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分析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09 14: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海省曲麻莱县 加给陇洼东金矿普查报告

西宁******有限责任公司

二○○九年五月

青海省曲麻莱县 加给陇洼东金矿普查报告

编写单位: 编 写 人:总工程师:队 长:提交单位:西宁提交时间:二○○九年五月

*******有限责任公司

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东 金矿普查报告初审意见

“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东金矿普查”是西宁******有限责任公司委托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承担的商业性地勘项目,地质一大队和四川省地矿局一○九队地质队共同组成项目组具体实施。通过自身的努力,项目组集中力量在2008年度完成了设计批复的各项工作量,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在此基础上,项目组编写了普查报告,于2009年3月底提交报告初审稿,即:文字报告1份,附图24张,附表3册,附件2份。承担单位组成审查组对报告进行了审查,形成初审意见如下:

一、 主要成绩及优点

1、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较好地完成了本次普查的各项工作 量,即:1/1万地质草测4.0km2,1/2千地质修测1.54 km2,探槽3762.10m3,硐探350.70m,钻探1030.91m,选矿试验样1件,圈定金矿体5个,提交333+334金资源量4952.65千克,其中333金资源量2343.88千克,占47.32%,334金资源量2608.79千克,占52.68%,完成了项目目标。 2、报告基本上查明了区内金矿的赋矿构造,容矿岩石及主矿体的分布、规模、形态及产状,查明了矿石的矿石类型、矿物及结构、构造,对矿床、控矿条件和找矿标志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和归纳。

3、 普查工作部署基本正确,选用80~160×80~160m网度 探求333资源量符合矿区实际,以钻探为主的探矿工程沿勘探线布置,对主矿体主要区段进行了控制。各项工作经野外验收和样品内、外检等手段

1

监控质量符合有关规范、规程要求。

4、 资源量估算方法以地质块段法(垂直纵投影图)为主,符 合矿床特征和探矿工程布置的实际,方法选择恰当。矿体圈连基本正确,推断较合理,主要计算参数确实有据,取值较准确,计算较为精细,结果基本可靠。

5、 报告大致阐明了矿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对主矿体 及其顶底板的工程地质特点进行了简单归纳。

6、 报告章节安排合理,内容较丰富,附图、附表、附件基本 齐全,符合规范要求。

二、 问题、不足及建议

1、 受各种因素制约,本次普查钻探工作量不足,致使矿区主 矿体控制程度偏低,资源远景不清,为本次普查最大不足。

2、硐探工程为本次找矿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工程偏离勘 探线,未穿透矿化带等现象比较突出;个别钻探工程未能按设计执行。

3、 报告对区域成矿条件的论述较简单,应尽量充实,并补充 相关资料。

4、 报告文字、图、表中错漏之处较多,建议认真核对和修改。 三、 结论

综上所述,该报告较好地反映了普查工作成果,内容详实,论述较为清晰,资源量估算基本可靠,初审予以通过。对报告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不足,请项目组根据评审员的具体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经复核后可报送省国土厅规划院终审。

2

3

审查人:2009年5月10日

4

目 录

第1章 绪论 ........................................................................................................................ 1

1.1 普查目的与任务 .................................................................................................... 1 1.2 位置交通 ................................................................................................................ 1 1.3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 2 1.4 以往工作评述 ........................................................................................................ 4 1.5 本次工作情况 ........................................................................................................ 7 第2章 区域地质 .............................................................................................................. 10

2.1 区域地质特征 ...................................................................................................... 10 2.2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13 2.3 矿产特征 .............................................................................................................. 14 第3章 普查区地质 .......................................................................................................... 17

3.1 地层 ...................................................................................................................... 17 3.2 构造 ...................................................................................................................... 19 3.3 岩浆岩 .................................................................................................................. 20 3.4 变质作用 .............................................................................................................. 20 3.5 围岩蚀变 .............................................................................................................. 22 3.6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22 第4章 矿床地质 .............................................................................................................. 26

4.1矿床特征 ............................................................................................................... 26 4.1.1 矿化带特征 ...................................................................................................... 26 4.1.2 矿体特征 .......................................................................................................... 27 4.2 矿体控制程度 ...................................................................................................... 28 4.3 矿石质量 .............................................................................................................. 29 4.4 矿石类型 .............................................................................................................. 32 4.5 矿体围岩 .............................................................................................................. 34 4.7 矿床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 36 4.8 找矿远景 .............................................................................................................. 37 第5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 39

1

5.1 试验样品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 .............................................................. 39 5.2 浮选试验 .............................................................................................................. 40 5.3 重选试验 .............................................................................................................. 43 5.4 氰化浸出试验 ...................................................................................................... 43 5.5 推荐流程及条件指标 .......................................................................................... 45 第6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47

6.1 水文地质 .............................................................................................................. 47 6.2 工程地质 .............................................................................................................. 49 6.3 环境地质 .............................................................................................................. 52 第7章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 54

7.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 54 7.2 地形工程测量方法及其质量评述 ...................................................................... 55 7.3 地质测量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 57 7.4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 58 7.5 采样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 62 7.6 化验工作及质量评述 .......................................................................................... 63 第8章 资源量估算 .......................................................................................................... 67

8.1 工业指标 .............................................................................................................. 67 8.2 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 67 8.3 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 68 8.4 矿体圈定原则 ...................................................................................................... 73 8.6 资源量估算结果 .................................................................................................. 74 第9章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 74

9.1 国内外黄金资源及市场概况 .............................................................................. 76 9.2 矿床资源量、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76 9.3 矿山开发外部条件 .............................................................................................. 77 9.4 矿山开采方案 ...................................................................................................... 78 9.5 评价方法及技术经济指标的选取 ...................................................................... 78 9.6 未来矿山经济效益估算及敏感性分析 .............................................................. 79

2

9.7 矿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环境保护 .......................................................... 81 9.8 综合评价 .............................................................................................................. 81 第10章 结 论 ................................................................................................................ 83

10.1 普查工作综合评述 ............................................................................................ 83 10.2 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及远景评价 ........................................................................ 84 10.3 地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84 10.4 下步工作建议 .................................................................................................... 84

3

附 图 目 次

图 号 顺序号 1 1 2 2 2 3 2 4 2 5 2 6 3 7 3 8 4 9 4 10 4 11 4 12 4 13 4 14 4 15 5 16 6 17 6 18 6 19 6 20 6 21 6 22 6 23 6 24 6 25 6 26 7 27 7 28 7 29 8 30 8 31 8 32 8 33 8 34 8 35 8 36 8 37 图 名 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东金矿区统一图例 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东地区区域地质矿产图 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东金矿区地形地质图 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东金矿区地形地质图 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东金矿区实际材料图 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东金矿区实际材料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采样平面图(一)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采样平面图(二)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P20号勘探线剖面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P16号勘探线剖面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P12号勘探线剖面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P8号勘探线剖面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P4号勘探线剖面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P0号勘探线剖面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P3号勘探线剖面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1号矿体垂直纵投影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探槽TC2001素描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探槽TC1801素描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探槽TC1601素描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探槽TC1401素描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探槽TC1201素描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探槽TC0601素描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探槽TC0401素描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探槽TC4201素描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探槽TC4001素描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探槽TC2701素描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平硐CM3801、YM3801素描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平硐CM2001素描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平硐CM1601素描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ZK2001钻孔柱状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ZK1601钻孔柱状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ZK1201钻孔柱状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ZK1202钻孔柱状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ZK0801钻孔柱状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ZK0401钻孔柱状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ZK0001钻孔柱状图 加给陇洼东金矿区ZK0301钻孔柱状图 比例尺 1:50000 1:10000 1:2000 1:10000 1:2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4

