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原理复习提纲

更新时间:2023-06-06 13:4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

(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个人要在工作单位的职业活动中学

习职业要求他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和本领等;其次表现在个体要建立和处理种种新的人际关系;第三,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个体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第四章 《社会角色》

一、理解基本概念——社会角色、先赋角色、自致角色、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二)了解角色失调现象有哪几种情形?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四种。

1、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和新旧角色冲突三种情况。

角色内冲突又有三种情况:(1)角色紧张:(2)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也会产生角色内冲突。(3)在单一的角色内部,有时也会发生冲突。

2、角色不清:

3、了解角色中断产生的原因及如何解决?如何解决因准备不足而产生的角色中断现象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角色承担者个人来说,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设计,应该了解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相继承担那些角色的特点,并为未来的角色做些准备工作。

(2)从家长来说,应注意对子女的成长进行指导。

(3)从社会来说,应加强对各种不同角色的培养、培训和咨询工作。如我国有些机构开设婚前培训班、家政学校、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大学生就业指导等。

4、了解角色失败的几种情形,正确认识角色失败。

第五章 社会群体

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二、要理解和掌握社会群体的特征,了解其分类情况(P149)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以及形成条件(P159 160)

它具有以下特点:

1、规模小,人数少; 2、面对面的互动,人际关系亲密;

3、感情色彩浓厚,非正式控制;4、目标一致,聚合力强;5、成员难以替代

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条件:

第一,活动空间接近;第二,接触时间长;第三,成员间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约束;第四,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四、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P165)

五、了解家庭的几种形式和特征、家庭的结构类型以及家庭的功能

(一)家庭的几种形式:

1、血缘家庭 这是人类的第一个家庭形式,它产生于人类的蒙昧时代,是群婚制的早期阶段。其特征是,同辈份的男女互为夫妻。

2、普那路亚家庭 普那路亚是夏威夷语,意思是亲密的伴侣。普那路亚家庭是群婚制的最高发展阶段。它排除了同一血缘的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是一种非血亲家庭形式。

3、对偶家庭

4、一夫一妻制家庭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后一种家庭形式。

(二)家庭的类型——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构成,表现为不同的家庭类型。

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一般认为,这种家庭形式是一切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这是中国家庭的主要类型。

2、扩大核心家庭。这是由核心家庭演变而来的直系双偶家庭,也有人称之为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这是一种多代多偶家庭。4、其他家庭。

第六章 社会组织

1、主要使学生了解社会组织的含义、构成要素及特征

2、了解社会组织中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正确认识社会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

3、了解组织管理的含义,把握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各自的特征。

第七章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一、了解马克思和马克斯 韦伯的分层标准

二、分层的方法有哪几种?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1、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

2、声誉法。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选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给本社区成员分层归类。调查员可以对各层成员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人们进行声誉分层的标准。声誉法要求评判人员必须熟悉那些评判对象。

3、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

4、恩格尔系数法——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发现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5、基尼系数法——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Gini)于1922年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按照国际惯例,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三、了解我国社会分层标准的演变情况

(一)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标准和分层特点(P237)

1、分层标准 沿用了毛泽东的阶级分层标准

2、分层的特点:(1)它属于一种政治性分层;(2)原有的分层是一种权力化分层。

(3)原有社会分层是一种身份制分层。

(二)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情况

1、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四个主要特性

(1)阶层的分化越来越趋向于表现为职业的分化。

(2)一些特殊的制度性安排对社会阶层分化仍然有着显著的影响。

(3)生产资料所有权仍然是导致当代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普遍特征。

(4) 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期对社会阶层分化也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即在过渡时期的利益调整中,大部分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会逐渐提高,同时也会有一部分人因为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下降而落入社会低层.

2、分层标准 我们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

(1)组织资源包括行政组织资源与政治组织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

(2)经济资源主要是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

(3)文化(技术)资源是指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

3、分层情况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是由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经济地位等级组成:这十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4、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的阶层结构(为什么说“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是最稳定的?)

