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4-04-07 20: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行为金融理论名词解释推荐度:
- 相关推荐
1.行为金融: 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
2.行为经济学: 是一门研究在复杂的、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投资、储蓄、价格变化 等经济现象的学科,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组合。 经济心理学: 是关于经济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学科,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对象为个体及群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强调经济个体的非理性方面及其重要影响。
3.信息加工心理学: 或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它是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研究、解释人 类认知过程和复杂行为的科学。
4.实验经济学: 是在可控的条件下,针对某一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决策者的行为并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目的是通过设计和模拟实验环境,探求经济行为的因果机制,验证经济理论或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 理性人: 在决策时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并能够对已知信息做出正确的加工处理,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的人。
5.有限理性: 人们在认知与判断上存在很多局限性,其活动受到自身的心理活动、个人情绪的影响. 。 6.行为学: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7.非理性: 非理性主要是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也
指那些反对理性哲学的各种非理性思潮,如惟情论、意志论、生命哲学、无意识、直觉论、神秘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做出冲动的事。
8.经济人: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
9.理性人:\理性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基本特征
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10.标准金融理论:标准金融理论关于资产定价的研究最早可上溯至巴舍利耶的《投机理论》,巴舍利耶认为,对于每一笔交易而言,既有购买者也有卖出者,前者认为价格会上涨,后者认为价格会下跌,而从平均来看,价格上涨和下跌的概率是一样的,这种说法开创了令后来者奉为圭臬的随机游走假说:资产的收益是无法预测的。在这样的市场中,投资者面临着最小化风险和最大化收益的两难困境:投资者要么在特定的风险水平下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要么在特定的收益下最小化自己的风险。
11.有效市场假说:有关价格对影响价格的各种信息的反应能力﹑程度及速度的解释,是关于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
12.弱式有效市场: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任何投资者无论借助何种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额收益。
13.半强式有效市场: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的市场。 14.强式有效市场: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不管是已公开的还是未公开的信息,都已经充分及时地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15.套利:对同一种证券或本质上相似的证券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以不同的价格同时买卖的行为。 16.噪音:不包含任何证券内在价值信息的伪信息。
17.噪音交易:依据伪信息、灵活性差的交易策略与大众模型进行的交易。
18.噪音交易者:是指根据与基础价值无关的噪音信息进行交易,误以为自己掌握了有关风险资产未来价值的信息,并对此有过分主观的看法的投资者。 19.完全信息:指与证券基础价值相关的所有信息。
20.完全知识:投资者能够根据所获得的完全信息对证券做出合理评价所需的全部知识。
21.套利均衡:套利交易最终使资产收益率符合套利定价公式,套利被消除,均衡价格形成。
22.股票溢价之谜:股票投资的历史平均收益率相对于债券投资高出很多,并且无法用标准金融理论中的“风
险溢价”做出解释。
23.动量效应:也称惯性效应,是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而表现不好的股票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24.反转效应: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有强烈的趋势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经历相当大的好转,而表现好的股票则倾向于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25.股票的规模效应:股票的总收益率和风险调节后的收益率都与公司大小呈负相关关系,即股票收益率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
26.日历效应:股票收益率与时间有关,投资收益率在不同的时间存在系统性的差异。 27.一月效应:股市在每年一月份中的回报明显高于它在其他月份中的回报。
28.过度反应: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近期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平均值的不一致。 29.反应不足:证券价格对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面消息没有做出充分地、及时地反应。 30.异象: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和现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的股票市场收益异常的现象。 31.完备性:在不同消费品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可比较的关系。 32.自反性:消费可行集至少可如本身一样好。
33.传递性:个人在对于一系列的两维选择比较中不会出现矛盾的循环它保持了偏好的一致性。 34.确定性效应: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比,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更多的权重。 35.同比率效应:如果对收益概率进行相同比率的变换,也会产生不一致的选择。
36.孤立效应:为简化在不同选项中的选择,人们通常忽略各选项共有的部分而集中于它们之间相互有区别的部分,这一选择问题的方式可能引起不一致的偏好,使人们通常忽略选择中所共有的部分。
37. 隔离效应:即使某一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或即使他们不考虑所披露信息也能做出同样的决策,但人们依然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做出决策的倾向。
