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

更新时间:2024-06-20 20: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原则不包括( B )

A.学科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B.保守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批判与吸收相结合原则

2.从数量上研究确立计算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不包括( D ) A.劳动价值学说B.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理论 C.按劳分配原则 D.劳动简化理论

3.人力资本理论基本出发点是( C )

A.重视土地和人口数量的作用B.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作用考试大论坛

C.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D.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 4.政府调节教育供求矛盾的依据在于(A )

A.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B.教育属于“公共产品”

C.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矛盾D.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 5.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论述不正确的是( D )

A.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B.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C.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有效形式D.教育决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6.教育产业的特殊性是有其三个基本特性决定的,即教育是基础性产业、间接性产业和(A )

A.多效性产业B.第三产业C.专业性产业D.独立性产业

7.需要着重考虑中等教育学校网点结构和布局,逐步普及中等教育并使中等教育结构趋于合理的地区是( A )

A.城市、沿海各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少数发达地区B.经济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

C.经济发展中地区D.贫困地区

8.下列各项不属于教育公用经费的是( D )

A.公务费B.业务费C.设备购置费D.人员补助工资

9.教育投资相对量与经济指标增长相比,发展趋势是( C ) A.相对迟缓B.相对滞后C.超前速度增长D.平行速度增长 10.集权制国家义务教育投资主要来源于( B )

A.地方政府 B.国家或中央政府C.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 D.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占一半左右

11.学生已满法定劳动力年龄因受教育而放弃的就业收入的成本是( D ) A.教育物质成本B.教育社会成本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 C.教育直接成本D.教育间接成本 12.计算升学率的公式是( B )

13.学校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前提条件是( A ) A.正确教育投资的宏观决策 B.完善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 C.建立最佳的人力、物力结构D.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14.高等教育的生均成本随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教师比的提高而( A ) A.呈下降趋势B.呈上升趋势C.呈稳定趋势来源D.呈起伏趋势 15.决定个人是否接受教育或受某种级别类教育的依据是( A )

A.教育个人收益B.教育经济效率C.教育社会效益D.教育经济投资经济效益

1.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计量经济学B.人力资本理论C.劳动价值理论D.教育资本 2.教育经济学在中国开始逐步涉及与展开的时间是( C )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3.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是由于教育劳动具有 ( B ) A.生产力B.劳务性或服务性C.使用价值D.消费性 4.最早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是, (C ) A.贝克尔《人力资本》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

C.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 D.欠雷《投资决定的正规标准》

5.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 B )

A.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B.社会与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目的不同

C.教育供求间存在矛盾D.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6.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是( D)

A.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B.1982,奈斯比特《大趋势》 C.1986,福莱斯《高技术社会》D.1996,“经合组织”年度报告 7.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纽带是( B )

A.科学技术市场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C.物质形态商品市场D.服务市场 8.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 D )

A.社会生产关系制约B.政治制度制约C.生产力水平制约D.社会经济结构制约

9.教育投资只有通过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C ) A.周期性长特B.弹性大特点C.间接性特点D.长效性特点 10.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和客观依据是( A ) A.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B.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C.科学技术水平 D.社会人口

11.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中居中心地位的是( C ) A.个人 B.群众C.国家或政府D.企事业单位 12.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 B ) A.教育投资B.教育成本C.教育收益D.教育分配

13.分析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匡算法和( B ) A.“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B.实算法C.费希洛计算法D.舒尔茨计算法 14.最理想的学校规模类型是( B )

A.规模过大稳定型B.规模适度稳定性C.规模适度成长型D.规模过小成长型

15.社会平均劳动简化比计算公式是( D ) A.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某准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

B.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 C.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 D.平均劳动简化=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简化比×各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百分比(按教育程度)

1.教育经济学萌芽于( A )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2.确立教育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理论基础是( C )

A.’扩大再生产理论B.人力资本理论C.社会再生产理论D.劳动价值学说 3.首先阐释“人力资本”特定含义的是( A ) A.舒尔茨B.贝克尔C.沃尔什D.丹尼森 4.教育的个人需求动因不包括( A )

A.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B.精神生活的需求C.物质生活需求D.社会地位需求 5.我国教育供求关系有两个主要矛盾: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和 ( D )

A.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B.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矛盾 C.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矛盾D.教育供求中的结构性矛盾

6.提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这一论断的是( A )A.马克思B.恩格斯C.托夫勒D.奈斯比特 7.教育对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主要作用是( D ) A.提高劳动者劳动熟练程度B.提高人才专业化水平

C.提高劳动力报酬D.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改变劳动力形态

8.教育投资从投资对象来说,构成部分包括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和( B )

A.国家投资B.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C.个人教育投资D.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 9.义务教育发展规模指标的公式是( A )