附 表

1、槽探、坑探工程采样及样品分析结果表 2、钻探工程采样及样品分析结果表 3、加给陇洼(东)小体重采样及分析结果表 4、加给陇洼东样品化验内、外部检查分析结果表 5、加给陇洼东金矿床资源量估算结果表 6、钻孔测斜及弯曲度测量表 7、岩矿心采取率统计表 8、钻孔及平硐位置精确坐标表

附 件

1、设计批复意见(复印件) 2、勘查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 3、勘查许可证(复印件) 4、选矿试验报告(复印件)

5

第1章 绪论

1.1 普查目的与任务

“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东金矿普查”是西宁******有限责任公司所拥有的地勘项目。公司委托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和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九地质队共同承担该项目2007—2008年的普查地质工作。 1.1.1项目任务目标

根据2006年以前所取得的找矿成果及存在问题,经与业主商量,确定本次普查工作任务目标如下:

(1)通过1∶1万地质草测和工程控制,大致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及岩浆岩的产出特征,配合部分槽探工程,确定金矿化带、金矿体在地表的产出特征。

(2)对已施工的PD1、PD2、PD3(说明:由于该地区工作程度较低,其实只有PD1, 且坐标不准,大概位置相当于CM0201,但是堆放了3吨多炸药,故还未施工。而PD2、PD3在实际工作中根本就没有)硐探工程进行加深,施工必要的钻孔,大体控制主矿化带和矿体在中深部的产出特征,提高资源量级别。

(3)加强综合研究,特别是对以前工作成果缺陷进行必要的弥补。 (4)提交可供开发的金矿产地一处。 1.1.2主要实物工作量:

青国土资勘[2009]9号文件建议本次普查工作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如下: 1:1万地质草测 4km2 1:2千地质修测 1km2 1:500勘探线控制测量 2.00km 槽探 5000m硐探 100m 钻探 1000m 工程点测量 30个 选矿试验样 1件

1.2 位置交通

普查区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黄河源头之北地区,其地理拐点坐标见表1-1。面积为3.95km2,(勘查证号:T63120080302003474 )行政区划属玉树州曲麻县4麻莱多

3

1

乡管辖,矿区所在地为加给陇洼。矿区南东距曲麻莱县城280km,距麻多乡70km,北西距格尔木市260km,均有便道或简易公路进入矿区。特别是北线,路面相对较好,一般车辆8-10小时可达格尔木,交通较为方便。需要说明的是通行受天气变化的制约,干旱季节尚属方便,雨季相对困难(见图1)。

表 1-1 拐点坐标表

拐点坐标 拐点号 东经 A B C D E F 96°07′40″ 96°07′40″ 96°08′00″ 96°08′00″ 96°10′00″ 96°10′00″ 经纬度 北纬 35°23′02″ 35°22′00″ 35°22′00″ 35°22′30″ 35°22′30″ 35°23′02″ X 3921042.682 3919131.089 3919116.435 3920041.397 3919954.062 3920940.680 直角坐标 Y 17238989.863 17238934.339 17239439.442 17239466.253 17242496.541 17242524.812 1.3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普查区地处巴颜喀拉山西端,属高寒山区,区内地形总体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为相对平缓的中低山地貌。区内海拔4500-4800m,相对高差300余米,为浅切割区,盆地中充填了冰积和冰水堆积物,组成开阔平坦的冰碛和冰水平台。盆地四周为丘陵性山地,山体浑园,山顶面平整,山坡呈凸形,山坡坡度在30°左右,基岩裸露较好。4200m以上多为残坡积及风积的砂石分布,基岩出露较好,4200m以下基岩出露零星,大部分地段为草甸及植被覆盖,低地段覆盖较厚,加上常年冻土层,给探槽施工带来困难。

矿区水系不算发育,多为季节性河流,由于年降水量有限,季节性河流短暂流水,2-3级以上河流常年流水。区内河流由南而北汇入秀沟河,转经雪水河,最终注入柴达木盆地,属盆地内陆水系。

矿区地处巴颜喀拉山一带,是南北分水岭的偏北山区,地势相对平缓。气候为高寒干旱山地气候,以寒冷,日温差大,多风少雨,蒸发量大为特征,属典型内陆高寒山区气候,年平均气温0℃以下,霜冻期长,冻土层发育,年降水量180-440mm,多集中于6-8月,10月至翌年4月为寒冻期。

2

3

区内居民以藏族为主,属以牧为主的高山牧业区,畜牧以饲养牦牛、羊、马匹,马匹是牧民的主要交通工具。牦牛、羊的肉、皮、毛是当地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麻多乡除有乡政府及派出所外,还有小学、卫生院、信用社、商店、帐篷宾馆等。 黄河源头旅游业的道路建设、帐篷宾馆均在筹建之中,未来的麻多乡是该区较繁华的最近乡镇,也是外来人员与当地牧民进行全面交流和聚集的场所。但村级牧民由于交 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寒冷,草场贫,除夏秋季节有少数牧民从事放牧活动外,罕见人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所需生活物资均依赖外地供给,属极其贫困的不发达地区。

1.4 以往工作评述

1.4.1区域地质及化探工作

1、1965-1967年,青海省区测队完成了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对测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进行了路线地质调查,使该区区域地质研究有了初步基础。

2、1976年,青海省区测队完成了《埃肯德勒斯特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产分布作了大致了解,使该区基础性地质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1988-1990年,青海省化探队开展了1:50万东昆仑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大场北圈定有金异常,金异常往南未封闭,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4、1990-1994年,青海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完成了《麻多幅》和《扎陵湖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较系统调查和总结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等特征和矿产分布情况,为以后的地质找矿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5、1996年,青海省第四地质队在大场-扎拉依一带开展1:5万水系扫面工作,完成面积340km2,按4×10-9为Au的异常下限,圈出了异常Au七个(Au3异常分布于加给陇洼东矿区),Au、As、Sb元素套合最好,此外还伴生有Cu、Pb、Zn元素的低缓异常。对Au异常进行了踏勘性检查,并施工探槽,发现金矿化体5条,平均品位0.5-3g/t,初步证实异常由含金矿(化)体引起。并提交了《青海省曲麻莱县大场-扎拉依Au异常Ⅲ级查证报告》

6、1998-1999年,青海省地调院在《麻多幅》和《扎陵湖幅》开展了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在大场—玛多一带共圈出以金为主的组合异常12处,主要有大场(AS甲1(3))、琼走(AS乙2(8))两处, AS甲1(3)金异常与大场金矿床吻合, AS乙2

4

(8)

金异常具矿异常特征,为进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2003年,青海省地调院在扎拉依陇洼地区开展了1:5万化探普查工作,将1996

年省第四地质队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所圈定的Au2、Au3号异常圈闭(附图1)。

8、2004-2005年,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在大场地区开展了1∶5万矿产地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的综合调查工作,加给陇洼矿区虽然没有在调查区范围内,但所出露的地层由东向西延入区内。 1.4.2矿产地质工作

1、1958年,青海省地质局秀沟地质队在区内开展砂金普查,在大场地区探明砂金储量0.3t,估算远景储量1.5t,编写了《青海省曲麻莱县秀沟砂金普查报告》。

2、1970-1977年,青海省第四地质队在秀沟以南至大场河一带开展砂金普查勘探,在大场河上游段探明中型砂金矿床一个,提交Au储量2.88t,编写有《青海省曲麻莱县大场砂金矿区地质初勘报告》。报告中认为,砂金来源与区内石英脉及硫化物(黄铁矿)关系密切。

