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结业论文
更新时间:2023-10-02 20: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结业论文·
论题:五年来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研究综
述
作 者: 张尚卿
班 级: 理五
学 号: 112355020530 民 族: 壮族
籍 贯: 广西百色
直升院校: 广西民族大学
电子邮箱: 415108736@qq.com
指导教师: 许莹莹
论文提纲
五年来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研究综述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二)创新能力的涵义。
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一)本科生基数大,创新型人才数量过少。
(二)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兴味,缺乏创新的热情。 (三)缺乏创新的毅力。
(四)缺乏创新的洞察力、注意力。
三、造成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机制单一呆板,对思想束缚力大。 (二)应试教育导致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虚无化。 (三)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四)物质诱惑强烈,自身对素质培养的不重视。 (五)学科交叉深度不够,知识局限性大。
四、浅谈改善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的途径
(一) 树立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机制。
(二)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法多元化,身教重于言传。 (三)兴趣为主导,形成开放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打破传统思想枷锁,化腐朽为大用。
五、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前景
(一)国家战略的广阔发展空间。 (二)全球交流多元化。 (三)国际交流更加深刻。
五年来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存在有关教育机制,素质培养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不协调等问题。本文分析研究了五年来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所存问题、问题成因及创新能力发展制约因素,并据此问题探索创新的方向。
[关键字]:五年来;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世界发展全球化的进程已经掀起了世界竞争的大战的序幕,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各国的竞争由传统的贸易竞争转向了更为深层次的人才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比拼。然而培养创新人才,其核心正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院校的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以及新生动力,肩负着壮大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国家经济贸易以及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责任。而创新能力作为民族发展的本源动力,作为指导着各行各业的事业不断优化升级思想源泉,已经成为各高校研究改革的热点课题。本文将介绍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其内涵,着重分析五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造成现状的主要因素,据此分析、探索创新的方向,提出了若干改善方案,最后展望未来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方向。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我国自古即具有灿烂辉煌的文化瑰宝,其中不乏闪烁着创新光芒的思想以及方法。1919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将“创造”引进教育领域。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在今天看来,这一先进、卓越的思想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创新也从古时的“从无到有”思想,慢慢转变为“从无到虚,从虚到实,知
一反三”的发散性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仅涵盖了现实行动上思维的革新能力,也包括思想、艺术、理论、技术的创新能力。[1]
创新精神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技术、思想的变革能够给我们带来的经济效益,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只有努力培养创新意识,不断跟上、甚至赶超世界发展进程的脚步,才能在世界上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为此,我国自1998年实施“985工程”,就将建设若干所世界级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大学作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发展机遇,推动了我国高校教育机制改革的大讨论。创新能力的意义正在变得多元化,而其珍贵的核心始终指导人们的创新方向。
①
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我国经济实力经过长足的积累发展,在近五年来,经济实力再上一个台阶。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正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高校教育又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我们应当充分肯定高校为我国建设等各项工作做出的巨大贡献。因此,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是有必要的。
(一)本科生基数大,创新型人才数量过少。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茁壮成长,建立起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与日俱增。经过此后短短十年的发展,我国GDP成功跻身世界第二,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高校经过长足的积累发展,积攒了足够的科研经验和发展资本,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系统,并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科学研究设备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争相改革的方向,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从物质基础的角度看,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条件,拥有能力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子。
然而,事实没有预想的那般乐观,从总体上来看,现今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缺乏,
