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唐朝》

更新时间:2023-09-13 23:56: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百家讲坛讲稿][莫砺锋]《诗歌唐朝》

莫砺锋:1949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79年至1984年师从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教授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本土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诗歌、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的文化背景,代表著作有《江西诗派研究》、《杜甫评传》、《中国文学史?宋代卷》、《朱熹文学研究》、《唐宋诗论稿》等。

+ V! h' w( ^% ~9 o7 `! m f- @- K

\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莫砺锋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将于2008年1月21日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

. o8 _' V( K: n( i- I

$ z4 @; H# K1 O/ Y7 Q3 B) {

中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千百年来,人们把一个朝代和一种文学体裁联系在一起称呼,说明历朝历代对唐诗的认可。

7 I0 x( X( U( m, X\

! O0 W) H6 \\1 ]+ r

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座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

; c0 s\

' e7 g9 B; R Q# q

他说:中国古代的诗歌历史非常悠久,从《诗经》,《楚辞》开始,一直到元,明,清。在这么长的一部诗歌史中,哪一个阶段的诗最好呢?唐诗!可以说,唐诗是诗中之诗。 历代诗歌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宋代诗人对唐诗有相当高的评价,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他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老杜是指杜甫,世界上的好句子,被杜甫都写完了。他又说:世间俗语言,通俗的好句子,已被乐天道尽。乐天是白乐天,就是白居易。

第1讲 《诗歌唐朝》:唐诗气象

中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千百年来,人们把一个朝代和一种文学体裁联系在一起称呼,说明历朝历代对唐诗的认可。

0 e7 v5 N# I. ], f

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座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他说:中国古代的诗歌历史非常悠久,从《诗经》,《楚辞》开始,一直到元,明,清。在这么长的一部诗歌史中,哪一个阶段的诗最好呢?唐诗!可以说,唐诗是诗中之诗。

历代诗歌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宋代诗人对唐诗有相当高的评价,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他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老杜是指杜甫,世界上的好句子,被杜甫都写完了。他又说:世间俗语言,通俗的好句子,已被乐天道尽。乐天是白乐天,就是白居易。

7 v$ r4 {! N* z, N

王安石认为,典雅优美的好诗句,被杜甫都写光了,而通俗一点的好诗句都被白居易写光了。王安石作为一代大诗人,他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唐朝的诗人,真的很了不起,几乎把所有的好句子都写光了。

北宋初年有一个诗人,叫王禹偁(cheng),比较有名,但还比不上王安石。那一年,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陕西商州,这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做了一个闲官,一个副使。他家有一个小院子,种了一棵桃树和一棵杏树。春天到了,桃李花开。那天早晨起来,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桃树,杏树的树枝都刮断了,树枝上依然是繁花怒放,上面还有小鸟在歌唱。王禹偁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诗: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树枝花。

/ g% w; G& A7 ^\

有两棵桃树和杏树在篱笆旁边斜斜地长着,我是商州的一个副使,一个小官,家里本来就很寒碜,有了这桃树杏树妆点一番,就多了一点春光。为什么春风不容我,故意把桃花,杏花吹断,树枝都吹折了。

# F. Y w( v) _) M% J; r

应该说,这是一首好诗,第一,他写的景比较少见,树枝被风刮断了,花依然在树枝上怒放。第二,这首诗歌的构思比较奇特,风本来是无意的,而他说春风是有意欺负我,容不得我,故意把它们刮断。

过了几天,王禹偁的儿子王嘉祐说:父亲大人,你前几天写的这首诗,好像是从杜甫诗里偷来的。这怎么可能呢?王禹偁说,我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的。

# N% k) B' d6 Q1 F$ O

儿子拿出一本杜甫诗集,给父亲大人看。果然,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时候,写过一首《绝句漫兴》:

$ u% b0 ^% _0 H+ J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树枝花。

我家里的桃树,李树是我亲手种的,这不是没有主人。野老是指老百姓,我家的围墙很低,很矮,这毕竟是我的家,别人不能随意来侵犯。春风欺负我,晚上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我树上的树枝都吹折了,上面还开着花。

3 H$ K, r# l, q( h

我们来看这两首诗,它们的题材,内容,句子,都非常接近,问题是王禹偁并没有抄杜甫的,是他看到自己家院子里的景色,自己创作的。儿子说他的诗是抄杜甫的,王禹偁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高兴,大喜。他说,想不到我的诗写得这么好,跟杜甫写的差不多。

& { K; }( f% D4 a- ^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王安石刚才说的,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唐朝诗人不仅仅是一个杜甫,不仅仅是一个白居易,还有李白,王维,李商隐,等等,等等。那么多好的诗人,他们写了那么多的好诗,可以说,把古人生活中间所能看到的景象,所能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差不多都写了,而且写得都非常好。所以,王安石才会有这样的叹息。

! x( H4 n$ p/ h* X4 O

鲁迅先生说过类似的话,在给朋友杨霁云写的一封信中,说到唐诗: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假如你没有齐天大圣那样的本领,你就大可不必再写诗了。闻一多说过,人家都说是唐诗,我要倒过来说,是诗唐,就是诗的唐朝。唐朝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诗歌,它是一个诗歌的时代。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唐朝以前的汉,魏时期,诗歌没有这么繁荣。唐朝以后的宋,元,明,清,诗歌也没有这么繁荣。到了唐朝,诗歌就空前的繁荣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 n' L v6 r! U2 R5 N% \\8 ] R

概括起来说,就是唐朝全社会都重视诗歌,喜欢诗歌,崇尚诗歌。在唐代,社会地位最高的人,就是诗人。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先看上层统治阶级。唐朝有科举制度,应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高明的政治设计。当英国人知道中国有科举制度,一千年以前中国就有文官考试制度,选拔人才通过考试方式,他们非常惊讶。

唐代的科举有几种,最多的一类叫明经科,还有一类叫进士科。当时人们最重视的,朝廷最重视的,首先是进士科,而不是明经科。那个时候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假如一个人参加明经科的考试,不停地考,考到三十岁终于考上了,人家会说,这个人没出息,三十岁才考上明经,所以叫三十老明经。

; s6 N2 y0 ^' j) ]! M2 J

考进士很难,不停地考,考到五十岁终于考上进士了,人家就说他了不起,才五十岁,这么年轻就考上进士了,所以叫五十少进士。

+ j* ~1 b7 U# U& `

唐朝考进士,主要考诗赋,写一首诗,写一篇赋,其中诗尤为重要。在唐朝,一个人能不能考上进士,关键在于你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可想而知,当时,全社会的读书人,只要你想参加考试,就一定要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写诗,练习写诗。这样,对全社会重视诗歌,形成这么一个风气,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 J: \\/ _' h: Y- E9 q$ L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唐朝有一个名词,叫行卷。古人写的作品,古人写的书,不是像我们现在是一张一张纸订起来的,古人是把纸卷起来,中间用一个带子一系,这就叫卷。现在我们所说的几卷几卷,实际上是延用古人的说法。

, B: `9 y1 O% m; a6 Q. s. z% l* B( @

什么叫行卷呢?行就是送,行卷就是去送这个卷。唐朝进士考试,跟宋以后的不一样。从宋朝开始,进士考试是一张试卷定终身,考卷送上去以后,有专人负责重抄一遍,然后再进行批阅。所以批阅卷子的人,不知道是谁写的。唐朝不是,试卷上就写着,这是谁的考卷。唐朝还有一个习惯,考生能不能考上,跟考生在考前有没有名声有关。或有没有人推荐他,假如有宰相,公主等有地位的人向考官推荐,录取的可能性就大。

这样一来,考生除了在考场上要好好写诗外,平时还要做一系列工作,这就是行卷。把自己写的作品卷好后,到处去送给有关人员,让他们先看看,帮我推荐推荐。实际上,唐朝的行卷之风,对诗歌的写作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传说王维在考进士以前,先到一个公主家去弹琵琶,王维擅长音乐,公主一听琵琶弹得好,其他人就说,他的诗写得也好。公主再看他写的诗,觉得不错,于是就马上推荐。公主发话了,这个小伙子今年一定要录取,果然当年就录取了。

