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编最新复习资料精华版
更新时间:2024-04-10 06: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复习资料(最新精华)
规定精读作品70篇,每篇精读作品的具体考核要求是: 一、《蒹葭》
1、领会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痴情追求与追求未得的无限惆怅相互交织的情感内容。(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及。
2、分析诗中关于蒹葭、白露、秋水等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3、说明诗中“在水一方”境界意在言外的特点。“在水一方”是“企慕之境界”诗中那种执著的追求,热情的向往,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的坚韧,可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4、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采用重章叠句。(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①—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②表示时间推移。⑧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
苦求索。
二、《氓》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的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3、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在与女主人公的对比中把握“氓”的性格特征。从婚前的纯洁天真,热情洋溢,对男方一往情深,到婚后辛勤操劳而毫无怨言,再到男方变心后看透负心者的本性,坚决与他决裂,表现出其坚强与刚毅的一面,其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逐步展现的。而氓的欺骗与虚伪、以德报怨,则在与女主人公的对比中得到显现。
4、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三、《郑佰克段于鄢》
1、领会故事反映了礼崩乐坏的社会趋势与统治集团内
部的矛盾。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西周时期形成的礼乐制度在各诸侯国频繁的兼并战争中逐渐分崩离析,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权斗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甚至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2、识记郑佰克段于鄢的大致经过。本文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3、分析郑伯以及姜氏、共叔段的形象。庄公对武姜和共叔段的野心和图谋了如指掌,但他采取了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策略,一则借以沽名钓誉,二则为了麻痹对方、争取人心。最后,他还考虑到违背孝道对他不利,于是演出了“隧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这一切都突出了庄公有计谋、城府深的性格,他终于在这场斗争中成为胜利的一方。至于武姜的毫无原则观念,偏心自私心理。共叔段的野心勃勃、愚蠢贪婪,文中也有生动的表现。
4、说明“春秋笔法”的含义及其在本文中的体现。《春秋》通过微言大义体现作者的褒贬之情,后来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手法称“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四《鲁仲连义不帝秦》
1、领会的“鲁仲连义不帝秦”具体内容。在秦国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时,鲁仲连挺身而出,批驳辛垣衍尊秦为帝、向秦屈膝的投降主义主张,使辛垣衍惭愧而退。
2、概括鲁仲连的性格特征。鲁仲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有一般纵横家的共同点既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但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地方:一是有一以贯之的政治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决不追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三是有排难解纷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己任。鲁仲连是封建时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为后人所仰慕。
3、分析鲁仲连批驳辛垣衍的过程。分析矛盾,直陈利害,有利于据,义正词严。首先用周天子的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敌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候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将受其害。其次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最后归结到如果投降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破了“尊秦为帝”以保持自身荣华富贵的迷梦。
4、举例说明鲁仲连举史实为例的论说方法。鲁仲连善于运用历史上的事件与现实中的情况作对比或者是类比,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鲁仲连在向辛垣衍阐述帝秦之害时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的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侯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将受
其害。其次他还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
五、《侍坐》
1、识记本文是孔子与学生一起讨论抱负志趣,这是一种教育方式。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先是孔子提出问题,接着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最后由老师总结,对学生的发言做了简短的评价。这也是孔子有教无类、循循善诱的教育学生的一次完整的记载。
2、分析文中孔子形象以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的个性。孔子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和循循善诱、因人施教的老师形象。子路个性直爽豪放、志向远大,鲁莽,不够谦虚;冉有、公西华随机应变,谦虚谨慎;曾皙恭敬、淡泊。
3、说明曾皙回答得到孔子赞赏的原因。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六、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说明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并作评价。宣扬仁政,反对暴力,提倡王道,反对霸权主义,描绘了富国教民的蓝图,希望人们安居乐业。表现了孟子关心民族,为民请命的精神。在战国中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笼统反对使用武力用以脱实,而将“仁政”主张建立在人性基础上,靠君主的仁慈实现王道又显得过于天
真。
