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李金鲜 完整版 可复制)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7 04: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030035

论文题目: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in Han Dynasty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学院年级: 完成日期:

李金鲜 崔向东 教授 中国古代史 秦汉史

政治与历史学院2012级

2015年5月

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 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渤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进行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渤海大学。渤海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作者授权渤海大学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内打“√”)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中 文 摘 要

豪族是汉代极其重要的社会阶层,是联系国家与社会的纽带。豪族的精神世界是豪族研究的三大重要领域之一,而尚“清”意识是豪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豪族儒学化和士族化过程中形成的。本文以思想与社会的互动为视角,对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形成过程、日常表现及尚“清”意识与“浊”的现实之冲突进行了考察。

从剖析“清”的本义出发,进而探讨“清”概念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析豪族在儒学化和士族化过程中,其精神世界由尚武向崇文再向尚“清”演变的过程。日常生活中的守清贫、赡宗族,家风中的清慎、清劲、清忠,为政中的忠清直亮、廉洁不贪、推行清化,是豪族尚“清”意识的重要表现。

随着豪族儒学化和士族化的完成,尚“清”已经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清”的特质。在颓败的社会局势和浊恶的政治空气中,豪族尚“清”意识受到了浊流势力的抵制,二者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豪族不仅坚决抵制社会上的奢侈、伪孝之风,还进行政治斗争。由于浊流势力强大,清流豪族惨遭两次“党锢”之祸。伴随着新思潮与新觉醒,汉代豪族的精神世界发生了由尊儒向崇道的转变,其尚“清”意识也由政治和伦理道德范畴转向审美范畴。这一时期,尚“清”意识并未因其获得审美范畴的意义而丧失其道德伦理和政治范畴的地位。实际上,甘守清贫、为政清廉的官吏在魏晋以后的中国亦不乏其人。

关 键 词: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精神世界;“清”流;“浊”流

I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Qing\

of the Power Clans in Han Dynasty

ABSTRACT

The power clans were regarded as a very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 stratum in Han Dynasty. They were the link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power clans is one of the three main research fields of the research of the power clans,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the power clan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spiritual world in Han Dynasty. It wa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theirs becoming Confucianists and tycoon schol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houghts and the society, the thesis studied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expression form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of the power clans and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consciousness of upholding \Dynasty.

The author firstly analyze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and then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ncept, finally explained the power clans’ spiritual world which transformed from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violence to valuing knowledge, then to treasuring \becoming Confucianists and tycoon scholars. They persis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d to their clans family in daily life. Cautiousness, uprightness and loyalty were their traditions. They were loyal, uncorrupted and responsible for education in political behaviors. All of these were performance of their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

With the completion of theirs becoming Confucianists and tycoon scholars, the behavior of advocating \Therefore, they often showed the qualities of \situation and turbid political atmosphere, the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of the power clans in Han Dynasty suffered the resistance from their hostile forces. Both parties conflicted with each other inevitably. The power clans not only resisted the luxury community, fake filial piety, but also fight with these phenomena. However, due to the powerful hostile forces, the power clans suffered brutally \forbiddance\scourge twice. Along with the new thoughts and new awakening,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power clans transformed

II

from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onfucianism to valuing Taoist. Their treasuring \consciousness also changed from Political Ethics type to Aesthetic type.During this period, with the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significant in Aesthetic Category, it didn’t lose its status of ethical and political category. In fact, there were many uncorrupted government officials who persisted in poverty from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o the present in China.

KEY WORDS: Han Dynasty; the power clans; the consciousness of advocating \

III

目 录

引 言 ............................................................................................................................................. 1 (一)选题意义 ......................................................................................................................... 1 (二)学术史回顾 ..................................................................................................................... 1 (三)概念界定 ......................................................................................................................... 3 (四)研究方法 ......................................................................................................................... 5 一、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渊源与演变 ..................................................................................... 7 (一)“清”的本义 ...................................................................................................................... 7 (二)“清”概念的发展过程 ...................................................................................................... 8 (三)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演变 ........................................................................................ 10 二、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表现 ............................................................................................... 17 (一)豪族日常生活中的“清” ................................................................................................ 17

1.甘守清贫 ............................................................................................................................. 17 2.清德——赈赡宗族和乡里 ................................................................................................. 18 (二)豪族家风中的“清” ........................................................................................................ 18 1.清慎的家风 ......................................................................................................................... 19 2.清劲的家风 ......................................................................................................................... 19 3.清忠的家风 ......................................................................................................................... 20 (三)豪族重清名 ................................................................................................................... 20 1.豪族重清名的原因 ............................................................................................................. 20 2.博得清名的方式 ................................................................................................................. 21 (四)豪族为政中的“清” ........................................................................................................ 23 1.忠清直亮 ............................................................................................................................. 23 2.廉洁不贪 ............................................................................................................................. 24 3.推行清化 ............................................................................................................................. 24 三、汉代豪族尚“清”意识与“浊”的现实之冲突 ....................................................................... 26 (一)汉代“浊”的现实 ............................................................................................................ 26 (二)尚“清”豪族与浊流势力的冲突 .................................................................................... 27 1.抵制“浊”的社会风气 ......................................................................................................... 28 2.政治上的斗争 ..................................................................................................................... 29 (三)冲突结果——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转变 ................................................................ 33 1.由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的转变 ......................................................................................... 33 2.由汉末清议向魏晋清谈的转变 ......................................................................................... 33 3.由汉赋的华丽向魏晋南朝文学的“清”美转变 ................................................................. 34 结 语 ........................................................................................................................................... 38 参考文献 ....................................................................................................................................... 39 致 谢 ........................................................................................................................................... 44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5

IV

CONTENTS

Introduction ................................................................................................................................... 1 1.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 2.The Status of the Research ........................................................................................................ 1 3.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s ................................................................................................. 3 4.The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 5 Chapter Ⅰ The Origin and Change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 7 1.1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7 1.2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 8 1.3 The Change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Power Clans’ Valuing \............................. 10 Chapter Ⅱ The Performance of \’ Daily Life ............................ 17 2.1 The Performance of \’ Daily Life ............................................... 17 2.1.1.Persisting in Poverty ...................................................................................................... 17 2.1.2 Devoting to Clans .......................................................................................................... 18 2.2 The Performance of \18 2.2.1.Cautiousness .................................................................................................................. 19 2.2.2 Uprightness .................................................................................................................... 19 2.2.3 Loyalty .......................................................................................................................... 20 2.3 Valuing the Fame of \................................................................................................. 20 2.3.1 The Causes of Valuing the Fame of \20 2.3.2 The Methods of Obtaining the Fame of \21 2.4 The Performance of \.............................................................. 23 2.4.1 Loyalty .......................................................................................................................... 23 2.4.2 Uncorrupted Political Behaviors ................................................................................... 24 2.4.3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 24 Chapter Ⅲ The Conflicts between Upholding \................... 26 3.1 The Fact of \26 3.2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Power Clans Who Upholding \

\ ........................................................................................................................ 27 3.2.1 Fighting with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 28 3.2.2 Political Struggles.......................................................................................................... 29

V

3.3 The Results of Conflicts—The Changes of Valuing \................ 33 3.3.1 Change from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onfucianism to Valuing Taoist ...................... 33 3.3.2 Change from Talking Affairs of Country to Debating Taoism ...................................... 33 3.3.3 Change from Gorgeous Ode to Graceful Literature ...................................................... 34 Conclusion .................................................................................................................................... 38 Reference ...................................................................................................................................... 39 Acknowledgement ....................................................................................................................... 44 Academic achievements during the Postgraduate Period ....................................................... 45

VI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引 言

(一)选题意义

豪族是汉代极其重要的社会阶层,是联系国家与社会的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了解豪族就无法深入分析两汉时期的重要社会现象和重大历史事件,也无从把握四百余年的两汉历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豪族的形成、演变过程,豪族的地域性特征及其对两汉社会的影响,豪族的精神世界是豪族研究的三大重要领域。豪族尚“清”意识是豪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入剖析豪族有血有肉的一面,使之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形象丰满起来;另一方面,还可以推动并丰富中国思想史尤其是两汉思想史的研究,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两汉社会诸问题及魏晋玄学和清谈的源起。

学术界对豪族的研究较早,国内外都有高水平的论著问世。尽管如此,以往研究多侧重豪族的形成、演变过程,对豪族精神世界尤其是尚“清”意识的研究较为薄弱,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不多。

(二)学术史回顾

截至目前,学术界对“清”的研究或侧重“清”的渊源及释义,或侧重美学、文学范畴,而国内外对豪族尚“清”意识的研究寥若晨星。崔向东师在其专著《汉代豪族研究》①、《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②中明确提出豪族精神世界之“清”的问题。他认为,随着豪族的儒学化和士族化,其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武断于乡曲”向乡里的道德榜样转化,而“清”是对士族化豪族道德品格的褒扬,是东汉豪族士大夫精神风貌变化的反映。日本学者葭森健介谈到了六朝“贵族”的“清”理念,他在《门阀“贵族”支配及“清”的理念》(《文史哲》,1993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清”的理念正是使“贵族”政治得以成立的理论基础。以“清”为线索构成了六朝“贵族”的概貌:“以‘清’的人格为根底,掌握‘清’的学问,得到‘清’的评判而成为官僚,从事‘清’的评价的政治,进而构筑世袭的地位。”③

