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新沪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9.3.2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教案 doc

更新时间:2023-11-16 07: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课时 菱形的性质

1.通过折、剪纸张的方法,探索菱形独特的性质,理解菱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2.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分析、类比、归纳,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总结菱形的特征;

3.掌握菱形的概念和菱形的性质以及

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请看演示:(可用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菱形的性质

【类型一】 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如图所示,在菱形ABD中,已知

∠A=60°,AB=5,则△ABD的周长是( )

A.10 B.12

1

.15 D.20

解析:根据菱形的性质可判断△ABD是等边三角形,再根据AB=5求出△ABD的周长.

∵四边形ABD是菱形, ∴AB=AD 又∵∠A=60°,

∴△ ABD 是等边三角形,

∴△ABD的周长=3AB=15 故选

方法总结:如果一个菱形的内角为60°或120°,则两边与较短对角线可构成等边三角形,这是非常有用的基本图形.

【类型二】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如图所示,在菱形ABD中,对角

线A、BD相交于点O,BD=12c,A=6c,求菱形的周长.

解析:由于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所以要求其周长就要先求出其边长.由菱形性质可知,其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因此可以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解:因为四边形ABD是菱形, 所以A⊥BD,

AO=1A,BO=122BD 因为A=6c,BD=12c, 所以AO=3c,BO=6c

在Rt△ABO中,由勾股定理,得 AB=AO2+BO2=32+62=35(c).

所以菱形的周长=4AB=4×35=125(c).

方法总结:因为菱形的对角线把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所以菱形的有关计算问题常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求解.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三】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如图,在菱形ABD中,E⊥AB

于点E,F⊥AD于点F求证:AE=AF

解析:要证明AE=AF,需要先证明△AE≌△AF

证明:连接A

∵四边形ABD是菱形, ∴A平分∠BAD, 即∠BA=∠DA ∵E⊥AB,F⊥AD, ∴∠AE=∠AF=90° 在△AE和△AF中,

错误!

∴△AE≌△AF,

2

∴AE=AF

方法总结: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探究点二:菱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如图所示,在菱形ABD中,点O

为对角线A与BD的交点,且在△AOB中,AB=13,OA=5,OB=12求菱形ABD两对边的距离h

解析:先利用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度乘积的一半求得菱形的面积,又因为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其面积等于底乘高,也就是一边长与两边之间距离的乘积,从而求得两对边的距离.

解:在Rt△AOB中,AB=13,OA=5,OB=12,

即S△AOB=1OA·OB=1

22×5×12=30, 所以S菱形ABD=4S△AOB=4×30=120 又因为菱形两组对边的距离相等, 所以S菱形ABD=AB·h=13h,

所以13h=120,得h=120

13 方法总结:菱形的面积计算有如下方法:(1)一边长与两对边的距离(即菱形的高)的积;(2)四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或一个小直角三角形面积的4倍);(3)两条对角线长度乘积的一半.

三、板书设计

本节课不仅安排了菱形性质的探究,而且穿插了菱形两种面积公式的探究,课堂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历实践、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亲身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观念,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oh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