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下的组织网络能力构架

更新时间:2023-06-01 13:4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年第12期(总第480期)Dec.,2010Vol.32

No.12

工商管理·企管纵横

开放式创新下的组织网络能力构架

1

高良谋,韵

*

1,2

,马文甲1

116025;100836)

(1.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连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内容提要:开放式创新日益成为创新管理领域的主导范式和前沿议题,其中,开放式创新下的能力建设问题备受学者们广泛关注。目前,学者们集中探讨了学习能力、吸收能力等内容,但忽视了开放式创新带来的新的组织环境变化所需要的网络能力;而以往的网络能力研究缺少对创新环境的适应性考察,已不能深刻解释开放式创新下的网络活动。基于此,本文在回顾传统网络能力分析开放式创新困境的基础上,从战略、过程、内容和关系四个维度重新剖析和构建了开放理论、

式创新下的网络能力架构,四个维度分别对应组织的网络战略能力、网络过程能力、网络知识能力和网络关系能力。这一研究不仅联结了开放式创新和网络能力的研究,而且对二者也互有助益。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网络能力;开放度;共同创造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66(2010)12—0071—08

在解释组织的网络活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尝试,

一、引言

由于知识员工流动性增强、风险投资兴起等侵蚀性因素导致的创新环境变化,传统的封闭创新模式的局限性正在显露出来,探索和寻找新的创新模式日益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重点。针对封闭式HenryChesbrough(2003)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弊端,

概念,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同,并成为创新”

近些年创新和管理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其中,组织的能力建设问题是开放式创新研究的一个焦点,学者们从吸收能力、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然而,这些研究没有看到开放式创新所带来的组织基础的变化,忽视了组织变化所需要的网络化的能——网络能力。同时,力—网络能力作为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已对其构成维度、影响因素及其对创新绩效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

收稿日期:2010-09-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972124);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90460451);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09DB067);辽宁社科联课题(2010lslktglx-29)。

E-mail:liangmou作者简介:高良谋(1959-),男,辽宁鞍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当代管理理论,@duf.edu.cn;韵江(1977-),男,山西大同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和管理前沿问题。E-mail:wwwyunjiang@163.com;马文甲(1984-),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E-mail:mawenjia697@163.com。

但是,现有网络能力研究较少在开放式创新这一新型创新背景下进行探讨,实际上,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组织又面临着战略、过程、内容及关系等维度的难题,这使得之前的网络能力构架的解释力度已凸现诸多不足。

基于此,本文将在回顾传统网络能力理论、分从战略、过程、内容和析开放式创新困境的基础上,

关系四个维度重新剖析和构建开放式创新下的网络能力理论架构,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网络能力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内在机理,为嵌入网络中的企业创新提供有益指导。

二、对网络能力理论的回顾

在以往关于网络能力的研究中,有很多涉及到网络能力的构架(如表1所示)。Hakansson(1987)不仅提出了网络能力的思想,而且认为其由两部分

71

工商管理·

企管纵横

2010年第12期(总第480期)

组成:提高组织网络地位的能力和处理某单个关系的能力(Hakansson&Snehota,1989);Mller&Halinen(1999)将网络能力分为产业、企业、关系集和单一关系四个层次,分别对应的是网络构想能网络管理能力、关系集合管理能力和单项关系力、

管理能力,并指出四个层次上的管理内容没有主次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Ritter(1999)的研究之分,

进一步丰富了网络能力的理论框架,认为网络能力资质条件是执包含任务执行和资质条件两个维度,

行网络任务的前提,保证网络任务执行的效率,而在执行网络任务的过程中又可以提升网络管理的任务执行包括特定关系任务执行和跨资质。其中,

关系任务执行,资质条件包括专业技术资质和社会交际资质;Hagedoorn等(2006)则从社会网络理论

表1

维度划分位置

关系产业企业关系集单一关系

出发,提出了两种重要的网络能力:基于中心的网络能力和基于效率的网络能力。基于中心的网络而基于效能力强调改善组织在网络中的战略位置,率的网络能力强调迅速、成功地寻找到组织所需的组织根合作伙伴。国内学者徐金发等(2001)认为,据其基本特性分别从战略、关系和过程等三个层次在战略层次上,把发来发展网络合作关系。首先,

