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讲座1_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更新时间:2023-05-08 03: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徐建平

xujp@56e9c3f604a1b0717fd5dd0b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

第二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三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青少年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本人在这一领域的工作经历

1994-1999年,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学生考试心理、学习能力等问题,负责日常在校大学生咨询工作。

1996年出版《中学生心理千千结》丛书(副主编),其中主编撰写《你行,

我也行——中学生考试·升学·择业心理调适》一书,

1997与中央电大、陕西师范大学影视中心共同制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片,在山东教育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播出。

2002-2003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12册,在辽宁、山东、云南、陕西等省选用。

2002-2004副主编从事劳动部心理咨询师相关课程的培训。

2007-2009,协助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新版教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010,研究学校积极心理学,以及中小学教师胜任力,学校领导力

第一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

中小学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心理学面临的三项主要使命

(1)治疗人的心理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

(2)帮助普通人生活的更加充实幸福

(3)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国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港台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 国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美国

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后来重点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点。

1998年,提出采用学校综合改革模式,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大量研究;

近年来,学校还设计了心理健康、心理社会问题的一系列活动,有的学校开展了社会情绪学习活动;此外,他们还关注了评价问题。

欧洲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按照预定方向改变学生的个人行为,但更重视在实践活动和体验中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国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日本

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0年代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2000年日本政府开始在中小学设置心理健康课程。

日本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围绕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心理素质展开,重点是发现问题后的指导与矫正.目前在日本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

美国心理学家西格曼(1997)等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这种消极、悲观的思路把重点集中在心理与行为上,心理学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展开研究,是幸福、发展、快乐和满意的心理学,目标是人类生活健康和美好。

一是主观层面的积极体验的研究(乐观、快乐、幸福);

二是个体层面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爱、能力、勇气、宽容、智慧和创造力);

三是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健康家庭、良好社区和有效能学校)。

一个名满全国的、三十多岁的、人人羡慕的、大都市的女记者,去喜马拉雅山访问一个西藏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看见她家徒四壁,全部家当加起来不足100元钱。于是,女记者伤感的泪流满面,掏出自己所有带着的钱给老太太,只留下了路费。采访结束,老太太老泪纵横的拉住女记者的手说:“唉呀,你这个可怜的女人,一年四季不能呆在家里,整天的东奔西走,你是全世界最不幸的女人!”

你说谁“幸福”,谁“不幸”?

你说什么是“幸福”,什么又是“不幸”?!

近几年来美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变化

学校心理学家的队伍不断壮大

学校心理学家以女性为多

服务比率逐渐增加

公立学校是学校心理学家主要的服务场所

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家长或学生监护人

培养计划日趋完善

证书制为职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依据

专业期刊杂志发展迅速

组织机构健全

学校心理学家的职能日趋广泛

服务内容具体多样

(二)港台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香港

深受美国和西方影响,明确提出该项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为主。

一是单独开课;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社会》课程中,约占该课程

的1/4。

台湾

采取同样办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在《公民与道德》、《伦理》

等课程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港台中小学都有专门负责心理辅导工作的部门,并经常开展心理保健

活动,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张老师的观点

(三)大陆内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

视,加强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

学校教师认识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师资培训工作受到了重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1、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2001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同年6月份国务院《关于基础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99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成立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专家咨询委员会。2007年在委员会换届之际,咨询委员会

更名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2000年年底在上海和2001年9月在贵阳分别召开了全国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课题研讨会.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

要”,用以“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

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

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

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

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第25

页,单行本)

1、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

2007年《十七大报告》: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第35页,单行本)2007年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会集了20多位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

2010年2月4日,为了改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师资缺乏的现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决定启动“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其国家级培训计划共培训500名骨干教师。

1、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

2.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领导各地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发展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

规划》;各地

先后实施

了《精神卫生法》上海、杭州、宁波教育部基础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等国家课程标准中也涉及到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内容。山东滨州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3. 学校、教师认识到重要性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个一工程(1份小报、1个信箱、1个环境、1个

