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三师十旅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

更新时间:2024-04-27 04:01: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四军三师十旅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

新四军3师10旅原属4师建制,1941年9月,与3师9旅对调,进到淮海根据地,与淮海人民共同浴血抗战,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10旅是以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688团各一部和旅部警卫营大部为基础,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1940年初,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中央决定派八路军主力一部南下,新四军主力一部北上,控制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地区,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力量,创建新的根据地,以打破国民党把八路军限制在黄河以北,切断与新四军联系的企图。为此,八路军总部于1月24日指示黄克诚同志以344旅和冀鲁豫支队等部队组成八路军第2纵队,准备随时南下增援新四军,开辟新的根据地。第2纵队机关和直属队由344旅机关和直属队编成。左权兼任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杨得志任副司令员,韩振纪任参谋长,崔民田任主任。下辖新1旅、新2旅、新3旅和344旅。其中,新2旅由冀鲁豫支队1、2、3大队编成,下辖4、5、6团。杨得志兼任旅长,吴信泉任政委,常玉清任副旅长,卢绍武任参谋长,李雪三任主任。344旅由原344旅687团和689团扩编而成,下辖687、688、689团。刘震任旅长,康志强任政委,沈启贤任参谋长,高农斧任主任。机关和直属队从687团和689团抽调人员编成。根据总部指示,将新1旅留在太行山,黄克诚政委率纵队机关、直属队和344旅,于4月中旬越过平汉路进到濮阳地区与新2旅和新3旅会师。

4月下旬,顽军石友三部突然从东明向我军进攻。我第2纵队(新2旅、新3旅、344旅)和赵(承金)谭(冠三)支队,由黄克诚、杨得志统一指挥发起反击,将顽军石友三部大部歼灭,残顽向黄河以南民权县逃窜。

党中央于1940年5月5日指示:华北敌占区日益扩大,我之斗争日益艰苦,不入华中不能生存,华中是我军重要的生命线。为此,总部命令黄克诚率第2纵队344旅和新2旅分两个梯队南下华中。第1梯队由刘震、康志强率344旅687团、689团和新2旅6团,于5月中旬从定陶出发,从黄道口越过陇海路,6月下旬分两批进到新兴集与新四军第6支队会师,并在油张集击退日军400余人的进攻,歼敌150余人。6月上旬,开封日军万余人向冀鲁豫进行大“扫荡”。我第2梯队由吴信泉率新2旅4团、5团和344旅688团,适时跳出敌人包围圈,进到范县东南郓县以北地区。第二天拂晓,黄克诚、韩振纪率教导营、警卫连与新2旅会合,从韩城以北经巨野金乡南下。这时杨得志来电,要求将新2旅4团留下,并将新2旅参谋长卢绍武留下任2纵参谋长。黄、韩同意了杨的意见。于是卢绍武率4团中途返回,黄、韩率部继续南下。途中日伪军200余人向我5团袭击,经1小时激战,我将敌击退。当夜越过陇海路,于拂晓宿营于张圩子,敌伪又出动300余人向我进袭,新2旅旅直和688团经两小时战斗将敌击退。6月下旬顺利到达涡阳以西与新四军第6支队和第1梯队会合。6月27日接中央军委电令,第2纵队344旅、新2旅主力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

活动于陇海路南、津浦路西、淮河以北地区,对日开展游击战,巩固扩大豫皖苏根据地。7月下旬,344旅(688团、689团)改为4旅,留归4纵队建制,黄克诚率新2旅(5团、6团)和687团到达皖东北地区,奉命与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以一部坚持皖东北,主力挺进苏北。

皖南事变后,5纵队改为新四军3师,4纵队改为新四军4师,4旅改为10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下辖28团、29团。部队活动于宿(县),蒙(城)凤(台)地区,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巩固扩大豫皖苏根据地。1941年2月初,顽军李品仙、汤恩伯部集中优势兵力对豫皖苏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到4月下旬在顽、日、伪夹击下,4师部队遭到一定损失。上级决定除留少数部队坚持游击战争外,主力撤至皖东北。10旅(688团、689团)于1940年6月到豫皖苏时约4500余人,在豫皖苏反顽斗争中伤亡减员1300余人,部队伤了元气。1941年9月,10旅与9旅对调,9旅归4师建制,10旅归3师建制,这时10旅仅剩3200余人。9月,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3纵队司令王光夏进占程道口,企图切断淮海与皖东北联系,迎接顽军东进。陈毅代军长亲自指挥7旅19团和军独立旅两个团担任主攻,10旅29团担任打援。此役,除王光夏带100余人突围逃窜外,余被全歼。10旅进到淮海区后,旅机关和直属队合并,改为10旅兼淮海军区,刘震兼任司令员,区党委书记金明兼任政委,原军区司令员覃健改任副司令员,高

