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八所重点高中教学协作体2016-2017学年高一7月联合考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7:26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北省孝感市八所重点高中教学协作体2016-2017学年高一7月联合

考试历史试题(Ⅰ)

一、选择题

1.作为“六经”之一的“乐”,广义上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它们在氏族社会本来都是用来表达感情的文化活动。但到西周时,乐的情感内容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A.体现出与礼的对立 B.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 C.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D.遵循了孔子的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表明,当时社会存在着鲜明的等级色彩,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礼乐制度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对等级制度的维护,与礼是相辅相成的,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礼乐制度是对宗法制的维护工具,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生活在东周春秋末期,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是解题的关键。 2.下图是一块出自甘肃省某个墓地的画像砖,大约是公元3或4世纪的作品。它描绘了一个在田里劳动的农民,他赶着牛,拉着木制的耙。对此解读最符合史实的是

A.木耙成为当时主要耕作工具 B.北方旱田耕作技术趋向成熟 C.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出现 D.当时铁制农具尚未推广使用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及图示,推断这一精耕细作的技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故B项正确;耕地过程仍然需要人的参与,人力没有被取代,故A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木耙在耕作工具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由木耙的使用不能推断出当时是否推广使用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

3.有学者指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以下对宋元时期“新型经济”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 B.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产生 C.私营经济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农村中开始出现租佃生产关系 【答案】A

【解析】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冲击了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死水”,使之泛起了“微澜”,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在明清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私营经济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出现在明清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农村中开始出现租佃生产关系,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4.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最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A.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B.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在大臣们的一致反对下,皇帝不断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意图来决定大事,而且类似的事情还时常发生,这说明明朝在决策运行方面,能够按照既定的机制运行,而非由皇权独断。故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表述正确。所以选C。材料讲的是皇权受体制的制约,并没有讲皇权专制受到削弱的问题。故A错误。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和皇帝昏庸懒于朝政都没有体现。

5.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 B.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 C.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体,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土地经营收益尽管少于工商业,但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下,投资田产的收益较稳定,而经营工商业则属于政府限制打击的对象,因而商人与官僚均把资本投资于田产,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要小于获利丰厚的工商业,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商人与官僚缙绅把财富投于田产和追求豪奢生活的原因中,腐朽的生活观念是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始终未高度发达,故D项错误.

6.《十二铜表法》颁布后,一般人并不知道法律具体规定,完全由祭司集团确定哪一天是黄道吉日可开会或可开庭。因此,罗马史学家李维说,罗马“市民法深藏于祭司团的神龛之中”。这一现象说明

A.罗马法的实施须倚借神的权威 B.罗马法已渗透到共和国的各个角落 C.市民法操作程序繁琐缺乏变通 D.贵族仍主导着共和国的司法体系 【答案】D

【解析】罗马“市民法深藏于祭司团的神龛之中”,贵族仍然掌握着法律解释权,仍主导着共和国的司法体系,故D项正确。“一般人并不知道法律具体规定”,材料涉及的是罗马法的解释,而非罗马法的实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法操作程序,故C项错误;

点睛:材料“市民法深藏于祭司团的神龛之中”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7.15—16世纪,西欧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经济活力、技术进步、传播天主教等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这说明西欧专制制度 A.在早期发展中推动了社会进步 B.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政治前提 C.支持了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 D.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强有力后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经济活力、技术进步、传播天主教等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这很明显讲的是专制国家在推动西欧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海外扩张中积极影响,而并不是所谓的社会进步。开辟新航路所必需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以及精神动力,这些都离不开专制政府的大力扶植,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政治前提”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西欧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故C项错误;

点睛:材料“经济活力、技术进步、传播天主教等等,把它们汇合成一个整体引向海外”是解题的关键。

8.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当时,帝国议会代表团赶到凡尔赛,请求授予威廉一世“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头衔,威廉一世竟然问俾斯麦“这些家伙是来干什么的?”这说明 A.威廉一世孤陋寡闻 B.威廉一世不愿当皇帝 C.帝国议会形同虚设

D.帝国议会是德意志最高权力机关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威廉一世对帝国议会代表无视的态度可以看出帝国议会在德意志无足轻重,故C项正确。威廉一世不可能不知道帝国议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威廉一世不想当皇帝的意愿,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故D项错误。

