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1-31 21: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四年级数学折线图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学生热爱科学的统计图,但我觉得这幅图只有增而没有减。这些学生已经上四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班上收集矿泉水瓶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教师有意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形成,再给学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
(三)于对比中体会折线统计图
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本节课有必要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这一环节我是把两幅统计图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找到这两
幅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样的亲身体验,学生的内心是激动的、自豪的,学生获得的是成功的感受,他们获得了数学课以外的东西。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图是统计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终身受益,而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单式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
和整理,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某市中小学生几年来参观科技展的人数,经过课前调研发现,学生没有集体去过科技馆,对此不太感兴趣。如此看来,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全国刚刚放映完毕,自2009年1月16日首映以来,首周末票房就突破3000万元,成为有史以来最“牛”的国产动画影片,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我就抓住这一点,把观看本片的近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作为素材,把工作人员统计的人数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呈现,进而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听到此话题,果然一下子便把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非常强烈。
(二)注重在对比中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
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环节,自认为较成功的一点是动画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又整体上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刚刚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本节课有必要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把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仔细观察说出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体会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最突出的特点是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练习中出示了三个统计表,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
计图的特点来判断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更合适呢?在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联系实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并在这样的对比中,更深刻地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并播放生活中的统计图,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有关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存在的不足:
这节课在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环节上有些拖泥带水,以至于画法环节没有实施,只能挪到下一节课进行。在有些语言上还有待推敲。
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制作与分析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与优点,感受折线统计图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时我注重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制作方法,并分析统计图。
在制作折线统计图时,我没有先讲解,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模仿、制作,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启发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回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然后学生主动探讨,找到制作方法上不相同的地方,并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学生切实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在观察与分析折线统计图时,我也没有去一一引导,而是给学生自主观察与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观察,主动思考,自主设想。分析“某市2000年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学生不仅解决了书上提出的问题,还分析了这个城市全年的气温状况,设想了该城市的地理位置,并作出具有说服力的推断。分析“红叶服装店一周销售衬衫情况统计图”,学生指出了销售折线的两个最值点,说明了销售量的总趋势,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分析“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学生充分感受到折线统计图为医生做病理分析与诊断带来的方便,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折线统计图价值的认识。
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学好统计的初步知识非常重要,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而统计知识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熟悉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的恰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追求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更重要的是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根据以往的统计知识的教学,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统计很好教,因为教学内容不多,也不难,一节课下来我也很满意,似乎很容易把一堂课进行过去,但是学生呈现出的作业却问题一大堆。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学生统计的应用价值、统计意识不高,所以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呢?我先和同学们回顾了过去学过的统计图,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猜测今天学习内容,比较自然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也呈现了新知识的学习背景。
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课余搜集到的一些折线统计图。挑选比较典型的同学上台展示。当听到要上台展示时,气氛相当浓厚,全班同学都积极举手。这样一来,既培养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力,又使学生感受到统计图运用相当的广泛,作用也非常大,同时学生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此一来,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
二、 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发现、常有创新。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例题教学时先出示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首先让学生按表示数量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顺序观察图,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学生回答踊跃;当我抛出问题:“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们一下子静下来了。这问题在两幅统计图中很难得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这是我开始点拨:“要将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要看看这幅涂,再看看那 幅图,不容易比较出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一下就想到了合成两幅图。这样使学生感受到了复式统计图的必要性。接下来我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取出半成品复式统计图,分四人小组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真的既合理有全面。真的让我体会到了想
象力的无穷。
三、 理性分析,恰当预测,提高统计意识。
如果说统计仅停留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那是浅层次的;我认为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才是最为重要的。而这一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答了三个问题,了解了复式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然后组织学生从抽象的曾面对单式统计图和复式统计图进行比较,逐步形成理性认识。那么在充分的感性认识上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这种思考 更能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如“分析应用”时,先根据某商场第四季度冰箱、取暖器销售统计图进行正确分析,(事先不给图例)让学生结合实际确定哪条折线表示哪种电器,再根据图上信息进行合理推想:如何正确进货、如何加强销售的手段??。学生们主意可多了!