展外部网络关系作为一种战略;其次,在过程层次明确自身在网络中的角色和地位,共同合作完上,

成某项任务;最后,在关系层次上,通过合作关系,充分挖掘网络关系中的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组织的他们指出,网络能力主要分别属竞争优势。因此,

于上述三个层次的网络构想能力、网络角色管理能力和网络关系组合能力。

网络能力构架的相关研究

内容

提高网络地位的能力

处理某单个关系的能力网络构想能力网络管理能力

关系集合管理能力单项关系管理能力特定关系任务执行跨关系任务执行专业技术资质社会交际资质基于中心的网络能力基于效率的网络能力网络构想能力

网络角色管理能力网络关系组合能力

Hakansson&Snehota(1989)

只认识到了网络中的单个关系,而忽略多关系和关系的动态变化

Mller&Halinen(1999)

静态构架;缺乏对过程、内容等方面的思考

Ritter(1999)

任务执行资质条件

维度划分不全面;资质条件反映是网络能力的影响因素,而非构架维度内容

维度划分不全面;效率维度表现的是网络能力运用的结果,并不是内容

静态构架;网络角色管理能力并不能真正反映过程维度

Hagedoornetal.(2006)

位置效率战略过程关系

徐金发等(2001)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对以往网络能力研究文献的梳理一定程度上所进行的层次和维度基本反映了网络能力的内涵,

分析,也对组织如何发展网络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组织网络本身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组织环境的不断变化,组织的网络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网络能力也必须适应这种动态2001)。随着创新环境更具动态性变化(徐金发等,

和开放性,开放式创新范式逐渐成为创新的主导范式。传统的网络能力构架显现出了诸多局限性:首72

先,以往网络能力构架多数建立在封闭性创新的背其主导思想强调主体企业的核心利景或范式下,

益,将组织网络视为一种基于封闭式创新利益平衡基础上的静态架构。而开放式创新下的组织网络是开放的、动态的,如开放社群、开放平台等一些新型的组织网络的出现使组织间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它们不再以追求主体企业的核心利益为唯一目标。因此,传统的网络能力构架不能适应已变化了的组传统网络能力构架的维度划分在开织网络;其次,

2010年第12期(总第480期)

工商管理·企管纵横

放式创新下已显不足。学者虽然从多层次对网络能力进行剖析,但是,开放式创新又增加了开放度、IP许可、创新流程、联合研发等内容,这些新内容均未得到体现。而且,亦没有提炼网络能力在开放式这些网络能力构架已不创新中的独特价值。可见,

能完全解释开放式创新范式下的网络活动,需要修正和发展新的网络能力框架来适应新的创新环境。

三、开放式创新下的困境分析

尽管开放式创新具有加速创新、降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及增强组织的创新获利能力等诸多但是,组织在应用开放式创新时仍面临许多优点,

困境。譬如,如何把握开放的程度(Laursen&Salt-er,2006;Keupp&Gassmann,2009),如何控制知识的流入、流出与整合(Chesbrough&Crowther,2006),2006;组织间关系如何管理(Brown&Hagel,Lichtenthaler&Ernst,2006;Dittrich&Duysters,2007),如何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与应用(Henkel,2006;Hurmelinnaetal.,2007)等。通过进一步梳理,这些困境可以归纳为战略、过程、内容和关系四个方面。

