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13 09: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冀教版第25章第2节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县)市第三初级中学 张艳军

一、内容及内容解析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是《课程标准》图形的性质及其证明中列出的九个基本事实之一,是平面几何的一个重要定理,也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它一方面可以直接判定线段成比例,另一方面,当不能证明要证的比例成立时,常用这个定理把两条线段的比“转移”成另两条线段的比。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应用在三角形上,就得到了定理的一个重要推论,这个推论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理论基础。在学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要让学生有足够的体验,很难达到对定理的理解,进而影响了后续知识的掌握。所有的新知识,都要通过自身“再创造”,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为有效而能发展的知识,优化和发展了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足的研讨时间,化未知为已知,掌握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认知,这样才能达到对基本事实的理解,进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目标及目标解读

1.经历探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过程.

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等线所截,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3.在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过程中,进一步渗透类比、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4.体验数学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及之前学习的知识体系,确定上述教学目标。“活动一”中,我以学生熟知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个图形作为探究的特殊图形,根据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去发现得出相同的结论,从而抽象三个图形的共同特征,得到“等距平行行线”截任意直线,截得的两部分长度相等,纠其实质就是“等距平行行线”截得的两条线段之比等于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之比,并且非常特殊,这个比值为1:1,以“活动一”作为探究问题的载体,使学生经历探究基本事实的过程。结合“活动一”向学生渗透我们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类比,转化,从特殊到一般。由“活动一”进入“活动二”是一个由特殊到一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般的过程,改变三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继续探究任意直线被这组平行线所截,截得的两条线段之比与平行线间距离之比的关系,利用第一组图形发现结论的方法,设计研究方案,利用测量法或转将非等距平行线转化为等距平行线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几何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进而应用基本事实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是等距平行线截任意直线的推广,我采用“以旧导新”的方法进行,即通过复习旧知识体系,结合特殊图形得出基本图形,类比推广导出新知,降低问题难度。根据教材内容来看,本节的难点是对对应线段,以及对应线段成比例的理解,由于图形和比例式变式较多,学生在找对应线段时常常出现错误;在研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时,常用到代数中列方程的方法,利用已知比例式或等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求出未知数,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因此,在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之后,要帮助学生通过不断变化的几种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变式图形,深化对基本事实的认识。后面通过练习的设计,实现了对知识的典型应用,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了所学的内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改变了以 “讲授”为主,以“灌输”结果为特征的数学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就学生的学情来看,七年级已经系统学习过平行线的相关内容,在九年级本节课前面已经学习了比例线段,在本节课新授课之前,曾经经历过以“观察——猜想——操作——证明”等步骤探究问题的方式来学习新知,因此具备一定的学习经验。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探究问题的时间,并且组内进行充分讨论交流,达到对于问题的辨析性认识,学生利用测量法得出猜想结论需要进行理论提升和验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补充演绎证明,从而认可结论的正确性。此处,结合学生的猜测以及测量之后,充分利用媒体优势,使用几何画板再次演示发现结论的正确性,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25.