农斧任主任。10旅政委康志强调任9旅政委。28团3营并入29团,团直和2营编入泗阳、潼阳、东海县总队。原29团团长王德荣过运河时逃跑,政委王德贵调出,由10旅参谋长沈启贤任29团团长,田养泉任政委。程道口战斗后,新四军独立旅(辖1、2团)常住淮海区,以后将淮河大队编入独立旅为3团,加上10旅29团,共有4个团坚持淮海区的斗争。这以后,日、伪基本上未进行大的“扫荡”,我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打仗不多,根据地局面相对稳定。1942年10月,新四军独立旅返回山东归建。

1942年11月,吴信泉调任10旅兼淮海军区副政委并兼主任,原主任高农斧去延安学习。11月15日,日伪军7000余人对淮海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以一部主力配合各县武装和民兵在根据地内与敌人进行游击战,杀伤、消耗、疲惫削弱敌人,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跳到边区、伪区隐蔽。当敌人发现我在边区、伪区而寻我主力决战时,我从敌合围间隙回到根据地。这样反复周旋,使敌人处处扑空,拖得筋疲力尽,不得不停止“扫荡”。

在敌人“扫荡”中,淮海区进行了精兵简政、主力地方化和党政军一元化的工作。10旅兼淮海军区改为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仍以刘震任司令员,地委书记金明兼任政委,覃健任副司令员,吴信泉任副政委兼主任。党政军机关减少60%以上,加强了基层。将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编成4个支队:沭阳独立团改为1团,滨海大队改为2团,29团一部改为3团,以29团机关和直属队组成1支队机关和直属队,沈启贤任支

队长,中心县委书记张克辛兼任政委,王凤余任副支队长,田养泉任副政委,温运生任主任。泗沭独立团改为4团,宿迁独立团改为5团,29团另一部改为6团,以军区精简下来的人员,加上从3个团抽调的人员组成2支队和直属队,张万春任支队长,石瑛任政委兼中心县委书记,冯志湘任副支队长,郭永昌任主任。东海独立团改为7团,潼阳独立团改为8团,宿北大队改为9团,以原设在该地区的一个指挥所为基础,从3个团抽调人员充实组成3支队机关和直属队,分区副司令员覃健兼任支队长,中心县委书记章维仁兼任政委,张竭诚任副支队长,李少元任副政委,王世琳任主任。淮阴独立团为10团,涟水独立团为11团,7旅21团1营改为12团,以21团机关和特务连为基础,从3个团抽调人员充实组成4支队机关和直属队,钟伟任支队长,中心县委书记张彦兼任政委,罗友荣任副政委,陶历任主任。精兵简政后,机关精干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实行一元化后,有9个团的政委由县委书记兼任,使地方党更加关心武装力量的建设。主力地方化,在淮海区的特点,实际上是地方武装主力化了。各县独立团上升主力后,各县又从各区区队抽调一部组成各县总队,各区又从各乡乡队抽调一部组成各区区队,各乡乡队又从基干民兵中抽调充实。

1943年4月,10旅兼淮海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在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下,发动夏季攻势,对日伪进行反“扫荡”,用围点打援或长期围困的方法与敌斗争,先后攻克胡集、钱集、汤沟、老张集等35个据点。至1943年冬,我淮海军民经过1年多的反“扫荡”、反蚕食、反伪化的艰苦斗争,使根据地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除高沟、杨口两据点外,

共攻克据点50余个(有的是两次攻克),歼日伪军5000余人,根据地基本上恢复到日伪“扫荡”前的态势,并积极配合了盐阜区的反“扫荡”作战。主力部队由3200余人发展到8000余人,地方武装(县、区、乡脱离生产的武装)发展到9000余人。淮海军分区部队在反“扫荡”中,打了一个大翻身仗。取得这些胜利的原因,就是认真执行了中央制定的独立自主方针,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各阶层人民一致抗日;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央对顽军的作战原则,坚持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认真贯彻执行了一元化领导,精兵简政和主力地方化等一系列政策。同时又在部队中开展了创造模范兵团、模范支部、模范连队、模范党员的运动,正确地开展了整风运动,采取和风细雨、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法,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清查个人历史问题本着讲多少算多少,没有搞抢救运动。由于处在战争环境,故整风运动是采取办干部短期整风学习班的方式进行的。在上述工作的推动下,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的战斗素质显著提高,党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指战员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战术、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总队的战斗作风有了根本的改变,不仅会打游击战,而且会打运动战,更能打攻坚战。

淮海军民怀着胜利喜悦的心情迎来了1944年。新的一年是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苏北军区的任务是坚持、巩固、扩大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大反攻。4月21日,淮海军分区部队发起高、杨战役,历时16个昼夜,攻克深入淮海根据地东部的最大据点——高沟、杨口,