(1)从战略角度而言,开放度是开放式创新的战略选择切入点,亦是网络能力构建的交互变量,但由于开放式创新是一个组织不断开放的动态过程,组织要通过与领先用户、供应商、高校、竞争对手和技术中介组织等外部创新要素建立创新平台、2006)等方式,知识共享机制(Laursen&Salter,并进行开放的联系。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开放过度会增加核心技术泄露的可能性,一旦被竞争对手获取信息,不仅会削弱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还容易造成组织的研发活动过分依赖外部创新要素,从而影响自身的创新绩效。而组织一味为避免技术泄露问题往往又会陷入开放不足的困境,仍然局限在封闭式创新的范式内,无法利用开放式创新带来的优势。因此,从战略角度来看,组织在开放式过程中。而目前研究对开放会面临“基于开放度的困境”

度困境还缺乏一个动态考察,而且未能就该困境提出解决方式。

(2)从过程维度来看,以往封闭式创新强调出而不进或出而少进的创新过程,创新过程与外部交流少,多是通过内部实现,但开放式创新涉及由外向内流程、由内向外流程、双向流程等多样化的复

2004),杂流程(Gassmann&Enkel,为使组织从中受益,如何选择创新流程、如何控制多种流程的顺利因此,组织实施进行等成了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如开放式创新会面临“基于过程冲突的困境”还缺乏深入思考。何处理这些复杂流程,

(3)就内容而言,虽然封闭式创新下也存在知但其知识流动是受限的,更强调自我繁殖识转移,

和对知识的整合,而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流动限制仅强调知识整合会阻碍组织间的大大降低。然而,

创新合作和获取更大的价值,依靠知识存量来取得的竞争优势很快就会被破坏性创新所破坏(王雎,2008)。因此,应该把重点从知识存量转移到知识1998),流量上(Boisot,即将知识分散于网络之中。但是,过度分散组织内部知识可能造成核心知识的流失和扩散,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组织此。时又会面临“基于知识分布的困境”

(4)从关系视角来看,以往创新强调技术本地以交易利益作为取舍标准,与外部联系多数是化,

而开放式创新建立在思想意识、技术溢出实现的,

职业规范和热忱三者交汇的基础上,技术捐赠、授权、许可、创新社群等形式大量涌现,更看重直接参与,进行共同创造,其产生的机会主义、产权、协调等问题不断增加,外部性效应更加突出。因而,组。织会面临“基于共同创造的困境”

为使组织走出开放式创新带来的困境,学者们并把重点放在了组织从组织能力的角度寻找方法,

网络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吸收能力、

等。Gassmann&Enkel(2004)指出,开放式创新的由外向内流程、由内向外流程和双向流程分别需要组织的吸收能力、乘数能力和关系能力。甚至有些学者对一些能力的内涵进行拓展,以适应开放式创新范式,如葛沪飞等(2010)拓展了吸收能力的概念。但是,这些研究只关注了开放式创新所带来困境的某一方面,没有对困境全面、系统地分析,不但不能使组织走出困境,反而容易陷入顾此失彼的怪如上文所说,以往的研究忽视圈。究其根本原因,

——开了开放式创新所带来的新的组织变化基础—放、动态、复杂的组织网络。而组织面临的困境也正是由这种变化所致:首先,组织边界模糊性的加大和知识流动限制的降低使组织不仅会面临过度开放和开放不足所带来的风险,而且会陷入基于知识分布的困境;其次,动态变化的网络结构增加了

73

工商管理·

企管纵横

2010年第12期(总第480期)

组织选择创新流程的难度;再次,更加模糊的组织边界和高度复杂的界面虽然促成共同创造的形成,但同时也带来了治理的困难。因此,要全面、系统地解决组织面临的难题必须从网络变化着手,发展基于开放式创新范式下的新型网络能力也就自然成了组织的选择。而通过对网络能力理论的回顾传统的网络能力构架已经不适应新的创新环发现,

境,需要我们构建新的构架,开放式创新带来的四个维度的困境正为我们重新构建提供了依据。

四、开放式创新下的网络能力构架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困境,本文从战略、过程、内容和关系四个维度构建了开放式创新下的网络能力架构,如图1所示