10.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1985)资料分析计量,1983年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 A )A.5.7% B.6.0% C.4.0%D.5.0% 11.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财力构成中的公用消费部分的是( D ) A.职工福利费B.奖金C.工资D.业务费 12.考查教师工作效率的指标不包括( A )

A.教师利用率B.教师平均课时数C.教师平均课程门数D.教师平均班级数 13.某些教育资源的运用至少须采用一个单位,不能因需求不足一个单位而将其分割使用,体现了教育资源的( D )A.有限性B.适当性C.整体性D.不可分性

14.沃尔什的教育收益计算法,称为( C )

A.余数分析方法B.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C.现值折算法D.“费用——效率”分析计算法

15.师资优化组合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教师劳动定额和( A ) A.实现教职工编制的合理定员B.逐步建立起教师劳动力市场

C.建立健全的社会激励机制D.建立健全的社会竞争机制来源:考试大

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是( D )

A.经济分析法 B.教育研究法 C.经济计量和教育统计法 D.调查研究法

2.直接导致西方教育经济学诞生的是( B )

A.人力资本理论B.计量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D.劳动生产理论 3.衡量劳动力的价值,主要看( C )

A.劳动力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B.劳动力子女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C.劳动力所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D.劳动力总价值 4.人力资本的核心是( D )

A.人力投资B.物力投资C.生产投资D.教育投资

5.舒尔茨认为,决定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相对投资量的主要是( B ) A.投资比例 B.投资收益率 C.投资量 D.经济结构 6.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不包括( D )

A.社会人口状况 B.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C.政策导向D.物质生活需求 7.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应该由( A )

A.政府提供 B.市场经济机制配置 C.社会经济支持 D.政府和市场经济机制配置共同提供

8.教育投资大不一定就能适应物质生产的需求,教育投资与物质生产过程具有一定伸缩性,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B )

A.周期性长特点B.弹性大特点C.间接性特点D.长效性特点

9.教育事业经费含在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经费项目中,最终构成( C ) A.教育基本建设经费 B.教育事业经费 C.社会消费基金 D.社会积累基金 10.下列各项不属于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静态指标的是( C )

A.社会总产值 B.财政总支出 C.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1.衡量一个国家义务教育投资比例,主要有两个指标:生均教育经费和( C ) A.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B.初等教育事业费占整个教育事业费的比例 C.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总量中的比例 D.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12.计算学生的机会成本,一般开始于( C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13.教育成果质量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B )

A.人才费用质量系数 B.人才费用质量系数

C.年度教育事业费利用效率 D.年度教育事业费利用效率 14.规模效益的好坏完全取决于( D )

A.教育资源的适当运用B.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C.投资与收益的比例D.资源内部分配是否合理

15.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劳动力人数和( D )

A.劳动力熟练程度 B.劳动力能力 C.劳动力教育程度 D.劳动技术装备 1.世界上最早运用统计方法研究教育经济意义的人是 【 B 】 A.舒尔茨 B.斯特鲁米林 C.丹尼森 D.布劳格 2.西方研究教育经济学最早的论文是美发表的 【 D 】 A.贝克尔《人力资本》 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

C.斯特鲁米林《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D.沃尔什《人力资本观》 3.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非生产领域的经济学的观点属于 【 A 】 A.从属学科论 B.独立学科说 C.边缘学科说 D.交叉学科说 4.以下不属于教育经济学是研究对象是 【 B 】 A.教育领域的经济问题 B.教学规律

C.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D.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

5.首次进行较为系统和较为专门分析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是 【 D 】 A.舒尔茨 B.斯特鲁米林 C.丹尼森 D.亚当.斯密

6.“用之于人的教育投资,是最有效的投资,在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 就是对人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这是哪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 【 C 】 A.李斯特 B.萨伊 C.马歇尔 D.马克思

7.“复杂劳动等于多倍或自乘的简单劳动:,持此观点的理论是 【 C 】 A.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B.沃尔什的人力资本理论 C.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D.韦锥的教育经济学思想

8.舒尔茨用”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估算美国1929-1957年经济增长中, 教育做出的贡献约占 【 D 】 A.20% B.25% C.28% D.33%

9.丹尼森于20世纪60年代初,运用因素分析法进行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 分析,估算出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中教育的贡献约占 【 A 】 A.23% B.35% C.28% D.33%

10.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产生的标志是 【 A 】 A.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韦锥出版《教育经济学》 B.1935年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C.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用统计方法研究教育的经济意义 D.舒尔茨用实证方法证明了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

11.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经济学“主流派”的理论基石是 【 D 】 A.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B.社会资本理论C.社会化理论 D.人力资本理论 12.强调劳动力个性特征培养的一种人力资本理论是 【 C 】

