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鉴赏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16 00: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中国古代文物鉴赏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青铜器
? 青铜时代,我国古人用青铜制作了大量的礼器,这些礼器按功能、用途可分为食器、
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主要有: ? 食器:鼎、鬲、甗、簋、盨、簠、敦、豆、俎、匕
? 酒器:爵、斝、角、觚、尊、觥、觯、壶、瓿、卣、罍、醽、方彝、 饮壶、缶、
和、杯、枓、勺、禁
? 水器:盉、盘、匜、鉴、盂 ? 乐器:钟、鼓、铎、铙、钲、铃 ? 兵器:戈、矛、戚、钺、斧、剑
? 车马器:马饰、辕饰、御饰、舆饰、轴饰 ? 边疆地区有:貯贝器、铜鼓、权杖、面具
? 战国以后,中国逐渐走进铁器时代,这时青铜多用来制作陈设用器、装饰品和生活
用品等,原有的礼器也失去规范社会秩序即礼的功能,转化为生活用器。主要有:铜镜、灯具、炉具、鍪、灶、席镇、带钩、牌饰、印章、权量、钱币、俑
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的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了一套新的组合关系。一个人一次铸器往往钟成肆,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组、壶成双、豆成对、盘匜相伴存在。这些成套成组的簋、鬲、壶、豆的形制、花纹、大小和铭文均相同;成肆成序的编钟和列鼎则是形制、花纹和铭文相同,大小递减。这种现象表明,这个时期奴蒜主贵族的生活风尚和礼制,与商末周初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2、西周中期纹饰特征
西周中期青铜器艺术发展到了一个转变时期,花纹几乎全部更新。早期常见的蝉纹、蚕纹、象纹等写实的动物纹样已经绝迹,复杂的饕餮纹变得浑朴简小,由器物的主体退居到不著目的足部,作为附饰。中期前段特别是穆王时期,虽然流行的是鸟纹和龙纹,但鸟纹随着时代的潮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冠翎变长,或绕在头前,或垂于脑后,鸟喙或作尖喙或作卷曲形,但不再出现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那种钩喙的鸷鸟形象,而流行的是对称的分尾长鸟纹(图2.10)和长冠垂地的大鸟纹(图2.11),不分尾的长鸟纹较少见,小鸟纹逐渐消失。懿王以后鸟纹基本绝迹。
龙纹的形状均呈倒S形,仿照长鸟,垂冠回首。这种龙纹大部分没有腹足,有足的也变成了三角刀形,或分尾或尾下卷作三角刀形(图2.12)。这种龙纹有人称为“夔鸟”,有人称为“顾龙”,在西周早期没有见过,但在西周中期的穆共二世相当盛行,以后则变为双头兽纹。西周早期流行的爬行龙纹、双头龙纹、双体龙纹一扫而光。
瓦沟纹的出现在穆共之际,大量流行于西周中期后段到西周晚期,颇具时代特征,这种简便的设计使青铜器装饰出现了新意,一扫商末周初纹样繁缛复杂的现象。另外一种时尚纹饰是直棱纹(图2.13),它出现在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得到了大量运用,有的器物甚至整器都装饰直棱纹,颇富旋律感,如共王时期的倗生簋、孝王时期的太师虘簋、微伯?簋等。 西周中期另外兴起的一种纹样就是窃曲纹,《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其实,所谓的窃曲纹,实际上是由兽面纹、龙纹蜕变而来的,所以马承源先生就把这类纹饰分别归纳为变形兽面纹、兽目交连纹和兽体卷曲纹等。窃曲纹最早见于昭、穆之际的盠方彝,形状是以一目为中心,有两条曲线上下左右围绕,左右对称。疏朗和谐的窃曲纹就是为了取代狰狞可怖的兽面纹而设计的。窃曲纹出现之后兽面纹便退出主题花纹的地位,退到了鼎、鬲、甗的足根上,作为附饰。
窃曲纹可分为有目与无目两类。西周中期流行的有目窃曲纹主要有五种。
中期后段流行的一种纹饰是波曲纹,又称环带纹,它的祖型见于早期后段的启卣。这是一种以波幅很大的曲带为主导,上下波峰内填以双头龙、鸟、鳞片、小波峰或其它钩曲线条(图2.16)。如懿王十三年?壶、孝王时期的大小克鼎都是这种雄伟的波曲纹。
晚商以来的蛇纹、蝉纹、牛纹、象纹等已被淘汰,兽面纹衰落,大都不作主体花纹,而退居到鼎、鬲、甗的腿部,以作附饰。用作主体花纹的兽面纹也都变形或简化,如陕西长安马王村出土的卫簋,扶风齐家村出土的日己方彝,传世的蔡姬尊等都比较粗疏。
此外,西周中期后段还有重环纹、垂鳞纹、弦紋等。
鼎
商代早期 1小立耳 2盘口
3 深腹圜底
4 空锥足,尖锐,与器腹相通 5一耳与一足成垂直线
6饰粗犷勾曲回旋的兽面纹,上下有边珠纹界栏
商代中期 1立耳稍大 2斜沿 3腹稍浅
4锥足长短分化,较钝,仍有与器腹相通现象 5三足与两耳对称 6兽面纹较为精细
商代晚期
1鼎多立耳,立耳有的很大或很高 2部分束颈,如罐形 3腹较圆鼓或稍垂 4柱足较粗
5一般腹上部饰兽面纹或加有三角形蝉纹,三层花 6魁伟雄壮
7商代晚期还盛行方鼎,一般为正方深斗形,粗柱足较矮 8另有鬲形鼎,分裆较深,有扁足鼎,浅腹 西周早期 1立耳粗大
2腹膨垂,出现壮伟的垂腹鼎 3柱足粗壮
4出现圆角三角形鼎
5方鼎长方槽形,柱足细高,鬲鼎多浅分裆
6纹饰与商晚相似,唯方鼎的长垂角兽面纹不同 西周中期
1出现了较多的异型鼎(温鼎)
2各式垂腹鼎极具特色,体扁宽,底近平,细柱足或粗蹄状足 3纹饰有鸟纹、波曲纹、趋于分解的兽面纹,地纹渐退化 西周晚期 1多立耳平唇
2盛行半球形的“锅形鼎” 3也保留了中期的垂腹鼎
4无论是新式锅形鼎还是敞?垂腹鼎,均为较矮的马蹄足 5饰简单的弦纹、或各式窃曲纹或鳞纹 6铸工粗糙
春秋早期、中期
1立耳、斜立耳或附耳,或有平盖,平盖上有规矩片纽,可以却置 2锅形鼎腹稍浅
3自西周中期传承下来的宽体垂腹式鼎变得更加扁宽。腹中线处稍鼓,但腹不垂,平底 4蹄足粗大,向底中央聚拢。蹄足与腹结合不大协调 5纹饰以窃曲纹和各种较粗的蟠螭纹、蟠龙纹为主 6值得注意的是,鼎腹一般有一道较粗的箍形圈 7工艺粗糙
8中期出现了浅腹平盖的盂鼎 春秋晚期战国早期
1有盂鼎、升鼎、食鼎、南方有肩的汤鼎等,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2浑圆体腹,山西太原金胜村出土了扁球体腹的鼎七具成列,属春秋晚期 3斜立耳、附耳或微曲,圆顶盖有圈形捉手或有纽
4细长兽蹄足,北方燕、晋和南方南方诸国有的鼎足上部粗,中极细。南方还有较多的弯腿鼎
5各种蟠螭纹越来越精细 战国中晚期
1鼎南北方迥异,三晋地区主要是曲附耳低矮的扁圆鼎,三足甚矮而上段肥大,楚式均为有盖或无盖的高足鼎,而且高足的造型越来越发达和雄壮,∩形或Ω形附耳,直壁,圆折底近平。
2北方多素面,南方饰羽翅纹
戈
春秋:圭援、阔胡、刺内 战国:刺援、内刃
矛
阔叶式、凹口KAO式,狭叶式、禾枪式
剑
三角腊扁茎剑,薄腊无格圆茎剑,无格斜从扁茎剑,斜从厚格或薄格剑(春秋末战国初以后 鬲
炊粥器
1商代早期锥足袋腹鬲,晚期袋腹退化
2西周早期鬲的式样与商晚基本相同,惟形体向低矮发展,颈部多呈弧形或直圈形收缩 3西周中期以后,鬲急剧增加,式样也增多,袋腹退化,形体变成横宽式,裆部分界阔绰。 4西周中期的高斜领平裆条纹鬲极富特色。
5西周晚期最流行解体兽面纹宽平沿矮体平裆蹄足鬲,这种鬲成为春秋以后的主要式样 6西周晚期流行一种造型特大的宽体平裆式鬲
7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鬲盛行,常成组出土,一组鬲的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有3件成组,5件成组,8件成组。今见伯先父鬲10件成组为最多。
