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论讲稿
更新时间:2024-04-07 05: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语文课程论讲稿 绪 论(4课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高师中文专业要搞好教师教育,培养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适应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就必须加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建设。可以说,这是高师中文专业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一个突破口。因此,我们应当以积极的姿态和开拓性的气魄,从高师中文专业教师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建设,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 一、语文课程的文化特征(1课时) 1.课程的含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学科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从西方“课程”的词源来看,它出自拉丁语的“跑道”,拉丁‘语“currere”是“curriculum”的词根,为动词,“cur—rere\不是强调静态的“跑道”,而是强调在跑道上奔跑的动态过程,可见,它是一个过程、一种活动,或者如派纳所说的“一种内心的旅行”。如果把“跑道”理解为名词,理解的重点放在“道”上,那它就成了“限定?‘预设?‘规范”的同义词,这就偏离了“课程”的本义。在我国古代,“课程”一词也是在动态意义上使用的。如宋代朱熹《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语句,“课程”在这里应当是“进程”的意思,可以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进程。
2.课程与文化的关系
从词源意义上来考察,“课程”与“文化”是一个血肉相连的同构性概念。 “文化”一词从词源上分析,也是一个动态的意义,它也体现为一个过程。在西方,“文化”就是拉丁语的“cultura”,有“栽培、种植、耕种、耕耘”之意,引申为“对人的培养教育”之意。从词源意义上看,“课程”与“文化”的本义都表现为一种意义的动态形成过程。
从动态意义的角度来理解“课程”与“文化”的内涵,也就赋予了“课程”与“文化”以意义生成的开放形态与自主建构的生命形态。对语文课程来说,言语实践的主体也就是课程建构的主体,言语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课程意义不断展开和重新建构的过程。所以,我们把语文课程看作是一种文化建构过程:一个使人不断获得自由、走向解放、展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一个自由、自主、自觉的文化主体的培育过程。也就是说,从动态意义上考察“语文课程”与“文化”的内涵才真正让课程成为一种文化,即语文课程文化,才真正还原了“语文课程”
的文化本体地位。“课程作为文化的命题是从本体意义上对课程进行文化认定,而非表面化的结构性描述。”无论是作为“过程”的课程,还是作为“过程”的文化,都指向人的意义存在,指向人的个性发展与生命价值的提升,因而可以说,语文课程即人的一种“文化化”过程。
3.语文课程的本质:是人的一种“文化化”过程。语文课程就是这样一种不断外化——内化的文化呼吸运动。因此,即便是名词意义上使用的“课程”,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我们也要力求展现它原有的实践、活动过程,展现它所固有的生命状态,从而体现语文课程的“文化过程”本质。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课程内容及特点????1学时 1.课程构成内容:课程论与教学论
课程论(教什么)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
教学论:(怎样教)包括: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艺术等。
2.课程特点:横跨多种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学科,综合性研究的特征。 三、课程理论建构???????????????2学时 1.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理论
2.研究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性与建设模型
3.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体系、结构等 4.研究学习心理
5.探讨语文课程的评价理论与实践模式。 6、研究语文教师的素养及教育问题。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4课时)
第一节 语文的本质(1课时)
一、语文的本质
探问语文的本质,就是探究语文名称赖以成立的根据,因此我们不得不追寻语文命名的背景和演变过程。
(一)语文名称的演变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课程名称,是随着语文课程的建立与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
1、语文独立分科学时的“词章”、“中国文学”“中国文字”
在新式学堂里,“语文”作为一门课程,最初并不叫“语文”。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学堂章程》,语文从经学、史学中分立开来,专设一科,其中蒙学堂设字课、习字,寻常小学堂设作文,高等小学堂设读古文词、作文、习字,中学设词章。第二年,清政府又颁发《奏定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高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学(文章之学),并在全国推行。 2、民国时期的国文说
梁启超在1906年创办长沙女子学堂时,就把课程名称改为‘‘国文’蔡元培在上海爱国女学执教时也把它改称为“国文”。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以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身份,主张要求中小学的语文课程一律改名为“国文”。
3、五四运动时的国语
五四运动以后,言文一致、国语统一,成了时代的潮流。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全国教育联合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草拟中小学课程体系,并尹1923年颁布中小学课程纲要,中小学分设的“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改称“国语”,主张小学生专学白话,初中生兼学白话。
高中则用旧名“国文”,主要教文言文。
4、30年代以后的国文、国语说
1932年以后,小学称国语,中学称 “国文”直到1949年,叶圣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时,才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从此,“语文”就成为了基础教育中关于母语教育的课程专用名称。
(二)语文的本质 1、 叶圣陶先生之说:
“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透过叶圣陶先生在各个时期对“语文”的一再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
其一,“语文”就是语言,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合称。 其二,“语文”是一个综合体,“语言”是其根本质。
其三,“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科目。 其四,“语文”之“语言”是“言语”。 2、语文的含义
语文是以言语(语言)为根本质的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
(三)语文命名的历史背景
第一,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语体文与文言文脱离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人们日益丰富而复杂的日常生活的交流与交往,也抑制了教育的平民化和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第二,以阐释经传、代立圣人言为目的的传统语文教育,忽视语文学习对个人现实生活及成长的意义。
第三,语文文化的“济世”功能受到了科学文化的严峻挑战。
二、语文的特征
我们探讨语文的特征,首先应从探讨语言的特征开始。我们认为,语言(语文)具有三个互相联系的特征。
(一)符号性
人是“符号的动物”,而语言则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形式”之一。语言具有功能性价值,它是人类发明并用来创造理想世界的符号。汉语言符号除了具有人类语言的共性—文化性、创造性、理想性之外,还具有形象直观性和思维适应性。
(二)工具性
1.语言(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2语言(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3.语言(语文)是信息的载体 4.语言(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三)人文性
语言属于符号系统,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 同时,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文化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课时)
语文是一门具有多种属性的人文应用课程,其特点一般表现为工具性、人文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等,其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他则为其一般特征。
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是完全一致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含义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
第二节 语文新课程目标分析(2课时)
一、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目标 (一)语文课程总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总目标”列了十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总且标的基本精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突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第三,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二)语文课程阶段目标 1.关于识字与写字
2.关于阅读
(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体地位。 (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是阅读中的对话者。 3.关于写作
写作的阶尽目标,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是为了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难度。
在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中,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对写作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
4.关于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情感态度。
第二,重视实践。 第三,注重技能要求。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培养探究意识。 (2)学会自主学习。 (3)具有合作精神。
(4)形成综合运用能力。 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 (一)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总目标有如下表述: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高中课程总目标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突出学生本位,强调形成个性 2.强调改变学习方式