电话和1个诊室)

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

举办专题讲座

建立心理咨询室

开通心理热线

设立心理信箱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

4. 师资培训工作受到了重视

业余兼职专职持证上岗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关注的热点。各个地方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

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督导制度。这对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是不利。

参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访”栏目目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化倾向医学化倾向片面化倾向形式化倾向孤立化倾向

1. 学科化倾向

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

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从理论到理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强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2. 医学化倾向

医学化倾向

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很少关注发展性问题

错误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

正确的理解

主要表现形式是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只占10%左右

预防性和发展性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

3. 片面化倾向

过多地关注于各种心理测验

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忽视学生学习心理和职业心理教育

偏重心理咨询,轻视心理辅导

4. 形式化倾向

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

备了老师,但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

的方法来进行心理教育

另一种形式化倾向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

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有区别的

心育

与五

育的

关系

5. 孤立化倾向

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美国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情况,至少有

6—8%的美国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适应

如果教师自身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这将对学生的

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忽视了家长的心理健康

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中小学生最不喜欢的父母行为(%)

----------------------------------------------------------------------

小学生中学生

----------------------------------------------------------------------

吸烟66 野蛮无理58.5

随意责骂56.1 随意责骂56.4

使用暴力55.5 使用暴力54.4

将子女与其他人比较50.6 吸烟52.3

爱唠叨45.5 侵犯隐私50.6

野蛮无理44.8 生活不检点49.4

讲脏话44.7 诸多限制46.1

赌博43.2 有婚外情45.9

只有批评没有表扬42.4 将子女与他人比较45.3

偏心41.9 不肯认错42.1

----------------------------------------------------------------------

三、发展趋势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充实内容和模式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

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应当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的中职教师培训培养计划中专设了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项目”。

2. 充实内容和模式

理解现状

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碍和困惑;

教育重点

发展性问题

以全体学生作为对象

普遍性问题的指导

兼顾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治疗与矫正

形式活泼多样

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

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

高中以体验和调适兼顾

同时强调三个主体:学生、教师和家长

3. 丰富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技能

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

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团体辅导、个体咨询

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情绪、自尊和心理和谐

加强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家长与学校的合作

4. 实现现代化

认识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重要性

网络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的时尚交流方式

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

紧密结合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效资源

按照“维护-预防-治疗”的原则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体系

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体系

第二部分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

一、健康的标准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功能健康

(一)生理健康

躯体器官功能正常

营养正常

工作、休息交替适应正常

对环境的适应正常

(二)心理健康

1.认知功能:

1)智力完好(创造性与批判性)2)现实的生活目标

3)充分的自知力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对学校生活有兴趣

喜欢自己担负的学业和工作任务

能在学习和工作等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认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从而热爱学习和班级工作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在家里关心家庭与家人,与父母有良好的沟通在学校与同学和老师有比较多的接触,与他们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共同分享快乐,分担忧虑

喜欢交结朋友

对人的态度正面的信任、尊敬、喜欢、热爱多于负面的敌意、怀疑、憎恨、冷漠能帮助别人,也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积极地适应环境变化

能面对自己的成长变化,学习调整自己遇到失败和挫折,不过分焦虑不安和颓废丧气,具有一定的挫折容忍力

二、中小学生不健康心理

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疾病

(一)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调查

小学生

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自我控制动机自我概念

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

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全国调查研究结果,按发生比例从高到低排列

(一)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调查

初中生

自我控制情绪状态

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动机

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全国调查研究结果,按发生比例从高到低排列

(一)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调查

高中生

自我控制情绪状态

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动机

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全国调查研究结果,按发生比例从高到低排列

(一)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调查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哈尔滨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21.29%

(一)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调查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哈尔滨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

