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过籍”与孝感人的福主情结

更新时间:2023-11-23 23: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麻城过籍”与孝感人的福主情结

“麻城过籍”与孝感人的福主情结 刘少峰

现在的孝感人多半是从“麻城过籍”而来的,是故“麻城过籍”的传说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据传,元朝末年,朱洪武和陈友谅争天下,频繁的战争使湖广遍无人烟。百姓无处逃生,哭声连天。这事感动了南海观音,她赐给每人一根柳条护身,指引他们逃到麻城避难。四方逃难的人聚集麻城,被朱洪武的大军团团围住,形势十分危急。这时候,玉皇大帝派了张七相公去搭救麻城全城人的性命。张七相公来到麻城后,坐在城墙上,他的身子有八丈高,脚上穿着两丈五的大草鞋,并用脚伸到护城河里戽水玩,手里还端着一根三丈长的旱烟袋,正点火吹烟。士兵看见他就不敢进城,忙去禀报朱洪武。朱洪武见张七相公两个巴掌像簸箕,两只脚像门扇,连说:“好大的人!好大的人!”张七相公一笑:“我只是个小伢,我家大人还在家里睡瞌睡哩。”朱洪武一听,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急忙撤兵走了,这样,才保住了全城人的性命。

麻城解围后,百姓就迁往人烟稀少的孝感各地。第一批是年前来的,来的时候正逢天上下雨,雨一直下到年三十,

所以,有很多人家没来得及盖房子,只好戴着斗笠吃年饭,这种习俗在有的地方一直流传至今;有的人家迁来时已经过了年,至今云梦胡金店一带就有初一吃年饭的习俗;还有的人家来后没有房子住,就挤在一堆堆的刺树林子里,至今孝感一带现在还有许多村名叫张家刺林、李家刺林……。不管是年前来的,还是年后来的,因为麻城是老家,所以有些人家过年时总忘不了在神龛前供两个神位:一块是救了他们的“张七相公”牌位,一块是“麻城土主”,以示自己的祖籍在麻城。(萧放编著:《荆山楚水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5年,65页。)其实,张七相公就是麻城土主。这些传说虽不足信,但反映了移民变迁的痕迹。

明洪武初,徙黃(陂)麻(城)人充实之。于是凡麻城过籍来者,均于堂屋塑土主张七相公祀之。(出自《孝感市志》,新华出版社。1992年,104页。)民居堂屋龛中供奉的神位,既有天地君亲师、历代高曾祖,也有九天司命、七曲文昌、赠福财神、麻城土主。(出自《云梦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517页。)有趣的是,至今孝感等地还把睡觉说成是“到麻城去了”,把喝醉酒说成是“麻西了”。可见,孝感人对麻城老家念念不忘。

至今,孝感还流传一种儿戏,名叫“闯麻城”。游戏的玩法是:一群小孩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然后相向站成横排,各排用手拉成人墙,由一方先齐声喊叫“天上雾沉沉,地下闯

麻城,麻城闯不开,河那边的哪个敢过来?”对方回应,接着一人出阵,用力冲向对方人墙,冲开了人墙,就可以为本队赢回一人,拉一人参加本对队员;冲不破,就被对方留住,最后以一方赢对方大多数人为胜。这种竞技游戏,要求善于把住时机,选择好突破口,否则难以取胜。

闯了麻城“吃麻糖”的故事更有意思。据说是元朝末年战争频繁,一次麻城被围时,守城军民来不及做饭,就吃麻糖增加体力,从而保住了城池,后来移民迁居到孝感,麻糖流传至今,名传大江南北,成为民间的馈赠礼品。

游戏与传说、福主的祭祀形式,反映了古代麻城的移民流徙情况。对于今天鄂东及鄂东北地区尚存的许多习俗来说,张七相公的家祀无疑是移民者的一种籍贯身份证明。依“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古制,只有认同并皈依这方热土的新移民,才会奉祀福主张七相公,并以“不忘麻本”来作为自己籍贯身份的标识。

