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山”龙王山(报中国土族)
更新时间:2024-05-01 11: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李龙王文化山会的举办地点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话说“文化名山”龙王山
祁文汝
龙山耸立势峥嵘,脉发祁连四县横。 背负山河通玉塞,面流湟水贯金城。 雾生碧岫灵常护,雪压丹峰瑞自成。 电掣雷惊潜百怪,龙施霖雨惠苍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王山地处互助县东和、东沟、丹麻、巴扎乡境内。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方圆40余平方公里。从东沟昝扎水库北望,龙王山银峰钻天,高不可攀,其垂直高度达1000余米。最高峰位于巴扎乡一侧的莲花峰,海拔4242米。依次高峰有沙日峰(意望月峰)、阿咪赤列丹日娃梅科峰(红龙峰,驻东海金红老龙王,居五龙之首)、阿咪赤列朵列索峰(白龙峰,驻三龙王北海龙王)、阿咪赤列金开青梅索峰(青龙峰、天格日峰、贵山,驻五龙王西海龙王)、阿咪赤列克美索南峰(黑龙峰和阿咪格年,驻二龙王南海龙王,奇险无比)、阿咪赤列金开梅开索峰(黄龙峰、驻四龙王中海龙王)。山顶有“窈窕女子坐山头,身骑白象望瑶池”、“九峰三池十五龙(王),白象骑(龙)驹驮万吨,福山贵山砣九州”之说。
“赤列崚嶒触九天,碧池幽深贯五洋。雍容华贵棐西陲,禀勃承赕韶华夏。”龙王山以其巍峨、高雄、多龙、奇险、灵秘、清凉、爽意,吸引了陕甘青藏无数信众。然而又因其高险,幽深不测,十之八九望山兴叹。宋代前后汉族称龙王山为“清江山”、“青石岭”,明清称“老龙王山”。土著的土族群众自古以来
- 1 -
一直沿称“赤列”、“赤连”,“祁连山”。龙王山被世代人们赋予了太多的佛道儒文化气息。
(一)昆仑及青稞酒文化现象。传说,龙王山是昆仑山的一枝干,叫承渊山(即赤列山),是西王母在小昆仑山的“悬圃宫”。每当夏季来临,一窈窕女子坐在山头,身骑白象眼望瑶池(青海湖)。有一年西王母在承渊山夏宫宴请三山五岳众仙时,特派她的另一座骑大青鸟(也叫大鹏鸟)到东海蓬莱仙岛采集美食。回归降落时,不慎将一仙物从口中滑落,落在龙王山下,只见那仙物落地生根,不久长出了一片片绿油的麦田,年复一年,皆获丰收,养育了一代代高原儿女。因其归功于大青鸟,人们将这种新物种称之为“青稞”。现在,西王母和她的两个座骑仍然留在龙王山上,以等待它的主人再次光临,它们是“王母观经”、“白象骑(龙)驹”和“大鹏巡山”。人们为了不忘西王母为万民降幅降禄的功德,在明万历四年(1576年),自发的在威远堡县城周围修了四座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九天玄女化身西王母娘娘庙,西王母头戴凤冠,身穿蟒袍,乘坐八抬大轿,群众尊称为“福神娘娘”。据说,娘娘庙彩绘的白象身上的牡丹花就是西王母。大小昆仑山产的紫斑牡丹是我国所有牡丹品种的原始母本。现在西王母已化作高贵纯洁的珠沙牡丹,成为龙王山下千家万户居民庭院天井中宫内的至爱珍品,容不得半点玷污。今天登上龙王山的善男信女们依旧上演着西王母回首遥望古瑶池的姿态。
青稞在龙王山下生根结果后,既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难问题,又演绎出了绚丽传奇的青稞酒文化。传说清康熙年间,互助巴扎地区甘禅寺寺主二世丹麻阿旺丹增赤列(当地人称为济公活佛的转世)来到威远堡天佑德酒坊旁的一家饭馆吃饭,酒足饭饱后,他将由南方仙山的琼浆、西方昆仑山的甘露、东海龙宫
- 2 -
