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与舒凡

更新时间:2024-02-14 00:2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三毛

我以我心读三毛

鱼儿/文

前奏…

陈平原名陈懋(mao)平,但是她开始学写字时无论如何也不会写这个字,就自作主张的把名字写成陈平,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她的个性所在,毕竟名字不是说改就改的,觉得她好可爱。我最喜欢的是她的真实,就像她自己说:“我很喜欢随意,但不喜欢随便;我很喜爱简单,但不喜欢粗俗;我很喜爱豪放,但不喜欢放荡;我很喜欢浪漫,但要求那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从她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她确实是这样的做的。

舒凡

" 初恋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三毛这样说。而舒凡恰好就是她生命中的这个重要里程碑,作为学校里的小有名气才女(当然比不过才子舒凡),她不顾众人的眼光,一路追随着舒凡的脚步,只为舒凡能够看她一眼,她同其他的仰慕者一样,觉得舒凡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心底她是自卑的,但是她敢于追求,她成功了,但是她的成功从一开始就输了,她深切的体会到了爱与被爱的不同,她注定要付出的更多。这一路上她有甜蜜,但更多的是矫情(因为关系的改变,要求便多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满足,就出现了旁人眼里的矫情,我觉得恋爱中的女孩儿都是矫情的,可能她们自己都难以发现),她们也不例外的互不理解,互相矛盾着,直到舒凡毕业,她们的爱情便顺理成章的结束了。死神并不想收留割腕自杀的她,她决定用出国去西班牙来换取舒凡的挽留,但是换来的确实一个冷漠的表情加一句再见。 莫非我早该知道,我将会孤独,在我们相识的最初,她想。不禁让我想到了那句: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对于她和舒凡的爱情,我觉得即使结局是悲惨的,但是毕竟曾经美好过,在那最美的年华里…

荷西

台北机场,她头也没回的向前走,固执地认为,回头了就走不了了,固执地认为,离开了就再也不必为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悲伤了,她真的来到了西班牙,貌似马德里的空气还算不错(其实是在马德里时的心情还算不错),她在这里忘我的疯狂着,不负我心,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就是在这里邂逅了这个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但此时他还是个18岁的青涩大男孩儿(我不想描述他有多么高大多么帅气,毕竟我没见过),但是从作者对他的一系列表现中,我敢肯定这是一个会赢得很多女孩儿喜爱的大男孩儿,借用周边的人对他的评价“诚实憨厚近乎笨拙,钟情痴心近乎愚顽 。”傻到可爱的男孩谁会不喜欢呢。只要三毛想要做的,不管在别人眼里是多么的疯狂,荷西都会默默地陪伴着,终于在很久以后他表达了自己对三毛的爱,并承诺六年以后她会娶三毛,三毛清楚地知道,他是爱着这个男孩儿的,只不过,她不清楚六年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她只是清楚的知道,他是她的需要,但不是她无法舍弃的需要,所以留给荷西的是一个背影,一如当年舒凡和自己,只不过这一次角色换了, 当爱换成伤害的时候,伤害者最怕见到的总是被伤害者的惨状 ,所以三毛并没有在荷西的呼唤声中回头,虽然她很想,虽然她渴望爱情。她只是希望荷西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一直关怀自己而已,她不想打破这种关系,不得不说,这未免有些自私,虽然让一个自己不会接受的人,喜欢上自己是残忍的,但是我又能理解三毛,我会想她的拒绝可能来源于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或许她再也承受不起。既然他认真了,就不能伤害他 ,她想。 再来西班牙已是7年以后,在这之间三毛遇到了两个男人,一个是艺术家,在决定结婚时发现人家是已婚,为此三毛的父亲赔上了一幢房子(不合情理,却又原因不明),另一个是位德国教师,在结婚前一天心脏病突发,他答应要给三毛幸福,于是三毛吃下了安眠药

要去追寻德国教师给的幸福。但是死神依旧不肯收留她。就这样三毛第二次来到了西班牙,她心中的第二故乡。再次邂逅荷西时她不在逃避,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不断升温。这一次的求婚她答应了。但是她要先去趟撒哈拉,而荷西的梦想是有海洋的地方,海是他心底最深的渴望,但是荷西为了三毛他放弃了多年的梦想,只有梦着对方的梦,爱着对方的爱 ,手才能牵的牢,路才能走的长,他回答三毛时这样说。我不知道对于一个男人来讲放弃自己的信仰是一件多么不可能的事,但是现在三毛就是荷西的信仰,三毛就是一切。