38.偏好反转: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偏好有所差异,甚至出现逆转的现象。
39.优势性:如果期望A至少在一个方面优于期望B并且在其它方面都不亚于B,那么A优于B。 40.恒定性(独立性):各个期望的优先顺序不依赖于它们的描述方式,或者说同一个决策问题即使在不同的表述方式下也将产生同样的选择。
41.风险寻求:偏好不确定性财富不喜欢确定性所得的风险态度
42.风险中立:只关注选择方案的预期效用而不关心是确定性所得还是不确定性所得。
43.效用: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44.风险态度:指人对风险所采取的态度,一般分为三种:风险厌恶、风险中性和风险偏好。
45.概率性保险:人们普遍购买保险以防止损失,这是预期效用函数呈凹形的证据。概率性保险代表了为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是完全消除)而付出确定性成本的许多种保护性措施,是风险厌恶的典型表现。 46.拇指法则: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是一种思考上的捷径,是解决问题的简单、通常是笼统的规律或策略。 47.代表性启发法:人们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并寻求熟悉的模式来做判断,并且不考虑这种模式产生的原因或重复的概率。
48.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49.锚定与调整启发法:人们通常以一个初始值为开端进行估计和调整,以获得问题的解决答案。 50.启发式偏差:错误的推理结果以心理偏差的形式表现出来。
51.赌徒谬误:对于那些具有确定概率的机会,人们会错误地受到当前经历的影响而给予错误的判断。 52.控制力幻觉:由于过度相信自己对事件发展过程的影响力而导致的对自己的成功概率的过度高估、对偶然性作用的估计不足的倾向。
53.有效性幻觉:这种在预测结果与输入信息之间良好吻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根据的自信。 54.关联幻觉:人们常常认为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事物发生的概率会高一些。
55.货币幻觉: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对通货膨胀率没有做出足够的调整,并混淆了货币的名义数量和真实数量。
56.算 法:解决问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57.框定依赖: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58.诱导效应:运用框定效应来诱导人们决策的现象。
59.贝叶斯规则:人们根据新的信息从先验概率(prior probability)得到后验概率(posterior probability)的方法。
60.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感觉、知觉、 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61.框定偏差: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 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62.晕轮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 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63. 损失厌恶: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
64.后悔厌恶: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人们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
65.心理账户: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的现象。 66.认知失调:当人们面对他们的观点或假设是错误的证据时内心的矛盾。
67.证实偏差:人们在寻找支持某一特定观点或信念的证据时的一种选择性偏差。 保守主义偏差:人们一旦形成某种观点或者预测,就会坚持下去,不轻易改变,不轻易接受新的信息。
68.事后聪明:在事件发生后,人们相信事件的发生是已经注定了的,不可能朝别的方向发展,自己本来就知道或者应该知道事情的结果。
69.享乐编辑:人们通过对事件结果的重新编辑来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效益。
70.心理偏差:市场中的有限理性投资者对外部信息进行识别、编辑、评价等认知活动中系统产生的、有偏于标准金融理论的心理现象。
71.过度自信: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在其中的作用。
72.偏好:偏好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73.赌场资金效应:在一些情况下,一种事先的获益会增加实验对象接受赌博的意愿程度。或人们倾向于接受他们以前通常不接受的赌博,而遭受损失之后,他们会拒绝以前通常接受的赌博。
74.过度交易:通常认为短时间内来回交易次数很多就是过度交易,而仓位过大的交易其实也是过度交易,其危害更大,更不被一般的投资人注意。
75.前景理论:由国外学者Kahneman和Tversky(1979)明确的提出,他们认为个人在风险情形下的选择所展示出的特性和VonNeumann—Morgenstem的效用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不相符的,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76.期权微笑:期权微笑又称为波动率微笑(volatility smiles),是形容期权隐含波动率(implied volatility)与行权价格(strike price)之间关系的曲线。一般来说,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中假设股价波动率是常数,这在实际中一般低估了标的物的波动率。对于股票期权来说,行权价格越高,波动率越小,当行权价趋于正无限时,看涨期权价格趋近于0,看跌趋近于正无限,波动率均趋近于0;而对于汇率期权来说,则行权价越接近现价,波动率越小。价外期权和价内期权(out of money和 in the money)的波动率高于在价期权(at the money)的波动率,使得波动率曲线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的向上的半月形。 77.参考点:人们在评价事物时,与事物进行比较的参照物,即一种主观的评价标准。
78.劣可加性:概率p值在一个特定的小值范围内,概率放大的倍数会大于权重放大的倍数,当p值超出这个范围以后这种性质就不存在了。
79.次确定性:各互补概率事件决策权重之和小于确定性事件的决策权重。
80.次比率性:当概率比一定时,大概率对应的决策权重的比率小于小概率对应的权重比率。 81.敏感性递减原理:给定的一个特定变化值的影响随着离参考点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82.价值函数:表示决策者主观感受所形成的价值的函数
83.事后聪明偏差:把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相对必然和明显的——而没有意识到对结果的回顾会影响人们的判断,使他们认为事件是很容易预测的,但人们无法说出是什么样的信息导致了结果的产生。
84.禀赋效应:人们放弃他所拥有一个物品而感受的痛苦,要大于得到一个原本不属于他的物品所带来的喜悦。
85.处置效应:投资人为了避免后悔,会倾向继续持有具有资本损失的股票,而去变现具有资本利得的股票。 86.自我归因:将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努力等,而将失败归因于他人、环境或者其他外部因素。 87.信息幻觉:认为拥有的信息量越多,自己作出的决策就越准确的信念的认识偏差。 88.专家幻觉:人们常常认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对该领域了解得更多的信念。