未能形成一个创新的大主体,能力不出众的本科毕业生基数大,尤其是近五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这个基数更是飞快增长,但具备合格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却只占少数。大基数的本科毕业生产出的创新人才人数虽然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产出比率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充分体现出我国人才资源的低利用率。虽然我国大学生在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较之过去几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提升,而且其中亦不乏具有顶尖科研实力和创新人才的专业领域,但如若着眼于总体,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仍然十分羸弱。在高新技术领域,日本、美国所拥有的专利总量,占世界的百分之九十之多,相比之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占剩余的百分之十。创新能力的匮乏使得我国大学生在各类国际学术大赛的竞争上捉襟见肘,难以拿出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吸引世界的眼光。[2]
(二)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兴味,缺乏创新的热情。
中学的繁重课业让升到大学的中学毕业生感到压抑,在升学到大学的同时,一面放松自己,一面得过且过的学习大学知识。思想意识松懈,缺乏积极的上进心,容易安于放松、无所事事的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也正是这一阶段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抵触,使得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普遍都学法创新的意思以及创新的兴味。
(三)缺乏创新的毅力。
个人能力和素质培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步登天,亦无一蹴而就,由此决定了各高校在培养学生个人素质的这条道路上必然长路漫漫,而个人缺乏创新的毅力,成为了制约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创新毅力的缺乏,直接原因即受到了外界各方面的影响,诸如财富的诱惑,物质世界的迷失等等。近五年来,网络技术和电子领域的飞速发展,高校中较高的电脑普及率使得大多数热衷于电脑游戏的大学生沉迷其中,难以自拔。[3]
(四)缺乏创新的洞察力、注意力也是我国大学生在创新能力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依然以灌输式授课为主,学生接触到外界事物的机会少之又少。纸
张上的枯燥文字,远远比不上五彩缤纷的外界社会带来的机遇与创新多。尤其是近五年,在高科技领域的创新领域,观察力的缺乏使得我国大学生在发现新鲜事物、新思想所需要的时间上比国外培养的新型人才更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就要受制于人。
(五)缺乏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思维僵化较为普遍。
长时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根本目标,重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在这样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采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科局限且不易于交叉互通,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萌发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者李文华指出:“长期以来,传统模式的课堂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命活力。因此我们必须总结创新改变这种旧的教学模式。”这种局面的产生令学生忽视与同学、老师、乃至不同学科领域的人们的交流,没有多领域学科的交叉碰撞,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钻研,难以产生极富创造性的思维与创新灵感,思维逐渐僵化,日益固步自封。虽然近五年来各高校都将培养新世纪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我国大学生参与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将专业知识和相邻专业有机结合并参与到社会这一大层次的实践上,大部分还停留在在学校中实践、甚至在学院中实践的过程阶段中。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仍然普遍存在上述问题,创新思想的普遍缺乏以及创新意识的单薄、个人不重视的素质培养等,都是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想进一步了解乃至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就必须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
①
三、造成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国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闪耀今古,传统文化自发展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瑰宝,同时也在我们观念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印记,突破思想桎梏,培养创新的新理念,这一过程必然不简单。在受到传统思想冲击的同时,我国单一的教育模式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迸发。
(一)教育机制单一呆板,对思想束缚力大。
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决定了入学的初衷即是努力学习书面知识,掌握优秀的应试技巧。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各个工作部门都在围绕着考试,教师重视课程结果,偏重教学业绩,易于急功近利。总的来说,应试教育在对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少弊端,一个是在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上的局限性;二是在教育过程中的表面性,三是在教育效果上的虚假性、暂时性。[2]在课程革新的阶段内,教师深知传统教学方式缺乏新意但他们深谙传统教学方式的要领,可在创新的教学方式上尝试革新却又收效甚微,这种两难的抉择下往往会让教师左右为难,教师普遍选择保守的传统教育,由此也可见传统保守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极大影响。灌输式的传统授课方式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中难以发挥出自身的创新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逐渐保守,到了高校之后固封的思想变得更加难以开化。最后直接导致的是大多数新升入本科的中学生在大学中安于学习文字知识的现状,无法主动提升创新能力,甚至难以配合高校的课程改革,最终致使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缺乏。[4]
(二)应试教育导致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虚无化。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国的国情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教育模式,在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当中,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对人文素质等方面有较大程度的强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兴起改变了这一传统方式,但仍有很多富有真知灼见的学者也认识到了一味强调专识,而忽视人文和通识教育只能培养“机器”而无法实现人的真正全面的发展。[3]智育作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是一种强调教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模式,教学的起点以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注重了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常常采取超时超量学习的手段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此一来,高校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往往只停留在书本的层次,对课堂外的新鲜事物知之甚少,缺乏对事物的观察力。外界的斑斓姿彩正是激发创新思维的源泉,如此与外界隔绝,无异于极大程度的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目标的狭隘,空洞的教学创新计划再加上教育手段的单一,