5 t8 x1 z1 ^5 y, t( I

唐朝考进士要考诗文才华,一个人不会写诗,就很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唐朝的科举制度,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在唐朝,上至最高统治者,帝王将相都很喜欢诗歌。朝廷里,经常举行诗歌大奖赛。

( u2 {, ]) S: J5 U/ M7 \\

有一年,唐中宗在长安昆明池前,举行诗歌大奖赛,搭了一个彩楼,皇帝,皇后,评委坐在彩楼上,百官在楼下,每个人写一首诗来参加比赛。诗写完后交上去,过了一会,凡是没有被评上的,就把你写的诗,从彩楼上扔下去。只见那个纸片,像雪片一样,从彩楼上飘下来。下面的人都去捡,一看这张是李四的,收起来,说明你落榜了。那张是张三的,也收起来。不一会时间,大部人都拿到自己写的诗。

* h; B- K8 M+ d: k& p

最后,只有两个人没有拿到,一个叫沈佺期,一个叫宋之问,这两个人的作品还在彩楼上,进入最后一轮的PK。这二位就是当时齐名的诗人:沈宋。又过了一会,一张纸片飞下来,大家跑过去一看,是沈佺期的,说明宋之问获奖了,第一名。

总评委是上官婉儿,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士,武则天非常欣赏她。选完以后,上官婉儿就出来进行点评,为什么这两个人的诗,最后选上宋之问的?

) [, V2 u' S* V/ v% ^

上官婉儿说,这二位的诗,前面部分写得都差不多,水平不分上下,但是两首诗的结尾,沈佺期的是:微臣衰朽质,羞睹豫章材。这两句,句子完了,意思也完了。宋之问的结尾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诗歌虽然完了,它的意思没有完,尚有余味,让你自己去联想回味,所以高人一畴。沈佺期听了心服口服。

! S% F9 W6 x: m5 Y! [

还有一次,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到洛阳去。在洛阳龙门,举行了一场诗歌大奖赛。大家写诗,由武则天亲自评选。武则天性子急,卷子还没有收齐,她把第一名就评出来了。有一个叫东方虬的诗人,诗写得非常好,武则天一看大喜,马上命令左右赏给他一领锦袍。一领锦袍未必值多少钱,但这是武则天给的,是皇帝赏的。东方虬当众把锦袍披在身上,无尚荣耀。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宋之问的作品交了上去,武则天一看,写得更好。武则天下令东方虬,请把你的锦袍脱下来,让宋之问披上。这说明什么?说明重视诗歌,你能在这种场合得到最高奖赏,是非常光荣的。最高领导重视诗歌,对于社会风气,乃至整个社会诗人的写作,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和促进。

离开帝王将相,再去看看民间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也是一样。有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所谓旗亭,就是酒店,酒亭。古代酒店外面不是挂一个木头招牌,就是挂一面旗,上面写几个字,某某酒家。画壁就是在墙壁上面画一个记号,就叫画壁。

) U8 E7 D. g/ d\

盛唐时期,有三个有名的诗人,一个叫王昌龄,一个叫高适,一个叫王之涣。这一天,他们在长安相遇,一起来到一家酒店喝酒。一边喝,一边就谈谈诗。过了一会,来了一群歌女,她们坐在酒店的那一头。三个诗人就说,平时我们都觉得自己的诗写得不错,我不服你,你不服我。今天正好来了一群歌女,唐代的歌女,她们唱的流行歌曲,都是有名的唐诗。

/ C\

三个诗人说,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这些歌女唱谁的作品多,就说明他的诗歌写得更好,更有名。果然,歌女们开始唱歌了。第一个歌女站起来唱:

7 {% M& A; w7 e& ~1 p- E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 f( {/ c& m2 J* `8 C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 Q# C* p\

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一听非常高兴,就伸手在他背后的墙上划一个记号,一边画,一边说,唱我的绝句一首。

! J3 B2 N& P b! e% k

过了一会,第二个歌女站起来唱了一首五言:

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似子云居。

( Y8 X- c\

这是高适一首五言古诗中的开头四句,可独立成篇。高适一听也很高兴,也在他后面的墙上划一道,绝句一首。

0 }7 q# g2 v4 @- P7 p; [& g

第三个歌女,站起来唱了一首七言绝句:

# b3 \\( u, J( }4 ~$ \\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 N* w/ e! L! O/ k

又是王昌龄的一首,叫《长信秋词》,王昌龄更加高兴,回过头去,又画了一道,绝句两首。

这时,王昌齿和高适就朝着王涣之笑。王涣之脸上挂不住了,就说: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刚才唱歌的三位歌女,长得都不怎么样,她们唱的诗也一般。你们看,那个长得最漂亮的还没唱,等一会她唱,如果还是你们的作品,我甘拜下风。

6 c- X' @5 s3 ^ y2 a7 Q

过了一会,第四个歌女站起来唱:

4 I9 Y+ H( S+ w7 ~0 s- \\$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 K- K m* A: A8 ]2 j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5 N; t* C6 `) ?1 c3 c2 }+ H

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这下王之涣非常高兴,真的给他说中了,于是,三个人哈哈大笑。

那边的歌女听到这笑声,有一个就跑过来问:三位先生,你们为什么这么高兴?你们刚才唱的诗,都是我们三个人写的。那个歌女说: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原来神仙就在身边。于是,歌女们就都过来,向三位诗人行礼,并邀请他们一起过去喝酒。

这个故事说明,在盛唐时期,社会上最流行的歌曲,普遍受老百姓欢迎的就是诗。

白居易是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个通俗的诗人。他的诗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懂,所以,白居易的诗,在社会上被接受的程度非常高,雅俗共赏。

有一年,白居易从长安被贬官到江西九江,当时叫江州。到了江州以后,他才写出了《琵琶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被贬官对他来讲成了一件好事。

到江州后,白居易写过一封信,给他的一个好朋友元稹,他说:我这一次从长安贬至江州,一路上走了三四千里路,路过许多乡间的小学校,和一些寺庙,在墙壁上,柱子上,到处都可以看到题着我写过的诗。一路上,碰到一些男男女女,有的是种地人,有的是出家人,他们也往往能背诵我写的诗。大家都喜我写的诗,我很高兴。

当时白居易的诗,还有一个最热衷的读者,一个人非常崇拜他的人。此人姓葛,名字已无法查证。葛某人喜欢纹身,在他身上纹的不是青龙,不是白虎。他全身,从前胸到后背,从手臂到大腿,刺满了白居易的诗,共三十余首。你问他一句白居易的诗,他马上可以告诉你在他身上的什么部位。他这样走来走去,人人都能看到白居易的诗,活像一块流动的诗板。

同样是在中唐,还有一个故事。有位诗人叫李涉,名气当然没有白居易的大,在当时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有一次,他去旅游,路过一个叫井阑沙地方,这个地方在今天安徽省安庆市的西南方,是皖口镇周边的一个小村庄,在长江边上。他在井阑沙写了一首诗,前两句是: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 B1 i* g6 b0 g: l) b

黄昏时分下起了细雨,走到江边一个村庄,突然来了一帮人,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绿林豪客,绿林好汉。李涉带了一个书僮,正想投宿,船还没有靠岸,被一伙强盗挡住,让他留下买路钱。书僮就说:这是李涉先生。强盗一听他是李涉,是诗人。问了一句:你真是写诗的李涉吗?久闻大名。既然你是李涉,我就不抢你的东西了,你写一首送给我吧。于是,李涉就写了一首诗,后两句是: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 \\+ t5 u, W8 F! c- t; R j3 h

他年我也不用隐姓埋名了,因为现在世界上,有一半的人跟你一样,走到哪里都会遇到像你这样的人。还有一种解释是,到了将来,你也不用隐姓藏名了,世界上的强盗多的是,但你没事。

强盗拿到李涉写的诗后非常高兴,不但没抢他的东西,不要他交出买路钱,反而送了很多东西给李涉。你是大诗人,这是我送给你的一点礼物,请收下留作纪念吧!