三毛陶醉在沙漠的世界,更陶醉在荷西给他的感动中,当荷西牵着她告诉她,眼前的房子是自己的家时,三毛再一次涌出了那仿佛永远不会枯竭的泪水。世界上最浪漫的事莫过于此了,虽然家徒四壁,但是她有家了,家可以带给女人安全感,家中有深爱着她的荷西,她很满足,她像一个艺术家一样用拾荒者的梦点缀着自己的家,引来了无数的诧异,和赞美。我不禁想起几年前有人问吴彦祖,为什么决定结婚,他说:“和一个人在一起,在一个缺水少电的国度待一个月,如果这一个月你不觉空虚并且是快乐着的,那么你们就可以结婚了(大概是这个意思) ,婚礼在南非举行的,只有极少数亲人朋友在场。当时只局限于欣赏,现在便能够理解了。三毛和荷西就是这句话的践行者。

她们开始准备婚礼了,一个值得她回忆一生的难忘的婚礼,没有西装没有婚纱,奔跑在沙漠之上,证婚人颤抖的双手,台下兴奋地眼神,忘记了交换戒指的荷西,还有那最满意的新婚礼物——一副完整的骆驼骨头,恐怕这世界上只有荷西送得出、也只有三毛享的了。对于一个醉心于拾荒事业的自己而言,荷西的礼物她很满足,这也充分证明了,荷西对三毛的理解和包容,是没有人能够代替的。三毛写过很多篇文章都是关于她和荷西婚后的幸福的,虽然里面也有平凡生活中的不满,但已经是一般家庭所难以企及。他们之间的趣事太多太多,是每一位读者都会羡慕和祝福的(我不知道,上一个借读这本书的人是不是和我一样,随着情节的改变,变换着心情哭哭笑笑,让旁边的人以为自己是神经病),请允许我在这里匆匆的为她们之间的故事画上句号,他们之间的感情,还是需要自己去感受的,怕自己粗俗的语言不能很好的表达,况且她们的故事那么多,又那么长……

1979年,荷西在他梦想的海洋里,长眠不起了,这个世界上又少了一个真实而可爱的人,读者的心情尚且如此,更何况三毛呢,她的梦里没有了主角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树梢鸟儿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三毛说荷西追了她六年,她嫁给了他,她用六年时间爱上了他,他却不在了…这一次三毛没有自杀,她在《不死鸟》中书写到:“我愿意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离世的一个,如果我先去了,而将这份我将尝过的苦杯留给世上的父母,那么我是死不瞑目的,因为我已经明白了爱,而我的爱有多深,我的牵挂和不舍就有多长”一直以来,三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忽略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这一次她成长了一般。

王洛宾

《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大坂城的姑娘》《康定情歌》这些我们都不陌生,还有一些是写给三毛的,《马车夫之恋》应该就是醉心于三毛乌黑的披肩长发而作吧,还有后来的《等待》。幸福中有美,幸福本身就是美;痛苦中也有美,而且美得更真实,王洛宾曾写下这样的句子,并在他遇到三毛时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或许他有预感会存在这样一个人,所以未卜先知了。

王洛宾应该是最后一个 三毛心动的男人吧,而你知道吗?第一个是毕加索,那时毕

加索70多岁,三毛13岁,三毛希望长大以后嫁给他,她多么可爱,我想如果三毛长大以后毕加索还活着,三毛一定会去寻他,因为她是三毛,决定了便义无反顾,这正是三毛的独特之处,也是我欣赏的地方。

尾声…

1991年1月的一天凌晨一条咖啡色长丝袜结束了三毛的生命,可能是死神可怜她所承受的痛苦,接受了她吧,似乎再活着,结局已写好,而这结局,对于一个深情地女子,未免太过苍凉。

本不是想讲个故事,但是不自觉的就写成了这样,我印象中的三毛应该是 红唇、黑丝袜、高跟鞋、和披肩长发,是一个极其性感又独具风格的女人,虽然不漂亮,但是有自己的韵味,就像荷西的妹妹评价三毛 :岁月带不走你的美丽,磨不掉你的光彩 ,很是赞同,虽然我仅在书中认识她。 欣赏三毛那种不做作,真实、想笑就笑、一辈子追求不负我心,一旦决定 谁也改变不了 的倔强,更喜欢她同时拥有孩子的天真习性,少女般的娇羞可人,和魅力女性的性感迷人,这是她独有的特质,兼容了所有少女对自己成长中的期待(以前一直喜欢董洁的单纯美好,现在发现两种我都喜欢)。