A.筛选假设理论 B.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C.社会化理论 D.经济增长理论

13.将教育与收入的关系描述为““教育——劳动生产率——工资”是以下 哪个理论? 【 B 】

A.信号理论 B.人力资本理论C.经济增长理论 D.经济发展理论

14.我国最早出现“教育经济学”这个概念是1934年在《中国教育之经济观》一书中,由以下哪位提出? 【 B 】 A.杨贤江 B.古楳 C.蔡元培 D.梁启超

15.1984年9月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在黄山正式成立,1985年学会与华中师大联合创办的 杂志正式出版发行。 【 C 】

A.《教育经济学》 B.《教育研究》C.《教育与经济》 D.《教育与经济学》 16.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称为 【 A 】 A.GDP B.GNP C.CPI D.HDI

17.教育投资只有通过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 C 】 A.周期性长特点 B.弹性大特点 C.间接性特点 D.长效性特点 18.反映政府教育投资水平的指标是教育支出占 【 D 】 A.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B.国民收入的比例 C.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D.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19.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及个人分别承担教育费用,称为【 C 】 A.教育成本补偿 B.教育投资分配 C.教育成本分担 D.教育成本核算 20.教育投资的主要来源是 【 A 】 A.国家财政性拨款 B.学生学杂费

C.校产收人用于教育支出 D.厂矿企业单位教育投资 21.小学在校生人数占适龄儿童人数的百分比是 【 B 】 A.入学率 B.毛入学率 C.净入学率 D.识字率 22.以下选项不属于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的是 【 D 】 A.正规教育 B.在职培训

C.劳动者的迁移 D.应聘者对自身形象投资

23.正式使用了“人力资本”概念并着重研究了教育与个人收益的关系的经济学家是 【 A 】

A.雅各布.明瑟 B.西奥多.舒尔茨 C.丹尼森 D.贝克尔 24.劳动力供给是指 【 C 】

A.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劳动力数量。 B.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提供给市场的劳动力数量。

C.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劳动力数量。 D.劳动者愿意并能提供的劳动时间。 25.教育需求是指 【 B 】

A.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机会的需要

B.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机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C.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机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D.个人对教育机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26.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称为 【 A 】 A.结构性就业问题 B.一般性就业问题 C.特殊就业问题 D.过度教育 27.教育投资是一种 【 C 】 A.纯消费性投资 B.纯生产性投资

C.消费性与生产性兼有的投资 D.可以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投资 28.教育投资具有连续性、递增性、固定性和 等四个特点。【 B 】 A.非盈利性 B.非营利性 C.非赢利性 D.消费性 29.教育投资的三大主体是 【 D 】 A.政府、家庭和学校 B.学生、家长和政府 C.企业、社会和国家 D.政府、企业和个人家庭 30.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C 】 A.利益获得原则 B.能力支付原则

C.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 D.自愿原则

3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存在的理论基础是 【 A 】 A.免费教育 B.成本分担 C.成本补偿 D.公共财政理论

32.学生本人、家庭、亲友为学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学费、杂费、书籍文具费、文体费、交通费、住宿费、生活差距费等构成 【 A 】 A.个人直接成本 B.个人间接成本C.机会成本 D.社会直接成本

33.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称为【 B 】 A.变动成本 B.机会成本 C.直接成本 D.货币成本 34.因增加1个学生而追加的成本叫做 【 D 】 A.机会成本 B.社会成本 C.资本成本 D.边际成本

35.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学生数量的范围内,费用发生总额不随学生数量的增减而变化,保持相对稳定的成本称为 【 C 】 A.机会成本 B.变动成本 C.固定成本 D.边际成本

36.财政年度内由教育的经常支出而发生的成本称为 【 A 】 A.经常成本 B.资本成本 C.物质成本 D.货币成本

37.根据学校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料,按教育成本的内容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教育成本的方法叫做 【 B 】

A.实算法 B.匡算法 C.现金核算法 D.会计核算法

38.教育经济效益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和 【 C 】

A.易变性 B.高效性 C.多效性 D.隐蔽性

39.教育在社会活动各个领域所产生的效益称为 【 D 】 A.私人效益 B.非经济效益 C.直接经济效益 D.外溢效益 40.教育纯收益的计算公式为 【 A 】 A.教育收益总额—教育成本总额 B.(教育收益/教育成本)×100% C.教育成本总额—教育收益总额 D.(教育成本/教育收益)×100%

40.确定一个国家教育投资总量的上限主要依据 【 A 】 A.国家经济实力 B.积累资金C.消费资金 D.财政支出

41.分析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匡算法和 【 B 】

A.“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 B.实算法 C.费希洛计算法 D.舒尔茨计算法

42.教师劳动一般有三种形态,其中,教师运用教材和各种教学手段发挥他们的劳动能力量,实际支出的劳动称为 【 C 】 A.教育劳动的潜在形态 B.教师劳动的凝结形态 C.教师劳动的流动形态 D.教师劳动的隐蔽形态

