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希庇阿斯篇》中的论美

更新时间:2023-12-19 15: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方美学史》作业

阅读内容:《文艺对话集》(作者:柏拉图,朱光潜译,人民

文学出版社)《大希庇阿斯篇》(142—167)、《会

饮篇》(168—231)

学生:李红琳

学号:20090340630

班级:09级汉语言文学2班 电话:15087044321

浅谈《大希庇阿斯篇》中的论美

一、文章内容梳理

《大希庇阿斯篇》是柏拉图论美的第一阶段。据了解,希庇阿斯是一个没头没脑、傻不楞登又狂妄自大的家伙,以教辩论为业,对自己的声名和文章很自负,。他不久就要公开朗诵他的作品,苏格拉底向他指出,朗诵之前要判别文章的美丑,要知道美是什么?对话的过程中希庇阿斯每说出一种美的定义,苏格拉底就指出这个定义的内在矛盾,并驳倒该定义。

文中对于“美是什么”的定义,文中分别有三个:

第一个定义: 希庇阿斯认为美就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这个答案非常幼稚,苏格拉底只需开玩笑地说,一匹母马、一只汤罐或者一只猴子也可以是美的,如果以为母马、汤罐、猴子不如人美,那么人与女神的美相比,美女的美就显得丑了。所以美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是相对的,可以把他看作美,也可以看作丑,全看他和什么东西进行较(145-146)。

第二个定义:黄金是使事物成其为美的。苏格拉底反问:“雕刻家菲狄阿斯雕刻雅典娜的像,??他用的却是象牙,显然他犯了错误,是由于他不知道金子镶上任何东西就可以使它美了(147)?”我觉得黄金只是一种修饰物,借助修饰而成为美,不是真正的美。

第三个定义: 希庇阿斯觉得恰当的就是美的。这个观点同样经不起反驳,苏格拉底问道:“比如要煮好蔬菜,哪个最恰当,美人呢,还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汤罐呢?一个金汤匙和一个木汤匙,又是哪个最恰当呢(148)。”如果“恰当”只使一个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它实际美,它就会只是一种错觉的美。这种美隐瞒了真正的本质。恰当只是一个原因,不可能同时产生实际美和外表美两个结果。

当狂妄自大的希庇阿斯无以应对后,苏格拉底也认识到了定义美的困难,他就刚才的定义提出了三个设问。第一个设问:美就是有用的。但有用就是发生效能,效果有好有坏,产生坏的有用当然就不美,所以该设问不成立(155)。第二

个设问:美就是有益的,用于善的方面,产生好效果的。这是对上一个设问的改进,但是如此一来,美就成为善的原因,美是善的父亲。因为原因不是结果,结果也不是原因,所以美就不是善,善也就不是美(157)。第三个设问:美就是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当希庇阿斯说,美是有益的快感时,苏格拉底说有益的就是产生善的,回到原来的“美不是善,善也不是美”,迅速反驳。

最后,苏格拉底以一句谚语结束:“美是难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耐人寻味。

二、谈谈我的感想

《大希庇阿斯篇》是柏拉图论美的第一阶段探索,本文通过苏格拉底与大希庇阿斯的对话来对美进行定义,他否定了苏格拉底的“美即适合”、“美在效用”、“美即善”三大的观点,最后给出了“美是难的”的结论。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问题讨论的进行过程呈现出丰富的张力。直到后来,当柏拉图在哲学上完成了自己的“理念论”的哲学体系时,他才找到一条解决这个难题的途径,他认为世界的本体就是“理念”,提出了“美是理念”一说。

众所周知,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但是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我们看到的苏格拉底是一个文思缜密、才华洋溢、看问题全面,同时又狡猾无比,令人生厌的诡辩家。他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诱惑希庇阿斯,一步一步地以恭维的谎言让希庇阿斯放松警惕,从而不断地把他引入自己设置的论辩陷阱中,再把刚说的美的定义一一推翻。使希庇阿斯时而得意洋洋,时而面红耳赤,时而不屑一顾的滑稽变化。读完这篇文章发现,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存在矛盾、悖谬和复杂的特性。不能放在具体事物、具体感觉中简单地总结就加以概括,美是很难“一言以蔽之”的。作为一名大学生,纵然做不到深刻理解美得真正含义是什么、学会审美,用自己敏锐的眼睛去洞察美,知道什么是真、善、美,做到明辨是非。

浅谈《会饮篇》

——论爱美与哲学修养

一、文章内容梳理和感想

读了《会饮篇》,我看到了一群哲思者对当时人们一直都排斥或者避而不谈的爱情观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看法,柏拉图也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了爱情的目的不仅是要在美的对象里面繁衍生殖,使自己得到不朽,更要脱离感性的情感达到理性的高度(心灵孕育),也就是思想智慧在心灵之间的碰撞孕育出美。因为心灵子女比肉体的子女更长寿,更能让爱至善至美,到达不朽。