各种心理问题总检出率情况

(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新生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学习中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个性发展及成长发育中的心理问题

1、新生适应

环境的适应

人际的适应独立的适应学习的适应环境适应不良

人际沟通问题慌乱、无措

强烈挫折感2、学习问题

是困扰中小学生的首要问题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占总数的5%—10%

主要表现

学习焦虑、厌学考试焦虑

2、学习问题

学习焦虑、厌学

对于诸多的学习事件,如作业、听课、回答问题、

考试等感到无力应付

课堂上心神不定,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够集中

课堂上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甚至打瞌睡

学习时咬手指、多动症

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逃学、旷课

沉溺于游戏机和网络

2、学习问题

学习动机

考试压力

期望与现实的矛盾

考试焦虑、临场发挥

学习方法

不会科学用脑、不会自主学习

3、人际交往

需求不明确

心灵交流

日常交流

彼此需求

泛泛之交

挫折感

孤独感

支持系统

不健全

功利性太强

朋友过滥

或过少

3、人际交往

沟通技巧欠缺

过分追求

第一印象

不会观察和

利用体态语言

言语表达

与情境不适应

没有学会

聆听别人

3、人际交往问题

目前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

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普遍存在任性、固执、依赖

性强的特点

主要表现

同学交往困难

亲子沟通问题

师生关系障碍

3、人际交往问题

同学交往困难

惟我独尊,不能理解他人

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

难于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

不懂得分享、助人

对同伴会有攻击性行为

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

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焦虑感、恐惧感,过强的

防范心理,封闭自己

3、人际交往问题

亲子沟通问题

父母不信任孩子

父母期望与孩子意愿冲突

父母在学习上对孩子提出过于严格的要求

父母使用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

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存偏见

一些父母长期忙于工作,子女隔代抚养

缺乏必要的亲子沟通

3、人际交往问题

师生关系障碍

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随意贬低学生价值,使孩

子的心理遭受创伤

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和信任,使学生产生对抗心

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缺乏公正、民主精神

个性心理问题

个性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稳定的心

理特征的总和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个性塑造、形成的关键时期,同

时也是不稳定时期

主要问题

自责倾向

过度依赖

自我为中心

意志力薄弱

个性心理问题

自责倾向

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

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情绪的心理

一点小过失就会觉得自己不再被爱了

形成的根源在于对失去别人的爱感到不安

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

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挫伤学生的自尊

心时

学生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关心和爱护时

个性心理问题

过度依赖

目前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高度重视其

衣、食、住问题,百般呵护

自理能力极差,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

以学习为由推卸家务事,乃至一些本该是自己完成的事

意志力薄弱,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立即向父

母求助

个性心理问题

自我为中心

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

片面看问题,把错误归于别人,容易嫉妒他人

任性,喜欢独来独往,很少想到别人

不愿与人分享任何东西,缺乏同情心和宽容精

神,不愿帮助别人

不合群

一类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

另一类则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个性心理问题

意志力薄弱

自制力差,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

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

爱说谎话

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

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

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常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

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习惯化、稳固化,即使折状

态有所改变,其行为仍然会以习惯化的消极适应

方式出现

个性心理问题

可能的原因

父母的溺爱和过度保护,缺乏锻炼机会

家庭、学校教育对生活生理能力以及意志力培养的忽视

父母、教师过分严厉、专制,自尊心受挫

成长发育的烦恼

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的学生逐渐开始了青春期发

育,生理机能上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

身体

心理成熟并不与生理发展同步

容易产生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如紧张、困惑等

主要表现

对自我形象的焦虑

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

成长发育的烦恼

对自我形象的焦虑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寻找关于自身问题的答

案,如

我是好孩子吗

别人把我当好朋友吗

我的想法是错的吗

开始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关注自己的形象

因为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判断能力有限,

当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显得无能为力,

非常容易引起焦虑情绪和行为

如有的学生因在同伴中个子显得矮小而苦恼

有的因为外貌不扬被同学嘲笑而形成自卑心理

成长发育的烦恼

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

青春期生理变化是导致心理变化的基

础,生理变化中,性的成熟又是最核心

的因素

学生极易认为自己爱上了一位异性,且

不易在短时间内消除这种情绪的影响

受传媒的影响易出现早恋问题

如果得不到家长、学校、教师的正确理

解及引导,会出现压抑心理、烦躁不安

4、男女生感情建立

失恋了

恋爱了

网瘾

也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症(IAD),学名叫

做病理性网络使用(PIU)