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单位: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 编者:张艳军 审核领导:张杰新 日期:2019年10月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自学培训】 第一步:要求先读题,自己分析,用双色笔勾画出重点、难点,自己解答,对问题要有自己的认识,并记录自己的疑惑点,独学要认真; 第二步:与对子交流、讨论、互查,通过对学、群学,让各小组进行充分交流,生成最佳问题解决方案; 第三步:适时聚焦、展示,并通过教师点拨形成科学、规范的问题解决办法或格式,从而形成数学方法. 课题: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1.经历探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过程. 2.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等线所截,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教3.在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学过程中,进一步渗透类比、归纳、转化等数学目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识标 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4.体验数学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理解及应重用. 难“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中对应线段点 的理解. 1.利用“活动一”作为铺垫,引导学生认识等重距平行线截直线获得的结论,引导学生自主建难 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点2.通过归纳“两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不同突形式的图形之间的比较,加深对“平行线分线破 段成比例”基本事实的理解.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平面几何的 【课前培训】1.先自己对新学内容进行简单梳理,并对自己的疑点进行标注。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要有针对性,尤其是解答出现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3. 展示:注意数学语言的严密性,要对展示的内容进行概括性的展示,只展示要点。 补充学生要用简洁的语言对知识进行补充和提出异议,对探究点进行分析。 一个重要定理,它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4. 小组长注意及时基本的理论,是《课程标准》图形的性质及其对本组成员进行培训,注意本组学生的证明中列出的九个基本事实之一。它一方面可课堂参与。 以直接判定线段成比例,另一方面,当不能证 明要证的比例成立时,常用这个定理把两条线 段的比“转化”成另两条线段的比。把平行线【教学过程】 教七年级我们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应用在三角形上,就得到了导入语:学学习了“平行线”,反定理的一个重要推论,这个推论是判定三角形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思 相似的理论基础。然而,关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线段”,那比例定理,学生没有足够体验,很难达到对定么,当“平行线”遇理的理解,进而影响了后续知识的掌握。所有到“比例线段”时,又会产生什么奇妙的新知识,都要通过自身“再创造”,纳入到的结论呢?让我们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为有效而能发展的知识,共同去探索和发现。优化和发展了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下面我们首先进入中,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活动一”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不断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要给学生充足的研讨时间,化未知为已知,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教学过程 从学生熟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入手,观察图形,观察下面一组图形,回答下面的问题 回答问题. 1.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 AA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体系,ADD获得尽可能多的结论. ED EFEF【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BCBC知体系入手,发散思维,CB已知:在梯形ABCD中,已知:在△ABC中,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为下面的继续学习奠定基AE=EB,AD∥EF∥BC.AD=DB,DE∥BC.AE=EB,AD∥EF∥BC. 础. 注意:此处要给学生较为结论: 结论: 结论: 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以1.结合前两组图形,你能发现什么相同的结小组为单位,分类汇总得出的结论,汇报结果,发论? .你是如何发现上述结论的? 现问题. 2.通过对比结论,能得到 两个图形的相同结论有哪些?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变中求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特征. 【课堂预设】学生中出现的相同结论可能集中在2.观察三组图形,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你能用一个“三线八角”基本图形,以及一条边被平分上.教简单的图形来描述这个共同特征吗? 师引导:“三线八角”在 七年级时已经做过重点研 究,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内容.引发学生得出边被平分. 追问:你是如何发现这个 结论的? 学生可能通过猜测或测量 或证明等方式,预计以测 量居多. 【教师点拨】测量法是我 们常用的一种研究数学问 题的方法,以后还要广泛 运用.可通过“测量法” 或“演绎证明”的方式来说明猜想的正确性. 3.结合问题2中的图形,用几何语言描述: 3.继续出示第三组图形, 你能发现与前两组图形相 同的结论吗? 学生有了之前的学习经 验,预计能快速得到答案. 4.继续观察三个图形,你能发现它们具备什么样的共同特征,才会产生相同的结论吗?