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

更新时间:2024-03-28 14: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

结题报告

一、简介部分

(一)标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 (二)序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核心理念,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力,以及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尤为重要。作为小学生,他们天性好奇、好动、好玩,对什么都想亲自看看、摸摸、试试;作为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有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小学中,许多教师也注意到了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采用了一些手段,但都缺乏有意识的培养,大都流于形式,没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培养。怎样来保护学生的好奇性,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敢于动手、学会质疑、学会合作,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为此,我们提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主要有兴趣的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的训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对知识、对智慧的爱,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发展能力,获取知识,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主体部分 (一)研究问题 1、研究的目的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面对如何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严峻课题,小学科学教学的地位、作用愈加突出出来,而在小学(青岛版)科学教材中,这一点得到更重要的体现。如何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将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学生的探究能力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学习者获取知识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检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对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所以,要使科学教学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服务,就必须加大学生探究的力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作为研究的问题的主要手段。

科学探究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参加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让学生去接触探究、发明、发现的过程和方法,从而领略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

我们发现,有许多科学家就是通过妙趣横生、充满魅力的科学探究中攀上科学高峰的。“好端端的牛奶为什么会酸”,为了寻找答案,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日以继夜地研究试验,最后发现了微生物的新天地。著名科学家通过比萨塔及其他场合许多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研究,如:夏天家里的盛水的缸外面为什么有小水珠?为什么控制水中盐的多少,鸡蛋会下沉、悬浮、漂浮?哪些水果可以制作电池?……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科学之迷需要探究,有许多科学课题可以探究,有趣的探究科学小实验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智慧的潜能,同时也推进学生科学方法的形成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使之能在更广阔的思维活动中拓展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本课题针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我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科学,进行探究活动。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活动为目的,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是发展的,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的手段、理念有了新的诠释。在小学(青岛版)科学中就有了很大的探索和有益尝试,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实验、探索”,而成为“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的过程。尽管如此,当我们用旁观者的目光来看教育发达国家的小学科学教育时,发现都强调让学生“动手学科学”。再来审视我们的科学教学,发现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 如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关注身边的科学,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并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3、研究假设

(1)从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活动的情景,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增强儿童对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客观事物、现象的探究体验,发展儿童关注、发现、形成并解决问题的意识、态度、能力与情感,让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贯通,最终提升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2)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我们认为搞教育科研必须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必须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因此,我们

组织实验教师参加了区教研室召开的课题研讨会和区教科室举办的科研培训会,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以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发动课题组成员广阅群书及上网搜寻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文章,然后组织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工作做好准备。

(3)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

充分发挥科学学科的优势,以(青岛版)科学教材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尤其是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舍得花时间,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实验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真正的探究活动,学会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能够真枪实刀地去搞科学探究。

4、核心概念

科学探究 是指通过教师创设综合的、充分联系儿童实际的、以注重儿童亲身体验并以探究发现为宗旨的开放性教育活动。这种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习的主题是儿童自己发现并形成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评价的目标主要是指向儿童的思考和行为的调整;学习的成果注重集体共享。这种活动,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和课内外相结合的。

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是一种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关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教育。它更关注科学发现和发明背后的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动因以及它们对人类发展的促进。因此,科学教育不是单纯的学科教育,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易名,更不是分门别类科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以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强调多学科综合、兼容的基础教育。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如何缩小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这是建构主义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教师应以学生的已知和需知为基础,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兴趣和需要中选择学习主题,并帮助学生确定他们建构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创新,以便科学处理各种信息和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自己解决问题。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其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我们目前的自然教学中应加强专题性学习的研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rs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