9.下表是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离开农村和农业人口统计情况,导致人口流动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751— 年份 流动 人口数

A. 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B. 垄断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出现 C. 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开展 D.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提出 【答案】C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英国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圈地运动推动人口流动,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C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垄断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出现,排除B。工业革命促使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这一现象说明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电报”和“海底电缆”等可判断材料中时间不晚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此时统一的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1.清末有人说“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末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导致近代以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礼教彻底崩溃

75000 78000 138000 214000 267000 52:48 1780 1781— 1790 1801— 1810 1811— 1820 1821— 1830 1851年城乡人口比例 B.小农经济趋于瓦解 C.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D.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答案】B

【解析】材料“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意思是说从开租界以来,出现了男子因从事商业发迹而渐起奢华之生活风气,女子因从事纱丝工作而不再过多地受传统纲常礼教的束缚,表明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小农经济趋于瓦解,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封建礼教彻底崩溃,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基本实现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享有基本同等的权利,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民国初年不是在清末,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2.美国主流报刊撰写的《中国百年现代史》中写道:“1958年的中国,无人去收的棉花在田野被风吹去,而当地的农民却在专心的炼钢、炼铁。为了让工人去拨旺那些到处都有的炉子,纺织厂都被要求减少了一个班次”。这表明美国媒体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B.夸大了中国人炼钢的热情 C.忽略了中国农业迅速发展的事实 D.看到了大跃进扰乱了劳动力配置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无人去收的棉花在田野被风吹去,而当地的农民却在专心的炼钢、炼铁”可知美国媒体意识到大跃进扰乱了劳动力配置,看到了其问题所在,故D项正确;材料“无人去收的棉花在田野被风吹去,而当地的农民却在专心的炼钢、炼铁”反映了1958年大跃进现象,与意识形态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无人去收的棉花在田野被风吹去,而当地的农民却在专心的炼钢、炼铁”,反映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农村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错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在“以钢为纲”的号召下,全民掀起大炼钢铁运动,材料中“为了让工人去拨旺那些到处都有的炉子,纺织厂都被要求减少了一个班次”的现象在当时确实存在过,故B项错误。

点睛:材料“无人去收的棉花在田野被风吹去,而当地的农民却在专心的炼钢、炼铁”是解题的关键。

13.民国定都问题一直是焦点问题。清帝退位后,定都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申报》曾发表文章指出:“南北二者比较之,则江左为偏安之局,北京有建瓴之势。若进而言武昌,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恢恢帝都,无逾于此。”《申报》认为 A.南京环境安定适合定都 B.北京能领导全局适合定都 C.武昌位置居中适合定都

D.地理位置对定都没有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若进而言武昌,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恢恢帝都,无逾于此”得出武昌位置居中适合定都,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可知《申报》认为南京环境不适合定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京有建瓴之势......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得出北京不适合定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地理位置影响定都,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若进而言武昌,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恢恢帝都,无逾于此”。

14.下图是“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①创办经济特区

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创办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故①正确;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故②项正确;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在1985年,故③正确;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是在1990年,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5.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 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D.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奏请兴办近代铁路的过程中,“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说明清政府是接受近代新式交通的,只是因为机器化的铁路动力,其轰隆隆的声音,让传统的清政府在观念上难以接受。可见,近代化思想与传统保守思想并存,故D项正确。“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的描述中,李鸿章也是统治集团成员,况且清政府不是不接受新式交通,故A项错误;李鸿章所提倡的不是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因“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故C项错误。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人获得的工资占他们所生产商品总价值的17.5%。在个入收入方面,1920—1929年,占美国人口总数1%的最高收入人群的平均可自由支配的年收入从7492美元提高到13114美元。上述现象 A.有利于增加对工业企业的投资 B.反映了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 C.能够促进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 D.是凯恩斯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1920—1929年”美国个人收入相差悬殊,财富集中在少数人和大企业之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即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也烘托出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反映了美国经济存在潜在危机,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美国个人收入相差悬殊,不一定增加对工业企业的投资,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0—1929年”美国经济的繁荣是虚假的、暂时的“柯立芝繁荣”,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凯恩斯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是罗斯福新政,与材料中“1920—1929年”不符,故D项错误。