“清”的渊源及释义的研究成果有:王新霞《略论先秦诸子的尚“清”倾向》(《文史哲》,2000年第1期)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尚“清”倾向源于先秦诸子,并详细分析了道家、儒家对“清”的认识。她指出,“清”是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亦是道家审

①②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崇文书局,2003年版。 崔向东:《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版。 ③

(日)葭森健介:《门阀“贵族”支配及“清”的理念》,《文史哲》,1993年第3期,第91页。

1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美追求的最高境界;儒家以“清”来概括清高处世的隐士之人生态度与道德情操,而荀子融合了儒、道两家尚“清”的内涵,使之成为社会的共识。韩经太《“清”美文化原论》(《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重点考察了作为文化和诗学范畴的“清”的原生意义。通过辨析古人“水原”型思维、素白美心理、公理信仰及“风”诗传统的早期历史形态,分别揭示“水镜”玄鉴、冰玉意象、“死直”人格及“危言”讽谏等作为中国传统清美文化之原生内容的生成机制,并从中提炼出公理信仰、纯洁人格和平静心态三者的结合为“清”美思想的逻辑起点①。该文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清”的本原剖析至深的一篇力作。何庄《论尚清审美心理的思想之源——道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认为,道家是中国古代普遍审美心理主要的哲学思想根源。“道”的美是自然朴素的美、清淡的美、清省无雕饰的美。她的另一论文《清美意象生成的文化原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借助原型批评理论,从远古社会的特点和原始的自然崇拜入手,探寻普遍审美心理的核心意象(水、玉、月)生成的过程与原因,并揭示这一影响深远的审美心理的深层文化蕴涵。王玫《道玄思想与六朝以“清”为美的意识》(《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认为,尚“清”意识是玄学影响下的产物。“清”美以道家“清静”思想为基础,体现了道家崇尚清逸的美学思想,但直到魏晋时期“清”才演变为审美标准和审美范畴。张安祖、杜萌若《“清”复义说》(《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对“清”概念的多重义蕴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和辨析,揭示了“清”概念复义性问题在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从美学、文学范畴研究“清”的成果:靳青万、赵国乾《“清”与魏晋审美精神》(《海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认为,魏晋时代的自由解放思潮孕育了觉醒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的审美精神,“尚清”成为时尚。“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艺术之美体现了中国独特道德审美精神。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阐释了“清”的诗学内涵,并分析了“清”在诗学中的特殊位置等内容。刘飞、赵厚均《清:六朝文学的审美理念》(《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分析了“清”成为六朝时期文学创作中的自觉审美追求和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之原因,认为它与人物品藻中盛行的尚“清”之风和对自然清丽的山水发现有关。周悦《魏晋六朝文学尚“清”成因与特色》(《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认为,魏晋谈玄风气促成了魏晋六朝文学的尚“清”审美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不同时期文学的不同特色。张勇《〈世说新语〉中的“清”范畴》(《东疆学刊》,2005年第1期)从审美的角度对《世说新语》中的“清”进行了剖析,认为它包含“雅”、“远”、“简”三层含义,理解该书中“清”的含义是理解六朝美学乃至中国古代美学的一把钥匙。赵徽《“尚清”——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安徽文学》,2008年第1期)分别从自然境界、人格境界和艺术境界来谈论“尚清”意识所体现的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刘金玲《“清”与“游”——审美与人

韩经太:《“清”美文化原论》,《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162页。

2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生相融合的生存境界》(《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4期)认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清”与“游”倡导的审美与人生相融合的生存境界对构建现代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借鉴意义。此外,还有张敏《试论“清”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在〈文心雕龙〉中的确立》(《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杨升之《“清”:魏晋士人的社会生活理念》(《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杨敏《试论六朝诗歌创作中的尚清审美趣味——以谢灵运和陶渊明为例》(《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杨琦《论魏晋文化中“清”的美学意义》(《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都是从文学、美学的范畴来论述的。

陈聪发《中国古典美学清范畴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对古代诗学中的“清”范畴做了历史的考察,梳理了从先秦至清代二千年的“清”的源流演变过程,并对音乐、书法、绘画中的“清”进行了分析。该文是比较系统地考察“清”范畴的一篇佳作。苏绪丽《中国审美文化“尚清意识”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从中国审美文化的大背景下分析“尚清意识”的文化内涵,并从文化渊源、表现形态和审美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周久红《魏晋时期“清”的美学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认为,“清”不仅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清”作为核心范畴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关系密切。魏晋时期“清”经历了伦理之“清”——才性之“清”——文艺之“清”的转变,最后定型于该时期。李建松《论“清”从人物品藻到诗文品鉴的流变》(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通过对《人物志》、《世说新语》、《典论·论文》、《文心雕龙》和《诗品》中“清”的分析,探讨了审美范畴的“清”从人物品藻到诗文品鉴的流变过程。

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四章《中国传统美学的尚清意识》分别从审美范畴、艺术原则、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尚清意识进行了分析。何庄《尚清审美趣味与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以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哲学渊源——儒、道两家的学说为依据,从深层次上去把握中国古代尚清审美趣味的实质性意义及其审美价值,并从宏观上阐明了其产生、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及其相应的社会基础与意识形态根源。

(三)概念界定

豪族作为汉代十分重要的社会阶层,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青睐。然而,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论之不同,对豪族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采用崔向东师之观点,认为豪族是由各种社会阶层(主要是地主)演变成的一个新形态。在各种类型的社会阶层不断产生、发展的同时,随着他们与权力的结合,不断向一个新形态融合演变,这个多种形态融合而成的社会阶层就是豪族①。关于豪族的特征、形成过程及地域性分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崇文书局,2003年版,第10页。

3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析,可参阅其专著《汉代豪族研究》和《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兹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豪族并不仅仅指一个人,也指一个家族或社会组织,还指一个社会阶层。一个典型的豪族具备四个基本特征,即权力、宗族、地产、文化。从形成的动因看,豪族是王权支配的结果;从形成的过程看,豪族是各种社会势力在王权的整合下演变而成的一个新形态。由于地域原因,豪族的形成时期、发展过程、与王权结合的紧密程度等因素之差异形成了豪族的地域性特征。关东、关中豪族形成最早,势力最大,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占据的位置也最重要。大体而言,豪族形成于西汉中后期,而完成世(士)族化①是在东汉时期。

由于与权力结合的程度和发展水平不同,豪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分化为不同层级。其一,从活动范围看,豪族分为乡里——县、郡——中央两个层级。其二,从与权力和学术的关系看,豪族分为士大夫豪族和非士大夫豪族。士大夫豪族包括地方士大夫豪族和中央士大夫豪族,非士大夫豪族又称乡里土豪。由于豪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其内部层级没有绝对的界限。“某些家族世世代代产生郡县的下级官吏;某些家族世世代代产生省级官吏;另外一些家族世世代代活跃于京城和在中央政府任职。但是,这些活动等级之间的区分并不严格,那些有才华或有野心的人物很容易越过这些界限。”②

豪族虽然集官僚、地主、士人、商人于一身,但由于豪族以家族(家庭)为其构成要素,其内部结构是各家庭经济独立,因此各家庭经济状况出现差异,既有家财万贯的“上家”,也有一贫如洗的“下户”。又由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性格、贤愚、发展机遇之不同,造成由数十甚至数百家庭组成的豪族宗族之成员有官僚、掾吏、学者、农民、商人甚至逸民等多种身份的人。此外,还有依附于豪族的徒附和宾客。

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③之后,通经成为平民入仕的主要途径,社会上流行“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④的谣谚,但并非“利出一孔”⑤,还有其它入仕渠道。由于儒生多无能力处理司法、军事及其它技术性的政务,“儒生所学者,道也;文吏所学者,事也。”⑥因此国家需要大批的文法吏和军事将领与儒生共同维持国家政权的运作。西汉薛宣“少为廷尉书佐、都船狱史。??以明习文法诏补御史中丞。”⑦汉成

崔向东师指出:“汉代豪族形态演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豪族与权力结合,不断官僚化并进而世族化;另一方面,豪族与文化结合,不断儒化并进而士族化。官僚化、世族化和儒化、士族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汉代通经入仕,儒化和官僚化相同步;累世通经则世代官宦成为世族,士族化与世族化相适应。因此豪族的官僚化就是儒化,士族化就是世族化。”可参阅其论文《汉代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以关东豪族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期,第110页。 ②

(英)崔瑞德、鲁惟一 编,杨品泉、张书生 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80页。 ③

(汉)班固 撰,(唐)颜师古 注:《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2页。 ④

《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第3107页。 ⑤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4页。 ⑥

(汉)王充 撰,黄晖 校释:《论衡校释》,《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43页。 ⑦

