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I教材分析

更新时间:2023-11-11 20: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I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供高一年级上学期前半段使用,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语文必修模块。本册教材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组成,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全册教材,并谈一谈教学设想。 一、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的四个单元是现代新诗、古代记叙散文、写人记事散文、新闻(新闻和报告文学)。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这四个单元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各有侧重。其中现代新诗侧重于品味和赏析,两个散文单元侧重于思考和领悟,新闻单元侧重于沟通和运用。

第一单元的新诗选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年轻时代的佳作。诗中意象丰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意蕴深沉。所谓词如其人,词如其心,此词堪称毛泽东同志的壮志篇、抱负篇、情怀篇,亦可谓号召篇、期望篇。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受形式所困,是一首将深刻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自然结合的上乘之作。教学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不应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雨巷》也使戴望舒有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再别康桥》是闻一多在努力实现诗歌“三美”主张的有一代表性作品。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代表作。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怀深情地追忆自己的保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惨的中国旧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此诗唯其真而得其美。诗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我们学生现在的生活存在着比较大的距离,要注意通过情景的创设来缩小这种距离感,才能更好体验诗人的真性情。

需要说明的是,严格讲这三首诗不能统一划分为新诗,如果从创作时间上讲都出现在1919年之后,但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依旧词牌的个律所创作的一首内容全新的诗歌。其次对于新诗歌的教学我们必须关注这一类文本独特的语文价值以及选文所呈现的每一片的核心价值,总体而言新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我们要注意新诗歌以下的特点: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1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所以我们对本单元的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作以下说明:

1、新诗歌虽然是一种相对创新的诗歌样式,但它和古典诗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主要呈现在传统意象的继承和一些格律的沿袭。所以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这一特点,可以吧《语文读本》中的《错误》一诗和《沁园春?长沙》联合学习,《错误》一诗充分体现了新诗体中对传统意向的继承,《沁园春?长沙》则比较鲜明的体现全新的视角和思想在古典诗歌韵律中的融合,可谓一个是“新瓶装老酒”一个是“老瓶装新旧”,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可以比较全面的完成新旧传承关系的理解。

2、新诗歌比之旧体诗,主要是在形式上的更加灵活,它可以通过所表达的情感来自由选择左匹配的句式以及章法,所以《雨巷》一诗可以来教“舒缓的表达”,让学生体会情感与表达的高度关联。

3、新诗歌的又一特点就是“意象的跳跃”,在这一点上《再别康桥》体现较为鲜明,用着一首诗来教“意象的跳跃”和“情感的连续”,就能凸显这一首诗的核心价值。

4、诗歌选择用意象来传情,就决定了它的表达要以形象为主,《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在画面,色彩和抒情上做的比较突出,所以就用这一首诗来教“形象化表达”。

第二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所选的3篇记叙散文,或记政治外交上的刀光剑影,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我们从中也看到了一个“义”“勇”“智”俱全的英雄烛之武的形象。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通过叙述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抒发了对荆轲这位英雄人物的赞美。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2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关于本单元文言文阅读的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二、积累与整合

1、是了解《左传》《战国策》两部史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各自作为历史散文的特点,复习有关《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熟读三篇课文,准确记忆其中的名句,并且背诵《荆轲刺秦》中易水诀别一段。 三、感受与鉴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文章。 2、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3、赏析三篇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并且学习塑造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4、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四、思考与领悟

1、要认真欣赏和鉴赏文言文叙事特有的简洁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思考课文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五、发现与创新

1、注重个性化阅读,从课文阅读中获得独特体验。 2、通过阅读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第三单元课文都是写人记事散文。前两篇精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描写悲壮、悲惨之事,表达悲哀、悲悯之情和痛悼、痛悔之意,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后一篇略读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描写先师形象,表达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

3

感、幽默感。

教学本单元时,在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事散文的阅读鉴赏知识与方法,并学以致用于自己的说话写作实际的同时,要注意引领挖掘课文的人文精神。即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细致分析,真情感受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及课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人格魅力的,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从而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作必要的强化和补充,以实现语“文”“化”人的终极目标。

1、感知所塑人物------抓细节以知其个性 2、把握所抒真情------感受作者人格魅力 课文篇篇都有作者的真“我”,我们能从中看到出离愤怒的鲁迅、伤心悔恨的巴金、诙谐幽默的梁实秋。

