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_弱者道之用_老子哲学思想述略
更新时间:2023-07-24 22:4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孙子兵法 无所不能
54
第4卷Vol.4
第3期No.3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HUBEIECOLOGYVOCATIONALCOLLEGE
2006年第3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哲学思想述略
袁升祺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道是老子的宇宙论,道生一,一生二,任何事物都是由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组成;物壮则老,极则反,事
物总要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的原始状态。基于此,老子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人生论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关键词]老子;道;辩证法;柔胜刚;小国寡民[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000-2157/SG(2006)03-0054-04
在中国历史上,老子“道”论和他的辩证思维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范畴,他以柔胜刚为基本特征,提出一套博大精深的宇宙论,人生论,政治论。但有人认为老子守弱处下是消极的人生观,小国寡民的思想更是倒退保守。中国正在实施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强调公平正义,诚信为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但面对社会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平衡,唯利是图而无所不用其极,背信弃义不择手段的竟争,及各种新的社会矛盾,老子的守柔用反,不敢为天下先无异于一帖清凉剂,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审视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的哲学思想。
一、宇宙论——“道”
“道”字的本义是路,人行之路为道。《说文》曰“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到春秋后期,人们便借用道路之“道”来指天体运行的轨道和人事的法则。子产说:。这时的“道”已由道路之义引申为“天道远,人道迩天地万物。
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的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和最终依据,是超越一切的绝对,是超越一切具体有形的存在,是万物之所以生之总原理。老子“道”的具体涵义是广泛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道生万物。“道”是宇宙的本原,是创造多样性世界的本质。《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道生一,一生二,二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万物由道所生,道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始源。可以认为,“道”在老子哲学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二)“道”不可名。道无时空之限,无始无终,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道常无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盖凡名皆有限制及决定之力;谓此物为此,则即决定其是此而非彼。而道则‘周行而不殆’,在此亦”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是在彼,是此亦是彼也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所以“道”是无形的。《老子》的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地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方便起见。
(三)道是实存的。道虽然无固定的形体,超越了感觉知觉的范围。但它并非空无所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说明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的,不会随着万物的变化而消失。
(四)“道”是宇宙的总规律。道不仅是宇宙创生之
收稿日期:2006-04-02作者简介:袁升祺(1974-),男,甘肃平凉人,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宗教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藏传佛教研究。
孙子兵法 无所不能
第4卷第3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哲学思想述略
55
源,而且是万物存在和运动的依据。道不仅是万物的本原,而且是万物的本体。道之作用亦即万物之作用。万物所以能成万物,即由于道。王弼说:“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焉,则莫不由乎道也。”“道者,,章安说:“万物始终出入,未始不由此,故谓之道”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它具有很高的抽象程度和很强的思辨性,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道也是老子哲学的思想基础和认识根源,由此而产生的辩证思维,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古及今,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百姓,无不受益于它的思想成果。老子对道的超越性的思考,体现了老子对超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及人类生存价值的终及追求,力图超越有限的存在而达到对万物本原的体悟。人世间熙熙攘攘,蝇蝇苟苟,在老子看来无异于坐井观天,局限于一己之私欲而无休止的争斗,体会不到超越人生的价值。老子以哲人的智慧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思想领域与精神空间,启示人们思索生活所隐蔽的本质,从而进入一个宽阔的、开放的精神境界。