《汉书》卷八十三《薛宣传》,第3385页。

4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帝元延元年秋七月,诏“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①可见,明法、知兵法者亦在察举之列。在这种背景下,豪族中虽有因世代通经而“累世公卿”的豪族,也有以律传家,世为文法吏的豪族。前者如琅邪伏氏,后者如颍川阳翟郭氏。还有以军功起家,并以军功维持其家族长盛不衰的豪族,如右扶风茂陵耿氏②。

总而言之,无论是以经学、律学起家的豪族,还是以军功起家的豪族,他们都接受了儒学,只是各有不同的家学而已。当然,也不乏儒、法兼通的豪族,如西汉丞相于定国,东汉循吏王涣③。因此,本文所谈的具备尚“清”意识的豪族并不仅仅是以经学作为家学的豪族。

(四)研究方法

本文在尊重学术研究规范,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作为社会阶层的豪族之思想意识涉及思想和社会两个方面,但二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互动关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对豪族尚“清”意识的研究需要通过思想和社会的互动与整体研究来进行。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思想化过程,二是思想(观念)的社会与社会的思想(观念)④。思想是社会的思想,社会是有思想的社会。

具体而言,尚“清”意识是作为社会阶层的豪族的尚“清”意识,而作为社会阶层的豪族是具有尚“清”意识的豪族。豪族发展到成熟阶段即士族化豪族时,他们的尚“清”意识也逐步形成了。尚“清”意识形成之后必然对豪族自身和社会产生反作用,这表现在对豪族自身气质和形象的塑造产生影响以及社会上用“清”来称赞豪族的道德品格。但由于社会“浊”的现实与豪族尚“清”意识格格不入,二者又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在较量中,双方力量互有消长,这又影响到其思想意识。思想意识发生变化之后,又对豪族行为产生反作用,进而影响豪族阶层本身。

由此可见,豪族发展成熟的过程与其尚“清”意识形成的过程,以及社会“浊”的现实和豪族“清”的理念的冲突过程与豪族尚“清”意识转变是互动的。因此,本文以思想与社会的互动为视角,对汉代豪族的尚“清”意识进行整体性研究。

文章采用统计法,对“前四史”、《隶释》、《隶续》、《全后汉文》及《汉碑集释》中与豪族尚“清”意识相关的“清”词组进行分类研究。同时,从生活、家风、为政以及

①②

《汉书》卷十《成帝纪》,第326页。

可参阅日本学者冈安 勇论文《右扶风茂陵耿氏事迹考论——关于后汉豪族势力的个案研究》,《齐鲁学刊》,2002年第3期,第130-136页。 ③

《汉书》卷七十一《于定国传》载:“定国少学法于父,??数年,迁水衡都尉,超为廷尉。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见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042页。《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王涣传》注引《古乐府歌》曰:“孝和帝在时,洛阳令王君,??少行宦学,通《五经》论。明知法令,历代衣冠,??外行猛政,内怀慈仁”,见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69页。 ④

刘泽华:《开展思想与社会互动和整体研究》,《历史教学》,2001年第8期,第11页。

5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尚“清”豪族与浊流势力的冲突等不同角度对汉代豪族的尚“清”意识进行全面考察,在论述过程中联系了当时的政治背景、伦理道德、社会风尚,以期对之进行立体性把握。

6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一、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渊源与演变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对“清”情有独钟。在汉语词汇中,许多美好的称誉都是由“清”构成的:清士指志行高洁的人,清官指清正廉洁的官,清德指高洁的品德,清望指美好的名望,清绩指清明廉洁的政绩,清明指社会政治的有法度有条理??这样的“清”词组,不一而足。仅“前四史”中涉及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清”词组,就有近百个。那么,“清”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一)“清”的本义

“清”的本义是水清,自然的水清澈而透明。许慎《说文解字》释“清”曰:“朖也。澂水之皃。从水,青声。”段玉裁注:“朖者明也。澂而后明,故云澂水之皃。引申之,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①可见,“清”源于水,主要指清淡之美。

先秦诸子都崇拜水②,孔子以水比德。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決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

道家对水的思考主要集中在静态水“清”的意象和水“自然无为”的特性上。从水的晶莹清澈中看到了人自身的超世绝俗、冰清玉洁的操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也有人认为“清”源于“水、玉、月”③。孔子以玉比德。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礼记〃聘义》)

道家以玉比喻君子的内在品质。“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④无

①②

(汉)许慎 撰,(清)段玉裁 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50页。 可参阅金戈《诸子与水》系列论文,包括《孔子与水》、《孟子与水》、《荀子与水》、《老子与水》、《庄子与水》、《墨子与水》、《管子与水》,分别载于《海河水利》,2001年第1期、2期、3期、4期、5期、6期和2002年第2期。 ③

可参阅何庄:《清美意象生成的文化原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④

朱谦之:《老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1页。

7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取玉晶莹剔透的清淡之美。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将银辉洒遍苍穹,也营造出一种“清”的境界:冷月无声,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其实,玉和月都与水有着某种渊源。玉为水精,月亦为水精①。因此,水、玉、月又有着内在的相通性。从广义上讲,“清”源于水。

(二)“清”概念的发展过程

“清”概念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最早谈到“清”的是先秦诸子,但并不能说“清”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尚“清”意识是否随着人类意识的产生而产生,尚无直接证据。但人类看到清澈的水时,可能会逐渐产生对水的“清”美意识。这或许就是最初的“清”概念②,它应该是审美意义上的。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清”的概念逐渐扩展到哲学、伦理道德和政治范畴。

“清”源于水,根据水的动与静可以把“清”分为“儒清”、“墨清”和“道清”。儒家从动态的角度谈“清”:“观水有术,必观其澜”③。《墨子·修身》提到“原浊者流不清”④,这与《荀子·君道》谈到的“原清则流清”⑤之观点是一致的。道家从静态的角度谈“清”:“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⑥此外,还有法家的“清”。“法清”主要体现在《韩非子》中,其“清”观念是以“清严”为核心的,如“清廉事上”、“以清廉方正奉法”、“执清”⑦。

先秦时期,“清”概念虽然在儒、墨、道、法家著作中均已谈及,但主要体现在儒、道两家的经典中。儒家所谈的“清”主要用于概括清高处世的隐士之人生态度与道德情操,也用于指政治清明。道家经典中,从哲学层面而言,“清”是描述大道派生成天的清明之象;从审美层面而言,“清”是道家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从政治层面而言,“清”主要指清静无为。具体来说:

其一,审美内涵的“清”。儒家用“清”形容人体的美,如“清扬”⑧。道家以人的品行之美为“清”:《庄子·说剑》中以“清廉”形容士人的品格之美,《庄子·渔父》

《管子·水地》曰:“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可参阅赵守正:《管子注译》(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晋书·天文志》曰:“月,水之精也。”可参阅(唐)房玄龄 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版,第281页。 ②

蒋寅先生认为要追溯作为审美概念的“清”的来源,应注意到音乐鉴赏方面的材料。(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150页。)这种看法很有见地,但笔者认为,“清”概念的产生源于人类对清澈的水的审美意识,它早于文字的产生。 ③

(清)焦循 撰,沈文倬 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13页。 ④

(清)孙诒让 撰,孙启治 点校:《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页。 ⑤

(清)王先谦 撰,沈啸寰、王星贤 点校:《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2页。 ⑥

朱谦之:《老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本,第31页。 ⑦

(清)王先慎 撰,鍾哲 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99、100、126页。 ⑧

《诗经·国风·郑风》中“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以“清扬”描述美人的形貌。可参阅高亨 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8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以“清白”形容士人的行为之美①。

其二,自身修养中的“清”。就儒家而言,荀子提到“清明”,一指人心的清明,即辨别是非善恶的理智能力;二指人的精神的清明,像水一样清明如镜。就道家而言,追求“清静”,清心寡欲,自然安宁。

其三,伦理道德中的“清”。儒家把隐士清高处世的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视为“清”,但也包含审美的含义,如“清高”;荀子和墨子都认为源清才能流清,主张推行礼仪道德之教化,“导之以理,养之以清”②。

其四,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儒家以“清明”的太平盛世为政治理想,法家主张“执清”,追求清严公正的法律秩序。

秦汉时期,“清”概念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含义,但未有大的发展。秦始皇重视“清”、“贞”。他尊奖巴寡妇清,“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③其实,“清”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秦始皇赐给她的号,用以褒奖她的“清贞”。“因为她贞而清,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要求。”④可见,在秦代,“清”仍用于伦理道德范畴。

西汉昭宣以后,豪族开始向士族化发展。到东汉前期,关东、关中一些豪族已完成士族化⑤。因此,这一时期,“清”逐渐成为豪族的一种理念。笔者对“前四史”中与豪族尚“清”意识相关的“清”词组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清”概念仍然具有浓厚的政治和伦理道德意味,尚未具备丰富的审美意义。对此,我将在下节进行论述。

此外,论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上述观点,他们分别对秦汉政论和史书中的“清”进行了分析。陈聪发认为,“西汉的政论著作主要是围绕人君之道这一关系天下兴亡的重大问题来展开对‘清’观念的思考,??强调政清、官清,官以‘清’为贵,有‘仁而至清洁’的道德操守。”同时,他认为《淮南子》“毫不惮烦地对道清、政清、人清(包括气清、神清、心清)、风俗清等的重要性及其达求的途径作了充分的探讨,对清明政