3、1998年,青海省化勘院对Au3、4、5号异常作了一定范围的Ⅱ级查证工作。在Au3异常(1:5万水系测量)中投入工作量有:1:2万地质草测6km2,1:1万土壤测量4.5km,槽探2000m3。圈定金矿(化)体5条,辉锑矿体1条(Sb含量34%),估算金资源量约1000.00kg。提交了《青海省曲麻莱县大场地区Au3、4、5号异常Ⅱ级查证报告》。

4、2001-2002年,青海省矿勘院实施了《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金锑矿普查》项目(自筹),在AP2-3、AP2-4号土壤异常中圈定金矿体三条,矿体长度320-1200m,平均厚度0.61-3.84m,平均品位3.50-8.85g/t,估算334金资源量1.688t。主要结论为:矿体受北西向破碎蚀变带控制,含矿岩性主要为碎裂岩,矿体赋存于下三叠统巴颜喀拉山砂岩夹板岩组(TB1)中,含矿地层为一套北倾的单斜层,矿体产状基本与地层产状一致,倾角40°-60°之间。

5、2002-2008年,青海省地调院实施了“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金矿普查”项目,发现和重新圈定金矿体17条,估算333+334金资源量11.94吨。已达中型矿床规模。

6、2003-2006年,西宁*******有限责任公司从青海省地质矿产调查院承让“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东金矿普查项目”探矿权并实施普查工作。

5

2

项目普查设计于2002年11月6日由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处组织审查通过,青国土资勘(2002)57号文件下达实物工作量:1:2千矿体平面图1km2,槽探2000m3,平硐600m,原生金矿选矿(小试)样1件。项目野外工作自2003年6月开始实施,2006年12月以前的各项工作由地调院承担。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2。

表1—2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顺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工作项目 矿体平面测量 探槽 剥土 浅井 平硐 拣块样 刻槽样 岩矿鉴定样 小体重样 综合研究 单位 km2 m3 m3 m m 件 件 件 件 人/年 设计 1 2000 0 600 20 完成 1 916 108 50 137 49 341 4 39 1.5 比例尺 1∶2000 完成率% 100 45.8 55.83 1.4.3取得的主要成果

矿区通过前期普查工作,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大致查明区内矿体主要受北西西向层间破碎带控制,赋矿地层为一套北倾地层,含矿岩性主要为蚀变碎裂岩,次为石英脉;矿体与破碎蚀变带产状基本一致,呈北西西向展布。

2、根据已有槽探及硐探工程成果,可初步圈定金矿体13条,矿体长40-360m,出露宽度1.26-6.80m,平均金含量1.26-59.46ω(Au)/10-6,展示了矿区内具较好的找矿潜力。

1.4.4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硐探施工力量不足及生产组织严重脱节等原因,致使各项工作断续实施,未能按设计要求完成工作量。

2、硐探工程未能按设计要求控制主矿体,地表槽探工程间距较大且未完全进行系统控制,工程编录中的文字记录资料丢失。

6

3、工程定位不准确,极大的影响了矿体的圈连。

上述问题致使资料综合整理难度极大,无法编写普查报告。

1.5 本次工作情况

1.5.1 工作时间及经过

“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东金矿普”项目矿权拥有人虽为西宁*****有限责任公司,但因法定代表人更换,前期工作存在许多不足,公司委托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承担项目2007—2008年的普查工作,大队接此任务后,成立了项目组并编写项目设计,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处于2007年3月30日组织召开了设计审查会,设计审查通过。4月9日厅勘查处以“青国土资矿[2007]9号”文件下达了《关于青海省曲麻莱县加给陇洼东金矿普设计书的批复》,建议了实施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2007年公司组织施工队进行了槽探、硐探施工,完成了部分实物工作量,但是由于外部工作环境影响停止工作,野外工作未接受大队验收。

2008年根据公司的请求,青海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大队与四川省地矿局一0九地质队联合组成项目承担本项目工作。项目组于2008年5月20日进驻工区后,随即开展野外工作,7月底项目组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野外各项生产任务。8月5、6日经队、探矿权人联合验收组经野外实地验收并通过,项目组按照验收组意见复查补漏后于8月20日收队,随后转入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及报告编写工作。 1.5.2 人员组成

参加本次普查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工六名,见表1—3

表1—3 参加本次工作工程技术人员一览表

姓 名 田承盛 朱耀奇 范厚敏 蒋兆勇 李 红 陶 宁 专业 地质矿产 地质矿产 地质矿产 地质矿产 地质矿产 测量 职务 项目负责 技术负责 技术负责 地质组长 地质员 测量员 职称 高级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助工 助工 工作时间 2007—2008 2007 2008 2008 2008 2008 备注 1.5.3 完成实物工作量

7

普查区2008年度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4。

表1-4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工作项目 1:1万地质草测 1:2千地质修测 1:1千地质剖面测量 1:500勘探线测量 工程点测量 探槽 硐探 钻探 刻槽样 钻孔样 组合分析样 小体重 岩/光矿鉴定样 选矿试验样 1.5.4 项目投资情况

本次普查工作共投入地勘经费 252.73万元 1.5.5 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本次普查工作面对了自然地理、外部人文环境、高强度工作等种种困难,项目上下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完成了项目任务目标。

1、通过合理有效的工作手段,基本查明了区内地层、构造及岩浆岩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收集了与金矿化相关的资料。

2、基本查明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通过选矿试验成果客观地评价了潜在矿床价值和估算了矿床未来经济效益。

3、发现了十条金矿(化)蚀变带,圈定矿体7个,其中主矿体一个,估算金资源量4266Kg。

单位 Km2 Km2 m Km 点 M3 m m 件 件 件 件 件 件 设计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 4.00 1.00 0 2.0 30 5000 100 1000 200 100 2 30 20/10 1 4.00 1.54 950 2.2 18 3762.10 519.40 1030.91 257 152 2 30 20/20 1 老探槽1059.1m 其中老坑道168.7m 8个 备注 8

1.5.6 资料综合整理及报告编写

资料综合整理工作侧重于形成的成果资料。槽探、钻探的原始地质编录及综合整理工作由范厚敏、李红完成;硐探工程的原始编录及综合整理工作由蒋兆勇、陶宁完成;勘探线剖面测量及整理工作由范厚敏、陶宁完成;报告附图、附表及校对工作由范厚敏、蒋兆勇、李红完成。

本报告第1、2、10章由田承盛编写,第3、4、7、8章由范厚敏编写,第5、6、9章由蒋兆勇、李红编写,最终由田承盛、范厚敏统编成稿。在野外工作期间、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过程中,得到永发公司、队领导和青海省地调院等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另外,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九地质队邓修建、杨柳同志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给予了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9

第2章 区域地质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巴颜喀拉晚印支造山带(II2)北巴颜喀拉造山亚带(II21),本单元几乎全被巴颜喀拉群(TB)陆源碎屑沉积覆盖,岩性单一,由陆源碎屑岩为主的复理石岩系组成,分选性差,厚度巨大为特征;断裂、褶皱并存,断裂表现为区域性深大断裂。褶皱宽缓,次级褶曲发育;岩浆活动贫乏,仅有印支期花岗岩类小岩体分布。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地层

区域内出露地层相对单一,有早二叠世布青山群马尔争组(P1m)、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TB)、第四纪(Qh)等地层。

1、早二叠世布青山群马尔争组(P1m)

分布于甘德—玛多深大断裂一线,呈条带状断块北西-南东向分布。岩性为灰~深灰色及玫瑰色灰岩夹砂砾岩及火山岩,火山岩呈透镜状、带状、似层状与正常沉积的碎屑岩及灰岩相间出现,由中基性安山岩、玄武岩及少量火山碎屑岩和沉凝灰岩组成。与三叠纪地层呈断层接触。