二、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辩证思维,建立在道论的基础上,是对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总体把握。“道生一,一生二”“道”最初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是世界的原本状态。然而“道”在自身中潜在地蕴含有两种对立相反的力量——“阴”和“阳”,在“周行而不殆”的运动中,阴阳这两种相反相成的对立势力互相氤氲、排斥、交感、激荡,由此化生出天地万物。
(一)“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双方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任何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即以其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他对事物的认识,几乎都是从对立声相和,前后相随统一的范畴来说明的。老子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道理,看作是一切事物普遍的道理。不仅事物间是这样的,事物的内部,也都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它们既相互排斥而又相互依存。没有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将不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美之存在是因为丑,没有丑也就没了美。
(二)“物壮则老”。天下之物,势极必反,事物总要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老子不仅揭示了对立统一的规律,他还表述了对立面的发展与转化的思想。他认为对立的一面,如果它的特点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
出对立的另一面的特点。他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轻为重根,静为躁君,认为“重”由“轻”来,“躁”从“静”生,相互之间,可以转化。事物向反面转化,有一个由小到大,由低向高,由近及远,由易而难,由弱变强,由柔而刚的变化发展过程。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如何治事的问题上,提出了“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主张。这些见解,即在今天,亦不无可取之处。在老子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会由于其内部存在着两种对立因素的冲突而可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灾祸紧邻着幸福,幸福潜伏着灾祸,正常随时可变为奇特,善良随时可变为妖孽。祸,福、正、奇之间的可以转化,谁又能理解这种道理的精义呢?这也正是提出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生存论的思想基础。
(三)“反者道之动”。由于阴阳双方的对立运动决定了事物由成长到衰落的发展,这种向对立面转化的持续进行,事物变化的基本模式便表现为循环。万物生生不息、变动不居,最终又“复归于朴”,返回到“道”的出发点,接下来是“朴散则为器”,又开始新的循环。老子说:“…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周行”即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是指道生生不息的循环往复运动。广大的道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至遥远,至遥远则返回本源。老子认为“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在老子看来,纷纭万物的运动,最后各自都返回到自身的本根,本根是一种虚静的状态,万物始于虚静而终于虚静。
三、道之用——“坚强者死之途,柔弱者生之途。”既然“反”是一切事物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法则,事物因相反而相成,因相反对立而互相转化,所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就不仅要从正面着手,更应该从反面入手。为了达到正面的目标,就要从反面入手,发挥反面的作用。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老子主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这是说委曲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低洼反能盈满,破旧反能新成,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居于反面而作不懈的努力,最终可以实现自己的正面目的。他又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是说,深知雄性的刚强,却安守于雌性的柔弱;深知什么是荣耀,却甘守于卑辱;深知什么是明达,
孙子兵法 无所不能
56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哲学思想述略第4卷第3期
却安于暗昧。为了达到正面的目的,有时还要主动创造条件,促使反面发生变化。事物常常有一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弱到强地转化过程。大凡事物当它达到盛极之时,就趋向衰退,走向败亡。因此守弱处下,不敢为天下先,就是生存的大智慧。
(一)守柔处弱。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途;柔弱者,生之途。是以兵强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可见,刚强是走向衰老、死亡的途径,而柔弱则是生命力的象征,生长的途径。所以,应当守柔处弱,不可逞强好胜。因此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勇于敢则杀,”现实中,那些刚强者自恃刚强,往往要遭到众人的非议、攻击和陷害,甚至必欲除之而后快;而柔弱者,因为其柔弱,反而会得到人们的同情、怜悯和支持,从而远离祸患,得以保身全性。
(二)处下不争。老子以水比喻人生,水无所不利,但永处卑下。水性就下,就下者卑,卑处者,众人所恶,而不居之。认为崇高的圣人就像水一样,具有水的所有善性,利而不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老子认为争到一定时候就会向反面转化,相争是人类社会罪恶的根源;不相争,既可以消除对立情绪,又可以达到和谐境地。这样一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不厌,以其不争,故”应该说,老子的谦下,是通过处下天下莫能与之争达到居上的目的;所谓不争,不是消极退守,而是通过不争达到真正地争胜。
(三)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是一种进道若退的手法,创造条件设法由小变大、由弱到强,是人们普遍希望得到的结果。然而达到了强大的目的之后,就应该做到有功不居,功成身退。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圣人以天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道为法,“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功成身退”。居功自傲、背道妄为的人必然招致灾祸,而自趋死路。遵循自然之道的圣人做到了功成身退,因此他“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四、政治论——“小国寡民”