图1开放式创新下的网络能力构架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1、网络战略能力:基于开放度的平衡

网络战略能力是组织从战略维度对网络态势寻找有利于组织自身发和环境能够进行系统评估,

展的机会、资源和能力,并根据自身情况对开放度进行动态规划和变革的网络能力。

开放式创新使组织能够利用内外部创意和资并在内部或外部实现商业化路径。然而,过度源,

开放和开放不足是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Koput(1997)认为,有三个原因导致过度开放对组织绩效有消极影响:首先,组织需要对大量的创意进行识别、甄选和管理,即吸收能力问题;其次,很多创新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被使用,即时机问题;最后,虽然有大量创意,但仅有很少部分被认真对待或配置应有的注意力以付诸实施,即注意力配置问题。而组织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而会严格限制开放程度,致使开放不足。因此,从组织所面临来看,适度开放是成功实现的“基于开放度的困境”

开放式创新的基本环节,过度开放和开放不足都会对组织产生消极影响。

而网络战略能力的构建为组织走出这种困境提供了思路。正如West&Gallagher(2006)所言,开放式创新需要组织系统地鼓励与探究广泛的内外74

部资源,以得到创新机会,有意识地将探究与组织资源整合到一起,并广泛地多渠道开发创新能力、

即发展组织的网络战略能力来支持开放式创机遇,

新的实施,以决策组织的开放程度。在深入探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组织在开放式创新实践中对网络规划的过程,我们认为,网络战略能力的网络定位与网络更要素主要包括网络搜索与识别、

新。网络搜索与识别是指组织在开放式创新时搜索网络并识别网络中有价值的资源和机会,尤其是能够发现潜在的合作者。组织在对外部众多创新要素开放时,为获取最有利的资源,会有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直至开放度与自身特性和需求相匹配,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网络环境不断评估、认识。网络定位指组织根据搜索、识别的结果以及组织战略的需要确定组织在网络中的位置。嵌入网络中的组织会有不同的联系强度和中心性程度。强联系促进复杂知识的转移,而弱联系则促进简单知识的转移。同时,中心性程度会对组织的影响力、资源控制力产生影响,因此,合理确定组织在网络中的位置是组织开放式创新的战略需要。网络更新是指组织根据网络环境和组织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网络位置和开放度。虽然开放式创新下

2010年第12期(总第480期)

工商管理·企管纵横

的网络关系能够给组织带来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网络关系具有动态性,需要组织不断改善与自我提适时更新网络、杠杆利用当前的资源,以实现战升,

略匹配。所以,当组织有开放式创新的动机时,必以确定组织所需的须首先系统地评估内外部环境,

发展机会、资源和能力,并分析组织的吸收能力、核然后根心技术保密能力及注意力配置情况等内容,据外部网络环境及其变化情况选择合适的开放度和开放时机,以避免技术泄露、过度依赖、吸收能力、时机、注意力配置和局限于封闭创新等问题的出现。

2、网络过程能力:基于多流程的平衡

网络过程能力是组织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适由内向外和双向流程的网络能当利用由外向内、

力,包括由外向内能力、由内向外能力和双向能力。

由外向能力指组织在由内向外流程中,搜寻、识别、整合外部资源,以满足组织内部需求,进而提升组织的创新绩效的网络能力。开放式创新意味着组织需要打开坚固的边界使外部有价值的创意为与合作者共同创新提供机会。当组织在内流入,

部资源缺乏、外部技术水平更好且容易被转化吸收,以及市场障碍很低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外部技术资源。开放式创新下的技术知识产生和应用过程逐渐变得复杂、广泛和高成本,因此,发展由外向内能力有利于组织搜索、识别、吸收外部有价值的并将其应用于商业活动中的能力对组织的创信息,

