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3-12-24 11: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业:通信1001 学号:20104253 姓名:范吟雪

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对于推动社会发展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通过影响思维主体和思维工具,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理性就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科技的发展成就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推动作用;负面影响

前言: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

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

一、 科学技术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在英国伯明翰,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2)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指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其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一类为智能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经济增长中占有首要的地位;它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它反映了从科学向技术和生产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以至可以把科学技术看做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对马克思、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生产力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过程,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力”和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自然不断被“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外部自然力被同化于人的体力,自然规律被同化为人的智力的过程。生产力的这一本质决定了生产力的特征,即生产力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它既是前人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生产力是一种社会力量,它是以劳动者的协作、分工为中介而形成的。生产与需要的内在矛

盾决定生产力总是要发展的,它随着人们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3)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常常超过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出现强烈的冲击波和引起局势的大动荡。生产力的超乎人们意料的大发展,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的巨变,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一种新的而貌,带动着整个社会快速地演变。几十年下来,就使得以农业与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变成了以工业与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大规模地改变着人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观,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大趋势,国家向城市化社会迈进的走向,工业产值远远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处其境的普通人和当政者大为惊讶,有悲有喜,但却只能去适应,决计无法阻拦。

这种全面深刻的社会变化,说到底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表现,后者比前者更加显露出创造与进取的精神,奋力竞争的意识,更具有挑战性。它以不可逆转的气势,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习俗、价值取向,乃至择业的标准。在这个社会转折的进程中,伴随着严重的剥削与压榨,“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状况甚为鲜明。于是,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组合成一些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 工业资产阶级比起工场手工业时期由商人组成的资产阶级,有着更强的进取精神和在自由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它以使用机器的产业为依托而取得的成就,也远非旧日的资产者所能比拟。工业对农业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劳动力的容量,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都使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变着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力量的对比。19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席卷全球,到世纪中叶就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4)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通过影响思维主体和思维工具,促进了思

维方式的变革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

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

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二、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

带来了种种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1) 科学技术与人的本性异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理性就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科技的发展成就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这就是技术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有利现实和不利状况之间‘冤家情结’”。也就是所谓的“优势即劣势原则”:“技术本身越发展、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帮助越全面,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社会的威胁也就越严重。”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始终,可以说是人的理性意识促进了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在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主体的意识产生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人的异化方面。在科学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不仅导致人与自然的分裂和对抗,而且科技的工具性助长了人的趋利性,激活了人性中的贪欲,使人类的心灵充满了物质欲望,灵魂物化。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这种发展塑造了现代人偏重于物质生活和对物质生活质量的无限追求。 (2) 科学技术与环境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由于人们

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机 :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明显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重大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特别是空气污染近年来呈现加剧的趋势,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状污染物、酸雨、一氧化碳、氟化物、铅及其化合物,这些污染物都是人类的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 (3) 科学技术与战争

战争与环境的关系实质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而战争只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多种方式之一。战争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而不断发展。

古代战争处于冷兵器时代,主要武器是长矛、弓、剑、匕首等,因而战争的危害性主要体现于对人力资源的伤害。随着技术的发展,使得兵器也不断随之发展,由弓箭改进为更具杀伤力的弩,投石车、云梯成为攻城的主要设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军队对自然环境还是造成一定的破坏,但由于主要战场都分布在平原地区和城市,受到破坏的大自然可以得到喘息机会以自我恢复。

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战争武器多样化,且越来越具有杀伤力。首先是火药在军事的应用,出现火枪火炮为标志的武器。接着武器不断发展,出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武器装备,拥有着重型武器装备的坦克、飞机、战舰成了其中的佼佼者。而科技在军事得到巨大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掌握高科技的人类对自然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自以为无所不能的人类开始企图征服和统治大自然,战争的空间范围也迅速扩大,由陆地向广阔的海洋、低层空间扩展,战火从真正意义上燃烧了全球。人类开始向被奴役的大自然不断地索取能源,以此武装各种装备,大规模杀伤武器如原子弹、化学武器等也开始投入到战争。人类不断研究科技的同时,将未完全掌握的技术投入应用到军事上。武器具有杀伤力的同时,具有极大的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控制性。

战争武器发展到今天,信息化武器迅速发展。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军事也向信息化过渡和发展。信息化武器大大提高军事攻击的精度,同时增强了攻击力度。军事对自然的威胁,不仅体现在破坏自然这些有形的层次上,而且进一步影响地球磁场,或者辐射环境等,使得环境的破坏更加隐形化。 这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形成潜在的威胁。 (4) 科学技术与犯罪

网络的发展是高科技信息化的结果,提供一个虚拟而又非常现实的社会平台。网络上,黑客们可以通过信息科技技术,入侵到其他机子,可以获取互联网、公司内部网络信息,可以改掉网站信息。这使人们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必须解决好网络的安全性,同时必须制定相应法律去规范人们的网络信息化的生活和行为。通过网络获取别人银行帐号和密码,通过网络攻击别人电脑以损坏他人利益,截获和伪造信息以欺诈他人等等,和实际生活中的犯罪行为无异,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科技发展的同时,有极少数的犯罪分子瞄准了科技的巨大力量,可以为他们的科技活动提供更为强大的工具和手段,用科技武装起来进犯案。这样的犯罪案件形形色色。许多的犯罪案件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极大的伤害,给警务工作者制造难题和障碍,或许有些案件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破解,或许还有些案件至今还沉冤未雪。在犯罪和反犯罪的斗争中,科技成了彼此进行斗法的工具。

一般的犯罪行为只掌握比较普通的科技,这已经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威胁和伤害。恐怖分子掌握军事上的高科技战术,然后有目的地进行恐怖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这可能对社会造成相当严重的破坏和伤毁。随着军事不断发展,高科技武器装备具有巨大的杀伤力。

结论: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被认为“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推动力社会的进步,每一次的科技发展都会不同程度的引起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但科学技术对人类产生的后果是双重的,它让人类控制自然的同时

自身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奴役和束缚。所以必须将科技的物质奇迹与人的精神需求融合起来,努力构建起科技发展与人类发展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第211-21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第31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第3页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754-755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o3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