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4 - 闽台区域文化 2018电大课程形考

更新时间:2023-09-10 19: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7864_闽台区域文化 课程形考

任务1

第1题. 郑和抵闽台

永乐年间(14031424 年),郑和下西洋,自江苏太仓开航以后,都要先到福建长乐一带停 泊一段时间,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补给,然后才从福建起航远征。郑和的船队曾在台湾赤嵌汲 水,并深入大冈山一带。郑和第 7 次(1431 年)下西洋到过台江(即今台南、高雄之间海 岸)。郑和船队中有许多福建人,他们随船队到达台湾、澎湖以后,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留 在当地。郑和所率领的船队,对台湾地区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

第2题. 左镇人

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 3 万至 2 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 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 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 1 万多年。

第3题. 长滨文化

民国五十七年,由台湾大学人类学系系宋文熏教授和地质学系林朝棨教授率领的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的八仙洞,发现了台湾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文化,随后由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博士以长滨乡之地名将此旧石器代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第4题. 大坌坑文化

1964 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 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 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 6400 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绳纹陶器, 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 大坌坑 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与闽南、 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 亲缘关系。

第5题. 闽台文化

闽台文化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 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 具有 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 产技术、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伸,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 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 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 相似的心理个性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 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第6题. 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 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和理智的规范。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 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它以精神与物质两种形式交互作用的,它是后天学习获 得的,并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第7题. 文化分三个阶段

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阶段: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 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 情趣等。

第8题. 宗教

宗教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等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了解 宗教包括: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体、崇拜对象等方面。闽台人的宗教观、生活方式、宗 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 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 宗教交流因其特殊原因起着特殊作 用,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闽台宗教交往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第9题. 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

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 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 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 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 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10题. 凤鼻头文化

大坌坑文化结束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 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 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 45003500 年。石器多为磨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 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 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 35002000 年。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第 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 已属铁器时代遗存。 风鼻头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 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 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 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 古文化遗存。

第11题. 戏状元饼

戏状元饼是中秋节食月饼之俗,全国各地大致相同,但围绕吃月饼展开的节俗当属闽南、台湾的戏状 元饼最独特有趣,中秋戏饼在闽南、台湾历史悠久。海峡两岸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 玩起戏饼游戏。 戏饼用的会饼由级别、大小不一的 63 个月饼组成,分为 6 种,模仿古代 科举制四级考试,这种戏饼专用的会饼中秋节前在闽南、台湾许多饼店均大量制作。参加戏 饼人数五六人为宜。开始时,取 6 个骰子放在大海碗里,轮流掷骰子,谁戏到约定俗成的 点数就可得到不同级别的月饼。如果有谁幸运得中状元,双手捧着诱人食欲、蕴含吉兆的状 元饼,一帮好友相拥回家,其情景如同古时中状元荣归故里,亲朋好友往往高兴得放鞭炮庆 贺。

第12题.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

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台湾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等

第13题. 1.分析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举例说明。

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在闽台地理距离与特征,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 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 200 千米,狭处只有 1 30 千米,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 50 米至 100 米。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 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 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 在地缘上与大陆 是不可分的。在 1.5 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 130 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 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台湾被称 为浮福建, 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 在碧波 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 水深不超过 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 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 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 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 陆地相连的,但到了 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 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 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第14题. 请你说明台湾与福建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

据统计,台湾同胞80%以上祖籍地在福建,两岸人民同宗、同祖、同语、同俗,这种一脉相承的人文关系,为两岸交流提供了天然的纽带。从传统文化习俗上看,福建人民移民台湾,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县同乡聚居一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乡祖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不仅使泉州、漳州的闽南话成了台湾的主要方言,而且至今在台湾流行的南音、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布袋戏、木偶戏、闽剧等都是来自福建。福建戏曲在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并随着移民传到台湾,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台湾同胞信奉的神仙,如妈祖女神、保生大帝、关帝和临水娘娘等皆是都是由福建传过去的,每年都有大量的台胞来福建四大祖庙进香朝拜。台湾民众普遍尊奉的观音、关帝、土地公等,虽不原产于福建,但却是从福建传到台湾,并按福建的习俗祭祀的,其它的诸如服饰、饮食、婚庆等习俗也都和福建有很多的相同相似之处。

