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复习重点

更新时间:2024-01-12 02: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共政策复习题

1. 什么是公共政策?

在本教材中,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 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1)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2)什么事公共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3)公共政策的作用 3.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①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③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4. 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②管制功能

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1)积极性管制;(2)消极性管制。 ③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④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

1 / 14

“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5. 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①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一种权利的相互制约,有一定的规范。 ②公共物品 ③公共职能 ④公共问题

⑤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⑥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⑦公共秩序 ⑧公共治理 6. 怎样区分公共问题与私人问题?

公共问题具有公共性,私人问题具有私人性。 7. 什么事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它是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8. 公共政策如何分类?

⑴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⑵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⑶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⑷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⑸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9. 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

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确立最低工资标准、给公共住宅计划拨款或者给农民提供收入补贴等政策)(制定和执行都有一个过程)

象征性政策并不交付表面上似乎要交付的东西,也不分配有形的利益。这些政策多涉及人们珍视的一些价值观,如和平理念、爱国主义和社会公正等。(一制定就生效执行) 10.管制性政策有哪些形式?

⑴某些管制性政策提出了行为的基本准则,即指定应该采取哪些行动,或命令不得采取哪些行动。

⑵消费者保护政策能用来说明管制政策存在的另一些差别。

⑶某些管制性政策,比如限制企业进入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的政策,是通过将利益付与某些人,而拒绝给予另一些人的决定来加以贯彻实施的。

11.什么是政策分析?

政策分析是(policy analysis)对政策的调研、制订、分析、筛选、实施和

2 / 14

评价的全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又称政策科学。政策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对备选政策的效果、本质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它是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筹学和系统分析侧重于对系统进行定量分析,政策分析则侧重于对问题的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新的政策方案和解决途径。 12.政策分析有哪些特征?

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⑵复杂的学科背景 ⑶多构架的研究方法 ⑷广阔的研究领域 13.如何进行政策分析?

(1)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

①经验的方法; ②实证的方法; ③规范的方法。

(2)政策分析的具体方法

①检测(描述) ②预见(预测) ③评估(评价) ④建议(开方) ⑤问题建构(定义)

14.政策分析有哪些基本步骤?

①定义问题 ②收集证据 ③分析原因 ④评估政策 ⑤开发方案 ⑥结果预测 ⑦择优选择

15.思想库有什么作用?(一般了解)

⑴生产思想,就是通过研究和分析形成新的政策主张,并且力图使这些主张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决策者的青睐。

⑵教育公众,教育公众的功能既是针对普通百姓的,也是面向决策者和社会精英的。

⑶汇集人才。第一,培养未来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第二,网罗社会各个阶层的精英,充当权势集团的“俱乐部”。第三,为前政府官员提供容身之处,为新政府输送官员,充当人才“中转站”。 16.思想库有哪些类型?(一般了解)

⑴官方思想库 ⑵半官方思想库⑶民间思想库⑷国际思想库 17.什么是公共政策理念?如何在政策实践中贯彻这些理念?

生命之尊 公平至上 民主为用 法治优先 诚信为基 宽容为怀 自由为体 民生为天 以人为本 和谐为贵 18.如何划分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的分类多以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者进行划分 19.官方决策者包括哪些机构?

立法机关 行政决策机关 行政执行机关 法院 20.非官方参与者是谁?

3 / 14

利益集团 政党 公民个人 大众传媒 思想库 21.大众传媒有什么特点?

⑴传媒是传播政府政策意图的有效工具。现代公共决策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因而需要政府把其政策意图及时、迅速、广泛、有效地告知公众,以得到必要的反馈。近凭机构自身的宣传渠道是不行的,必须借助现代化传媒工具。 ⑵传媒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它能及时有效地向官方决策者反映社会所需和公众所求,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的依据,从而公共政策的内容,使政府出台的政策更加符合公众的实际需要。

⑶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舵它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传达着一定的思想和情感,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的宣传力量。借此,官方决策者得以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从而有助于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 ⑷传媒是社会信息分配的中枢。社会公众和各种利益实体往往需要借助传媒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传媒利用自己优先或抢先获得信息的有力作用,能够有效影响利益集团和普通公众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22.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有哪些途径?

①以主权者身份,通过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的权力。

②通过代议形式,推选参与政策制定,间接行使个人的权力。

③使用威胁手段,如参加请愿、示威、罢工、罢课等活动,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

④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⑤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进行多方游说等手段,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导向。 ⑥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或理论指导。 23.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其关系而言,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

⑴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⑵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⑶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⑷最后,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24.哪些环境因素会对公共政策构成影响? 地理环境的影响

经济环境的影响

4 / 14

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影响 社会变迁的影响 国际环境与公共政策

25.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有何不同?