这个故事说明,在唐代,整个社会上上下下都崇尚诗歌,都懂得诗歌的价值,都尊敬诗人。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大家都写诗,唐诗要不好也难。

第2讲 《诗歌唐朝》:诗抒胸怀

9 s# C1 V\

唐朝是诗歌的朝代。唐诗,或雄浑大气,一泻千里,或不拘一格,字字珠玑。唐诗不论是写景,还是抒情,不论是山水田园诗派,还是边塞诗派,虽然诗歌中描写的对象不同,表现的风格不同,但却佳作迭出,各种主题的作品交相辉映,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咏怀诗。

什么叫咏怀诗?一言以概之,就是写诗人的怀抱,写他心中的感想,情感,写他的精神活动。中国诗歌从本质上讲,都是抒情诗。西方的诗歌跟中国诗歌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我们读西欧的诗,很多是叙事诗,从《荷马史诗》开始,讲一个故事,有情节,有人物。中国的古诗主要是抒情,唐诗当然也一样。

咏怀是唐诗中最重要的主题,从现有作品来看,也确实是这样。那么,唐人的咏怀诗有哪些特点呢?唐代出现最早的一首优秀咏怀诗,是魏征写的《述怀》。写这首诗的时候,唐代天下还没有太平,正处在开国战争之时,《述怀》写他归顺唐朝以后,跟着唐太宗打天下,参加过很多次战争,生活艰苦而紧张,他有一些感想,这首诗比较长,给大家介绍最后两句:

& S& a( z, I/ t' f9 J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意和气,意气是古诗中的一个词,现在不大讲意气这个词,而讲意气用事,成了贬义词。古人说意气,是讲意志和气慨,是讲精神方面的活动,讲思想情感。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这个东西,至于说功名富贵,我跟着唐太宗打天下,将来能做什么大官,能得到多少俸禄,这是次要的。我们说魏征这个人,他在诗中表达的这种胸怀,后来实现了没有呢?应该说是实现了。

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个重要大臣。魏征病重时,唐太宗去看他,把自己一个年幼的小女儿带到他病床前,许配给魏征的儿子。唐太宗说,你虽然病重,但是我今天希望你看一看未来的儿媳妇。双方的孩子都没到结婚的年龄,先答应下这门亲事,应该说这样的君臣关系,在封建社会是相当难得的。

* g+ x' ]9 C! j+ j2 d: [5 y/ d% I

魏征在这首《述怀》诗里,他认为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力量,要有一种胸怀,至于说你到底得到什么官职,得到什么荣华富贵,都是次要的。魏征在这首诗中定格的这个倾向,基本上也是后来唐诗咏怀主题的一个主要倾向。

# v: O' z' J/ t2 i# p% w% a' j

盛唐时期,诗歌出现了有两大流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派是写战争的,写边疆生活的,山水田园诗派是写田园生活的。边塞诗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气概,哪怕是在西域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和紧张的军旅生活中,诗人依然是这样。

# R- S3 _! R; {

诗人岑参来到西域,八月天下雪,他是怎么表现的呢?他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果没有一种高昂的气概,没有一种保卫国家不怕吃苦的精神,是不可能写出这样一种充满乐观主义的诗句来的。

再来看一看山水田园诗,写的是农村生活,这些诗体现一种比较淡薄的感情,比较沉稳,好像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相距甚远,但也不尽然。在山水田园派的诗人中,真正称得上做过隐士的,基本上没有做过官的,要数大诗人孟浩然。在他的诗中,同样表现出一种志向,一种人生的理想。

* ], R5 Y5 H$ y9 m0 c: _

有一年,孟浩然到长安,去看他的好朋友王维。王维是翰林学士,那一天晚上刚好他值班,看到孟浩然来了,就偷偷地把他带到宫中,没想到刚好遇上唐玄宗。在宫中见一外人,不是做官的,唐玄宗问:此人是谁?王维没法隐瞒,如实告知唐玄宗,这是我的朋友孟浩然,是个布衣。

\

唐玄宗一听,说这个人我知道,他是有名的诗人,然后就叫他朗诵自己的诗,其中有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才能,圣明的君主不让我做官,我经常生病,朋友也不来看我。这本来是一句普普通通的抒情诗,唐玄宗听后,就很不高兴。你说:不才明主弃,你没有来找我,你也没有来参加考试,说我不给你官做,我一点也不知道,怎么能怪我呢?

在当时,像孟浩然这样的人,也并不是说,他一心一意就要做一个隐士,住在农村过一辈子。其实,他也希望有机会为国家做点事,希望人生能够是一种奋发有为的积极状态,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在唐代很少有真正的隐士。

7 V4 H0 e* i t3 m/ ~# O

现在,不是有一个成语,叫终南捷径。终南就是终南山,地处长安南边的一座大山。捷径是什么?是指做官的一条捷径。这个成语,产生在唐代,主人公叫卢藏用。他的名字很有意思,作为一个人,又要藏起来,又要被用。他早年隐居在终南山,在古代,凡是你有学问,隐居在一个地方,久而久之,你的名声会更大。你的名声传开后,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高尚的人,不肯出来做官,等他的名声大到一定程度,朝廷就会派人来请他出山,卢藏用就这样很快就做官了,后来,官做得还不小。

有一天,朝廷里来了一位道士,叫司马承祯,这是一个真正的隐士,隐居在浙江天台山,因为他是出家人,出家人是不能当官的。但是,朝廷把他召来了,见过皇帝谈过话以后,他又要回天台山去。卢藏用去送他,一路上远远看到终南山,卢藏用就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这座山里的景色也非常好,你何苦要千里迢迢回天台山呢?你就在这里住下吧!

6 R d\

司马承祯说,在我看来,终南山不过是做官的一条捷径罢了。在这里隐居的人,离长安近,就是为了做官。终南捷径的成语就这样传下来了。

3 R# J8 ?& O: B/ ?# H) u1 @

到了宋,元,明,清,凡是读书人说到终南捷径,就是讽刺你是假隐士,实际上你不是真的要隐居,你隐的目的是为了出去做官。但是,在唐代,在终南捷径产生的那个年代,这个词并没有多少贬义。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朝诗人希望人生能够奋发有为。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就是通过走终南捷径进入了仕途,这个人是谁呢?

通过走终南捷径进入仕途的大诗人,就是李白。李白在终南山隐居过,当然,李白隐居过的山比较多,除了陕西的终南山,还有河南的嵩山,山东的徂徕山,江西的庐山。这四座山,东南西北相距很远,你既然是隐居,就要安安静静地过一个跟外界比较隔绝的生活,干嘛要从这山跳到那山?而且李白在这些山里的时间都很短,隐了一会儿又换一个地方,为什么呢?