2、分析孟子对齐宣王宣称仁政时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过程。.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3、说明文中所用的比喻及其喻义。“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七、荀子《劝学》
1、说明荀子所谈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知明而行无过”。
2、领会荀子倡导的学习态度。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3、评价荀子提倡的学习方法。从师而学,学而后行。 4、说明文中所用的比喻及喻义。(1)“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
八、屈原《离骚》(节选)
1、领会《离骚》节选部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展现的作者品格。
首先是自叙世系、出生年月、出生气度和名字的由来。接着是努力培养后天的才干,博采众长,提高能力,争分夺秒,抓紧时间,严以律己,增加毅力,即所谓“修能”。后来又努力培植人才,广结同志,但众芳芜秽,人才变质,归于失败。最后设想自己回头再思,坚持崇高的品德和理想,继续奋进。这一部分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以及诗人正直高洁、出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2、简析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1)、对理想的不懈追求。(2)、强烈的主观抒情。(3)、丰富奇特的想象。(4)、大量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的采用。(5)、象征手法的运用。
3、具体分析此诗运用的象征手法,说明其表现的深刻意蕴。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它的一大特色,文中大量的香花草木、神话人物、虬龙鸾凤绝不是以其本来意义的性质而存在的,他们寄寓着诗人的情感、思想和生命精神,表达了诗人不得见用的怨愤。本文提到的花草树木很多。其中香草占绝大多数,在本文中香草占绝大多数,在本文中主要有三种象征意义:第一、用佩戴香草表示博采众长,吸收营养,提高自己的才干。第二、用种植香草表示广泛的培养人才。第三、用众芳芜秽比喻人才兑化变质。
九、李斯《谏逐客书》
1、领会本文的写作缘由及其针对性。这是李斯写给秦王(统一六国后称为始皇)的奏议书。秦王适时正驱逐客卿,李斯写了这封谏书,秦王被说服,立即废除逐客令。
2、评价李斯认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1)列举史实,说明客卿使秦国富兵强。(2)秦王所爱声玩好尚且取之它国,为何人材倒不能用别国的呢?(3)逐客是削弱自己、有利敌国之举。
3、具体分析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方法。重于正面评说,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如第一段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田强兵的事实。然后用“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客而不内,疏士而
不用,是使田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十分醒目,发人深思。
十、贾谊《过秦论》
1、领会本文在大量历史事实基础上得出结论的特点及其效果。以主要篇幅历述秦之强盛,最后却转入写秦亡而得出结论,这样写的好处是:欲扬先抑,对比强烈,结论自然,令人信服。
2、分析文中所用排比和对偶的手法。文中多用铺叙排比的句式,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种气势和句式,都使人读起来感觉大气磅礴,文采飞扬,非常酣畅。
3、说明本文运用对比的特点。(1)秦统一之前秦与六国诸侯比;秦统一后登峰造极与一介戍卒陈涉起义比;陈涉力量与六国诸侯比;秦统一前与统一后声威、力量比。(2)凡此,均更加深刻地说明秦国灭亡主要在于自身不施仁义,发人深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十一、司马迁《项羽本纪》(节选)
1、识记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的主要情节。钜鹿之战(破秦救赵的一次战斗,斩杀宋义、击破秦军、威震诸侯);鸿门宴(项羽入关后与刘邦的一次交锋,由项羽入关受阻、项伯报信、鸿门晏饮,刘邦脱身构成);垓下之围
(叙写项羽最后结局,由别姬、东城决战、自刎乌江等情节构成)。
2、分析项羽性格的多面性。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计谋的匹夫。所向无敌与性格暴戾,英勇善战与不善权变,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
3、具体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运用了多种艺术方法,有的是正面描写其语言和行动,而在钜鹿大战,东城决战时又注意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赤泉候人马辟易,间接表现其威震战场的勇武。此外,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都把项羽写的活灵活现,形神兼备。作者还采用以次要人物与之对照的写法,如鸿门宴中的刘邦、范增、樊哙、张良等人的种种表现,都有利于突出项羽的形象。
4、识记本文中形成的成语及含义。披坚执锐、破釜沉舟、从壁上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羞见江东父老。
十二、班固《苏武传》
1、分析苏武及形象,其坚强的个性、崇高的气节和热爱祖国等主要特征。
本文生动的刻画了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坚强的个性、崇高的气节、热爱祖国
三个方面是构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首先,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其次,通过两次劝降,突出了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再次,通过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忍不拔。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
2、分析文中裁剪得法、善于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特点。一般情况只作简要交待,以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而对卫律的逼降和李陵的劝降以及卧雪牧羊等,则作为重点加以详写,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刻画,使苏武的形象鲜明突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领会卫律、李陵两人思想情感的差异。卫律死心塌地投敌,满足一时的富贵荣华,一幅叛臣嘴脸;李陵计较个人恩怨,臵民族大义于脑后,但内心尚有愧,面对苏武,痛苦而泣。
十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1、概括这首叙事诗的主要情节,简要说明其“双线推进”的结构方式。(1)、刘兰芝和焦仲卿感情深厚,但为婆婆不容。兰芝向焦仲卿倾诉,表示自己无法忍受下去,愿意被遣送回娘家。仲卿向母亲求情,被母亲坚决回绝。他迫于无奈,只得让兰芝暂回家门。话别之时,两人相约誓不相负。兰芝回家后,母亲见到不请自归的女儿,十分震惊,后经兰芝解释,这才谅解。但不久,县令、太守相继派人来为儿子