8春秋战国之际,鬲多偶数组合与鼎同列,起着陪鼎的作用。战国晚期,鬲逐渐消失。 簋 盛饭器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期,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天子九鼎八簋,依次递减。 1商代早期出现,晚期较多 2商代早中期,簋腹深,圈足低
3商代晚期前段,簋腹变浅,圈足加高,流行无耳簋,后段几乎全部是双耳簋,有的双耳有小勾珥
4西周簋的数量甚多,早期沿袭商代,中期变化较大,式样繁多,晚期又趋于定型化。形式有圈足簋、三足簋、四足簋、四耳簋、方座簋、弇口簋和大侈口簋 5西周早期簋的圈足有折边,以增加高度
6西周中期后段、西周晚期流行弇口盖簋,盖有圈形捉手,圈足下置三兽面短足,饰横条沟纹
7春秋时期,早期沿袭西周,中晚期不甚流行。战国中期基本消失
8春秋战国之际,南方楚蔡有仿制西周旧式方座簋,洛阳中洲路出土有西周晚期的深斗形腹圈足方簋
豆
鼎俎奇而边豆偶 粗柄豆,商周时期 春秋时期,长柄豆
战国时期,短柄豆、长柄豆
盨
偶数组合,虢仲盨铭记载一次铸盨12件。 主要行用于西周中期后段至西周晚期
簠
西周早期后段出现,流行于春秋时期,战国晚期消失 口沿竖的边越来越宽
敦
由鼎簋的形制结合而成
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秦以后消失 1废敦,无足者,春秋晚期,传世,今不见 2西瓜敦,春秋晚期的南方 3合碗或合鼎敦,战国中期中原
4弇口扁圆体环耳三足式,战国晚期中原
铺
1盘边狭而底平与豆盘作碗形或钵形区别较大 2圈足甚粗而矮,多为镂空,没有形成似豆的柄 3西周中期到春秋晚期。遗存不丰
盆,一般有盖,春秋时期行用。鍪,战国时期秦人使用的一种炊器
爵
妇好墓出40只爵 夏代晚期 1扁体平底
2亚腰腹,横截面呈橄榄形 3流狭长,尾短
4一般无柱,折弧鋬或镂空,弧度较大 5三棱形尖足,鋬与一足成垂直线 6器壁薄 商代早期
1器壁薄,口沿有加厚的唇边
2流稍宽,或有向下弧形弯曲,一般有钉状柱 3杯体扁宽,平底,或有分段 4三棱形尖足 商代中期
1多圆体,器壁加厚,爵柱发达,出现柱帽,三尖棱形尖足较为粗实 2出现不分段的圆体圜底爵 商代晚期
1圆体圜底,造型趋于成熟
2流尾长度比例适当,爵柱后移,流前段有加高的趋势 3鋬的上端一般有牺首装饰
4以三锥形足为主,末年出现三刀形足 西周早期 1承袭商晚期
2流前端比后端略厚 3鋬小而粗 4三刀形足较高
5西周还有异体爵:罐形、束腰形杯,磬折鋬
觚
宽体-束腰-细腰出脰-极细腰
觯
椭扁体觯
商晚较高,有盖,圈足斜直
西周较矮,腹下垂,圈足有小折边 圆体觯
商晚有,西周时期侈口或喇叭口
杯
商周时期,圆体执杯,圆体无耳杯
椭杯自春秋至战国早期最为盛行,圜底的早些,有圈足者晚
饮壶,似觯而方者,商晚至周
斝
折弧鋬-牺首鋬-鋬小而粗 斝柱后移
锥形足-丁字足-柱足
商晚有袋足斝、鬲式柱足斝、罐式丁字足斝、方尊式丁字足斝 西周早期见有罐式柱足斝,深腹下垂
尊
大口有肩尊-觚形尊-深袋腹低圈足尊-蔡侯尊(觚形扁圆体腹)
卣
外罩式盖
商晚有圆体壶形卣、扁圆体卣、筒形卣、方卣、鸟兽卣,以扁圆体卣为主
西周承袭商晚期,但是出现了一种椭方体卣,垂腹。另外,部分卣的盖不是常规的折边,而是作圆顶的帽状
壶
商代有瓠形壶和小口长颈鼓腹提梁壶、细长颈垂腹壶、椭扁壶、方壶 西周时代酒器以壶为大类,壶式样多,有扁壶、圆壶、长颈椭方壶 1早期多扁壶,出现椭方形形扁壶
2中期多圆壶,有筒形长腹式,腹中部稍鼓,更有大量长颈垂腹式圆壶 3晚期多见长颈垂腹椭方壶
春秋时期多圆体长颈垂腹壶和方体长颈垂腹壶,而且往往体量较大,制作精美,附饰繁富者圈足下有龙或兽负,可能是当时最高级别的礼器,至春秋晚期。壶的有无显示墓主人的身份 春秋晚期,壶垂腹至于极限
春秋中期,圆壶腹最大径上移,至晚期近于腹的中部 战国早中期壶富于变化,晚期趋于简朴。壶腹一般均匀鼓出,如立蛋形,最大径在器腹中部。战国中期出现大量链壶、旅壶
战国晚期,壶分方壶(钫)、扁壶(区)、环耳圆壶(钟)
盉
商代出现,盛行于商晚周初。 商晚方体盉3件成组
商盉之流一般为为平口,周多斜口,周晚兽流,春晚至战国鸟流,有提梁。 1商代顶流袋足式。又有圈足瓠形、三柱足瓠形,人面圈足瓠形,柱足短流瓠形 2西周有三柱足短梨式、长颈梨式盖盉,束颈鬲式盖盉,还有方鼎式盖盉
3西周晚期,盉变化较大,有广肩粗肥短锥足或圈足自名鎣的,有栖鸟盖扁圆体四足盉 4春秋战国南方南方流行鸟流提梁盉
5春秋时期,南方楚蔡有鬲式有鋬或有盘口盉
尊缶
春晚战早
敛口广肩,立卵形
甔
敛口而大腹,春晚战早
旅壶
春晚至战国,体大系多,绳络纹或皮络纹 枓柄曲,勺直柄
盘
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盘盉相配
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流行盘匜相配 战国以后,沃水之礼渐废,盘被洗取代
商代盘,敞口深腹圜底,圈足,无耳,变化在圈足及口沿上
西周盘,盘腹变浅,一般都增设双耳,有的有宽流和鋬手,有的在圈足下另加附足,以增加盘的高度
春秋时期,盘腹更浅,出现大量直壁平底的盘,蹄足
战国时期,腹渐深,或折腹小平底,多铺首衔环耳。向洗发展
匜
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和春秋时期 1龙形鋬渐小至废
2流,宽短-稍狭长-勾头-管流、硬流 3四足-三蹄足-圈足-无足
4圜底饱满-圜底平坦些-近平-平底 钟
西周中期出现
衡、甬、旋、干、舞、钲、枚、篆、鼓、铣、于 合瓦体者为双音钟 曾侯乙墓出64钟
凡悬挂钟磬,半为堵,全为肆,2堵成1肆,大钟8肆 西周钟称林钟
歌钟以应歌,和钟以应乐随乐队出行者为行钟、从钟或走钟
甬钟最早不封衡,也无干
枚越来越上收,鼓部面积越来越大 灯
高座灯、行灯、装饰灯 布
空首布,春秋 平首布,战国
流行于三晋、周王室及临近处 刀 齐大刀
燕小刀,明刀
兽面纹
商代早期
兽面纹为鳍尾兽面纹,用粗犷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角形不辨,大多有双目,有的无目 商代中期
突出了目纹。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兽面纹 商代晚期 有3种形式
1形象具体的,兽体的其余部分很清晰,最常见 2肢体省略的,,没有兽体的其余部分 3变形的
a角、目、鼻、耳、爪等彼此互不相连
b只有兽目具体,其余部分皆以繁密的雷纹构成
c兽目具体,其余部分也很精美,只是其余部分不是三层花 商代晚期西周早期兽面纹空前发达,有 1环柱角形
2牛角、羊角、鹿角、龙角形 3内卷角、外卷角 4曲折角
5虎头、熊头兽面纹 6龙蛇集群型兽面纹,
商周时期大器上的兽面纹,两侧往往有鸟纹或小龙相配。康王以后少见 穆恭以后,兽面纹解体
龙纹
1爬行龙纹,盛行于商代中晚期到春秋早期。又有长冠爬行龙纹,盛行于西周中期
长冠龙纹取消了龙头上的角而代之以凤的长冠,头还是兽头,躯体长,尾分开上下卷曲,中间有一足或作鳍形
2卷体龙纹一是蟠龙一是头部昂起的蟠龙 3交龙纹,龙体部交缠的形象。在青铜器上交龙以x和∞结构为基础而变化出各种非常复杂的交龙形象。有两龙相交,有群龙纠缠,发展为极其繁复的形象。 交体龙纹,体躯较为粗壮的,旧称蟠螭纹 交体龙纹,体躯相对微细的,旧称蟠蛇纹 交体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4双体龙纹,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
5两头龙纹,大多为一条斜线,S形或曲折形线条。有的两头不同,一端正面,一端侧面。简单的两头龙纹,大多见于西周中、晚期,交缠的两头龙纹,盛行于春秋中、晚期
鸟纹
凤
多齿冠凤纹,商末周初
长冠凤纹,逶迤的长冠垂于脑后,鳍尾,商晚至周晚