治、个人修养、养生保命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李建松对《史记》、《汉

书》中的“清”进行了分析,认为“凡是涉及儒家思想或者与社会政治相关的意义,主要指人的道德高尚或一个地方的吏治清明;而关系到道家思想的条目,一般仍然是道家思想所提倡的清静无为以及道家所追求的那种清虚之境,又由于这种思想被统治者所喜好,故成了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⑦

《庄子·说剑》载庄子说赵文王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见(清)郭庆藩 撰,王孝鱼 点校:《庄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22页。《庄子·渔父》曰:“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憂也”,见同书,第1027页。 ②

(清)王先谦 撰,沈啸寰、王星贤 点校:《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本,第401页。 ③

(汉)司马迁 撰:《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60页。 ④

崔向东师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可参阅其论文《秦始皇“尊奖并兼之人”辨析》,《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88-91页。 ⑤

在东汉前期,已有豪族完成士族化。如沛郡桓荣家族、河南郑兴家族、杜陵张纯家族,其士族化情况可参阅《后汉书》本传。 ⑥

陈聪发:《中国古典美学清范畴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0、34、35页。 ⑦

李建松:《论“清”从人物品藻到诗文品鉴的流变》,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2、13页。

9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总之,先秦、秦汉时期,“清”概念具有浓厚的政治和伦理道德意味,而审美意义上的“清”概念是依附于伦理道德和政治范畴中的。“在生产力相当落后的上古社会里,

人类的审美活动常常只不过是宗教和伦理活动的附属品罢了。”直到汉晋之际随着士人

新自觉与新思潮的兴起,汉代豪族尚“清”意识随之发生转变,作为审美范畴的“清”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确立。

(三)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演变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是伴随着豪族的儒学化和士族化而逐步形成的。“豪族的儒学化使豪族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由原来的‘武断于乡曲’向乡里的道德榜样

②转化,在豪族士族化的过程中,豪族完成了由武质性向文质性的转变。”而豪族的尚“清”

意识正是其精神世界发生转变的结果。

“前四史”中与豪族尚“清”意识相关的“清”词组可以鲜明地反映出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演变过程。

“前四史”中与豪族尚“清”意识相关的“清”词组统计表(表1-1)

史 籍 名 词 称 组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出 现 次 数 释义 一、生活与伦理道德范畴中的“清” (一)关于生活状况 清贫 清苦 清素 (二)关于生活态度 清逸 清虚 清淡 清心 清静 清净 清处 清间 清燕 清狂 (三)关于高尚性格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3 0 0 7 0 0 0 1 1 2 6 0 0 0 0 1 19 1 1 0 0 0 3 0 5 1 7 1 0 9 2 0 1 0 0 清寒贫苦 清贫艰苦 清廉朴素 清高超逸 清静虚无 清高淡泊 心地恬静 心性清正恬静 心境洁净,不受外扰 清心独处 即清闲,清静悠闲 清闲,安逸 放逸不羁 ①②

陈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45页。 崔向东:《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第206页。

10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清雅 清高 清秀 清尚 清妙 清远 清峻 清节 清修 清和 清纯 清爽 清粹 清淳 清醇 清德 清操 清行 渊清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2 0 0 0 1 0 9 0 0 1 0 0 7 3 0 0 0 0 2 0 2 2 5 0 0 1 18 0 0 0 0 2 7 1 5 0 1 1 3 2 2 2 1 3 1 1 1 0 3 1 1 1 16 1 1 1 0 清正高雅 纯洁高尚 清异秀出 清白高尚 清高美好 清明高远 清正高尚 高洁的节操 操行洁美 指人的性情清静和平 清正纯洁 清雅豪爽 清高纯正 清白淳厚 清净纯正 高洁的品德 清白的操守 纯洁的品行 如潭水般清澈,喻人品高尚 清纯高尚的节操 高洁的品格 品行纯洁 清雅精当 清正规矩 清正高尚 品行清正 清蹈 0 清风 0 清白 1 清当 0 清规 0 清峻 0 行清 0 二、政治范畴中的“清” (一)关于廉洁政治 清廉 2 廉清 1 清俭 0 清简 0 清潔(清絜) 0 絜清(潔清) 0 清素 0 清白 1 清约 0 清平 0 清修 0 清公 0 公清 0 清名 0 清明 0 清勤 0 (二)关于严谨理政 清严 0 清慎 0 清恪 0 2 0 0 0 3 0 0 2 0 0 0 0 0 2 1 0 0 0 0 2 2 4 1 11 3 0 18 7 7 3 3 1 5 0 1 0 0 0 11

1 0 7 0 0 0 5 16 2 3 2 3 0 6 0 0 1 4 4 清白廉洁 廉洁清白 清廉俭朴 清白廉洁 清正廉洁 廉洁清白 清正廉洁 清正廉洁 清廉俭朴 廉洁公正 清廉 清廉公正 公正清廉 清廉的名声 清廉贤明 清廉勤恳 清正严明 清廉谨慎 清廉恭谨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清己 0 0 清身 0 0 清方 0 0 清规 0 0 (三)关于正直、忠诚品格 清正 0 0 清介 0 0 清直 0 0 清厉 0 0 清贞 0 0 清实 0 0 清忠 0 0 清重 0 0 忠清 0 0 清亮 0 0 清悫 0 0 清贤 0 0 清劲 0 0 (四)关于清绩 清绩 0 0 清选 0 0 清约 0 0 清泰 0 0 清节 0 1 清化 0 0 清定 0 0 清静 0 7 清风 0 0 清猛 0 0 清裁 0 0 (五)关于舆论 清议 0 0 清论 0 0 清谈 0 0 (六)关于个人才识、能力、社会地位 清识 0 0 清才 0 0 清职 0 0 清能 0 0 清绮 0 0 清志 0 0 志清 0 0 清警 0 0 清俊(清隽) 0 0 清良 0 0 清英 0 0 说明: 0 2 2 0 1 1 1 1 0 1 4 0 4 5 1 1 0 1 2 7 0 7 1 1 19 1 1 1 0 0 2 1 0 0 0 0 1 1 0 0 0 1 2 2 1 1 1 2 1 1 5 0 5 1 3 1 0 2 1 0 1 2 2 3 0 7 9 1 0 0 4 1 6 4 3 2 1 1 0 0 1 1 1 1 以清廉之德要求自己 清廉公正,以身作则 清廉方正 清正规矩 清白正直,清廉方正 清正耿直 清廉正直 耿介有骨气 清正忠贞 清正朴实 清正忠诚 清正庄重 忠贞清廉 清廉诚实 清廉诚实 清正贤良 清正刚直 清明廉洁的政绩 公正地选拔 政事清静简约 清明安泰 为政清明 清明的教化 清平安定 为政清简,无为而治 清惠的风化 清廉勇猛 清明的裁断 清谈议论 有识之士的议论 谈论玄理的风气 高见卓识 卓越的才能 清高体面的职位 清正而能干 指文风清淡而不单薄 志向清高 志向清高 机警敏锐 清高超群 清正贤良 清正英特,清高杰出 (1)本表所统计的是“前四史”中与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相关的“清”词组。 (2)凡在“前四史”中出现两个以上义项的,则根据义项归入不同类别。

12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从表1-1可以看到:

第一,就“清”词组所属范畴而言,既有伦理道德范畴的,又有政治范畴的,还有审美意义上的。从数量上看,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范畴的“清”词组远远大于审美意义上的“清”词组。即使审美意义上的,也不仅仅具有审美意义,而是与前两个范畴的含义融合在一起。如“清高”既指士人道德品质“纯洁高尚”,又指士人节操之美;“清白”既形容士人的行为之美,又指道德品行“纯洁无污”,还指政治上“清正廉洁”。由此可见,“清”是“集政治理念、道德人格和审美理想于一体的君子独清意识。”①

两汉时期的“清”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意味,尚未具备丰富的审美意义。因此,汉代豪族尚“清”意识必然依附于当时的政治、道德思想体系,而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独立的审美含义。鉴于此,本文所谈汉代豪族尚“清”意识亦是融于政治、伦理道德范畴的“清”。

第二,“清”词组在《史记》、《汉书》中出现的次数远远低于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出现的次数。如反映豪族生活状况的“清苦”、“清贫”、“清素”,反映豪族高尚节操的“清高”、“清尚”、“清修”,在《史记》、《汉书》(后面提到时简称“前二书”)中均未出现,而在《后汉书》、《三国志》(后面提到时简称“后二书”)中均出现5次以上。再如反映豪族清正廉洁的“清公”、“清平”、“清俭”、“清白”,除“清白”在“前二书”中出现3次外,其它词组均未出现,而在“后二书”中均出现6次以上。此外,反映豪族严谨理政、正直品格的词组,在“前二书”中皆无,在“后二书”中却多次出现。