2、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TB)

为区域上分布较广的地层,其中以砂岩夹板岩组(TB1)、变砂岩组(TB2)最为发育。

砂岩夹板岩组(TB1):分布于甘德-玛多深大断裂以北,其展布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与下伏二叠纪地层呈断层接触,与上覆变砂岩组在加给陇洼-大场为断层接触,区域上为整合接触。岩性主要为中薄层长石砂岩、岩屑质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及泥质板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或薄层灰岩。

变砂岩组(TB2): 分布于甘德-玛多深大断裂以南,呈北西向展布,岩性以长石石英砂岩、岩屑质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千枚状板岩及炭质板岩为主。

3、第四纪(Qh)

洪冲积(Qhal+pl):由灰色、杂色粘土、砂砾石组成;沼泽堆积(Qhfl):岩性为灰色淤泥质粉细砂、亚砂土及含钙质粘土。 2.1.2构造

10

11

本区位于北巴颜喀拉褶皱带3级构造单元中段,北与阿尼玛卿优地槽带相邻,南与南巴颜喀拉冒地槽带衔接,大地构造环境复杂,地层展布严格受断裂构造所控制,多呈现分割的条块状,从而构成比较复杂的构造格局。 2.1.2.1褶皱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以印支期变形为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断裂切割、破坏,形态发育不完整,规模较大的有阿棚鄂里曲背斜。其特征如下:

位于阿棚鄂里曲南西,核部地层为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砂岩夹板岩组(TB1),翼部地层为砂岩组(TB2 )。褶皱轴向300°,西部被断层破坏,东部背斜形态清楚,仅5km长,北翼倾角40°~70°,南翼倾角35°~60°,轴面多南西倾,局部近直立或微向北倾。 2.1.2.2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按展布方向可分为北西西向和北东向两组,以北西西向断裂为主,该断裂形成早,规模大,性质为北倾逆断层,具有明显的控岩、控矿作用。北东向断裂多属平移断层,形成时间晚,规模大小不一,均横切地层及北西西向构造,规模大者往往被第四纪覆盖。

甘德—玛多深大断裂

由一组北西西~北西向断裂组成,西起昆仑山口东,经玛多、甘德,延出省境,区内出露长度140km,多次分支复合,规模颇大。形成的构造岩带岩性复杂,碎裂岩、断层泥、糜棱岩化岩均有分布,以石英脉为主的脉体贯入较多,上升泉呈串珠状分布。断层面北倾 ,倾角30°~60°,为脆韧性逆断层,形成于华力西期末,断续活动至今,具有明显的控岩、控矿作用。 2.1.3岩浆岩

区域上岩浆活动较弱,仅在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有一定表现。 1、喷出岩

主要见于早二叠世布青山群马尔争组(P1m)地层中,岩性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常见的岩石类型有橄榄玄武岩、安山质凝灰火山角砾熔岩、安山岩等,反映出海底裂隙式喷发特点。 2.1.4变质作用

12

1、区域变质作用

发生时间在华力西期和印支期,二叠纪布青山群、三叠纪巴颜喀拉群地层岩石均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浅变质,常见的浅变质岩类有板岩、千枚岩、变砂岩、大理岩等,其变质程度为低绿片岩相。

2、动力变质作用

发生时间与区域变质作用类同,主要表现为断裂变形,往往形成糜棱岩化岩类、糜棱岩、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动力变质作用使岩石总体呈现脆~韧性剪切变形,在某种程度上为岩石中元素的活化和迁移提供了部分热源。

2.2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2.1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矿区区域性物探工作程度较低,仅有航磁、重力资料涉及矿区(图2-2)。

加给陇洼(东)矿权范 (1)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13

据1/50万航磁测量结果,普查内航磁异常总体上呈现宽缓的负异常磁力带,强度在-10~-30r之间,异常呈东西向或近东西向延伸,与区域性地质构造线相一致。

(2)重力区域异常特征

据1/100万重力测量结果,矿区内为区域重力低值区,无明显异常显示。特别是深大断裂的梯度带反映不清楚。

2.2.2 区域地球化学征

矿区域上属大场地球化学区(据1:20万玛多幅、扎陵湖幅区域化探成果资料),为高山草甸或高山草原自然景观。出露地层为巴颜喀拉山群变砂岩夹板岩组(TB1)和变砂岩组(TB2)。岩浆活动微弱。

(1)元素的背景特征

高背景元素有Au、Sb、As、Hg、Ag、W、Sn、Mo、Cu、Pb、Ca等,其中Au、Sb、As、W丰度高,异常众多,尤以Au、As、Sb最为突出,说明北巴为Au、Sb成矿带有充分的地球化学依据。

(2)主要异常特征 大场AS

甲1

(3)

Au、As、Sb综合异常覆盖大场金矿区、加给陇洼金矿区,为Au、

As、Sb、Cu元素组合异常,各元素异常套合程度较高,几乎完全吻合,其中Au异常由39个样点组成,异常下限2.5×10-9,,峰值18.0×10-9,平均值7.52×10-9,异常面积144km2,内、中、外浓度分带非常明显。

2.3 矿产特征

本区地处北巴颜喀拉山金、锑成矿带中段,区内蕴藏着丰富的金、锑矿资源,是我省重要的金矿产基地。区域矿产以岩金、砂金为主。岩金目前已发现大场金矿、加给陇洼金矿、大东沟金矿点。砂金在区域上分布较普遍,与岩金有密切成因关系,主要的砂金矿床点有大场砂金矿床。各矿床(点)特征见表2-1。这些矿产主要分布于甘德-玛多区域性深大断裂的两侧,受次级断裂构造控制,金矿体或金矿化往往赋存在这些次级断裂破碎带中,且具有成群成束(带)出现的特点,其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型。断裂形成的含矿破碎带普遍具有硅化、黄铁矿化和毒砂矿化,尤其是石英脉的活动影响着金含量变化,石英细脉发育,金含量往往较高。砂金主要分布在岩金矿下游沟谷中,通过砂金找岩金是本区的重要找矿方法之一。区内铜矿化与小岩体或火