我有点不能够理解的是,面对荷西的时候,既然她认为“只有寂寞的寂寞并不是最痛苦的折磨 ,无人可爱的寂寞,比没人来爱的寂寞,更难以消除”又为什么会有后来的化学博士,德国教师,和那个已婚的艺术家呢,这是难道这是自我拯救,她既然笃信 张爱玲所说:“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那么最后伤痕最多的难道不是她自己吗?(这一切暂且归结于荷尔蒙吧。)对于舒凡,有多少爱就有多少原谅 ,她一次次的降低自己。对于荷西,她认为梦实现的时候也就是再一次做梦的权利丧失的时候 ,不过荷西给了她最美的梦,纵使她丧失了再一次做梦的权利,一切都是值得(荷西对于她一次次的妥协, 妥协是因为更狂热的爱,所以三毛是幸福着的。)很多人羡慕三毛的感情经历,因为她拥有那么多美好的爱情。其实,一个荷西就够我们羡慕的了,无论作为男朋友还是丈夫荷西都可谓是极致了,他能够包容三毛的所有,能够在三毛需要安静的时候安静,需要关怀的时候,给予极大的热情,能够理解三毛的癫狂,我们应该对这个比三毛小8岁的老男孩儿怀有一丝敬意。

最羡慕三毛的,就是她可以不受羁绊,想到哪里到哪里,可以感受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充分的享受生活,不沉溺于纸醉金迷,不流连于追逐功名,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享的了富贵人家的生活,忍的了撒哈拉的干涩,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做一个真性情的人,表达最真实的自己。

篇二:浅谈三毛的奇情

浅谈三毛的奇情

摘要:作为流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奇特人生经历和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奇异风光都牢牢地刻在海峡两岸的青年心中,为之痴迷,为之向往。三毛以特立独行的个性,流浪歌者的形象在文学界成为一个不朽的文学存在。三毛创造了了一个奇特的世界,里面有她奇特的人生经历,有她绮丽坎坷的爱情,有她作品中描绘的奇特异域风情,有她流露出的对他人毫不做作的真情,有她鲜明强烈的爱国之情。

关键词:三毛 作品 人生经历 奇情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张扬在海峡两岸读者心中,其作品因鲜活率真的人物形象和其间博爱的思想感情而风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当时年轻人看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而三毛,亦以她传奇的人生书写着她的奇情。“三毛创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瑰丽的浪漫世界;里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许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不可思议的异国情调,非洲沙漠的驰骋,拉丁美洲原始森林的探幽--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人生经验三毛是写给年轻人看的,难怪三毛变成了海峡两

①岸的青春偶像。”白先勇先生如是说。

三毛的文学创作,不是以“经国之大事,丰功之伟业”来进行的,只是用她的生活,她的生命,她的真心来缔造这个传奇。她跨过万水千山,走过滚滚红尘,以决绝的方式成为读者期待中永恒的文学存在。三毛有她奇特的话语世界,有她奇特的环境、人物、语言,这不同于琼瑶的清纯系列,也不同于金庸的武侠世界,三毛有的是一种峭拔随意的创作态度,特别是经历了生死相依的爱情和异域文化的猛烈碰撞,加上有过惊险玄奥的奇遇,因此,比起琼瑶的脉脉含情更具语言张力和阅读效果。

纵观三毛的作品和一生,有如下奇特表现。

一、奇特的人生经历

三毛,原名陈平,祖籍浙江定海,1943年2月21日出生于四川重庆的一个

律师家庭。1949年随父母迁往香港,后移居台湾。幼年非常热爱文学,初二时因受到数学老师的人身侮辱而产生自闭倾向以致后来休学,但休学在家她并未自我放逐,而是开始了为期七年的“自我囚禁”式的读书生活,也正是在这七年中,她广泛阅读了当时市面上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在诗词、古文、英语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尝试写了一系列文章,后收录在散文集《雨季不再来》中,这些文章多充满忧郁色彩,感伤、敏感、幻影、孤独,这与当时她自闭的生活有很大关系的。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钧特许,到哲学系当旁听生。1967年再次休学前往西班牙,在三年间前后就读于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歌德大学。1970年回国,在文化大学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死,她哀痛之余再次前往西班牙与苦恋她六年的荷西重逢,并在撒哈拉沙漠完婚,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幸福生活。在这六年中,她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等,且风格明显不同于之前的忧郁悲伤。三毛自己也说“这本《雨季不再来》的小书,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和感受,它也许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惘和伤感,但她确实是一个过去的我,一个跟今日健康进取的三毛有很大不同的二毛。”②看过《撒哈拉的故事》再回顾三毛在《雨季不再来》中透露出的纯挚情怀和异质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般性格的痕迹。