具体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对原型是一种形象的说明,突出表现了模型的相似性特征,而抽象模型主要是指用语言、符号、图标、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26.模型有哪些作用?

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认识和分析公共政策产生的社会效果,思考和预测公共政策未来的发展。

不同的模型体现了对公共政策思考的不同角度,为政策分析提供了多种研究途径,为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过程的联系架起了一座座桥梁。 27.传统理性(纯粹理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 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因为是整体,才会有一致性的价

值判断,如果是群体就必然会出现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因而在目标选择和最优认定方面产生分歧。 (2) 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表现在他们具有完备的知识和信息,能穷尽备选方

案并预测所有结果。 (3) 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 (4)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5) 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28.传统理性有哪些实际障碍?

⑴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由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⑵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由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⑶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主要表现为:①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 ②人的记忆能力有限。

⑷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⑸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29.解释“有限理性”的概念。

西蒙认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这并不是因为决策者头脑糊涂,一个富有理性的人,如果能够同样顺利地求优的话,就不会止步于满意;如果能够得到最好,就不会停步

5 / 14

于次好或比较好。原因是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人们并不是“不想干”,而是他们“无法干”。 30.“有限理性”有哪些行为表现?

人的理性实际上市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这种有限理性在决策过程中的表现是:

(1) 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

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 (2) 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力所能及

的问题求解活动,寻找尽可能多的决策方案。 (3) 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如果A

是先于B提出来的,A又是满意方案,那么就不会再花时间去考虑B,哪怕B比A更好。

31.渐进模型具有哪些特征? (1) 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

为基础,不能重新起火另开张,政策要有承继性。 (2) 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政策制定并不强调有所创新,但也不

是无所作为,只是更关注对现行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以弥补现行政策的不足或缺陷。 (3) 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政策制定不是金口玉言,一劳

永逸,而是要注意反馈调节,在试探和摸索中前进。 32.什么是社会问题?

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中权力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对某一社会情况的关注程度及其看法态度,有时候能够把某一社会情况直接推上社会问题的舞台。 33.社会问题具有哪些特征? (1) 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2) 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3) 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 (4) 社会问题是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5) 社会问题的形成具有阶段性特征 (6) 社会问题多带有系统性特征 34.问题确认包括哪些步骤?

⑴问题察觉: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

6 / 14

⑵问题界定:首先,需要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类;其次,需要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诊断;最后,需要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质问题。

⑶问题描述: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运用数字、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35.利益集团在议程建立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任何利益团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在社会中它们寻求着某种合理的平衡状态。如果出现的某种情况威胁到这种平衡状态的存在,那么它们就肯定会做出必要的反应。此外,某个利益团体从政府那里得到一定的特惠政策时,其他利益集团也有可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在体制改革和机构重组当中,利益团体的作用能够得到更为直观的表现,争权夺利的斗争完全表面化。 36.公民个人如何推动政策议程的建立?

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的。当某人遇到一个私人性质的问题时,他还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比如将自己的问题告知公众和媒体,或将与之有类似看法的人组织起来,掀起一场群众运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抗议,或以正当形式展开对话并提交政策议案。上述的行动很可能会导致反对意见的出现,从而形成讨论的局面,许多人就这样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到了这一事务中。另外,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所谓非正式关系,是指超出法定组织制定和工作程序的人际关系。通过这类关系,个人所提出的问题很有可能被决策者列入政策议程。这是因为非正式关系的突出特点就是相互的亲近与信任,有很强的互动作用。尽管利用非正式关系建立政策议程并非正常现象,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 37.政策议程的内在触发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1) 自然灾害 (2) 经济灾难 (3) 技术突破 (4) 生态变迁 (5) 社会变迁

38.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1) 战争行动 (2) 地区与国际冲突 (3) 经济对抗 (4) 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39.政策议程的建立会遇到哪些障碍? (1) 政治原则的偏离 (2) 价值体系的排斥 (3) 政府体系的封闭

7 / 14

(4) 承受能力的超重 (5) 表达方式失当

40.举例说明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 (1) 信息原则(1997 火烧大兴安岭 官僚主义 国投巨资 再造其貌 欺上瞒下

套取巨款 虚假信息) (2) 系统原则(丁渭工程) (3) 预测原则(预测唐山大地震) (4) 客观原则(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5) 智囊原则(美兰德公司准确预测中国将出兵朝鲜,苏联首颗人造卫星发射

时间) (6) 择优原则(美国处理古巴导弹危机) (7) 效益原则(经济、社会) (8) 可行原则 (9) 兼听原则(通用斯隆)

(10)时效原则(艾森豪威尔诺曼底登陆) 41.简述经验思维的特点与作用。

经验思维的特点在于经验的联想和经验的迁移。

经验的联想适用于处理重复性的工作。 经验思维方式简单实用,但适用范围有限,局限于重复的和可类比的事物。 42.举例说明什么是价值判断,什么是事实判断。(P225-P226)

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决策的首要前提。价值判断不仅在决策的开始阶段存在,而且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持续。价值判断常常表现为价值目标的选择。

事实判断依赖于明显的客观标准。 43.事实因素与价值因素有何区别?