14

山岩有密切关系,但不具规模,其成因类型为热液型或火山-热液型。

表2-1 区域矿产特征一览表 序 号 名 称 位置与交通 地貌地质矿产特征简况 大场矿区共圈定金矿体33条,在甘德-玛多位于曲麻莱县麻多乡大1 大场 场河地区,地理坐标:东经35°14′—35°19′ 金矿床 96°14′—96°21′;北纬断裂南侧呈斜列式排列,绝大多数矿体近东西向延伸,并略具等间距向西收敛,向东撒中低 开的趋势。矿体长度160~2700m,多呈似温热 层状、似板状、大透镜体状等,沿走向及倾液型 向均具有波状弯曲、膨大缩小及分枝复合现象。估算332+333+334资源量76.58吨。 位于曲麻莱县麻多乡格发现金矿(化)体14条,在甘德-玛多断裂2 加给陇洼 金矿床 涌尕玛考东岸加给陇洼支沟北侧呈近平行状、近东西向排列。估算333中,地理坐标:东经96°15′+334金资源量10.54吨。 -96°21′;北纬35°14′-35°19′ 大东沟 大场金矿东4km大东沟两金矿体4条,其中两条表内矿,最大长度同上 1998、2001-2003年4年工作矿床达中型规模,有进一步勘查意义。 03年深部见表外延部分 1996年-2003年8年勘查,矿床规模己达特大型,且找矿远景尚好。 成因 类型 备 注 3 金矿点 侧山坡 950m,最高品位29.5g/t,估算储量412kg。 同上 矿,系大场金矿东位于曲麻莱县麻多乡沟谷曲折,主沟下游窄,上游宽,整个河谷320°方向约50km的格涌尕玛为一构造叠加谷地。矿区第四系可分为坡格涌尕 4 玛考砂 金矿点 考沟,地理坐标东经:96°积,洪积,冲洪积及冲积等,砂金矿体主要03′30″—96°10′20″;北赋存于更新统冲洪积物及全新统冲洪积物纬:35°16′30″—35°中。矿体长约10km,宽约50—80m,混合砂20′00″,有便道可通矿点,厚度2—5m,平面上呈带状,树枝状沿沟谷交通尚属方便。 分布,混合砂金最高品位0.189g/m,一般为0.009g/m。 经砂钻控制圈出两个矿体,一个矿体长5 加曲腾砂金矿点 位于修沟南岸,东经1000m,宽17.65m,混合砂厚2.4m,品位90°13′—96°15′北纬0.11g/m;另一个矿体长3700m,宽670.5m,35°24′—35°27′ 厚2.40m,积混含砂金品位0.196 g/m,远景储量142.63kg。 多熊沟砂金矿点 位于修沟南沟支沟东纬: 35°25′—35°28′ 经砂钻控制矿体长1900m,宽157.40m,33333冲 洪 积 型 已破坏 洪 冲 积 型 小规模民采 6 经:96°19′—96°20′北混合砂厚2.93m,品位0.537g/m,远景储量470kg。 洪冲 积型 民采已破坏 位于曲麻莱县麻多乡境矿区属江河源台源地貌区,呈现出高原内部冲洪 内的大场沟一带,地理坐标东平缓的低山丘陵和盆地相间的地貌。矿区第积、 7 大场砂 经:96°11′26″—96°19′四纪堆积物成因类型较多,可分为冰碛、冲水文 金矿床 55″;北纬:35°16′30″—洪积、古海道冲积、湖积、洪积、洪坡积及网及 35°20′00″,矿区至麻多乡现代河床冲积等。矿区共圈出矿体18个(包冰碛 有便道,交通尚属方便。 括10个工业矿体8个非工业砂金)。 型 该砂金矿经勘探工程控制,基本表明了矿体的分布规律及形态、规模。储量计算认为该砂金矿达中型矿体规模。 15

盖寺由池8 群采砂金矿点 位于曲麻莱县麻多乡盖寺由池北西沟内。 东经96°44′45″;北纬:35°08′00″。 砂金产于第四系坡洪积和冰碛物中。出露地层为巴颜喀拉山群变砂岩组(TB2),石英脉较发育。附近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片理化、碎裂岩化普遍。1998年有500余人采挖5个月有余。 坡 洪 积 型 仅供民采 16

第3章 普查区地质

普查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下二叠统布青山群马尔争组(Plm)、三叠纪巴颜喀山群(TB)地层,构造以甘德—玛多深大断裂为依托,总体表现为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相对贫乏,仅见有中基性火山岩分布。

3.1 地层

3.1.1 二叠纪布青山群马尔争组(P1m)

分布在普查区南西角。呈长条状,北西向展布。出露宽度0.4-2km,南北两侧与三叠系均为断层接触。岩性以碳酸盐岩和中基性火山岩为主,碎屑岩次之。火山岩多呈带状、透镜状,岩性有安山岩、蚀变玄武岩,岩性普遍具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较弱。灰岩为粗晶结构,块层状构造,组成矿物以方解石为主,矿物重结晶现象明显,岩石节理发育,较破碎。底层自北向南大致可划分为大理岩段、蚀变玄武岩段、大理岩和变砂岩段、千枚岩和变砂岩段四个岩性段:

1、大理岩段(P1mmb)

普查区内分布呈条带状、透镜状与蚀变辉长岩相间。灰白色,略带浅褐色,风化面呈黄色,不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碎屑石英、玉髓,粉质和红质粉末,岩石主要呈粒度不等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等组成,彼此之间呈紧密接触,粒度变化比较悬殊,有些呈极细小的微晶集合体,有些呈中-细粒变晶颗粒,石英呈碎屑状产出,零星均匀分布于岩石中,玉髓呈隐晶质集合体零星分布,铁质粉末和其他粉末呈集合体状分布于大理岩中。

2、蚀变玄武岩段(P1mβ)

该岩段在普查区内以透镜体状出露,常与大理岩、凝灰质板岩相间分布。灰绿色、墨绿色,辉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辉石,金属矿物,后期碳酸盐脉。斜长石呈较自形的板柱状,有蚀变现象,主要有绢云母化、帘石化等,辉石呈柱状、柱粒状形态,后期蚀变非常强烈,多已蚀变成绿泥石、绿帘石,可见到典型的辉石式解理及其他特征。斜长石自形程度不高,具变余辉长结够,金属矿物多呈不规则状,它形粒状,集合体状分布于岩石中。岩石中建有后期石英脉和碳酸盐脉。

3、大理岩、变砂岩段(P1mmb+ss)

本段在普查区相对较为广泛,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宏观上为薄—中层状构造。主要岩石组合大理岩、变砂岩呈互层,局部夹紫红色凝灰质板岩、紫红色凝灰质千枚

17

岩为特征。

4、千枚状板岩、变砂岩段(P1mss+sl)

该段以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凝灰质板岩、紫红色凝灰质千枚互层为特征,是组成普查区复式背斜的核部地层。

以上四个岩性段间均为整合接触,岩石受动力变质作用明显,局部形成碎裂岩。 3.1.2 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TB)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大致可分为可分为变砂岩夹板岩组(TB1)和变砂岩组(TB2)两个岩组,两者呈过度关系,没有明显的界线。

①变砂岩夹板岩组(TB1)是普查区主要的含矿地层,该岩组岩石主要为变砂岩和板岩两种,这两种岩石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呈犬牙交错状,该岩组在普查区内分布占三分之二以上,展布于甘德—玛多深大断裂,与下伏二叠统布青山群马尔争组(P1m)呈断层接触。由于受甘德—玛多深大断裂的影响,该岩组地层中派生的次级断裂发育,矿体就赋存于这些断裂中,地层产状与断层产状大致一致,呈北西向展布,倾向北东(10—60°),倾角(20—70°)

②变砂岩组(TB2)仅分布于普查区东南段,岩性以砂岩、板岩为主,由于该岩组分布少,工作涉及较少,故具体岩性特征不祥。

主要岩性特征为:

长石石英砂岩:岩石呈灰色、风化面褐灰色,细一中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碎屑和填隙物两部分组成。碎屑:由石英质碎屑、长石碎屑及少量白云母碎屑组成。石英质碎屑:包括石英碎屑、硅质岩碎屑、石曲岩碎屑,呈次棱角一次圆状,分选性较好,其粒度分两个粒级,一是粒度在0.25mm-0.5mm的中粒砂,占55%,另一是粒度在0.1mm-0.225mm细粒砂,占45%。长石碎屑:呈板状、次棱角状,聚片双晶发育,表面有较微绢云母化。白云母碎屑:呈叶片状,局部零星分布。填隙物:主要为细小机械搬运物,由长英质组成及粘土质,粘土质经后期重结晶变为绢云母集合体。岩石具强烈硅化,被后期石英脉穿切。金属矿物主要是褐铁矿和铁矾,呈均匀星散状和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中,含量估计:碎屑45%,填隙物25%,后期石英18%,金属矿物12%。