的仙液造化加持袈裟抛入汲水古井以作酒食的回报。自此,这一古井酿出了让人垂涎欲滴的“青稞烧酒”。后来,从杏花村云游到威远堡城南雷祖庙中落脚的八仙,闻知此事后,前去天佑德酒坊一探究竟。八仙循酒香来到天佑德酒坊。“一家造酒,百家品香。”酒坊老板拿出上好的陈酒,倒入“来宾盅”,递给八仙品尝。八仙一一品尝后,咂口称道:“好酒好酒!” 唯有铁拐李摇头说:“酒虽精良,只是缺一物而柔绵无筋骨。”说罢,从酒壶芦中倒出数百粒黑色仙豆,交给酒坊老板。叮嘱道:“以后广播此豆,用它和当地的黑青稞、黑燕麦配料,取与龙王山金红兴雨龙王驻赐的东海龙宫相通的此古井水,可以酿出名扬四海的琼浆玉液。”再后来,“互助出美酒,大曲香古城。”这里的人们用这黑仙豆及瓦蓝色的青稞、黑燕麦酿制出了驰名四方的“风来隔壁三家醉,雨来开瓶十里芳”的“天佑德玉液琼浆”。
就在龙王山的北侧有条直通山下的沟,叫做“元圃”沟。据说清康熙皇帝玄烨前叫“玄圃”。《广雅》云:“昆仑墟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水经注·河水》引《昆仑记》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三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从上可知,玄圃在昆仑上的半山腰,“乃上通于天也”,传说是万神之尊轩辕黄帝的花园。阆风是玄圃中的一座风景,秀丽清凉爽意的空中乐园,登之则灵,能使风雨。唐李康成在《玉华仙子歌》中云:“夕宿紫府云母账,朝餐玄圃昆仑芝。”杜甫也写下了“阆风悬圃与篷壶,中有高堂天下无”的佳句。笔者认为,“北户山”就是今互助县的“北山”(当地群众叫“背(后)山”、“山(背)后”,承渊山就是“赤列山”、“祁连山”的变音。龙王山作为“昆仑山的一枝干”,其西有“沙棠”树、“琅玕”蛋珠石;在其北有黄垭豁,传说中的黄金之地。元圃沟北侧,还有“悬哈山”(白
- 3 -
雕山)。此山壁立千仞,有上古仙人居住的神奇仙洞,龙王山其东南有“福然纳拉”,即太阳升起的地方。龙王山及其周边的北山等地区峰高峡深洞奇川美,山清水秀,草木葱茏,鸟语花香,如同仙境一般,又有丽石翠玉等珍宝,龙王山住有东海兴雨龙王,“能使风雨”,正好符合“阆苑玄圃”、“玄圃积玉”等昆仑山动植物及仙人居住的“极乐园”,即 “极乐世界”的所有特征。
(二)佛道儒文化现象。很早以前佛祖看到人间沙土精怪作害,民不聊生,于是就派琼佛(也叫强沙,即大鹏鸟)前去降妖。琼佛从须弥山出发,飞到龙王山上空。这时琼佛发现沙土精正在山下残害百姓,于是琼佛俯冲下来,从黄土中抓住蛇一样的沙土精飞向天空。此时,沙土精因常年采食日月精华,法力十分高强,它拼命反抗。这样琼佛与沙土精绕地球搏斗了三圈后,琼佛终于降服沙土精。此时缠斗疲惫的琼佛看到翅膀下面的龙王山形如一块浑圆完整的磐石,准备飞落小歇一下再回须弥山向佛祖交旨。那知足刚触地,足下完整的石块已被压到九块千仞绝壁。滚落的巨石飞到了天祝、门源、互助等地界,形成了“华热”(桦林)地区以龙王山为首的十三座著名神山。土乡诗人王新春登上龙上山后咏道:“赤列巍峨势摩天,群龙昂首立云端。高峰披雪迎旭日,深谷藏溪罩暮岚。琼巡峰巅九点烟,龙咏山底五海雨。云雾绕身似相识,土乡处处换新颜。”生活在龙王山下的土族群众,为了感谢琼佛为民除害的功劳,他们用木材制成鸟型,粘纸羽毛,一直供奉在村庙中。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初夏的一天,一位云游得道的仙人来到赤列山脚下,他看到此山云蒸霞蔚,气势不凡。于是他请当地居民引路登上峰巅,经一番巡视后,发现北峰如“白象骑(龙)驹驮万吨”、东至南面有宝山、福山(巅有祭天神台,也叫天格日峰)、贵山环抱,一支驼队满载佛经沿山脊自西向东拾级
- 4 -
而上,附近有“五福捧寿”、“蛟龙拜观音”、“三星高照”、“双龙抱珠”等天造地设般的绝佳景色,唯缺通接天地人和之道。于是,他在北峰龙脊处,盘腿打坐,展经高声诵读,加持斯山。三日后,此仙起身伸指向北峰一指,一金蟾突显石壁(后人叫“金蟾扒壁”),命他守护神山。并对山人说:“石蕴玉而山晖,水含珠而川媚。此宝山石珍水灵,藏龙卧虎,砣九州而祥万民也。”说罢,下山飘然而去。自此,赤列山常有彩虹挂空、绵云飞渡。人们盼雨有雨,盼云有云,真是山泰而民乐。一位龙王山下的前清秀才根据龙王山腰“银沙仙洞”中古代神仙留下的“高峰腰间仙人洞,此洞由来仙人坐。仙人早晚望明月,此把天下封九州”的诗句痕迹,将龙王山列为“威远八景之首”,其赞道:“老龙平掌第一景,毛圾风景半入天。银沙洞中光明观,错卡雪深不计年??