89.模糊厌恶:人们在熟悉的事情和不熟悉的事情之间更喜欢熟悉的那个,而回避选择不熟悉的事情去做。 90.本土偏差:投资者将他们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本国,甚至本地的股票,而不是如Marko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投资于与本地股相关度低,能够产生较大协方差的外地股甚至是外国股票,从而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91.处置效应: 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
9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93.羊群行为: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信息的行为。
94.恶性增资:当向一个项目投入大量资源(如资金和时间)后发现完成该项目取得收益的可能性很小, 在明确而客观的信息表明应放弃该项目的情况下,管理者仍然继续投入额外资源。 95.投资者情绪:投资者对未来带有系统性偏差的预期。
96.金融泡沫:指一种或一系列的金融资产在经历了一个连续的上涨之后,市场价格大于实际价格的经济现象。
97.有限注意:个体要在不同的事物上分配认知资源,分配在一件事物上的注意力必然减少了个体对于另一事物的注意。
98.庞氏骗局:指一种欺骗性的投资运作,它以不正常的短期高额回报来骗取投资者加入。
99.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100.声誉效应: 就是声誉越好会带来一些附加优势。声誉是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一方对没有私人信息的交易另一方的一种承诺,是一种无形资本,具有溢出效应和路径依赖性。声誉效应为职业经理人提供了强劲的激励,促进了效率优化。只要职业经理人之间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多,声誉行为将会在有限次博弈中出现。职业经理人不仅要考虑当期报酬最大化,更要考虑上期业绩、声誉对下期报酬的影响,以最大化其长期利益,因此从创建职业经理人的历史纪录、培育职业经理人竞争市场、创造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建立职业经理人声誉管理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101.正反馈交易:投资过程反应了投资者的心理过程,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等各种偏差的存在,最终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而资产定价偏差就会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这一过程就是“反馈机制”(feed-back)。利用反馈机制制定交易策略就是正反馈交易策略(positive feedback
strategy)。简单的说,就是指人们在价格升高时买进,价格下跌时卖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追涨杀跌。
简答题
1.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的具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具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针对“处理信息”这个问题时,标准金融学假定投资者能够正确、恰当地使用统计工具,而不依赖于经验法则。行为金融学却认为交易者依赖启发式处理数据,但由于经验法则是不完善的,所以基于它们所形成的预期带有各种偏差。
(2)在决策问题的形式是否会影响最终决策这个问题上,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不会因形式的不同而干扰其决策,投资者作为理性人将洞察各种不同形式,认识事物本质所在,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但行为金融学认为交易者对风险和收益的理解会受到决策问题构造形式的影响,其决策是依赖于问题的形式的。相对于标准金融学假定投资者的“框定独立”,现实投资者实际上是“框定依赖”的。
(3)行为金融学认为启发式偏差和框定依赖将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市场不再有效。相对的,标准金融学则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即使是市场中存在少数非理性人,每种证券的价格与基本价值保持一致。 2.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是什么?行为金融学如何对其进行了修正?
“理性人”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投资者在决策时都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二是投资者能够对已知信息做出正确的加工处理,从而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行为金融学认为:(1)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会犯错误;(2)在绝大多数时候,市场中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投资者都是起作用的,而非传统金融理论中的非理性投资者最终将被赶出市场,理性投资者最终决定价格。 3.请举例说明人类心理和行为会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投资者都喜欢购买自己本地区公司的股票,认为自己了解的信息比其他投资者多。实际上,关于上市公司的信息会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本地投资者并不能通过此信息获得超额收益。
4.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是否与人类的某些心理或行为特征 有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这些泡沫及危机的发生都与人类的心理或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南海泡沫的发生,并非所有投资者相信自己认股公司的发行法案切实可行。他们对此心知肚明,不至于如此轻信。它们信奉“博傻”理论——价格总会上升、买家总会找到、自己总会赚钱。正是投资者抱着这样一种心理,使得泡沫越积越大,并最终破灭。
5.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6.你认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高吗?为什么?
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程度不高。(1)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许多投资者利用内幕消息进行获利的情况;(2)有些上市公司在进行年度财务报告和一些重大消息公布时,常常会出现价格漂移现象。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不高,最多处于弱式有效的阶段。 7.市场中的套利存在哪些成本约束?
(1)套利存在直接成本。这些直接成本包括佣金、报价-要价价格差以及保证金等。
(2)寻找证券的借方需要成本。在很多金融市场中,卖空市场并没有一个中心化的市场,寻找证券的成本高昂。
(3)寻找与发现资产定价失当的资产,以及利用定价失当进行套利所需的资源成本。 8.从套利者的激励结构出发,哪些因素影响套利的有效性?
(1)套利者的目的。套利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寻求获利,有时候他们可能不会像传统的套利理论假设那样对
价格高于其价值的股票进行卖空,而是加入噪音交易者的行列,对股票泡沫推波助澜。
(2)套利的代理成本。由于代理关系的存在,以他人资金进行套利的职业套利者可能采取保守的套利策略,结果是价格背离价值的现象难以完全消除。 9.我国股票市场有哪些典型的异象?