80年代后期,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地区的信徒纷纷前往福建朝圣谒祖,成为福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近10年来,赴嵋洲岛朝圣妈祖的台胞每年都达10多万人次,台湾成千上万的妈祖信徒云集莆田嵋洲岛与大陆同胞一起举行盛大的祭典活动。又如,从1987年至今,台湾每年派出数10个进香团到安溪清水岩谒祖,迎回清水祖师神像。 音乐方面,福佬系民歌。“福佬”,又有谐称“河洛”,一般指源自中原地区黄河、洛水流域的闽南人。曲调都是从泉州、漳州、厦门流传过去的,有的保留原来的歌题和格调。泉州、漳州和台湾的《天乌乌》意思相似,都用闽南语,有情节有人物。台湾的“阿祖”、“阿公”、“阿妈”和闽南相同。这首童谣原型在闽南,传到台湾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但与闽南童谣意思相似。客家民歌、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多为七字句,每首四句28 字。 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闽台文学渊源与交融发展初期:跟随郑

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

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 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 例如:台湾云门芭蕾舞就是以传说中的故事,结合西洋的芭蕾舞惟妙惟肖演绎得令人神往,而福建惠安女的舞蹈也是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惠安女的服饰,风俗习惯,劳动场景再现了惠安妇女独特的精神风貌。这两者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说明海峡两岸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也有许多共同的支点。此外,台湾民俗文化主要受到福建闽南、闽东及闽西等地区的影响,台湾名产的的食品如米粉、面线和鱼丸都是由福建移民带入岛内的。“左镇人”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从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部分文物来看,与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出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大陆传播过来的。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

因此,可以说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 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 以儒学 “开化”台湾、 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特别是福建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第15题. 从哪些方面理解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

闽台宗教渊源流长,关系密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移民潮将闽地宗教带进台岛。福 建向台湾的多次移民不仅推动了台湾的开发, 也推动了台湾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前往台湾的 福建移民将宗教信仰带进台岛,除了以佛教、道教为主的宗教信徒外,伊期兰教在明末有大 批郑成功军中穆斯林随军定居台湾, 明清时闽南一带穆斯林亦随着多次移民浪潮分批进入台 湾的嘉义、鹿港等地定居,有代表性的如福建惠安白奇回民郭姓移民台湾鹿港、基隆等地, 约有七千余人。 二、台湾的宗教仪礼大多源于福建。台湾的佛教仪礼大都来自福建,这是 因为清代台湾出家人在本岛受戒有困难, 于是纷纷渡海赴福州鼓山涌泉寺等大丛林受戒, 当 时受戒时间为每年阴历四月八日及十一月十七日, 鼓山涌泉寺都广而告之, 受戒回台后一切 佛教仪礼皆依主庙之制。 台湾道士法师从事法事的各种科仪本, 绝大多数也是由福建传入的, 其原因是这些科仪由福建道士直接传入台湾。道教于 1590 年传入台湾,传教者是出身福建 漳州的闾山三奶派道士。 三、闽台地缘的便利使两岸地宗教有一种天然联系。除了佛、道 两教因地缘便利而成为台湾宗教的传播地外,天主教、基督教也因地缘便利长期互动。天主 教于 1619 年传入台湾后,即以台湾为中转站向福建传教,如明末清初的多明我会、方济各 会、巴黎外方传教士赴福建传教,都是先到台湾而进入福建。台湾基督教因地缘关系由福建 传进台湾。 四、闽台两地宗教法脉相联。以佛教为例,台湾佛教法脉与福清黄檗寺、福州 怡山西禅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关系密切,台湾佛教是源自中国佛教的有鼓山涌泉寺、怡山长 庆及福清黄檗。台湾正统佛教都与福建佛教法脉相联,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 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 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 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 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五、 闽台两地宗教场所之间关系密切。特别是佛、道两教,闽台两地不仅在寺观名称、建筑布局 等相近,而且在香火上是一脉相承。台湾许多寺庙是福建寺庙的下院或廨院。如福建仅晋江 安海龙山寺分支衍传的龙山寺在台湾就有 410 多座,其中最主要的有 3 座:台北万华区的 龙山寺,为台北最古老的寺庙,至今这座山门外立有石碑,上刻衍自安海龙山祖寺。鹿港的 龙山寺,其规模格局与安海龙山祖寺几乎一样。被称为台北三大庙门的台北艋舺龙山寺,至 今香火鼎盛。⑾与福建有关的道教在台湾的道观,更是难以计数。 六、闽台两地语言上的 互通使传教较为便利。 以道教为例,