总之,统计是一个需要学生经历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才能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我想我们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认真做好引导工作,就能把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也可以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效率。
听《折线统计图》有感
帮四年级组年青教师备了一节折线统计图,看到老师一遍遍磨课的过程,真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努力想着每一位前辈的话,觉得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但到了自己这儿却又不是那么回事儿。
在备课之初,自己想的最多的为什么要统计,学统计干什么?本课的设计努力创设一种师生交往的互动、互学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辅助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课的生活素材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涉及工业、农业、医疗、娱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统计,都要用到折线统计图,真实的素材成为教材,物尽其用。现在的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以教材为依托,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是教师的着眼点。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学习素材会有不同的理解,在使用过程中也就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同一材料可以用得很充分,也有可能只是在形式上使用过而已。备课之初,新老师没有考虑用生活中现有的材料,用教材上的内容,但在试上对比之后,老师自己有了感悟,原来素材的作用如此之大。素材好比“原料”,在用足、用好的前提下,思考和挖掘这些“原料”应用价值,提高其质量,给教学资源“增值”。在考
虑学生情感要素的状况下进行催化、加工,形成优质“产品”,从而为学生、为课堂服务。
让浓浓“生活味”的素材散悠远的“数学味”,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我们在努力!
听后反思:
很遗憾没法参与第二、三节课的活动,只听了这堂课,我的感想颇多,因为听的比较认真,也带着一种任务(自我修养)参与。
一、一种水平的体现
教师与孩子们无意间的闲聊奥运会中导入到要使用统计图的话题,这当然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又很自然地从条形统计图旁边“冒出”折线统计图,而且在谈话中已经建构了折线统计图的一些知识。
又如当学生初次接触折线统计图时,老师让他们找些相关数学信息,学生一时转不过来,也热不起身来,于是老师的处理态度是:语气停顿+等待+开展小组里先交流。
当遇到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时,教师很会捕捉优秀的表达,如在思考如何得出增加最大时,这是孩子们容易意会但难解释的问题,教师很会抓住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懂得适时地问“谁听懂了她的意思”,在训练倾听又训练思维中建构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二、有认识但并非理解了
对教师而言,也包括我自己,我个人觉得对条形与折线这两者的价值的理解是不到位的,教师一味的遵从一女生的“折线能看出数量变化,而条形只能表示出具体的数量”的观点,其实条形统计图也容易看出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也能表示出具体的数量。
我觉得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侧重点不同,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从直观形象上来看,前者侧重于表达量的多少,后者侧重于表达变化,一个是柱子型的,好象感觉很多东西在里面,是一种量的感觉;一个是以线带点型的,以线贯穿点,给人一种变化一种趋势的感觉。
因此,在学生看来,这堂课他们是在“正确理解”边缘的知识,
所以没有真正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意义所在。之所以这样说,我的论据不仅在自己对两种统计图的理解,也从课堂的尾声中感受到孩子们对折线统计图的滥用,学生虽然说了“零花钱、考试成绩、选票”,哪些是重量,哪些是重变化呢?其实 “选票”是重量的多少而非重变化,可能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知识学习的难点。在我看来,孩子们今天学会的有制作统计图、观察统计图、分析统计图,但不会运用统计图到生活。
三、“从趋势中估计”还是“从估计中分析趋势”合适 T:看历届的金牌数,总体趋势会怎么样? S:逐渐往上升。
T:往上升,能换个词吗? (学生有点反映不过来)
T(当学生有点反映过来):向上、变高、升高、变多、增加? T:按照这样的趋势,第29届你估计会得多少枚? S:50 S:40 S:48 S:42
T:大家的估计都要比32枚要 S:高。
前者注重估计,后者注重趋势,对本堂课来说,谁是重点,什么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内容,答案当然是研究折线统计图的趋势,选
择“从估计到分析趋势”会使得课更中体点,教学中建构本环节的概念的驱动力会更强,以孩子们的“数据推测”为动力。
由于记忆模糊,可能实录的出入较大,评价上很不到位,只是一种思维自我碰撞!