9 Z+ ?+ z M7 L2 A. f& z6 v

原来,他隐居山间,是为了等朝廷来请我去做官,隐了一阵,不见朝廷有动静,就再换一个地方。所以,李白隐居是为了求仕,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后来,朝廷发现了李白,就下诏书请李白到长安去,李白立马就不隐居了。李白很高兴,写了一首诗: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难道我辈只是一个住在草野里的人吗?蓬蒿就是野草,我并不是住在这里的人,我本来就是一个应该做官的人。朝廷一请,我就仰天大笑。

. i3 a: h$ i: d1 ?, N

李白为什么要做官呢?唐代的诗人都想做官,为什么呢?那个时候,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今天你要报效国家,有很多途径,你是知识分子,你得了博士学位,你不一定去做公务员,你可以去做很多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然而,古代知识分子,除了做官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报效国家的途径,只有做官这条独木桥。

李白在他的很多诗里,都表达了他的这种志向,他的理想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占据高位后,为国家做点贡献,把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太平了,他就再去过真正的隐居生活。

+ `# d) f/ z8 v

这是一种人生理想,这种胸怀跟魏征一样,不同的是,魏征后来确实做了大官,而李白本质上还一个平民。李白是始终作为一名老百姓,来表达这样一种理想的。

! f2 P7 A* d$ t7 P

李白有济世安民的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理想并没有实现,他只是皇帝用来点缀太平的工具。李白想报效国家,却报国无门,他的人生理想,在现实中遭到挫折。

李白的诗,比较多的是写他的失意。他被召到长安以后,唐玄宗,并没有像他想像的那样,请你做宰相,请你来治理国家,仅仅是叫他写诗而已。写什么诗呢?写歌颂杨贵妃美貌的诗,李白感到非常失望。

) l# T B. ?& W6 d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虽然失意,但他失意而不失志。李白的诗,看起来好像比较悲观,马上又乐观了。好像是没有希望了,马上又有希望了。

1 y C* z3 ], _- \\, O- a5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T: I' C) {: r% x0 \\: j; P\

上天生了我这么一个人才,肯定是要有用的,否则生我这个人才干什么?千金散尽,我的黄金全部用完了,也不用愁,它还会来的。现代人炒股,也许今天千金散尽,明天说不定又来了,熊市碰上牛市了。唐代没有股市,李白没有这种机会,他在这里说的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一种对于自己的人格,对于自己能力的一种高度自信心,对于未来充满着一种希望。

李白有一首有名的诗叫《行路难》,这路,不是指我们走的马路,而是指前途。前程在哪里?诗中说: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古人说,路是走不完的,走着走着又岔出歧路来,但现在,路在何方?没有路。刚问完这句话,接下来马上就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1 W, C2 h2 C/ A) z

总有一天,我会驾长风,破万里浪,意气风发地实现自己人生的远大理想。所以,在李白那些最失意的诗中,始终不失志。

. X& ]+ O0 ?2 j; g' N2 p

李白的诗,充满一种精神的力量,他蔑视权贵,蔑视功名富贵。李白是一个布衣,在他看来,帝王将相,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需要向他们卑躬屈膝。他觉得人间的荣华富贵,功名富贵都是短暂的,他在诗中说:

( g3 Q, @4 e% {+ t' G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2 V/ b2 `% U, f* C& c

汉水发源陕西,流到湖北,再流到汉口入长江,一路向东南而流。假如功名富贵能长在的话,那么,汉水就要向西北方向流了。弦外之音是功名富贵,不可能长在。

' ~9 }- o4 q/ k\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屈平就是屈原,当初屈原被楚王怀疑,疏远,放逐,屈原后来很悲观,就跳入汩罗江,自杀报国。但是,到了现在,楚王的宫殿何在?而屈原的作品,他的《离骚》,他的《九歌》,像日月一样悬在天上,光芒永不熄灭。

' W* G& z$ P+ O/ X) y

李白离开长安后,有一天,他喝得醉醺醺的,骑着毛驴,不知不觉闯进华阴县衙门。县官一看,怎么一个人骑着毛驴闯入公堂:来人啊,把他拿下!来者何人?我是谁?李白说了16个字,我是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 y\

龙巾拭吐,龙巾这是皇帝的手巾。拭吐就是呕吐,身上吐脏了,用龙巾来擦。传说李白在长安皇宫里,有一次喝醉了,唐玄宗叫他去写诗,就掏出龙巾来帮他擦干净。

- ^\

御手调羹,皇帝的手叫御手,一碗羹汤,太烫,拿个调羹把它搅拌一下,搅搅凉,给李白醒酒。他是谁?是唐玄宗。

M) s; w+ n) S6 B7 Z( [3 L/ v+ ?

力士脱靴,力士是高力士,高力士何许人也?清代有李莲英,唐代有高力士,他们的权势差不多。高力士在朝廷,灸手可热,连东宫太子,见到他要称为兄长。一般的公主,驸马爷见到他,称他为爷。但是,李白不管这些,喝醉酒,坐下来写诗,指着高力士说:你过来,给我把靴子脱了!高力士只好上去给他把靴子脱了。

) B0 E; @$ Q! {: Z/ s

贵妃捧砚,杨贵妃给他捧一个砚台,可能有一点夸张,但也不是绝对的夸张,不是无中生有。

2 d\

李白在县太爷面前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县令一听大惊,原来是李太白先生来了。故事体现了李白的狂傲,目中无人。我觉得,这不是李白的狂傲。李白认为一个人,他应该有独立人格,即使自己是平民,也有自己的尊严。这种尊严,在帝王将相面前也不打折扣。

' P( }\

后人对李白有很多误会,宋朝的王安石说:李白写的诗不好,十首里有八首是写喝酒的,写女人的,太颓废。一般读者也觉得李白写酒写得太多,成天写喝酒:

2 ?* `9 D: Z& b6 }5 A, r0 I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李白一天到晚就是喝酒,每天都是醉醺醺的。其实,李白咏怀诗的意义,它的最大价值,在于他体现了一个平民的人格尊严。在封建时代,这是很难做到的,而李白做到了。

讲到李白,我们就会想到杜甫。如果说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给人的印象是狂放不羁,那么,杜甫就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给人的印象是谨慎持重。他们好像在各个方面都是对立的,难道他们咏怀诗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吗?

+ X' d D! A( G+ T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杜甫和李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两个人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为好朋友。杜甫比李白小11岁,他们一见面便成为知己,两个人之间的交往非常和谐。分别以后,杜甫经常怀念李白。

4 n3 R+ ?6 I+ X% Y

在他们交往的时候,杜甫还很年轻,那个时候杜甫的狂傲,那个奋发精神,跟李白是一模一样的。二十多岁的杜甫就写出了登泰山的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们都登过泰山,在泰山石壁上,很多地方都刻着这两句诗,其实这两句诗,已经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这两句诗,不仅是写一个空间,你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上,俯视众山,视野广阔,看其他的山都显得那么短小。最主要的还是一种精神状态,在精神上占有一个很高的高度,体现他对人生一种积极的理想。在这一点上,他跟李白是一模一样的。

后来杜诗的发展,我们说的是咏怀,杜甫咏的是他的胸怀。杜甫进入长安以后,非常穷困,不仅指经济上的,也指精神上的。他没有出路,在长安整整十年,希望得到一个做官的机会,找上一份工作,为国家做点事情,但始终没有机会。杜甫跟李白一样,失意而不失志,在他的诗中,依然表达了那种伟大的胸怀,那种高远的理想。

杜甫跟李白不同的是,他在诗中,说得比较实在。44岁那年,他写过一首诗,叫《咏怀五百字》,诗中首先表明自己的身份:杜陵有布衣,我是杜陵的一个老百姓。

这是安史之乱爆发前一年写的,当时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天下快要大乱,其他人都没有觉察,杜甫觉察到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他写这首诗前不久,杜甫得到了一个官职,就是做太子宫里的一个军需官。这个工作的官位低到什么程度呢,叫做从八品下。我们知道,知县官是七品,从八品下是相当低的了。当然下面还有九品,也就是说,比最低的高出一点点。他已经做官了,但是,他说自己是平民身份。后来他对自己有一个定位:窃比稷与契。我希望做像古代的稷和契这样两个人。

& q- Z5 E& Y7 S

稷,就是后稷,尧舜禹时期,舜那个时代的一个主管农业的大臣,后来就成了周王朝的始祖。契,是禹时代的一个大臣,他协助大禹治过水,后来是商王朝的一个祖先。

杜甫想成为稷和契那样的人,就是要像他们那样为国家做贡献。到了明末清初,有一个叫王嗣奭(shi)评价这两句诗时说:稷也好,契也好,并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他们的特点就在于对天下,对百姓的一种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9 S7 k7 Y2 ]7 q

杜甫的咏怀诗,虽然更注重现实主义的描写,但在诗中却表达了一种积极奋发的精神状态。杜甫,当之无愧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但后人,对杜甫也有误解,说他是一个愚忠的人,他一心一意忠于皇帝,是愚忠。

杜甫是忠,他时时刻刻想着朝廷,想着皇帝,说他愚忠有点道理。比如说宋代的苏东坡,对杜甫的人品有一句著名的评价,说他一饭未尝忘君,就是每次一顿饭,都想着皇帝,皇帝他是不是有饭吃?其实,皇帝根本不用你去想,他肯定有饭吃。

杜甫晚年流落到湖南,他吃到一种以前没有吃过的东西,叫槐叶冷淘,就是用槐树叶子榨出来的汁和在面里,做成一种凉面。杜甫写了一首诗,来咏槐叶冷淘,他说,不知道皇帝在纳凉的时候,能不能吃到这样一种凉面?

