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双周考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更新时间:2023-10-13 20: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届高三年级第五次考试(双)周练

文科综合试题

1.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推广 B. 世袭制度的没落 C. 郡县制的实施 D. 井田制度的盛行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大量增多,其原因在于贵族制度的没落,即世袭制度的没落,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贵族制度的没落,和分封制的推广、郡县制的实施以及井田制的盛行无关,故A、C、D项错误。

2.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博士”,东汉光武帝“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他们分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京氏易》、《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十四博士”。材料反映了 A. 儒学思想的正统最终确立 B. 当时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C. 儒道思想相互借鉴与融合 D. 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形成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的最终确立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这时候是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五经十四博士”, 说明儒家下不同师法之间可以并列存在,但这并不是百家争鸣说明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故D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道家的,故C项错误。

点睛:材料“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五经十四博士”是解题的关键。

3.“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 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答案】C 【解析】

“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到隋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出现了“逆转”及“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所以答案选C选项。A选项错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点;B选项没有涉及到家族的问题;D选项错误,应该是豪门实力降低。

4.下图表明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寒冷期,分别为:西周寒冷期、东汉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和明清寒冷期。气候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A. 温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B. 寒冷期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大分裂 C. 明清两朝的兴衰深受到当时气候的影响 D. 气候变化影响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因此气候是促成经

济重心的南移深层原因,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D选项正确;中央集权的强化是不断上升的趋势,与图片中气候的变迁的曲线图不一致,故A选项错误;寒冷期也不是南北大分裂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明清两朝的兴衰是政治、经济、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故C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属于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方法一般是:区分时空范围和阶段、提取各个阶段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归纳,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结论和规律,例如,两宋时期的气候寒冷的数据密集,结合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即可判断。

5.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A. 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 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 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D.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 【答案】D 【解析】

无论关税高低,通过“中英双方协定”即侵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但清朝官员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说明他们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点睛: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在贸易、关税、航运、公民法律地位等优惠和豁免,也都给予缔约国对方国家,即缔约国一方给予另一方的优惠待遇。本题不涉及最惠国待遇,本题反映的是关税自主权受到侵害。

6.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筹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 A. 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B. 均衡了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 C. 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D. 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 【答案】D 【解析】

由于没有实现民族独立,近代中国无法构建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中西部工业发展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相关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性质,不能说明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排除C;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6年3月”,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材料反映为

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故选D。

点睛:审读题干既要从材料中得出历史阶段特征,比如“1936年3月”,表明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容易排除A。也要联想到具有直接关联的信息,如1935年的华北事变的影响, 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国民政府未雨绸缪,主动调整企业布局。

7.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 A.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C. 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 D. 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不断以法律形式规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新概念,说明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故C选项正确;1982年到1988年,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初步建立,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是民主法制建设,故B选项错误;D选项过于绝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故D选项错误。故选C。

8.西塞罗(公元前106年一前43年)认为,“不是在罗马有一种规则,在雅典有另一种规则……今天一种规则,明天另一种规则,而是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因为这个法律有“一个人类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即上帝,他是这个法律的创制者”。材料说明罗马法 A. 吸收了基督教理论 B. 适用于罗马帝国所有地区 C. 具有普世性的原则 D. 成为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罗马法具有普世性的原则,故C选项正确;基督教理论不仅仅限于上帝,材料无法说明罗马法吸收了基督教理论,故A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罗马和雅典,今天和明天,故不能说明罗马法适用于罗马帝国所有地区,故B选项错误;罗马法不等于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故D选项错误。故选C。

9.下图为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数据,其中布什最终以271张选举人票当选美国总统。可见美国总统选举

A. 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结合 B. 选举人制度是典型的金钱政治 C. 出现平民政治日益衰落的趋势 D. 违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以271张选举人票当选美国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举人票由美国公民选举产生,美国总统选举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结合,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金钱政治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平民政治日益衰落,故C选项错误;美国总统选举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0.1949年,一名意大利工人在抗议政府加入北约的运动中被警察枪杀。20多年后,有访谈学者发现很多受访者自称对此事印象深刻,却将此事说成是在1953年抗议资本家开除工人的工潮中发生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劳资冲突对当事人伤害太深 B. 个体记忆难以客观还原历史宾相 C. 受访者对接受访谈存在顾虑 D. 口述纪录出现偏差缺乏史料价值 【答案】B 【解析】

个体记忆受不同个体自身状况影响较大,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个体记忆难以客观还原历史真相。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说明对1953年劳资冲突印象深刻是因为“对当事人伤害太深”,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说法错误,出现偏差并非因为“口述”,也不能说没有史料价值,排除D项。

11.从二战后到50年代初,大约有1500万到2000万移民获准进入英国、法国、德国和北欧国家。他们大多来自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国家,也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北非等其它地区。这股移民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l1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