使得个人的个性发展收到了严重地压制,麻木的高校新生注入各高校中,让各式革新手段都难以彻底激发、改变绝大多数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的现状。我国大学生创新性的思维能力的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兴味的缺乏等等问题渐渐形成趋势,造成了能力不出众的本科毕业生基数庞大的现象。[5] [6]
(三)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我国自古即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说法,在帝王统治的封建王朝下,“望子成龙”就是希望子孙寒窗十年、刻苦读书,考取功名之后就可以享荣华富贵,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我国受到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比较严重,旧时代保守的思想至今还不能够彻底褪去,不少家长仍然片面地认为现代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度相同,于是一味地鼓励自己的孩子努力读书,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上金榜题名,直升为国家重点大学的学子,从而借此改善现有的生活水平。教育学者张文质曾说:“纷繁的家庭教育现实中,有两个问题,一直想和父母们探讨。铁是铁,钢是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很生气地对孩子说:“我对你,真是恨铁不成钢”其实铁是铁,钢是钢,这个铁是没办法变成钢的,而且铁有铁的价值,你也不要把它变成钢,可能铁好不容易变成钢也是废钢,派不上用场的钢。”
殊不知,家庭环境单方向的引导,已经遏制了孩子多元化的发展方向。首先,家长抱着望子成龙的心切做出的决定是片面地、没有经过换位思考的结果,一味地照搬了别人成功的例子,盲目笃信应试能够改变一切,没有认识到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引导方式借此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其次,没有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分析孩子需要什么、合适干什么,片面决定的后果只能是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反抗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恼怒,造成家庭环境的不和谐以及交流代沟的产生。
(四)物质诱惑强烈,自身对素质培养的不重视。
2008-2013年,微电子科技、移动电子设备、互联网设备的极速更新,加上各个行业为抢占市场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力,更加催生了愈发高端的电子设备。对
②
于高科技的电子、移动设备,其衍生产品——电子游戏无疑成为人们火热追捧的选择。电子游戏类型繁多,不同类型又有多种玩法,游戏不仅画面精美,而且剧情引人入胜,打斗画面更是精美绝伦,无论是从娱乐性、多样性还是可操作性来说,都极具吸引力。网络文学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各类目小说如穿越、玄幻、修真、都市等等题材都有一大批执笔者在网络上笔耕不辍,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阅读选择空间。大学生一旦不注意适度游戏、正确把握学习与游戏娱乐的时间,极易受到电子游戏以及网络快餐小说的影响,少有不慎就会滞步沉迷于此。纵观五年来,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在大学校园的普及率逐渐增高,并且还呈现出了直线迅速上升的态势。高端的电子产品在为大学生创造丰富的课外休闲方式的同时,防沉迷的警钟还没有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脑海中敲响,尤其是普通高校校园内,沉迷游戏娱乐、网络小说的现象异常普遍,甚至重点高校沉迷之景也渐成风气。学生在沉迷于休闲娱乐的同时,娱乐的兴趣往往要比求学的兴趣要浓厚,正因为如此,高校在普及自己制定的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时,受到了多方面、较为强烈的抵触,因此收效也甚微。外加大学生自己不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缺乏创新的毅力的现象。
(五)学科交叉深度不够,知识局限性大。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主要采用的教育方式为专业基础课加上公共基础课,穿插专业课,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以专业课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在其中可以选修不同课程。专业课分科明显,泾渭分明,课业压力往往比较大,学生局限在自己专业课程的探索的同时,往往又容易形成居安则逸的松懈心理,在完成了自身学习阶段的任务后容易放松心态。这就导致了学生不愿意涉足别的学科领域,就更谈不上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创新了。往往新思想的萌发是在不同事物之间的摩擦、碰撞的过程中迸发,高校的教育机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限制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高校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当中亦不能自省,反思、突破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个主观因素占主要。
从分析中得出,教育教学机制的陈旧、学科之间交叉不深、应试思维的固定、家庭
的引导、外界的干扰等这些因素,成为了造成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所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
四、浅谈改善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的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肩负着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历史使命。” [6]我国传统沿袭至今的教育机制普遍存在重理论,重分析,重个人,重传统,轻实践,轻综合,轻合作,轻创新等问题。[5]然而实践操作能力,动手创新能力,合作共赢的意识,又是培养我国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在建设创新型大国的世界大潮中,尽快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机制,使之适应全球创新思潮的发展趋势。[7] [8] [9]
(一) 树立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机制。