3.重视培养审美能力 4.强调语文实践 (二)必修课程目标
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方面的目标。 1.关于“阅读与鉴赏”
(1)把“鉴赏”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高度重视阅读过程和方法
(3)重视文化传承,提高“文言”要求。
(4)将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学习背景之中。 2.关于“表达与交流”
这些目标反映着表达与交流的新理念。 (1)强调学生的思想者角色。
(2)兼顾“为自己写作”和“为不同读者写作”的双重目标。 (3)强调在作文活动的宏观过程中培养写作能力。 (4)将口语交际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选修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的内容,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并就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分别提出了课程目标。 1.关于“诗歌与散文”
其总的目标是:“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靖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围绕这个总目标,该部分的课程目标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重在“鉴赏”。 (2)讲究方法。
(3)重视创作实践。 2.关于“小说与戏剧”
本系列的课程总的目标是:“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
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3.关于“新闻与传记”
“新闻”课程目标强调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二是要明确阅读新闻的要求。三是要落实写作实践。
“传记”课程目标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围绕“读”提出的目标;二是围绕“写”提出的目标,要求“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4.关于“语言文字应用”
每个领域的语言文字应用方式和程度提出了要求: 一是在阅读领域应用语言文字。 二是在应用文领域应用语言文字。
三是在交际领域应用语言文字。 5.关于“文化论著研读”
“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课程总的目标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在开展文化论著研读活动过程中,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当代文化,要有“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文化论著研读活动,要通过多种途径以“文化专题研讨”的方式进行。
关于文化论著的阅读,课程目标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阅读程度方面
的要求,二是阅读方式方法上的要求。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4课时) 第一节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课时)
一 语文素养的含义 1. 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
语文素养,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关于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义务标准》作出了如下的具体解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基本点:
①热爱祖国语文——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的态度。
③丰富的语文知识。④扎实的语文能力。⑤较强的语感。⑥发展思维能力。 ⑦良好的个性。⑧健全的人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语文素养也可理解为:
① 言语信息: 课文内容知识,即文章中的“道”;语文知识;课文背景知识。
② 语文智慧技能即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述自己思想的技能:字词学习;句子学习 ; 篇章学习。
③ 语文认知策略:确定重要内容策略,概括信息策略,推理信息策略,质疑释疑策略,监控理解策略,激活原由知识策略等。
④ 语文动作技能:发音技能、书写技能等。
⑤ 语文情感与态度: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
2.语文素养构成要素的结构特点 首先“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 其次,语文素养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
再次,语文素养是一个逐渐养成和持续作用的过程。
二 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
钟启泉在《学科教学论基础》一书中指出: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目标,大体有四个组成部分: (1) 关心、动机、态度; (2) 思考力、判断力; (3) 技能; (4) 知识、理解。这四个视点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学力观。有人借助“冰山模型”清楚地说明了这种学力观的特色。假如有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这个浮出水面的部分可以比作“知识、理解”及“技能”,而隐匿于水面之下的不可见部分 ( 占冰山总体的 80% — 90 % ) 才是支撑浮出部分的基础。这就是“思考力、判断力”和“关心、动机、态度”。 韩雪屏先生最早提出了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她认为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理
念,其实质在于倡导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应 关注“冰山”隐匿于水中的部分,树立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将是语文教育者的不懈追求。
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第一, 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的形象展示,它的实质在于倡导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二,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必然会促进语文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实践的深人改革。
第三,“冰山模型”还启示我们: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一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界限。因此,需要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师们协同一致,连续贯一地努力。
三 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发展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教育发展的前景,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高中标准》的第一条理念如是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第一、高中生具备了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二、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第三、更加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
第二节 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课时)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义务标准》作了这样的阐述:“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
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上述文字概述了语文教育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学生反应的多元性; 二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三是母语学习与感性把握;
四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第一方面是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特点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语文教育的特点;
第二方面主要是从该课程的实施过程来看语文教育的特点;
第三方面主要是从母语学习的特点来看语文教育的特点,第四方面是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界定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 语文课程的感染熏陶与学生独特、多元反应的有机结合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对人的精神领域起作用,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甚广的。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这些材料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课程的教育应考虑:
首先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
其次,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再次,尊重个人的独特体验。
二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是在其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加强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强调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情境性、过程性、综合性及合作性。
三 儿童母语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习的是母语。 儿童进学校学习母语,是有在学前生活中就已经获得的母语口语语感为基础的。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了口语基础,具备一定的语言心理机制,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身处母语环境中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大量的实践机会,应该充分利用母语学习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
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在实践中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培养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四 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其结构分为笔画、偏旁和字三级。
汉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形音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理据,因形求义,因声求义。 象形、会意、指事、形声是汉字特有的极富有创意的造字方法,具有无限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汉字灵活的组词方式,学习、理解、探究和书写汉字,本应是很有兴味、富于乐趣的事情。