43.下列选项不是教师劳动力价值包括的主要内容的是 【 D 】 A.教师本人维持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教师维持家属、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教师用来培训和提高自身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费用 D.教师为了完成某项科研任务而开支的费用 44.我国确定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是 【 B 】 A.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B.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C.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D.计划经济理论

45.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即教师的收入水平与所投入的人力资本相符合;教师的收入水平应与所付出的劳动相符合;教师的收入水平实际上应 其他行业职工的收入水平。 【 C 】 A.低于 B.等于 C.高于 D.不能高于

46.编制教育规划的原则包括: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和【 A 】 A.整体协调 B.概率推断 C.惯性原则 D.类推原则

47.教育预测中的特尔斐法属于 【 C 】

A.定量预测 B.专家评价法 C.定性预测 D.层次分析法

48.以人口的增加、年龄的组合、教育状况及国家的长期性目标为基础,用教育规划来影响受过教育的人力供给,以满足个人对各级各类教育需求的教育规划编制方法称为 【 B 】

A.收益率法 B.社会需求法 C.人力需求法 D.投入产出法

49.以劳动力市场所需各级各类人力为目标来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方法称为 【 D 】

A.投入产出法 B.收益率法 C.社会需求法 D.人力需求法 50.教育长期规划的时间一般为 【 C 】

A.8年 B.5年 C.10年或10年以上 D.10到20年左右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经济学

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的学问,通过利用货币或不利用货币,在不同时期使用稀缺性资源为人们知识、技能、思想和品格等提供各种训练与开发——尤其是通过正规教育,并将它们分配给社会各成员和集团现在和未来使用。 2.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它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 3.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一般指结构的改变,包括三层意思:(1)经济量的增长;(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4.教育供给

指一定社会为了培养各种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而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给学生受教育的机会。 5.教育需求

教育需求是指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机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6.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7.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其货币表现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直接和间接支付的全部 费用。 8.机会成本

广义的机会成本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失去或放弃的资源的价值。狭义的机会成本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损失的价值. 9.教育经济效益

通过教育培养出具备社会需要之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他们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所获得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额,抵偿了教育和培训成本之后的余额或纯收益。 10.学生资助

经济学上的资助就是社会各方用财物来帮助学生。 11.教育预测

教育预测是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多种社会因素过去与现在的相互关系,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教育的规模、结构、内容、方式等发展趋势作出推算,从而为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活动。 12.教育规划

教育规划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为满足国家培养建设人才和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的需要,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指标、规格和采取相应措施等拟定的计划或纲领。 13.人力资本

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4.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15.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劳动力数量。 16.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劳动力的数量。 17.一般性就业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 18.结构性就业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它的基本特征是,一方面“人找事”,另一方面又是“事找人”。 19.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从宏观角度讲,是指整个社会全部教育活动的投入产出状况,或国家为教育部门所投入的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微观角度讲,即探索一定部门、一定地区或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投入产出状况,特别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20.教育边际成本

亦称教育增量成本。它是根据增加1个学生导致总成本的增加量来估算的,因增加1个学生而追加的成本叫边际成本 。

21.教育投资:指一个国家、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贷“货币表现。

22.教育费附加:①是扩大地方教育投资来源的主要措施;②教育费附加以各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税额为计征依据;③是财政拨款之外的第二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23.教育成本分担:①是指由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分别承担教育费用;②刺激了多主体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了教育投资总量。 24.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25.教育供给:①指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受教育的机会 ②教育供给也包括非正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机会,教育供给的形成,是指教育机会的现实构成。

26.学生资助:学生资助就是社会各方用财物来帮助学生,它表现为一种经济上的支持而非道义上的帮助,包括助学金、奖学金和贷学金等。

27.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

28.教育纯收益:①指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②具体计算方法是用一定时期内的教育收益总额减去该时期教育成本总额。

29. 教育需求:①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②教育需求的主体分为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有支付能力的需要③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是无限的。 30.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①是西方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教育理论 ②认为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会受到不同的待遇 ③教育具有把劳动者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31. 教育投资经济效益:①教育经济学学科的主要概念和研究的核心课题 ②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③教育投资经济效益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

32. 教育经济学: ①是20世纪60年代所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的科学③数量统计与计算是其主要方法之一。

33. 筛选假设理论:①西方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教育经济理论②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筛选装置或教育信号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内雇主是怎样挑选工人的。

34. 教育社会需求:①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②一定时期内教育的社会需求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

35.知识经济:简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或“人类正步入一个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经济时代。”

36.经济结构:主要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37.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38.经济: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二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 分配和消费。三是把经济理解为节约,是说劳动时间的节约可以发展生产力, 因 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 39.教育收益率:是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

40.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 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41.教育的间接成本:是社会和个人为教育而支付的间接教育费用,有时也称 机会成本、择一成本。