同治《应山县志》载,洪武年间,孝感因“经元末之战,此盖战场也,戎马蹂踏,化为兵火之墟,而无复畛畦之迹”。同治《汉川县志》也载,自元末兵燹以来,“川沔一带,烟火寂然,至明初仍是土旷赋悬,听客户插草立界。”道光《安陆县志》载:“兵燹以来,晨星而列雁户者又几何,闻之父老,言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惟城东有老户湾屋数楹,而无其人。鸟兔山之阴穴以处者几人而无其庐舍,徙黄麻人以实之,合

老妇孺子仅二千余口。”孝感《义门程氏家谱》载:“泰乙公初迁孝邑洪乐乡泰彰社离家岗下芦林冲,即今大房院。此地值元末兵燹之后,满目流离,人烟绝迹,道逵之间,白骨纵横。”可见,孝感境内几无人烟。据流传的族谱所载,其族始祖均于明朝上中叶由外地迁入,大部分为麻城移民,他们插草为标,划地结庐,劈山开田,筑园树桑,认贡纳赋,子孙繁衍至今。孝感民间所谓“麻城过籍”,即由此而来。 “麻城过籍”者来到人地生疏的异乡,自然也会带来庇佑他们的神祗——福主张七相公。“麻城过籍”之初,孝感人堂屋正中供的是“张七相公”。鄂省各府也建有帝主宫,立庙公祀福主,与孝感地区麻籍移民家祀福主不同。信奉张七相公已成为麻城新移民籍贯身份证的标记。

被尊为土主而祭祀的神灵,多是历史上有功于民的文臣武吏,因此具有祖先崇拜的特质。这种祖先崇拜源自中原的祭祀理论。《国语·鲁语上》载春秋时鲁国大夫展禽说:“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黄帝、尧、舜、禹等古代圣贤,以有功烈于民,载在祀典,享受崇祀。可见,凡是曾对地方生民做出过贡献的人,都可能被尊为土主而享受香火供祀。

《明一统志》张相公庙注:“宋时麻城县人。张行七毁沿江淫祠,系狱。邑有火灾,释而捍之。跨乌骓,执朱梃,指

火火灭。遂至县西北五脑山,人马俱化,后人建祠祀焉。宋封紫微侯,明封助国顺天王。”这里,将张七相公视为麻城县人。乾隆(1736—1795)以后所修志书虽有称帝主为本地人的,但更多的志书认为他是四川璧山人(即今县)。清乾隆《湖广通志》卷七十四《仙释》载:“土主,世传宋西蜀人张姓,行七,称张七相公。”光绪《麻城县志》:“旧志福主神,宋时西蜀壁山县张氏,行七,世称张七相公。其先人官大理评事,母杨夫人,崇敬三宝,喜施济,因是诞神。神生三月能言,七岁通诗文,尤好元理。有神人见而谓之曰:此子有夙因,应以童身证道显法。於楚年十七历游至麻城,见民间多淫祠,尽毁之。祠主诉官,系狱三年。值狱中火灾,神自知厄满当出,使自邑令,以能襄解释之。跨乌骓,执朱梃指火,火灭。遂西行至相公桥,人马飞升,望者见其止於五脑山,遂立庙山麓以祀之。岁苦旱潦祀之必应,民有疾厄祀之必痊,湖山险阻呼之必安,嗣续艰难祷之必吉。远近朝谒者无虚日。宋封紫微候,明封助国顺天王。国朝嘉庆敕加封灵感二字。凡麻城之都门会馆,暨渝城、宜昌、沙市、汉口等所在城镇,会馆皆以福主为祀。”另有一说称,张七系三国时西蜀车骑将军张飞转世,如光绪《黄州府志》卷5《建置坛庙》土主神祠条:“母杨夫人诞时,梦张桓侯入室,七星呈瑞,遂名瑞”。神祗被称为相公者实为鲜见,称有身份者为“相公”,这是宋时的习惯称呼,也是对被称者的尊称。从称呼可知,福主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n9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