汉字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汉字与文化的同构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 其一,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其二,汉字是表情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情感世界;其三,汉字是象形性的文字, 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形象世界;其四,汉字是审美性的文字, 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审美世界。
汉语语法特点。
汉语语法当然有规律,但每一条规律都有许多例外,可以说汉语语法系统缺乏严整的规则。学习汉语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规则,但汉语却没有多少强制性的规矩,它是一种真正从人的思维与表达需要出发的以人为本的语言。这种语言宜乎在模糊中求准确,
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会意性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重视整体感悟。
五 高中语文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高中语文教育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第二条理念中: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在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中,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必须考虑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包括当前的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基本需要;二是课程实施途径,要注重设计并开展应用性强的语文实践活动。另外,还有一个态度、作风的问题也需要重视。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受到审美教育,而语文课程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渠道。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探究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更是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列为重要内容。
倡导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养成探究意识和习惯,二是要了解探究学习,逐步熟悉探究学习。
第三节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课时)
一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然性 1.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更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学习行为过程中,而是贯穿在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到学习结果的评价的全过程。
2. 学习方式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
如果说创新实践活动,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应是自主的探究的主体,强调了学生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的价值,那么,合作则体现了现代创新实践活动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 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可能性及其支持性条件 1.伦理基础
创新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人的生活的一种渴望,因为生命只有在创新中才有意义。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
2.教育技术支持
首先,课程管理体制应有一种保障机制
其次,语文教师应切实树立学生主题的观念,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但教师应保持平等对话的引导者身份。
第三,教学内容应能吸纳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与思路。
第四,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 第五,教学评价应是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客观性评价与主观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结合。评价内容上要充分考虑语文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复杂性、人文性特点,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
三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内涵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的学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让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共同生活,是新的学习方式的重要内涵。
合作学习的指导要点主要包括:
第一,鼓励和帮助学生学会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第二,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多向交流和平等参与。 第三,珍视教师的共同成长。 4. 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学习是过程,探究学习则是新学习方式的归宿。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1) 问题意识。探究性学习则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
(2) 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强调让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去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
(3) 参与意识。《义务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科书编者、教师、学生应该是学习共同体,他们都是文本阅读的主体,三者平等参与和文本作者的对话,而学生应是主要发言人或“主辩手”。
( 4 )开放视野。探究性学习则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更要鼓励和帮助学生敢于尝试不同的方法途径探索问题,从而寻求不同的答案。
第四节 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课时)
关于语文课程的建设,《义务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要求语文课程必须突破“三中心”,即“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框框,以开放的视野来增进语文课程的发展活力。
一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特点
从课程形态看,语文课程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
从教材选文看,它应该文质兼美,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突出时代性,包容民族和世界的先进文化。
从课程内容看,它要贴近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从促进学生发展看,它要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
从课程资源看,它应该具有大语文观,广开社会教育资源。
从课程功能看,它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和发展。
从课程目标看,它应是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内的综合体。
从课程实施看,它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重建。 从课程管理看,它强调民主管理,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课程的决策与管理。
二 建构语文课程的基本途径
1.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将逐渐成为现实
《标准》的主体,是体现国家从语文科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的课程目标和学段目标,是对学生“普遍能达到的”“基本的”语文学习结果的静态描述。源于新课标开放、理解、宽容的精神和理念,人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与认识可以是多元化的,更可以创造性的构建自己心目中的课程结构。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而,事实地为具有动态形成性的语文课程具体形态的多元选择预留了阔大的空间。 当然,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性,是一个有条件、有制约的话题。
2.语文教材将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大致有两类:一是基于不同课程形态的多样化;二是同一种课程形态,使用不同的“课程资源”、采用不同的教材编撰策略而形成的“多样化”。
首先,语文课程形态多元并呈的出现,必然会带来语文教材形态的百舸争流 其次,固有的“教科书”概念已被打破,《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竭力提倡,展示了语文教材“多样化”的灿烂前景。
再次,随着《标准》的实施,势必要求目前只是以供教学选用方式存在的语文教材,应考虑不同的使用对象,因而会产生因适用面的分化而造成的语文教材“多样化”。
3.树立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等专业准则
在新课程背景下,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工作——语文教学的三大准则。
根据《标准》的框架,课程内容的呈现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形态,即语文课程形态、语文教材形态、语文教学形态。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四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构
高中语文课程建设,必须坚持“共同性”和“基础性”。
为了实现“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的高效统一,必须建设起新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机制。
1.注意地域差异,保持学校特色。 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3.共享课程资源。
4.课程实施中的开放与发展。
第四章 语文课程的教材建设(4课时)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文化品性(2课时)
一、民族化文化品性
就我们的汉民族语言来说,它不仅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汉民族文化的构成。汉民族的文化精神主要是通过汉民族语言来传播和发展的,汉民族语言浸透着汉民族文化的精髓。