42.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 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43.国际比较法: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时,对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在不同历史 时期内,教育投资所占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比例进行比较研究,也是确定教育 投资比例常用的方法。

44.教育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45.测推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已经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去推测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从而测推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进而预测出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比例。

46.师资优化组合:就是教师劳动力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和使用,即在合理的定员、定额和教师劳动效率指标基础上确定教师劳动的需要量。 47.资源配置:就是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需求之间进行分配。 48.教育的个人需求

教育的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三.简答题

1.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答:(1)确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目标; (2)学校规模适度;

(3)教育布局合理;

(4)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 (5)实现教育产权社会化。

2. 影响国家对教育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社会人口总量; (2)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的实施; (4)政策导向

3. 简要说明教育经济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1)教育经济学是战后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 (2)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是导致教育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因素;

(3)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 (4)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直接导致了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4. 简答确定教育投资外部比例的必要性

答:①教育投资外部比例是指一国、一地区教育投资占国民经济有关指标的比例;

②确定合理的教育投资外部比例,是防止和解决教育投资短缺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是保证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可靠保证; ④是保证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5. 简答影响个人教育需求的主要因素 答:①个人智慧程度; ②职业的需要;

③家庭及个人的经济条件; ④家长对子女的影响; ⑤教育的预期报酬率。

6. 简答教育在解决一般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答:①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 ②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保证,是解决劳动力一般性就业问题的前提;

③ 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和基础,并使劳动力一般性就业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④ 教育的发展,可以为经济发展和一般性就业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7. 简答影响教育供给的主要因素 答:(1)分配给教育的资源总量; (2)劳动力需求结构; (3)教育的单位成本; (4)师资状况。

8. 教育在解决劳动力结构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答:(1)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称而产生的就业问题;

(2)教育的发展影响着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 (3)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 (4)教育的发展影响劳动者的劳动适应能力;

(5)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有利于解决劳动力的结构性就业问题。 9. 我国教育拨款的三个增长是什么

答:(1)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2)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3)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10. 简答决定和影响教育投资外部比例的因素

答:(1)人为因素:即根据个人态度及投资决策者的个人偏好来决定教育投资的比例;

(2)人口因素:指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3)科学技术因素:特别是教育技术水平对投资比例的影响;

(4)经济发展因素:即一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和速度对教育投资需要量的决定影响

(5)文化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11. 简答教育在解决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答:(1)个人选择性就业问题是指个人出于对职业态度与选择不能就业,而出现的就业问题;

(2)它与结构性就业问题一样,都表现为:“人找事”和“事找人”之间的矛盾,但又不完全相同;

(3)通过教育,有助于建立正确的职业社会评价; (4)通过教育,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5)通过教育,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空闲时间,缓解矛盾。

12. 简答我国企业教育投资的主要类型

答:(1)对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包括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 (2)对教育机构的无偿捐赠;

(3)对教育机构的研究合同与培训合同支付的费用; (4)对企业办中小学的教育投资;

(5)企业负担教育投资的基本途径是通过纳税形成财政收入。

1.为什么说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答: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说明这个问题,有几个具体理论观点: (1)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投资是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质活动; (2)提高人口质量关键是教育投资。因为各国人口的先天素质和潜在能力基本上是均衡的,或者说是相近似的,但是后天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却是有差别的,人口质量与素质是不完全相同的,其根本原因是各国教育投资水平不同,社会平均教育程度不同; (3)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会带来更多的利润。就世界范围来说,有的资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投资增长,使经济增长的比例,达到占国民经济增长总额的41%,有的国家还超过这个比例,达到60%以上 2.简述教育供求矛盾调节的方式。

答: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而教育供求的非均衡是常态,正是这种非均衡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种矛盾和非均衡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影响经济与教育自身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教育的供求矛盾进行调节。调节的方式也有多种: (1)市场调节。就是用学费这一“教育价格”进行调节。学费与教育供求呈现反方向变动,学费上升,教育需求减少,教育供给增加;反之,亦然。市场调节的问题在于,教育并不是商品,学费也不是教育商品的价格,如果由市场调节供求,将导致教育商品化,背离教育作为育人的宗旨和非赢利机构的性质,导致教育需求和供给的过量与不足,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2)政府调节。政府调节的根据在于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从宏观上管理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同时,政府作为教育机构的重要举办者和投资者,也有条件对教育供求的市场进行调节。但,如果政府调节过多,调节中过多采用直接的行政手段,将会影响教育供求双方的积极性,从而使教育供求的矛盾不但不能缓解,反而加剧。 (3)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结合。为克服市场与政府调节的缺陷,可将二者适当结合起来。由于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应以政府调节为主,不同的教育,区别对待。

3.简述什么是合理的教育结构。

答:所谓合理的教育结构主要包含有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意思: (l)教育的类别与专业设置以及类与类、专业与专业的比例关系,要与社会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相适应; (2)教育的级别结构、教育程度结构以及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要与社会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相适应

1.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2.简述筛选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述社会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教育的经济价值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认知技能对经济的影响重要。在阐述教育的经济价值源于其社会功能时,该理论认为,教育为学生培养了生产结构所需要的种种非认知性的个性特征。 4.简述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劳动力市场理论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力量的影响而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在劳动力市场的不同部分里,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是不同的。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由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不同部分组成的。不同背景的人将进入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享受不同的待遇。

5.什么是过度教育?