提亲,兰芝不为所动,一一回绝。但其兄为了攀结权贵,步步相逼,兰芝被迫应承了太守家的婚事。仲卿闻讯,责问兰芝,兰芝道出真情,许下诺言,并约定黄泉相见。结婚当晚,兰芝投水自尽,仲卿听说后也上吊自杀。最后两家将二人合葬,葬后二人化为鸳鸯。(2)、采取双线推进的方式: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夫妇之间的关系组成;另一条线索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组成,并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诗中多用照应手法,体现了结构的细密。
2、领会此诗通过刘、焦二人婚姻的悲剧,控诉了宗法礼教、家长统治的罪恶,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思想意义。通过刘兰芝、焦仲卿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讴歌了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3、以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为例,分析以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刘兰芝的外柔内刚,焦仲卿的懦弱无奈,焦母的专横,刘兄的势利,都通过他们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简析兰芝辞别与“太守迎亲”两处描写对刻画人物、烘托悲剧主题的作用。“兰芝辞别”表现兰芝性格坚强,不
在婆婆面前露出惊慌与悲伤:“太守迎亲”反衬兰芝不慕富贵荣华,忠于爱情。
十四、《迢迢牵牛星》
1、领会此诗是借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写人间的相思离别之情。.借织女思牛郎的神州故事,写女子离别相思之情。是最早比较完整的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诗篇。
2、具体分析诗中的六处叠字对描写物态、表达情思所起的作用。迢迢-遥远的样子;皎皎-明亮的样子;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札札-织机声;盈盈-水清澈的样子。表达感情色彩的叠字是“脉脉”。叠字互相呼应,形成和谐回荡的节奏,增强了音乐美。
十五、曹操《短歌行》
1、说明作者感慨人生短暂的主要原因是担忧功业无成。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是担忧功业无成,是要珍惜光阴,想趁有生之年招纳贤才,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简)
2、领会此诗表达诗人渴望招贤纳才、建功立业、安定天下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诗人渴望招贤纳才、建功立业、安定天下的心愿。“对酒当歌”四句抒发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接着通过思贤求才、宴饮嘉宾等的描写,生动的展示了诗人求贤不得的焦虑、既得贤才的快乐、唯恐贤才不来的忧虑等。最后“山不厌高”四句诗人要统领贤才,虚心待贤,完成统一大业的襟怀抱负。
3、说明作者引用《诗经》成句表达的深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表达对贤才的殷切期待之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表达求贤既得,尽礼娱宾。
4、简析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喻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所用的手法及其喻意:用得是比兴手法。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者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深深焦虑。比兴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含蓄深沉,有助于诗歌主旨的表达。
十六、王璨《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1、识记此诗的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初平三年。当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抢掠。王粲不得已离开长安往荆州避难,在悲痛的氛围中与亲戚朋友识别。
2、分析“饥妇弃子”描写的深刻含义。细致描写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可悲事例。母爱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感情,慈母弃子,乃是感情的扭曲。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是时代的动乱。战乱不息,生灵涂炭。
3、领会末四句用典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运用《诗经。曹风。下泉》之典。作者登上
霸陵,思念汉文帝时代的太平盛世,体会到《下泉》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盼望明主拯救世乱的愿望。
十七、王璨《登楼赋》
1、识记本篇是抒情小赋。(1).所登之楼或指当阳城楼,或指荆州城楼。从赋中所写地理环境看,应为麦城城楼。
(2).抒发了乡土之思和怀才不遇之感,是魏晋抒情小赋的名作。
2、领会作者抒发了思念故乡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十七岁时,王璨因董卓之乱避乱荆州依附刘表,到写此赋时已有十几年。这十几年正是王璨风华正茂的时代,本想有一番作为。但刘表“外貌儒雅,而心多猜忌”,加之王璨“貌寝而体弱通悦”,所以受到刘表的轻视。这使王璨既有长期寄居异乡的忧伤,又有许多怀才不遇的感慨,故登上麦城城楼,借眼前所见的景物,抒写自己真挚深沉的怀归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3、简析赋中各个段落之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及情景相生的特点。第一段写登楼的原因及登楼所见的景物。开头两句说明登楼观览是为了消忧。以下皆由此生发。第二段从遭逢乱世长久漂泊在外写起,登高向北方的故乡眺望,山高水深,交通阻绝。作者的思乡之情,原就与他的政治遭遇有关,于是自然过渡到第三段的怀才不遇之情,抒写了自己的政治
抱负。最后四句对照开头,登楼非但没有消忧,反而增忧,忧心殷殷,夜不成寐。全文情景相生。有时情以景起,有时借景抒情。
4、举例说明赋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和作用。(1)昔尼父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孔子在陈绝粮。曰:归欤,归欤,借此表示希望返回故乡。(2)“钟仪幽而楚秦兮,庄舄显而越吟。”钟仪被俘,操琴仍演奏祖国-楚国乐曲:庄舄在楚任职,病中呻吟仍是祖国-越国的方言:表示怀念故乡之情始终不变。(3)孔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侧”:表示徒有才能而不被任用,徒有修身洁行、怀才立德而不被任用。
十八、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
1、识记此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七言诗。(1).乐府旧题,原为燕地音乐,后来曲调失传。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作者曹丕。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出自曹丕《燕歌行》。
2、分析诗中塑造的女子形象。写一个女子深切怀念客居远方的丈夫。其中运用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星汉”指银河。
3、说明诗中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
萧索悲凉的景象,营造出寂寞凄清的氛围,对女主人公孤独索寞的情怀起了很好的烘托和渲染作用。