语文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 强调民族化的同时,还要重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要引导学生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开阔的文化视野,以科学、辩证的态度看待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现象及其成果,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二、时代化文化品性
语文教育活动的内容来自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教科书要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语文教育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语文教科书,一方面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应当贴近时代的脉搏。
教材应具有现代意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反映先进文化;反映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念,让学生接受新思想,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教材应及时反映语言学和语文教育的新成果、新思维,运用和传递新知识、新方法。
三、生命化文化品性
生命化文化品性,指把教材的功能定位为一个“对话者”。其精髓在于对话双方的平等、开放、自由、协调以及相互激发。应把自己放在与学习者平等的位置上。教材应具有某种人格化的特征。
(一)语文教材应具有一种“召唤力”
体现全人发展的理念,是语文教材应具有的一种“召唤力”。语文教育对全人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帮助学生体认中华文化,热爱中国语文;增强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对社会和自我积极的态度。
第二,使学生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为在社会上良好地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使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语文教材应具有一种主动走向学习者、向学习者靠近的姿态与倾向 教材必须主动“走向’’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教材就应突出语文课程
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说到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涉及到教科书中练习的设计编写。 教材要主动走向学习者,就应做到: 第一,全方位的开放性。 第二,灵活的选择性。 第三,广泛的适应性。
(三)语文教材还应是“境域化”的
任何知识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须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或思想语境之中。知识本来产生于某种特定“境域”。从对于教材设计来说,其根本任务就是要立足于学习者的生活与精神世界,重新创造和恢复知识的活力。课程作为一个事先设计的、具有引导性和开放性的知识与人“相遇”的可能情境,知识就只是该情境中的一个要素,教材就必须将知识纳入到一定的“境域”之中。因此,“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四、典范化文化品性
典范化文化品性,主要是指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语文教科书的选文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 第二,要处理好难易深浅的关系。
第三,要处理好价值导向与阅读兴趣的关系。
第二节 语文教材建设新理念(1课时)
无论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均提出了一系列教材编写的新理念。
一、人本化
教材编写的人本化,即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格本位,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角度,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与发展,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
高中语文新课标从人本化趋势出发,强调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与教材的育人功能,“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课程与教材“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从教材结构的角度来说,,要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逻辑组织教材内容,即打破以知识接受为本位的教材结构,建构以人格发展为本位的教材新体系。 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来说,必须加强人文因素,突出语文教材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功能,注重对文本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语文教材成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吸收汉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智慧的发展平台。 二、整合化
教材编写的整合化,即由板块割裂走向板块融合,由学科隔离走向学科沟通,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结合,注重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与教材必须“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范围”,并且,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开创性地建立了必修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同时,还明确要求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出发,切实改革语文课程与教材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对语文构成板块的整合,主要是强调语文教材的编写应围绕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个中心。
对必修与选修教材的整合,主要是基于把学生作为主体的课程价值取向与目标,强调的是学科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生活化
教材编写的生活化,即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建构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教材新模型。 教材编写的生活化,就是强调语文教材的编写要着眼于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注入生活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倡导生活化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体悟人生。
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也要求语文教材必须植根于生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是一种经验的建构过程,起源于生活中的动作与活动;二是语言的习得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生活情境,语言能力不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它必须包含实质性的生活经验与价值体验;三是语言的学习是实践性的,它的途径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面向生活实际,因为生活的变化对语言学习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四、活动化
教材编写的活动化,即以学生的活动性学习为主线,体现教材结构的活动性和动态化,使教材结构与活动性学习融为一体,建构活动与发展型教材新体系。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新课程教材必须打破那种忽视学生主体发展的知识型体系,建构有利于形成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活动型教材新模型,即把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体验学习活动、审美学习活动、参与学习活动、实践学习活动、应用与创新学习活动作为教材编写的基点。
建构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与发展型教材新体系,是当代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活动性学习的价值,不能只局限于活动课程中,而要体现在所有的课程形态中,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第三节 语文教材建设新模型(1课时)
对语文教育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决定着语文教材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呈现方式。目前,依据高中新课程标准,有五家出版社编写了高中语文课程实验教材,建立了新的教材模型,给高中课改带来了新视野。 一、综合型教材模型
综合型教材模型,是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突出过程和方法,体现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能力培养的语文教材模型。人教版教材体现了这一特点。
人教版教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综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是突出过程和方法;
三是体现大语文教育观。另有“名著导读”栏目,每册介绍两部名著。 全套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必修部分按5个模块,编为5册。选修部分,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5个系列,共编16册。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在结构上,必修教材每一册都设有“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栏目。另外,还配有(扩展阅读》和(教师教学用书》以及相关音像资料等。
二、语言鉴赏型教材模型
语言鉴赏型教材模型,指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语文教材模型。语文版教材体现了这种特点。
语文必修教材共5册,每册4个单元。内容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及综合性的“探究性学习”3个系列,依据文体与主题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单元。
必修课最后一个单元专门设计了先秦诸子的学习。
将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学鉴赏相结合,是语文版实验教科书最主要的特点。 三、专题型教材模型
专题型教材模型,指以探究为核心,以人文话题为统领,构建研究性学习专题的语文教材模型。苏教版教材采用了这种模型。
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注重整合,引导学习,倡导开放,立体构建。主要特色有:
第一,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 第二,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三,以探究为核心设计专题,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第四,以开放的弹性机制,提供选择和创造的空间。 四、活动型教材模型
