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论语_子路_曾皙_冉有_公西华侍坐_中的人物形象

更新时间:2023-09-03 06: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_论语_子路_曾皙_冉有_公西华侍坐_中的人物形象

论《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人物形象

伍海霞

(巴音学院人文经济学院基础课教研室

[摘

新疆

库尔勒

841000)

要]《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虽极简略,却颇为传神的神态、动作和场景的描写,尤其是

其中的人物描写,详略得当,形神兼备,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关键词]《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特色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以记载孔子的言行及与其弟子的问对为主,也附带记载了孔门著名弟子的一些言论,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就文体而言,《论语》大多篇幅简短,平朴自然,所记多为只言片语,极少动作、神态、场景及性格的描写,片段性较强而整体性较弱。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却是一个特例,它不仅像《论语》中所有的篇章一样,以记录人物语言为主,还出现了虽极简略,却颇为传神的神态、动作和场景的描写,尤其是其中的人物描写,详略得当,形神兼备,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使得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一、和蔼可亲的长者和因人施教的老师—孔子《论语》中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是描述孔子其人的,有描述孔子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有描写饮食起居、衣着服饰、待人接物的,但更多的是记录了孔子教育学生的言谈举止和他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本文讲述的就是孔子因人施教的一个生动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布置了一个孔子与四学生师生共坐的场景:“子教礼,可以说为了礼教的秩序,他耗尽了一生的经历。当然,对于师生之礼,他也是非常讲究的,以孔门的尊师重礼之情,这应该是一个严肃的场面,但在这里,孔子一改礼教中的师道尊严,以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他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畅所欲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已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他告诉学生们:“不要因为老师比他们大几岁就不敢说话”,还告诉学生们说:“平时你们总是说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志向,现在假如有人想

知道,那么就请你们谈谈吧!”一句极平常、极亲切的话语,打消了学生们因拘礼而不能尽言的顾虑,使一个严肃的场面变得宽松和谐,为下文学生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孔圣人的音容笑貌,感受到了他对学生的那份深深的喜爱之情。他用慈父般的微笑,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并能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各具特色的回答,以此来教导学生。如对子路大胆自负的回答,孔子“哂之”,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微微一笑。因为,子路是孔子所有学生当中最有性格、最勇敢、为人最坦诚、最直率的一个人。孔子看中子路的人格和勇敢,但他更了解子路性格当中的缺点。所以,听了子路的发言后,他只是默而笑之。就是这沉默的一笑,让子路感觉到了老师笑中的分量和寓意:老师希望他做事少一些冲动,多一点思考。这样有的放矢地一笑,既有对子路善意的批评,也有对子路的勇敢不无私心的赞赏,既在众人面前给了子路面子,也让子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孔子用这轻松的一笑,就达到了他的教育目的。对于其他不善言谈的学生,孔子鼓励他们大胆开口,(曾皙),尔如何?”三个“尔如何”,不仅没有重复单调之感,反而更加衬托出了孔子的平易近人和他与学生之间的亲近感。对于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孔子面带微笑,认真倾听他们的回答,并用微笑给予肯定和赞赏。对于曾皙的犹豫不决,孔子给予了大胆的鼓励:“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正是在老师的亲切鼓励之下,曾皙说出了他与众不同的想法,并得到了老师的点头称赞。虽然这是一场小小的问对,但却让我们聆听到了两千多年前师生之间一次情感的真实交流,想

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尊礼、学礼、守礼、“求,(冉有)尔如何?”“赤,(公西华)尔如何?”,,“点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

2008-04-14

伍海霞(1964-)女,汉族,四川人,巴音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教学及文学研究。

56

_论语_子路_曾皙_冉有_公西华侍坐_中的人物形象

见到了当年师生之间的心心相印,这不由人不为之动容。从孔子对学生的问对中,我们看到了他因人施教的风范。

二、率真坦荡、勇敢自信的学生—子路

子路直率勇敢和自信自负的性格特点,在孔门弟子中是非常有名的。这在《论语》中多处都有记载,本文就是其中的一例。文章一开始,在老师真诚的引导和亲切的鼓励下,勇敢直爽的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发言。在描写子路发言的情态上,问中只用了“率尔”两个字,就把子路心直口快、胸无城府的性格活现在纸上。他十分自信地说,他可以在三年之内,把一个千乘之国治理得国防巩固、人民勇敢且知礼仪。话语中不仅表现出了子路的超人的勇敢和博大的雄心,而且更显示出了一种充满自信的咄咄逼人之势。子路谈的大道理是不错的,但话语中不够谦让,这是美中的不足,所以,孔子抱以微微的冷笑。

三、谦恭逊让的学生———冉有、公西华

对冉有、公西华这两个学生的描写,文章极写他们的谦虚好学。他们的志向,一个只敢治理方圆六七十里的小国,退而说五六十里也行,期望也不高,只求三年足食而已;另一个说,自己只能做个小相,其他方面还得学习。二人谦逊的回答,与子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简短的字里行间里,二人当时的情态和各自的性情,宛如在读者眼前。虽然孔子对他们的回答未做表态,但从孔子的微笑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老师对学生的激励和赞赏。

四、性情高雅、与老师心灵相通的学生———曾皙最后一个出场的是曾皙,作者对前三位学生,都仅记其言,并未做其他方面的描写。而对曾皙的动作、神态却进行了传神的描写:他铿锵一声鼓瑟,待瑟声渐渐停息后,“舍瑟而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要在暮春时节,穿上春天踏青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在沂水边欢快地沐浴,在舞雩台上敞开胸怀尽情地临风,还要一路欢歌走回来。他描绘

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抒写了一种投身于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流露出一种高雅的性情,一种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他的回答与前三位学生截然不同,听来好像并无远大的理想,但孔子却发出了“吾与点也”的赞同声。对于孔子的赞同,有人认为是孔子见天下无道,志不能伸而产生的出世思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述而》)。但我们又何曾不能把它看作是孔子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呢?孔子生活在春秋列国不断争霸的年代,他看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他厌恶战争,渴望没有战争、人人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以礼治国学说改变诸侯征战的现象。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不辞劳苦,四处游说它乡,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曾皙所描绘的那种美好的图景,不就是孔子为之奋斗的理想吗!所以孔子才点头称赞,可见这赞叹声里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也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勾画的理想境界的无比向往。师生之间心灵的相通,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与共鸣,在这里达到了最完美、最和谐的统一。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每一个学生都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的交谈中,也要引导学生立志。本文是以问答的形式来结构全篇的,是师生之间一次极平常的交流,就在这一问一答的简单对话中,却展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孔圣人的和蔼可亲,他的循循善诱,他超乎寻常的教育理念和因人施教教育方法,以及他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追求人人平等、幸福的和谐社会,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此外,子路的率真自信,冉有、公西华的谦恭逊让,曾皙的高雅不凡,为我们展现了孔门弟子的不同风采。

参考资料:

1.陈振鹏,章培恒.古文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7.2.张继缅,王习耕.大学语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

3.杨义.论语选评.岳麓书社出版,2006.5.

5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mr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