会宴中,第一个发言的是提出题目的裴德诺,他认为爱神是最古老,最尊严的,而且对于人类,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他也是最能引起德行和幸福的(178)。我觉得裴德诺是从爱神诞生的观点出发证明爱神的古老性,再由一些例证来总结

真正爱情的特点:为爱人全心全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感性的角度说了爱。 第二个发言的是泡赛尼阿斯,他认为爱神有两个化身,一个叫“高尚女爱神”;另一个叫“凡俗女爱神”。我觉得并不是男女之间的爱就是很凡俗的,不管在同性还是异性之间,爱都存在雅俗之分。

第三个发言的是厄里什马克,他从医学出发,爱分健康和疾病两种状态,只有品格端正的人才配有高尚优美的爱情。我觉得他受自己职业的束缚,草率把爱情分为将健康的和疾病的。

第四个发言的是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从人类的起源和演变历史来论证。他认为爱情是由分求合的企图。从前人类有三种人,在男人和女人之外,还有一种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人,即“阴阳人”??宙斯想出一个办法,??把每个人截成两半??这种人一旦到了壮年??这种人的本性就是只爱同性男子,原因是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188-191)。他说人类实现爱情,找到幸福的道路就是,找到恰好和自己配合的爱人,回原到人的本来性格(193)。我觉得阿里斯托芬以荒诞的人类历史说出了爱不分性别,这是最早的为同性恋辩护的理由,目前,很多人的恋爱已经超越了性别,只要可以达到思想上迷恋,社会家庭的和谐,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第五个发言的就是阿迦通,他以优美华丽的辞藻颂扬了爱神,爱神的本质是:年轻、娇嫩的;善的;不仅有正义,而且有节制;勇敢的;聪明智慧的。我觉得他把爱神描绘的高尚、年轻、美丽、友善,只是致力于堆砌辞藻来赞颂爱神,作者只是想让他为苏格拉底的出场作铺垫。

最后,苏格拉底终于出场了,他先与阿迦通对话,先后驳斥了阿迦通“爱神是美的”和“爱神是善的”这两个观念,从而彻底瓦解了阿迦通的观点。随后他规定了一个爱情的定义作为起点,就是“爱情就是想凡是美的善的永远归自己所有的那一个欲望”(209)。他通过对话的方式论证,顺利地得出了爱情的目的是“追求不朽”,其手段就是生殖,生殖又区分了身体的生殖和心灵的生殖,无论哪种生殖,只是为了永恒地自存自在。我觉得他从个别美得事物开始,然后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个别形体美——两个形体美——全体的形体美——行为制度美——学文知识美——美得本体”,让爱归属于美和善。由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经验性的结论为定义出发,进而逐步的论证,每一步都符合乎逻辑,合乎自然。从头到尾,无懈可击,不仅令人信服,还充满着理性逻辑的色彩。

二、我的感想

读了《会饮篇》,让我看到了这些哲思家对爱的定义和看法。从古至今,爱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永不过时、永不淘汰的话题。文中大家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最后,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了爱的定义和爱情的目的,苏格拉底使会谈达到高潮,给出了无懈可击,令人信服,充满着理性逻辑色彩的观点。令在场的每一个都瞠目结舌,无话可说。他先立论“爱情就是想凡是美的善的永远归自己所有的那一个欲望”,让爱归属于对美和善的追求、欲望。其次,爱情的目的不仅是要在美的对象里面繁衍生殖,使自己得到不朽,更要脱离感性的情感达到理性的高度(心灵孕育),也就是思想智慧在心灵之间的碰撞孕育出美。因为心灵子女比肉体的子女更长寿,更能让爱至善至美,到达不朽。这是一种“理性的爱情观”。

文中无数次提到了同性的爱,并且还为此辩护时高尚的,因为他们所迷恋的不是肉体,是思想;他们所繁殖的不是肉身子女,是思想子女,思想子女可以长寿不朽。对于此观点,我不得说其实不是所有建立在男女基础上的爱就是庸俗的,也并不是建立在同性基础上的爱就是高尚的。对于爱,我很难达到苏格拉底的观

点,爱情就是想凡是美的善的永远归自己所有的那一个欲望。爱是爱一件事物的某一特质;爱是超越事物本身的爱;爱是超越一切的爱。我觉得爱可以超越时间、年龄,跨越国度、性别。但是爱一定要建立在利于社会和谐的基础上,人是一个个体,个体要在群体中才能生存,生存离不开社会。依自己的能力高低,如果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情有可原,但是如果做出危害社会,破坏社会和谐的事是万万不可原谅的。做到包容的爱、广博的爱,爱自己也爱他人,学会用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和存在的美与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px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