全歼伪36师72旅的两个整团、1个保安团和1个保安大队以及警察局、区公所等共2000余人;击溃涟水、新安镇、响水口等地日、伪军的6次增援,歼敌900余人,活捉日本兵3个,收复土地500平方公里,解放被日、伪践踏的人民群众8万余人。9月7日进行了林公渡战斗,经4昼夜激战,击毙日军金井中队60余人,活捉日本兵5人,毙俘伪军90余人。1944年共进行大小战斗200余次,攻克据点数十处,歼灭日、伪军4500余人,使根据地更加巩固的扩大了。

1945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苏联红军已深入德国本土腹地,英美法联军接近德国本土,德国法西斯的末日即将来临;亚洲太平洋战争,美军逐岛进攻,日军节节败退。华中局1月1日关于1945年工作方针指出:德日覆亡在即,日本失败已成定局,扩大解放区,扩大建立新的机动兵团,准备大反攻。

1945年3月,新四军3师奉命组建独立旅,增援皖江地区7师作战。独立旅机关和直属队由淮海军分区机关、直属队和2、3支队抽调人员组成。覃健任旅长,冯志湘任副旅长,石碤任主任。4月4日在泗阳县里仁集召开成立和出征誓师大会,军分区副政委吴信泉在大会上作了动员讲话,独立旅主任石碤代表全旅指战员表示坚决完成出征任务。会后,独立旅便踏上了南下征途,于4月底到达皖江根据地含山、和县地区。独立旅进到皖江根据地后,归7师指挥,担负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光荣任务。

在组建独立旅时,同时组建了新1、2团。新1团从1支队1、2、3团各抽1个主力连,从沭阳、灌云、涟水、宿迁警卫团各抽1个连,加

上新参军的地方干部和新兵组成,吴大林任团长,吴书任政委。独立旅走后,新1、2团担负起原2、3支队坚持的两块根据地的斗争任务。

1945年2月12日,淮海军分区部队,在沭阳西叶圩子全歼日军1个小队、伪军200余人。4月22日夜,3师发起阜宁战役,3师主力及地方兵团经3天激战,全歼伪军军部及两个师和7个整团,并消灭阜宁伪县政府、保安团等反动组织和武装。除伪5军军长王清翰、33师师长孙教言等少数漏网外,共击毙伪军171人,伤伪军168人,俘伪军33师副师长邓立东以下官兵2073人,俘伪地方政警人员420人,总计歼敌2832人。攻克大小据点21个,摧毁碉堡143个,解放村镇580余个,解放受苦难的同胞10万余人,收复土地1000平方公里。这一伟大胜利,大大地鼓舞了苏北根据地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1945年8月,淮海军分区的部队先后解放沭阳、宿迁、泗阳、涟水县城。伪军纷纷向淮阴、淮安、盐城集中,拒绝向我抗日军民缴械投降。3师准备集中主力解放上述三城。8月10日,10旅免兼淮海军分区,从军分区机关和直属队抽调60%以上的人员组成10旅机关和直属队。刘震调任3师副师长,钟伟任10旅旅长,王凤梧任政委,黄忠诚任参谋长,贺大增任主任。吴信泉任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4支队改为28团,彭金高任团长,罗友荣任政委。1支队改为29团,王凤余任团长,田养泉任政委。新1团改为30团,肖志松任团长,晁福祥任政委。正在准备攻打两淮时,接到军部命令,要3师主力向淮南津浦路西出动,会同2师部队阻击桂系顽军东犯。部队在淮南津浦路西等候半月未见动静。黄克诚、谭震林联名致电中央,建议两师主力返回各自根据地,肃清根

据地拒绝向我军投降缴械之敌,中央复电同意。于是,10旅从高良涧星夜兼程返回苏北。9月6日,10旅和新2团、师特务团在地方武装配合下,攻克淮阴城,全歼伪潘干臣部近9000人。担任主攻的28团荣获“清江部队”称号。该团担任主攻的1营2连和3营9连荣获“清江战斗模范连”称号。

1945年9月13日,3师接到军委命令,准备进军东北,即令尚在皖江地区归7师指挥的独立旅迅速北返淮海区。10月4日,独立旅顺利到达泗沭地区归还3师建制,进行整补。新2团改为2团,拨归独立旅建制。吴信泉调任独立旅旅长兼政委,覃健调任淮海军分区司令员。

344旅(688团、689团)自1940年6月从华北南下华中,先在豫皖苏地区,后在皖东北地区,落脚在苏北淮海区,担负着巩固和扩大根据地的斗争任务,至1945年10月,历时5年零4个月。主力部队从5000余人发展到145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15万余人。作战1560余次,歼敌2万余人。我伤淮海军分区1支队2团团长汪洋、2支队2团长喻和坦以下3450余人;阵亡3支队7团团长宋耀南以下1140余人。

1945年10月8日,10旅告别了生死与共的淮海根据地各阶层人民,在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率领下,进军东北,为以后解放全东北作出了新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ky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