1990),这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Cohen&Levinthal,也正是由外向内能力的重要体现。如果缺乏这种能力,组织对外部技术知识的搜寻和吸收会受到限制,开放式创新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宝洁为发展由外向内能力采用“联系+开发”的方式,即打开公司围墙,联合外部松散的非宝洁员工组成群体智慧,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有目的的创新,然后再通过技术信息平台,让各项创新提案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的配置。这使宝洁50%以上的创意来自公司的研发成功率也提高了85%。外部,

由内向外能力指组织在由内向外流程中,通过对外部环境传递创意来增加技术的网络能力。Chesbrough(2006)认为,通过出售、衍生新公司与授权等方式将技术释放出去,能够协助组织进入其他市场或创造新市场,扩大现有市场范围,促进创新的流动与分享。组织已开始关注他们的知识和创

新外部化,将创意快速带入市场。可见,组织不再像封闭式创新范式一样严格限制内部技术流出,相而是利用许可、合资和分拆公司等方式参与外反,

部创新活动,能够从中创造更多的收益(Gassmann2004;Lichtenthaler&Ernst,2007)。同时,&Enkel,

在由内向外的流程中,组织面临众多嵌入网络中的为成功实现创意商业化,需要发展潜在合作伙伴,

由内向外能力,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另外,由于知成功转移并倍增知识是由内向外识本身的复杂性,

能力的另一目标,而由内向外能力是组织成功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

双向能力是组织在实行双向流程的过程中,通过与互补组织结成联盟,将由外到内和由内到外流程结合起来的网络能力。双向流程具有由外到内和由内到外流程的优点。然而,要成功实施该流程仅仅具备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网络能力还是不够的。由于双向流程是动态的循环过程,要求组织具有更高的对流程节点的管理能力。它要求组织并与之进行技能够建立和维持与合作者的结合点,

术知识的平等交换,这是在开放式创新中连接流程的必要前提。因此,双向的网络能力不是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网络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结合节点管理能力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网络过程能力是上述三种能力的集合体,是成功实施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条件。但这三种能力对于每一个组织来说并非同等重要。因为不同组织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的流程。如果组织处于高知识密集型产业、充当知识中介或知识创造者或者生产高模块化产品,往往选择由内向外流程,因此也重点发展由外向内的网络能力;如果组织为基础研究推动型组织,或致力于降低研发固定成本、实现品牌化,或通过知识外溢设立标准,通常选择由内向外流程,重点发展由内向外的网络能力;如果组织为实现设定标准(主导设计)、提高收益等目标,通常选择双向流程,因此,也重点发展双组织应根据不同组织特征,向的网络能力。可见,

选择重点发展的网络过程能力,以保持创新流程的。持续性,使组织走出“基于过程冲突的困境”

3、网络知识能力:基于知识分布的平衡网络知识能力是组织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协调组织内外部知识的分布,以实现知识整合和分散平衡的网络能力。

75

工商管理·

企管纵横

2010年第12期(总第480期)

在开放式创新下,更加模糊的组织边界有利于组织整合内外部知识来创造新知识和价值,知识整合能力便成了组织发展的必须重视的内容。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均强调知识整合能力对组织认为知识整合能够产生竞争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

力和绩效。然而,从“基于知识分布的困境”来看,仅仅关注知识整合是不够的,还要充分认识到技术性知识的扩散性、累积性、逐渐增强的分布性和非大学、创新中介、社市场机构或组织(如公共部门、

群等)在知识生产和扩散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Dosietal.,2006)。但是,过度分散又会对组织产组织越来越重视知识整合与分生不利影响。因此,

IBM在拥有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散的平衡。例如,

并逐渐增加每年公开的技术发明数量。这的同时,

些被公开的技术发明没有申请专利保护,免费向公众提供,开放的重点是那些可以帮助建设全新的更加智慧的基础架构的技术,以加速知识传播和促进也促进创新。IBM公司的这种行为在利他的同时,这实际上是网络知识能力了自身创新绩效的提高,