杜甫念叨皇帝,不是一味地愚忠,是他寄希望于皇帝能够变成一个好皇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致君尧舜,让皇帝变成尧,变成舜,那样的好皇帝。

# @ O- D ?: }, A1 V0 L9 h

在封建社会,除了出现一个好皇帝以外,大家还有什么希望呢?对老百姓,对国家有利的事,都要通过一个好皇帝来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杜甫希望出现一个好皇帝,归根到底还是落实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忧国忧民,这是杜甫咏怀诗里最本质的一个精神内核。

3 D$ o0 g: a& H4 X

我们读唐诗,读咏怀主题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们中国成了一个发达国家,我们的民族复兴了,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有文化的,先进民族,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国民的一分子,作为一个老百姓,我们要锻造一种健全的人格,是不是应该有自己的尊严,有一种独立的人格?他对于天下,对整个国家,是不是负有一种责任心?也许,我们做不了更多的大事,但是应该有这份关怀。

杜甫就是这样做的,杜甫的一生,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了不起的事业。他不在位,他没有机会,但是,在他的诗歌中,时时刻刻表达了这种关怀。

我们读唐诗,读咏怀这一类主题的时候,恐怕不是读了李白的诗后,我们就飘飘然,像神仙一样了。读了杜甫的诗后,只觉得他写得如何精美,对仗如何工整,不是的。最主要的恐怕还是要从中汲取一种人格上的熏陶。

古人和现代人不一样,古人有他的局限性,封建时代跟我们今天的时代有距离,但是,在某些方面,可以抽象继承,对于一些有价值的认定,有些对理想的追求,可以从中受到熏陶,这是我们读唐诗,读咏怀这一类诗时,应该十分注意的。

第4讲 《诗歌唐朝》:沧海桑田

2 H& N1 w7 |7 s5 }( e: i

怀古是人类的一种情感,在唐诗中,怀古诗篇非常多。

. a* t' U7 @- _: T+ S

山西有一条汾河,汾水向西南方流入黄河。在汾水南岸,有一个地方,汉朝的时候叫汾阴,现在是山西万荣县。汉武帝时,在这个地方发现古代宝鼎,汉武帝很高兴,在这个地方修建一个祠堂,祭祀当地的土地神。

汉武帝一生曾五次来到汾阴,但是历史是变化的,沧海桑田,九百年以后,到了唐代,汾阴没有了汉朝时的繁荣,成了一个很普通的地方。汉朝的古迹,当时的祠堂,也没有了。

\

初唐有一个诗人,叫李峤,路过汾阴的时候,想起当年汉武帝五次驾临,到这里祭土地神,而现在却成了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放眼望去,看到的只是在阵阵秋风中一行行的大雁,从汾水上空向南飞去。于是,他写了一首诗,叫《汾阴行》。这首诗很长,给大家介绍后面四句:

( R. d. V, S9 G\

山川满目泪沾衣,荣华富贵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满眼的山川风景很好,看了以后令人伤感,眼泪不禁掉落在衣服上。荣华也好,富贵也好,能有几天?你看,现在汾水上还有什么?只有一年一年的大雁向南飞去。大雁飞过的地方,相对来说人烟比较稀少,这里很冷清,很荒凉。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一种吊古的情怀。在唐朝,这四句诗是非常感人的,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前夕,请歌手来唱歌,就唱这四句,他听了以后,就流泪。

* G% x' Z1 a2 j% G9 ]5 ?

古人的荣华富贵,不能维持长久,今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我今天的荣华富贵,看来也不会长久。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匆匆西奔,逃到四川,途中再次听到人家唱这首歌,又一次感动得泪流满面。这就是唐人对于汉朝留下的这些古迹,所进行的怀古。这些怀古诗,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 I& c+ A% K$ R- B4 I\

唐玄宗自己读李峤的《汾阴行》,感到伤感,没想到时间过得真快,他本人的事迹也将成为后人怀古的对象。过了九十多年,晚唐诗人杜牧,路过骊山华清池,这是唐玄宗跟杨贵妃休闲享乐的处所,里面有温泉,现在还在。杜牧写过一首诗,想起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的情景。

没想到这一回李白犯了一个路线性错误,站错队了。李璘军队东下来到江南丹阳常州一带,被唐肃宗的军队镇压,李白当然只好往西逃走,但又不知道逃到哪里去。逃到江西鄱阳湖旁时,李白就去自首了。李白被捕,有人出面保他,但是没用。次年,就被判流放到夜郎。

李白一路上慢吞吞地走,第二年的春夏之交,才走到长江三峡边上的夔州,也就是现在的奉节,古代叫白帝城,朝廷大赦,就把他赦免了。李白很高兴,便坐船沿长江东下。有一首诗,可以看出,李白当时那种欢快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e' \\+ P( ?4 s3 \\% I& X

李白曾经发生的这一件事,杜甫知道不知道呢?知道,但知道得很晚,主要是古代交通不便,传递信息很慢。李白流放到夜郎时,杜甫已经又被流放到甘肃天水了,唐代时叫钦州。杜甫是在天水知道李白被流放的消息的。只知道李白得罪了朝廷,被流放到夜郎,但后来被赦免就不知道了。

9 l5 n/ X5 L+ R$ X+ R9 _

杜甫在钦州非常想念李白,三个月里,杜甫写了很多诗,其中有三首怀念李白的诗,全部都选到《唐诗三百首》里。两首是《梦李白》,日有所想,夜有所梦,杜甫一连三个晚上都梦见李白。梦见李白千里迢迢来钦州同他见面,匆匆忙忙告别,天不亮就走了。李白的头发都已经白了,临别时,李白搔了搔自己的头发,一副不得志的样子。杜甫为李白感到冤屈,这么好一个忠于国家的朋友,怎么会得罪朝廷被流放的呢?杜甫感到愤怒,为李白抱不平。

还有一首叫《天末怀李白》,天末就是天边,天涯。他说我在这个地方,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一阵阵秋风吹过,李白你现在怎能么样呢?

想到李白流放到湖南西部一带,要经过湘江流域,路过汩罗江,那是屈原投江的地方,我想,李白肯定会写诗,来悼屈原。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这首诗,充满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都说李白不好,不忠于朝廷,跟着叛军如何如何,把他流放。杜甫说:不!他是个好人,我相信他,他是清白的。

& K2 _, T% |! b3 a0 L! |9 p. J

李白在危难时刻,杜甫三个月中写了三首怀念李白的诗,以寄托追述对李白的同情和怀念。可见,李白和杜甫友情的深厚,患难之后更见真情。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经历过那么多患难的考验,这样的友谊是不是就不珍贵了呢?