花冠凤纹,有的作长羽飘举状,有的垂于胸前,有时垂至足部,盛行于西周时期 鸟
弯角鸟纹、尖角鸟纹、且角鸟纹均行于商末周初 长尾、垂尾、分尾鸟纹,行于商末周初 长喙鸟纹,多见于西周中期
鸾鸟纹,多饰于钟的鼓部,盛行于商代中晚期 枭纹,商代中晚期
雁纹,北方风格,山西浑源李浴村铜器群,春秋晚期
蛇纹
商代常见,不是主体纹饰。西周少见,到春秋战国再度流行
蝉纹
商末周初 多未成虫的
成虫的蝉有二足或四足
兽体变形纹
动物头部省略了,体躯也随图案而变形
1兽目交连纹,旧称窃曲纹,交连处有一目,盛行于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时期 2波曲纹,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 3鳞纹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4蕉叶纹,两兽的体躯作纵向对称排列,一端宽一端尖锐,作蕉叶的形式。盛行于商末周初
5羽翘纹,粗端作雷纹盘旋,细端作尖锐状,常用多叠的形式整齐排列,一器上有数千个之多,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
6兽体卷曲纹,第一个图案的个体是一根弯曲的线条,或呈s形或呈c形,也有横s形的,近乎卷曲回顾的龙,但不辨首尾。过去称蟠虺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火纹
春秋战国时代,有的火纹极为华丽,火焰有双勾的。火纹常与龙纹、四瓣目纹、雷纹组合
几何纹
1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时代较早
2横条沟纹盛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时代使用衰退
3斜条纹,弦纹作∧形,分裆鼎、鬲的下腹部。初见于商中,西周也有 4云雷纹,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线条活泼的流云纹
5百乳雷纹盛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商代乳突较平坦,周长而尖锐 6曲折雷纹,西周早期
7勾连雷纹,山字形勾连。商代中期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很富丽的勾连雷纹,粗线条有用金银绿松石镶嵌的
8菱形雷纹,战国时代,多有镶嵌,变形,似流云纹 9三角雷纹
外围是三角形,内填雷纹,三角形作向上或向下排列,形成大的锯齿状。盛行于商末周初 战国时期的三角雷纹作倒顺三角形交错排列,金银片或金银丝的镶嵌一一相间 10网纹,斜线交错如网格,仅见于商早期
贝纹,春秋战国之际 绳索纹,春秋战国之际
铜 镜
战国铜镜
1镜体,镜体一般较轻薄,型制一般为圆形。镜面较平坦
2镜纽,主要有弦纹纽、镂空纽、桥纽、兽纽、半环纽等,其中,弦纹纽是战国镜的重要特征之一,纽座一般为方形或圆形
3镜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平沿,一是素卷缘,分低卷缘和高卷缘
4纹饰,一般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还有错金银、嵌松石、透空等特种工艺镜 5镜类主要有山字镜、龙纹镜、凤纹镜、虎纹镜、猿纹镜、兽纹镜、花叶纹镜、羽翅纹镜,其中楚式山字镜是最常见的,山字有左旋右旋两种,根据山字的数目可分为三山镜、四山镜、
五山镜、六山镜,以四山镜数量最多。 汉镜
1镜形厚重,一般为圆形,镜面外凸
2镜纽,西汉早期沿用弦纹纽,同时出现半圆纽,之后成为镜纽的基本形式。东汉时期半圆纽高大凸出,三国两晋时期成为大圆饼状。另外汉镜还有连峰纽为星云纹镜独有。 3纽座,除圆形、方形外,主要有四瓣柿蒂纹纽、连珠纹纽、连弧纹纽等。 4镜缘,早期沿用卷沿,后均为宽厚的外沿,西汉晚期东汉以后出现画纹带装饰边缘 5纹饰,多采用四分法布局,东汉出现重列式图案,地纹消失。 6铭文,西汉早期吉语镜渐多,王莽时期出现纪年镜
7镜类,主要有龙纹镜、凤纹镜、禽兽纹镜、龙虎纹镜、四灵纹镜、花瓣纹镜、草叶纹镜、博局纹镜、连弧纹镜、画像纹镜。
8早期主要有草叶纹镜、星云连弧纹镜,西汉晚期的四灵十二生肖博局纹镜影响深远,东汉时期画像镜工艺高超,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一种三角沿神兽镜较为特别
9汉镜质地好,铜锡铅含量稳定,很少气泡现象。现状一般银灰发亮或漆黑发亮。 唐镜
1唐代铜镜需求量大,宫廷中常用上好的铜镜用作赏赐 2扬州是唐代的铸镜中心
3唐代铜镜的形式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新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六角形、八角形和亚字形镜
4唐镜的纹饰题材广泛,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鸟兽内容的主要有舞鸾镜、舞马镜、瑞兽葡萄镜、蟠龙镜、犀牛镜,反映神仙故事的主要有真子飞霜镜、荣启期镜、月宫镜、飞仙镜、奕棋镜,反映花卉图案的主要有各种类型的宝相花镜,另有斗兽镜、五岳镜、万字镜、八卦镜等。
5唐镜质地好,能细腻地刻画纹饰,诗人称之为“百炼镜”、“千秋镜”。
中国青铜器分期
夏代晚期
器类:鼎、爵、斝、盉、单翼铃
纹饰:素面,斝腹出现圆饼形饰,铜牌饰上有勾云纹状的兽面纹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15世纪
一、遗址:二里岗上下层、湖北黄陂盘龙城、江西清江吴城
二、器类:鼎、鬲、甗、觚、爵、斝、盉、壶、盘等,觚、爵、斝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现 三、型制: 1器壁薄,口沿加厚
2鼎深腹圜底、鬲深腹袋足椎状实脚根。鼎鬲等食器三足,一耳与一足成垂直线 3柱足和锥足均与器腹相通 4方鼎呈正方深斗形 5爵扁体平底,流狭长 6除平底斝外,出现袋足斝 7圈足器饰十字大孔 8半封顶袋足盉富于特色 9罍高颈有肩形体偏高
10壶主要有瓠形壶和小口长颈鼓腹提梁壶两种 四、纹饰
1兽面纹以粗犷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上下一般饰连珠纹,均不以雷纹为地 2几何纹简单,未发现铭文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13世纪
一、遗址:比较典型的有河北藁城台西村下层墓地、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墓葬、安徽阜南和肥西、豫西灵宝东桥 二、器类:青铜礼器大体完备 三、型制: 1较为厚重
2鼎鬲等食器三足与两耳对称 3足腹相通现象依然存在 4 接近早期的器类有觚、爵、斝 5爵流放宽,出现圆体爵
6斝除空椎足外,出现丁字形足;底多向外膨出,平底斝少见 7十字孔缩小
8罍向低体宽肩发展。有人认为罍因此演变为瓿 四、纹饰
1一是兽面纹由粗犷变得较细而密集,有的相当精细 2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
3尊、瓿、罍折肩部位一般有高浮雕附饰,线条轮廓浑圆,与晚期峻直锐利的风格不同 五、铭文有族徽一二字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11世纪 殷墟前段
一、器类:新出方彝、高颈椭扁体壶、敞口束颈椭扁体觯、觥、鸟兽尊、角、盂等 二、型制:
1方器大为发展,几乎主要的酒器都有方形
2鼎变化较大,出现束颈翻唇鼎、器腹很浅的扁足鼎、分档鼎。方鼎呈长方槽形,柱足粗短,也有扁足方鼎。 3甗为连铸,甑体大而深 4鬲为深袋足
5流行无耳簋,形体比例较宽