的具体体现。它在强调对知识整合的同时,控制着知识分散的程度,使组织既能吸收外部创意,又能在保持知识流动时避免核心技术的泄露和扩散。

发展组织网络知识能力能够通过衡量不同知识,识别网络中节点的知识状态,确定高势能的节点,对市场机构和非市场机构所产生的知识进行帅反馈。同时,与高势能节点建立顺畅的知识流选、

与低势能节点之间建立良好的知识转移途动渠道,

径,有效控制知识的流动,使其从高势能向低势能扩散,最终实现知识分布平衡。基于此,发展组织的网络知识能力,不仅能够使组织充分保持创新活力、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取有价值知识,而且能够防止核心技术泄密、维持竞争优势,它成为了开放式创新范式下创造价值、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4、网络关系能力:基于共同创造的平衡网络关系能力是组织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处理与其他网络成员之间因共同创造而出现的机会产权、协调等方面问题的网络能力。主义、

开放式创新体系吸纳众多的创新要素,形成以创新利益相关者为基准的多主体创新模式,包括全体员工、顾客、供应商、全球资源提供者以及知识产权工作者等对创新的参与。组织间关系已经不再单纯地以交易利益作为衡量标准,孤立而极端的行76

为逐渐淡化,共同创造已成为普遍现象,公平交易关系也随之变为了共同创造关系。除了正式制度信任、热忱、习俗、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等非正之外,

式制度安排已嵌入这种关系之中。然而,从组织所来看,共同创造关系面临的“基于共同创造的困境”

在给网络成员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因创新要素的差面临机会主义、产权、协调异性而使界面高度复杂,

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组织共同创造的积极性。同因知识边界的模糊、交流层次以及粒度分布的时,

增加而使知识边界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对传统的治2006)。因此,理机制带来新的挑战(罗珉、王雎,组以解决共同创造中的织需要构建网络关系能力,难题。

根据共同创造关系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网络关系能力构建的要素也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其中,正式制度主要体现在界面制度的制定,它表示控制各界面间关系,促使界面间协作,提高在丰田制造系共同创造效果和效率的制度。例如,

丰田公司在供应商加盟制造系统之前就已有统中,

正式规定:供应商必须共享过程性知识,即共享生产过程中关于工艺、流程、运作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将这个过程中创造的新知识归整个制造系统所有。这种制度不但能够促使各界面间共享知识,而且有效解决了产权归属问题。在非正式制度方面,主要表现在建立网络认同等非正式制度来治理信任、价值观等问题以及激励共同创造的热忱。在组织实建立网络认同被视为知识转移、消除信任危际中,

机与利益冲突的有效方式,丰田制造系统就是通过建立与保持网络认同作为共同创造持续进行的根本保证。因此,通过构建以界面制度与网络认同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关系能力,有助于克服传统治理机制的弊端,有效解决共同创造中的难题,保障开放式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结论与启示

组织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面临着战略维度的“过度开放和开放不足的矛盾”、过程维度的“过程、冲突的矛盾”内容维度的“知识分布矛盾”和关系。通过分析我们发维度的“共同创造的治理矛盾”

现,为使组织走出困境,发展网络能力成为了必然选择。而传统的网络能力构架已不能适应开放式创新范式下组织网络的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在

2010年第12期(总第480期)

工商管理·企管纵横

维度划分上亦不能完全体现开放式创新的独特价值。因此,我们以开放式创新带来的四个维度的困构建了新的网络能力架构,包括网络战境为依据,

略能力、网络过程能力、网络知识能力和网络关系能力。此构架不仅深化了开放式创新和网络能力的研究,而且给组织实施开放式创新提供了启示。

(1)组织要把开放式创新作为组织战略来实施。开放式创新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网络能力的有而组织进行开放式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获效构建,