创新的教育教学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思想转变的整个过程当中,必须不断坚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在转变过程当中不断革新,这是高校改革的基础要求。其中,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又以管理观念为首要变革的对象,进而用较为先进的创新管理理念继续变革教育教学的机制。科学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发展的水平和发展速度,能合理地分配资源,激活高校资源的高利用率。因此,高校应该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以培养多面的人才为本,在教育中革新,在革新中创新,并且保持持续性创新的改革思路,逐渐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柳夕浪指出:“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注重激励和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强调对教学过程本身的专业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将关于教学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及其检验过程的报告作为成果的主要物化形式。”在深化学生创新观念的同时,教师更应该首先具备善于了解创新、大胆创新、持续创新的意识并付诸行动。
为了能够更好的配合高校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应运而生——
③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信任、尊重和爱护学生,明确平等、自由、公正是人类社会的追求。师生据此信条建立起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不再感到压抑、无趣,开始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踊跃发言,阐述自己独具特色的见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思想活跃的创造力。人的个性在成长过程中千差万别,高校教育必须得承认不同人的个性差异,“一刀切”的盲目推进只能是扼杀其中个别有才华的年轻人。高校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赋予每个大学生自由创造、发挥才智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当中,在自己感兴趣、擅长的专业方向发展,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进行创新、进行超越。高校在扭转现今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过程中,持续的创新的教育教学机制的革新应为首要的,它首先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自由创造的环境,建立起了开放的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教室外,不再迫于教师的威严而感到疏远,这是打开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把关键钥匙。
(二)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法多元化,身教重于言传。
教育不能纸上谈兵,光讲理论而不参与实践。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堂课不能死死抓着理论不放,将实践统统留给课后、留给学生。如果学生觉得艰难晦涩,理论尚未明白,对实践的操作更是摸不着头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身教重于言传,在要求学生会实践之前要保证教师自己会操作,多于学生接触,那么自身治学严谨的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品德的培养。梁启超曾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教师又是教育的关键,无数莘莘学子好比明朝的花朵,教师犹如工作不辍的园丁,从这一角度来看,一个民族的教育素质,依赖于教师的素质。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拓宽自己的文化底蕴,兼具素质教育和理论指导的高水平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里,用自己文化素质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目前,不同类别的高校设置了门类众多的专业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其不一样的特点。所以在教学方法中,应遵循多元化的原则,使各门课程都有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除了普遍采用的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外,各门学科可以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学科的知识设计具有
[11]
②
创造性的活动,借此输出创造性的教育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重大改变,专业课程的教育也走进了信息化的阶段。纵观世界科技成果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我们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引进更多高科技的教育技术、科研设备。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基础能力,而顶尖的科研设备为我国大学生增添国际竞争力。教师从知识的传承作用转变为引导创新,教师的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正逐步优化,因此,科技教育必将成为专业教育的共识。
(三)兴趣为主导,形成开放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鼓励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取好的大学,方便孩子找工作。其实这是个误区,为了使家长从小能重视孩子兴趣爱好、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必须得解开这个误区。高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应该适当的向家长普及就业知识、个性培养的重要、创新人才的匮乏等知识,让家长明白读书并不是就业的唯一出路,孩子的综合素质,个人能力才是社会所缺乏的宝贵资源。家长能够顺应孩子个性的方向,培养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个人修养,逐步引导其发展,大胆的开拓创新思维,那么在将来,即使没有在重点高校接受教育,也依然能够做出自己的事业,闯出一片天下。
(四)打破传统思想枷锁,化腐朽为大用。
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贯穿我国教育两千余年,曾一度被认为旧文化、旧思想摒而弃之,然而不可否认,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深远。我们不能片面地否认它,换个角度,也许我们还能好好的利用这些闪耀光芒的思想。
在传统思想中,儒家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刻的美育品格,并由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化育之道。蔡元培先生突出地强调美育,认为美育绝对不可忽视:“按我国古时的礼乐二艺,有严肃优美的好处。西洋教育,亦很注重美感的。为要特别警醒社会起见,所以把美育特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而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们以精神上的巨大影响,因此美学研究与审美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及其重要作用。美的无限丰富的内涵,不断的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我们生活的境界和意趣。
我们除了可以借助传统的思想培养自己对美学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以外,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好与自己的专业课程产生了学科间的交叉碰撞,在这种情况下,尤其容易迸发创新的思想,例如新媒体艺术,在美学与传媒的交叉中革新了新的思想。我们应该善于从哲学思想中发掘与现代教育相关的精华思想,确立设计中人的主体性,从而明确人与环境的制约关系,并从更深层次探讨现代设计的社会价值,以期为现代设计及现代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借助传统思想培养自己的美学理念,不但可以在学科交叉碰撞之际打破原有的思想牢笼、化陈旧作为大用处,还可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手段之一。[10] [11]