所谓事实因素是指在决策活动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所谓价值因素是指决策者的个人好恶。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价值前提是从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做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事实前提则是从能不能和可不可以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客观实际的条件。因此,常有具备了价值前提却缺少事实前提或与之相反的情况出现,使决策活动难以进行。

⑵认识形势的表现不同。事实前提的判断依赖于明显的客观标准,所以往往容易达成共识。价值前提的判断则更多地依赖于人们的价值体系,所以经常引起冲突和矛盾。

⑶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8 / 14

44.政策方案的设计需要把握哪些要点? (1) 成本:方案需要考虑的成本和效率问题。 (2) 稳定性:方案的抗干扰性及目标的可持续性。 (3) 可靠性:在既定时间段实施方案的可能性有多大。 (4) 牢固性:如果执行中方案部分失灵或受损,该方案能否持续。 (5) 灵活性:方案的伸缩余地多大,目标和手段能否改变。 (6) 风险性:方案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 (7) 传播性:方案是否容易被理解,沟通是否有困难。 (8) 功效性:方案的价值表现及其伦理特征,解决问题的是非界限。 (9) 简单性:方案是否易于操作和执行。

(10)相容性:方案是否与现行相关政策及其目标、手段衔接或相容。 (11)可逆性:方案执行中阶段性目标和程序的相互替代性。 (12)强韧性:方案是否适应不同环境和条件。 45.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包括哪些内容?(P237)

⑴政治可行性,即政策方案获取政治资源支持的程度(获得合法地位和被政策执行机构接受的可能性)和对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⑵经济可行性,即政策执行中获取政策资源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一般性资源(人力、财力和物力)和特殊资源(信息资源等)。政策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等多种内容。

⑶行政可行性,即政府行政部门在执行能力和工作效率方面的支持程度。 ⑷法律可行性,即政策方案是否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和条款。 ⑸技术可行性,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

⑹社会可行性,即社会对政策方案的认同和支持的可能性。其中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46.听证一般包括哪些具体步骤?

①通知 ②确定听证代表 ③听证会举行 ④听证笔录 47.座谈会与论证会有何区别?

座谈会:由于座谈会形式在我国为民众所广泛熟悉,因此采用座谈会形式听取公民对行政立法的意见可能是行政立法的首选程序。

论证会:论证会,即邀请有关专家对行政立法草案内容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研究论证,做出评估。

论证会与座谈会有所不同,参加座谈会的人员与所讨论的行政立法草案之间具有较直接的利害关系。

48.政治系统取得合法性有哪些途径?

一是依据合法和合理的程序取得政权,如运用民主政治方式通过竞选获取公职;

9 / 14

二是依据社会的传统习惯取得政权,如封建王朝子承父业的统治惯例; 三是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人物取得政权。

49.从狭义角度讲,政策合法性应包括哪些内容? ⑴合法的决策主体

一般而言,主要从六个方面考察主体的合法性:管理职能、机构设置、人员组合、权责体系、组织经费、运行规则。 ⑵合法的政策程序

程序之所以重要,主要因为它是规范决策组织行为的有效途径。如果没有程序作保证,公共政策的制定就很有可能演变成随机性行为,使个人或少数人的意愿凌驾于组织目标之上,个人行为代替组织行为。 ⑶合法的政策内容

政策内容的合法主要是指政策应与国家宪法和现行法律相一致,在内容上不发生抵触。不仅要符合有关的法律原则,而且要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 50.什么是政策执行?行动学派和组织理论学派有何不同?

政策执行是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包括使政策作用于目标群体(例如,正经历金融危机的金融机构)以及使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行动学派:行动学派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指导性作用,强调政策执行的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强调政策行动只有坚强有力、行动方法切实可行,就可以较为顺利地实现政策目标,合理的政策执行活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策决定的局限和无能。

组织理论学派: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执行机构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要看能否理解和领会政策,能否具有执行的积极性,客观上要看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是否拥有足够的执行能力。 51.政策执行有何特征? (1) 对象的适用性 (2) 执行的灵活性 (3) 执行的有序性 (4) 过程的动态性 (5) 执行的协调性 (6) 执行的时限性

52.政策执行有何作用? (1) 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2) 检验政策成效 (3) 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53.政策资源包括哪些内容? (1) 经费资源

10 / 14

(2) 人力资源 (3) 信息资源 (4) 权威资源

54.政策执行有哪些手段?