6觚爵斝组合稳定。觚细腰出脰,喇叭口扩展。圆体爵盛行,尾加长。斝鋬兽头装饰增多,三足明显加高
7大口尊圈足加高,瓿有短颈和无颈弇口两类。无颈圆肩弇口瓿出现在这一时期,一般有盖 8半封顶袋足盉多为方器 9新出现盂,中柱盂较有特色 殷墟后段
一、器类:新出体型似觚的无肩尊和椭扁体卣,前段的宽肩大口有肩尊和后段的觚形尊,前段的宽口椭扁体壶和后段的提梁卣似乎表现为两者的兴衰更替 二、型制:
1双耳簋在此期急遽流行
2爵,圆体圜底,双柱后移。斝,鋬小而粗。 三、纹饰
1纹饰种类繁多,以动物和神怪为主题的兽面纹空前发达。装饰特点是集群式的,纹饰布满器身。
2纹饰多高浮雕表现,一般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纹。通常为三层花。 四、铭文一、二字的较多,最长的也不过二三十字。 西周早期 武成康昭
一、代表器物:利簋、天亡簋、何尊、德方鼎、康侯鼎、大盂鼎、厚卓方鼎、宜侯则簋、令簋、召尊、召卣
二、型制:沿袭商代晚期,几乎没有新出器类。
1口沿圆角三角形鼎,腹部庞大而下垂的无脚掌兽蹄足鼎,如大盂鼎,浅分裆的分裆鼎。方鼎柱足细高 2鬲形体矮阔
3簋体升高,式样大增。有圈足簋、三足簋、方座簋、四耳簋 4食器增加而酒器减少。爵三刀形足,高。出现中腰极细的觚 5流行椭扁体卣和筒形卣,器腹下垂。新出椭方体卣
6盛行无肩觚形尊,出现圆口椭方体尊,稍晚演变出腹部显著膨出的觚形尊 三、纹饰
厚卓方鼎上新出现的一种长垂角的兽面纹,商代未见。 周初具有时代特征的纹饰是蜗纹 凤鸟纹有所发展,种类多,更华丽 四铭文。长篇铭文增 西周中期 穆恭懿孝夷 一、代表器物:
长由盉、班簋、丰尊、裘卫诸器、微氏兴诸器、长安张家坡师类器 长由墓、鱼伯墓、伯冬诸器、弭叔诸器 二、型制:
垂腹底近平是西周中期的审美风尚,绝大多数器类都有向垂腹发展的趋势,而且很多横向宽大。
1新出现簠、盨、匜、甬钟,觚、爵、斝组合少见,觥、鸟兽尊近乎绝迹。
2垂腹鼎在中期极为流行。另出现大量的异型鼎。
3出现扁圆体弇口三足簋,饰横条沟纹,是为西周中期的典型式样。 4壶的器腹日渐下沉,出现长颈兽头环耳的垂腹壶,有圆形和椭方形两种。 5流行敞口深袋腹低圈足的尊 6盘盉组合演变为盘匜组合 三、纹饰
1删繁就简,陆续淘汰了不少传统纹饰
2保留下来的传统纹饰,此时发生剧烈的变形,兽面纹解体,由静态发展为动态 3出现新的纹饰如窃曲纹、鳞纹 4鸟纹在穆恭时期十分发达,之后渐衰落 四、铭文更加多,格式更加规范 西周晚期 厉共宣幽 一、代表器物:
害夫簋、此鼎、散氏盘、毛公鼎、克组器、颂组器和史颂组器、部分虢国铜器 二、型制:
1鼎有沿用中期的垂腹鼎,另一种是盂鼎,器腹似半球形,兽蹄足,时代特征性强 2簋的形式十分单调,基本沿用中期的弇口盖簋,方座簋偶尔可见 3盨、簠盛行
4长颈垂腹圆壶、方壶盛行,少数出现莲瓣盖
5西周晚期青铜礼器没有突出的变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纹饰隐约出现龙体交叠的纹饰 四、晚期铭文多长篇巨著 春秋早期
公元前770-650年(平王东迁-齐桓公争霸)
王室和王臣器急遽减少,诸侯国的青铜器占据主导地位。
一、考古材料:主要是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陕西陕县太仆乡郑国墓、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墓、宝鸡福临堡秦墓、山西芮城晋墓、山东烟台乙其国铜器、湖北京山曾国铜器群 二、器类,出现了盆,如传世的曾大保盆,太仆乡出土的日夭盆,又出现了椭杯,其较深的有称之为和,如蔡大师和。
三、型制变化不大。灵和罍,大都颈短、宽肩、器体较低,与西周晚期的器体偏高区别较大 四、纹饰,变化在于出现了交龙纹或称蟠螭纹
五、铭文,长篇甚少,内容多为媵词和自作用器的记录,书体也无显著变化 春秋中期
公元前650-550年(齐桓公争霸-华元弭兵) 如西周中期一样,春秋中期是一个过渡形态
一、考古材料:主要是洛阳中洲路1、2期、河南光山黄君夫妇墓、信阳平桥樊君夫妇墓、洛阳王湾春秋墓、新郑春秋大墓、江西靖安春秋徐国青铜器 二、器类:
1盂鼎类器盛行,除沿用圜底兽蹄足和垂腹的兽蹄足常见的式样外,出现了浅腹平盖的盂鼎 2双耳弇口的盖簋仍继续行用,但横条沟纹已不采用 3盨绝,簠口沿竖一道宽阔的边 4敦出现,但上下还不对称 5出现甗形盉、錞于 三、纹饰:
1 S形和C形变形动物纹继续行用,虽愈益规矩和精丽,但仍稍嫌粗犷
2交龙纹改变了早期抽象的甚至首尾不辨的形象,重新恢复龙或兽的具体形象,首目足等各部位越来越清晰
3出现较为复杂繁密的四方连续动物纹
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政治经济在变革,文化观念也在变化,青铜器器类、型制和纹饰都有显著的变化,而且增加了很多器类,如皮络纹旅壶 春秋晚期
公元前550-476年(华元弭兵-周敬王时期)
春秋晚期进入铁器时代,出现了新的制造工艺。春秋晚期青铜器在生产技术、艺术水平和器物种类各方面,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青铜器发展史上形成第二个高峰
一、考古材料:主要是安徽寿县蔡侯墓、河南淅川下寺楚墓、长少楚墓、江陵楚墓、山西万荣庙前村五鼎墓、侯马上马村M11M15、太原金胜村251号大墓、河北唐山贾各庄M28、河南固始侯古堆1号墓、山东临淄河崖头齐侯大墓、山西浑源县李峪村铜器群 二、器类:
地方差异日趋显著、春秋晚期,各国铜器型制和纹饰等共同点大于不同点
1鼎有大的盂鼎、束腰的升鼎、还有食鼎、汤鼎 2旧式的方座簋、觚形尊在南方楚蔡仍有仿制 3敦甚为流行,南方盛行西瓜敦
4壶多高颈而方,兽耳衔环,有的有龙负。出现打破垂腹风尚,腹最大径在中部的圆腹壶。壶的有无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 5酒器出现尊缶和提梁盉
6水器大为发展,有鉴、浴缶、匜、浴鼎、平底洗。大型水器特别引人注目 7长江中下游用丁宁、钲、錞于等乐器 三、纹饰:种类繁多、精丽细密,以繁缛为美
1以各种精丽细密的四方连续的交龙纹或称蟠龙纹、蟠蛇纹、蟠虺纹、羽翅纹为主。多满布器身。中原三晋地区以蟠龙纹为主,长江中下游盛行羽翅纹、蟠蛇纹
2出现用红铜镶嵌的纹饰,包括龙、兽、凤、鸟以及表现狩猎的各种题材,狩猎题材还处于初始时期,带有稚拙感 四、铭文
以山东和长江中下游诸侯国为多,中原三晋地区反少,南方盛行鸟虫书 战国早期
公元前476-350年
一、考古材料:主要是洛阳中洲路西工段、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地、河北唐山贾各庄M18、山东莒南大店镇老虎腰莒国墓、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 二、器类:与春秋晚期共同点很多主要变化有
1出现矮体扁圆状的鼎,三足接接得高,接于器腹中部,显得极短,底近乎贴地,另有一种低体联裆鼎,似由前式演化而来 2甗为分体式,鬲盘口有拦水
3壶继续发展,造型复杂。出现较多链壶 3水器盘匜组合为常见 三、纹饰:
1题材仍是蟠龙、交龙、卷龙的世界,羽翅纹开始变得荆棘丛生。 2出现纯粹几何纹图样 3水陆攻战、宴乐图进一步发展
4纯粹几何纹、水陆攻战、宴乐图大多采用嵌错工艺
战国中晚期 公元前350-221年
一、考古材料:主要是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地、河南辉县赵固1号墓、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陵 二、器类:
1鼎南北方迥异,三晋地区主要是附耳低矮的扁圆鼎,楚式均为有盖或无盖的高足鼎,而且高足的造型越来越发达和雄壮,∩形或Ω形附耳,直壁,圆折底近平。
2敦仍是圆形和扁圆形上下对称的两种。流行长柄豆,楚王陵出的有竹节,江陵藤店出有长柄方豆
3壶有钫、扁壶(区)、环耳圆壶(钟) 4水器仍为盘匜鉴,巨型的鉴急遽减少 三、纹饰:
1是出现了许多嵌金、银、铜或绿松石以及其他物质的几何变形图案,有云纹、菱纹、勾连纹、三角等等,这种变形的几何纹极具规律,又富于变幻的绚丽效果,令人目晕五色 2是刻纹画像的出现,此种纹饰不是范铸后镶嵌的,而是用极锐利的尖刃刻凿出来的 3就是素面铜器大量出现
山戎和匈奴 宁城南山根
河套地区鄂尔多斯青铜器
曲刃剑、兽首刀、环首刀、鹤咀镐、动物牌饰、扣饰、觽、勺、竿头饰、双联罐、联体豆、鍑,圆雕动物 广汉三星堆
立像、跪坐人像、人头像、人形、兽形面具、神树、神坛
戈有追慕西周早期戈的倾向,一般宽本,本部有笋形、心形、鸟形、虎形等图案,呈高浮雕突起,扁茎剑等武器均有,长胡戈末端有的有牙 弓形kao矛
阔叶形平肩或耸肩有銎斧 绳耳鍪
上缩枚甬钟,衡空,中设一横梁可悬 滇黔
滇池地区:圆茎宽平格圭状腊式 洱海地区:山叉格式
滇池地区:圭援戈,内末端有双弧形阙口
滇黔地区:横銎条状斧,銎背有二立体动物装饰、琢与斧相似 滇黔地区:柳叶式kao上有动物矛、靴形刀、钺
滇黔地区:另有铲、盒、牌饰、扣饰、圆雕动物、贮贝器、建筑模型等富于民族特色
滇黔地区:乐器有圆筒状编钟、葫芦形笙、铜鼓
苏皖浙赣地区
1989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了475件青铜器。 有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杂器。 与中原在器类方面的差异是酒器中没有觚、爵、斝一套组合,纹饰方面是独具特色的燕尾纹。 独创的有瓿形鼎、折肩鬲、三足卣、假腹盘、双面神人像、伏鸟双尾虎。 吴越地区材料:安徽屯溪奕棋、仪征破口山、丹徒大港烟墩山、磨盘墩 与春秋时期的凹口KAO矛同出,表明时代为春秋或更晚一些 一类是属于西周早中期的有宜侯则簋为代表 二类是与西周器共存的地方风格器物: 1新创
2模仿西周器,模仿加入了较多地方因素,器壁薄或很薄 a浅腹斜支足鼎
b扁圆体敛口有肩浅腹双耳簋,双耳有的成为两道镂空的棱脊 c筒形尊腹部显著膨出而圆或扁圆 d大口垂腹尊器体极阔
e卣的肩部特别丰满而使整个造型显得偏高而且臃肿(纹饰仿西周凤纹卣) f盘多直口紧附耳和直圈足
三仿器纹饰没有什么特定的格式
有窃曲纹、交连或不交连的变形兽纹、棘刺纹、动物变形的几何纹
1092年
宋吕大临《考古图》10卷 收铜器211件
是现在最早的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
1132年
宋王黼《博古图》30卷 收铜器893器
分目20类,每器有图、铭文、尺寸、容量、重量、文字说明、考释、出土地、现藏。其编纂方法为后代青铜器图录之滥觞。
西清四鉴
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乙编共收清宫藏器4000余件
1941年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2册 哈佛燕京学社铅印
上编通论,讲起源、发见、类别等 下编各论,依分类详述各类器物 30万言 图千余幅
材料丰富,论证详密,
是第一部详尽地把有关青铜器的种类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著作,在青铜器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加锡:铜合金有较高的硬度和光亮的色泽
加铅:使铜液在灌铸时流畅性能提高,利于制造纹饰精美的青铜器
燃料:木炭,原料:孔雀石,湿度:1000℃
陶质块范铸造法 以三分法为例
1先做1/3泥模,泥模两边做出榫卯,待干。
2在泥模上抹上一层草木灰,用精研的细泥,翻出三块120度角的泥范。 3在泥范上刻划纹饰或堆雕纹饰。待干。
4按榫卯将三块范合起来,捆紧。注入精研的细泥。待干。
5干后,泥心收缩,直接倒置,形成底腔、壁腔。或解开泥范,抹去中间泥心上翻下来的纹饰,再合范,严丝合缝捆紧,再抹有草茎的泥,焙干加固。 6在范上制作浇口和气孔。 7预热陶范,灌注铜液
8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铜器 铭文
商代至春秋时期的铭文均是铸出来的
战国、秦汉时期的铭文大多是琢、刻或錾出来的 格式:
1徽记,2祭辞3册命,4训诰, 5记事,6追孝,7约剂,8律令,9符节诏令,10媵词,11乐律,12物勒工名,13兆域图铭等其他
书法演变:
商代铜器铭文一般一二字,十字以下占绝大多数总的来说,铭文字体略呈长方,笔道雄劲遒美,行气疏密有致,结体严谨,情势凝重 分两种风格
1形体丰腴,多显锋芒,间用肥笔 2形体瘦劲,少露锋芒,少用肥笔
西周早期长篇铭文急剧增加,总的情势是清新隽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精列,行款章法自如 细分有三 一是瑰异凝重 二是雄奇恣肆
三是质朴平实,不用肥笔
西周中期细分有三
一沿用周早,仍见肥笔,但不再显得瑰异雄奇
二质朴端庄,笔划无波捺,两端平齐似圆箸,俗称“玉箸体”,这是西周中期最流行的风格 三是书写草率,结构松散,如大克鼎铭文
西周晚期铭文字体趋于规范,细分也有三
一如毛公鼎,字迹优美,笔道圆润,结构和谐,是“玉箸体”的延续和发展
二如虢季子白盘,书法刚劲,笔势匀称,纵横成行,有意求工,字迹朴茂,有崭新的艺术风格,是古籀风格之源
三第中期第三类而来,草率松散
春秋时期铭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秦国用籀文,关东诸国沿用大篆书体
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铜器铭文异彩纷呈。
黄河下游的齐鲁、中山、徐、许东方诸国盛行细长书体,书法清新秀丽,有笔划两端尖锐如针的,有加装饰性肥笔者
长江中下游诸南方诸国也曾流行修长的书体,但作风与东方不同,有的笔划故作弧曲,书写疏松,有的笔划纤细,书写随意,开草篆之端,有的笔道刚劲,工整隽秀,殆高手所为。春秋末年,南方还流行鸟虫书
秦国则由籀文(大篆)演变为小篆。 名词解释 1列鼎制度 2范线
3黑漆古,器表地子颜色和亮光受干湿、酸碱等埋藏条件的影响,表层地子呈黑漆色,有的很光亮,称黑漆古 4交龙纹
中国玉器鉴赏考试复习提
1、据目前考古发掘成果,中国最早的玉器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文化和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距今约有8000年。
2、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逐渐形成了两大制玉中心,北方以红山文化为代表,南方以良渚文化为代表。
3、红山文化玉器以玉龙、玉猪龙、勾云形佩、箍形器为代表。
4、玉带钩使用的时间很长,始见于良渚文化,至明清都有雕琢,元代以前为实用器,元代以后为把玩之物。
5、古代玉料品种丰富,主要有新疆的和田玉,辽宁的岫岩玉,河南的独山玉,陕西的蓝田玉,江苏的小梅岭玉等。
6、翡翠主要产于缅甸北部密支那地区,约在乾隆时期大量进入中国。
7、商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突飞猛进的时代,玉器数量剧增,以装饰品和礼仪器最为丰富。 8、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玉器755件,是迄今商代单墓出土玉器最多的墓葬。 9、商代的俏色玉鳖,开玉雕俏色工艺的先河。
10、战国时期,用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玉器由原来的主要为“神”服务转变为 “人”服
务,进一步提升了玉器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11、 战国时期玉雕工艺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工艺娴熟,雕刻精美,其中以曾侯乙墓出土的