普通人的友情,同样是宝贵的,同样值得歌颂。杜甫有一首诗,跟他怀念李白的诗不一样。怀念李白的诗,对方是个名人,千古大诗人,而这首诗杜甫诵的是普普通通的朋友,是一个名不见经传之人。我们连他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只知道他姓卫,排行老八,且称他为卫八。杜甫说他是卫八处士,处士就是不做官的人。杜甫这首诗的题目叫《赠卫八处士》,这首诗同样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同样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这首诗语言朴素,像两个朋友在互相交谈,拉家常,没有什么修饰,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前面两句是这样的: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朋友分散在四处,人生经常不见面。动就是往往的意思,人生不相见,往往像参和商一样,参跟商都是天上的星座。古人说黄道28宿,28个星座中,其中一个叫参,一个叫商,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猎户星座和天蝎星座。这两个星座,从地球上看,一个在西边,一个在东边。这个升起来,那个落下去,从来不见面。如果形容两个人长期不见面,就说这两个人像参和商一样。

# Q0 G! p0 }; |/ y) M l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r# {* g) J1 u( V\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u\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赏,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 i, G4 G: i' e/ c1 M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也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是说,人生真是难得相见啊,好像天上的参星和商星,我和卫八也是这样,好不容易今晚相见。我们俩在蜡烛灯下,相对而坐,给人以梦幻的感觉,我们不是在做梦吧?两个朋友真的是见面了吗?两个人都很感慨,好像刚刚分手,现在相见头发都白了。一路上我寻访很多老朋友,发现好多人已经不在人世,变成鬼了。惊呼热中肠,不由得叫了起来,没想到他已经不在了。心里很激动,像火烧一样。

二十年后,重新来到你家,分手时你还没结婚,转眼间你已经儿女成行。怡然敬父执,父执就是父亲的朋友,见到父亲的朋友,儿女们很高兴。问我来自哪里?我和孩子们的讲话还没完,父亲就让他们去准备酒菜,我跟老朋友要喝两杯。那个时候没有手机,事先也没联系,朋友突然来了,没有办法准备,只好做一些家常菜。夜雨剪春韭,冒着夜雨到后院去剪一把韭菜,炒一盘韭菜。新炊间黄粱,临时做一锅米饭,白米里还加一点黄米,黄粱就是黄米。

然后两个好朋友就对着喝上一杯,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十觞也不醉,一下子喝了十杯也不醉。卫八劝我多喝几杯,因为明天我们又要分手了,一分手便世事两茫茫,两个人又将隔着千山万水,难得见面。

人们都说患难见真情,可是杜甫诗中所记录的,只是两个普通人之间偶遇后的一次家宴,给人的感觉同样十分真诚,温馨,温暖。杜甫诗中体现出的是一种怎样的友谊观呢?

《庄子》里有一句话,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下面还有一句叫小人之交甘若醴。甘是甜的意思,甜得像醴,醴就是甜酒。君子之交像水一样,小人之交像甜酒一样。这样说来,是不是小人的交情要更好一点呢?

/ |0 q/ ^# S) R9 N( L

下面庄子又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之交,淡淡的,能维持长久,小人之交甜蜜,它不能维持长久。为什么?

后代注解《庄子》的有一个叫国相的人说,这是因为:君子结交朋友他是一种道义,我们两个人价值观差不多,对人间的是是非非,看法差不多,之间没有利害关系。我们交朋友不是为了利,不是为了想从对方得到什么好处,而是一种道义之交。平时淡淡的,但能长久维持。

- ?: r9 b& u+ c1 u5 `( f

小人之交出于利,我想谋你的好处,你想谋我的好处,两个人勾结起来谋别人的好处。这样的结交出于利,非常甜蜜,平时好得不得了,蜜里还要加点糖。但是,一旦利益发生冲突,马上翻脸不认人,有的甚至还落井下石。

3 d, m2 n- X* ]6 h L

因此,我们说淡如水的交情才是真诚的,才可以长久。杜甫这首《赠卫八处士》所歌颂的就是庄子说的君子之交。

两个普通人,平平常常的一段交往,有事没事都可以到老朋友家坐坐,吃上一顿饭,甚至喝上两杯,见面说说话,交谈一番,然后又分手,这样的友谊真诚,这样的诗句朴素。只有杜甫才能把这样一个春雨霏霏的夜晚,在卫八老朋友家,这一场普通的情景,描写得那么动人,这才是高明的诗人。

0 k( ~7 A( }- Q, v G5 G2 `\

我们真正拥有的,实际上是一份淡如水的友谊,它普通,它平常,它持久,它可贵。这是读唐诗后的一点启发,让我们都来珍惜这样一份友情!

9 n4 F, i' e$ M! p3 w, M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登山回望长安,一片锦绣,一个多么繁华的城市,骊山上重重叠叠建满宫殿,有很多宫门,次第就是一扇门挨着一扇门,都打开了。为什么要把门全部都打开?一骑红尘,一个人骑着马从山下飞奔而来,扬起一路尘土。一道一道的门都被打开,为的是让马通行无阻。马从山下飞奔而来,干什么的?是递送紧急军事情报吗?不是。杨贵妃在上面笑,只有她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原来是送荔枝的。

据历史记载,杨贵妃喜欢吃荔枝。荔枝从树上摘下来,三天以后,新鲜荔枝的色香味就全没了。古代没有冷藏设备,三天之内一定要送到,否则荔枝就不好吃了。当时生产荔枝主要在南海沿岸一带,从那儿摘下来,三天三夜送到长安,送到华清池。一路上是人马接力,马不停蹄,前面一匹马刚到,下面一匹马接着再跑,不分白天黑夜地跑。

杜甫写过这样的诗句: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为了保证按时把新鲜荔枝送到长安,马在路上跑死一百多匹,马死了,人的伤害更惨重。

. K2 N9 k! y' E7 K& R( S

杜牧十分感慨,他来到华清池,想起当年发生的这些事情,写下了这首怀古诗。一千多年过去了,杜牧的这首怀古诗,仍然意境悠远,内涵深刻,描摹了那段历史的悲哀,被后人不断吟咏。

经常被现代人吟咏的唐诗中,还有一首著名的怀古诗,其传诵频率之高,几乎尽人皆知,那么,这是哪一首诗呢?

《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北京南边的一个古迹。这个台有很多名称,又叫燕台。北京在古代叫幽州,这个地方曾经是燕国的地界,所以又叫燕台。又叫蓟(ji)北楼,因为它在河北的北边。还有一个名字叫黄金台,陈子昂在公元696年,是他36岁那年,来到幽州,他登上这个台,很感慨。陈子昂此行是跟随军队来的,有一个将军叫武攸宜,来征服契丹。那场战争是契丹挑起,武则天派兵回击,陈子昂也跟着来了.

) t6 s2 e+ J8 o

陈子昂是一个怀才不遇之人,非常有见解,他向将领武攸宜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可惜人家不听。我拿出那么多好主意,你不采纳,陈子昂感到很失落,他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登上幽州台的。

幽州台,不是一座普通的建筑物,它是跟古代的几个名人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是建台的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很弱小。燕昭王想发愤图强,但是,怎么样才能使国家强盛呢?他有一个老师叫郭隗,老师对他说:国家要强盛,关键在人才。你要设法把别的国家的人才吸引过来,燕国就强大了。你修一个台,把黄金放在台上,有人才来报名,你就给他一些黄金,重赏他。

& D) z' F8 B\

郭隗说,如果一时招不到好的人才,你就先招我。燕王说,好,我修黄金台,拜郭隗为师。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出去,各地人才纷纷而来。著名大将乐毅,还有剧辛等,都是这样招来的。后来,燕国确实强大了。这就是黄金台名字的由来。

1 a- H/ _9 n) Q! k

有为的君主,筑台招揽人才,使国家强大。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心中万分感慨,我,怎么就碰不上像燕昭王那样的君主呢?现在,这个台已经荒凉,根本没有黄金,我登上来也是白登。他写了一首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U3 r$ o w/ J( N8 G

往前看,看不到古人,像燕昭王,乐毅,他们已经远去。往后看,后面没有继承者,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开明君主。念天地之悠悠,历史多么漫长,宇宙茫茫无边,我觉得很孤独,没有人赏识我,我的才能得不到发挥。今天,我登上幽州台,缅怀燕昭王,缅怀乐毅那样一批古代的优秀人物,抒发诗人内心失落之感。这是一首典型的怀古诗。

- L! e+ @ Z6 b- ~: F5 }3 }7 Q

可见,怀古诗发生的背景,一定要有一个古迹,诗人来到这里缅怀历史,就想写诗,以表达心中的意念。

0 C t y! q3 _+ }4 \\

可以这么说,中国到处都是古迹,因为我国历史悠久。我到过美国,在美国一百多年的房子就算是古迹了,门口挂一个牌子。中国历史有几千年,一百多年的房子算什么古迹?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生活的城市,南京。

