式在人群中间传递。

16日,特拉维夫上空警报再次响起,不久后一声沉闷的爆炸声远远传来。通过电视新闻,人们得知,针对特拉维夫的袭击仍在进行,

形势的确不容乐观。

但是,与这种草木皆兵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色列人的从容和镇定。第一次拉响警报时,我正在路上开车,平日里久经战备演练的以色列人在拥挤的路上丝毫没有慌乱。一部分人显然训练有素,听到防空警报立刻停车熄火,下车往路边跑去,寻找可供隐蔽的掩体比如房屋、桥墩等等,如果恰逢周围是片空旷地无处可躲,就直接卧倒在地成匍匐状。还有一些人下车后就近隐蔽在车身周围,同时掏出手机联系家人。一分钟后警报解除,人们又默默地走回自己的车里,发动引擎,扬长而去。

我观察整个过程,发现以色列人的几个特点:第一是表现得从容不迫,沉着自如,都能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着避险和自我保护。当时正值下班高峰,路上车行拥挤、人员集中,但整个场面不嘈杂,不混乱,一切都在安静中发生,也在安静中结束。二是很快恢复正常的生活。警报开始时整个交通自动进入暂停状态,警报解除后看不到有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议论、也没有人好奇地七嘴八舌,交通很快恢复平静。一两个小时后,虽然不知道是不是还会有下一波的袭击,人们也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吃饭逛街,喝酒娱乐,看不出特别的担忧或惊慌。第三是人们的乐观主义情绪。我们打电话联系当地比较熟悉的几个朋友,对方在关心我们的安全情况以后紧接着轻松地对我们进行宽慰。但是想到过去20年来这个城市并未经受这样的突发事件,我深深对当地人表现出的冷静感到意外和佩服。

当然,普通民众的平静不是全无来由的,老百姓的安全感是建立在政府快速反应和周密军事部署之上。

第一,从每个人面临危险时冷静合理的自救,不难看出这个全民皆兵的国家有着很完备的应急演练和教育,没有任何保护来的比自我保护更及时,更可靠。而以色列政府惯用的危机宣传手段,使危机意

识深深扎根在每个普通人的心里,对意外的心理准备成为他们的一种本能。另外,以色列全国建有大量的公共防空掩体,是民众在遭遇意外袭击时可以就近隐蔽。这些掩体分布广泛,政府通过宣传手段使民众对掩体位臵和应急自救方法了然于心,把功夫下在平时。

第二,政府在国防军事上的充分准备大大降低了老百姓的担忧。巴以冲突由来已久,来自加沙的火箭弹威胁一直都是以色列政府的心头大患。为了更好保护民众安全,以政府多管齐下,首先是对加沙地带采取严密封锁,以切断加沙地带武装势力的军火供应,从物理上进行封堵;其次是准确掌握情报,对加沙的武装势力分布、军火和军事设施位臵以及军事领导的行踪了如指掌,能根据需要主动采取行动。这一次冲突升级,就是因为14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设施进行空袭,并通过“定点清除”的方式炸死了哈马斯军事力量头目贾巴里,引起了对方的报复。再次是国防科技。以色列现在应对火箭弹的有力武器就是他们引以为豪的“铁穹”导弹拦截系统。这套系统由美国出资支持,以色列拉斐尔公司自行研发,在以色列很多城市特别是易受袭击的南部城市完成了部署。该系统的特点是针对短程火箭弹,通过计算飞行路径判断其袭击对象,对袭击人口密集地区的火箭弹进行有效拦截,而忽略哪些偏离目标(比如落入地中海或沙漠)的火箭弹。经实战检验,其分析系统和拦截系统准确高效,能将90%以上的有威胁火箭弹成功拦截,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国土和民众的安全。以色列能在加沙常年密集的火箭弹袭击中保持极低的死亡率,不能不说是尖端的国防科技居功至伟。

第三,政府的快速应对和以色列兵役制度发挥了巨大优势。以色列国防部在事发当晚就经国会授权宣布征召三万预备役士兵,以应对逐步升级的巴以冲突。根据第二天的新闻报道,三万人的预备役部队已经有部分开赴以色列和加沙边境,行动之迅送令人称奇。

以色列的兵役制度

这里不得不谈到以色列极具特色的强制兵役制,一句话概括就是少而精的常备军和数量较多的预备役部队相结合。根据以色列《兵役法》,男子18-29岁之间,女子18-26岁之间除特殊情况外必须到部队服役,男兵3年,女兵2年。服役期满后自动转入预备役,男子直至45岁退役,女子至34岁退役。可以免于兵役的情况包括:阿拉伯裔公民(含贝都因人)、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公民、身体健康或教育程度经审查不合格的公民、就读正统犹太宗教学校的学生,免于兵役的具体方式根据不同情况有详细的规定。

这种兵役制的第一个特点是应征率高,男子高达85-90%,女子也超过50%,形成了“全民皆兵”的社会,这一特点不仅影响军事,同时也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留下了明显的烙印,比如以色列人体格健康、崇尚运动、性格强悍、坦诚直率等等。

第二个特点是动员能力强。以色列强调执行力,军事行动更是以快速机动而著称。不仅现役部队如此,预备役部队也有着惊人的动员速度,能实现24小时内集结完毕,36小时完成部署,48小时内开赴前线,这恐怕是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正所谓“兵贵神速”,以色列国土狭小,人口有限,又处于敌对的阿拉伯国家包围之中,地缘战略处境极为险恶。正是凭借如此高效的军事动员能力,才能在多次中东战争和局部冲突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屡屡上演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第三个特点是指挥作战灵活高效。以色列的部队规模相对较小,因此采取扁平化的指挥体系,决策权下放,因而避免了因层层汇报导致的贻误战机,鼓励一线指挥官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最恰当的决策。这种灵活的指挥体系不仅有实事求是,还鼓励了基层的创新。以色列创新能力强,科研水平世界领先,很多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最初都是在战争的紧急情况下一线人员为了解决棘手问题而取得的。而这种鼓励创

新的体制也被推广到经济、科研等领域,促进了以色列“创新性”社会的形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ry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