十六节龙凤纹玉佩最具代表性。
12、汉代是丧葬用玉进一步完善的时期,包括有玉琀、玉塞、玉瞑目、玉握、玉衣等。 13、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一套丝缕玉衣。
14、汉代出现了刚卯、严卯、司南佩、玉舞人等新型玉器。
15、明代著名的玉雕大师陆子刚,以碾玉技法全面,雕工娴熟精美,造型新颖别致而闻名。 16、明代晚期玉器数量增多,器型增大,装饰繁缛,但工细中略显琐碎,细部处理比较草率,
故有“粗大明”之评说。
17、清代是玉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对玉材质地的要求比较严格,主要使用新疆和田玉。 18、清代乾隆皇帝非常爱玉,所以此时期雕琢的玉器以玉质佳,琢工精,器形美,产量高,
用途广和品种多而著称。
19、清代的大禹治水图玉山,会昌九老图玉山均出自扬州琢玉匠师之手。
20、仿古玉器历史悠久,大量出现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尤以乾隆年间宫廷雕琢的仿古玉器
最为精美。
竹木牙角雕刻鉴赏试题
一、 1、留青 2、尺八 3、嘉定三朱 4、雀丝 6、天沟地岗 7、牛毛纹 8、贴黄 9、百宝嵌 10、拨镂 二、
简答题 名词解释
1、写出明清时期竹雕的两大艺术流派及其各自的代表人物。 2、象牙雕刻中的南派指哪个地方?南派牙雕有哪些特点? 3、写出三种或以上你知道的民间木雕。
4、写出三种或以上常见的仿象牙的材料。 5、写出明清时期五种珍贵硬木的名称。
6、竹木牙角雕刻中,最常见的是哪几种基本技法? 7、犀角的两个最主要的纹理特征是什么? 8、竹雕作品中,常见的作伪方法?
9、写出明代与清代犀角花形杯的主要形制区别? 10、象牙与以化学材料伪造的假象牙的区别?
竹木牙角器复习资料
竹木牙角器 竹木雕源于竹木器,从使用竹木器的史前时代开始,到竹木雕艺术独立发展并成熟的明清时代,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牙角雕,顾名思义,应为各种用兽牙、兽角制作的雕刻品,然而在收藏界,其含义则主要是指象牙和犀角的雕刻品。象牙以光洁如玉、柔韧细腻的质地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象牙雕作为一项特种工艺,在中国艺术史上更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犀角雕在我国古代各种门类的工艺美术品中,属于既高雅又稀有的品种,与竹木、金、玉等雕刻器物同为艺林珍赏之品。竹木牙角器的雕刻的技法主要有圆雕、透雕、深
浅
浮
雕
、
阴
线
刻
等
。
一、竹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
史
上
独
树
一
帜
。
1、金陵派竹雕 金陵派竹雕的创始人是濮澄。濮澄,字仲谦,生于万历十年(1582),主要活动于明代万历至崇祯时期。他刻竹通常是以浅浮雕为主,时而也刻制一些高浮雕作品。他最喜欢的是以用刀很浅的浮雕技法为主,有人称之为“水磨器”。当时,他用这种技法刻制扇股、酒杯、笔筒、臂搁之类器物,也使用在木器和牙角上,曾妙绝一时,受到世人的喜爱。 另外还有方洁,子矩平,号治庵,浙江黄岩人。他工诗善书画,最擅长刻竹,人称“方竹”,也是金陵派竹雕名家。方洁最拿手的是在竹臂搁和竹内黄上用阳文浅浮雕法替别人刻肖像,面部用陷地浅浮雕,其余部分用阴刻。因两种方法配合得天衣无缝,所以他的这种铁笔被人称为绝艺。 2、嘉定派竹雕 嘉定派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嘉定派最早的创始人是朱鹤,在嘉定竹刻艺术中,以朱鹤祖孙三代最为著名。朱鹤,字子鸣,号松邻,他擅长诗文书画,精雕镂艺术。有记载称,其子朱缨,号小松和其孙朱稚征,号三松,均能继承父业。作品大多是以“洼隆浅深”,刻五六层的镂空深刻透雕进行制作的。 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1662—1820),已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也被称为“竹刻之乡”,有名的竹刻家就达六七十人之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吴之番、周灏、封锡爵、封
锡禄、封锡璋、施天章等,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深远。另有一番情趣。 3、留青竹刻 留青阳文雕刻,也称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这种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这种技法始于唐代,当时虽是留青竹雕的初期阶段,所刻纹饰还比较浑朴简单,但这种技法的出现,显示出了竹刻艺术的提高与进步。 留青竹刻在唐代开始流行时,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明末竹刻家张希黄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 4、竹黄工艺 竹黄即竹之内皮,浅黄色,色泽光润,类似象牙,又有“文竹”、“贴黄”、“翻黄”等称。它是以大型的南竹为材料,将新鲜的竹黄片,经过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然后贴到各种形状的器物上。通常是以木做胎,所用的木料有楠木、柏木、杉木、檀香木、红木、乌木和黄杨木等。尤其是黄杨木,其色泽与竹黄近似,质地细腻,是上等的珍贵原料。一般先用这些木料做成各种形状的器物,然后在器物的表面贴上竹黄,有的因为装饰纹样的需要,要贴上两至三层竹黄。所刻纹饰有彩花如意、方夔、连瓣勾莲、回纹、雷纹、蝉羽纹、山水人物和花鸟等,衔接紧密,接榫斗角,毫无榫迹,被誉为“天衣无缝”,其纹饰精巧美观,宛若天然而成。 竹黄工艺的历史并不久远,始创于湖南邵阳地区,制成的器物有匣、盒、盘、文具等。到清代中期时,竹黄工艺发展迅速,已不仅是湖南邵阳、浙江嘉定两地生产,浙江黄岩、四川江安和福建上杭亦开始以制作贴黄而著称了。后来,乾隆帝前后六次南巡,发现了这种工艺品,甚为喜爱,遂命地方上作为物产每年向皇宫进贡。
二、木雕 明清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木器雕刻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由于材料来源广泛、种类丰富,用木料雕刻的器类也随之增加。有些器皿就是由于木料质地细腻、色泽美观,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久而久之,度材量器、因材施宜、精雕巧做逐渐盛行起来。另外,原在宋代就很流行的东阳黄杨木雕、潮州金漆木雕、硬木雕刻等,在明清时代发展得更为广泛、迅速,成为闻名遐迩的工艺品种,其影响从南方传至北方,甚至远播海外,声誉既广且佳。明清时期最为珍贵的五种硬木:紫檀木、黄花梨、鸡翅木、铁力木、乌木,目前我国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标准中这几种木材制成的家具1949年以前的一律禁止出境。 紫檀木雕 在各种硬木中紫檀木质地最为细密,木材的份量最重,木纹不明显。鉴别要点:牛毛纹(弯曲的绞丝纹)新料为橘红色,经阳光照射氧化后慢慢变黑。紫檀木的产地主要在印度 。国内依靠进口,价格较高,60万元左右一吨。 一般用来制作小件器物,如笔筒等文房用具,清代较多用来制作家具。 黄花梨 学名降香黄檀,黄花梨实为呈黄褐色的“花梨”或“花榈”。是明清硬木家具的主要用材,以心材呈黄褐色者为好。明,清时考究的木器家具都选“黄花梨”制造,其纹理或隐或现,色泽不静不喧,被视作上乘佳品,备受明清匠人宠爱,特别是明清盛世的文人、仕大夫之族对家具的审美情趣更使得这一时期的黄花梨家具卓而不群,无论从艺术审美、还是人工学的角度来看都无可挑剔,可称为世界家具艺术中的珍品。 乌木 乌木是川人对阴沉木的俗称。它是两千年至万年前,古四川地域天体发生自然变异,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故又称“炭化木”。乌木本质坚硬,多呈褐黑色,黑红色,黄金色,黄褐色。其切面光滑,木纹细腻,打磨得法 可达到镜面光亮,有的乌木本质已近似紫檀。其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虫。 酸枝木 木材材色不均匀,心材橙色,浅红褐色至黑褐色,深色条文明显。木材有光泽,具酸味或酸香味,文理斜而交错,密度高、含油腻,坚硬耐磨。清代晚期多用作家具,广式家具尤多使用。 鸡翅木 即“鸂鶒木”,又称“相思木”有鸟羽形花纹的一类红木,纹理交错 。