龙王山也是一座天开神奇,雄丽脱俗的神山、灵山和文化名山。其著名景点有:卧佛、“佛手”(五指山)、“白象骑驹”、“王母观经”、“天棺赐福”、“驼队取经”、“五福捧寿”、“猛虎出山”、“三星高照”、“银沙仙洞”、“金童礼佛”、“童子拜寿”、“菩提笑罗汉”、“论经听法”、“双龙抱珠”、“莲峰云海”、“金狮伏魔”、“谈法论道”、“群龙出海”、“飞龙在天”、“大鹏巡山”、“定海神针”、“石壁锁龙门”、“蛟龙拜观音”、 “龙池飞瀑”、 “天门仙踪”、“金鸡独立”、 “龟兔赛跑”、“金蟾扒壁”、“麒麟送子”、“面壁思过”、“天池云影”、“天台佛光”、“彩凤追月”、“仙人椅”、“佛塔山”、“龙门阵”、“石帐篷”、“龙抬头”、“望夫归”、“野人洞”、 “藏獒”等。春天,满山吐芳百鸟鸣,九水分流润四方;夏天,“天若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秋天,晴日野华铺盘锦,山如渥丹灿若霞;冬天,琼楼玉宇超空灵,月坠峰巅若悬镜。龙王山日出、云海、雾凇、佛光等神奇现象变化莫测,尤其在雨雾之间,晨暮之中,远眺近观,如蓬莱仙境,或
- 5 -
琼楼玉宇时隐时现,或一山湖水,超然空灵;或草木成林,牛羊满山;或数位仙人穿梭,或无数士兵披甲执鋭。夏季,山下大雨滂沱,山坡云雾绕身,山巅却晴空万里,眼前彩霞白云飞舞。所以,龙王山下的群众大清早一看见龙王山顶吞云吐雾不化时,就会说:“龙王山戴帽,庄稼人睡觉。”若见龙王山上马槽沟内流出清水来,必然会下雨;若遇连天阴雨,此沟又突然流出清水,次日必然天光放晴。
(三)崇尚龙王的文化现象。关于龙王来龙王山的主要传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相传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一位老婆婆拾巨卵回家养育,得男儿名橛。后刘渊征民夫筑城,八岁的橛儿应募,一夜城好。刘渊妒其才,欲加害,农历六月十三日追至祁连山(今赤列山,即龙王山),橛儿显龙形钻向山头石缝。刘渊拔剑斩之,截断龙尾,一股泉水喷涌而出,形成了山上的“天池”,次山便名为龙王山;另一种说法是一般普遍认可的说法:明万历八年(1580年),今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来了五位身着藏服的神人,他们为大庄、姚马等邻近村庄做了许多好事,后来突然消失。佑宁寺的一世松布·丹曲嘉措活佛说这五位人乃是五海龙王,如将他们的模样用上好木雕刻成塑像后,可保佑一方平安,于是一些村民便将这五人模样雕刻成像供在庄内庙中。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建立佑宁寺时,这些龙王已被松布·丹曲嘉措及迦色·端曲结坚措活佛赐封“赤列格年”龙王山神安置在了赤列山上,设立峨博。每年农历六月十三、十四日,分别是龙王的拜寿日和祭峨博日。届时,邀请敏珠儿、土观、松布、却藏、尼玛僧等活佛在龙王庙或龙王山上念经祭祀。为此,有四部专门为地方保护神赤列桑诵读的佛教经文:第一部是迦色·端约曲结坚措活佛撰文的《赤列格年端茶经》,第二部是三世土观罗藏却结尼玛撰文的《山神赤
- 6 -