取网络能力,充分利用内外部关系,提升竞争优势(陈钰芬、2009)。因而,陈劲,网络能力的构建和提组织只有升需要在开放式创新中得以显现。所以,把开放式创新上升到战略意识,在实际中将其纳入网络能力的效果才能得以充战略规划中与实施中,分地展现。

(2)建立一套有效的技术知识传播与控制机制。无论是对于网络过程能力的构建,还是网络知既需要促进技术知识的传播,又需识能力的构建,

要对其流动加以控制。在促进技术知识的传播方

参考文献:

面,组织要为共同创造的参与者提供共同沟通与学习的平台,如建立网络创意传播平台、加强员工之组织应充分利用创新中介间的交流与流动。同时,

在技术知识传播中的作用,从中快速寻找到所需创并将一些束之高阁的技术或产品通过创新中介意,

带入市场。在对技术知识流动的控制方面,组织应可以利用商业秘密或者知该建立相应的占有制度,

识产权等策略使组织独自占有某种技术,防止一些以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核心技术的泄露,

(3)在对共同创造的治理中要注重基于契约的治理与基于关系的治理的整合。基于契约的治理法律约束效力等特点,但是,经常虽然具有强制性、

受到有限理性和未来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代价高也不利于组织间隐性知识的转移(任胜钢等,昂,

2010),而基于关系的治理以信任等无形的要素为基础,虽然成本低,但不便于对其潜在风险进行控制。因此,只有将两种治理方式进行整合,相互弥才能更大效度地对共同创造中的问题进行补缺陷,治理。

[1]Boisot,M.KnowledgeAsset,SecuringCompetitiveAdvantageintheInformationEconom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2]Brown,J.,Hagel,J.CreationNets:GettingtheMostFromOpenInnovation[J].MckinseyQuarterly,2006,(2).

[3]Chesbrough,H.OpenInnovation:TheNewImperativeforCreatingandProfitingfromTechnology[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3.

[4]Chesbrough,H.OpenBusinessModels:HowtoThriveintheNewInnovationLandscape[M].Boston:HarvardBusiness2006.SchoolPress,

[5]Chesbrough,H.,Crowther,A.BeyondHighTech:EarlyAdoptersofOpenInnovationinotherIndustries[J].R&DManage-2006,36,(3).ment,

[6]Cohen,W.,Levinthal,D.AbsorptiveCapacity:ANewPerspectiveonLearningand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Science1990,35,(1).Quarterly,

[7]Dittrich,K.,Duysters,workingasaMeanstoStrategyChange:TheCaseofOpenInnovationinMobileTelephony[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7,24,(6).

[8]Dosi,G.,Marengo,L.,Pasquali,C.HowMuchShouldSocietyFueltheGreedofInnovators?OntheRelationsbetweenAppropriability,OpportunitiesandRatesofInnovation[J].ResearchPolicy,2006,35,(8).

[9]Gassmann,O.,Enkel,E.TowardsATheoryofOpenInnovation:ThreeCoreProcessArchetypes[C].R&DManagementConference,Lisabon,Portugal,2004.

[10]Hakansson,H.IndustrialTechnologicalDevelopment:ANetworkApproach[M].London:CroomHelm,1987.

[11]Hakansson,H.,Snehota,I.NoBusinessisanIsland:TheNetworkConceptofBusinessStrategy[J].ScandinavianJournal1989,5,(3).ofManagement,

[12]Hagedoorn,J.,Roijakkers,N.,Kranenburg,H.Inter-firmR&DNetworks:TheImportanceofStrategicNetworkCapabili-tiesforHigh-techPartnershipFormation[J].BritishJournalofManagement,2006,17,(1).

[13]Henkel,J.SelectiveRevealinginOpenInnovationProcesses:TheCaseofEmbeddedLinux[J].ResearchPolicy,2006,35,(7).

77

工商管理·

企管纵横

2010年第12期(总第480期)

[14]Hurmelinna,P.,Kylaheiko,K.,Jauhiainen,T.TheJanusFaceoftheAppropriabilityRegimeintheProtectionofInnova-tions:TheoreticalRe-appraisalandEmpiricalAnalysis[J].Technovation,2007,27,(3).