粉砂质板岩:呈灰色,粉砂状结构,基底式胶结,板状构造,岩石由粉砂状碎屑、填隙物及铁质组成,偶见电气石。粉砂状碎屑多呈次棱角状,以石英为主,有少量长

18

石,长石可见聚片双晶,略呈定向排列。粒径在0.032mm-0.08lmm之间。填隙物由鳞片状绢云母及微粒状石英组成,可能由粘土变质重结晶而来,呈基底式胶结。铁质呈点状集合呈不规则状星散分布,电气石多色性明显,呈粒状,零星分布。粉砂碎屑30%,填隙物45%,铁质25%。

千枚岩:呈灰—深灰色,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由粘土矿物(50%)填隙物(鳞片状绢云母及微粒状石英)及铁质组成,以石英为主,有少量长石,长石可见聚片双晶,略呈定向排列。粒径在0.032mm-0.08lmm之间。 3.1.3 第四系

普查区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河谷谷地、坡麓一带,成因类型有冰碛、冲积、洪积、残坡积等,地表广泛发育有厚度不等的风成砂。

3.2 构造

3.2.1褶皱构造

区域性深大断裂横贯普查区,构成了区内主体构造格架。受其影响,两侧地层中次级褶皱发育,总体表现为以二叠系地垒断块组成核部,两翼为三叠系地层的复式背斜。

3.2.2断层构造

矿区范围内,断层构造比较发育,主要有 F1 、F2及控制矿区主要矿(化)体的次级断层。

根据走向断裂可分两组:一组走向110°-120°,与主断裂低角度相交或大致平行,其中构造岩主要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局部为糜棱岩、泥岩、构造片岩。破碎带中发育有网脉状、透镜状石英脉,并且硅化、泥化、硫化物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强烈蚀变,金矿化即产于这些次级蚀变破碎带中。

主要的北西向断裂构造特征阐述如下: 3.2.2.1 F1断裂

分布于普查区近中北部的下三叠统下巴颜喀拉山群(TB)粉砂质板岩当中,它是区域构造甘德—玛多深大断裂的次级构造,宏观走势与其平行,倾向北东,倾角55°—65°之间,形成破碎带宽10—30m之间,破碎带岩石多为角砾状板岩、变砂岩,带内见有规模不大的石英脉穿插。破碎带外观略具浅褐色,局部地段角砾状构造岩具硅化、褐铁矿化、糜棱岩化。区内Au、As、Sb三元素背景值高,元素套合良好。

19

3.2.2.2 F2断裂

分布在测区中部,为深大断裂西延部分,是二叠系下统碳酸盐岩、火山岩,与三叠下统砂板岩两套不同时代的地层分界。断裂走向北西西向,倾角40°—55°,断层性质为低角度逆断层,形成的破碎带一般在30—50m之间,带内岩石具强烈的片理化、褐铁矿化,局部见有较好的黄铁矿。该破碎带中硅化较强,黄铁矿较多,土壤测量中金元素亦有显示。

3.3 岩浆岩

普查区除二叠纪地层中发育有海相的基性火山岩外,侵入岩未见出露。脉岩类也仅以石英脉为主,根据其产出部位,含金属矿物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产于砂板岩的节理、裂隙中的石英脉,其规模一般较小,脉厚一般0.2-0.5m,最厚者可达2m以上,但延伸不长,多为20-30m,呈透镜状,颜色灰白色,乳白色,硫化物含量甚微,性脆易碎,一般不含金或含金甚微;其二是产于各种破碎蚀变带中,一般呈细脉状、网脉状或透镜状常伴有硫化物(主要是黄铁矿、辉锑矿、毒砂等)矿物,往往含金较高。结构致密坚硬,表面往往被铁染为红褐色,此类脉岩与成矿关系密切。

脉石英岩性特征:呈灰色,不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石英组成,并含有少量碳酸盐矿物和金属矿物;石英:呈不规则粒状,其形态各异,呈镶嵌接触,粒度变化大小悬殊,粗大的可达1.2mm左右,细小者仅为0.03mm左右,石英受后期应力作用发生碎裂及破碎现象;碳酸盐矿物:呈不规则粒状,在岩石中局部零星分布;金属矿物呈他形粒状,零星状分布于岩石中。

3.4 变质作用

3.4.1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以区域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类有变砂岩、板岩及大理岩等;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类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构造片岩及糜棱岩等。 3.4.1.1 区域变质岩

1、变砂岩类:该类岩石较多,有变长石砂岩、变长石石英砂岩、变长石岩屑砂岩、变粉砂岩等。其中变长石石英砂岩在区内分布最广,其特征如下:

变长石石英砂岩:新鲜面呈灰白色,风化面呈浅灰色,中-粗粒变余砂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矿物组成:石英76%、长石20%,胶结物为泥钙质(已重结晶),多形

20

成绢云母,含量2%左右,黄铁矿、褐铁矿少量。碎屑矿物占90%以上,粒径0.25-0.8mm,分选性较好。

2、板岩类

有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千枚状板岩等:

(1)粉砂质板岩:灰-深灰色,变余粉砂状结构,板状及平等定向构造。岩石由粉砂状碎屑(50%)和填隙物(50%)两部分组成。碎屑以石英、长石、岩屑多见,白云母少量。碎屑分选性较好,粒径在0.02-0.04m之间;填隙物以泥、钙质为主,泥质重结晶为绢云,钙质重结晶为微晶方解石。

(2)泥质板岩:深灰色,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由粘土矿物(90%)及不透明矿物(5%)组成。岩石受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影响,粘土矿物发生重结晶,形成绢云母,绢云母呈显微鳞片变晶集合体,具定向分布特征。

(3)千枚状凝灰质板岩:呈杂色,以绿色、紫红色及灰黑色居多。变余凝灰质结构,千枚状、板状构造。主要由玻屑、晶屑(石英、长石)等火山碎屑(75%)、胶结物(20%)、火山灰(部分已重结晶为绢云母)组成。玻屑具拉长压扁现象,岩石定向构造显著。

3、大理岩

为灰白色,风化面呈黄色,不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方解石(90%),石英、碎屑、透闪石、绿帘石、白云石、铁质少量。方解石经重结晶作用,粒度明显变粗。有时含有少量菱铁矿、黄铁矿、褐铁矿等金属矿物,呈星点状分布于岩石中。 3.4.1.2 动力变质岩

区内动力变质岩常见的有碎裂岩、糜棱岩等,由于受动力变质作用的影响,岩石以重结晶、碎裂为主,变质矿物以绢云母、绿泥石、长石、粘土矿物、方解石及石英组成,由于受多期动力变质作用改造,岩石具片理化,有的后期具碳酸盐化。

1、碎裂岩

呈浅土黄色、黄褐色,碎裂结构、圆化角砾状结构,平行定向构造。由不同的原岩(板岩、砂岩)组成。原岩经动力变质作用,呈现出先脆性变形,后塑性变形的特点。

2、糜棱岩

呈浅土黄色、黄褐色,糜棱结构、圆化角砾状结构,平行定向构造、折皱定向构

21

造。由不同的原岩(大理岩、砂岩)组成。原岩经动力变质作用,同样呈现出先脆性变形,后塑性变形的特点。

3.5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在发育于矿(化)体内部及其旁侧,计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碳酸盐化、硅化、绢云母化等,为矿化热液蚀变。各类蚀变混杂分布,未形成单独的蚀变分带。