17.19世纪末亨利·乔治在《进步与贫困》中,首次提出单税主义。作为19世纪末出现的一种社会主义流派,单税主义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其他一切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从而达到“大协作”的理想社会。单税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同点为 A.手段都是阶级革命 B.结果都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目的都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D.理论上都具有空想性 【答案】C

【解析】根据“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从而达到‘大协作’的理想社会”与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和社会主义的设想,希望缩小贫富差距,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单税主义的概念,看出是通过改革的方式,而不是革命的方式,故A项错误;单税主义并未涉及提出无产阶级的政权,故B项错误;科学社会主义不具有空想性,空想社会主义才具有空想性,故D项错误。

18.针对联邦法院在1935~1936年间判决《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令违宪,罗斯福总统提出了司法改革法案。虽然改革法案最终夭折,但却迫使最高法院转变了态度,随后几年罗斯福新任命了5位最高法官。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制衡机制的失灵

B.新政改革的缓慢 C.行政权力的膨胀 D.司法部门的僵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虽然改革法案最终夭折,但却迫使最高法院转变了态度,随后几年罗斯福新任命了5位最高法官”可以看出行政权力的膨胀,故C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到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制衡,但不能说制衡机制的失灵,故A项错误;材料是在讲为了更好地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了行政权,并没有谈到新政改革缓慢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司法部门的僵化的内容,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虽然改革法案最终夭折,但却迫使最高法院转变了态度,随后几年罗斯福新任命了5位最高法官”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9.者托尼·朱特在《沉疴遍地》中写道:新一代的保守主义者才有胆量挑战他们的前任的“国家主义”,提出激进的方案,来解决他们所称的野心过大的国家的“硬化”及其对私人主动性的缓冲作用。这表明

A.主张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 B.斯大林模式受到广泛重视 C.对凯恩斯主义产生了质疑 D.经济大危机使人总结教训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新一代的保守主义者才有胆量挑战他们的前任的‘国家主义’,提出激进的方案,来解决他们所称的野心过大的国家的‘硬化’及其对私人主动性的缓冲作用”可知新一代的保守主义者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出了挑战,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故是对凯恩斯主义的质疑,故C项正确;主张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与材料意思相反,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形式,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经济大危机,故D项错误。 20.1922年5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特殊情况可为六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但主人必须同农工一起劳动,此外在承租土地上不得使用雇佣劳动力。颁布法令的主要目的是 A.允许商品货币关系存在 B.防止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复辟 C.创造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条件 D.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苏俄允许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是为了充分利用土地,促进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规定主人与农工一起劳动是由于当时俄国是消灭了剥削压迫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故该法令不是防止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复辟,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集体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

21.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出版了《新经济学》一书。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强调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是苏维埃经济中的基本规律,要求尽一切可能吸收国营经济之外的物质资源,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以“超工业化”的高速度发展。这一理论 A.是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发展 B.与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相似 C.有利于巩固的工农联盟的建立 D.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形成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是指导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基础理论,它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中,集中了国内可以集中的一切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得到高速发展,故D项正确;列宁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市场、货币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材料中“要求尽一切可能吸收国营经济之外的物质资源”不符,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家为追逐利润而进行的,与材料“要求尽一切可能吸收国营经济之外的物质资源,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以‘超工业化’的高速度发展”不符,故B项错误;巩固工农联盟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故C项错误。

22.下表是战后部分国际经济组织统计表。这些国际组织的成立说明 成立时间 1945 1945 1947 1960 1961

A. 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增强 B. 经济区域化趋向日益明显 C. 各国间贸易壁垒被逐步打破 D. 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趋向 【答案】D

【解析】战后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使得世界经济朝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故D项正确。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表格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国际经济组织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故B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是国际金融组织,与各国间贸易壁垒逐步打破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

23.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脚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2:1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 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

名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国际开发协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B.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 C.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 D.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 【答案】C