(1)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噪声交易明显存在, 且在持续时间、涉及范围及表现程度上要比西方发达国家严重得多,噪音交易比重显然已经超过“适度”标准;
(2)羊群行为,中国证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一种从众行为,表现在机构投资者对证券价格的操纵、中小投资者的盲目跟庄等方面;
(3)处置效应,投资者在风险投资时,急于卖出赢利的资产,而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资产。许多投资者得到蝇头小利就卖出手中的证券,却长期持有套牢的证券;
(4)日历效应,中国深沪两市在 一定程 度上郜存在周末效应,中国的年关效应受益最小的月份,一般都集中在下半年,多数收益最高的月份集中在每年三月。 10.简述封闭式基金的价格波动的特征?
(1)封闭式基金溢价发行:当发起人募集封闭式基金时,基金往往溢价发行,其溢价幅度大约为10%; (2)封闭式基金交易价格从交易开始之后的约120天之内就会下降,其交易时折价超过10%,并且通常就一直保持折价交易;
(3)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大幅波动,交易的程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波动;
(4)当宣布封闭式基金清算或者转为开放式基金时,基金价格会显著上升,折价变小,但直到最终清算或转为开放式基金之前,仍会有小部分的折价留存下来。
11.描述一个你知道的证券市场异象,为什么会出现?谈谈自己的观点。
现实的中国证券市场中,处置效应很常见,表现为投资者在风险投资时,急于卖出赢利的资产,而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资产。许多投资者得到蝇头小利就卖出手中的证券,却长期持有套牢的证券。
在证券市场上,多数投资者只关注利好和能增强自信心的消息,采用短线的交易办法频繁交易,自¨投资卖自己并不了解的证券,一有价差就抛售持有股票。但事实证明,他们卖出的股票往往比他们买进的股票表现要好;另一面,投资者为了避免资产损失带来的后悔和挫败感,防止自己判断失误的痛苦,在证券被套牢时,又不肯轻易卖出亏损证券。 12.简述预期效用理论(EU)。
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所建立的EU理论是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经典理论,它描述了风险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行为,即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效用函数的某些特殊单调变换具有一个非常方便的性质— — 预期效用性质。该性质表明,在风险条件下,一项抽彩的效用是获奖效用的期望值。通过取得各种结果产生的效用,把效用和结果发生的概率相乘并将所得加总,可以计算出任何抽彩的效用。所以,就结果而言效用是加性可分的,就概率而言效用是线性的。EU 理论要求消费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即其偏好满足完备性、连续性、传递性和独立性公理,在这些公理假设下,可找到一个效用函数满足预期效用性质,而消费者的决策原则是预期效用最大化;尽管这样的效用函数可能不是惟一的,但并不影响依据预期效用最大化准则所做的决策 。
13.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中,理性经济人依照什么原则作出选择?
(1) 预期效用:总预期效用是它的各个可能性结果的预期效用的综合,而各个结果的预期效用被加权处理,其权重为各个结果发生的概率。 (2) 资产整合:作出决策后的预期效用要大于原赋资产给他带来的收益。 (3) 厌恶风险:当在确定性的期望和不确定的但预期效用是一样的期望之间 进行选择时,人们偏好前者。
14.从“阿莱悖论”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
在预期效用理论中总的效用是直接用概率作为权重,对各个可能性收益的效用进行加权。然而实验中,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比,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更多的权重。即与两个都是风险收益的情况相比,当其中一个是确定性的收益时,预期价值和风险之间的权衡关系会不同。
15.请举出违背预期效用理论的一个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购买35选7的彩票,购买价格是2元,假如全对了就能中500万,但是通过计算可知,35选7的概率1/6724520,则500*1/6724520< 2。因此是不符合预期效用理论的。 16.人类通常通过哪些方式将复杂问题简化? (1)通过忽略一部分信息以减少我们的认知负担; (2)过度使用某些信息以避免寻找更多的信息;
(3)接受一个不尽完美的选择,并认为为这已经足够好了。 17.为什么理性是有限的?
(1)决策者的特征:生理、心理能力的有限性。主要包括搜索行为的有限性、计算的有限性、认知幻觉与框架效应、自我控制、不对称属性等。
(2)环境的复杂性: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决策环境的复杂性、社会传统与习惯等。 (3)自利与利他,人并非总是完全自利的有机组织,利他行为普遍存在。 (4)思考成本,人们就经济决策问题进行的思考是一种成本很高的活动。 (5)信息不完整与信息超载。
18.有关交易过度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结论:那些资金周转率快的投资者的净收益比较差。既然如此,投资者为什么还要如此频繁地交易?
