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献茹论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3-03-17 18: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有关语文课堂教学的论文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之我见
崂山区第八中学 高献茹
【内容提要 】 课堂提问是常规教学的一种普遍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应精心设疑,巧妙提问,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 】 提问 设疑 激思 兴趣 理解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下面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朗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我在讲《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时向学生提出“作者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给同学几分钟的思考时间,几分钟过后,我让同学发言,一位同学说:“作者童年时期喜欢百草园,不喜欢三味书屋。”我问:“作者为什么喜欢百草园的生活,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一位同学接着说:“因为百草园给作者‘无味’,三味书屋的环境呆板,气氛严肃,礼节烦多,读的书似懂非懂,又不允许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还有惩罚学生的规矩,所以他不喜欢三味书屋的生活。” 我接着问:“作者既然不喜欢三味书屋,怎么还怀念他偷偷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子玩耍的情景和老先生读书入神的画面呢?”、 “三味书屋这样可恶,作者对先生为什么还尊敬呢?”。学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并且说出了比较客观公正的答案。课上课下出现了一片乐学的景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本来一篇看似难懂的文章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 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讲《散步》时,为了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精神,我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心中迸发出一个个火花,引人入胜,耐人深思。我在分析课文时,学生的兴趣比较大,但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学生分析不够透彻,特别是文中这一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读得特慢),稳稳地(读得特稳),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句话,我便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的意境的?想好了你就说。”(我在这里故意加了“意境”一词,给学生一个想
象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回味的余地。如果不加“意境”味就大不一样了。并且我让学生“想好了你就说”,积极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制造一个竞争的氛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在我的提示下,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学生回答如下:
生1: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母亲年龄大,儿子年纪小,都怕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
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我不让提“老师”,让“给大家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更乐意发言)
生2:我是这样想的:我为了让母亲、儿子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
生3:我是这样想的:“慢慢地”、“稳稳地”是为了让母亲、儿子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生4:我孝敬母亲,是自己一片孝心;妻子疼爱儿子,是一片爱心。如果飞快地背过去,好像有厌烦的意味。
生5:我也是这么想的。我想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这样的话,世界将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
(学生争先恐后,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
我制住了学生的发言,说了两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并且让学生一起唱了两遍,此时,学生已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里,我接着说:“谁能举一个你身边的例子,说说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师生情、父子情、母子情等等。”学生纷纷举例,我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我又让每人选一至两个最精彩的,在作文课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我恰到好处地把话题延伸到写作,既给学生留下了作文要求,又没打击学生此时的学习积极性)。我接着引导学生:“从课本到社会上,我们看到了和和睦睦的家庭令人羡慕。但是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些人不顾人情、友情、亲情,谁能举例说明?”学生经过认真思索以后,回答如下:
生1:我们村有一个媳妇,每天跟她婆婆吵架。
生2:我的邻居夫妻俩,每天吵,真烦人。
生3:我的叔叔不孝顺,他不但不给我奶奶买好吃的,还吃我爸爸给奶奶买的好吃的。还惹我奶奶生气。(这个学生有点热泪盈眶了)
师:是嘛!你批评一下你叔叔嘛!
生:我不敢,他都敢吵我奶奶,还不敢打我?
师:看来问题严重了,请代老师向你奶奶问一声好,你受委屈了。(学生抹抹泪,点点头)看来你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老师佩服你。(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品德教育)
师:大家继续说。
生1:我妈对我奶奶就不好,还骂我奶奶老东西。(这女生哭了) 生2:我爸爸爱喝酒,喝醉了就打我妈,还打我。(这个女生也流下了动人的眼泪)
生3:我没有见过我妈妈,我不知什么是母爱。(这女生说得更叫人心酸)(此时,全班都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
听完学生的发言,我也感动了。我让学生把这个话题留给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把你亲身经历的感人事整理好,咱们开个“人情、友情、亲情”专题报告会。(我巧妙的结束了本课,又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动心的话题。使用课本,但不死扣课本,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四、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
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参考文献: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法国思想家 :卢梭(1712——1778):《爱弥尔》
瑞士著名教育家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
正在阅读:
MATLAB机考样题(带答案)11-13
法国红酒旅游的经验与启示08-31
厦门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检英语试题 - 图文11-01
六年级下科学练习题12-27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和方法12-28
有机化学试题库七 - 推结构题及解答11-13
智慧教学03-25
特种加工期末复习资料10-1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课堂教学
- 提问
- 语文
- 艺术
- 论文
- 高献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