⑴行政手段。所谓行政手段,就是通过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管理的惯用方式(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规章等形式)按照系统、层次、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⑵经济手段。所谓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利益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

⑶法律手段。所谓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形式(法律、法规、行政立法、司法仲裁等)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⑷思想教育手段。思想教育手段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常用形式有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批评与表扬等。在运用思想教育手段的时候需要重视目标群体可能产生的逆反心理。

55.对政策执行人员有哪些素质要求?(P314) (1) 政治素质 (2) 品德素质 (3) 知识素质 (4) 能力素质 (5) 心理素质 (6) 身体素质

56.什么是目标群体政策认同和政策抗拒的缘由? 政策认同的缘由:(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

约 (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 (4)成本收益的权衡 (5)大局或整体的考虑

(6)避免受到惩罚 (7)环境条件的变化 政策抗拒的起因:(1)合法性危机 (2)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 (3)社会心理负担过大 (4)政策执行存在偏差

(5)政策自身存在缺陷 (6)政策评估存在问题 57.政策执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 明确既定目标 (2) 注意政策整合 (3) 克服法律迷信 (4) 克服“积事”之弊 (5) 完善信息沟通

11 / 14

(6) 加强权利制衡 (7) 弥补执行真空 (8) 向“钻空子”的人敬礼 58.举例说明什么是政策评估。

所谓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做出基本的判断。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 59.政策评估包括哪些内容?

指标 信息 测定 分析 建议 60.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评估? (1) 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2) 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 (3) 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 (4) 政策评估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 (5) 政策评估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61.政策评估有哪些类型?

从评估组织的活动形式上来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非正式评估与正式评估; 从评估机构的权力、地位角度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前评估与后评估。 62.政策评估标准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⑴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

①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②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③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⑵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

①政策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

②政策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政策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的团结

④政策是否有利于保持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⑤政策是否坚持了社会公正的原则 63.政策评估有哪些方法? (1) 前后对比法:

简单对比分析 投射对比分析 “有——无”对比分析

实验性对比分析 (2) 专家评估法

12 / 14

(3) 目标群体评估法 (4) 执行群体评估法 64.政策评估有哪些步骤?

计划与准备 组织与实施 总结与报告 65.政策评估障碍何在?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⑴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⑵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⑶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 ⑷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⑸政策主体及相关人员的抵制 66.举例说明什么是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指的是在公共政策领域里发生的终结现象。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终结有一定的区别,即政策终结不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现象,而是一种人们的主动性行为,是人们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旨在提高政策绩效的政策行为。

67.政策终结针对的是哪些情况?

⑴已经实现了政策的既定目标(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⑵发现政策背离的既定目标(可能是完全失败的,政策执行得越好,离目标可能越远);

⑶发现政策完全是多余的或者是无效的(有它没它可能一个样,政策完全成了一种摆设);

⑷发现政策的实施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问题(不太合理的地方太多,副作用太大,为治小病致人大病,不是良药而是毒药)。 68.为什么要进行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终结宣告旧政策的结束;二是预示着新政策的启动。 政策终结的作用:(1)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 (2)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

(3)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 69.政策终结包括哪些对象?

⑴权力与责任 ⑵政策功能(服务与管制) ⑶相关组织 70.政策终结有哪些表现形式?

①废止 ②替代 ③合并 ④分解 ⑤缩减 71.政策终结障碍何在? ⑴心理方面的障碍

心理方面的障碍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者,他们为原有政策的制定花

13 / 14

费了心血,感情上不易接受它的失败。且承认政策失败则等于承认自己工作的失误,这可能对权力地位构成负面影响。二是政策执行者,他们在执行过程中倾注了智慧和精力,对工作成果倍感珍惜。三是社会中的政策受益者,他们囿于既得利益,自然会站在政策终结的对立面。 ⑵组织方面的障碍

政策执行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具有寻求生存和发展,以及自我扩张的本性。组织的这种行为惯性,对政策终结会构成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当政策终结威胁到组织生存时,来自组织方面的阻力会骤然增大。 ⑶社会方面的障碍

当政策面临终结时,社会上的反对势力会自然地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多钟利益集团的联盟,共同抵制政策的终结。 ⑷法律方面的障碍

任何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任何组织的建立与扩展,都是通过一定法律程序进行的。同样,一项政策的废止,一个组织的撤销也必须经过一套法定的程序。耗时费力非常复杂 ⑸资源方面的障碍

政策的终结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沉没成本,二是终结行为本身的消耗。决策者在这种压力下,改变初衷,放弃终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72.政策终结应如何进行? (1) 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 (2) 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 (3) 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 (4) 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 (5) 做出必要妥协,降低终结成本 (6) 建立政策保质期,政策终结制度化

14 /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pn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