答:指由于过分扩张教育,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结果导致收入下降,教育资源被浪费了。也指施教者所实施的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方法等超出了社会对同龄人的普遍要求,超出了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知识经验水平;主观方面指:教育超出了学生的兴趣、志向等。 6.简述工作信息与教育的关系。

答:它们呈正相关性,工作信息量越大难度系数越高要求受教育知识性也越高,专业性也越强。反之,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处理工作信息时具有高效性。 7.简述正规教育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加大农村的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2 加大对农业的扩展服务。 3 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8.简述教育与技术变革的关系。

答: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为技术的变革提供科学依据,加大技术变革的力度。技术变革需要有有力的教育作为支持,而人才作为技术变革的主体,需要教育的大力支持。 9.简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2 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3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4教育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5教育有利于调节资源配置

10.简述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答:1人口的数量影响教育的发展规模,结构 2人口的数量决定教育需求的大小 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4教育能优化人口结构,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11.简述教育与资本形成的关系。

答: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12.简述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

答:1对正规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和培训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收益率计量以及人们在这方面的决策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经验分析。2 对家庭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家庭人力资本投资问题进行了经典理论实证和应用研究。 13.简述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答:1 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最重要手段 2 教育是提高人的智力素质的最重要途径 3 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14.简述影响劳动力总供给的因素。

答:1社会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 2 人力的流动 3 劳动力参与率 4 在校生人数与毕业生人数 15.简述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的关系。

答:1 大力发展教育,有利于形成劳动力的合理供给 2 有助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种类劳动力的需求 3 有助于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供求平衡 4 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 16.简述企业对教育需求的表现形式。

答:1 受过不同层次和种类教育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需求引致出来的对教育的需求 2 对在职员工的岗前和在岗教育培训需求 3 在职培训 17.简述教育供求矛盾的表现形式。

答:1数量失衡:教育供给数量和教育需求量之间的不均衡达到了影响教育正常运行的程度,即教育供给数量与教育需求量严重失衡。

2 质量失衡:同一层次、同一类型教育供给质量与教育需求量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即教育供给质量与教育需求量严重失衡。 3 结构失衡:教育供给结构和教育需求量严重失衡。 18.简述教育与就业关系不确定性的涵义。

答:指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具有多种状态,人们所接受的教育对其将来就业收益影响的不稳定、不肯定和不明确的性质或状态。 19.简述教育投资合理负担的理论基础。

答:1利益获得原则:指为了合理的分担教育投资,使教育投资的负担合乎经济公平的要求,教育投资的负担应与收益相配合。

2 能力支付原则:指所有从教育中获得好处和利益的人都应按其支付能力大小提供教育经费,能力越大,支付越多。

20.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

答:1教育投资的来源主体呈多元化,形成了以政府投资负担为主,企业、单位、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共同投资负担为辅的多渠道投资模式。

2 在教育投资的运用上,扩大了地方政府、企业单位、个人家庭和学校的投资决策权,调动了他们投资办学的积极性。

3 在重视政府对整个教育发展、对教育投资运用进行调整与管理的同时,也注意发挥市场对教育及教育投资的调节作用。

4 重视和鼓励社会、私人自主投资办学,使私立民办学校开始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1.简述教育的社会间接成本的内容。

答:指教育使用的土地、建筑物、设备等不用于教育而用于其他方面可能获得的利息、租金收入,或用于教育免除的税收,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学生如不上学而就业时国家可能获得的利息或收入。 22.教育成本核算大致可以设置哪些基本项目?

答:工资,行政事业费,教学业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于人才培养的科研费,与学生有关的费用

23.简述教育经济效益的基本特征。 答: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 24.简述编制教育规划的依据。

答:1国家和地方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2人口年龄的构成和文化结构 3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4教育投资的数量和渠道 25.简述教育的消费性收益。

答:划分为投资性收益和消费性收益,消费性收益是一种非市场化的,非货币性收益,教育给受教育者在精神和情感方面带来一定的收益。教育还具有外部收益,给教育者本身和其家庭成员带来额外的收益。

26.概述教育对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作用。

答:教育是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生产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继承性。传递、积累和借鉴前人科学成果,是科学本身发展和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

(2)教育具有把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职业技术学校和工艺学,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把人类长期所积累的科学知识,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加工、概括进行传递的,同时在传递过程中,又有科学的讲授、传递方法和手段,因此,效率比较高。所以说,教育是科学