十九、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1、识记此诗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白马王曹彪是曹植的异母弟。黄初四年五月,曹植与曹彪、任城王曹彰同到京师洛阳朝会。曹彰暴死京都。七月,曹植与曹彪返回封地,想同路东归,以叙友情,但监国使者不许,曹植便写此诗以泄悲愤。
2、领会此诗内容在抒写兄弟生死离别之悲外,还对受朝廷猜忌、压迫的强烈怨愤之情。大部分章节抒写兄弟之间的离合之悲和生死之感,但并非全为与曹彪分别而发。诗人感情激愤是自身受朝廷猜忌、压迫的怨愤。透过对谗巧之徒的怒斥,不难体会到诗人对曹丕的怨愤。
3、说明第三章中的“鸱枭”“豺狼”“苍蝇”等的喻义。(1)鸱枭、豺狼、苍蝇喻弄权的、花言巧语的奸邪小人,谗巧搬弄是非的小人。这些坏人造成了兄弟失和、骨肉疏远。(2)用比兴手法。
4、分析第二、第四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第二章写淫雨霏霏、归路崎岖。第四章写陷入相思苦痛之中的诗人,面对着秋风、寒蝉、萧条的原野和西匿的白日的肃杀凄清景色,悲伤之情油然而生。这些景物描写都很好的烘托出诗人对骨肉之间的生离死别的悲痛之情和充斥内心的愤激之情,
情景交融,构成完整的意境和惆怅沉痛的氛围。
5、简析此诗辘轳体的结构方式。本诗结构的浑然一体和辘轳体形式的采用有密切的关系。。辘轳体即修辞学里的“顶针格”,它要求行文在段与段或句与句之间用相同的字句相互衔接。本文除了第一、二章之间没有用辘轳体外,其余各章之间都使用了辘轳体。这种手法能够使各章之间紧密相连,一气呵成,流转自如,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畅达而强烈,同时又使人们记忆和传颂。
二十、李密《陈情表》
1、识记本文的写作背景。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后,为了安抚蜀汉士族,同时也为吸引吴国的士族,减少灭吴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笼络怀柔政策,征召他们担任官职,李密就是其中之一。李密不肯应召,除为供养祖母外,也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司马氏在取代曹魏政权的过程中,大肆杀戮,加之中原大族向来轻视南方士人,因此,李密有所顾虑,心存观望,力求暂缓赴任。于是,他记下这篇言辞恳切,感人至深的陈情表。
2、分析本文以情动人、以理喻义、委婉得体的陈情思路。(1)开端概括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幼年父死母嫁,缺亲少故,自己体弱多病,孤苦零丁,只有与祖母相依为命。 (2)然后笔锋一转,叙述在朝廷征召下进退两难的境地,申诉自己矛盾委屈的心理打动人心。(3)接着在陈情的基础
上说理表态。以实际情况而言,忠孝可以两全,先尽孝后尽忠,尽孝日短,尽忠日长。合情合理,令人感动。
3、识记本文中形成的成语及其含义“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
二十一、左思《咏史》
1、概括此诗主旨:对门阀制度压抑、埋没人才的愤慨不平。这首诗针对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腐败局面,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平庸的世家弟子窃据高位,英俊的寒门士子屈居下僚的不合理现象,是受压抑者的不平之鸣。
2、分析“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两句在诗中的表达作用。这两句意谓士 和英俊所处情况,正与松、苗相似,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变成这样。这两句在诗中起过度作用,既表达了对积重难返的门阀制度的强烈愤慨,也是对前面“士 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引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两句,所以才自然地引出下文吟咏的汉代史实。另外,这两句诗的描写也显示了诗歌的含蓄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加深了诗歌的抒情性。
3、领会这首咏史诗中所用的史实。这首诗最后四句用具体史实作证,表现“士 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具体内容,紧扣《咏史》这一诗题。“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中,
金张指汉代金日 和张汤两家的子孙。金张两家子孙凭借祖先功业,世代都做大官。“冯公岂不为,白首不见招”中,冯公指冯唐,他才能出众,但由于出身低微,始终不能被重用,到老仍屈居低微的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左思实际上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庸才盘踞高位、英俊屈居下僚的社会现实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抨击。
4、说明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十二、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1、识记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共五首,写于辞去彭泽县令归田的次年,为田园诗,是陶渊明的名作,对后世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
2、领会诗人远离官场污浊、回归淳朴田园的由衷欣喜。回归田园,脱离仕宦羁绊,官场污浊,摆脱了尘俗杂事,生活悠闲,心情愉快。结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与开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呼应,揭示主旨。
3、分析此诗描写田园风光的艺术特色。1、景常:描写最常见的景物,无绮丽怪诞可言;
2、情真:情感真挚,非常贴近生活,字面上易于理解; 3、字易:无生僻字,字字常见,质朴非常;
4、理至:虽然景常,字易,但其中所蕴藏的理趣、意味却非常深厚,特别值得回味.
4、分析诗中所用的比喻及喻义。(1)“尘网”“樊笼”
比喻的含义:尘世(指官场)如罗网;关鸟的笼子(指官场)。表示陶渊明唾弃官场,视官场为害人的罗网、束缚人的樊笼。(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含义:关在笼子里的鸟思恋故林,池中的鱼总是思念原先生活的池塘。以羁鸟、池鱼比喻仕途拘束身心,以旧林、故渊比喻诗人思念的家园。
二十三、陶渊明《咏荆轲》
1、识记这是一首咏史诗。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抒发了诗人愤恨强暴者的反抗精神,诗人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和环境渲染,塑造了不畏强暴、英勇牺牲、具有侠义精神的荆轲形象。具有豪放风格,属于“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中“壮土”指的是荆轲。
2、分析荆轲报答知己、不畏强暴、慷慨赴义的侠义精神。《咏荆轲》是对义士侠客的高度赞扬。在这首诗里,荆轲的侠义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报答知己,不畏强暴,慷慨赴 义。
3、分析诗中易水饯别对渲染气氛、烘托主旨的作用。渲染激昂悲壮的离别氛围;暗示此行失败的结局。。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
4、简析此诗风格豪放悲壮,但与平淡的格调有相同之
处的特点。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
二十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识记本篇属抒情小赋。
1.这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田时所作。序文叙述了就任彭泽令和弃职归家的原因和经过。辞则叙述归田后的心情和乐趣。归去来兮,即“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本文属抒情小赋。