9 s+ ^/ ~1 U6 U9 o4 y4 m+ A5 T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它有很多别名:金陵,秣(mo)陵,石头城,建业,建康,白下。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地名。很多朝代在南京建都,留下的古迹特别多,唐代诗人在这里写的怀古诗也特别多。

南京最早叫金陵,陵就是山,金是黄金。在战国时,楚国国王楚威王,他统治的中心区在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有一次,楚威王来到现在南京这个地方,发现这里有王气,楚王很不高兴。他想镇一镇这里的王气,就在南京的山里埋了好多黄金。据说铸了金人埋在地下,可以把王气压住,让这里出不了帝王。因此,就把这个地方起名叫金陵。

战国以后,秦朝统一了全国。秦始皇派了看风水的人,在全国各地察看,一走到南京这个地方,看到这里有帝王之气,秦始皇也不愿意了,就下令在这里挖地,要把这里的地脉挖断。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秦淮河,就是秦朝人工挖的淮河,这样把王脉给挖断了。秦始皇不让这里再叫金陵,改名叫秣陵。秣是喂马的草,就是在山上只长一些喂马的草。这里不是金陵了,是秣陵了,这样就把王气给镇住了。

4 B1 z\

我不相信风水,但是,古人都说这里有帝王之气,说来也怪,后来历史上,凡是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是短命的。从三国时的东吴,到东晋,然后是南北朝的宋,齐,梁,陈,唐末五代的南唐,然后就是明代,到太平天国,到中华民国。除了东晋,大概勉强超过一百年,其他的都只有几十年,有的甚至只有十几年。

2 l9 n# k+ J! f+ N( x* I3 e

最有意思的是明朝,本来明朝有两百多年,接近三百年的历史,朱元璋开国皇帝,建都南京,但是到了第二代,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又是一个短命的。这跟历史上埋黄金,挖秦淮河,我不敢说有关系,但结果就是这样。南京始终是一个短命的都城。

$ o3 g: ], ~$ U1 r; Z7 }\

这样,在南京,就上演了太多太多的朝代兴亡的故事。唐代诗人到南京写怀古诗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地方有王气,但是短命。刘禹锡有一句诗说,金陵王气黯然收,是说晋朝的军队来消灭东吴,浩浩荡荡的水军从长江上游一路下来,最后攻下石头城,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浩,举着白旗出来投降,金陵的王气就没了。

7 o6 l9 T5 W u/ ]; @( |

当李白登上南京郊外凤凰台的时候,眺望南京城,他看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东吴留下的皇宫,已经荒废,长满了野花野草,把小路都给埋掉了。晋代留下的那么多大人物的衣冠,埋在坟墓里,成了历史的遗迹。

! u7 x/ @4 p, K/ _$ D5 V3 U

今天,我们到南京旅游,大家会看到,不管是大地名,还是小地名,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每一个地名,都包含着一个伤感的历史故事。

3 O# e. @1 p; |+ ~' l5 k

城外有紫金山,就是钟山,城墙是石头城,鬼脸城。紫金山跟石头城,本来就是形势险峻,非常雄伟的地方。诸葛亮说,钟山龙盘,势成虎踞。钟山也好,石头城也好,后代诗人来凭吊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历代亡国的故事,令人伤感。且不说玄武湖,台城,秦淮河,乌衣巷,南京的每一处,都是一部兴亡史。

' L- Z6 [! g! t% V

刘锡禹写过五首金陵怀古诗,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叫《乌衣巷》,乌衣就是黑衣服,有一条巷叫乌衣巷,诗中写道:

3 R\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秦淮河畔有一条巷子,叫乌衣巷,河上架着的一座桥叫朱雀桥。在六朝,东晋,宋,齐,梁,陈的时候,这里十分繁华,朱雀桥上有一个城楼,上面有两只大鸟,铜做的,那是由谢安亲自修建。乌衣巷在南朝,是门第最高的王,谢两家居住的地方。

9 M3 k! u& ?) A6 ~0 ]: V

王家,最早出了一个宰相,叫王导。晋元帝登上龙床,举行开国典礼,就叫王导坐在他身边,老百姓都说,王马共天下。东晋天下是谁的?是王家和司马家的,皇帝姓司马,简称马。

另一个大户人家是谢家,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取得胜利,在后方运筹帷幄的是谢安,在前方冲锋陷阵的是谢玄,都是谢家的人。在整个南朝,王,谢两家是门第最高贵的人家。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高级干部中的高级干部。一条乌衣巷,住着的全是这两家的人。

4 [\

大家不要误会,认为当时住在乌衣巷的贵族子弟都穿黑衣服,不是的。在东晋,在南朝,黑衣服是贫贱人家穿的。那为什么叫乌衣巷呢?原来这个地名是古地名,在东吴时代,孙权修建了石头城,有一支军队驻扎在这里,当时下等士兵穿的是黑衣服,所以,这个地方叫乌衣巷。东晋以后,王谢两家搬到这里来住,地名一直没有变。

) t* J7 K( A0 U

刘禹锡的这首诗,朱雀桥边野草花,这座东晋南朝繁华时期的桥,现在桥边上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一缕斜阳照进巷口,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繁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王谢两家住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已经不是贵族聚居的地方了,这里住的全是普通老百姓。燕子年年飞来,以前飞到的是王谢家里,现在是飞到寻常百姓家里。

$ O! I4 U3 `: v4 v

燕子喜欢在人家的梁上做窝,今年在这里做窝,明年还会回到老地方来做窝。乌衣巷,住的人家变了,但是燕子不变,不管你是富贵人家,还是贫苦人家,每年做窝就飞到这里来。从谢安建朱雀桥,到刘禹锡写这首诗,相隔有480年。不是说这个燕子480年还活着,燕子是一代又一代,不知换了多少代,它们始终飞来。这个自然现象并没有变,但是当年乌衣巷的繁华景象已经不复存在。

1 G& A! k; L8 s4 ?

感叹南京城的历史,我们往往会说,六朝繁华,或者说六代豪华,是说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后来降为地方性城市,失取了国都的气象。吟咏南京的沧海桑田,让我们现代人感慨万千!

跟刘禹锡这首诗差不多的,还有一首诗,可能大家都读过,晚唐韦庄写的《台城》,台城就是南京。韦庄来到南京玄武湖畔的一段古城墙边,非常感慨。这在六朝时候,是首都的城墙。在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里,看到台城外的玄武湖边上,

到长江边上的十里长堤,杨柳依依,城墙上的鸟在叫,他感叹自然依旧,南京仍然是一派春色,但是,六朝的繁华已经没有了。他写的一首诗,在《唐诗三百首》中,它的标题搞错了,叫它《金陵图》,实际上不对,应该是《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六朝像梦一样的过去了,只有鸟在城墙上叫,台城边上的杨柳不会变,年年发芽,到了春天杨柳在濛濛烟雨中袅袅地垂着,一派春色。

20年前,我在美国哈佛大学,听一位洋教授用英语讲唐诗,他讲六朝如梦鸟空啼,不停地讲一个单词,crow,crow。Crow是什么?是乌鸦。他为什么老讲乌鸦呢?诗中是鸟空啼,没有乌鸦这个词。后来才知道,他看的一本《唐诗三百首》是台湾出版的,印错了。鸟字的繁体字中间有一横没印上。他说这首诗好就好在这个乌鸦的乌字上。

$ @: x }9 R Y6 h

乌鸦是一种什么鸟?全身乌黑,声音干噪,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吉祥的鸟。当年六朝繁华的南京,韦庄来到玄武湖时,在城墙上居然出现一只乌鸦,这是一种什么象征?一只灰暗,衰败,凄凉的鸟,所以,洋教授说这首诗好就好在这个乌字上。

如果在汉语唐诗中,把鸟空啼改成乌空啼,这首诗就一点味道也没有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他走到城墙下,看到了春色依旧,大自然没变,南京依然是鸟语花香,处处闻啼鸟,而不是处处乌鸦在叫。诗人在这里感叹的是,六代豪华已经一去不复返,所以他伤感。这里,我不是批评外国人,而是说,我们在读怀古诗的时候,要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趋向。

2 d$ q9 @$ [! _' S& l( b- {2 x

中华大地,处处是古迹,保护古迹的最好办法是修旧如旧,让它保持原有的面貌,不要重修一些新的旧古董,那就真正的索然寡味了。

古迹,留给我们的是对历史的一种缅怀,是对情感的一种寄托,断墙残壁,记录着朝代的兴亡,秦砖汉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来到这里,即使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伤感,但依然是一种美好的审美享受。

( c, F8 M& O) l. P7 ]+ J' ?