《折线统计图》
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内容。这一课时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掌握其特点,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具体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则不仅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变化,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本节课由建设联盟校虹雷老师执教,整个教学过程可圈可点:
1、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入手
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关注学习起点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它看
成是一种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让它同实践一起引导教学走向深入。虹雷老师先出示学生学过的统计表,再由统计表引出所学的折线统计图,转化过程直观、自然;另一方面他们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关注折线统计图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因此,虹雷老师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从温州市区2005年---2010年大南门房价统计表做素材。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对以下几点我有着自己的看法:
1、在导入部分对统计表的分析中,教师就问哪种图形更能表示涨降情况,导向性太强,虽然学生在对统计表的观察中不易想到这点,但可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中与统计表做比较得出结论。教师不宜操之过急,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2、在教学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将想想做做第二题作为例题来讲,随后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独立完
成统计图,这点可能对学生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因为在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要求学生制作统计图时都先提供了网格,而且横轴和纵轴也已经做了必要的标注,学生所要做的只是根据数据确定相应点的位置,并连线。这是考虑到学生学习是为了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统计观念;况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用纯手工的方式来制图越来越少。因此适当减少构图,画横竖线等繁琐的操作,而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画折线这一关键环节,就可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统计过程,进而掌握统计方法。
修改建议:
在导入中可以同时出现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特点,比较异同,教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充分体现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巩固中,可以让学生先思考完成本题需要画一些什么,标注一些什么,然后发给学生一张操作纸,提供网格,纵轴横轴做好必要的标注。或者可以在标注上空出一两个让学生填空。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内容。这一课时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掌握其特点,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关注学习起点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它看成是一种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让它同实践一起引导教学走向深入。苏老师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条形统计图引入,转化过程直观、自然。
2、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因此,苏老师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学生的身高了解学生的
身高情况,以及紧密联系生活的月平均气温情况,最后选取卖游泳衣,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关注两种统计图的区别与应用
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本节课有必要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这一环节苏老师利用不同学生的身高情况进行统计,学生很快就发现用折线统计图不合适,因为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一个人、一个物体的增减。
接着又出现两个统计表,让学生争议这两个信息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呢?学生自然在辩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
整堂课苏老师的教态、语言都非常自然、到位,值得我们去学习。但也有一点值得我去探讨:苏老师这节课用三角板来侧量角的大小是否难度提的太高了?学生这时都有些懵了,是否把这部分去掉会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起点?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前后两次教学带来的改变 反思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折线统计图》 近两年,我都是停留在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对比前后的“教案”,发现在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难点的剖析,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上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
已前目标分化不具体
例如:“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为什么要认识它,没有作详细分析。学生心中会有这方面的疑问。如何解决这疑问?没有深入探讨。课前我们如果考虑到,就会在课堂中通过两种不同图表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折线统计图有比条形统计图的更容易看出事物的发展的趋势,具备了条形统计图无可比拟的优点,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折线统计图。
“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如何才能会,这个“会”中包括那些因素,没有展开剖析。
目标不全面。在制定目标时,要制定知识目标,还要制定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让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在这篇教案中只有简单的知识目标,却没有后面的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已前课堂缺乏生活体验
在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折线统计图很多,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因此,课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收集一些折线统计图是很有必要的,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阶段还是第一次出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虽然有些学生可能有一些这方面的知
识,但是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并且学生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前应该布置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收集、了解一些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这样,学生通过课前的实践活动,就会使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学成为“有源之活水”,由枯燥变生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比教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感受要深得多。
已前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时,缺乏有效策略
在让学生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时,学生很难把握,因为比较抽象。所以,我想,可以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一个条形统计图和一个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看着这两个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很容易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为后面制作折线统计图作好了铺垫。还有,在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时,可以先出示条形统计图的优点,通过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来获取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从而让学生感知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优点多,应用广。
已前学生自主探索流于形式
在制作折线统计图时,没有充分的说明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只是轻描淡写地点了几句。结果学生对折线统计图还是不会画的。也影响了这节课的重点实施。虽然教案中写了探究新知,其实学生根本没有去探究过,根本没充足的时间去讨论,探究,所以,这个探究是浮于水面。所以,我想,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看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想一想折
线统计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再议一议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在学生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时,教师再利用电脑演出一下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这样,学生在操作中可以画得更好,更美观。
居于上面的认识,这学期,我在上这同一内容时,教学的设计有所改变。
改变:教学效果的不同:
以前教学的思考、实施大部分功夫放在“教”,况且对教学的知识也不作详尽的分析;不注重学生“学”;对学生开展的活动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的推进停留在师生“一门一答”上,教学效果平庸。关注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剖析与解决策略之后,感觉到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底气”充足,学生在课堂上也表现的鲜活多,教学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了。
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
改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的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我出示的“心电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根据气温的变化正确的进行分析和预测,并能从中对自己的成绩有个鞭策和努力的方向,学有用的数学知识。
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数学学习素材对于学生具有强烈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使得学生对这个本来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清晰、真实。这种清晰、真实使学生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学
习活动中来。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折线统计图,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折线统
计图的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后,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讨论,也可以看书。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考虑,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教师适当进行了指导。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把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我没有拿一些学生较为困难的学生的作品,而是让他们也尝试加入到裁判的角色里面。同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
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美感。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 计图画的美
观好看。
在该节课里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因为时间的把握的不好,学生在做图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的概括也没有时间,学生中一些问题还没有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几个学生还是出现了制图不完整,有的忘记了标明数据,还有的把折线的起点连到了0刻度上。有较多的学生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所表达的语言都是不全面,不够准确的。其实学生的表达也说明了学生对于该过程的掌握还是不太稳固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
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
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不管在课前的谈话引入还是新授时的引导学生走进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以及巩固运用时所选择的三个题目,都是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
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
如:某商场7月—12月毛衣和衬衣销售情况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折线统计图上升或下降趋势判断哪一件是毛衣销售统计图,哪一张是衬衣销售统计图。在描述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变化时,重点要对最高点、最低点以及折线变化过程中倾斜度大的部分、最平缓的部分进行认识,并结合天气变化分析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销售经理,在进货方面按不同的时间考虑衬衣和毛衣哪种多进一些,哪种少进些;作为消费者,又可以考虑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会有比较大的选择,在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可能会比较便宜等。这样的处理是很成功的,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把数学还给了生活,从而使整节课显得充实又灵活。 2. 注重共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
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3、注重知识和学生素养的融合
“一道数学题,除了数学知识以外,承载着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这句话是我国有名的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所说的。在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好每一道题目,使学生的思维、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中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例如:当学生在折线统计图中获知我国家庭拥有计算机台数越来越多时,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学生在读“心跳情况统计图”前,我又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体会“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的含义;当学生从“奥运金牌图”上读出我国奥运健儿努力拼搏喜获佳绩时,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说是整节课的最高峰,学生都充分显示出了爱国注意精神;当学生从“1999年到2003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统计图”中获知我国生活污水还是比较严重时,学生们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去积极地想办法,提出各种环保建议。通过这一类活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大大的提升,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也渗透进去了。
通过反思,我认为这节课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在教授折叠时,学生说到锯齿,我很高兴,就引出下文,没有追问一句,锯齿表示什么意思,相当于我们语文上的什么符号。这点没有抓住,还有折叠部分锯齿状应该比其他小格略长些。 2、在引导学生画图时教学不细致,教师缺乏示范性,应该分步
出现,先呈现点再呈现数据和线。 3、课堂调控不好,前松后紧。
总之,教师不惜花时间,给学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时间是为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
教学反思《《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http://www.unjs.com)。 ◆分享好文◆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由于上学期学过一堂面具设计课,和这一课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学生学来比较轻松,一张奇特的脸教学反思。更主要的是这一课的主要材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泥,他们把这堂课当作了一堂玩泥的课,所以,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更大的开发,造型和装饰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如果要说有不足的地方,我想,在装饰材料上还可更丰富些,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还会得到更多的启发,更多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由于上学期学过一堂面具设计课,和这一课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学生学来比较轻松,一张奇特的脸教学反思。更主要的是这一课的主要材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泥,他们把这堂课当作了一堂玩泥的课,所以,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更大的开发,造型和装饰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如果要说有不足的地方,我想,在装饰材料上还可更丰富些,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还会得到更多的启发,更多的发展。
正在阅读:
柳树02-13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文综地理期末考试试卷04-30
北京理工大学随机信号分析实验报告汇总12-13
报修派工单08-20
教科版2017-2018学年初二物理下册第七章测试卷及答案07-04
我推荐的动画片作文400字07-05
国庆节作文_关于国庆节的作文_2022年国庆节作文大全08-01
华赛和奥赛05-09
张春花03-31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折线
- 人教
- 反思
- 认识
- 年级
- 统计
- 数学
- 教学
- 201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财务成本管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 执业第一套第四单元
- 柠檬酸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杭州市九溪水厂设计介绍与建设体会 - secret
- 物业秩序部工作计划(共9篇)
- 16春 东财《投资项目评估学》在线作业二(随机)
- 全国黄金行业工作交流
- VOCS验收方案
- 县委新闻宣传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多篇范文)
- 网络舆情的定义
- AMS-100 门禁考勤软件使用说明V3.0 - 图文
- 2017年祥平学区第二届田径运动会秩序册
- 低密度聚乙烯与聚二丙氧基膦腈共混的结晶动力学和热降解行为 - 图文
-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积累
- 国土资源部 交通运输部 铁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路、铁路项目建设用地服务和监管的通知国土资发〔201
- 压铸件表面质量及公差要求标准
-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 感党恩颂党情2、2
- 人体脏腑系统功能及养生
- 关于对施工日志检查通报通知