活动型教材模型,指以活动学习为线索、中心和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来叙述、编制教材结构体系,以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教材模型着重介绍鲁人版教材。
(一)简捷科学、易于驾驭的单元结构
鲁人版教材的体系结构从整体上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部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体系结构的设计共同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以活动学习为线索,以活动学习为中心,以活动学习为载体,体现本教材活动性特点,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第二,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叙述和呈现文本与活动,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中心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突破原有“课”的概念,把一个单元整合成一系列的活动,在活动中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5个必修模块每个模块由4个单元构成,共有20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组织选文,共20个话题。
(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是教材编写的宗旨
鲁人版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中心,建立教材的体系结构,统整单元内容,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旨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发展自己。 (三)时代性、经典性与多元文化兼顾的选文
选文是语文教材的核心部分和文本基础,也是语文教材改革的核心内容
第五章 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学方式(4课时)
第一节 语感教学(1课时)
语感是指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感悟。语感教学是指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语感教学的原则
(一)强化学生对言语作品的体验
1.消解权威魅力,为学生体验排除心理障碍
语感教学应消解教师被过度异化的权威身份,确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2.寻找“丢失”的自我,唤起学生主动体验的热情
在语感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这样明晰的认识: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都有其独特的前理解,“我”是言语作品意义与内蕴的主动追求者。
3.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体验感
在语感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成一个主动积极的认知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受器官和思维器官,通过创设多种情景营造一种其境其质与言语作品相同或相似的课堂情境。 4.给予时间和自由,让学生在言语世界中体验
语感教学体验的过程性决定:让学生体验言语作品,不能急功近利,追求某种“达成度”,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言语作品,并能动用自己的生活积累,披文入情、涵泳体味,有理解吸收、有叩问商榷、有参与表达,既是阅读中的语感积淀,又是自己心意的充实。 (二)讲究教学言语的情感性传达
在语感教学中,教师在与言语作品深入对话、充分挖掘言语作品唤情点的基础上,要以情感性教学言语为主要手段,促使学生在浓郁的情感熏陶中提升语感能力,培育语感品质。 1.与言语作品展开倾情对话 2.善于捕捉言语作品的唤情点 3.讲究教学言语的情感性 二、语感教学的策略
(一)诵读吟咏
诵读吟咏是传统语文教育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1.组织诵读,导引语感 2.探究吟咏,强化语感 3.反复诵读,升华语感 (二)涵泳品味
涵泳品味是在吟诵熟读基础上的潜心专注的研读方法。所谓涵泳,就是通过潜心体味,达到对言语作品深入的、全方位的感知与体悟。这种阅读方法,是我同古代语文教育中最具特色的读书方法,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体现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 1.比照探幽,品味言语
比照是认识事理、辨别正误优劣的有效手段,比照的过程,是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过程。比照探幽是师生双方的积极的心智活动,教师在十分熟悉言语作品和学生的基础上,发现言语开掘点,从而精心设计出比较思路。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品味言语,增强语感。
第一,词语运用之比照。 第二,不同句式之比照。 2.想像联想,丰富语感
培养学生对言语有较深感知力和较高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讲究布白艺术,提供想象空间。
第二,把握主体形象,启发再造想像。 第三鼓励创新求异,激发创造想像。 3.依据语境,体悟言语
分析语境是涵泳品味的有效方法之一。语感的对象是言语,言语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使用言语总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之中,而且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语境感,是十分必要的。语境可以分为言辞语境和非言辞语境。言辞语境是指由上下文构成的一种言语系统。非言辞浯境包括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主观语境是指言语实践主体的个性、修养、说话或写作时的心境等,客观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一,依据言辞语境,把握直语-的所指。 第二,依据非言辞语境,体悟言语的内蕴。
第二节 体验教学(1课时)
一、体验教学的过程
体验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顺着文本内部的情感体验线索,激发起学生相应的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教学达到和谐共振的艺术境地。在一个文本的体验教学中,使学生 的体验呈现出由浅入深的层递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把握体验教学的过程。
(一)整体感知:情绪感染的体验层次
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感知,应从整体形式出发,把它作为—个活生生的
生命形感知去发现。在教学中,学生感知文本能不能进入欣赏层面,关键在于能不能激发起与文本的情感内容相通的自我情绪体验。阅读也需要—种心境。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对教学情境的营造,教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情,并以—种纯净的心境去面对文本,进而沉入到文本所设定的情境之中,向与文本相应的情感转移,进入角色, 1.注重直接体验 .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体验,多是出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可以说,没有生活便没有作家的体验,所以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将学生由学校的小课堂引入社会的大课堂,让他们有目的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并让他们从生活的启示中寻找作者情感的源头。 2.利用情景性间接体验
有的文本,因其内容所限不可能进行直接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有朗读、音乐激情、图画法、语言渲染等。 (二)具体品味:情感共鸣的体验层次
语文教学中情感共鸣的体验层次,即指教师借助点拨法推波助澜,使学生在亲历想像中完全沉醉在艺术体验的王国里。要做到以下几点: 1.品味语言,触摸心灵
反复品味词语可以造就真切的审美情境,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 2.情感换位,拨动心弦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借助情感换位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分析讨论、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位置,体验不同情绪反映,进入情感共鸣状态。
3、激发想象,开拓意境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丰富扩展原作的形象层次。
(三)寓情于理:情感升华的体验层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所谓“入乎其内”,就是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验,否则欣赏活动就难以深入。但是,在深入体验作品情感的同时,还须对之具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评价,以使情感体验受到理性的引导和控制,这就是“出乎其外”。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将感受、体验与理解、评价结合起来,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 在这一层级,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形式中体味
教学中可采取向深处设疑的方法,把课文中采用曲笔、奇笔、反笔叙写的内容揭示出来,让学生在解惑中进一步体验、理解。 2.在写作活动中迁移。
学生从课文的绝妙意境中受到感染,进而指导学生写作,可以促进情感的迁移,加深对体验的感悟。
二、体验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诵读教学
诵读,即“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符号”,是最有效的办法。诵读的方法主要有:范读和自渎。
(二)注重语境体验
语境,指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时所处的特定语言环境,它制约和影响着传递过程中言语意义的确立。
语境体验,指学生在由句子、段落、篇章组成的相对完整复杂的语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借助心灵触角,全面深刻地把握其深意。
从内容上看,语境体验可从三方面: 1、语境的文化背景体验 2、语境的心理活动体验: 3、语境的美感因素体验: (三)深入角色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文本意象中去,进行角色体验,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内隐走向外显。角色体验的方式有: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
第三节 对 话 教 学(1课时)
一、了解对话理论
对话理论的主创者巴赫金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对话理论是他思想的精髓与基础。巴的对话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人的理论,即以人为对象,关心人的主体建构、关心人的存在和命运、关心人的平等和自由。巴的对话理论首先是一种哲学理论,是关于人的主体建构的哲学理论。巴在对话理论中关注人如何在认识自我和他人过程中建构自己的主体,他认为主体建构只能在自我和他人的对话交往中才能实现。巴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主体,同时又指出,自我和他人都是“人的整体的组成部分”。巴把他人视为自我存在的前提,认为自我只能存在与和他人的对话交往中。由此我们知道,对话理论在巴思想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
二、对话教学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理论 2教育交往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对话内涵
(一)怎样理解教学中对话的含义?