1979年9月30号,荷西潜水意外丧生,三毛的生活再次陷入黑暗,痛不欲生。1981年三毛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浪生活,回台定居,以教书、演讲、写作为生,并以《梦里花落知多少》来抒发对荷西浓浓的思念之情,以《背影》来表达对父母深深的感激之情,以《万水千山走遍》来表达对自己沧桑的人生的淡远和超越。1991年1月4日清晨,以奇特的方式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纵观三毛的一生,是痛苦居多的,在忍受病痛折磨之余还要将自己的丧夫之痛一次又一次地揭开,以满足国人对其的好奇,或是说关心。在撒哈拉沙漠的六年中,虽然是和荷西共度,但仍然能从她那洒脱豁达的笔调中感受到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气候的骤变”不只是三毛母亲缪进兰的担忧,我们在《白手成家》 是可以明显看到的。尤其是当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要瓜分撒哈拉的时候,那种灾难中痛苦恐惧的心情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

不过,三毛却将它们看轻看淡,“生命无所谓长短,无所谓欢乐、哀愁,无所谓爱恨、得失......一切都要过去,像那些花,那些流水......”③只有这份漫看云卷云舒的豁达情怀才会成就这样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二、绮丽坎坷的爱情之路

不得不说,三毛的爱情之路是坎坷绮丽的,在她找到真命天子荷西之前,她也曾爱过别人,比如初恋舒凡(笔名),再比如那个婚前猝死的德裔男子。不是说三毛多情,一生中有那么多男人,而是一个女人在找到她的真命天子之前,总会遇到那么几个男子,三毛自己也说“三毛的滋味,绝对值得一试、二尝、三醉”。

与荷西相恋,无疑是她最幸福最心醉的时刻。他们在《荒山之夜》中患难与共;他们《白手成家》,将沙漠里的小屋变成了美丽的“罗马”;他们一起当《素人渔夫》;一起看《沙漠观浴记》;一起开《沙漠中的饭店》;一起过着《这种家庭生活》;一起为《搭车客》们提供方便;一起进行《逍遥七岛游》;一起帮《哑

奴》......

这些美好的日子是三毛一生的记忆,只可惜匆匆六年过去,荷西猝然离去,三毛“夜里常常惊醒,不知身在何处,等到想清楚是躲在黑暗里,完全孤独的一个人,而荷西是死了,明明是自己葬下他的,实在是死了,我的心便狂跳起来,跳得好似也将死去一般的慌乱。”④三毛竭尽心力的生活下去,也只是怕父母承受更多的痛苦,“如果选择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⑤

悲伤彻骨,思念情切,荷西是她情感的出发点,亦是归宿。对于国人来说,80年代的“跨国恋”本身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再加上大胡子的粗犷外形与其细腻的的心理形成的反差更加使这段恋情充满奇特韵味。

三、奇特的异国风情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国家还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对于沙漠更是知之甚少,而三毛则给国人打开了一扇窗,将沙漠的奇特画卷铺展开来。

十岁的娃娃新娘姑卡在新婚之夜被丈夫粗暴的夺取贞操,鼓声沉郁,香料刺鼻,以胖为美,挣打迎亲人......《沙漠观浴记》中澡堂里的女子都赤裸着身体以先蒸松身上污垢再用小石头片刮去身上脏物的方式清洗“外面”,以用皮带管塞进女人体内,将海水经过管子流进场子并从口内灌水再排泄的方式清洗“里面”。《死果》里面用她自己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最毒最厉的符咒,《收魂计》里见到相机和镜子时惊慌失措的行为,这些原始的文明,在三毛的笔下鲜活起来,清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除了这些,还有在加那利群岛中的际遇:丹纳丽芙热闹的嘉年会,拉歌美拉奇特的以口哨为传话方式的习俗的渐渐消失。