以上情况说明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西汉前期,由于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以儒学为核心的乡里教化体系尚未建立,因此豪族的前期形态②缺乏儒学修养,形象粗鄙,往往以暴力控制乡里。汉武帝“表章《六经》”之后,习儒通经成为平民入仕的主要途径,社会上读经修德之风迅速兴起。豪族开始儒学化,其文化修养不断提高。儒家伦理道德充实了他们的头脑,促使其精神世界逐步发生变化。东汉时期,经过西汉以来的文化积累,世代通经的豪族逐渐增多,他们进而向士族化发展,其形象也由西汉时期的粗鄙转变为温文尔雅。随着各地豪族士族化的完成,他们具备了更高的政治理想和个人追求,在思想、道德、学识、行为和治政等方面表现出“清”的特质。尚“清”成为豪族的一种精神追求。总之,豪族尚“清”意识经历了尚武——崇文——尚“清”的演变过程。

此外,汉碑碑文中大量的“清”词组表明东汉时期豪族尚“清”意识已经形成并得

①②

韩经太:《“清”美文化原论》,《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173页。

崔向东师将“形成豪族的多种相对单一的形态”称为豪族的前期形态。它包括构成豪族来源的几种社会势力:六国宗室及贵族后裔,高訾富人,豪民、兼并之家,豪杰,世吏二千石,汉代军功阶层和食封贵族,地方强宗。(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第11、80、81页。)

13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到社会认可,世人常用“清”称赞豪族的道德品格。笔者对《隶释》、《隶续》、《全后汉文》及《汉碑集释》中与豪族尚“清”意识相关的“清”词组进行了统计。

汉碑碑文中与豪族尚“清”意识相关的“清”词组统计表(表1-2)

词组 释义 资料来源 树碑时间 清絜 清茂 浩清 清静 清约 清邈 清正廉洁 高洁淳美 清正 社会安定,太平 清廉节约 高远的样子 《槀长蔡湛颂》 汉灵帝光和四年 《竹邑侯相张寿碑》 汉灵帝建宁元年 《谒者景君墓表》 汉安帝元初元年 《郯令景君阙铭》 汉安帝元初四年 (1)《国三老袁良碑》 (1)汉顺帝永建六年 (2)《平都相蒋君碑》 (2)汉桓帝元嘉二年之后 (1)《国三老袁良碑》 (1)汉顺帝永建六年 (2)《司隶校尉鲁峻碑》 (2)汉灵帝熹平二年 (3)《敦煌长史武斑碑》 (3)汉桓帝建和元年 (1)《平都相蒋君碑》 (1)汉桓帝元嘉二年之后 (2)《平舆令薛君碑》 (2)汉桓帝延熹六年 《平都相蒋君碑》 汉桓帝元嘉二年之后 《郎中郑固碑》 汉桓帝延熹元年 《郎中郑固碑》 汉桓帝延熹元年 《议郎元宾碑》 汉桓帝延熹二年 《车骑将军冯绲碑》 汉桓帝永康元年 《沛相杨统碑》 汉灵帝建宁元年 《卫尉衡方碑》 汉灵帝建宁元年 《孝廉柳敏碑》 汉灵帝建宁二年 (1)《孝廉柳敏碑》 (1)汉灵帝建宁二年 (2)《富春丞张君碑》 (2)不详 (1)《溧阳长潘乾校官碑》 (1)汉灵帝光和四年 (2)《淳于长夏承碑》 (2)汉灵帝建宁三年 (1)《郎中马江碑》 (1)汉灵帝建宁三年 (2)《孔谦碣》 (2)汉桓帝永兴二年 《博陵太守孔彪碑》 汉灵帝建宁四年 《北军中侯郭仲奇碑》 汉灵帝建宁四年 (1)《司隶校尉鲁峻碑》 (1)汉灵帝熹平二年 (2)《武都太守李翕西峡(2)汉灵帝建宁四年 颂》 《繁阳令杨君碑》 汉灵帝熹平三年 《费鳳别碑》 不详 《巴郡太守樊敏碑》 汉献帝建安十年 《绥民校尉熊君碑》 汉献帝建安廿一年 (1)《绥民校尉熊君碑》 (1)汉献帝建安廿一年 (2)《全后汉文·韩仁铭》 (2)汉灵帝熹平四年 《太尉杨震碑》 汉灵帝建宁元年之后 《荆州从事苑镇碑》 不详 《浚仪令衡立碑》 不详 《赵相雍勸阙碑》 不详 《富春丞张君碑》 不详 14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清瑛(清英) 纯清 清以自修 清眇 清厉 体清守约 既清且宁 修清涤俗 清节 约清 清肃 清妙 直哉惟清 亮矣清 穆若清风 (穆如清风) 清风穆神 清潔 俭清 清虚 清惠 皦皦其清 清介 清节 清平 清烈

清正英特,清高杰出 纯洁清正 清修 清高,洁身自好 耿介有骨气 践行清道,遵守信约 清正 清德 为政清明 节俭清廉 清正严明 清高美好 清直 清亮 和美如清风化养万物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和美如清风化养万物 清正廉洁 俭朴清廉 清高淡泊 清廉仁惠 清廉高洁 清正耿直 高洁的节操 廉洁公正 清正刚烈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2 33 34 35 36 37 38 淑清 □清絜己 藐矣惟清 清白 穆如风清 清颂 清过夷齐 清白 清白纯洁 为政清明 清正廉洁 和美如清风化养万物 歌颂清德 清洁高尚的德行超过了孤竹国的伯夷和叔齐 清廉公正,以身作则 指人的性情清静和平 《张平子碑》 《郎中王政碑》 《平舆令薛君碑》 《严訢碑》 《武都太守耿勋碑》 《司隶校尉杨淮碑》 《汉长安陈君阁道碑》 不详 汉桓帝元嘉三年 汉桓帝延熹六年 汉桓帝和平元年 汉灵帝熹平三年 汉灵帝熹平二年 不详 39 40 清身 清龢(清和) 公清 清踰公仪 清修 清越孤竹 (1)《冀州从事郭君碑》 (2)《全后汉文·尹宙碑》 (1)《司空掾陈寔残碑》 (2)《汉碑集释·孔褒碑》 《斥彰长田君断碑》 《巴郡太守张纳碑》 《酸枣令刘熊碑》 《酸枣令刘熊碑》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清方 清皓 肃清 清拟夷齐 49 立清介白 50 清行 51 清风 说明:

公正清廉 高洁的节操超过官家的礼仪 清廉 清洁高尚的德行超过了孤竹国的伯夷和叔齐 清廉方正 清正 社会安定太平,法纪严明 清洁高尚的德行如同孤竹国的伯夷和叔齐 耿介清白 纯洁的品行 高洁的品格 (1)汉灵帝光和三年 (2)汉灵帝熹平六年 (1)汉灵帝中平五年 (2)推测为汉灵帝中平元年党锢解除之后 汉灵帝熹平六年 汉灵帝中平五年 推测为东汉时期 推测为东汉时期 《北海相景君铭》 汉顺帝汉安二年 《山阳太守祝睦后碑》 汉桓帝延熹七年 《全后汉文·汉阳太守碑》 不详 《全后汉文·曹全碑》 汉灵帝中平二年 《全后汉文·秦君碑》 不详 《汉碑集释·鲜于璜碑》 汉桓帝延熹八年 《汉碑集释·鲜于璜碑》 汉桓帝延熹八年 1.本表资料来源于《隶释·隶续》、《全后汉文》及《汉碑集释》。

2.《全后汉文》、《汉碑集释》部分内容与《隶释·隶续》相同。因此,凡相同内容,都以《隶释·隶续》为准。凡其未收录的资料,先依据《全后汉文》。二者皆未收录的,则依据《汉碑集释》。

3.凡是《全后汉文》及《汉碑集释》独有的内容,则在表中注明。未注明的,皆出自《隶释·隶续》。

①②③

从碑主身份看,既有三公九卿,又有郡国守相,还有令、丞、掾吏、郎中、孝廉等。在选举陵夷的东汉中后期,平民入仕的机会大大减少。因此,这些碑主大多出身豪族应无疑义。

从树碑时间看,多集中在汉灵帝时期,这说明清流豪族在“党锢”之后影响很大,

①②

(宋)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严可均 辑,许振生 审订:《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③

高文:《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5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清”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①。《后汉书·党锢列传》可以与此相互印证:第一次“党锢”之后,“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党人名声鹊起,得到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张俭逃亡时,“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致使“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②

由上可知,东汉时期,豪族尚“清”意识已经形成,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清”成为世人对士族化豪族道德品格的褒扬。以“清”比德,表达了豪族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以“清”喻政,寄寓着豪族对清明盛世的向往。

豪族将儒家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因而“清”更多地体现在儒家思想中③。它表现在对儒家思想的践行和对儒家行为准则的持守,可以说汉代豪族尚“清”意识是执拗地坚守某种道德政治的信念,“不降其志,不辱其身”④。清白、清廉、清高、清忠??都是对信念的坚守,这种信念或是对自身的约束,或是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追求。这里又包含着“清”的原生意义:即水原、素朴、平静。豪族以身作则,追求“清”,正是“水镜识鉴意识”⑤的表现,它包含了把自己塑造成一面镜子、一面旗帜,作为道德榜样和楷模。