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引导学生品味到文中的多种感情:对爱国青年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动文人的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愤,对社会未来寄予的希望……如此,可自然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战士品格。

解读《小狗包弟》感悟巴金的忏悔意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这种崇高精神,还要把这种精神内化为已有。让学生理解“三省吾身”之“省”不只是检点自己一天所学知识、技能,还应该审视自己心中的道德尺度,检视自己的道德增益或道德缺损。

解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引领学生领略梁任公先生国学大师风范,见识其成就,仰慕其才华,崇尚其精神。在体验梁实秋对师长溢于言表的敬爱之情的同时,进入大师精神沐浴的情境。

3、品赏艺术特色

(1)鉴赏形象——注意细节描写

本单元的这些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个人物的一个个片段故事。把握呈现于文中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心理描写,其它及相关描写,在心中建立对人物的鲜明印象,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及其生成根源。鲁迅对刘和珍平日保持温和的神情、与老师交往注重礼节的描写;梁实秋笔下的梁任公,几个精彩的细节即把他们的性格本性显现无遗,这些细节注释着他们的个性,生成着人物的性格品质。

赏析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写作实际有针对性的探究思索、学以致用,实现由读到写的知识能力迁移。

(2)鉴赏结构——注意散中见整的结构方式

《记念刘和珍君》全然顺着作者感情构造章法,处处洋溢着作者的激情,议论、抒情随处可见,而有关刘和珍的行事散见于全文各处,并无完整的成片成线的叙述;《小狗包弟》则是顺着故事发生的时间次序构造章法,感情抒发主要见于文章后半段,感情线索时隐时伏;《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作者凭着对所写人物的记忆线索,并

4

按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建构章法的,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总之,这些作品的章法起止自如,开合有度,散而有法,散中见整,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奇妙景象。

(3)鉴赏语言——注意语言的个性化

《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激情难抑,下笔生风,而沉痛之情付诸文字又造成凝重与沉着之感;巴金其《小狗包弟》语言则呈“自然流”状态,内在的情味淡而远,细味之却见浓厚;地道的学者型作家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白话的流畅中夹带文言的凝涩,书卷气浓,同时语言少有枝蔓,辞达而已,体现梁氏散文文体简洁之美

第四单元的新闻包括《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等四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时的情景。它以独特的方式把细节勾连在一起,巧妙地把现实场景和历史场景编织在一起,字里行间蕴含着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深刻内涵,全篇显得荡气回肠、别具一格。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当年游罢奥斯维辛集中营,写就的一则电稿,结果成为不朽名篇。这篇报道没有寻常意义上的新闻,作者采用双线展开,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两线交织,将情、景、事融为一体,发现了平静生活掩盖下奔突的火山,发现了参观者(同时也是作者)心灵情感深处掀起的风暴,而对残暴的诅咒、对和平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呼唤,也就裹挟在这风暴中。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经过实地考察,一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把劳动强度重、地位低、待遇差、苦难深重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不幸遭遇公布于众,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

《飞向太空的航程》选取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此回顾了中国的飞天梦,透漏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经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人类航天史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选取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

5

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也可以说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它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事件新闻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较短小精悍的新闻文体,侧重“再见”。《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此类。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样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是:详细深入,过程完整;生动形象,具体感人;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此类。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作为一种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的文体。它以叙事纪实为主体,以报告真相为己任,即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与事必须真实,具有新闻性;又经过艺术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并饱含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具备文学性。也就是三个特征:新闻性、文学性和政治性。《包身工》就属于此类。

在了解了这些文体特征后,我们对本单元的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作以下说明:

1、新闻内容要与背景材料结合。新闻文体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如果脱离背景材料,学生就很难体会把握,因此备课时应注意,师生都应多渠道地搜索相关资料。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只有充分的了解了香港的历史,才能深刻体会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应让学生了解有关文体知识。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准备有关新闻文体的知识,让学生在理解了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后,依据文体特点去把握文章的结构及写作特点,效果应比较理想。

3、注重对细节的揣摩品味。几篇课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他们在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引导学生对细节细细体味,从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重视新闻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新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提供给我们有用的信息,引导我们去关注社会,体味生活。所以,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生活,学习写新闻。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ok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