1、理解“我——你”关系:主体——主体,平等的主体间才能产生对话 “我——他”关系:主体——客体,不平等、对立关系
1、 教学环境中的对话主体包括:师、生、文本
形成的关系:师——生、生——生、师生——文本、生——自己、师——自己 3、教学文本包括: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相关的电视、录象、广播、网络等视听材料,以及教师的教案等教学沟通计划、教师在课堂的提问与讲述、学生的问答、作业、作文、发言等。
四、对话教学的特征
(一) 教学主体性 包括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体性,教学文本也是主体。
文本也是教学主体的参与者和重要组成部分。主体论认为,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是语
言活动、文化活动、文学活动、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由人创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一个主体世界,因为它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表现。由人创造的文本是主体的一种存在方式,一个文本就是一个主体世界,一个主体灵魂,文本是渗透着人的情感、理性的特殊世界。这一理论让我们把一篇篇文章也同样放在主体地位上,从而产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学文本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渗透着人的情感、人的理性,是人心灵的表达、生命的展示。面对它就是面对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文本作为主体的独立性和开放性,使得任何一个拥有主体地位的人都有权与它展开对话。这是对文本主体的理解。
(二) 主体交互性(主体间性) 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三) 1、 2、 3、 (四) 1、 2、 3、
多元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性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意义生成性
对话过程是对话主体双方不同视界融合的过程,是相互理解的过程。 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 对话能激发人的潜能
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对话的过程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出发达成的一种视界的融合。主体理解的前结构存在必然的差异和距离,从而导致对话的产生。教学活动是一个群体活动,群体中的每一个主体由于生活经历、层次水平、感受体验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理解的前结构,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多层的,距离是不等的,因而导致的教学对话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的对话发生在视界的真正融合中,使得理解、对话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实现。
五、对话教学的方式
(一)师生对话:互动交流 师生对话具有人格精神上的完全平等和教育意义上的价值引导的特点。表现在: 1、 2、
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师生对话具有相互欣赏、启发、渴望交流的愉悦性。
关于“平等者中的首席”:是后现代课程观关于教师作用的一个著名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写的《学会生存》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引领者、帮助者、扶持者。新课标也体现了这一内容。
(二)生生对话:合作探究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而最大限度发展自己,逐步实现各方面潜能,完成自我主体的建构。
(三)与文本对话:视界融合 1、 2、 3、 4、
教师作为读者,应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体验文本。
倡导形象思维方式,启发学生利用文本“空白”,展开合理的想象,与文本展开对话。 允许学生有多义性的理解与阐释,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四)与自我对话:反思重构 包括教师的自我对话和学生的自我对话,最终目的是促成学生的自我对话。
教师的自我对话表现在备课中的自我思考,以及对自己言行的自我反省上。
学生的自我对话表现在对教师讲解的思考、阅读中的思考、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以及学习中的自我反思、自我安慰、自我鼓励等。
第四节 审美教学(1课时)
审美教学,也可称作艺术教学,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充分发掘施教媒介的审美因素,向受教者施加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的一种最优化的教学。要而言之,审美教学是一种经过美学加工的语文教学。
一、审美教学的要求
(一)交流性:审美教学展开的必要前提 教学中信息交流的原理有:
一是真实原理。指传递信息必须准确可靠,也指信息沟通过程的保真性。 二是适量原理。即保证学生对教学信息既“吃得了”,又“吃得饱”。
三是整分合原理。即指教学必须在整体的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有效综合。
四是有效原理。指保证交流各方通过信息沟通能取得预期效果。 审美教学的交流也是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现象。 (二)创造性:审美教学的运作核心 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改革教学方式,实现知识的迁移。 第二,质疑释疑,诱发创造潜能。
(三)和谐性:审美教学的理想境界 1.心理协调
心理协调的核心是情感协调。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因此情感是一种更高级的信息反馈,有经验的教师不仅善于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而且善于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2.思维流畅
思维流畅是创造课堂教学和谐美的核心,一堂课是否具有和谐美,首先可从 学生思维活跃、流畅的情况加以评判。思维流畅有两种形态:流线型、网络型。 3.气势贯通
教师授课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叫“气势”。气势贯通是审美教学和谐美的重要体现。
课堂教学的气势一般从“开场气势”、“教态气势”、“情感气势”、“语言气势’’这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二、审美教学的方法
从性质上说,语文审美教学方式系统可分两个层次:一是知性的、灵性的;
二是情性的、德性的。 (一)形象教学方法
审美教学是一种形象化教学,它总是通过审美媒介的鲜活形象来感染学生。 语文审美教学方法要达到形象直观的要求,尽量做到:枯燥的条文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的结论充实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学生就会调动所有感官,情不自禁地去感受、思考、想像,进而在对教学内容的理性悟解中产生美感。
(二)情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是通过对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模拟,设置一定的环境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要以美、趣、智的特点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把学生带入情境之后,通过情境的强化,使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感受。 (三)情感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即教师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实施情感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本质就在于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学习始终保持自觉能动的积极状态。这种积极学习状态有四个特征:1、自觉化 2、合作化。3、探索化 4、情感化。
情感教学—般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一是培养学习情感。二是培
养人生价值情感。三是培养社会情感。
情感教学是语文审美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情感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感染性。课堂教学的情感启动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其次,教师还应利用课文的情感因素,努力创造情感教学氛围,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六章 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第一节 语文课程教学艺术特征(1课时)
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有一首专门谈语文教育的诗,也可以说是他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叫《语文教学二十韵》(阅读并解释诗)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反三,触处自引伸。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
此言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也同时说出了她的艺术性。其实,不但语文教学,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是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教育和教学,是一种科学性和艺术相统一的行为方式。关于这个话题,我们的教材中引述了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的相关言论,请同学门认真阅读,了解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是不是说明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约10分钟)
我们先学习教学艺术的特征,那么,什么是教学艺术,用教材中话说,就是教师熟练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下面我们通过钱梦龙先生的一个教学片段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来体会教学艺术将会有哪些特征?