福建漳州的三奶派、 泉州的徐甲派等从闽南传入台湾后, 做法事时都用闽南话。台湾讲闽南语,纳入厦门宣教区,长老会传教士大熟悉闽南话,在赴 台传教上有语言优势。 传教士还编写了大量以厦门音为参照的读物以供在台湾传教之用, 受 到台湾居民欢迎。 七、在宗教组织从属上关系密切。以天主教为例,1859 年天主教再进入 台湾时,将台湾划为福州教区;188 年,福建分为福州、厦门两个教区,台湾教务正式划入 厦门教区领导。1895 年,台湾虽然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但台湾天主教仍划归福州主教区 监管。 八、闽台两地宗教在经济上互相支持。以佛教为例,福建许多佛寺的修建,就都得 到台湾的支持, 福州怡山西禅寺的修建就是在台湾的资助下得以完成的。 福建僧人赴台湾募 化建寺,已成为惯例。 九、台湾的宗教教育直接受福建影响。以佛教为例,许多在闽地佛 学院的法师赴台湾后大大推动了台湾的僧教育, 如曾求学于闽佛学院的慈航法师赴台后, 创 建了台湾第一个佛学院台湾佛学院。

第16题. 结合实际,请你对闽台区域文化做个简单的评价。(建议可以从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

自古以来,福建与台湾,一衣水,语言相通,习俗类同,骨肉相 亲。福建、台湾的文化彼此间 不断交融、演化。是在闽台两地人民所共同创造 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它不是福建、台湾两省文化的简单相加,而 是闽台文化范围的人民在语 言文字、民间信仰、戏剧音乐、经济结构等方面具 有的共同的文化特质。闽台文化联系古今,既承袭了传统的性格,又在两岸社会 的不断演进中发展、变迁着。 闽台文化在漫长的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既有许多共同文化特征,又有若干 差异 的地域性文化,表现出自己的独特特征,闽台文化特别富有开拓进取精神。闽 台文化不断地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 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因此显得特别活跃和 朝气蓬勃。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重节气操守、开 放意识较强的地域文化, 成为了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优秀的组成部分。 20 世纪90 年代,闽台文化交流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闽台区域文化也进入 新的发展时期,文化成为激活闽台区域经济发展,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理应成为未 来闽台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加强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促进闽台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高它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闽台区域现实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 源远流长的闽台关系和文化传统,从纵向讲,积淀丰厚,是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 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缔造力量,蕴藏着巨大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任务2

第1题. 为什么台湾民俗那么丰富,如果你去台湾,对哪些风俗感兴趣?为什么?

台湾民俗的频繁性, 各种民俗活动层出不穷, 经久不衰, 主要有六个方面原因: (一)大陆民俗活动的翻版和复制。台湾的移民都是从大陆去的,大陆有多少民俗活动, 台湾也就有多少民俗活动,有的还在传承中不断完善。 (二)于无奈之中求平安的思想极 为普遍。台湾先民在开拓台湾时,由于条件的险恶,有些困难难以预测,有些事情更无法把 握,只好求助于神灵及祖先保佑,于是大大地推动了各种民俗活动。 (三)心灵慰藉的要 求。先民们经过艰苦创业,苦尽甘来,手上有了些钱,他们认为是神灵或先祖护佑,心灵才 会感到平安。 (四)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想根深蒂固。也有的居民开始并不热衷 介入民俗活动,但别人都加入了,你不加入,万一家中出了事,会被认为是神灵怪罪,也就 跟着介入了。 (五)不愿拂人好意。特别一些要收费的民俗活动,左邻右舍都参加了,同 事朋友也热衷于此,别人来相约,往往不愿拂人好意也就参加了。于是也由此产生了多神崇 拜的现象,有的人崇拜多个神灵,对每个神灵的来历和护佑功能却不甚了解。 (六)与经 济利益挂钩。特别一些地方举办的各种节,有借此推销本地特产、扩大本地知名度的意义, 以宜兰、台南两地为例,宜兰苏沃镇的鲭鱼节、礁溪乡的金枣节、壮围乡的哈蜜瓜节、冬山 乡的风筝节、 五洁乡的鸭母节、 三星乡的葱蒜节, 台南县白河镇的莲花节, 麻豆镇的文旦节、 官田乡的菱角节、 将军乡的胡萝卜节、 善化镇的啤酒节、 玉井乡的芒果节、 关庙乡的凤梨节、 龙崎乡的麻竹节等,都是有意识地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le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