五、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前景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高校教育事业也不甘落后,对创新能力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涉及面广,收获极大,成果颇丰。既在研究过程中开拓了视野,又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进行了深化,创新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未来,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前景十分广阔:
(一)国家战略的广阔发展空间。
我国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意味着该计划将是我国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个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计划”将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由此可见,未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12]
(二)全球交流多元化。
我国高校接纳的留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使得来自各国的留学生都迫切要求在教育中体现自己民族文化的地位,这种现象直接推动了各种竞争意识的萌发。尤其是未来几年之后,在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背景下,必然会有大量留学生进入我国高等教育
[9]
③
学府。强烈的竞争意识的萌发,使得创新能力变得尤其重要,未来,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将逐渐重视起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国际交流更加深刻。
我国高校整体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与世界一流级别的大学交流日益密切,这将使我国接受外国先进思想、先进技术的途径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与一流的名校的深入接触也使我国深刻的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在落后环境之下,这是一种鞭策,将有力地推进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实力的培养。
未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与世界一流名校的接触以及吸纳国际先进教学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高校大学生未来创新能力一定会再上升一个台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作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源动力,在未来世界发展进程当中必然以创新能力的竞争为主。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我国现代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要改变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等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逐步改善教育教学机制,发展可持续的教育改革战略,认真的实施国家提出的战略举措,将之与各校实际情况相结合,逐步改善个人、家庭的观念。那么,未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呈现勃勃生机。
[注释]
①李文华.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7 ②张文质.到底该怎样要求我们的孩子[J].中华家教.2012(11):3
③柳夕浪.试析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3(05):7 ④ ⑤
[参考文献]
[1]付荣爱.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18). [2]王嵘.我国高校专利战略信息分析及研究[J].现代情报.2009(10).
[3]马同庆.关于游戏开发中运用游戏心理学防止玩家沉迷的应用研究[J].华章.2013(12). [4]唐玉辉.浅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2013(02). [5]黄石明.论“中”: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J].扬州大学.2011(04).
[6]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2012(02).
[7]杨胜刚.高校体制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湖湘论坛.2013(02). [8]柳爱娜,周佳权,刘林,李闪,季家艳,王晖.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9]职会亮,马超,施宏伟.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途径与未来[J].文教资料, 2011(16).
[10]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09.
[11]孙晓铭、盛琳颖.儒家美学思想中的生态哲学意识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启示[J].学术交流.2011(01).
[12]丁烈云.实施“2011计划”的意义、重点与难点.中国高等教育[J].2012(20).
正在阅读: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结业论文10-02
十三五重点项目-有色金属采选废弃物项目资金申请报告03-07
企业招聘中对于心理测试的运用04-22
我真的很难过作文800字07-04
2012年春达理小学师德工作总结09-28
全套叶根友字体打包下载02-09
北大17秋季36081001-大学英语1-第三组答案12-25
人大网大电子商务试题答案12-09
人工挖孔桩施工规范04-29
欣赏自己作文800字07-1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预科
- 广西
- 结业
- 教育学院
- 民族
- 论文
- 大学
- 估价综合复习题(有答案)
- 电路分析试题库(有答案)1
- 太平学区语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试行)
-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 课程标准22
-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
- 轮机船舶管理
- 在线教育现状分析与研究
- 应用电化学期末复习题
- 企业筹资风险及防范
- 微观经济学第五章 - - - 成本论
- 2018《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期末考试
- 八年级政治上册《自我负责》教学设计1(粤教版)
-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 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教育 国际贸易与金融 网上作业习题答案
- 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非贸易及部分资本项目项下售付
- 画画比赛活动方案
- 珠海成人教育《财务分析》复习题 - 图文
- 孙金玲
- 质量标准及保障措施
- 2019关于对市常委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建议的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