1、褐铁矿化

是黄铁矿化经风化作用后在地表及浅部的表现形式。在矿化碎裂蚀变带中,褐铁矿呈浸染状、细脉状、团块不均分布。发育于矿体的氧化带。蚀变强度与金矿化成正相关。

2、黄铁矿化

在氧化带中,黄铁矿多呈残留体出现,在原生金矿碎裂泥灰岩、微晶灰岩中,黄铁矿多数呈细粒它形晶星散分布,或呈云雾状、细脉状不均分布,少量为细中粒立方体晶形出现。

3、毒砂化

在原生金矿碎裂泥晶灰岩中,毒砂呈短柱状、针状无定向分布。 4、碳酸盐化

分布于金矿化破碎泥质灰岩及顶底板围岩中,可分为二种表现,一为呈微~显晶方解石构成几毫米宽的烟灰色细脉,与矿化关系密切;二是由亮晶方解石构成的几厘米~>20厘米的纯白色方解石呈脉状、团块状产出。

5、硅化

石英呈宽<0.5cm~20cm的细脉状、团块状、不均匀产于矿化蚀变带及顶底板,与矿化呈正相关。

6、绢云母化

绢云母在矿化碎裂蚀变带中,呈鳞片充填裂隙、裂缝,或呈小鳞片状沿碎裂面板理、片理分布。

3.6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3.6.1 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22

1996年省地质四队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大场地区圈出了七个以Au为主的综合异常。加给陇洼为Au3异常(见图3-1),异常下限4×10-9,峰值21×10-9,异常点数16,衬度1.80,面积8.5km2, Au异常与As、Sb元素异常套合最好,局部与Cu、Pb、Zn元素的低缓异常套合(表3-1)。区内发现的金矿体与异常非常吻合,系矿致异常。

3.6.2 1:1万土壤测量异常特征

1998、2002和2003年对水系沉积物Au3异常进了较系统的土壤剖面测量工作,圈定土壤异常带4条,元素组合以Au为主,伴生As、Sb,土壤异常16个。

在AP2中,Au异常呈尖灭再现条带状北西向展布,Au含量一般在10-260×10-9之间,峰值>300×10-9,异常面积一般在0.01-0.06km2之间,最大达0.75km2,衬度2.3-9.85,规模0.06-0.3;伴生元素As含量一般在100-500×10-6之间,峰值>1000×10-6,异常面积0.027-0.55Km2,衬度1.92-7.06,规模0.052-4.60,最高达8.89;Sb含量一般在20-70×10-6之间,峰值98.4×10-6,异常面积在0.03-0.06km2之间,衬度1.98-2.5之间,规模一般为0.07-0.16,最高为0.42。该异常带中Au、As、Sb元素套合好,异常强度高,规模较大,各元素浓度分带明显。

表3-1 大场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Au异常特征统计表

异常 异常 下限 编号 10-9Au1 Au2 Au3 Au4 Au5 Au6 Au7 4 4 4 4 4 4 4 异常 面积 点数 km2 (个) 209 38 16 46 40 4 5 102.4 12 8.5 1105 10 1.6 1.8 平均值 峰值 10-9 10-9 20.387 10.58 7.01 5.72 5.24 5.85 5.86 300 64 21 13 8.5 8.6 6.6 均方差 S 衬度 X/吨 规模 S2X/吨 浓度分带 43.00 10.51 4.15 1.89 1.50 2.01 0.68 5.10 2.65 1.75 1.43 1.31 1.46 1.47 522.40 外、中、内 31.80 外、中、内 14.88 16.45 13.10 2.34 2.65 衬 值 外、中 规 模 表3-2 加给陇洼东矿区土壤测量异常参数特征表 异 常 编 号 异常下限 峰 值 元 素 含量单位 平均值 异常面积 (吨) (max) (X) S(km2) (K=X /吨) (K·S) 23

异 常 编 号 异常下限 峰 值 元 素 含量单位 Au ×10-9 ×10 ×10-9 ×10 ×10-9 ×10 ×10-9 ×10 ×10-9 ×10 ×10-9 ×10 -6-6-6-6-6-6平均值 异常面积 衬 值 规 模 (吨) (max) (X) S(km2) (K=X /吨) (K·S) 7 35 15 7 35 15 7 35 15 7 35 15 7 35 15 7 35 15 80 275.2 70.6 >200 >1000 >100 52.5 >1000 98.4 >300 >1000 62.1 226.1 >200 51.2 233.3 >200 >200 38 67.3 36.1 68.74 264.0 37.4 15.2 178.6 40.5 70 247 28.4 74.5 89.15 18.39 87.88 120 84.07 0.011 0.027 0.03 0.75 0.61 0.17 0.029 0.45 0.06 0.033 0.55 0.02 0.063 0.063 0.07 0.035 0.06 0.06 5.43 1.92 2.46 9.85 7.54 2.42 2.31 5.05 2.7 10.0 7.06 1.98 10.64 2.55 1.23 12.55 3.43 5.6 0.060 0.052 0.07 7.29 4.60 0.42 0.07 4.27 0.16 0.28 8.89 0.16 0.67 0.16 0.086 0.44 0.21 0.33 AP2-1 As Sb Au AP2-2 As Sb Au AP2-3 As Sb Au AP2-4 As Sb Au AP2-5 As Sb Au AP2-6 As Sb 备注 AP1、AP2、AP3、土壤异常为1998年成果,AP4土壤异常为2002年成果。2003年土壤测量是对前两年土壤异常的进一步封闭。 综上所述,四条异常带经工程验证,圈出金矿体13条,异常与矿体吻合程度较高,基本框定了矿体的空间分布位置。

24

图3-1 Au3异常剖析图 3.6.3岩石测量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普查区中因工作量限制,没有测制岩石地化剖面。地调院加给陇洼矿区对61条探槽采集了岩石样,目的是为了不遗漏矿(化)体,测试项目有Au、As、Sb、Hg四种元素。从分析结果来看,矿体与围岩界线明显。有矿化的地段,各元素含量普遍较高,金含量大于300×10-9,砷含量大于200×10-6,锑含量大于200×10-6;汞含量也随之增加。无矿化地段,Au、As、Sb、Hg含量显示较低,一般金含量只有2.5-15×10-9,砷、锑含量只有4-30×10-6之间。说明金、砷、锑、汞含量高低与矿化呈正相关特征。

地调院加给陇洼矿区内283件无矿化岩石样品背景统计,金平均含量为4.91×10-9,与地壳丰度接近。

25

第4章 矿床地质

4.1矿床特征

矿区内共发现有10个金矿(化)体,编号为Ⅰ~Ⅹ,其中Ⅰ号矿(化)体规模较大,主矿体1号矿体就产于Ⅰ号矿(化)体中,其余矿(化)体规模小。 4.1.1 矿化带特征

矿(化)体要分布于主体断裂(甘德一玛多深大断裂)F2和次级断裂F1之间的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砂岩板岩互层组(TB2)中,矿(化)体规模有向东西两侧继续扩展的趋势。地表特征表现为矿化蚀变带总体走向110°—130°,分布于甘德—玛多主断裂北侧,基本呈等间距平行分布,长50-550m不等,地表岀露宽度2-6m左右,最窄处几十厘米,矿化带在地表形成褐黄色,与其他地段形成颜色上的差距,故地表多以褐黄色的石英转石及褐铁矿化砂岩、板岩砖石为判断其存在和规模的依据,部分地段

地表破碎带的宽度是多条破碎带的总体宽度,总体趋势是东宽西窄,沿走向具膨 大缩小舒缓波状形态。含矿破碎带由不同原岩(砂岩、粉砂岩、板岩、石英脉)的碎裂岩及断层泥组成,破碎带与围岩间界线基本清楚,部分地段界线不明显。深部特征表现为岩石肉眼观察比较完整,但是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岩石具有破碎及糜棱岩化现象,通常具有毒砂化、黄铁矿化;岩石破碎强烈,呈松散状,未固结,与上下盘岩石间的界线不清楚,通常也具有黄铁矿化、毒砂化,但破碎带中矿化不一,品位变化较大。 Ⅰ号矿化带