凡此种种,三毛?a href="http:///zhaoshangjiameng/"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加盟腔蛳不蚺谋实飨蚨琳哝告傅览矗嬉斓姆缜槿枚琳叽蟊パ鄹#钫崭窃尢镜馈叭娜龉图幽抢旱海遣徽鄄豢鄣拇婀适?.....三毛替读者打造了一种‘真实的梦幻幸福’,三毛成了台湾幸福想象的象征。”

四、毫不做作的真情

三毛的作品是用真情写成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她“只肯写心里诚实的情感,写在心里受到震动的生活和人物。”⑥她用她的手,写她的心,她的作品不需任何雕饰和技巧,只是做着生活的记录,但正是真实的生活记录,才会让读者感受到她的真情。

(一)、对撒哈拉威人的帮助

看过三毛的书,一定能感到她的乐善好施,这不是伪善,因为伪善只能装一时,而真善则是一世。三毛在外的时光中是一直在做善事的。《悬壶济世》中对那些贫穷落后人一次次施药,一次次出诊;开了《沙漠中的饭店》后一次一次地请荷西的单身同事品尝中国菜;在《搭车客》中不厌其烦的开着心爱的“白马”带上顺路的行人,即使行人的羊群将“白马”弄脏;在家办女子学校免费教妇女

一些生活常识,将昂贵的生活用品一次次借给《芳邻》,尽管归还时已不成样子。

三毛用她的爱心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以感同身受的入微观察和拔刀相助的侠气对人性进行了有力的鞭笞,使一个传奇式的侠女跃然纸上。

(二)、对生活的真实记录

三毛作品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客观的记录下生活的点滴,以“我”来叙述经历过的喜怒哀乐。以“我”为主角时,更多地是表述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我”为旁观者参与者时就退居次要,作为一个参与者客观地来叙他人,《爱的寻求》、《沙巴军曹》、《哭泣的骆驼》、《哑奴》、《卖花女》、《巨人》等就是以他人为主角来叙述,毫无雕刻之痕迹,三毛自己也说“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芥草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一个记录而已”⑦

(三)、对国家的热爱

久居他乡,或许会使一个人的爱国之情变得有血有肉,非常具体,她清晰的感受到“国民外交固然重要,但是在建交之前,绝不可国民跌跤”⑧这是一个游子的忠告。在《亲不亲,故乡人》中流露出对出国旅游的国人举止的担忧,这不是对国人的挑剔,而是一人在外,代表的是一国形象,诚如三毛所言“在国内也许你是你,我是我,在路上擦臂而过彼此一点感觉也没有,可是当我们离开自己的家园时,请不要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⑨

除了这些之外,三毛还是当时台湾第一个在公共场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的人,并借剧本《滚滚红尘》中沈韶华之口说出了“幸亏我没有死,要不然就看不见新中国”的话语,这些是她心怀祖国,渴望统一的写照。

三毛整个人生是传奇而瑰丽的,她是沙漠中盛开的玫瑰,以其浓艳怒放的姿态灼然开放,芳香弥漫,两岸读者为之倾倒,她亦成为文学界的一朵奇葩。她的真,她的奇,她的情,都已汇集成流,流淌在读者心中。

参考文献:

1、力雍. 白先勇路遇三毛. http://www.gztz.org/cn/art/doc_437904.htm

2、三毛. 流浪者歌·三毛.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3、三毛. 雨季不再来·秋恋.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4、三毛. 梦里花落知多少·归.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5、三毛. 梦里花落知多少·不死鸟.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6、三毛. 送你一匹马·一生的战役.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