回忆原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钱先生的教学是这样的
师:这首诗是写早春,盛春,还是晚春? ① 学生读诗、思考、议论。
②学生讨论、发言:此诗写的是早春。理由有:春江水暖、桃花初绽、蒌蒿满地、芦芽冒尖。
师: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你们猜是哪一句? ① 学生读诗。
② 学生发言:这句诗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理由:用了拟人化手法,形象,
人们从鸭子的嬉戏游闹中想到了水温的回升。
教师小结:看到鸭子欢快地游动,就推想鸭子已经知道了水温的回升。这里表现了诗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先是这句诗的诗眼。 师:诗中写到一种鱼,它怎么样?
学生议论,教师点拨:“正是河豚欲上时”点明了早春物候的特点。这里
有一个词,你们要注意,是早春的说明——学生答欲——一个欲字,说明河豚将要上。
师:画是静止的,作者却写得一片活态,栩栩如生。现在让我们来体会诗人准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齐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学生活动。
请同学讨论,是否具备了教材所说的艺术特征。 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应变性。
提问:这五个特征中哪一个是教学行为所特有的(应变性)。 从钱梦龙的教学片段中体会应变性的意义。
生: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 师: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笑)
师:啊,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你看到过没有? 生:(齐)没有。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书上怎么说? 生:这说明闰土见多识广。
生: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师:对了。我们以后可以到运水的家乡去看看,大概会看到这种跳鱼的吧。
生:故乡到底美不美?是幻想中的美还是真实的美? 师:哪一个回答一下看,故乡是美的么? 生:美的。
师:那么为什么又说“说不出佳处”来呢? 生:没有印象了。
生:小时记忆是美的,现在是辛亥革命后的倒退,不美了。 师: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作品中的“我”有没有看过? 生:在对闰土的回忆中,就联想到了故乡的美。
师:是啊,那是一幅神异的图画,那是怎样的图画?天是—— 生:(齐)深蓝的。 师:圆月是──
生:(齐)金黄的! 师:西瓜地是── 生:(齐)碧绿的。
师:你看,多美!但这些情景,“我”有没有亲眼见过? 生:没有。这是根据闰土说的话想象出来的。
生:故乡只是在“我”的幻想中有一个美的感觉,因为他在小时候跟闰土一块玩得很高兴。
生:闰土为什么要把碗碟埋在灰堆里? 师:闰土把碗碟埋在灰堆里,这是谁说的? 生:(齐)杨二嫂!
师:那么,究竟是不是闰土埋的呢?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说话要有根据。
生:杨二嫂挖出埋在灰堆里的碗碟后,就自以为很有功劳,拿走了“我”家的狗气杀,这就是杨二嫂说谎的目的。
生:可能是“我”埋的,以便暗暗地让闰土得到许多碗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笑)
生:如果说是闰土埋的,杨二嫂怎么会知道呢? 师:这里有个问题,闰土会偷东西吗? 生:(齐)不会! 师:为什么?
生:102页倒数第6行:“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样,闰土尽可以明着拿,根本用不着偷拿。 师:有道理!有说服力!我都被你说服了。我们解决问题,都应该到书中去找根据。那么,谁埋的呢? 生:(齐)杨二嫂! 师:为什么?要以文为证。 生:不知道是谁埋的。
师:对,就是不知道。这个是“历史的悬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杨二嫂以这个作为理由拿走了狗气杀。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生:杨二嫂贪小便宜。
问题: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
第二节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6课时)
课堂教学艺术是衡量或鉴别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因
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许多教师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主要包括课堂组织艺术、教学表达艺术、智慧启迪艺术(激疑艺术)三部分,其中组织艺术中的课堂调控艺术因其在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我们将单独介绍,所以教材中共有四个部分。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2课时)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个人教学魅力的集中体现。
(一)导入艺术,即开场白。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著名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总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精心设计好教学的突破口,把握好导入这一环节。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由于教育对象、教学内容不同,再加上教师的个人素质有别,决定了导入艺术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从以往自己老师的教学中回忆大致有那些方法。例如: 1.叙述故事导入法 3.比较旧知导入法 4,激发情绪导入法 5.绘映图示导入法 6.提示异议导入法 7.审题试作导入法 8.利用思考导入法 9.针对文病导入法 10.即兴应变法 11.欲扬先抑法 12.成语导入法 13.引文直入法
14.点明中心法 15.启迪心灵法 16.介绍作者导入法 17.点出人物 19.辅垫导入法 20.剖析中心词导入法 21.迁移导入法 22.联想导入法 23.直接导入法 24.归纳导入法 25.渲染导入法 26.背景导入法 ??
导入的方法数不胜数。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的性质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灵活的选择和创新。但无论用何种方式,都必须达到如下要求 2.导入艺术的基本要求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4)导入要短小精悍。 (5)导入形式要多种多样。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既需要魅力,又需要重实效。教师要通过多姿多彩的导入设计,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结课艺术
古人写文章讲究设计一个坚强有力、发人深思的结尾,形象地称作“豹尾”。教学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主要用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并与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它是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许多人往往在导入设计上费尽心思,而对结尾则有所忽视,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要求整个课堂结构的严谨和完整,讲究信息流动的流畅和平衡,所以,不仅要追求导入引人入胜,中间高潮迭起,而且要追求结尾更具吸引力,给学生以和谐完整的审美体验。
1.结课设计的方法
(1)照应法。结尾与开头相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前后连贯,首尾相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悬念法。在下课前结合下一次课要学的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收中寓展,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下次课的学习创造条件。
(3)延伸法。些坦达。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讲课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之成为与第二课堂联结的纽带。
以上介绍了常用的几种结课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常常综合使用。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不断创新,达到艺术化结课的较高境界。
2.结课艺术的基本要求 结课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课要紧扣教学内容,不蔓不枝。 (2)结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索。 (3)结课要与开讲相呼应,脉络贯通。 (4)结课要严格掌握时间,按时下课。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2课时)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表达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表达有教学口语、体态语言和教学板书三种主要方式。 (一)教学口语艺术
教师在课堂上阐明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语言,就是教学口语。教学口语技能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美的教学语言,虽然“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可以使教学艺术锦上添花。语文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又决定了语文课堂口语与其他学科教学用语的不同,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追求并达成美的教学口语。
通过分析于漪《七根火柴》教学实录,体会教师语言特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王愿坚同志的《七根火柴》,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8页[杨浦中学语文教研组编选:《语文阅读教材》(初中第一册)]。
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是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过草地的时刻,就是这个火柴,发出过怎样的光?放射出多少热?它又有怎样的价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我们已经预习了,请同学们说说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X X X,[指定学生]你知道吗?
