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信息茧房效应与对策分析

更新时间:2023-03-23 22: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 要:Web2.0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现了 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用户由 Customer( 消费者)成为 Prosumer( 消费者即生产者)。 用户 生产内容成为互联网的主导模式,海量的信息不断被生产。 基于此,以用 户 为中心的精准服务成为新媒体的主要服务模式。 与此同时,“信息茧房” 现象开始出现在学者们的研究视线,美国学者桑斯坦将其描述为“用户 习 惯性地将自 己包裹在由兴趣引 导的信息领域,从而如同生活在茧房中”,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茧房” 现象。

关键词: “信息茧房” ;过滤气泡;群体极化;网络空间巴尔干化

一、“信息茧房” 的成因

( 一) 用户的选择性心理受众的选择心理认为, 受众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 己信念的信息, 拒绝那些与自 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信息。[ 1]新媒体用户面对信息海洋,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选择性地接触信息,使信息尽量满足自 己的期望,符合自 己的“预存立场”,避免认知心理学上所说的“认知失调”。 但是,这样也意味着用户对信息进行了“窄化”处理,将自身束缚于由兴趣爱好组成的信息领域。

( 二) 群体趋同

互联网基于用户的兴趣偏好形成不同的网络社区, 在社区内部中,传播活动经常是以“一对多” 或“少数对多数” 的模式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会感受到所谓主流的压力,为了避免被孤立,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个体只好选择沉默或妥协,这也就是传播学中所说的“沉默的螺旋”。 一个群体的意见不断被加强,从而形成意见“回音室”,“在特别营造的小天地之中得到虚假的保证, 仿佛与自 己的信息相抵触的事实全部不再存在,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得到加强”。[ 2]

( 三) 基于算法的过滤气泡

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是后 Web2.0时代服务网络、内容网络、关系网络三网融合的典型代表。 新媒体平台通过大数据运算深入分析用户的“足迹”,根据用户的使用频率、访问地点来推送符合用户喜好的个性化信息, 新媒体为用户设立新的议程设置,原本建构的“信息茧房” 也变得更加坚固。

二、“信息茧房” 的影响

( 一)“拟态环境”

李普曼在其著作《公众舆论》 中讨论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不一致,“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 就是被他们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 3]在新媒体语境中, 用户对于世界的认知, 很大程度上是以个性化定制或自身关注的信息作为参考来认识世界,每个用户眼中的世界图景都只是他们所期待的样子, 个人议程设置与公共议程设置并行, 有限和同质化的信息来源让用户对世界的认知严重失真, 新媒体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新的“拟态环境”。

( 二)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的含义是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 作出比独自 一个人决策更加极端的决定。[ 4]封闭性的网络社区更容易形成偏激的言论,然后在圈子内相互转发、评论,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形成舆论压力,而且这种舆论压力缺乏理性的指引,对于互联网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 三)“网络空间巴尔干化”

网络巴尔干化( Cyberbalkanization) 是由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马歇尔 - 范阿尔泰多年前在一则论文中提出, 意指网络已分裂为有各怀利益心机的繁多群类, 且一个子群的成员总是利用互联网传播或阅读仅可吸引本群其他成员的信息或材料。 网络空间巴尔干化理论与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不谋而合, 也是对“信息茧房” 的进一步阐释,“信息茧房”造成一个个信息的孤岛,各系统相互封闭,无法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同时由于信念的封闭性,不同信息区域的不平衡造成了信息社会的分化,进而扩大信息鸿沟。 社会黏性减少,共同体关系的维系也会出现问题,“信息茧房”的极度深化,破坏了一个社会的基本共识。[ 5]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我的日 报” 式的信息阅读模式盛行,“信息茧房”把人们束缚在狭小的信息空间,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出现失真,视野变得越来越狭隘。 此外,网络社会的群体极化对公共秩序也造成了困扰,正确对待“信息茧房” 现象成为当务之急。 从用户角度来说,要提高自 身的网络素养,接触多元信息, 深化对世界的认知; 从媒体角度来说, 新媒体平台应提供多元因子, 建设公共论坛, 增加信息偶遇的机会, 让人们接触不同的信息,走出“信息茧房”。

参考文献:

[ 1] 周丹丹 . 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 J] . 南都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8, 28( 2) :86-87.

[ 2] 胡泳 . 新词探讨: 回声室效应[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 6) :109-115.

[ 3] 沃尔特·李普曼 . 公众舆论[ M] . 阎克文,江红,译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11.

[ 4] 郑天 . 对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 J] . 新闻爱好者,2012( 10) :7-9.

[ 5] 胡婉婷 .“信息茧房” 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破坏[ J] . 青年记者, 2016( 15) :26-27.万方数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rx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