2、说明诗人“归去来兮”的原因。陶渊明41岁那年担任彭泽令,在任80多天即辞官归田,从此不再出仕。这篇《归去来兮辞》抒写了诗人厌恶仕途生活,不愿与庸俗官僚为伍、宁愿归隐躬耕,享受田园生活的情怀,反映了他厌恶俗世生活,回返自然的人生观。
3、分析陶渊明归隐的意义和他的思想境界。 4、领会“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的比兴象征意义。文中写道“松菊犹存”“抚孤松而盘桓”,菊与松象征着正直高洁的品格。“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语意双关,“无心出岫”的云象征着自己的误落尘网,“倦飞知还”的鸟比喻作者终于归隐。
二十五、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1、识记这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一天游历所见的山水景物,傍晚坐船经巫湖回到南山住处的历程。
2、分析写山水景物又表达哲理的写作方式。从写作方式上看,这首诗既写山水景物又表达哲理。诗人先写景,由美丽的景色产生愉悦之情,由怡情升华到人生旷达之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3、说明此诗多用对偶的特点。本诗多用对偶,工巧精美。如“林壑敛暝色”以下四句,对偶精工而又极为凝练。这些对偶所产生的音韵上的节奏感和视觉上的愉悦感,不仅增加了诗歌形式上的美感,而且也象征性地显示了诗人发现自然山水美的特有能力和感受方式。
二十六、谢朓《之宣称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1、识记这是一首山水诗。齐明帝建武二年(495)的春天,谢朓外任宣城太守,从建康乘船,逆长江西行,这首排律就是在乘船作的。诗的题目明确告诉人们,是到宣城去,从新林浦出发,向板桥方向走。
2、分析此诗表达的诗人士与隐矛盾的复杂感情。诗中所说“旅思倦摇摇”,既是指作者一年来身处政治纠葛中的焦躁不安,同时也指不得不离开京城金陵的苦恼,“倦遥遥”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当时苦涩的思想挣扎。诗人既放不下高官厚禄,又想远祸全身。如何才能两全其美?外任,山高皇帝远,既避开了京城血腥的宗室残杀,摆脱了惶惶不可终日的
是非纠结,又可以在山水中赏心悦目的吟诗作赋。所以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借用典故,说明自己这次外任将爱惜名誉,认真治政,以世为隐,远避祸害,把“怀禄情”与“沧州趣”统一了起来。
3、说明结尾所用典故的含义。结尾两句所用典故出自《列女传》卷二《陶答子妻》。诗人借用此典,意思是说自己尽管没有崇高的德行,但此去宣城,总可以幽栖远祸了。从字面意思看,是借外任隐遁远祸,但更深的意义是说自己将以淡泊心境处理政务。
二十七、孔稚归《北山移文》
1、识记这是一篇骈文。1.属骈文。本文假借山灵之口,讽刺周颙一类假隐士的虚伪情态。北山即钟山,今南京紫金山。
2.《北山移文》是六朝骈文中的优秀之作。与此文体相同的文章还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2、识记本文的创作背景。
3、领会本文假借山灵口吻讽刺假隐士贪图官禄的主旨。本文意旨:以山灵的口吻讽刺“身居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假隐士的虚伪,揭露某些封建士大夫伪装清高,实则争名逐利的丑恶灵魂。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4、举例说明本文对比手法和拟人手法的运用。第一段先写真隐士,再写“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的假隐
士,通过对比揭示假隐士的“何其谬哉”;第二段先写假隐士始至时的“风情张目,霜气横秋”,再写朝廷诏书下达后“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深刻揭露假隐士表里不一的虚伪面目;而后再以假隐士出山后 “绸缪于结课,纷纶于折狱”的繁忙得意与山林的寂寥悲愤作对比,对假隐士进行谴责。
二十八、《西洲曲》
1、识记此诗情感内容:写江南少女一年四季对晴郎的刻骨相思。
2、分析此诗通过景物变易显示季节更替,从而显示少女一年四季相思绵绵的特点。用人物形象和物候现象表现。如“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春天:“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夏天;采莲、鸿飞-秋天。
3、说明此诗所用谐音双关、顶针等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谐音双关:莲谐音怜,莲子即怜子,暗示爱怜的人。“低头弄莲子”,爱抚所欢:“莲子青如水”比喻所欢的爱情纯洁如水:“臵莲怀袖中”表示对所欢的珍爱:“莲心彻底红”喻爱情的成熟。
(2)顶针:“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二十九、骆宾王《在狱咏蝉》
1、识记这是一首咏物诗。
2、领会此诗借咏蝉寄寓境遇,抒写衷曲。通过咏蝉抒发诗人品性高洁却被诬身陷囹圄的郁愤,充满了对人世不平的哀怨,也表达了辩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3、分析此诗形神兼备、寄托遥深的艺术特色。形神兼备,寄托遥深。诗人咏蝉确是写实,而其旨又不在于单纯模写物态。诗中蝉的形象既是自然之物,又是作者人格、遭际和思想感情的化身。出色地处理物我关系是这首诗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处。
三十、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叙》
1、识记本文属骈文,是一篇赠叙。这是一篇赠序,属骈文。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赣江边。
2、领会本文每一段都扣合题目且层层转进的结构特点。(1)本文是骈文,通篇均是四六句,且以对偶贯穿始终,形式整严精美。(2)笔致自然流利,情感起伏跌宕,使文章显得气势通畅而全无一般骈文难免的板滞之病。
3、领会作者自抒怀抱的两个方面:既有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怨艾,更有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热情和穷且益坚、积极进取的志气。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炽热情怀和穷且益坚、不失志气的执着态度。既体现了朝气蓬勃、昂扬前进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作者不甘沉沦、自我振作的个性。
4、简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的
特点及其在全段景物描写中的作用。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炽热情怀和穷且益坚、不失志气的执着态度。既体现了朝气蓬勃、昂扬前进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作者不甘沉沦、自我振作的个性。
5、归纳本文用大量典故所表达的种种思想感情。 3.“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用了什么典故:前一句用屈原的《离骚》,是暗用,后一句用汉文帝于宣室见贾谊事,“奉宣室”指贾谊。
4.“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用何典,表何意:前一句为吴隐之饮贪泉事;后一句用《庄子。外物篇》之典。这两句表示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
5.“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所用典故出自《论浯》:“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所用典故出自钟嵘《诗品》。
6.“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所用典故出自《史记。冯唐列传》和《史记。李将军列传》。
三十一、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识记此诗写作背景及诗歌主旨是抒写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痛。以歌当哭,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痛,为登临诗。