控制程度较高,深部有8个钻孔和2个坑道控制,地表有12个有效探槽按35~70米控制,厚3.00~8.70米,矿化带长约980米,总体倾向30~9°,总体倾角48°。含矿岩石主要为砂岩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局部为糜棱岩、泥岩、构造片岩,发育有网脉状、透镜状石英脉,并且硅化、泥化、硫化物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热液蚀变。金矿化强度0.075~194g/T不等。 Ⅱ号矿化带

3个探槽工程按160米控制,控制程度较低,厚0.8一1.2米,长大于600米,体倾向30°一60°,倾角20°~50°。含矿岩石主要为砂岩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局部为糜棱岩、泥岩、构造片岩,发育有网脉状、透镜状石英脉,并且硅化、泥化、硫化物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热液蚀变。金矿化强度0.10~0.36g/T不等。

26

Ⅲ号矿化带

6个探槽工程按160一320米控制,总体倾向30°一50°,倾角20°~45°,厚0.8一1.2米,长约900米,含矿岩石主要为砂岩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局部为糜棱岩、泥岩、构造片岩,发育有网脉状、透镜状石英脉,并且硅化、泥化、硫化物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热液蚀变。金矿化强度0.10~1.77g/T不等。 Ⅳ、Ⅴ、Ⅵ、Ⅶ、Ⅷ、Ⅸ、Ⅹ号矿化带多为单工程控制,规模不大,类型与Ⅰ号矿化带相同。 4.1.2 矿体特征 1 号矿体

是矿床内唯一的工业矿体,为本矿区的主要矿体。由于受地表工程未达到目的和未施工深部工程的影响被分为两段,为了保持矿体的连续性和有秩性,在矿体编号时采用x-a的形式进行编号,其中1-①段主要分布于P3~P20线间, 1-②段主要分布于P38~P44线间。

矿体呈似层状产于Ⅰ号矿化蚀带体中下部,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一碎裂岩,局部含碎裂石英脉,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矿体总长约410米,厚1.08一4.16米,平均厚2.34米,品位1.03一194g/t(ZK2001-2、HZK0401-19、HZK0401-34分别为194、103、116 g/t为特高品位)平均8.60g/t,矿体品位变化系数74.81%;厚度变化系数为50.93%,属稳定型。矿体中部厚度较大(P12一P20),于22线有尖灭的趋势,P20一P38线间覆盖严重,冻土发育,未见基岩,但地表见有矿化形象,东部矿体(12~3线)断续出露,厚度较小。矿体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局部有较明显的折曲。矿体总体产状30°~69°∠20°~60°,地表产状较缓(可能是重力作用所致 ),据钻孔和坑道资料,地下产状变陡,倾角51°左右。 2号矿体

呈透镜体状隐伏于Ⅰ号矿化蚀带中上部的Ⅵ号矿化蚀带中,矿化带长约97m,矿体长约110m,厚1.28m,品位9.67 g/t,由钻孔ZK0301和ZK0001控制,沿钻孔ZK0301以东由于工作程度不够而形态不知,沿钻孔ZK0001以西约20m尖灭,矿体未出露地表,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一碎裂岩,局部碎裂石英脉,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 3号矿体

27

呈透镜体状隐伏于Ⅰ号矿化蚀变带中上部的Ⅶ号矿(化)带中,矿体长约50m,厚1.40m,品位1.18 g/t,由钻孔ZK0801控制,沿钻孔ZK0801两侧约20m尖灭,矿体未出露地表,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一碎裂岩,局部碎裂石英脉,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 4号矿体

呈透镜体状隐伏于Ⅷ号矿化蚀变带中,矿体长约42m,厚0.63m,品位3.94 g/t,由钻孔ZK1601控制,沿钻孔ZK1601两侧约20m尖灭,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一碎裂岩,局部碎裂石英脉,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 5号矿体

位于Ⅲ号矿化蚀变带中,长约127m,厚1.08m,品位1.77 g/t,由TC2701控制,在探槽TC2701以东为覆土掩盖。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一碎裂岩,局部碎裂石英脉,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 6号矿体

位于Ⅹ号矿化蚀变带中,长约116m,厚1.00m,品位1.85 g/t,由TC2701控制,在探槽TC2701以东为覆土掩盖。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一碎裂岩,局部碎裂石英脉,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 7号矿体

位于Ⅸ号矿化蚀变带中,长约112m,厚0.78m,品位23.4 g/t,由TC0601和钻孔ZK0401控制,矿石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一碎裂岩,局部碎裂石英脉,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在TC0601中矿体氧化后呈褐黄色,与地表形成颜色上的区别。

4.2 矿体控制程度

4.2.1、1号矿体

1号矿被分为1—①、1—②两段。1—①号矿体(3~20线)共有7个有效地表槽探、2个浅部有效工程和一个老硐、8个钻孔控制,控矿斜深40~126m控制。矿体主要部位(3~20线),地表沿走向达到40~80m(25~75m ),沿倾向为40~126 m;20线以西(20~38线)地表沿走向40~120 m,但由于覆盖比较严重且冻土发育因而槽探未见底。1—②号矿体(P38~42线)由两个穿(沿)脉控制,其中YM3801沿42

28

线施工了50米,现正沿CM2001坑道施工,见矿效果较好。P7线以东由于覆盖比较严重且冻土发育,矿体走势不明。矿体于P48线以西出矿权范围,但据青海地调院在加给陇洼金矿区的勘查资料显示,矿体连续较好,矿体内部及旁侧未见后期破坏矿体的大型构造。

4.2.2 2、3、4、5、6、7号矿体均为单工程控制。

探矿工程布置较合理,针对性较强,完成情况较好,加之矿体总体产状相对比较稳定,上部缓倾、下部陡倾的趋势比较明显,按Ⅱ类型金矿勘探类型,1号矿体主要部位控制程度能达到估算333资源量要求,矿体其它部位能达到估算334类资源量要求。

4.3 矿石质量

4.3.1 矿石的矿物成分

根据光薄片鉴定结果,构造蚀变岩性金矿石的矿物中见有少量的自然金,金属矿物为毒砂和黄铁矿,另外见有少量的磁铁矿、针铁矿和辉锑矿等。毒砂多为自形或菱柱形,呈星点状或稀疏星点状均匀分布于脉石矿物中;黄铁矿多为它形—自形粒状,呈星点状或稀疏星点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中,黄铁矿有被毒砂交代现象。脉石矿物一般为石英、长石、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高岭土、石墨等。 4.3.1.1 矿石矿物

1、自然金:粒状、树枝状、海绵状、金属丝状,粒径为0.02530.025~0.02530.50mm,多数为0.07530.125~0.12530.250mm,金黄色,条痕亮黄色,表面粗糙不平,具强金属光泽,具强延展性,压之易成薄片。

2、黄铁矿:粒状、立方体、棱角状,粒径0.025~0.50mm,多数为0.050~0.250mm,浅黄色,条痕绿黑色,具强金属光泽,硬度较大,晶面晶纹发育。

3、毒砂:柱状、板状,菱面状,粒状,粒径0.025~0.50mm,多数为0.075~0.20mm,钢灰色、铅灰色,条痕黑色,具金属光泽。

4、自然银:金属丝状,扭曲片状,粒径为0.02530.025~0.07530.125mm,黑色,条痕亮银灰色,金属光泽,延展性强,压之易成薄片。

5、辰砂:粒状粒径0.025~0.25mm,红色,条痕鲜红色,金刚光泽,硬度小。 6、黄铜矿:粒状粒径0.025~0.050mm,黄铜色,条痕绿黑色,具金属光泽。

2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ro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