黄杨木雕 黄杨木是一种常绿小灌木,生长在山地和多石的地方。《本草纲目》记:“黄杨性难长,俗话说岁长一寸,遇闰则退,故称?千年矮?。”其材质地坚韧,纹理缜密,色泽温润,光洁稳朴,色淡有近似象牙的特征。此种木材适用于雕刻小型器物,如人物、花鸟、鱼虫、笔筒等文房用具,表现内容有历史题材、民间故事等。 三、象牙雕 象牙因柔韧细腻、光洁如玉的质地,受到人们的喜爱。牙骨雕刻作为一项特种艺术,它的发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更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新石器时期始,或有了比较概括的文献记载以来,直至明清时期,牙角雕刻一直作为高级享用品被统治阶级垄断,其造型和纹饰也随着贵族豪门的嗜好而日趋精美和华丽。特别是在清代中期,即象牙雕刻的鼎盛阶段,其富丽、精繁的制作水平,简直无与伦比。 1、 南北派象牙雕 南派亦称为广派。他们的象牙制作侧重雕工,讲究雕刻和漂白色彩的装饰,多以质白莹润、精镂细刻、玲珑剔透见长。当时,广州是一个沿海口岸,经常与外通商,由于外贸通商的需要,一些迎合西方人土喜好的工艺品种应运而生。这些作品有象牙球、楼船、宫殿、宝塔、妆奁、粉盒等。广州象牙制品在技术上十分重视做工,加之广州气候条件温暖、湿润适宜,因此,象牙制品中精镂细刻的品种就成为广州南派艺术风格中的主要制品,最著名的是象牙球和雕花镜奁。 北派指的是北京果园场和造办处的牙雕。当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非常爱好艺术,在宫中所设置的27个作坊中,就有专制象牙制品的作坊。主管作坊的官员不少都是行家,他们对创作非常重视,而且态度认真。尤其是造办处位于养心殿,方便于帝王的巡视和盘查。由于造办处内集中了擅长各门技艺的优秀工匠,因此,各作坊之间在创作上互相影响,在技术上互相借鉴,将其他各项雕刻技法融会到牙雕艺术中来。他们的创作不惜工本,除精雕细镂外,又重视磨工,使北派牙雕在艺术上逐渐形成了华丽、庄严、纤细、富贵、典雅的风格。
2、象牙艺术品的真伪鉴定 对于象牙艺术品真伪的鉴定,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一、观察象牙本身的颜色和断裂纹。象牙雕刻艺术品的表皮都会老化。年代久了,表面就开始泛黄,再由淡黄逐渐变成姜黄、深黄,直至浅棕色。并且,同一件象牙器上,颜色还往往深浅不一。伴随着色泽的变化,有的器物表面,还会出现一根根短头发丝样的浅纹,我们称之为“雀丝”。牙器的年份愈久,雀丝就愈多、愈黑、愈深和愈长,进而就会表现出裂纹。作伪者做旧的象牙器物,表皮有色却无光,无包浆,雀丝的裂痕亦不自然,嗅之,有一种烟呛味。二、从雕刻品的艺术风格来判别。如清初雕刻的观音像,衣纹线条简练,有明代牙雕的遗风。由于深浅刀法并用,圆浑而挺拔,衣着线条下垂而坦然,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近代仿制的观音像,衣纹线条繁复,立体感不强,刀法也软弱。三、注意旧料新雕。所谓“旧料新雕”,就是用旧的牙器,改雕成“古代名品”,或旧的牙器有损坏,取其一部分改头换面,用来充当古代的牙雕制品。对此,我们可以从材质、工艺两个方面做出鉴定。四、款识辨析。关于款识辨析,除了要注意“后加款”的作伪方式,还应该警惕以假冒真,尤其是对有落款的名家牙雕作品。如清末民初的微雕家于硕,他的书刻不仅清新秀丽,且气势连贯,像是一气呵成。目前,于硕的作品也有仿冒的,仿冒品的微刻,字形欹斜,运刀偏直,笔画粗细一致,与真迹有很大区别。 3、象牙编织工艺 象牙编织工艺,即以象牙劈成的丝,磨平打光后,编织成各种物品。传说象牙劈丝织席这项技术早在汉代就有,清代广州的象牙艺师们,利用象牙细致的纹理与不易碎的韧性原理,将用药水浸泡过的象牙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磨制到牙片呈现出洁白的光泽为止,然后编织成各种纹饰。用这项工艺制作而成的象牙席和象牙扇最为有名。 据文献记载,明清两代帝王纵情于物质享受,他们把大批工匠从各地召集在自己的宫院中驱使劳作,尤其是雍正以后,宫中牙雕工匠数目每年都不断增加。不仅如此,南方各个作坊还要按时向宫廷进贡所需要的东西。牙匠们在编制牙席之前,先用药水将象牙浸软,然后利用象牙细致的纹理和柔韧的原理,把它们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再磨制到牙片呈现出洁白的光泽,最后编织成各种纹饰的凉席。这种象牙编织席,纹理细密均匀,但制作程序十分复杂,且费时费料,每制一张席,耗资甚大。雍正皇帝也不得不以躬行勤俭为名,下旨传谕广东督抚“禁广东象牙席,禁民间购用”,故象
牙席传世数量极少。 当年雍正皇帝下令禁止制作象牙席后,因编织扇用料不多,遂将象牙劈丝、编织等技术运用到了牙丝扇上。为了宫廷装饰的需要,从18世纪起,广州地区官员按时进贡这种小巧、精雅、富丽、美观的牙扇。牙丝编织纨扇,清代称之为“拔丝宫扇”或“牙丝宫扇”,是用磨光打匀的象牙丝编织成固定的形状和各种纹饰,然后镶以不同质地的框架制成。为了增加扇面的立体感,往往配有浮雕的吉祥花卉纹图案。一般是用象牙刻成人物、花卉、昆虫等形状,用金银丝固定在扇面上,组合成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这种制作技巧高超、精美富丽的牙扇,是专门为皇家特制的宫廷艺术装饰品,民间难以得见。 4、象牙微雕与“南于北吴” 象牙微雕艺术在中国由来已久,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当时已有高不盈寸的立体微雕。从清代起象牙微型雕刻开始多见,并涌现出许多微雕名家,其中以被收藏界称为“南于北吴”的于硕和吴南愚最著名。江南著名象牙微雕家于硕,擅长用盲刻法,即在肉眼看不清的情况下,全凭手感运刀雕刻而成,入刀有力,意在刀先,轻重缓急,随心所欲,运刀如运笔,得心应手,字字意气连贯,流畅自然,其功力之深令人瞠目结舌。与于硕齐名的另一位微雕家是吴南愚,后人评他“能于五分方圆之象牙面上,刻字千余,具有帖气。非用放大之镜不可辨识,不知其何以为之。是殆所谓鬼斧神工也”(赵汝珍《古玩指南全编》)。近年来,象牙微刻作品的市场价格走势也逐渐上升,收藏象牙微型雕刻作品已成为一些精明的投资者的目标。 5、5、象牙染色工艺 象牙的染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然,在象牙上以色彩衬托出花纹,这种雕刻、着色技术,在汉代的牙骨雕刻制品上也曾发现过。但如上述,只是在刻好的纹线内加上颜色,使所刻的各种纹饰更为突出和清晰。唐代的象牙染色,实际上与汉代相同,也是为了要衬托出花纹,使所刻的花纹清晰、优美。 染牙真正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应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的牙雕,是先雕刻后染色,整个经面刻有缠枝宝相花纹,红色花纹是用矿物颜料涂成。到了清代中前期,染色技术虽然有所提高,但所用颜料并没有什么改进,有的仍是以水调矿物进行染色,有的是涂漆着色。矿物颜料染色虽然能够渗透到象牙的表层里去,使色彩不能退除,以此显示出花纹的阴暗或层次,但缺点是染的颜色较重,且会出现染色涂料沉淀的粉末斑块状物质。象牙染色是为了使所刻的象牙在色泽上改变其本色,更为精美,但是颜料的使用不当和染色技术的不完善,反不如原来象