7、三毛. 哭泣的骆驼·重新的父亲节(代序)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

8、三毛. 稻草人手记·西风不识相.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

9、三毛. 背影·亲不亲,故乡人.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

篇三:三毛生平

阅读提示:可能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有个叫三毛的作家,但没有人不知道有首歌叫《橄榄树》。作词者即是三毛。作家三毛1943年出生于重庆,其父陈嗣庆毕业于东吴大学,是名律师,三毛从小家境相对殷实。童年在南京、上海度过。不久举家定居台湾。 受辱导致性格孤僻:三毛六岁入小学读书。12岁考入台北最好的女子高中——台北省立第一女子高中。虽然成绩优秀,三毛的性格却很孤独,天生的孤独,内心孤独的人总是最怕被外界聚焦,尤其是自己的自尊心被羞辱的聚焦。初中的三毛偏科,数学成绩最高才拿过50分。为了提高数学成绩,三毛钻研考试技巧。她发现每次考试题目都是来自课本的习题。于是每次临考,三毛将课后的题目和答案熟记于心。于是接连多次考试拿下满分。分数突然地非正常地提高,引起了数学老师的怀疑。有一天,数学老师把三毛叫到办公室,现场拿出一张试卷让三毛在十分钟内做完。很显然,三毛完成不了。接下来,让三毛刻骨铭心的羞辱发生了。多年后,三毛这样回忆了当时的情况:“在全班同学面前,这位数学老师,拿着蘸着饱饱墨汁的毛笔,叫我立正,站在她划的粉笔圈里,笑吟吟恶毒无比地说:‘你爱吃鸭蛋,老师给你两个大鸭蛋。’在我的脸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因为墨汁太多了,它们流下来,顺着我紧紧抿注的嘴唇,渗到嘴巴里去。”画完后,老师让三毛转过身给同学看,引起一阵哄笑,此老师再命令三毛在教室外走廊走一圈。走廊挤满了学生,12岁的三毛不敢违抗老师的命令,但12岁的三毛已经有了爱美之心,12岁性格孤僻的三毛自尊心受到了刻骨的羞辱。受辱事件后,三毛开始逃学,几个月后,三毛休学,一休就是7年。爱情让三毛一生漂泊:三毛一生中多次恋爱。19岁入台北华冈文化大学选读生。人生第一次恋情是跟文化大学戏剧系高三毛一届的梁光明,梁光明现在是台湾作家,笔名舒凡。三毛和梁光明相恋三年。梁光明毕业前三毛设想着跟梁光明结婚,而梁光明却想先立事业后结婚。两人在婚姻问题上的纠葛让爱情变成累赘,三毛开始逼婚,梁光明如果不跟她现在结婚,她就马上去西班牙。结果梁光明选择了不结婚。大学未毕业的三毛痛苦地选择去西班牙。到了西班牙,三毛进了马德里大学文哲学院。恋上西班牙人荷西,当时荷西只18岁,而三毛已经24岁。三毛在自己的作品中谈到了第一次见荷西的感觉:“我第一次看见他时,触电了一般,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做为他的妻子,在虚荣心,也该是一种满足了。”热恋过后,荷西向三毛求婚,他让三毛等他六年,四年大学和两年的兵役,六年后,荷西说他会娶三毛。三毛觉得六年太漫长,到时自己是30岁的大龄女青年。理智地选择了离开。很快三毛跟好几个国家的留学生恋爱。其中有家里开豪华餐厅的日本留学生。再后来,三毛为了自己的德国籍男友离开西班牙去往德国柏林,进入歌德学院。德国男友为了自己的外交官梦一心扑在学习上,每天超过16个小时在学习。睡觉的时候也小声地用收音机播放学习材料。他用自己的方式深爱着三毛。生性浪漫的三毛忍受不了,最终选择离开,前往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伊利诺斯大学一位化学博士掳获了三毛的心,这位博士还是三毛堂哥的同学。“每天中午休息时间,总是堂哥的好同学,准时送来一个纸口袋,里面放着一块丰富的三明治,一只白水煮蛋、一枚水果。”可这段爱情最终没有结出果实。三毛选择了回台湾。此时,三毛27岁。回到台湾,三毛又有了新恋情,可惜遇人不淑,即将结婚前三毛才发现对方是位有妇之夫。痛心之后三毛很快跟一个台北某大学40多岁的德国籍教授建立恋爱关系并且接受了对方的求婚。可惜命运捉弄人,结婚前夕,新郎心脏病发猝死。台北成了三毛的伤心地,不久三毛离开台北去往熟悉的西班牙,跟已经长得健硕成熟的荷西重逢,并且成为荷西的新娘,结婚的地点在撒哈拉沙漠。结婚六年后,潜水专家荷西在潜水时不幸去世。这一年,荷西30岁,三毛36岁。12年后,写完《滚滚红尘》后,三毛在台北荣民总医院用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与荷西在撒哈拉生活的日子是三毛此生最幸福的时光。两人 1973年在西属撒哈拉登记结婚。1976年,三毛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面世。三毛最重要的作品讲的全部是在撒哈拉的日子。写的大部分是跟荷西在一起的生活琐碎,以及多民族之间的趣闻。作家三毛,更确切地说,她只是用笔在记录自己的人生。像在自己给自己写传记。只是这本传记充满了孤独,伤痕,漂泊,沙漠。也有爱情。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1989后4月首次回内地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内地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程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却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时年48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li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