目前已经把它作为一种正式界定的疾病纳入到诊断体系

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

网上操作时间超过一般的限度,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

当网络依恋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就把它当作

心理上的一种障碍来看待

网瘾

近年来出现并迅速成为成为中小学生的首要行为

问题

无法克制住上网的冲动而影响了学习等其它重要

事情

极少数上网者沉迷于网络,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

身体发育和健康受损

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和情绪问题

现实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恶化

与周围人交往困难、不合群

网瘾

判断标准

1.行为和心理上的依赖感

2.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基本丧失

3.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乱

4.身心健康受到较严重的损害

网瘾

中小学生可能的后果

严重影响学业

造成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问题,

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

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还会诱发心血

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

导致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如注意力不能集中和

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

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

诱发逃学、不与人交往、暴躁等品行障碍,产生攻击

性等反常行为,并诱发说谎隐瞒、偷盗等不良行为

网瘾

主要表现

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想方设法上网

经常想着与上网有关的事,回忆以前的上网经历,期

待下次上网

多次对家人、亲友、老师、同学或专业人员撒谎,隐

瞒上网的程度,包括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

自己曾经做过努力,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没

有成功

若几天不上网,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易怒和厌

烦等症状,上网可以减轻或避免这些症状

尽管知道上网有可能产生或加重原有的躯体或心理问

题,仍然继续上网

校园欺凌行为

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

多发生在中小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

近年来校园暴力日趋严重,已从一般的打

架斗殴发展到杀人、抢劫等恶性案件,问

题的严重性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校园欺凌行为

主要表现

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粗言秽语、喝骂

对受害者的重复的物理攻击

干涉、损坏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恐吓、威迫受害者做其不想要做的事情

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

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画侮辱画

网上欺凌,在网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

校园欺凌行为

校园欺凌行为中的角色及其特点

典型欺凌者

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

自我中心,对他人缺少同情心

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同

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被动欺凌者

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

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

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

校园欺凌行为

校园欺凌行为中的角色及其特点

受欺凌者

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

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有身体障碍或智力障碍者

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校园欺凌行为

后果

被欺凌者

身心影响: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厌学、酗酒、

自残、吸毒、自杀

自己也成为欺凌者

欺凌者: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理心

旁观者:内疚,不安

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

(三)学生心理障碍

脑功能失调

焦虑

恐惧

抑郁

强迫

物质成瘾

疑病

(四)学生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障碍

嗜睡或失眠

易激惹或愤怒

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抑郁症的临床特征-2

抑郁症的临床特征-3

无精打采思想不集中

自杀

罪恶感或无价值感

三、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家庭因素

学校因素

个体因素

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

父母的要求和期望

家庭气氛

父母养育方式

家庭主要成员变动

家庭子女的多少

家庭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常见不当的教养方式

过分保护

父母为子女代劳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帮助他们解决

一切难题

实质就是溺爱

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往

往会形成懦弱、依赖与无能的个性心理特征

家庭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常见不当的教养方式

过分干涉

父母过分限制子女的言行

子女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

指令

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

孩子缺乏创造力,主动性和自信心

家庭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常见不当的教养方式

严厉惩罚

家长教育子女的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

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

认识,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

尊心

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

诺,缺乏独立能力

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家庭因素

家庭主要成员变动

父母死亡

父母离异或分居

父母再婚

单亲家庭的子女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比一般

家庭的子女要高,更容易出现极端化行为

家庭因素

家庭子女的多少

独生子女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

生活上过度呵护

不愿让子女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挫折

使子女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

滋长任性、依赖、不关心他人和自私等不良性格和

行为

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

时,便会表现得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多子女家庭父母的偏爱

2、学校因素

学校学习条件,自然环境和和人文环境

教育指导思想,课业负担

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心育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心理极度紧张