行为金融学认为,如此高的交易水平至少部分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行为偏差——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来解释:人们在决策时存在过度自信倾向,而过度自信导致了投资者的意见的分歧,从而产生过度交易(Excessive Trading)。心理学的大量实验表明,系统性的偏差是存在的。偏差有三方面原因所致:一是直观推断;二是人类的大脑很难正确接受各种感觉器官所获得的信息;三是情绪对决策的影响很大。并且,人们很难从过去的教训中认识偏差并纠正它。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这种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二是人们认为他们有能力慢慢地去调整决策过程以纠正偏差,但事实上他们仍然做出错误的决定。过度自信就是由于人们过多的依赖直观推断而产生一种行为偏差。
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使得他们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他们的私人信息,从而引起投资者之间的意见分歧,进而引起过度交易。
19.列举生活中过度自信的一个例子。
病人在医院看病,一些医生对病人稍微问几句,所描述的症状与某种病相符就下个诊断,不进行细致地检查。其实有些病具有类似的症状,而出现误诊。这就是医生过度自信的一个例子。 20.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更可能接受有效市场假说,还是拒绝有效市场假说?为什么?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更可能拒绝有效市场假说。因为过度自信的投资者通常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总是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自己的投资判断非常正确,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实际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计划,盲目行动,一概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建议。那么,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得到关于某只股票的信息时,通常会认为自己先得到这条信息,大部分人还不知道,还没有反映到股票的价格上。因此,根据有效市场的定义,他们更可能拒绝市场并不是非常有效的。
21.公司雇主常常以度假等方式奖励员工,而不是直接用现金。这种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更能激励员工。为什么?
因为人们通常将心理账户进行分类,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的钱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尽管奖励公司员工的现金和度假的花费相差不多,但是它们存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下,且度假的奖励通常对员工来说比较意外,效用更大些。因此以度假方式奖励员工更能激励他们。
22.从心理账户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冒着暴风雪去观看球赛(票已经事先买好)?
对于大部分日常采购,在心理账户关闭时,人们一般并不进行事后评估,但是当交易量很大或者情况变得非同寻常的时候,账户关闭后的评估就变得极有可能。事先买了票,却因为暴风雪无法观看球赛导致这一教易变得与众不同而且非常明显,因此对购买球票这一交易进行账户关闭后的评估变得必要。通过冒着暴风雪前往观看比赛,人们就可以将这一交易归入正常交易类,而无须对之进行事后评估,也避免了将成本
转化为损失。其次,即使进行事后评估,冒着暴风雪前往观看比赛的额外成本也常常会被摒除之外,而不被视为货币成本,因此即使它被包括在评估中,也会被归入另一类账户。 23.试从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的角度分析股市泡沫的产生。
过度乐观和自信可能导致“大傻瓜效应”,进而导致股市泡沫。按“谁是大傻瓜”理论,投资者购买股票时完全不用考虑股票的价格是否被高估,甚至是否被过度高估。投资者以过高的价格买进股票,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一个更傻的“大傻瓜”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从他手中买走这些股票。如果他能够准确预测到这种“大傻瓜”的存在,那么不管他买入时的价格多高,他都可以赢利。而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的投资者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是最后的那个大傻瓜,因此常常以高价购入股票。另外,过度自信的资者相信他个人所拥有的信息比别的投资者拥有的信息更加准确,从而市场上的投资者对市场的看法不一致,只要对市场的看法不一致的程度达到足以促成交易,那么股市价格中就会形成显著的投机性泡沫成分。因为股票交易发生时,股票的买家对股票内在价值的估计比其他投资者的估计都高,他们相信将来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别的投资者。这一买家支付的买入价格同市场对该股票内在价值的最高估计之间的差就是泡沫,而且这一泡沫的程度会非常显著。
24.试用前景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现象。
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扳平症”的现象。这是由于人们对最近发生的财富变化的不适应,到了参考点与当前状况的不一致。假如一位投资者亏掉了1000元,继续投资是蓝筹股还是风险高的股票时,尽管期望收益相差不多,但是风险不同。在这种情况下,-1000元被认为是参考点,导致投资者选择更有风险性的股票。
25.试用前景理论解释处置效应。
投资者购买股票以后,购买价格就成为其决策的参考点。股票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会导致投资的收益或损失。在收益区域或损失区域都存在价格上涨和下降两种可能,根据价值函数的特点,两个区域上,价格上涨或下降,也就是收益增加或减少,导致价值的不等额变化,基于这种价值取向,于是人们在两个区域做出不同的选择。以股票买价为参考点,在收益区域,由于曲线的凹性,股票未来价格同等金额的涨或跌所引起的价值变化是不相同的,收益下降所带来的价值下降大于收益上升带来的价值上升,为了避免价格下降带来的恐惧,于是人们倾向于卖掉股票;相反,在损失区域,由于曲线的凸性,收益上升所带来的价值上升大于收益下降带来的价值下降,于是人们倾向于持有股票等待价格的上涨。 26.导致羊群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羊群行为发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不完全。模仿他人的行为以节约自己搜寻信息的成本。人们越是缺少信息,越是容易听从他人的意见;(2)推卸责任的需要。后悔厌恶心理使投资者为了避免个人决策投资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悔和痛苦,而选择与其他人相同的策略,或听从一些投资经理和股评人士的建议,因为这样的话,即使投资失误,投资者从心理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而减轻自己的后悔;(3)减少恐惧的需要。人类属于群体动物,偏离大多数人往往会产生一种孤单和恐惧感;(4)缺乏知识经验以及其他一些个性方面的特征,如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接受信息的能力、思维的灵活性、自信心等都是产生羊群行为的影响因素。
30.假如你作为一名投资者,你会出现本土偏差吗?为什么? (1) 信息幻觉
具有强烈本地偏好的投资者可能认为它们拥有信息优势,即同国外股市相比,它们更了解国内股市;同国内其他地方的公司相比,它们更了解靠近自己的公司。距离近的投资者可以同公司的雇员、管理人员、供应商交谈,可以从本地的媒体中了解某些关于公司的重要信息,甚至可能同本地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等从而获得信息优势。他们还发现,本土偏差同公司的规模、负债率以及公司产品的交易性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2)熟悉性偏好与控制力幻觉
人们喜欢在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下行动,投资者购买本国、本地以及本公司的股票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公司更熟悉,虽然这种熟悉同公司的基本面信息没有关系。对公司的熟悉程度会导致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表现
出本土偏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熟悉性强化了投资者的能力幻觉和控制力幻觉。人们倾向于在他们认为自己具有足够的知识或者能够胜任的环境中下赌注,而不会在他们在认为自己不了解或者不拥有信息的环境中下赌注
31.你认为哪些行为偏差会导致金融泡沫的产生?