2、领会此诗意境广阔宏大、风格悲壮雄浑的特点。作为一篇登临之作,作者没有对所见之景进行具体描绘,只是
致力于自身感情的抒发。尽管意在抒写一己之悲哀,但作者视野开阔,气象宏大、托意深远,体现出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的深刻见识,给人以雄浑博大、沉郁悲壮的艺术美感。
3、说明诗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表达的深重感謂。.“念天地之悠悠”的作用,以广袤无垠的空阔背最,有力地突现了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诗人自我形象,从而抒发了天地虽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和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沉重感喟。
三十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领会此诗是从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到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然后表现游子思妇之情的思路。(1)从起句到“汀上白沙看不见”渐次描绘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色。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优美恬静。(2)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彷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的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的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景,引出了下半篇游子思妇相思的离愁别恨。(3)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尾写面对良辰美景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心理。
2、领会笔调柔婉、满含脉脉温情的抒情特点。这首诗
以自然美为背景抒发了委婉缠绵的相思离别之情,又是对人间真挚爱情的讴歌。在对自然美、爱情美的描写中,又处处体现了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思索与探求。虽然它有时迷茫,有时感伤,但反映出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宇宙人生真谛的追寻,总的情调是健康向上的。诗歌情调哀而不伤,笔调轻盈,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社会生生不息的欣慰。虽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悠悠相思中饱含着脉脉温情,充满着对重逢的企盼和对幸福的憧憬。同时作者善于巧妙地把情怀揉入清丽鲜明、意趣盎然的美景之中,从而使忧伤被优美所笼罩,显得徐缓迷人,柔婉平和。
3、分析月在全诗结构中所起的贯穿作用。(1)在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景色中,以月为中心。在写景、抒情、哲理的关系上,月起了关键的作用。望月怀人,对月遥想。(2)整首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先后来安排的。以明月初升(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到中天(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西移(可怜楼上月徘徊)、月落西山(斜月沉沉藏海雾)作为全诗展开的线索。
4、简析此诗画意、哲理、诗情交相融会的艺术特色。(1)首先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层铺展,为抒情说理提供背景;(2)然后由“江月”联想到“人生”,写景转入抒情并深入到哲理的探寻;(3)然后再转入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心情;(4)最后
仍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叶摇情满江树”,既是月落,结束写景,亦是同情,布满江树。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塑造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
三十三、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1、概括此诗主旨:表达了作者积极用士的愿望和希望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
2、说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两句在诗句中的表达作用。:诗歌前四句写洞庭湖景象,后四句由眼前景象抒发情怀,但句句不离湖水。欲渡无舟,意为欲出仕而无人援引;坐观垂钓者,意为执政者如能礼贤下士,贤者才能为朝廷效力。寄希望于张丞相。
3、分析此诗托物喻义、巧用比兴的艺术特色。前四句所赋洞庭湖波涛浩淼、气势蒸腾的景象,似又是作者自负不平之心态写照。兴象悠会,旨余言外;后四句就眼前景象顺势作譬设喻表达心曲,据典实抒其牢骚,含而不露,雅驯得体。
三十四、王维《观猎》
1、分析诗中塑造的将军形象。诗人通过将军骑马狩猎的场面,生动传神的塑造了一位英武豪迈、气度非凡的将军形象。诗歌前半部分写出猎,后半部分写猎归,从狩猎这个角度来刻画将军的风采,别具一格。
2、说明诗歌从出猎写到猎归的构思特点。此诗巧于构
游历,表现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们坑瀣一气的个性。
3、分析诗中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而形成的浪漫主义风格。这首诗展现了绮丽恍惚、缤纷多彩的艺术境界,充满浪漫主义的绚丽情调。这得之余诗人非凡的想象的大胆的夸张。诗人梦中升天乘云,想落天外,营造了超现实的虚拟境界。诗人的梦游,由传说和神话故事加上诗人惊人的想象力构成。诗人对天姥山的雄伟气势、对登山之路的异常奇险、对众仙聚会的热烈场面的描写,都因诗人的夸张笔法而呈现出新奇之感。
四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云》
1、领会此诗借饯别以咏怀,抒写受现实压迫而无法实现理想的愁怀。(1)这首七古借饯别以咏怀。对饯别情景,诗人只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一笔带过,而以绝大部分篇幅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感活动,抒写对理想的追求及其在现实的沉重压抑下心烦意乱、愁怀不解而想归隐江湖的意愿。(2)其中虽然不无躲避现实的消极因素,但更可见作者有志难伸、怀才不遇、不屈服于现实和命运又不知路在何方的思想痛苦。
2、说明此诗因情感变化、思绪跳跃而形成倏来忽往、续接无端的特点。起首波澜突起,以两个类同散文的长句,一气鼓荡,喷射出胸中的抑塞不平之气,情绪低沉。三四句
忽作转折,完全撇开“烦忧”,写即席所见的壮美景色及由此而激发的逸性豪情。五、六、七、八四句顺势描绘“酣高楼”的情兴,逸兴壮思,情绪昂扬。“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一扫而光。末四句突然从幻想折回现实,直抒心中的离愁和满腹牢骚,情绪又低落,但仍不失豪壮和洒脱。整首诗起止无端,断续无迹,思绪跳跃的幅度极大,体现了诗人心理活动的急遽。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思想跳跃的幅度极大,最适宜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3、简析“弃我去者”两句的内涵。此诗发端即高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两句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诗人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苦闷,也熔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日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日趋困窘。理