[15]Koput,K.AChaoticModelofInnovativeSearch:SomeAnswers,ManyQuestions[J].OrganizationScience,1997,8,(5).[16]Keupp,M.,Gassmann,O.DeterminantsandArchetypeUsersofOpenInnovation[J].R&DManagement,2009,39,(4).[17]Lichtenthaler,U.,Ernst,H.AttitudestoExternallyOrganisingKnowledgeManagementTasks:AReview,Reconsideration.R&DManagement,2006,36,(4).andExtensionoftheNIHSyndrome[J]

[18]Lichtenthaler,U.,Ernst,H.ExternalTechnologyCommercializationinLargeFirms:ResultsofaQuantitativeBenchmark-.R&DManagement,2007,37,(5).ingStudy[J]

[19]Laursen,K.,Salter,A.OpenforInnovation:TheRoleofOpennessinExplainingInnovationPerformanceamongUKMan-.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6,27,(2).ufacturingFirms[J]

[20]Mller,K.,Halinen,A.BusinessRelationshipsandNetworks:ManagerialChallengeofNetworkEra[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1999,28,(5).

[21]Ritter,T.TheNetworkingCompanyAntecedentsforCopingwithRelationshipsandNetworksEffectively[J].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1999,28,(5).

[22]West,J.,Gallagher,S.ChallengesofOpenInnovation:TheParadoxofFirmInvestmentinOpen-sourceSoftware[J].R&DManagement,2006,36,(3).

[23]陈钰芬,.北京:科研管理,2009,(4).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J]

[24]葛沪飞,.天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仝允桓,高旭东.开放式创新下组织吸收能力概念拓展[J][25]罗珉,.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6,(9).王雎.组织间创新性合作:基于知识边界的研究[J]

[26]任胜钢,.北京:中国工宋迎春,王龙伟,曹裕.基于企业内外部网络视角的创新绩效多因素影响模型与实证研究[J]2010,(4).业经济,

[27]王雎.试论开放式创新条件下的专属制度内生演化与PFI模型修正[J].上海: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12).[28]徐金发,.上海: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1).许强,王勇.企业的网络能力剖析[J]

ResearchonANetworkCapabilityFrameworkinOpenInnovation

GAOLiang-mou1,YUNJiang1,2,MAWen-jia1

(1.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ofDUFE,Dalian,Liaoning,116025,China;

2.InstituteofIndustrialEconomicsCASS,Beijing,100836,China)

Abstract:Openinnovationisincreasinglybecomingthedominantparadigmandcutting-edgetopicofinnova-tionmanagement;Capabilitybuildingunderopeninnovation,inparticular,hasdrawnmostattentionfromschol-ars.Atpresent,scholarshavefocusedonlearningability,absorptivecapacity,etc.,butignorednetworkcapabili-tyasisdemandedbychangesintheneworganizationalenvironmentbroughtaboutbyopeninnovation.Previousstudiesonnetworkcapability,fortheirlackofconcerningwiththeadaptabilityinaninnovationenvironment,havebecomeinadequateinaccountingforthenetworkactivitydrivenbyopeninnovation.Assuch,thispaper,basedonareviewoftraditionalnetworkcapabilitytheoryandananalysisofthepredicamentbroughtbyopeninnovation,re-examinesandrebuildsanetworkcapabilityframeworkfromsuchdimensionsasstrategy,process,contentandrela-tionship,incorrespondencewiththenetworkstrategiccapability,networkprocesscapability,networkknowledgecapabilityandnetworkrelationshipcapability.Researchesonopeninnovationandnetworkcapabilityarecombinedinthisthesiswithaviewoftheircomplementingeachother.

KeyWords:openinnovation;networkcapability;openness;co-creation

(责任编辑:鲁

言)

7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rc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