(1)有限注意导致金融泡沫. 在金融市场中有限注意往往表现为两种效应:关注显著信息和疏忽隐晦信息 。这两种效应干扰了投资者赖以判断的信息集,进而影响投资决策和股票价格。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对于财务披露、财务报告和资本市场都具有重要意义。即便是市场上信息充分可得,有限注意也可能促使投资者倾向于跟风或采取羊群行为,特别是在公众媒体的渲染下,往往对泡沫和危机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2)信息层叠导致金融泡沫。由于每个投资者都通过观察他人的信息或者说公共信息进行觉得,而忽略自己的私人信息,那么私人信息就没有贡献到公共信息中去,公共信息池中的信息难以得到更新,从而造成信息堵塞。这样的公共信息很难反映股票的基本价值,如果这样的信息层叠没有被及时打破,投资者群体信息层叠就可能导致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其基本价值,从而导致泡沫的生成。 32.哪些社会因素会推动金融泡沫的产生?
(1)口头信息传递。因为沟通方式对人的思考能力和对回忆的限制,使得群体行为发生收敛,推动泡沫的产生。
(2)媒体信息传递。媒体能积极地影响公众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式,同时形成股市事件发生时的环境。媒体的参与能够导致更强烈的反馈,使过去的价格变化引起进一步的价格变化,它们也能引起其他一连串事情的发生。
33.你认为造成心理情绪周期波动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人类生物节律的周期特性。科学研究发现,个体的生理周期为23天,情绪周期为28天,智力周期为33天,而股票市场的短周期与此十分相似。
(2) 贪婪与恐惧情绪的交替出现。贪婪导致股市超涨时持有者不卖,未介入者则不断追涨,形成超涨。反之,恐惧则促使不断杀跌,使股价由合理下跌转为超跌。股市中两种情绪的不断交替,促成了股票市场的周期性状态。
(3) 投资者情绪的相互感染与共鸣。股市是由人参与的,由于大多数投资者缺乏自制力、自主性,因而面对股票市场的变化,投资者情绪相互感染。 34.描述证券市场上的情绪周期。
主要包括“轻视” “谨慎”、“自信”、“深信”、“安心”、“关注”、“投降”七个部分。在市场周期的极端,投资者心理具有很高的显著性。在牛市的顶峰,过度自信达到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过度自信达到最低点。
35.羊群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还是非理性行为?为什么?如何避免羊群行为现象的产生?
