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 1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综合训练题 中国古代史

更新时间:2023-04-08 16:1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材料的“变”最早出现于

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唐朝

2.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说:“经数百年之蓄积滋长,而我族文化,乃从各地方为多元的平均发展。至春秋战国间,遂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壮观,皆封建之赐也。”该观点认为

A.西周疆域扩张传播了先进文化 B.分封制推动了区域特色发展

C.民族融合促进大一统意识形成 D.宗法制不断强化了血缘纽带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

B. 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

C. 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

D. 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

4.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5.《桃花源记》讲述桃花源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居民甚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人把推崇这种桃花源式的生活看成心理上的“返祖”现象,主要是因为这种生活A.就是儒家描绘的大同社会 B.是自然经济下的和谐相处

C.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推崇 D.是对社会进步的消极放弃

6.“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B.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坚持就是胜利!

7.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C. 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思想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8.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有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商鞅变法的影响

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 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

9.某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该制度是

A.秦朝的郡县制

B.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10.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 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11.“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

12.

坚持就是胜利!

此图分析,影响古代经济宏观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形势的稳定情况

B. 商品经济的发展态势

C. 耕作工具的根本变革

D. 土地兼并的剧烈程度

13.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

B.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

C.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

D.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

14.唐武德七年(624 年)颁布了均田法令,规定“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这反映了唐朝A.均田制趋向瓦解 B.农民生活日趋贫困

C.小农户自给自足 D.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

15.赵冈在《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写道:从 14 世纪一直到 19 世纪 80 年代以前,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人工操作生产的记载,惟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其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B.小农经济的竞争

C.民营手工业的竞争

D.西方国家的竞争

16.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A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 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制度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 D.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坚持就是胜利!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改造,要解决什么样政治难题?

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央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即可),并说明理

坚持就是胜利!

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仁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

材料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1)材料一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孔子身后到东汉初的五百年间,孔子形象凡四变:由子贡作俩,使孔子由普通贤人一变而为超级贤人;由孟轲发端,荀况定型,使孔子从贤人再变为圣人,凌驾于世俗王侯之上而在人间不得势的圣人;由董仲舒首倡,西汉今文博士们应和,使孔子从不得志的圣人,三变为接受天启,为汉制法的“素王”;由王莽赞助在先,刘秀提倡于后,使孔子从奉天命为汉朝预作一部法典的“素王”,四变为传达一切天意的“通天教主”。伺候还有韩愈、欧阳修的孔子,程颐、朱熹的孔子,陆九渊、王阳明的孔子,顾炎武、戴震的孔子,直到近代康有为的孔子等等。总之,在历史进程中的孔子,存在“真的孔子”与“假的孔子”。

——摘编自朱维钟《历史的孔子与孔子的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孔子形象的变迁”,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坚持就是胜利!

答案

一、选择题:

1——10 BBBAD ABBCA

11——16 CAADB C

二、非选择题

17.(1)变化:①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②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②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③有利于发展生产;④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背景:①内忧外患;②西方民主思想传播;③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意义:①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②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③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18.示例一

见解:我认为如何防范地方势力做大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首要解决的难题。论述:要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就要削弱或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秦始皇废除

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从而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方式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力量,解决了汉初以来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初期,汲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分别从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将地方的各项权力收归中央,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

总之,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地方割据势力,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的首要难题。

19.(1)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2)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3)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

坚持就是胜利!

20.示例:论题:孔子形象的变迁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改造,阐释: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的竟争格局中,儒家学者为抬高学派地位,开展“造神运动”,将孔子变为圣人;西汉董仲舒用天人感应思想改造传统儒学,以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与之相对应,孔子变为接受天启的素王;近代康有为为推行维新变法,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法改制的第一人,借助孔子及儒学权威增强改革的合理性;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用民主科学作为武器抨击封建儒家,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自然就变成历代专制的护身符,成为批判打倒的对象,(任意两点史实加逻说明)

总结:总之,孔子形象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是出于服务现实需要而进行的历史重构,(“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坚持就是胜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no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