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合适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以及一气鼓荡的散文长句,都极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四十一、李白《将进酒》
1、概括此诗主旨: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浇愁,抒发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既有政治上的受挫后的忧郁、愤怒,以至鄙视功名富贵、高唱及时行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压抑人才的强烈不满,又有对自己才能和前途的充分自信。总的来看,这首诗的重点写借酒消愁,抒发了久绪胸中的牢骚不平情绪,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全诗悲叹中有旷达,失意中有自信,忧愤中有排遣,体现出诗人强烈的狂傲豪放的个性。
2、说明此诗一、二句与三、四句之间的关系。诗篇发端一二句和三四句是两组排比句,劈空而降,如携天风海雨扑面而来。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伤感,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诗有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3、领会“古来圣贤皆寂寞”、“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含义。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是李白自我安慰之言,也是忧愤之语。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至此方能看出,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诗歌以“与尔同销万古愁”收束全诗。说“万古”是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整个古今,志士不遇的愁烦,都要用酒消掉。这感情悲愤而又豪放,有丰富深厚的社会内容。这种深广的“愁”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犹如波浪汹涌的黄河与擎天的砥柱,砥柱因黄河的冲击而愈显其雄伟。
4、分析此诗运用的夸张手法。.诗多用夸张手法,且往往以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如“千金”“三百杯”“万古愁”“千金裘”等。既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
四十二、高适《燕歌行》
1、识记这是一首边塞诗。.乐府旧题,七言歌行。这是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2、领会此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涵盖了唐代边塞诗内涵的各个方面。这首诗高度概括了唐开元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对唐军以身许国、慷概杀敌的爱国
热情的歌颂,对军中苦乐不均、将帅腐败无能的指责,对广大战士离家万里、艰苦征战的同情。当然也融入了诗人从军边塞的经历和体验。就思想内容的丰富及深刻而言,这首诗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3、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的意蕴和艺术效果。将帅腐败无能,荒淫奢侈,不恤土卒,士兵生活艰辛。战士们奋不顾身浴血奋战,死伤惨重,而唐军的将帅却“美人帐下犹歌舞”,他们在营帐内看美女唱歌跳舞,寻欢作乐。“犹”字是诗眼,它深刻的揭露了这些所谓的将领们拿着朝廷俸禄,却只知作威享福,而不顾国家利益,不体恤部下。战斗如此激烈,伤亡如此惨重,他们却依然在看跳舞、听唱歌、饮酒作乐,可见昏聩到了什么程度。两军交战时,他们尚且如此,那么平时,他们的所作所为就不难想见了。这两句通过对比写战士与将帅之间的苦乐悬殊。诗人只是陈述事实,并未下评语加以褒贬,但旨意显豁,对比鲜明,艺术效果十分强烈,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战士艰苦征战的同情,对将帅无能的愤慨。
4、说明此诗中笔法多变,节奏不同,修辞多样,达到了内容与声情的和谐统一。诗人善于描摹边塞的自然环境、渲染战地生活的气氛,真实地再现了士卒们丰富的内心感情。诗人笔法多变,既有对战事的概括叙述,又有对生活、战斗场面的具体描写,还有写景的映衬,抒情的渲染,议论
的点化,几者灵活结合。诗中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对比,对偶,比喻,夸张,反问,用典等。这些手法互相配合,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是七言歌行体,四句转一韵,押韵大体平仄相同,诗中各处音韵、节奏不同,但与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相一致,达到了内容与声情的和谐统一。
四十三、杜甫《兵车行》
1、识记这是一首新题乐府诗。“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这首《兵车行》是一首“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诗。杜甫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了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全篇寓抒情于叙事之中,传达出乐府诗体的押韵。
2、领会此诗的时代背景及反映现实的创作精神。这首诗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而言,这首诗都是对“敢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精神即现实主义精神的真正继承和发展。
3、分析此诗的思想内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兵车行》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进行了强烈谴责,控诉了这种政策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4、说明此诗的叙事特色。诗歌在叙事方面很有特色。首先,寓抒情于叙事中。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最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
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次,诗人十分注意叙事的参差变化和开和呼应。如把亲人送别征夫的场面臵于篇首,从情感上入笔渲染悲剧气氛,在篇末又突出白骨遍野、鬼哭啾啾的凄凉画面与开头呼应;中间用对话方式写役夫申恨。通篇时开时合,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
四十四、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概括此诗三个部分的内容。(1)第一部分申述平生怀抱和壮志难酬的感慨。(2)第二部分记述赴奉先沿途的所见所闻,揭露上层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横征暴敛,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现实。(3)第三部分写到家后的情景,由个人的不幸遭遇想到广大人民的痛苦,以对国家安危的深广忧思结束全篇。