原因在于:一方面中间阶层的成员往往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有较强的认同感,能发挥维持现行价值取向及社会政策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只有较少的人处于社会的下层,有利于社会保障政策即及社会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缓解有可能产生的社会对立。反之,当中间阶层在社会上仅为少数人时,社会下层人数的比例就必然高,社会结构就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是因为:一方面中间阶层人数少,形不成社会中坚力量,而下层群体对社会的认同感较弱,反现行价值取向和现行政策的情绪却较强,上、下两层之间容易导致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由于下层群体人数较多,不利于社会保障政策及扶贫政策发挥效力,可能导致社会冲突的激化。可见,稳定的阶层结构是中间阶层占主体地位的结构;不稳定的阶层结构是中间阶层人数较少、呈两极分化的结构。

5、了解社会流动的含义和意义(P248---250) 6、社会流动的几种类型

7、影响社会流动的社会因素有哪些?——(1)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

(3)社会价值观

第八章 社会控制

一、全面理解社会控制的含义:

第一,社会控制既包括对现成社会秩序的维护,也包括社会秩序的建立。

第二,社会控制既包括对越轨行为的惩罚这种消极的控制方式,也包括对遵从社会规范的行为予以奖励这种积极的控制方式。

第三,社会控制既包括社会的领导机关和管理者对一般社会成员的控制,也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控制以及一般社会成员对领导机关和管理者的监督。

二、了解社会控制的几种类型

(一)根据形式化程度的高低或有无明文规定,将社会控制划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

(二)根据使用手段是奖励还是惩罚,将社会控制划分为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

(三)根据控制者与控制对象之间的关系,将社会控制划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四)根据控制是否依靠外部力量,将社会控制划分为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

(五)根据是否使用强制手段,将社会控制划分为强制性控制和非强制性控制,有时又称前者为硬控制、后者为软控制。

三、了解和掌握强制性、非强制性社会控制各自的几种具体形式。

四、了解道德控制和习俗控制的区别?(参见P407)

道德是由习俗发展而来,它与习俗关系密切,但又存在明显的区别。

第一,人们受习俗的控制往往是不自觉的,而道德一般是人们自觉遵循的社会准则。

第二,习俗控制涉及到大量社会生活中并不重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而道德控制涉及到的大都是社会生活中比较基本、比较重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

第三,习俗通常不成文,没有硬性的行为界限,道德则大多成文并有相对规范化的概念或系统的理论。

第四,习俗的存在和适应范围较广,具有最大的广泛性,道德的存在和适应范围相对较窄。

第五,习俗的约束力较小,违反习俗所受制裁较轻,道德的约束力相对较大,不道德的行为总为社会所不容,所受制裁也更重。

五、了解社会舆论的形成渠道、特点和作用(参见P408)

社会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社会舆论是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无形无体,但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

具体而言:1、引导行为的方向。舆论通过对某些价值、理想、行为的褒贬,指导人们

做某些事和不做某些事。

2、监督有关的部门。舆论对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机构或社会管理部门及其领导者有很重要的监督作用。

3、促进社会的团结。舆论通过评议、争论、传播等形成统一的公共意见,从而有利于加强社会的团结。

4、预防越轨的发生。在一般情况下,法律要等待“明显行为”出现时才能予以制裁,而舆论却能在任何时候干预人们的行为,它通过舆论的警告、谴责,能制裁预期中的越轨行为。

5、模拟社会的环境。舆论可以形成一种社会气氛来包围人们生活的空间,创造出一种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模拟环境”(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李普曼在其名著《舆论学》中提出来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

六、了解和掌握道德控制和法律控制的区别?(参见P406——407)

法律控制是指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人们行为规范的合法与非法的界限,通过对守法者的奖励、违法者的惩罚来引导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控制主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调整人们的行为。其区别在于:依靠的力量和作用的范围不同。法律是依靠国家机关强行制定和强制执行的。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思想教育的力量来起作用的。

第九章 社会问题(P357)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和构成要素(P358---359)

二、了解社会问题的特征?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三、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

四、概念的理解:人口老龄化、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第十章 社 区

一、了解社区概念的含义和类型

二、了解目前我国社区的几种主要形式(参见P275)

(一)城市社区

(二)农村社区

(三)小城镇

(四)城乡联合社区

社会学的选择题会有提出理的的时间和人物,选择题基本上在课件上有,提纲看看,还有就是提纲里面的红色字体需要仔细看看,既然是红色的标出来,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其他的我就不知道,要不你们问问09的行政?其他两科明天去试试,如果没有拿到,大家就自己看看书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om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