生(1):《七根火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卢进勇。
师:请坐。她话讲得很完整。对她的回答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举手]X X。 生(2):《七根火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那个同志”。 师:是“那个同志”。你讲得响一点。[学生举手]X X X。 生(3):对的。
师:“对的”?他们两个人讲的都对的?——啊?同意谁的? 生(3):X X。[指生(2)]
师:同意X X的,请坐。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举手]X X。 生(4):(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那个同志”和卢进勇。
师:《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那个同志”和卢进勇。——看来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初步得到的印象有这么不同的三个。我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那个无名的战士。为什么主人公是无名战士呢?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作者又花费那么多笔墨来写卢进勇呢?学习以后,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
1.规范性 2.科学性 3.形象性 4.情感性 5.针对性 6.启发性
(二)教师体态语言艺术
体态语是另一种教学语言。它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它是教学口语的重要辅助手段,补充教学口语的不足。 教学中常用的体态语言有三种:面部语、眉目语、手势语。
主要用师生共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面部语、眉目语和手势语的运用要点。
(三)板书艺术
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是教师配合讲课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或图表等,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心理学实验表明,让人识别一种东西,用语言描述需要2.8秒,用线条、图画只要1.5秒,看一遍比听一遍的信息接受量要多1.66倍;单凭听觉,一份材料三天后只能记住15%,单凭视觉,三天后则能记住40%,而视听结合,三天后能记住75%。所以板书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漂亮的板书带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具有一
定的审美性。具体而言,艺术性板书应符合以下审美要求: 1.简约美 2.含蓄美 3.流动美 4.奇异美 5.形象美
这一部分教学的方式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要点,然后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手头材料,设计五种板书。
现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教师的板书带来了更多的方便,老师把课下做好的课件直接进行课堂演示,既节省了板书时间,还能给学生带来更美的视觉效果,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但是,也要防止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有的老师过分依赖课件,在课堂上终年不写一个字,这样也容易给学生造成轻视汉字书写的印象,同时由于缺少老师的示范,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激疑艺术(1课时)
语文学习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展开的:无疑一有疑一质疑一释疑。激疑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激疑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激疑的方法主要是老师有效地提问,以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获得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一)课堂提问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教学提问可以有多种类型。美国教育家特内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创设“布鲁姆——特内提问模式”,在这种提问模式中,提问被分成由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类型,每一层次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或水平的思维活动相联系: 1.知识(回忆)水平的提问 2.理解水平的提问 3.应用水平的提问 4.分析水平的提问 5.综合水平的提问 6.评价水平的提问 (二)课堂提问的方法
提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其要者有: 1.直问 2.曲问
3.逆问
4.比较式提问 5.选择式提问
鼓励学生就具体文章的教学设计问题。如诗歌《错误》的教学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三)提问艺术的基本要求
提问尽管各种各样,但设计提问都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2.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3.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4.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 5.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四、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1课时)
语文课堂教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要使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步骤进行有序活动,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适时调控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训练方式及学生的情绪等因素,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对课堂教学的调节控制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三项能力即设计能力、调控能力、评估能力中最难把握的,因而它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一)课堂氛围的调控
课堂情境中充溢着的使人受到强烈感染的气氛与情调就是课堂教学氛围。构成教学氛围的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其中教学内容起着定向的作用,决定着教学氛围的性质和情调。学生既是教学的
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既有受动的一面,又有能动的一面。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对于优化教学氛围起着积极的配合作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课堂氛围调控艺术的关键。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要素的功能,在整合为教学艺术氛围的结构中释放出最大能量。
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 2.灵活运用实施调控的有效方法 (二)课堂节奏的调控
节奏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它是美的重要因素。朱光潜先生甚至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节奏变化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至关重要。所以,对教学的节奏调控是教学调控艺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调控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就是要使教学活动的组织产生一种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即通过教师对教学材料和谐的组织和呈现,构建出一种与人的生理和心理节律相吻合的秩序,形成一种“波状”形态,从而构成一种美的流动。这种富有美感的艺术节奏不是随意形成的,需要教师精心的创设与营构。教学艺术节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语言抑扬顿挫
古人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语言亦如此。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浯言可以增添教学的魅力,同时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
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隐显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些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
2.教学方式间隔变换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老师讲授、学生讨论、练习等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疲劳,以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3.教学内容疏密相间
教学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给人急促、紧张的感觉。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
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
4.节奏整体融洽和谐
(三)课堂应变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量的动态系统。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教师随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即课堂应变。所谓应变,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情况,敏感地洞悉学生思维活动的态势,迅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的教学艺术。它表现在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处置教学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于冷处激之,求以热;于滞处变之,求以畅;于险处排之,求以奇。高超的应变艺求,是教学机智的反映。运用好应变艺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因势利导 2.对症下药 3.见仁见智
第三节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1课时)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
正在阅读:
语文课程论讲稿04-07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04-22
六年级英语上册集体备课记录304-24
《一抓到底正风纪》观后感04-02
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图书馆客户端设计与开发05-16
石家庄市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分析 - 图文10-28
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研究11-22
自考00078银行会计学 练习题 0211-22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05-0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讲稿
- 语文课
- 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