【解析】香港问题是主权问题,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是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双边会谈,中国政府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故C项正确。采用谈判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没有违背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故A项错误;“三脚凳”策略没有否定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故B项错误;“三脚凳”策略没有否定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故D项错误; 24.反全球化运动犹如一面镜子,将全球化的各种负面影响或弊端及时映照出来,促使全球化推动者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并由此对全球化的规则、进程、方向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促使全球化世界通过“真正的全球治理”,朝人性的全球化、公正的全球化、平等的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方向迈进。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反全球化运动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B.反全球化运动阻碍全球化 C.反全球化运动积极制衡经济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弊病重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反全球化运动犹如一面镜子,将全球化的各种负面影响或弊端及时映照出来,促使全球化推动者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并由此对全球化的规则、进程、方向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促使全球化世界通过‘真正的全球治理’,朝人性的全球化、公正的全球化、平等的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方向迈进”对材料最准确的解析是反全球化运动积极制衡经济全球化,故C项正确;反全球化运动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结论正确,但并不是材料主要表达的意思,故A项不选;反全球化运动阻碍全球化也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弊病重重这种说法本身就不准确,故D项错误。 二、连线题

1.最近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腐败和反腐败永远处于权力天平的两端,一直进行着残酷的较量,自古于今,从中到西,人们都在反腐的道路上努力地斗争着。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对反腐倡廉都作过积极探索和深刻总结,并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及行之有效的举措。北宋开国之初,赵匡胤即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同时还从整饬吏治着手,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连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在官职设置方面,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在检查制度方面,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

——摘白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在古代专制政治下,没有哪一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原因就在于专制制度本身是阴暗的、不透明的。现代西方国家吸取了这一教训,通过完善民主制度,提高政治透明度,从而使清正廉洁的局面得以长期维持。

——摘白谢鹏程《国际反腐败的经验措施》

材料三孟德斯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20世纪以来,近80%的公共腐败案件由联邦检察机构提出诉讼。势均力敌的党派之间出现利益冲突并形成的相互制衡与监督,客观上成为抑制腐败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被称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在美国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宇燕、富景筠《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材料四现代西方国家……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政治透明度等系列举措,从而使清正廉洁的局面得以长期维持。例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台了一系列反腐法案(见下表)。 法律名称 《政府道德法》 《文官制度改革法》 《监察长法》 《阳光下的政府法》

——摘编自何家弘《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反腐败的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这一现象的理解。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防止权力滥用的? (3)根据材料四及综合上述所有材料,谈谈你对目前中国反腐倡廉的建议。

【答案】(1)方式:立法反腐;严惩腐败官吏;建立权力制衡机制,设立专门监察机构。 理解:在君主制度下,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因为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方法:三权分立制度,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两党制度,两党对垒、交替执政;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参议院与众议院的分工合作。 (3)建议:建立健全法律和司法体系;提高监督执行机构的独立性和功能;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强化道德作风建设;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发挥民众的舆论监督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监察制度建设。从古代中国反腐败的主要方式、美国防止权力滥用的措施等方面来分析得出。

(1)第一小问方式,根据材料一“北宋……颁布了《盗窃律》等一系列法律、法令,……整饬吏治……,……惩办了一批贪官,……在官职设置方面,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在检查制度方面,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

主要内容 官员个人及亲属必须申报财产,并规定了离职后的从业行为 公开、平等选拔官员及政府雇员,奉公守法、不贪赃枉法 监察长办公室独立监督,未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不能随意罢免监察长,其职能主要是督查公务员欺诈、滥用职权等行为 规定除法定免除公开的情形外,一切政府文件必须公开 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等关键信息,可以从立法、惩治、行政体制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问理解,可以从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古代监察机构的实际作用、实质和运行的缺陷回答;

(2)这一问是问做法,注意要求是从制度设计出发,可以从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里面的三权分立原则、国会里面参众两院制衡、大州小州的博弈,政党制度里面在野党对执政党的监督、选举制度中间接选举的运用等。 (3)建议可从上述材料中得到提示。根据材料一、二、四可得出要建立和健全法律体系,实行法治;根据材料三四美国联邦检察机构等的设置可知要提高监督执行机构的独立性和功能;根据材料三政党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可得出要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根据材料三美国新闻媒体在反腐中发挥的作用可得出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等等。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闵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鉦鼓镗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虎,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摘自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 材料二