牙的本色质感更为美观。到了清代中后期和民国时期,染牙技术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使用油彩和化学药水浸泡等方法。油彩染色,花色鲜艳,清晰有光泽,没有沉淀不均的斑片,也没有无法去除的堆累感;化学药水浸泡着色,使色彩慢慢地浸融到牙质里去,这种染色,基本是通体染色,既不失去象牙的纹路和质感,又着色均匀,自然如天成一般。这个时期的象牙染色工艺与其他雕刻工艺品种一样,在我国的雕刻工艺史上,均达到了鼎盛的阶段,无论是品种的多样,还是题材的丰富,都已达到了历史的高度。 总之,象牙染色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日趋先进。如现代北京牙刻“秋虫白菜”,颜色艳丽,润泽宜人,深浅交接处,自然得体,配合着精湛的雕刻技巧,使作品更加宛如天成。由此可见,如今的染色技术,与古代相比,早已大不相同了。 6、 象牙雕常见的作伪方法 我们在市场上,常常会看到一些故意做旧的象牙雕刻品,其材料本身是象牙,但是新象牙,为了冒充旧牙雕,作伪者通过各种手段,使新象牙牙色变得旧黄,以期假冒古董而获取厚利。常用的作伪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将新象牙沉浸在浓茶水中加热,或置于咖啡汁中浸泡数周或数月之久。二、将象牙制品浸泡在松节油中,在阳光下曝晒三四天。三、将新象牙放在烘炉和冷冻柜里交互烘烤和冻结,使之热胀冷缩过度而产生裂痕,冒充古旧象牙的自然裂缝。四、置于烟中熏烤,使新象牙的颜色与旧象牙的相似。经烟熏后,某些易挥发的类似焦油一样的物质便均匀地粘附在新象牙的表面。但用这种方法作伪,其色泽可以被沾有汽油或酒精等有机溶剂的布擦掉,假色擦去后,依然保持着新象牙原来的自然色泽。有时,用低劣手法作伪的颜色,还可以被温水和肥皂水洗去。民国时期,曾流行用染料来染色,以达到做旧的目的。被染色的象牙,整体颜色都均匀一致,然而随着年代而自然变旧的象牙颜色,其最暴露于外的部分,显得更暗一些。所以,在鉴别牙色时,我们可以察看一片牙的底部或内部,观其色泽老化的变化程度与表面是否一致。经人工染色做旧的象牙,一般在处理过程中无法将器表和内部深处的色泽做成两样,而自然老旧变色的象牙却有此方面的差异,这就为我们鉴别象牙到底是自然泛黄还是人工做出来的,提供了一个标识。
? 四、犀角雕 明清时期,由于工艺美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雕刻工艺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峰,精湛的雕刻艺术扩展到犀角材质中来,这样,形状众多、花纹各异的犀角杯就脱颖而出,闻名于世。 明代的犀角雕刻制品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雕刻艺人们利用犀角扁底尖顶的形状,雕镂成花纹各异的杯、爵等酒器。当时,由于中国与南亚交往比较密切,又与非洲各地有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犀角便也由这些地方源源输入,这对犀角雕刻工艺的发展推进很大。 犀角雕刻与竹、木、金、玉的雕刻艺术同为艺林珍赏之品。这一时期,犀角的雕刻能手有鲍天成、濮仲谦、尤侃、江福生和尚均等。他们都是身兼多技的著名雕刻家,能用犀角、象牙、各种硬木、香料等材料雕刻成各种奇巧精美的杯、盒、扇坠、发簪及印章之类,精妙绝伦,与当时苏州的琢玉名手陆子刚齐名,在江南颇负盛名。 非洲犀角较长,有的长达一米,又被称为广角。适合做槎形杯。亚洲犀角较小,喇叭口,较圆,尖部很细。亚洲犀角有天沟(角侧边内凹的一块)和地岗(角底部多出的一小块)。非洲犀(白犀、黑犀)有两只角,一前一后分布;亚洲犀(爪哇、印度)一只,苏门达腊犀牛两只角。
犀角的纹理特征:1、纵剖面为竹筒似的纵横纹,即竹丝纹。2、斜剖面,可以看到近似小米或者说是鱼籽一样的纹理。 犀角染色技术 在早期的文献中未见到过有关犀角染色的记载,到明代时,才从文人笔记中得到一些传说。据说,著名的牙角雕刻家尤侃在少年时,就已学会了雕刻犀角的技术,同时他又探索着染色的技巧。有一次,他的父亲从亲戚家借来了一件雕刻十分精美的犀角杯,于是,尤侃便仿造这件犀角杯的纹饰和款识认真地刻制起来。刻好之后与原件相比,美中不足的是颜色差异很大,新杯色淡。尤侃采来了一些凤仙花(又名指甲草),捣烂后像染指甲一样敷在犀角杯上,使花汁的颜色透过犀角表层深入到很浅的犀角角质层下,变成微红的颜色。犀角杯经过红色凤仙花汁液的浸染,与原来的棕褐色混成一体,成为褐红色。尤侃将染好的犀角杯与原犀角杯一同持去给他的亲戚看,他的亲戚也分辨不出哪件是原作,哪件是后刻。从此,尤侃的雕刻技术和染色技巧越来越高,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人们就不再称呼他的名字,而叫他“尤犀杯”。他终因手艺高超和技术精湛,在
康熙时被征入内苑(即皇宫造办处),专为皇帝服务。从以上这个例子来看,尤侃探索犀角的染色技术,并不是凭空想像。犀角色泽深沉,褐中微泛红色,表面有一层光亮,似包有一层亮浆,有的犀角透过虫蚀的洞孔观之,发现内层黄淡,有明显的色层。这并非是后者仿造,而是为使犀角色泽形成古香之状,在刻制后染上色泽,又经长时间的把玩,使色泽层加厚,更为深沉牢固。
正在阅读:
中国文物鉴赏复习资料04-16
土力学复习提纲总结N01-10
证明材料(多篇)03-08
感恩亲情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番茄生长的影响01-03
2022年DB22 JT127-2022新版资料标准04-05
赞美新年的诗歌赏析:《元旦》03-21
社会学309-19
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路线图12-2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文物鉴赏
- 复习资料
- 中国
-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 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
- 线性代数教案(正式打印版)
- 2017年福建省漳州市八校联考高考数学模拟试卷(3月份)(解析版
-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专项练习汉字1人教新课标版(附答案)
- 三强混凝土搅拌站试验室质量手册-2013 - 图文
- 2017尔雅宏观经济学平时答案
- C语言前四章答案
- 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 股票指标公式下载-分时操盘手(涨幅、大趋势、资金流、
- 中小微企业孵化园规划建设方案(中小企业局)
- 054-15-0040(南庄二桥重建工程(左幅桥)) - 图文
- 病句题库1
- 国贸大赛准备资料
- 2017秋华师大网校《大学英语精读(2)》满分在线作业
- 殃煞详解
- 四年级语文第三四单元月考试卷
- 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 《窃读记》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