基于“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老子》这样描述了他的政治蓝图:“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
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在这样的社会中,国土狭小,人民稀少,人们的物质生活十分简单。这里世风纯朴,道德淳厚,精神生活恬淡自适,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斗,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虽有兵器铠甲等暴力用具,却派不上用场;不需要机巧多伪的心智互相争斗,仅用祖先们用过的结绳记事的原始方法就够了;人们有甘美的饮食,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看得见,连鸡鸣犬吠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得见,但人们彼此间互不干扰,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这是一个充满和平与欢乐的桃花源。这样一个近似世外桃源式的社会图景,实际上是老子为当时的人们所提供的一个乌托邦。由于老子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希望存在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可以看出,老子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价值和超时代的理想价值。
先秦哲人,从各自不同的立场以怀古的方式描绘了不同的社会蓝图。孔子的理想社会,分为“大同”与“小康”。“大同”社会是一幅理想化了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图景,其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举能”。孔子把古代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尧舜、文武、春秋三个时代。尧舜即大同之世,文武即小康之世,他所处的春秋之世是失道之世。孔子理想社会的近期目标是通过克己复礼而回复到周代。与孔子儒家一样,老子也这样看待人类历史演进的逻辑。《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行大道的“太上”之世,人们仅知道有“治者”的存在而已;后来道虽然已被丢弃,但治者仍能施治以“德”、“仁”,人民还亲近他,赞誉他;再后“治者”通过礼义法令来治民,老百姓就有些害怕了;等到君主滥施暴政,人民不堪忍受,老百姓就要奋起反抗统治者。显然,老子是从时代政治、道德面貌的变化来考察和确定人类历史的演进的。老子看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道德日益堕落、政治日益衰退的过程。因此,他把他的理想社会推到远古之世。
老子的“小国寡民”并不是指简单地退回到原始社会,是倒退抑或进步取决于价值判断的参照系的不同,圣人为腹不为目,世人则论为欲望的奴隶;圣从着眼于自我的超越,世人致意于一己之私欲的争斗。佛教认为,这个世界上充满苦,有苦苦、坏苦、行苦,有生老病死等八苦,苦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欲望,认为人不断地追求眼耳鼻舌身意感官的满足,认贼作父,从而丧失了人天真的本性。老子的价值观和佛教有很相似的地方,
孙子兵法 无所不能
老子也不主张人去追求无限的欲望的满足,不去追求那些机巧的事物,机巧的事物并不能填满欲望的沟壑,相反只是增加人们心智的反淳朴性,从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无休止的争斗。所以不能偏颇的斥之为倒退的历史观。
老子认为:“坚强者,死之途;柔弱者,生之途。”国求大求强,按老子的政治观,是追求灭亡之路。历史上一些四处侵略,扩张疆土,力图建立一个大帝国的国家,无不一时分崩离析,“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而一些守柔的国家,凭着惊人的坚忍性,反而在历次战争中安稳生存了下来。其中故然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但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两千多年前的这位智者提出的弱胜强,柔胜刚,究竟能给现代人的生存之道带来什么启发,人类真正的发展导向应该是什么?这是每一个理智的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注:
1
春秋左传集解 昭公十八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31
.
57
正在阅读:
反者道之动_弱者道之用_老子哲学思想述略07-24
国际服务贸易第2版复习思考题03-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专科检查05-20
交通运输部直属部门及其介绍12-07
广告语言的“结果-条件”劝说模式05-19
高频电凝微创治疗06-29
广告语言的“结果-条件”劝说模式08-12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16
海量电子书下载08-21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之用
- 哲学思想
- 弱者
- 老子
- 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外经贸经营与管理简答题
- 证券基础知识讲课(银行版)2003
- 打造打动投资人创业计划书
- 第2章著作权法概述
- ansys二次开发的一些知识介绍
- 河南教师资格考试真题: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判断说明题)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015最新版
- linux架设FTP服务器
- 拖欠工程款的对策
- 【余世维精典讲义】有效沟通
- 农村综合实践报告 范文1
- 苏人版 道德与法治 九年级下册 第16课 规划美好人生 同步练习题
- 人教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含答案和解析)
- 二O一一年执法考试专业警种治安类模拟考试
- 5月30日夏蓝一:黄金白银行情走势分析
- 中承式无铰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的顶升改造关键技术研究
- 密闭式冷却循环水系统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 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措施探析
- 《学校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 华东师范大学翻硕考研参考书目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