羊群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因为羊群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心理因素。由于投资者盲目从众,自己不经过思考,或者由于环境与计算的复杂性等因素导致的盲目决策,所以羊群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
(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信息披露违规的惩罚力度。信息是股票价格的运行基础, 是投资者据以决策的根本, 真实、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将大大增加市场的运行效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违规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的惩罚力度,增加违规者的违规成本,维护信息披露制度的秩序和权威。 (2)消除股票市场的制度性缺陷, 政府不应过多地干预股市。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很多的制度性缺陷, 弥补纠正这些缺陷离不开政府的干预。但是, 证券市场应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政府应该正确定位自己在证券市场的角色, 从制度、法律方面健全、规范证券市场, 而不是过多地干预股价的涨跌, 造成股票市场价格的大幅涨跌。
(3)大力开展投资者教育, 提高投资者投资能力。通过投资者教育可以提高投资者识别风险的能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认知偏差, 起到减少羊群行为, 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
案例分析
案例一:要点:(1)我国股票市场呈现大幅波动的原因主要是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非理性造成的,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都具有投机性,不注重股票的价值。另外,中国的股票市场缺乏做空机制,以及机构投资者数量及质量不高等原因造成的。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因素有外部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状况、投资者的投资理念等等。
(2)我国的股票投资者更喜欢股票指数呈现上涨状态下参与交易。因为我国的投资者的非理性程度较高,已受到情绪和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缺少对整个股市行情和股票的分析和判断。
(3)从图1-3可以发行,上证综指的换手率越高,上证综指相应的点位也越高。投资者的交易活动越活跃,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同时也代表了投资者的情绪,易造成股票的大涨大跌,加剧了股票的波动。 案例二:要点:
(1) A股与H股的价差能说明内地和香港市场中有一个市场不是有效的。市场的有效性
反映的是市场对信息的效率,对于同一只股票其基本面的信息一样的,如果市场都是有效的,其在各市场上的价格应该都是一样的。
(2) 导致A、H股价差的原因有:投资者学历、理性程度不同,中国和香港地区的经济发 展速度不同导致价值判断基准不同,市场环境、 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不同等等。 案例三:要点:
(1)基金的日常运作需要成本,如基金管理人的报酬、管理费用等。由于这些成本的存在,基金的市场价格应当低于其资产净值。如果管理费用太高或将来的投资组合管理达不到预期标准,则代理成本就可能导致基金折价。行为金融学学者认为,基金折价率的变化反映的是个人投资者情绪的变化,由此认为具有相同投资者结构的投资品种,将会受到类似的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一方面,封闭式基金发行上市时,由于新基金没有可供比较的历史经营记录;另一方面,为保证新基金的发行成功,基金发起人通常也要做大量的宣传,将基金未来的收入前景描述得极近完美,给投资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由于认知偏差的存在,噪音交易者对封闭式基金会非常乐观,这种乐观的程度远远超出了对基金未来业绩的理性预期,从而导致基金的过度交易,使基金的交易价格高于其资产净值,产生溢价。
(2)我国的“春节效应”与西方国家实证发现的“一月效应”相同点都是发生在各国的“年初”,收益率都是超过其它月份,但是我国与平均收益率之间的差异要大。
(3)人们把年末视为结算时间而把春节过后视为新年的开始,他们倾向于在年度交替之际有不同的行为,从而造成了“春节效应”。 案例四:要点:
(1)老张对股票的股值有客观标准,但是由于参考点的变化使得他也能欣然接受。
(2)这是由于这次买入的股票还有少许的亏损,产生的损失厌恶造成的。这是由于老张认为该股票的成本就是最近买入该股票的成本,参考点发生了变化造成的。
(3)这种对股票买价和卖价自相矛盾的估值是由于参考点变化导致的。 案例四:要点:
(1)主要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时,四家公司的对价就在“10送3”左右,从而使得后来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将其作为一个参考点,产生锚定效应,从而使得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支付大部分集中在“10 送3”水平。
(2)决定股改对价的内在客观影响因素有非流通股的数量、市盈率、行业和成长性等。股改对价与公司规模、风险、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等因素应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支付股改对价的心理和行为因素是参考点依赖、框定依赖和锚定调整。 (4)主要从公平偏好的角度进行分析。 案例五:要点
一.(1)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基金净值排名会对其赎回产生负向影响,即排名越高,赎回率越低.因为基金净值排名越高说明该基金的经理选股能力强,应该越多的投资者将会申购越多,赎回将会减少。
(2)这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处置效应造成的,卖出盈利的,持有亏损的。
(3)影响因素还有市场行情、投资者的学历、经验和自信程度、国家的政策、基金费率、基金经理声誉等等。
二.(1)Klahr舍不得卖其所持有的互助基金是因为互助基金处于亏损状态。这种症状产生的心理和认知原因是参考点依赖导致的损失厌恶。
(2)这种心理特征会使投资者在损失时寻求风险,而盈利时厌恶风险,出现处置效应。 案例六:要点:
1、该案例说明了我国的基金经理在股票的选择和买卖时机的选择上盲目的跟从其他基金经理的做法,这表明基金经理之间存在着羊群行为,即基金经理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基金经理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去考虑信息。 导致基金经理之间羊群行为的发生是有多个方面的原因的:
(1)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基金经理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可以节约自己搜寻信息的成本。人们越是缺少信息,越是容易听从他人的意见;
(2)推卸责任的需要。投资者为了避免个人决策投资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悔和痛苦,会选择与其他人相同的策略。基金经理选择与其他经理相同的策略,这样即使投资失误,他就能从心理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而减轻自己的后悔;
(3)减少恐惧的需要。人类属于群体动物,偏离大多数人往往会产生一种孤单和恐惧感;
(4)缺乏知识经验以及其他一些个性方面的特征,如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接受信息的能力、思维的灵活性、自信心等都是产生羊群行为的影响因素。 2、为避免羊群行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投资者应该了解市场,了解市场可能存在的干扰信息,提防羊群效应的影响而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 (2)投资者应该避免在股票市场投机,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真正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做长期投资者。 案例七:要点:
推动普洱茶泡沫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媒体炒作;(2)茶商的羊群行为;(3)购买者的投机心理以及非理性预期;
(4)专家内部的对倒行为;(5)投资者情绪的影响。
人们存在的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为:(1)羊群行为,受媒体炒作等因素的影响,收藏普洱茶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卖掉宝马车收购普洱茶;(2)非理性预期,在普洱茶价格疯狂蹿升的日子里,茶行彼此谁也不敢出手卖货,剩下的时间就是整天沉浸在发大财的美梦中不能自拔;(3)投机行为,面对疯涨的普洱茶,茶商们的“抢新”行动异常疯狂。
2、相同点:(1)两者都是由于投资者的非理性而引起的市场泡沫,最终都以泡沫的破灭告终。(2)投资者对财富的狂热追求、羊群效应、理性的丧失都在两次泡沫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不同点:相对于17世纪的郁金香泡沫而言,在普洱茶泡沫的形成过程中媒体炒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人们在对实物进行投资时,人们应该清楚该实物的投资价值以及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在对其进行投资前要对该实物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投资者在对实物投资时切忌盲目听从媒体宣传,避免严重的投机心理。
(2)这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处置效应造成的,卖出盈利的,持有亏损的。
(3)影响因素还有市场行情、投资者的学历、经验和自信程度、国家的政策、基金费率、基金经理声誉等等。
二.(1)Klahr舍不得卖其所持有的互助基金是因为互助基金处于亏损状态。这种症状产生的心理和认知原因是参考点依赖导致的损失厌恶。
(2)这种心理特征会使投资者在损失时寻求风险,而盈利时厌恶风险,出现处置效应。 案例六:要点:
1、该案例说明了我国的基金经理在股票的选择和买卖时机的选择上盲目的跟从其他基金经理的做法,这表明基金经理之间存在着羊群行为,即基金经理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基金经理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去考虑信息。 导致基金经理之间羊群行为的发生是有多个方面的原因的:
(1)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基金经理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可以节约自己搜寻信息的成本。人们越是缺少信息,越是容易听从他人的意见;
(2)推卸责任的需要。投资者为了避免个人决策投资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悔和痛苦,会选择与其他人相同的策略。基金经理选择与其他经理相同的策略,这样即使投资失误,他就能从心理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而减轻自己的后悔;
(3)减少恐惧的需要。人类属于群体动物,偏离大多数人往往会产生一种孤单和恐惧感;
(4)缺乏知识经验以及其他一些个性方面的特征,如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接受信息的能力、思维的灵活性、自信心等都是产生羊群行为的影响因素。 2、为避免羊群行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投资者应该了解市场,了解市场可能存在的干扰信息,提防羊群效应的影响而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 (2)投资者应该避免在股票市场投机,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真正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做长期投资者。 案例七:要点:
推动普洱茶泡沫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媒体炒作;(2)茶商的羊群行为;(3)购买者的投机心理以及非理性预期;
(4)专家内部的对倒行为;(5)投资者情绪的影响。
人们存在的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为:(1)羊群行为,受媒体炒作等因素的影响,收藏普洱茶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卖掉宝马车收购普洱茶;(2)非理性预期,在普洱茶价格疯狂蹿升的日子里,茶行彼此谁也不敢出手卖货,剩下的时间就是整天沉浸在发大财的美梦中不能自拔;(3)投机行为,面对疯涨的普洱茶,茶商们的“抢新”行动异常疯狂。
2、相同点:(1)两者都是由于投资者的非理性而引起的市场泡沫,最终都以泡沫的破灭告终。(2)投资者对财富的狂热追求、羊群效应、理性的丧失都在两次泡沫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不同点:相对于17世纪的郁金香泡沫而言,在普洱茶泡沫的形成过程中媒体炒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人们在对实物进行投资时,人们应该清楚该实物的投资价值以及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在对其进行投资前要对该实物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投资者在对实物投资时切忌盲目听从媒体宣传,避免严重的投机心理。
正在阅读:
行为金融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04-07
南《健康评估》作业习题 - 图文12-08
数学模型答案05-17
2012年中考名著阅读总复习07-18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及答案08-28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03-2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学案:3.3去括号与去分母(3)05-05
微信二维码食品饮料行业营销成功案例分享02-20
高二语文期中检测测试试题607-2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名词解释
- 案例分析
- 行为
- 金融
- 简答、
- 保险建议书每年保费谁定
- 移动通信技术考题(3)
- 杨山煤矿雨季三防措施
- 嘉兴市级企业(行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 图文
- 工程材料课后题答案
- 南开大学12秋学期大学语文在线作业答案
- 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初二升初三英语教材
-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第12份)
- 大学计算机基础题库
- 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类型及纪律适用
- 初级会计实务(2016) 第7章 财务报告
- 2016-2021年中国开关测试仪行业细分市场研究及重点企业深度调查
- JAVA SE基础知识 - 图文
- 广州中大附属雅宝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一地理试
- 13年毕业清考复习题(建筑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
- 概括大意与完成句子--职称英语考试辅导《综合类》第三部分讲义13
- cad认证工程师2010练习题2010.12.15
- 水泥搅拌桩基坑支护在软土地区中的设计与施工
- 改性聚丙烯汽车保险杠生产项目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