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形成的九国租界总面积达到23350.5亩,相当于已经建成的天津城区3.47倍,旧城厢的9.98倍,租界的行政权、司法权、税收权都超越中国政府的统辖与法律之外,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害。但另一方面,租界的管理体系、经济结构、建筑风貌、公共设施、人文意识等方面,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对天津向近代化过渡,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催化作用。尤其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过渡的步伐加快……30年代的天津,从经济综合实力、港口吞吐能力、城市基础建设、交通网络、文化结构以及人口规模等诸多方面,一跃而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编《津门往事杂录》 材料三

材料四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830年初步完成工业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2%,可见英国城市化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左右的时间。

——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材料五1949—1978年是中国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城市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出现了长期的曲折停滞,总体上,城市化的进程缓慢。……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之后的城乡壁垒被市场经济逐步打破……政府对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活跃,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开始有所松动。农民可以就地发展工业,建设农民城市,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吴清《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1949—1991)》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并由此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天津崛起的主要因素。 (3)依据材料四、五,概括中、英两国近现代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答案】(1)不同:①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②唐代长安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夜市和早市进一步发展;③北宋东京服务业发达,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④北宋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长安。

趋势: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②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③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世俗化;④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2)因素:西方的殖民侵略、建立租界给天津近代化带来双重影响;开埠通商后的天津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贸易、航运口岸;洋务企业、民族工业落户开埠通商后的天津,促进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

(3)不同:英国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推进;城市化水平较高;中国城市化在

1949—1978年间,曲折发展,进程缓慢,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受制度和政策影响较大,形成了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得出:市、坊界限的打破,日中为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的出现、娱乐性场所—瓦肆的出现,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等。第二小问

趋势,根据材料一,可以从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市民的生活和观念、政治中心的变化的角度进行作答。

(2)根据材料二“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形成的九国租界总面积达到23350.5亩……租界的行政权、司法权、税收权都超越中国政府的统辖与法律之外,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害”得出西方的殖民侵略、建立租界给天津近代化带来双重影响;根据材料二“租界的管理体系、经济结构、建筑风貌、公共设施、人文意识等方面,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对天津向近代化过渡,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催化作用”得出开埠通商后的天津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贸易、航运口岸;根据材料三,图一展现的是洋务运动期间,满洲中贵族崇厚在天津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以及图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时创办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在天津的落户的角度进行补充作答。

(3)根据材料四“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830年初步完成工业化)”得出英国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推进,城市化水平较高;根据材料四“1949—1978年是中国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城市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出现了长期的曲折停滞,总体上,城市化的进程缓慢。……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得出中国城市化在1949—1978年间,曲折发展,进程缓慢,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五“……政府对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活跃,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开始有所松动。农民可以就地发展工业,建设农民城市,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得出中国城市化受制度和政策影响较大,形成了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3.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欧盟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国际组织和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而目前,英国“公投脱欧”已成定论。欧盟路在何方,世界各国都在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致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理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世界史》

材料二1961年、1967年英国两次提出申请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遭法国否决。最终于1973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2011年英国议会下院投票否决公投决定是否退出欧盟的动议。 2016年英国经过全民公投,成为第一个退出欧盟的国家。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回到白金汉宫之后向其内阁解释了英国脱欧的原委,并称本次脱欧是一个彻底的英国行为。 ——《英国与欧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50年代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原因有哪些?

(2)有学者认为:在债务危机面前,欧盟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烦冗的决策程序、必要的讨价还价将带来巨大的决策成本,且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措施。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以“英国脱欧的利与弊”为主题进行多角度论述。(要求:角度全面;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1)原因:二战后,欧洲实力下降,出于发展的需要法德走向和解;美苏两极格局威胁着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直接威胁着英镑的世界地位,

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政治军事集团;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2)此小问为论述题,要求多角度论述,因此,需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例:积极影响:减少欧债危机对自身的消极影响,无需承担对欧盟的责任和义务,减轻欧盟成员国对自身经济的拖累,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消极影响:英国经济陷入衰退,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和欧洲金融稳定受到冲击;欧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严重削弱;等等。

【解析】(1)由“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鼓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理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集合所学知识从战后欧洲经济实力下降;美苏威胁、布雷德森林体系和马歇尔计划等角度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撰写能力。首先摆明自己的观点,英国脱欧给

英国带来的利或弊,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利用史实来论证观点,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有序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m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