2、领会诗中表现的作者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1)困顿长安十年,不能放弃这样的衷肠。(2)经过骊山,想象君臣淫逸,国事危殆,消耗民脂民膏。(3)回到家中,幼子“饥已卒”,联想到农民、士卒,忧心忡忡。
3、说明此诗具有的“诗史”特性。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国家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和未来前途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预见。诗人个人的身世和情志,在诗中与当时唐王朝的社会现实得到最紧密的结合,个人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当时举世存在的苦难,这首诗堪称真正的“诗
史”长卷。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景象:贤者不得用,蹉跎岁月;外戚擅权,君臣淫乱;臣下不恤国事,百姓受尽压榨,贫富矛盾尖锐对立,国家岌岌可危。诗人结合小我的生活,推想到大群;从万民的哀乐,定一国之兴衰,以文而论,故是一代史诗,即论事,亦千秋之殷鉴。
4、分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的深刻精警。首先,这两句艺术概括力极强,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揭示出盛唐时代在所谓“盛世”掩盖下的本质真实,具有相当的时代认识高度;其次,两句中的“朱门”与“酒肉”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出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极端不公;同时,诗句中的“酒肉臭”与“冻死骨”呈现出两幅鲜明的画面,把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与劳动人民的困苦死难凸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触目惊心。
5、简析此诗体现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是杜诗的基本风格。作者胸中忧愁郁积,起伏不息,然而往往欲吐还咽而不作痛快的奔泻喷发,给人以愁肠百转、哀思深沉的感觉。这是杜诗共有的艺术表现特点。
四十五、杜甫《登高》
1、领会此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象,后四句写登高所生的多层感慨。写诗人重九登高时的见闻感受。前四句紧扣的季节特色,描绘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穷愁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
2、分析此诗写景俯仰兼顾、动静相衬、意境深远以及通篇对仗的艺术特色。本诗前两联写景首先是俯仰兼顾、动静相衬。首联写近景、局部之景,一句仰视、一句俯瞰;颔联写远景、整体之景,一句写山、一句写水。其中既有从听觉形象出发对猿鸣、落叶的描写,也有从视觉形象出发对渚清沙白和滚滚江流的描写。有声有色,动静相衬,多层次多角度的交织、组合,构成了富有立体感的深秋三峡图。其次是意境深远。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板”“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3、说明“万里悲秋常作客”两句的丰富内涵。万里,地远;秋,时悲;长作客,久久在外;百年,晚年;多病,衰疾;台,高远地;独,无亲朋。自伤身世境遇,抒发了穷愁潦倒、年老多病、流离他乡的悲哀。
四十六、杜甫《又呈吴郎》
1、领会此诗体现的人道主义情怀。这首《又呈吴郎》没有一个字言及个人的不幸遭遇,杜甫通过劝说吴郎不要禁止老妇人打枣这件事,充分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关怀和同情,但他表现的并不是廉价的同情心,而是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的情怀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分析诗歌采用的由小见大、由远及近的艺术表现手
法。诗歌采用了以小见大、由近及远的艺术表现手法,从一件围篱防窃的生活琐事,一位老妇人扑枣充饥的个人苦况,想到广大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从对老妇人遭遇的同情,扩展为对时局艰难的忧虑;从老妇人的哭诉,挖掘出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这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思想高度,扩大了情感容量。
3、简析全诗措辞委婉、入情入理的劝告方式。 既然是以诗代简,当然每一句都是写给吴郎,针对吴郎而发的。但从字面上看,前四句都是写自己,诗人以自己对邻妇的关心同情体贴,来启发何打动吴郎,结到“转须亲”三个字上。处处晓谕吴郎,却又不直接点破,只是含蓄委婉地暗示给对方。但有了前四句,在情理两方面都已作了充分地准备和铺垫,五六两句便可直接明告吴郎,插篱一举是疏于考虑了。这里虽是点破,出语却同样委婉含蓄。“防”是“提防”“疑惧”一类意思,说地是邻妇;“远客”指吴郎。意思是:邻妇对吴郎心生疑惧,不敢像从前那样来放心扑枣,未免多心;不过你一来便插疏篱,像是有意防人,就显得是过于认真了。明明意在晓示吴郎,批评吴郎,却先责邻妇,有意地倒主为宾。然而责邻妇“多事”是虚,是陪衬;怪吴郎插篱失于不必要的认真,是实,是本意。前后两句分用两个虚词“虽”和“却”,“虽”表让步,“却”表转折,两相呼应,宾主和虚实便截然分明了。意思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写来却迂曲
正在阅读:
高中化学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第2课时同步巩固练习(含解析)212-0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中共党史专业李正华、宋月红07-06
春节前的忙碌作文400字06-18
2012中考作文决胜策略三解说技巧03-10
第二十三卷,金海陵纵欲亡身02-12
爱笑会议室乔杉、佳佳、修睿为什么离开爱笑02-11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2-27
华南虎图片02-10
电力公司年度架空输电线路工作总结08-2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作品选
- 复习资料
- 自编
- 中国
- 古代
- 精华
- 最新
- 文学
- 数控铣理论试题题库-有答案和图形
- 华师在线 人文科学概论(2)
- 2.4维护系统与使用常用工具软件教案
-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课教学流程
- 商铺施工组织设计1
- 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精品
- 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与对策-毕业论文
- 项目水电安装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 2015年秋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 朋辈交往对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研究
- 数据库一体机(Exadata)日常运维手册
- 离退休人员返聘注意事项
- 水电站毕业生转正答辩题目
- 《中学数学高效课堂经验交流会》心得
-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考试题库(含答案)
- 现代交换原理练习
- 考研问题大全
- 方山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文本 - 图文
- 步进电机实验报告
- 幼师面试结构化问题集锦 33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