对学习兴趣和信心下降甚至丧失

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俱等不良心境

当这些不良情绪体验长期持续下去,产生不同程度

的心理障碍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学校因素

师生关系

教师在以师为本的观念影响下,过分强调在与学生

交往过程中的角色关系,而忽视心理关系,导致师

生关系不良

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

惧等情绪,对心理健康具有强烈的不良影响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不良,使学生不能归属感和安全感

进一步产生社会交往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

3、个体因素

个体心理因素

认知因素

情感因素

个性因素

心理挫折

个体生理因素:生理缺陷、疾病等

4、社会因素

学校和住家周边环境

社会文化心理:社会竞争、不良风气

大众传媒

媒体中的性、暴力内容对学生起到了误导作用

网络、游戏等易使学生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孤僻

及攻击性行为等心理行为问题

第三部分

学生心理教育模式与效果评估

心理干预目标

正常学生

一级预防

高危学生

二级预防

危机学生

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正常学生

一级预防

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教师层面的危机预防

家长层面的危机预防

二级预防

高危学生

二级预防

学生及同伴的识别与处理教师的识别与处理

家长的识别与处理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两种模式

上课、班会、

讲座

移情、释放、疏导、解惑

工作方法

主动教育被动等待工作策略

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工作途径

全体学生少数学生工作对象心理发展心理健康工作目标班主任或任课教师

心理专业教师工作者发展教育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常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工具

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CBCL)

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PDQ )Rutter 行为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SCL-90)MHT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CBCL)

它是众多行为量表中用得较多的、内容较全面的一种1970年首先在美国使用

我国在1980年初引进适用于4一16岁孩子的家长用表,并总结出了我国常模的初步数据

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

共有三种表格:父母量表、儿童自评量表(智龄10岁以上儿童)和教师量表

内容有三部分:一般项目、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

社会能力包括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学校能力、社会能力

行为问题包括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内向性问题、外向性问题、行为问题

采用3级评分,适用于4一18岁儿童青少年

人格诊断问卷(PDQ )

人格诊断问卷(PDQ )

该量表由美国纽约州立精神病研究所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修改编制而成

1995年黄悦勤等开始在国内首次对PDQ 进行研究共有127个条目

在中国正常人群样本中应用的真实性较好,全量表具有高度灵敏度和中度特异度。

Rutter 行为量表

该量表在很多国家广泛应用

有两种表格:教师量表和父母量表

内容包括一般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两方面

行为问题分为两大类:反社会行为和神经症行为

共26个条目,采用3级评分。

适用于学龄儿童,可以较好地识别别儿童的情绪障碍和违纪行为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

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

通常是评定一周以来的情况,共90个条目

包括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

可以自评,也可以作为医生评定病人的症状的一种

方法,采用5级评分

该量表是自评量表受年龄

、文

化程度的限制,低年

级儿童无法自评

国内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适合中学生这

个被试群体。

MHT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该量表是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

断测验”进行修改后编制

成的

主要测查个体情绪障碍,主要为焦虑障碍

分为八个量表: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

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躯体症状、

恐怖倾向、冲动倾向

共100个条目,采用2级评分

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三年级

运作状态

工作绩效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

运作状态

(1)运作状态的评估指标

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严重事

件的比例

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康复率

康复程度

复发率

毕业生追踪调查

学生总体心理健

康水平评估

学生心理的康复

情况

师资队伍

资金与设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n2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