知识传递和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通过教育可以大大缩短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

27.舒尔茨认为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舒尔茨认为,教育是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生产的能力,从而增加个人收入,使个人工资和薪金结构发生变化。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1)工资的差别主要由所受教育的差别引起的,教育能够提高个人收入的能力,影响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减少收入分配不平衡状态; (2)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因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趋于减缓。舒尔茨认为,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年限的延长,随着中等和高等教育升学率的提高,社会个人收入不平衡状况将趋于减少; (3)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还可以使物力资本投资和财产收入下降,使人们的收入趋于平等化。舒尔茨指出,在国民经济收入中,依靠财产收入的比重已相对下降,依靠劳动收入的比重在相对增加,其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随之增加。

28.教育与人才市场、劳动力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教育与人才市场、劳动力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是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或称纽带。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人才和劳动力既是教育培养的对象,又是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最重要的要素。 (2)教育与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内在联系,表现在为教育对专门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作用上。教育对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作用则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3)教育与人才和劳动力还有其深层次的联系。这种深层次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教育对人才和劳动力价值的作用反映出来的。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

29.概述我国教育事业经费按用途使用的分配与使用情况。

答:按教育事业经费用途安排分配和使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教育人员经费。这是构成教育人员经费的主要部分。还包括人员补助工资、人员福利费、教育人员离退休费用、学生助学金和奖学金。

(2)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其他杂用费、差额补助费等。

(3)教育科学研究经费。主要用于中等、高等学校结合教学开展的科学研究费用,也包括教育部门所属独立的研究机构费用。

30.简述我国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分析的常用方法。

答: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的分析,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匡算法。匡算法就是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和生均预算外用于培养费的总和。其中生均预算外培养费在逐年增加。之所以称其为匡算法,主要是因为它没有剔除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没有对当年的教育设备购置以固定资产的形式存在,也没有对原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等。 (2)实算法。这种方法要求把一切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扣除掉,对学校固定资产,按不同种类分别给予折旧。这种计量大学生教育社会直接成本,相对来说比较实际些,也比较科学些。

31.简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

答: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表现:

(1)教育对人具有全面的影响作用。教育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经济增强发生作用。

(2)教育通过培养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才,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人才,对社会生产力增强发生作用。

(3)教育通过陶冶劳动者的思想和道德,提高劳动者的精神文明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 32.市场经济体制对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是什么?

答:市场经济体制对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通过劳动力市场价格信号,调节教育的类别、层次、专业结构及各级各类各专业的招生数量。

(2)通过学费调节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由于非义务教育收取学费作为教育成本补偿,因此,学费就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教育的供给和需求。

(3)市场机制对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在教育市场不甚完善的情况下,是有限的;只有教育市场发育成熟后,市场机制对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33.反映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与速度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答:反映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指标有:

(1)义务教育普及率及增长率。具体指标数据包括: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在校学生数、义务教育适龄人口数等。

(2)非义务教育的升学率及其增长率。这主要反映中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中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占该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反映了中等教育发展的规模;该年龄组人口每年平均入学人口,即每年平均增长率,则反映了中等教育发展速度。 (3)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及其增长率。以每1万或每10万社会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反映其发展规模;以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增长率反映其发展速度。 (4)成年人口当中的扫盲率以及职工、农民接受各种业余教育和各种培训的增长率等。

34.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的优点是什么?

答: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是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于1986年提出。其优点在于:(1)各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的主体都可以从中获得经济收益,从而刺激了多主体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总体教育投资总量,从而扩大教育规模,加快教育的发展。

(2)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制度与扩大学生就学、就业密切相关,因为没有选择权就不可能分担教育成本。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和家长享受较高层次教育机会的成本意识。

35.分析解决我国教师工资问题的思路。 答:(1)教师工资必须由财政拨款来保证。现阶段我国实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方针,但是由于一部分教育经费是学校自筹的,必然导致各校教师工资的不均等。因此,从长远观点来看,教师工资应该由政府来保证,而不是学校自筹。 (2)确定教师工资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公益事业。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背景下,国家在决定教师工资待遇时,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事实上存在教师劳动力市场,如果教师工资过低,则会导致教师这种高质量的劳动力流向其他部门,从而导致师资的短缺。

(2)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 (3)倡导敬业精神;

(4)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 (5)加强育才、用才一体化工程建设。 12. 试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答:所谓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教育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可以通过提高个人、家庭、企业与政府储蓄水平,来促进一国资本的形成;

(2)教育可以通过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变人口结构,来减少社会人口压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教育通过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来推动经济发展;

(4)教育可以通过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来推动经济发展。 13. 试论学校规模过大的缺陷

答:(1)学校规模扩大是有限度的,如果规模过大,就会产生各种不经济的缺陷:

(2)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学生人数过多,生师比过大,会影响师生情感交流和信息反馈;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参与集体决策与管理的机会减少;参加课外活动的比例下降;仪器设备短缺,资源紧张,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从管理角度来说,规模过大,组织层次多,沟通和协调困难,增加管理成本;人际关系冷漠,影响工作效率。

14.试分析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补偿的现实可行性

答:(1)教育成本分担是指由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及个人分别承担教育费用。

(2)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为实行成本分担提供了物质保证;

(3)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为实现成本分担提供了经济条件; (4)我国少年抚养指数逐步下降,为实行成本分担与补偿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5)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程度期望值的升高,为实行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提供了现实动力。

15.综合分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答:(1)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教育产出与教育投入之比,或教育成果与教育资源消耗之比;

(2)确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目标,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3)建立适度的学校规模,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和恰当的利用; (4)建立合理的教育布局结构,保证人、财、物的合理、充分利用; (5)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减少资源浪费。 16. 试分析教育经济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1)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2)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

(3)教育经济学是战后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 (4)计量经济学的进步和发展,直接促进了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17.为什么说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答: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主要是因为:

(1)人力资本既是技术进步的发动者,又是新技术的载体与传媒,通过它的作用会导致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的效率全面改善;

(2)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即人口与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劳动力质量便越高;

(3)人力资本的提高还会导致物质资本生产效率的改善; (4)人力资本在生产诸要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替代作用; (5)人力资本本身还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

(6)人力资本还有助于重塑人的道德品格与精神素质,为经济发展创造基本的前提条件。

18.针对我国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存在的问题,论述如何进行教育结构的改革和调整。 答: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不仅制约着教育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而且要求教育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与之相适应;为它服务。目前我国在处理两者关系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随着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加以解决。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排列顺序与教育系统的专业结构排列顺序有矛盾。 (2)教育系统内部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比例失调,严重影响着对外部产业结构的适应能力。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理工科与文科比例失调;农、林、政法、商业、金融、财会、管理等专业和类别比例过小,不仅学校网点少,而且专业网点也少。 (3)此外,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还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过窄,专业学科陈旧,新兴专业和学科薄弱等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比例失调情况,在教育结构改革和调整中应该进行这

样几项工作:

(1)依据国民经济长远发展规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产业结构变革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学科体系结构的科学预测,尽快建立起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变革需要的专业学科体系。

(2)依据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的需要,逐步调整和改革目前教育的类别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逐步建立起与农轻重产业结构相适应,重点向战略重点部门输送人才的专业学科体系和结构。 (3)打破传统的专业模式,增加新兴的专业学科,使学科结构、课程内容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力争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充实到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去。

19.论述中国生均教育投资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的原因。 答:中国大中小学生均经费与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是一个极不正常的状态,大中小学生均经费差别相当大,具体为1:6:66.5。而发达国家或亚洲发展中国家,都不像中国有这样大的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很长时间内忽视对小学教育的投资,长期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格局不能解决。教育投资比例直接影响着生均经费,所以必然出现小学生均经费大大低于大学生均经费。

(2)中国人口年龄构成轻,属轻型结构,义务教育和成人初等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过大,普及初等教育人口数量多,在有限教育投资总额度内,平均水平必然低下。

(3)中国教育投资体制还没有根本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投资由国家包起来的体制还没有根本解决。

(4)还有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等。

20.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中丹尼森的主要观点与舒尔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丹尼森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除了与舒尔茨相同处外,还有突出的贡献区别于舒尔茨。他在人力资本数量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被称为西方人力资本计量的代表人物。他与舒尔茨在理论上主要区别有:(1)舒尔茨把教育作为生产过程的单独因素,丹尼森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

(2)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

(3)“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组成部分。所谓人的“知识增进”,主要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质量和毕业后自学、进修所获得的知识;人的知识扩大的存量;知识应用延续时间的减少等;

(4)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五分之三在起作用。他认为各级教育程度就业者的工资差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差别,并非由教育因素起作用的,教育只有其中的五分之三在人力资本中起作用,因为,除教育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如天赋、才能、工作经济等因素。 21.论述中国教育投资历史经验。

答:我国教育投资同国民经济各项指标比例关系,经过历史分析,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教育投资总量不足,同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不相适应,同时在不同历史时期波动太大。其中1978年至1987年20年间波动的幅度最大。

(2)历史上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速度太少、太慢,造成目前教育投资欠账局面,

使得教育事业发展处于积重难返的境地。

(3)在一个时期内教育者人均教育费用不稳定,不同历史时期多少不等,或多或少,有的时期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l)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出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可能性;

(2)多年来“左”的思潮的影响,轻视甚至忽视教育事业,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综合平衡得不好。(3)由于教育事业本身,在一个时期内只追求高速度,不注重办教育的物质条件的改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pm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