唐翼明先生通过对《后汉书·党锢列传》的分析,也认为“清”字开始广泛地同士大夫连在一起是在党锢之后。可参阅其专著《魏晋清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②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2187、2210页。 ③

作为集官僚、士人、地主、商人于一身的豪族,普遍接受了儒学思想,其“清”自然多表现在“儒清”上,如“清廉”、“清直”、“清公”、“清议”、“清绩”,是“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仕的思想。而较少表现在“道清”上,如“清静”、“清逸”、“清淡”、“清间”,“道清”重在讲“清心寡欲”、“清静无为”。此外,因豪族还有律学世家,故其“清”观念中有法家的“清”,如“清严”。 ④

李学勤 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⑤

可参阅韩经太:《“清”美文化原论》,《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6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二、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的表现

(一)豪族日常生活中的“清”

“清”作为一种观念,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豪族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因而豪族的生活也表现出“清”的特质。 1.甘守清贫

豪族无论是通经入仕还是其它途径入仕,都已经接受了儒学,并把它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成为日常行为准则。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①又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②因此,他们大多奉守“君子固穷”的孔门遗训,甘守清贫。

“‘清’首先意味着他在恪守其道德修养的前提下,对俸禄之外的物质利益无所或较少欲求。”③梁商“轻财货,不为蓄积,故衣裘裁足卒岁,奴婢车马供用而已。”④ 第五伦“虽为二千石,躬自斩刍养马,妻执炊爨。受俸裁留一月粮,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窦武“在位多辟名士,清身疾恶,礼赂不通,妻子衣食裁充足而已。”

即使向豪族迈进的士人,也是如此。鲍宣求学期间生活清苦,老师发现他修德守约,便把女儿许配给他。“鲍宣之妻,桓氏女,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以女妻之”⑦。

日本学者上田早苗认为,党人(笔者按:指清流豪族及其追随者)所谓“清”的生活,是通过否定“经营产业”而形成的⑧。因此,豪族或者不经营产业,或者虽经营产业却把余财分赡宗族。前者如被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的杨震,“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⑨;后者如荀淑,“弃官归,闲居养志。产业每增,辄以赡宗族知友”

①②

李学勤 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第50页。 李学勤 主编:《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第216页。 ③

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3页。 ④

(东汉)刘珍 等撰,吴树平 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卷十五《梁商传》,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13页。 ⑤

《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伦传》,第1397页。 ⑥

《后汉书》卷六十九《窦武传》,第2239页。 ⑦

《东观汉记校注》卷十八《鲍宣妻传》,第867页。 ⑧(日)上田早苗:《贵族的官制の成立》,收录于中国中世史研究会 编《中国中世史研究——六朝隋唐の社会と文化》,神奈川县:东海大学出版会,1970年版,第104页。 ⑨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第1760页。 ⑩

《后汉书》卷六十二《荀淑传》,第2049页。

17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2.清德——赈赡宗族和乡里

豪族甘守清贫的一个主要途径是赈赡宗族和乡里。这不仅是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情,更是豪族的一种清德。

(马援)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裤。(《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

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伏)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穀不登,国君徹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麤糲,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后汉书》卷二十六《伏湛传》)

豪族马援不仅家财万贯,而且道德高尚。他认为富裕贵在能济贫,不能为富不仁,不做守财奴。同样,作为经学世家的伏湛,在大灾之年,不忍心看着宗族乡里挨饿而自己独饱。这正是豪族“清德”之表现。

“东汉时期,随着豪族的儒学化,其精神世界也发生变化,他们对乡里的支配更多的不再是强力(暴力),而是靠伦理道德。豪族在乡里中成为道德榜样,讲究孝、悌、仁、义等,他们为乡里社会所尊敬”①。豪族这种赈赡宗族和乡里的“清德”行为一般每年都进行数次。由此可见,汉代豪族并不是偶尔发一点慈悲,而是已经将这种“清德”融入他们的思想中,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四民月令》为此作了很好的注脚:

三月 是月也,冬谷或尽,椹麦未熟;乃顺阳布德,振赡匮乏,务先九族,自亲者始。无或蕴财,忍人之穷;无或利名,罄家继富;度入为出,处厥中焉。

九月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十月 五谷既登,家储蓄积;乃顺时令,敕丧纪。同宗有贫窭久丧不堪葬者,则纠合宗人,共兴举之。以亲疏贫富为差,正心平敛,毋或踰越;务先自竭,以率不随。(《四民月令校注》)

(二)豪族家风中的“清”

钱穆先生在论及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时说:“当时门第传统共同理想,所希望于门第中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② 豪族的家风是豪族士族化的必然结果,经过儒学化和士族化后,“一个有道德、有文化,尽心孝道,群后德让的豪族长者形象树立

①②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第252页。 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收录于《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79页。

18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起来”①,而这种长者形象有着“清”的特质。儒家的伦理道德,已经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表现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一般说来,家风就是世族精神文化传统。一种精神或行为方式在某一宗族内延续三代以上,便可视为某一家族之文化传统,构成其家风。”②豪族家风中的“清”主要表现在清慎、清劲、清忠等方面。 1.清慎的家风

“清慎”一词,意为“清正谨慎”。这表现在豪族的日常行为处处体现着儒家的“恭谨”、“慎独”、“矜严”。

(樊)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子)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宏子鯈)谨约有父风。……清净自保,无所交结。……(鯈子梵)为郎二十余年,三署服其重慎。(《后汉书》卷三十二《樊宏传》)

“(朱晖)家世衣冠。晖早孤,有气决。??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子颉,修儒术。??颉子穆。”又引《谢承书》曰:“(朱穆)性矜严疾恶,不交非类。”

可见,清慎的风气已在这些豪族中形成,并世代流传,成为家风。

2.清劲的家风

“清劲”一词,意为“清正刚直”。《三国志·魏书·王观传》评曰:“王觀清劲贞白”④。与“清劲”意思相近的有“清直”、“清介”等。这些词都有“正直、不阿权贵”的含义。袁安持身庄重,居官不畏权势,以公事为重,颇为朝廷恃赖。其子袁敞廉劲不阿权贵,颇有父风。袁敞子袁盱正身自守,不阿附专权的外戚梁冀。

(袁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诣朝堂上疏谏,以为……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宋由惧,遂不敢复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唯安独与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安子)敞廉劲不阿权贵,失邓氏旨,遂自杀。……(敞子)盱后至光禄勋。时大将军梁冀擅朝,内外莫不阿附,唯盱与廷尉邯郸义正身自守。(《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安传》)

①②

崔向东:《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第207页。 王永平:《六朝江东士族之家风家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页。 ③

《后汉书》卷四十三《朱晖传》,第1457、1461、1463页。 ④

(晋)陈寿 撰,(宋)裴松之 注:《三国志》卷二十四《王观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94页。

19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3.清忠的家风

忠是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一般而言,它表现为尽心事君,忧国利国①。豪族习儒通经,自然将忠作为其为官的基本准则。忠君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甚至不惜性命。“委身致命,事无专制,所以为忠也”②。因此,清忠也成为豪族的家风。

《世说新语·赏誉》曰:“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③“陆”指吴郡陆康、陆逊一族,他们世代为官,以“忠”称于世。

(陆)康少仕郡,以义烈称,……光和元年,迁武陵太守,转守桂阳、乐安二郡,所在称之。……献帝即位,天下大乱,康蒙险遣孝廉计吏奉贡朝廷,诏书策劳,加忠义将军,秩中二千石。时袁术屯兵寿春,部曲饥饿,遣使求委输兵甲。康以其叛逆,闭门不通,内修战备,将以御之。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攻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饿,死者将半。(《后汉书》卷三十一《陆康传》)

陆康家族忠于汉廷,虽被孙策围城达二年之久,宗族死者将半,但决不投降。其从孙陆逊,把国家利益放在宗族利益之上。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 权曰: ?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

(三)豪族重清名

1.豪族重清名的原因

豪族要想保持与王权的紧密联系,就要世代为官,而孝廉是汉代选举科目中最主要的。“汉世诸科,虽以贤良方正为至重,而得人之盛,则莫如孝廉,斯以后世之所不能

及。”察举孝廉,首先要得到乡里的好评。汉代政府倡导的基本任官制度是“乡举里选”,

“这种乡举里选制的意义,在于它是政府依据民间舆论登用人才的办法。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官民合作的官吏登用方式。另外,就登用标准来说,能否成为孝廉,须考虑其在乡里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单纯地看其行政能力如何。”⑤可见清名对于入仕的重要性。只要有了清名,就可以被举为官。《后汉书·党锢列传》注引《谢承书》曰:“成瑨少修仁

可参阅杨远方:《中国传统士人政治品性研究——以西汉士人为主要案例》,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25、26页。 ②

(清)苏舆 撰,鍾哲 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59页。 ③

张万起,刘尚慈 译注:《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58页。 ④

(宋)徐天麟:《东汉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91页。 ⑤

(日)谷川道雄 著,马彪 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2页。

20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义,笃学,以清名见。举孝廉,拜郎中,迁南阳太守。”①因此,豪族十分重视自己的清名。