《诗歌唐朝》:君子之交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关系,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一种人伦关系。所谓人伦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孟子》中说,人间有五种人伦关系: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和朋友。朋友关系,虽然被孟子排在最后,但是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前面四种人伦关系,有的是天生的,你不能选择父母,这叫没有选择性。有的关系是惟一的,具有排他性,君臣,只有一个君,夫妻关系,到了现代只有一夫一妻。但是朋友不一样,第一,他不是先天的,是我们后来才结交的。第二,他没有排他性,你跟张三是朋友,不影响你跟李四交朋友。朋友关系在维系一个社会,使一个社会很和谐,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古代有很多结下深厚友情的故事,如俞伯牙跟钟子期的关系,就是朋友的典范。俞伯牙是音乐家,善于弹琴。他把自己的感情,思想,都寄托在他的音乐之中,钟子期只要一听,就明白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0 Z9 [% P8 `( ^: R# N2 [. m# x+ O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俞伯牙他想着高山,弹了一曲,钟子期一听就说,你弹的这一曲是对高山的一种情感。俞伯牙想着流水又弹了一曲,钟子期一听又知道了,说这一曲,你弹的是对流水的感情。在古代,朋友之间知心,知音,互相理解,常常用高山流水这个词来形容。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就把琴摔了,不再弹琴了。知音没有了,我还弹什么琴?

古代还有一对有名的朋友,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管仲是齐国的大臣,一位政治家。在他还没有发迹,还没有成功的时候,他跟鲍叔牙就是好朋友。

管仲说,鲍叔牙是最理解我的人。年轻时,我们曾在一起做过生意,挣了几个钱。分钱的时候,管仲说,我想多分一点钱,鲍叔牙并没有说我贪财。他理解我,因为我们家穷。管仲还说,我曾经当过兵,我在战场上好几次打仗,都偷跑回家,鲍叔牙理解我,他不说我贪生怕死,因为管仲家里有一个老母亲,需要他侍养。管仲非常感谢鲍叔牙,他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跟西方的诗歌相比,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尤其是在唐诗中,歌颂友谊的诗比重相当大。公元744年,那一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两个人在河南洛阳初次见面。李白见了杜甫,用闻一多的话来说,这好像是太阳在空中走,碰到了月亮。两个千古大诗人见面了,然后就结成了好朋友。就当时地位来讲,李白已经闻名天下,他到过长安,唐玄宗接见过他,已经做官,写过歌颂杨贵妃的诗。而杜甫当时还没有什么名声,但是两个人一见面就结成知心朋友。

那一年,李白和杜甫在今天的河南,山东一带一起游山玩水,一起写诗,一起去寻访那些会长生之术的所谓仙人。但是,第二年到了要分手的时候,因为杜甫还年轻,没有到过长安,他的人生事业还没有开始,所以他决定去长安。

2 [ `- D& D% s9 m' a: {

两人在山东分手以后,杜甫沿着汶水,现在叫汶河,向西南方向走,先回洛阳,再到长安。李白送走杜甫后,暂时留在山东,非常想念年轻的好朋友,他写了一首诗,叫《沙丘城下寄杜甫》: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 {! k6 b C$ `) s

我对你的思念好像滔滔不绝的汶河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向西南方向流去。

过了一年,杜甫到长安。此刻,李白也离开山东,去长江下游,当时的吴地,即现在的南京一带,来到了江东。杜甫在长安,想念在江东的李白,他写了一首诗怀念李白,其中有两句,后来就成了描写友谊的成语:春树暮云。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长安在渭水的北边,我在渭北,远远眺望江东,想看看李白,当然看不见,视线被渭北春天的树挡住了。李白在江南也一定在想念我,李白在江东远远眺望西北的傍晚,只看到天空中有很多的云彩和晚霞,也挡住了他的视线。

一对知心朋友分别生活在两个地方,隔着千山万水,互想思念对方,后人就说是春树暮云。

通过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朋友有着共同的志趣,真正的友情始终融合着真诚。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朋友有真有假,友谊也会发生变化,那么,我们该如何鉴别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呢?

+ g- l3 ^/ e\

我们应该如何鉴别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呢?这是中国人十分关注的问题。古人创造了一个名词,叫患难之交。我们来看看唐代的诗人,是怎么描写这样一类友谊的。

李白到了江东不久,他的好朋友,著名诗人王昌龄,因为一些细小的所谓罪名被官府逮捕,然后判处他流放到现在的湘西,一个叫龙标的地方,在龙标旁边有一个县叫夜郎。

5 f$ ]. b' j/ `4 O

在汉朝,夜郎本来是个小国家,原来在贵州,夜郎的国王,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国家究竟有多大,汉朝派使者去跟他进行外交沟通。国王问使者:汉朝跟我夜郎比,究竟哪个更大?其实,夜郎就是那么一点点大,所以叫夜郎自大。

/ m& L/ _* m. \\2 O8 _' P8 N7 Y9 ~

唐朝这个夜郎,不是汉朝的夜郎,这是唐朝的一个县,夜郎县,在湖南西部,现在叫芷江县。在唐朝,那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一般人不去,犯了罪才流放到那儿。

李白听说王昌龄的这件事后,写了一首诗来为他送行: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春末初夏,杨柳的絮都飘完了,子规鸟开始叫了。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做官,这里用一个官名的地方称呼他,王龙标被贬到那里去了,要经过五溪,湘西的五道河。古人认为,这种水都是有瘴气的,很危险,会得病。李白很想念他,为他担忧,我把这一颗担忧的心,寄托给明月,让明月送王昌龄一直到夜郎的西边。

这是一首歌颂友谊的诗,实际上也是对患难之交友情的歌颂。这时候,王昌龄已是罪人,被判了刑,而李白并没有改变自己对朋友的态度,他知道王昌龄是清白的,我跟他的友情要维持下去。

但是,李白万万没有想到,九年之后,唐朝爆发了改变国家命运的安史之乱,竟然导致他自己,也被流放到这个不毛之地--夜郎。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潼关失守,紧接着长安失守,唐玄宗带着一彪人马逃往四川,逃到马嵬坡,发生了马嵬坡事变。军士造反,把杨贵妃杀了,把杨国忠也杀了。唐玄宗还没有逃到成都,儿子唐肃宗却自立皇帝。说老皇帝逃得那么远了,抗击安史叛军,没有人指挥军队,下面的人就把太子立为皇帝,唐肃宗自己宣布自己当皇帝,唐玄宗当时不知道。

( A5 G1 W2 V, N7 I

7月15日那一天,唐玄宗在路上下了一道命令,分封几个儿子,每人管一个地方来对付安禄山叛军。一直到8月12日,唐玄宗才知道唐肃宗已经做了皇帝。永王李璘接到父亲命令后,带领军队沿江东下,准备到江南一带,夹攻安史叛军。哥哥做了皇帝后,怕弟弟抢他的皇位,就下令李璘不得东行。

李璘不听哥哥的命令,继续东下。路过庐山,李白那时正在庐山隐居,住在屏风叠。李璘要招募贤才,听说李白先生在庐山,赶快上山去请。李白一心想要报效国家,同意抗击安史叛军,欣然下山,高高兴兴地加入了李璘的军队。

; z( J% S3 O: H- I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md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