列端茶经》,第三部是却藏·阿旺图旦昂秀活佛撰文的《山神赤列的大桑经》,第四部是加华奎智(别各仁增多吉)宗密师撰文的《山神赤列格年端茶经》。这四部经文的主要内容是请求龙王要施舍神力保护地方百姓,使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若遇大旱之年,互助县东山、东沟、、林川等地的群众,请上本村的娘娘、龙王神祗,拿上供品,奇数的男子头戴杨柳帽,赤脚步行到赤列山顶,在天池中请求五海龙王为万民普降甘露。解放前,取雨活动规模大,规制严,走在路上有专门诵词,如“一朵儿杨柳,两朵儿云呐!大家取雨,救万民噢!东海龙王、西海娘娘(西王母)??”取雨队员路过的所有村庄,都要设坛准备斋饭,将剩余斋饭撒在沿途旷野等。与此同时,并将威远堡娘娘庙中供奉的西王母神像用八抬大轿抬至广场中心位置进行祈求“天降甘露”。
在龙王山下供奉龙王神轿的汉、土、藏族村民们,其生产生活中已处处离不开龙王爷的庇护,龙王信仰已深深地嵌入他们心灵的深处:挡暴雨、求医、勘查坟茔、和吉日、确庄廓(看住宅风水)、求妻、求子、求学、求职、求财、求找人找物等。村民们在繁忙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敬仰着龙王,以其抚慰着他们憨厚老实而又脆弱的心灵。
(四)口头游牧及农耕文化现象。龙王山不仅是寰球五龙俱全的十三座神山之一,也是一座宝山。山上盛产各种美石、天山雪莲、藏雪莲、红景天、旋风草、黄芪、野芹菜、野萝卜及岩羊、白鹿、雄鹰、灵雀、雪豹、瞎熊、九尾神兽等,还有肥美的高山牧场。千百年来,龙王山“月缺不揽光,肉肥不藏骨”,以它如满天星斗般的花岗岩石为四县一市的百姓、寺院、酒坊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磨扇、手推石磨、碌碡、柱顶石、石础、石条、石臼、石碑等。所以,龙
- 7 -
王山养育了一方百姓,这里的群众也十分感恩这座神山。龙王山下的土族群众,几乎所有的歌词中都有龙王山的赞词。如:“赤列布神山山顶上,吉祥神马在奔腾,这是什东拉欠桑赐予的马;赤列布神山山坡上,吉祥神牛在狂奔,这是哇仁次桑赐予的牛;赤列布神山山底下,吉祥神羊在撒欢,这是秀鲁日坚桑赐予的羊”;“看赤列布山顶峰,好像活佛戴僧帽;看赤列布山腰间,好像武将持兵器;看赤列布山麓间,好像闺女戴头饰;”“龙王山高得很啊,青稞酒香得很”;“种上珍珠般的青稞酒哟,酿上美酒献给龙王山神”;“天地龙神酒一盅,清风细雨降均匀;皇帝万岁酒一盅,国泰民安四海安;先人先祖酒一盅,孙子儿女满堂红。”
如今真正为“天山之尊”、“祁连之源”的龙王山所在地互助县已今非昔比,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38万土乡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县域经济高速发展,文化事业日新月异,“中国土族,彩虹故乡”这一互助品牌享誉华夏。龙王山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必将更加奕奕生辉,造福神州亿万人民。
- 8 -
正在阅读:
“文化名山”龙王山(报中国土族)05-01
炉石传说平民版圣骑快攻卡组推荐04-10
山东省滨州市地产项目前期物业服务合同05-18
改革牛羊生产课程考核方式,构建3-4-3形成性考核模式10-11
土力学基础沉降量复习题08-26
统计学(章节练习题)04-30
2017-2018学年高中数学必修4学案全集(25份,解析版) 北师大版1(优秀教案)01-07
Revit2014楼板、 天花板的画法05-1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土族
- 名山
- 王山
- 中国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