(高)慎历二县令、东莱太守。老病归家,草屋蓬户,瓮缶无储。其妻谓之曰:?君累经宰守,积有年岁,何能不少为储畜以遗子孙乎??慎曰:?我以勤身清名为之基,以二千石遗之,不亦可乎!?(《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注引《陈留耆旧传》)

有了清名,世代传承下去,形成家族清望,就可以世代为官。

高慎长子式,“后以孝廉为郎。(慎)次子昌,昌弟赐,并为刺史、郡守。式子弘,孝廉。”弘子靖,“为蜀郡都尉。”靖子柔,“在官二十三年,转为太常,旬日迁司空,后徙司徒。??高贵乡公即位,进封安国侯,转为太尉。”②

为博得清名,豪族一般都有严格的交友标准。“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的李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③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都不接见。

(孔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

再如,《世说新语·赏誉》注引《汝南先贤传》曰:“周乘字子居,汝南安城人。天资聪朗,高峙岳立,非陈仲举、黄叔度之俦则不交也。”④

对于有道德瑕疵的人,豪族士大夫往往避而远之。马融不守士节,连其至亲赵岐都不肯见他。赵岐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马季长虽有名当世,而不持士节,三辅高士未曾以衣裾襒其门也。”⑤ 2.博得清名的方式

为博得清名,豪族主要采用了行孝、推财、让爵、结交名士等方式。 其一,行孝。

《孝经·广扬名章》载:“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⑥可见,行孝可以立名。因此,豪族行孝被举的事例比比皆是。

(韦)彪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脊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好学恰闻,雅称儒宗。建武末,举孝廉,除郎中,……显宗闻彪名,永平六年,召拜谒者。(《后汉书》卷二十六《韦彪传》) ①②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2186页。 《三国志》卷二十四《高柔传》,第683、690页。 ③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李膺传》,第2191页。 ④

张万起,刘尚慈 译注:《世说新语译注》,第379页。 ⑤

《后汉书》卷六十四《赵岐传》引《三辅决录注》,第2121页。 ⑥

李学勤 主编:《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21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鲍永)事后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初为郡功曹。……子昱……(昱)子德……(德)子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初,德被病数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缓带;及处丧,毁瘠三年,抱负乃行;复阕,遂潜于墓次,不关时务。举孝廉,辟公府,连征不至,卒于家。(《后汉书》卷二十九《鲍永传》)

这些人因孝得名,或被举孝廉,或直接辟为掾吏,从而成为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一员。 其二,推财。

“要保持家族的清望,达到实现世代官宦的目的,士族就必须在经济上保持‘清’的特质,形成和传续‘守清贫’的自律意识。”①而“守清贫”的途径之一就是推财。豪族通过推财博取清名,进而获得官职。

《风俗通义·过誉》载:“汝南戴幼起,三年服竟,让财与兄,将妻子出客舍中,住官池田以耕种。为上计史,??后举孝廉,为陕令。” ②戴幼起让财于兄,博得美名而被察举孝廉,并被任命为陕县县令。宋弘“所得租奉分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

称。徙封宣平侯。”《后汉书·桓鸾传》注引《东观记》曰:“鸾贞亮之性,著乎幼冲。??

推财孤寡,分贿友朋。??常著大布褞袍,粝食醋餐”,获取清名之后,“乃举鸾孝廉,迁为胶东令。” ④

其三,让爵。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东汉尚名节”条记载了汉代让爵的事例。

西汉时韦贤卒,子玄成应袭爵,让于庶兄弘,宣帝高其节许之。至东汉邓彪亦让封爵于异母弟,明帝亦许之。刘愷让封于弟宪,逃去十余年,有司请绝其封,帝不许,贾逵奏当成其让国之美,乃诏宪嗣。此以让而得请者也。桓荣卒,子郁请让爵于兄子汎,明帝不许,乃受封。丁綝卒,子鸿请让爵于弟盛,不报,鸿乃逃去,……郭躬子贺,当袭,让与小弟而逃去,……徐防卒,子衡当袭,让于弟崇,数岁不归,不得已乃就封。

赵翼评论说:“夫以应袭之爵,而让以鸣高,即使遂其所让,而已收克让之名,使受之者蒙滥冒之诮,有以处己,即无以处人,况让而不许,则先得高名,仍享厚实,此心尤不可问也。”⑤虽不能排除有假让爵之人,但也不乏真诚者。无论如何,让爵都是豪族博得清名的方式之一。

其四,结交名士。

结交名士而博得清名的例子在汉代很多,赵壹就是其中的典型。据称他年轻时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但由于结交了羊陟而被举荐,名动京师。

(赵壹)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

薛海波:《论魏晋国家政权与豪族大地主所有制的关系:抑兼并与“守清贫”》,《史林》,2009年第2期,第86页。薛海波虽然谈的是魏晋士族,但士族的前身正是汉代的豪族。东汉时期,豪族完成官僚化和士族化后,进一步发展成为士族。二者前后相继。因此,魏晋士族“清”的特质也适用于完成了官僚化和士族化的汉代豪族。 ②

(汉)应劭 撰,王利器 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9页。 ③

《后汉书》卷二十六《宋弘传》,第903、904页。 ④

《后汉书》卷三十七《桓鸾传》,第1259页。 ⑤

(清)赵翼 撰,王树民 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3页。

22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陟自强许通,尚卧未起,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曰:?窃伏西州,承高风旧矣,乃今方遇而忽然,奈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与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草屏,露宿其傍,延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叹愕。陟遂与言谈,至熏夕,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与袁逢共称荐之。名动京师,士大夫想望其风采。(《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赵壹传》)

赵壹本来名声不佳,但通过结交名士不仅得到举荐,而且名动京师。

(四)豪族为政中的“清”

豪族作为游离于王权秩序之外的各种社会势力与权力结合而形成的社会阶层,从政为官是他们“修齐治平”理想实现的重要途径。豪族所具有的“清”的特质,必然体现在其为政之中。 1.忠清直亮

士大夫文人一心要循道忠君,以实现其政治理想,获得精神的超越。虽然汉和帝以后,皇帝幼弱,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但东汉帝国的大厦摇而不坠。其重要原因就是豪族的忠君诤谏。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六八“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条中所言:

及孝和以降,贵戚擅权,嬖倖用事,赏罚无章,贿赂公行,贤愚浑殽,是非颠倒,可谓乱矣。然犹绵绵不至于亡者,上则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之徒面引廷争,用公义以扶其危,下则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滂、许邵之流,立私论以救其败,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钺,僵仆于前,而忠义奋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夫岂特数子之贤哉?亦光武、明、章之遗化也。当是之时,苟有明君作而振之,则汉氏之祚犹未可量也。

东汉中后期,“尽管官吏大多尸位素餐,少数甚至趋炎附势,贪滑行贿,但是仍然有一些士大夫能以天下为忧,他们对国务政事的关切,因为时势之衰愈趋执着和强烈。”

他们以死抗争,维护纲纪。

白马令李云素性刚烈,面对宦官单超等五侯专擅朝政,他竟露布上书,犯颜直谏。

?梁冀虽持权专擅,虐流天下,今以罪行诛,犹召家臣搤杀之耳。而猥封谋臣万户以上,高祖闻之,得无见非?西北列将,得无解体?孔子曰:‘帝者,谛也。’今官位错乱,小人谄进,财货公行,政化日损,尺一拜用不经御省。是帝欲不谛乎??帝得奏震怒,下有司逮云,诏尚书都护剑戟送黄门北寺狱,使中常侍管霸与御史廷尉杂考之。(《后汉书》卷五十七《李云传》)

由此可见,忠清直亮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事实上,正是仰赖于一大批士

于迎春:《秦汉士史》,第460页。

23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大夫于危难之中竭忠鼎力的撑持,汉末朝廷才得以危而不颠,于内外交困中不失其维系人心、号令天下的力量。”① 2.廉洁不贪

汉代豪族廉洁自律,为官不聚财的例子俯拾皆是。

欧阳地馀不仅为官清廉,还告诫儿子不准接受官府财物。“(欧阳地馀)戒其子曰:‘我死,官属即送汝财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孙,以廉洁著,可以自成。’及地馀死,少府官属共送数百万,其子不受。”②

朱穆、郑浑家无余财,甚至挨饿受冻,也决不贪污受贿。“(朱穆)禄仕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余财。公卿共表穆立节忠清”③。“(郑)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

“在洁白朴素的清贫生活中,他们得以向社会充分展示或贡献其非同一般的道德人格;而且政治既以行政教德化为目的,他们那有时表现得近乎苛刻的自我约束和道德克制,就不是没有政治效益的,??儒士本有贫穷之名,而在奉守孔子教训的士大夫看来,蓄积家产、增殖财富既然不应当成为仕宦从政的目的,因而,那常常纠缠着他们的贫穷,就自然有可能被转化为他们在坚定的自我修持下,不曾向外部势力和个人欲望妥协、投降的明证。”⑤ 3.推行清化