请同学们尝试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描述这个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对于特学习过程 【活动一】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殊图形的观察理解,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认识图形的内在不变性,抽象简单图形. 预计会出现多种情况,教师注意引导分析: (1)三个图形中,哪些条件是固定不变的?(不变的量:本质特征) (2)哪些条件是可以变化的.(变化的量:灵活应用) 5.揭示课题: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回顾“活动一”的整个研究过程,从特殊图形出发,由共同特征抽象基本图形,得到一个一般性结论,这体现了我们在研究数学时的基本思想:类比、从特殊到一般.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图形到一般结论的抽象的过程.如图2,两条直线AC、DF被三条互相平行的等距平行线截任意直线截DAl1得的两条线段相等,即被直线、、所截,截得的四条线段分别BEl2截得的两条线段之比等于为AB,BC,DE,EF,平行线、之间的两平行线间的距离之比,Fl3C并且比值为1:1.此处利用距离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为.图2“几何画板”演示这个一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为. 般性的发现.规范几何语言. 【大家思考】平行线间的 距离可以改变吗?当平行【猜想】 = ,= .由此得出结论: 线间的距离发生改变时,被截得两条线段与两平行2.请验证你的猜想.(提示:可以设=1,=2或其它线间的距离还成比例吗? 【设计意图】由等距平行距离均可) 线到一般平行线,落实数 学从特殊到一般、类比 的 思想. 学生应该很容易猜想:成 比例. 带着这样的猜想, 让我们进行入“活动二” 1.学生大胆猜想结论; 2.问题2进行开放性设置, 没有给出一致性的验证方 法,但基于学情,给予提 示. 【设计意图】问题开放化, 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便于 发现问题. 3.学生在完成验证猜想的 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 学情,去发现学生中出现 的好的想法或误区.预计3.【探究结论】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学情: (1)测量法; 截, . (2)个别同学能够将不等 距的平行线,转化为“活 动一”中的等距平行线, 从而化“未知”为“已 知”; 4.通过上述探究,得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图形,并且规范几何语言.追问: (1)大家如何理解“对应线段”,结合图形进行说【活动二】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活动三】 如图,∥∥,AB=3,BC=6,DE=2.求EF的长. ABC图2DEl1l2Fl3注意:在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 ,从而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线段的长度. “活动三”应用基本事实. 1.分析图形和条件,选取适合的比例式. 2.找两名同学到黑板同步板演,便于发现问题; 3.大屏幕展示正确结果,进行比对. 4.强调基本事实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此处练习,“抛砖引玉”,重在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一个完整性的认识.然后分析从“基本图形”到“变式图形”中常见图形. 【目标检测】 题组一 1.如图1,两条直线,被三条平行线、、所截,交点分别是A,D,F和B,C,E.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 目标检测涉及两组练习 【设计意图】 题组一中第1、2、3小题以填空题的形式对 ②③ ④∥∥ 2.如图2,直线= ,,若AC=3,CE=4,则= . “基本事实”直接应用,图形变式不多,侧重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夯实基础,加强基本应用,帮助学生实现理解并掌握“基本事实”; 求证:第4小题,以平行线截两条直 3. 如图2,直线∥∥,若AC:CE=2:3,若DF=9,则BD= . 4.已知,如图3,AD∥BE∥CF, 线作为问题背景,衍生出一个基本的比例式变形证明,让学生灵活运用“基本事实”, 题组二 1. 如图,直线BF∥DE∥AG,且BD=3,AB=7,EF=2,求EG的长. 体会应用形式的多样化. 限时完成练习,同步板演,基础问题,学生比对,特殊问题,强化分析. 2. 如图,直线∥∥,两条直线a 和b 分别交这组平行线于点A、B、C及D、E、F.,且AB=3,DE=4,EF=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C:DE=1:2 B. BC:DE=2:3 C. BC×DE=8 D .BC×DE=6 题组二中第1小题,改变平行,AC=12,线的常态存在形式,难度不大,重在拓宽学 3. 已知,如图4,AD∥BE∥CF,若求AE的长.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4. 如图5,直线∥∥,AC=a,BC=b,DE=c,求DF的长. 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 几何识图能力; 第2小题,变化基本图形,结合基本比例式,改【总结与反思】 变结论出现的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以是自己总结的方法、形式,体会等积易错点、感受。 式与比例式之【布置作业】 间的转换,既是1.梳理本节课知识框架,标注疑点,进一步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 2.课本65页B组1、2题. 本节课的直接应用同时又是上节课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的延伸,灵少运用“基本事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3小题,第4小题改变条件的给出方式,以倍数关系、字母的形式来呈现线段之间的数量,近而应用“基本事实”解决问题,实现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对事实的理解及灵活运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rq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