清化,即“清明的教化”。“豪族通经入仕,接受儒家思想,反过来又用儒家思想治理社会。”⑥他们推行清化,造福百姓。

(何敞)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立春日,常召督邮还府,分遣儒术大吏案行属县,显孝悌有义行者。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追行丧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臵立礼官,不任文吏。(《后汉书》卷四十三《何敞传》)

(卫飒)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郡与交州接境,颇染其俗,不知礼则。飒下车,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期年间,邦俗从化。先是,含洭、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辄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臵 ①②

于迎春:《秦汉士史》,第332页。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第3603页。 ③

《后汉书》卷四十三《朱穆传》,第1473页。 ④

《三国志》卷十六《郑浑传》,第512页。 ⑤

于迎春:《秦汉士史》,第317、318页。 ⑥

崔向东:《论汉代豪族的儒学化》,收录于《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2007年,第642页。

24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邮驿。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绝。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飒理卹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视事十年,郡内清理。(《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卫飒传》)

总之,汉代豪族尚“清”意识在为政中的表现,是希望实现自己“修齐治平”理想的同时,把儒家的伦理道德推广到全社会,创造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

25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三、汉代豪族尚“清”意识与“浊”的现实之冲突

随着豪族儒学化和士族化的完成,尚“清”已经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清”的特质。在颓败的社会局势和浊恶的政治空气中,豪族尚“清”意识受到了浊流势力的抵制,二者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

(一)汉代“浊”的现实

“清”与“浊”相对,它们最初是哲学和审美意义上的概念,后来延伸至伦理道德和政治社会领域。“清”作为汉代豪族的一种理念,寄寓着他们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对清明盛世的向往。道家认为,人本性清静、纯朴,但人的五官嗜欲,由此造成清、浊冲突,“人性安静而嗜欲乱之。”①人具有两面性,可以说是清、浊混合体。就情欲而言,人们并不愿意过清贫的生活,而是“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因此,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清”。就汉代豪族而言,具备尚“清”意识并能践行“清”的只是包括清流豪族在内的一部分豪族,我将之称为尚“清”豪族③。即使这些豪族,也并非其家族中每个人都具有尚“清”意识④。同样,具有尚“清”意识的豪族个人其思想意识里也有“浊”的一面,只是他们能够以“清”的意识克制自己“浊”的欲望,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清”的特质。

另外,作为尚“清”豪族对立面的浊流势力,并非丝毫的尚“清”意识都没有。“才高博恰,为世通儒”的马融却“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⑥他因不堪忍受贫困生活而应邓骘召,又畏惧梁冀权势而作飞章诬陷忠臣李固。然而,临终前他却一反当时盛行的厚葬之风,“遗令薄葬。”

事实上,尚“清”豪族个人身上有“清”亦有“浊”,浊流势力个人身上有“浊”亦有“清”。之所以出现“清”、“浊”两大势力的对峙,是因为“清”在前者的思想意识中占主要地位,而“浊”在后者的思想意识中占主要地位。换言之,前者不断通过个

①②

刘文典 撰,冯逸、乔华 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7页。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3253页。 ③

尚“清”豪族包括但不限于清流豪族,它是指完成了官僚化和士族化并且践行“清”的理念的豪族及其追随者,在东汉初年已经产生。清流豪族仅指“党锢”前后与专权的外戚、宦官势力进行斗争的豪族及其追随者,即党人。与尚“清”豪族相对的是浊流势力。这较杨联陞先生所谈的“清流”、“浊流”概念范围更广,可参阅其论文《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1936年第4期,第1043页。 ④

马援尚“清”,赈赡贫弱,将家财“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絝。”而他的儿子马防、马光却崇尚奢靡。二人“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又大起第观,连阁临道,弥亘街路,多聚声乐,曲度比诸郊庙。”见《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828、857页。 ⑤

陈寔作为清流豪族,却一度阿附作为浊流势力之代表的宦官。中常侍张让的父亲死后,清流豪族无往者,“寔乃独吊焉。”见《后汉书》本传,第2066页。 ⑥

《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列传》,第1972页。

26

渤 海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人修养而以“清”的意识战胜“浊”的嗜欲,后者却追求嗜欲而压制“清”的意识。

正因为人的两面性,才有“浊”的现实存在。“浊”往往与“污”、“秽”、“贪”、“奢”等联系在一起。豪族在西汉中后期形成之后,进而向士族化转化。我们看一看伴随着豪族尚“清”意识之形成的汉代“浊”的现实。西汉元帝时,匡衡上疏曰:“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糜,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①。尤其东汉和帝以降,皇帝年幼,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正如《潜夫论·考绩》所述:“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才,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方正,以谀谄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嚣闇应明经,以残酷应宽博,以怯弱应武猛,以愚顽应治剧,名实不相副,求贡不相称。”②

同时,在愈演愈烈的奢侈风气下,不仅嫁娶崇尚侈靡,而且丧葬也以奢侈相高。在“事死如生”的观念下,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一一再现于墓葬中。1967年,在山东诸城前凉台村发现的东汉大墓,画像石上描绘着庞大、复杂、丰富、忙碌的庖厨场面,集酿造、杀牲、烹饪活动于一石,把东汉时代士族豪强奢侈豪华的生活从厨房内外生动地刻画出来③。这种厚葬之风往往将普通官员和平民之家的财产耗尽。崔瑗死后,其子崔寔“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④这无疑加剧了官场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

《春秋繁露·通国身》曰:“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⑤因此,贪浊当道、奢侈之风盛行的社会现实,激起了尚“清”豪族欲扫清天下的斗志。“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范)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⑦

(二)尚“清”豪族与浊流势力的冲突

“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常表现为追求社会的正义与进步。”⑧因此,“清流的立场还拥有这样一个理念,即面对遭到扭曲的国家形态,需要用一种正常的国家意志进行斗争。”⑨尚“清”豪族与浊流势力的对抗,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道德追求,更包含着醇化社会道德、敦化风俗的动机。下面从社会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谈谈尚“清”豪族与浊流势力的冲突。

①②

《汉书》卷八十一《匡衡传》,第3333页。 (汉)王符 著,(清)汪继培 笺,彭铎 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8页。 ③

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文物中国史》第4册,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179页。 ④

《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列传》,第1731页 ⑤

(清)苏舆 撰,鍾哲 点校:《春秋繁露义证》,第182页。 ⑥

张万起,刘尚慈 译注:《世说新语译注》,第2页。 ⑦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2203页。 ⑧

余英时:《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收录于《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00页。

⑨(日本)川胜义雄 著,徐谷梵、李济沧 译:《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27

汉代豪族尚“清”意识研究

1.抵制“浊”的社会风气

其一,抵制奢侈之风。

豪族宗族财产很多,却甘守清贫。他们这样做,不仅是践行孔门遗训,也是对当时奢侈僭越的社会风气之抵制,以身作则,以此来醇化社会道德、敦化风俗。

王符对当时的奢侈僭越行为予以痛斥:

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镂玉,檽梓楩柟,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宠臣贵戚,州郡世家,每有丧葬,都官属县,各当遣吏斋奉,车马帷帐,贷假待客之具,竞为华观,此无益于奉终,无增于孝行,但作烦搅扰,伤害吏民。(《潜夫论〃浮侈》)

七世二千石的世吏之家羊续,坚决抵制奢华而守清贫,被称为“天下清苦羊兴祖”。

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续妻后与子秘俱往郡舍,续闭门不内,妻自将秘行,其资藏唯有布衾﹑敝袛裯,盐﹑麦数斛而已,顾敕秘曰:?吾自奉若此,何以资尔母乎??使与母俱归。(《后汉书》卷三一《羊续传》)

王畅任南阳太守时,“郡中豪族多以奢靡相尚,畅常布衣皮褥,车马羸败,以矫其敝。”①娄寿“粗絺大布之衣,粝荅蔬菜之食。蓬户茅宇,棬枢瓮牖。乐天知命,榷乎其不可拔也。”②

“夫救奢必于俭约”,面对当时盛行的奢侈僭越之风,尚“清”豪族力求俭约,以抵制浊的社会风气,引导社会崇尚“清俭”。“(刘)虞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远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归心焉。”④

其二,抵制伪孝之风。

孝道本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对父母的爱,是真情实感的表现。“汉代以孝治天下”,也正是基于这种真情实感。然而,汉代察举孝廉的过程中,孝行却被固定化为一套程序,不仅有违人性,还造成伪孝之风盛行。《孝经·五刑章》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⑤

《后汉书·陈蕃传》载:“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礼,圣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故也。况乃寝宿

①②

《后汉书》卷五十六《王畅传》,第1825页。

从《娄寿碑》碑文可知他是豪族,因为豪族不仅仅指一个人,也指一个宗族。虽然娄寿甘守清贫,但他的“曾祖父,攸《春秋》,以大夫侍讲,至五官中郎将。祖父太常博士,徵朱爵司马。”参阅高文:《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11、412页。 ③

《后汉书》卷三十下《郎顗传》,第1054页。 ④

《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传》,第2354页。 ⑤

李学勤 主编:《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第40页。

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ny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